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总结三年跃进经验 更好地领导农业生产
四平专区狠抓“肥、早、巧”增产措施
本报讯 吉林省四平专区在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重点抓住肥料、早、巧等三项措施,并在肥料工作中开展“三大革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增产。
四平专区土地肥沃,有丰富的肥源等有利条件,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但是,全区地多人少,无霜期只有一百三十五天左右,同时,全年雨水多集中在7、8月份。过去耕作比较粗放,内涝、霜冻较多。为了发扬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进一步增产粮食,中共四平地委认真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农业生产的经验,分析了本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找出更好地因地制宜的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办法,即着重抓住“肥、早、巧”三项增产措施。
把肥料工作摆在各项增产措施的首要地位,是中共四平地委分析了全区农民的耕作习惯、自然特点和当前的新形势,得出的正确结论。由于地多人少,这里一向有三年施一次肥的习惯,虽然近几年来肥料工作有很大发展,但至今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这就将影响到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同时并举方针的全面贯彻。全专区占20%以上的低产田,要求迅速增施肥料。几乎年年发生的夏涝、秋霜等灾害的地方,也需要多施肥,以保证作物快长、早熟,克服自然灾害。大跃进以来普遍推广了合理密植,多种高产和复种面积也不断扩大等,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肥料工作跟上去。而这里到处蕴藏着大量草炭,自然肥源极为丰富,农家肥源的潜力很大。在全区几年来不断开展群众性积肥造肥运动的基础上,使积肥工作再前进一步,全区普遍开展了积肥造肥的“三大革命”,即大搞田间积肥、过圈肥和冬季暖粪堆。
在“三大革命”中,专区东部半山区的东丰、辽源、伊通等市县,提出了“野粪不进家、家粪送上山”的口号,掀起了山坡建圈、田间挖粪坑的热潮。西部双辽县和中部怀德、梨树、四平等市县,也都开展了建流动畜圈、积攒过圈粪的运动。到11月上旬止,全区共建立田间畜圈七千八百处,田间沤肥坑两万一千多个,积造粪堆一万五千多个。一共可使今冬节省运肥人工约五百万个,畜工约六百万个,共占一年生产用工的20%左右。这样可使一些过去不施肥的耕地也施上肥。入冬以来,各地都积极挖粪和捣粪,并堆成保温的大粪堆,使肥料进一步发酵腐熟,也为节省刨冻粪用工和提早送肥创造了条件。各地还进一步推行了养猪积肥、常年积肥和突击积肥相结合,集体积肥和个人积肥相结合等经验。
在抓肥料的同时,根据本区无霜期短于农作物生长期的特点,也为了使不断增施的肥料真正起到增产作用,四平专区还抓了“早”字。尽力作到适当的早种和各项生产的早安排,早动手,从而进一步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粮食增产。从1958年起全区普遍推行了适时早种,比过去提前七至十天。基本上克服了早霜的危害。去年和今年适时早种搞得更好。由于早种,也做到了提早铲趟和多铲多趟,提早追肥和多追肥等。因而基本战胜了日照少、气温低和雨季草荒现象,保证了作物快长早熟。此,进一步防止了霜害,保证了收成。广大干部和群众从早种中体验到“早”的好处,于是都自觉地本着走上步看下步,“一年庄稼二年种”的精神,根据具体情况时时事事抓早,把需要提前和可能提前做的活计都提前做。如今年秋收结束后,就积极为明年生产作了准备。这样,就有效地克服了农活过于集中的现象,缓和了农忙季节的紧张程度,并有利于克服耕作粗放的不良习惯,尽量作到精益求精。例如今年的夏锄和秋收,都比过去任何一年做得及时细致。
劳力、畜力不足,是实现积肥和抓早两项措施和其他增产措施的主要困难。克服这一困难的主要办法是大搞“巧”干。中共四平地委加强了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领导,提出了向新工具要劳动力的口号。各地本着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针对费劳动力多和劳动强度高的项目,展开了群众性的农具和工具改革运动。三年来,全区共改革各种工具三十三万一千多件,其中今年改革的农具超过前两年的总和。在大力改革田间工具的同时,也实行了费工多的粮米加工,饲料粉碎,养猪和食堂用具的改革。目前全区已有一千三百多个食堂,以及二百二十多个管理区、五百一十个生产队的粮米加工和饲料粉碎实现了半机械化。由于以上各项农具和工具的改革,三年来全区共节省劳动日达八百七十万个。
(四平专署农林处)(附图片)
吉林四平专区为明年农业生产早作准备。这是辽源公社惠中管理区第三生产队社员在田头积肥。
新华社记者 姜兴国摄


第7版()
专栏:

猪多肥多 肥多粮多
东丰县重视养猪积肥
