196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公”字当头
唐小丁
四川巴中石城公社民主管理区有一位党支部书记,姓杨名世成。他原是一位老红军连长,年老了,健康情况不好。组织上几次要他进敬老院,他都坚持说:“我还能继续贡献力量,怎能让党和人民白白养活我?”他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没有半点特殊,没有半点架子。有的社员劝他说:“杨书记,你这么大年纪了,坐着指挥我们生产就行啦。”他回答说:“砍柴要上山,捉鱼要下水,不参加生产就领导不好生产。”他至今盖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被子,穿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棉衣。组织上考虑到他的牙齿已全部脱落,告诉他不必在公共食堂吃饭,可以另外开伙,他怎么也不肯。今年4月的一个夜里,他躺在床上发高烧,恍惚中听到一阵雷响,便立即想到从两百多亩田里收下来晾在树丫上的麦垛。他忘了病痛,猛地翻身下床,推醒老伴,敲锣打鼓,传警召人,很快地收藏好了麦垛。暴雨倾盆来时,社员们庆幸而感激地交谈着:“我们的好书记呀,硬是个为公忘私的人。”
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他的胸中,首先有个“公”字。为了人民群众,为了集体,他会忘掉自己,自觉地牺牲自己,心安理得地把个人利益放到从属的位置上去。旧社会的剥削者和一切利欲熏心的人,是只管自己富贵,不管他人死活的。他们总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正如俗语所说:“黄河万丈有底,人心三尺难测”。而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共产党员呢,他们的心境和意志,好似蓝天那样坦荡,日月那样光耀。所以能够这样,首先在于胸中有个“公”字。这个“公”,是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有了“公”,才能“同”。干部与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像杨世成那样,没有半点特殊,没有半点架子,如果不是“公”字当头,是办不到的。人民的好勤务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有了“公”字当头,就能同人民群众有福同享、有苦同尝,就不会是形式上的“同”,而是真正的“同”,就能以普通劳动者和阶级弟兄的身份、感情和眼光,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人民群众。而且,只有“公”字当头,“同”之中才又有不同,即是努力地尽到帮助人民群众和领导人民群众之责,无条件地为人民群众效劳,自觉地更多地承担为无产阶级事业的胜利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一“公”二“同”,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上下左右之间,就容易“通”了。“公”与“同”,是“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人民群众不认为你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人,你说的他们会不那么信,他们想说的也不会向你全说,那就难“通”了。所以,要一通到底,一通到心,就必须做到“同”、做到“公”。
公、同、通,是执行政策、做好工作的三关。不“公”则发展个人主义,不“同”则特殊化,不“通”则彼此隔阂。这样,就自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能实现党的政策。
公、同、通,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道德,反映了革命队伍内部的本质的关系。


第8版()
专栏:

圣人泉
李志宽 张凤如
巍峨的太行山巅,英雄的黄烟洞旁,一道又清又甜的山泉,沿着茂密的苍松翠柏,流经战痕斑斑的壕堑,穿过那昔日保卫黄烟洞烈士的陵墓,倒映着红光闪闪的纪念碑,像一条凌空飞舞的银龙,直奔下秀丽的山村——左会。
相传,当年二郎担山赶太阳,路经此地住了一宿。他拿出一葫芦神水饮了一半,剩下一半放在山上。第二天拂晓,二郎朝着山下的千家万户,发出雷霆般的巨喊:“接水!”谁知当时这一沟人还沉浸在梦乡里。那鲁莽的二郎见村民没有动静,便烈性大发,猛的一脚将葫芦踢倒,使神水渗进黄烟山里。只溅下山坡一点就整整流了七天七夜,流呵,流呵,流成一股迂回曲折的山泉。
人们连忙在这里盖起一座龙王庙,还没来得及焚香、许愿,第八天头上泉水就干涸了。从此,只留下一段动人的歌谣:
圣人泉呵,圣人泉,
埋没山底几千年,
有朝一日圣人来,
泉水滚滚浇田园。
……。
抗战时期,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左权将军为保卫黄烟洞整年整月地奔波在这千峰万涧……。
1941年夏天,晴空万里,烈日当头。抗日健儿们三天没见一滴水,嘴里像火燎一样。他们紧跟在左权将军身边,瞅瞅这坡,挖挖那山……。
一天,旭日东升,霞光满天,银镐落处,豁地冒出一股清泉,埋没山底几千年的神水,在左权将军的脚下涌出,浪花飞溅,奔流不息。战士们乐得像发了狂,像久旱的禾苗碰上了甘雨。
喜讯像春雷一样传遍山里山外,“左圣人”劈山引水的故事,像春风一样吹遍了黄烟山每一个村落。八路军队伍挥起千镐万钁,将太行山里的黄烟洞变成了“南泥湾”。从此,这里驱走了旱魔,赶跑了灾难;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从此,这里用泉水驳斥了旧社会的所谓“专家、学者”硬说黄烟山里概无泉水的谰言,这里的人们,在山泉边领会了“人定胜天”的道理。
这泉水是红色的泉水!群众中传说:朱总司令在这里饮过战马,刘伯承将军在这里洗过脸,游击队员们用它煮过野菜,鲁迅艺术学校的青年们来这里吟过革命的诗篇。多少个杀敌英雄在酣战大捷之后饮过它;多少个女护士在这里洗过血衣;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把宝贵的青春度在这里。
人们一来到这泉水边,便情不自禁地怀念起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那嘹亮的军号声依然回旋在脑海里,那“黄烟洞保卫战”的壮烈图景仍然历历在目,不由地就会唱起“向前!向前!向前!……。”
今天,泉水伴随着时代的激流,和长江大河合唱着大跃进的赞歌。流过人民公社的丰产方,飞下高耸入云的层层梯田,哺育着数十个村庄的人民,灌溉着上万亩良田沃野。这用革命前辈们血汗开出的泉水,将川流不息,永远向前!
今天,一群群红领巾在这里铺下无边的绿色地毯,一伙伙发愤图强建设山区的青年男女,在这里畅谈着美好的将来;生产队的姑娘们总爱在岸上纵情高歌,敬老院里的老人们也总爱来溪边的树荫下谈天;幼儿园的孩子们常常在这里洗澡,社员们常常叨念那黄烟山北面的左权县。
它流过之处,马达轰鸣,银星闪闪;它流过之处,金浪滚滚,珍珠堆山;它流过之处,歌舞遍地,诗画满墙;它流过之处,龙飞凤舞,书声琅琅……。
奔流吧!红色的泉水,你将和左权将军的名字永远连在一起,像老八路的光荣传统一样和太行山共存,与日月齐辉!