本报讯 吉林省东丰县各级党委重视养猪积肥。目前全县养猪头数为九万五千七百多头,比去年增长121.3%,猪肥已占总施肥量的40%。今年粮食产量在遭受严重的水、虫等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丰收,接近去年的产量。这个县由于地多人少,过去有三年施一次肥的旧习惯。人民公社化后,这种旧习惯虽然有很大改变,但并没有根本克服。中共东丰县委针对这种情况,在全县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社员,广泛宣传了猪多、肥多、粮食多的互相促进的道理。在宣传中,具体计算增加猪肥后的粮食增产账,组织干部和社员到猪多肥多粮食多的单位参观。黄泥河公社东兴管理区达到每人一头猪,去年每公顷地施肥由一万四千斤增加到三万斤(大部分是猪肥),结果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前年增长50%左右。他们用这个事实教育了全县人民。许多公社还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宣传教育。大兴公社东阳管理区第六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生产条件和养猪头数基本相同,第六队注意了养猪积肥,去年粮食总产量增长91%;第五队对养猪积肥重视不够,粮食总产量仅增长18%。通过这一对比,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养猪积肥的巨大作用。全县经过这次宣传教育运动,提高了社员和干部对养猪积肥的认识,使绝大部分干部和社员认识到养猪、积肥、增产粮食三者的正确关系。
为了把养猪积肥的教育深入一步,并解决积肥中的具体问题,全县各级党委领导干部又深入生产第一线,种了六百二十二处养猪积肥的“试验田”,从种试验田中找到并及时总结了养猪积肥的经验。县委第一书记马鉴,书记刘万禄在猴石人民公社种“试验田”中,针对养猪方式改变后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出了猪圈合理分布、小圈适当的改成大圈(便于积肥)、常年积肥、以猪定肥等四项经验。这些经验在全县推广后,使养猪积肥工作进一步开展起来。从县委到生产队,层层建立了以猪为首的畜牧业战线,加强了对养猪积肥的具体领导。
全县从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养猪积肥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该县采取了具体措施。主要是:“一抓”、“双革”、“二结合”、“三勤”。
“一抓”,是狠抓生产队和食堂养猪。县委分析本县的特点是:处于半山区,牧场零星分散,居住不集中,经营条件较差。为适应这一特点和便于积肥、运肥,各级党委加强了对生产队和食堂养猪的领导,纠正了某些干部片面地强调社、区办养猪场、贪大求全的思想,坚持以小型为主、中型为辅、中小型相结合的方针,并对社、区猪场的规模、布局作了适当规划与调整。全县由去年的八百个猪场,调整为一千五百七十六个,其中国营农牧场、机关、工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办的猪场一百六十六个。公社、管理区办的一百九十五个。其余一千二百十五个,都是生产队和公共食堂办的。此外,公社、管理区经营的大型猪场,还采取一场多处、分散经营,放到生产队饲养等办法,做到队队有养猪场,处处有积肥基地。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队、食堂和社员养猪,为多积猪肥创造了条件。
“双革”,是改革积肥方法,改革积肥的季节性。改革积肥方法,是根据过去猪圈不足,圈小不便于积肥等情况,提倡多建圈,建较大的圈。各地普遍以土代木,土木结合的方法修建了较大的猪圈。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增建猪圈三千零七十四间。改革积肥季节性,是根据在严冬的五个月积肥比较困难的情况,发动群众献策献计搞好冬季积肥。各地采取的方法有:挖地下保温猪圈,随时垫土或垫草灰、随时起尿冰拌土等,基本改变了冬季积肥少的习惯。
“二结合”,是集体积肥和社员家庭积肥结合,村屯积肥与田边积肥结合。在集体积肥方面,全县推广了那丹公社以猪定肥、超额奖励的经验。做到场场有肥坑,圈圈有水道,粪肥不流失,环境卫生好。五道岗公社在推广这项经验时还建立了饲养员、放牧员、积肥员相结合的责任制度。饲养员、放牧员负责起圈肥。积肥员负责专车、专畜运肥和拉垫圈土。社员家庭积肥由生产队给拉土,积肥后以肥计价,合理付酬,鼓励了社员积肥的积极性。村屯积肥和田边积肥结合。各公社夏季普遍实行猪圈出村,田边积肥。二龙山公社今年在田边建猪圈七十八个,实现养猪、积肥、运肥、种饲料“一条龙”。
“三勤”,是猪圈勤起、勤垫、勤打扫。全县不论公、私猪圈,都实行了“三勤”制度。(附图片)
吉林四平专区东丰县农业机械厂职工正为支援农业生产安装卷扬机     新华社记者 姜兴国摄


第7版()
专栏:

因地制宜贯彻农业“八字宪法”
中共四平地委第一书记 董玉昆
吉林省四平专区位于松辽平原的腹部,是吉林省主要产粮区之一。这里盛产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解放以后,在党中央和吉林省委的领导下,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59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6.3%。1958年以来,农业生产呈现出持续跃进的新形势。在大跃进的三年中,每年都遭受到较大的自然灾害。1958年遭遇到百年来未有过的大旱灾;1959年春旱秋涝,给春耕和夏锄带来了极大困难;1960年春夏,虫灾到处蔓延,阴雨连绵,严重地威胁着夏锄铲趟。在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全专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向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持续的斗争,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夺得了较好的收成。三年来,各级党的组织同广大人民群众,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在四平专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反复地摸索、研究了我们专区的农业增产的途径,从而进一步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四平专区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由于历年来地多人少,耕作一贯比较粗放,尤其在肥料方面,过去有三年施一次肥的旧习惯。解放后施肥面积和施肥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到今年为止,仍有20%左右的耕地未施肥。在肥料质量和积、送、施肥方法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二,无霜期短。四平专区每年的无霜期只有一百三十五天左右(一般农作物生长期为一百四十天左右)。因此,直到现在,基本上还是一年种一次庄稼。而且全专区历来还有春旱、夏涝、秋霜早的特点,给春耕、夏锄和作物生长,带来很多困难。第三,地多人少,劳动力严重不足。全区农村平均每人占有耕地八亩半以上,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二十三亩八分多,而且农活集中。劳力和畜力都感到异常紧张。
根据四平专区的上述特点,几年来,我们在认真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肥、早、巧三项措施。
在抓肥料中,我们是从两方面着手的。首先解决对肥料工作的思想问题,即克服轻视施肥的思想残余。自从大跃进以来,我们不断地采取自上而下,开展群众性的民主讨论等方法,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施肥的正确认识,制定出肥料工作规划。其次是在技术措施方面,除了全面抓了积肥、造肥、保肥、送肥、合理施肥等五个环节外,还着重开展了肥料工作的“三大革命”,即大搞田间积肥,大搞圈肥,冬季大搞暖粪堆等。大搞田间积肥是保证多施肥的一项革命性措施。根据典型调查,积肥、运肥的用工量,占全年农业用工量的30%以上。辽源市梨树公社成仁大队积一公顷的肥料,用十五个工,而运肥料则用十七个工。过去将野土拉到屯里垫圈,然后再运到地里,往返运输浪费了许多劳力和畜力。如何减少运肥的劳动力,是今后增加粪肥数量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经过充分酝酿,我们提出了大搞田间积肥,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另外把有条件的畜圈、沤肥坑建立在田间和山坡上,这样做了以后,据初步计算,明年可减少三分之一的运肥用工,为多施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大搞圈肥和沤绿肥,合理利用肥源,提高肥料质量,是肥料工作第二项革命。我们全专区约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有牲畜垫圈的习惯,大部地方牲畜不垫圈,因此积肥少肥效底。为了提高肥料质量,各地积极消灭土肥,大搞大牲畜和猪圈积肥,大抓沤绿肥。大搞冬季暖粪堆,主要是为了保肥。在秋末冬初,把积出的肥料倒细,并堆成大堆,加上保温层,使肥土溶合,醱酵和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肥力。
经过上述一系列工作,全专区的肥料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为进一步增产粮食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大抓肥料的同时,我们根据四平专区无霜期短的特点,还抓了及时早种,并围绕早种抓各个环节的早动手。抓早,一是为了赢得与自然斗争的时间,有了时间,便有了主动权;一是为了缓和农忙季节劳动力不足的紧张程度。去年由于适时早种,使作物增加了半个多月的生育期,保证了十五万公顷晚熟作物免受霜害。1960年由过去抓适时早种,发展到在一系列农业季节上抓早,从而大大减少了虫灾和水涝的危害程度。抓早的实质,是以不断革命论的思想去指导农业生产。