第8版()
专栏:我们在第一线

还要不断学习
吉林延吉东盛人民公社海兰生产队 吕根泽
我原是个学生,从学校出来,就自愿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我在参加农业劳动中,深深感到自己虽然读过几年书,但一接触实际,这些书本知识就很不够用了。因为今天我们的农村人民公社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正一日千里地发展着,如果不经常地在实际生活中和生产斗争中努力学习,我们原有的一点点知识就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现实。
有些人认为农业生产简单,特别认为体力劳动简单,内中没有多大“学问”。根据我的体会,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农业生产大有学问,体力劳动不仅要靠气力,也需要巧劲,需要技术,需要科学。当我刚从初中毕业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虽然有决心和热情,但是,因为不会农业生产本领,每天搞得全身大汗,可是劳动效率很低。经过老农的帮助,才学会了农业生产操作技术。
我在参加农业劳动中,逐渐体会到这一点:老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是异常丰富、异常宝贵的。有一次,我正在试验冷床育苗的时候,突然袭来春霜,二寸多长的稻苗快要冻死了。那个时候我很急躁,可是束手无策。正在这个时候,一位老农也来到了。他对我说:“根泽呀,你赶快灌冷水吧!”我怀疑地向他反问:“往冻僵的小苗上灌冷水,岂不更冻坏了吗?”“不,不会!”老农继续说明了自己的经验和简单的道理。果然,灌冷水后就把稻苗救过来了。第二年又遇到一次春雪(我们北方水稻栽培区常常有这样的霜雪的袭击),按着上次的经验把全村的苗床里全部灌冷水,救了稻苗,保证了丰收。这样,可怕的春霜、春雪从这一年起再也不能造成灾害了。
除了在生产实践中向老农们虚心学习外,我还经常学习书本知识,特别是为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首先学习文化知识。我在十多年的农村生活中,一边参加农业劳动,一边积极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进行了各种学习。现在我虽然已经掌握了汉语、汉文等语言文字和高等农业科学理论知识,达到了大学毕业水平,但是我决不能因此而自满,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实际上,农业科学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索、解决。只有不自满,才能使自己不断前进,适应形势的发展。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伟大号召下,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海兰江畔。今后,我决心继续坚持学习,向老农学习,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传授我在党的关怀下所学得的农业科学技术,攀登农业科学高峰,努力做一个有高度政治觉悟,有文化技术,热爱劳动的新型农民。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拣重担子挑的榜样
苏以风
江苏省镇江市葛村农场纪庄大队,翟素梅等七个姑娘,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用勤劳的双手把低产田千方百计地改造成高产田,可是改造成高产田后,她们却把它让给别人去耕种,自己却又去改造低产田了。
这种“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高尚风格和伟大精神来自何处?她们说:“要改变又穷又白的面貌,我们年轻人就有一股子冲劲,专门找困难打,专门把容易做的事让给别人。”伟大的理想,产生伟大的力量。“冲劲”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来自伟大的理想。
“穷”和“白”本来是密切相关的,改变了经济上的落后状况——穷,就有利于我们更迅速地来改变科学、文化、技术上的落后状态——白。这是翟素梅她们深为理解的。有了这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有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得住?那还有什么个人的得失?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变成现实。正是这个崇高的理想在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有的同志不是这样,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160页)
我们应该向翟素梅她们学习。学习她们为改变祖国穷白面貌而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她们“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拣重担子挑的共产主义风格,做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万能的塑料
何秉朴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那些透明、半透明、硬的、软的肥皂盒,“玻璃”牙刷、袜子、皮包提篮,“化学”水壶、奶瓶、扣子、梳子、茶杯和各种光亮美丽的自来水笔笔杆以及电木等一些东西,都是塑料制成的。塑料是一些高分子的有机合成材料。目前塑料家族的成员大约上百个,常见的也有二、三十种,由于它们秉性不同,用途也不一样。
有些塑料能够代替金属材料。像用酚醛胶布层压塑料压成的机器齿轮,虽然像钢那么耐磨,可是开动起来却没有一点摩擦的响声。大家都知道,钢铁等金属材料最怕的是酸、碱化学物品的腐蚀,这也是使人们很伤脑筋的,但自从许多新塑料品种不断出现后,已经初步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像聚氯乙烯、玻璃钢都是很好的耐化学腐蚀材料。就连黄金都怕的“王水”,但对聚四氟乙烯来说却无可奈何,因此,人们称聚四氟乙烯为“塑料王”。塑料也是理想的绝缘材料,它不仅不吸水不吸潮,还不易导电,几乎所有电器制品中都少不了它。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原是一个讽刺的口头禅,不过打鱼人晒网确是常事,因为鱼网在水里泡久了不结实,容易霉烂,但是用过氯乙烯或锦纶(卡普纶)、尼纶等抽丝织成的鱼网,不仅比一般植物纤维编织的鱼网结实、耐海水的浸蚀,不霉烂,更没有晒网的麻烦了。在木材加工时,刨花和木屑是必然产生的废料,过去只能做为燃料,现在能把刨花、碎木粘在一起,做成漂亮的家具,使废物变成宝物,这还得要归功于脲醛树脂呢!
聚氯乙烯薄膜除了常用做桌布、雨衣、窗帘、牙具袋等外,在农业生产上还可用来防霜、防寒以及温室蔬菜生产等。聚氯乙烯做的人造皮革是做皮夹克、皮箱、皮鞋、手提包等用品的皮革代用材料。一吨聚氯乙烯做成的人造皮革如果做成鞋面,就相当于两万张牛皮的用途。
塑料有的强度像钢,可是却像木材那么轻,有的像玻璃一样透明,可是像胶皮那么柔软,有的像铅那么耐腐蚀,但是绝缘性能却很高。塑料不仅能采用加压的办法,而且可以用铸型、旋、磨、切削、焊接和粘接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加工。因此,有人把塑料叫做金属的
“代用品”。其实,塑料早已不是什么“代用品”,而是尖端科学,国防、现代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以及使人民日常生活更加绚丽多彩所必不可少的材料了。