早播种、早铲趟、早收、早打场等一系列农事活动,适时的早都比晚好,这点已经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承认。但是,在实际行动中也有两种不同的早,一是前阶段没有为后阶段作好准备,到时候虽然也动手早,但是拖泥带水,手忙脚乱,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另一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早,万事早准备早安排,等时机一到,就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我们的体会是只有有计划的早,才能真正达到早的目的。从革命发展阶段论出发,我们将全年农业生产划分为五个战略阶段,即:备耕、春耕、夏锄、后期田间管理和秋收。根据有战斗、有休整,有劳有逸的原则,又把每个战略阶段分成若干战役,分段突击,适当休整。由于抓早,也做到了巧安排农活,走上步看下步,事事往前赶,从而缓和了农活集中和劳动力紧张的程度;也为实现肥料工作中提出的早积、早起、早送等创造了条件。
狠抓巧干,不仅大大缓和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而且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创造了条件。巧干除了在时间、农活、劳力和畜力等方面巧安排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大搞农具改革。我们专区1960年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的成绩是巨大的,主要特点是已经由过去单件改革发展到成套改革;从农业工具改革发展到林、牧、副、渔和后勤工具的全面改革,今年全区共改革农具一百四十二种,十九万三千多件。由于农具的改革大约节省一千五百七十六万多个工日,大大缓和了劳力不足的矛盾。农具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又进一步教育和鼓舞了广大群众,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走农业机械化道路的意志。并为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做了必要的准备。例如,怀德县范家屯人民公社,已经创造与改制出四十多种机引农具。全专区已有六百五十四标准台拖拉机,有二十七个公社和二十三个管理区,开始在部分土地上利用机耕作业。我们除了保证把现有农业机械使好、管好,充分发挥机械效能外,并正在为迎接全面机械化的到来,创造各种条件,培养技术力量,使农业逐步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我们坚决以不断革命的精神,使农村工具全面配套成龙,使它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过去的实践经验证明,改良工具的定型配套工作必须抓早、抓实,凡大量推广的工具,应提前一季进行才有把握。我们现在已经着手抓明春整地工具的定型制造工作,以保证明春整地的需要。
农村工具改革不只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还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援。为了更好的实现工业对农业的支援,我们全专区以四平、辽源、公主岭三个城市为骨干,将七个市、县划为三个协作片,实行厂社挂钩,大力支援农业。现在已经初步建成了公社农业机械厂,增加了公社自力更生的能力,对于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已经和将要起巨大作用。
实践证明,农业“八字宪法”是农业增产的普遍规律,不能把其中任何一项内容绝对化。但是在几年来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深深感到,普遍规律必须与具体条件相结合。我们所以狠抓肥、早、巧三项措施,因为四平专区,肥料始终是增产粮食的薄弱环节。解决肥料问题,又必须同解决农业战线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统一起来考虑。因此我们在大抓肥料的同时,又紧紧抓住了早和巧两项措施。早和巧既是增产的措施,也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措施。在没有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通过早和巧的措施,保证了增产措施计划的实现。
在党中央和吉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充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保证粮、豆进一步增产,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7版()
专栏:

农民气象员陈艳
徐佳辰
今年10月29号晚间,吉林省东丰县猴石人民公社粮库里,一片繁忙。公社粮库主任放下电话,急忙对两个管粮食的组长说:
“刚才气象站陈艳来电话:告诉咱半夜零点以后有雨和雪。快把晾的粮食盖起来,别让雨雪霉烂了!”