第8版()
专栏:

战斗的青春放光彩
张永枚
三朵鲜花向阳开,
三棵树儿迎风栽,
一条船上三姐妹,
东海前线常往来。
爱跳爱唱是小三妹,
炮火下开出一枝梅:
海上支援前线留下她,
噘起小嘴喊倒霉!
姐妹们划船到海心,
船舱底下歌声飞!
揭开船板看——
啊?啥呀?
舱底下跳出个小三妹!
“大姐二姐你来看:
那一只海鹰虽然小,
她迎着风浪能高飞!”
哎嗨哟!
小妹今年刚满十五岁,
炮火下支援前线上千回!
二姐本是个女老?,
浪里穿梭云里来:
那天她喊声有情况,
高举鲨鱼钩跳下海!
只听海水哗啦啦响,
浪头打到船上来!
二姐上了船——
姐妹们!
用力拉呀!
鲨鱼钩钓起个“水鬼”来!
“大姐三妹别奇怪,
刚才我见这儿直冒泡,
就知这‘鲨鱼’要来破坏!”
哎嗨哟!
心明眼亮手脚快,
二姐的胆量大过东海!
咱们的大姐像块钢,
又有硬来又有柔:
平时讲话嗓门细,
那一天讲话如雷吼!
震得东海千尺浪,
震得敌人抬不起头!
大炮难开口——
啊?啥呀!
她是咱们的一炮手!
三姐妹,雄赳赳,
新中国的妇女多自豪,
打得那瘟神夹着尾巴就逃走!
哎嗨哟!
反帝的大旗高高举,
三姐妹一齐奋勇战斗!
三朵鲜花向阳开,
三棵树儿迎风栽,
生产战斗双跃进,
姐妹们在炮火中成长起来,
新的时代新妇女,
战斗的青春放光彩!


第8版()
专栏:

支援(中国画)   顾生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