组长转身跑到外边一看:西天一片红,天上连个云彩渣也没有,就说:“不要紧吧?”
副组长说:“如今咱们的气象站,可不比刚成立的时候了!”他看了看堆积着的一千多吨粮食,又说:“可不能麻痹呀!”
说着,两个组长就领着工人搬草帘子,盖粮食。一直忙到半夜十一点多钟,才把二十多个管理区送来的粮食盖好。这时候,组长一看,还是晴天,笑道:
“天没有下呀,白忙了。”
副组长说:“若是没雪,陈艳哪能那么急,刚才又骑车子跑来告诉一遍!”
刚说完不大一会儿,就听有人喊:“云彩上来了!”午夜零点以后,真下起雨来,先下的是雨,后来就纷纷地下起雪来!但是,一千多吨粮食一点没让雨雪淋着。组长和工人们禁不住笑嘻嘻地议论:
“从前都说天老爷刮风下雨,神仙才能知道……”
“谁是神仙哪!我看人就是神仙,而且是活神仙!”
两年前,陈艳还是一个连气象二字也没听说过的青年农民。人民公社成立了,公社党委保送他到东丰县气象员训练班去学习了一个星期。回来以后,他就按照党委的指示,因陋就简,自己动手,架起秫秸障子做围墙,找根木头做旗杆,用土办法做了一些仪器,就办起了第一个气象观测场。比用洋法来办,节省了一千一百多元。那时候,刚刚成立的猴石人民公社,还没有广播站,小陈头一次把天气预报单作好,心里卜通卜通直跳,送给党委看完,满没把握地分别向各个管理区打电话说:
“明天,12月17号,天气晴,有时多云……”
谁知第二天他正在水库上劳动的时候,天连风带雪下起来,雨雪吹打在他的脸上,他低着头谁也不敢看。
回到家吃饭的时候,爸爸陈殿福有点不耐烦地说:
“好啊,天气晴,有时多云不准确啊!”
陈艳的脸很快红了,老半天才说:“也不能总这样啊!”老人长出了一口气,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说:“咳!叫你读了六年书,我看是白读了!……”
原来在1955年陈艳高小刚毕业的时候,他爹就让他到城里去找个活干。可是陈艳怎么也不去,因为他在学校就听老师讲过:农村是锻炼青年的好地方。再说,在农村也和在城里一样,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呀!……陈艳看爸爸又提起了那件事,就斩钉截铁地说:
“爹!你死了那条心吧!让我离开农村,怎么也不行!”
那天晚上,陈艳翻来复去地睡不着,暗想:我干这活有什么不好呢?气象站若真没有用,书记怎能亲自帮助选观测场的场址呢?都怪我预报没报准!一定要好好争口气,把这门科学掌握住。
第二天一早,他就到了公社党委办公室。一位领导同志笑着说:“可不能灰心哪,小陈!什么事情依靠群众就有办法。你除了用洋办法观测以外,是不是再找找老农从他们那里找些观天象的经验?”
小陈心里一下子透了亮。他就夹着本子拜老农为师去了。陈艳听许多老人说,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在6、7月,有时候地里干得直冒烟;有时候眼瞅着是晴天,谁知道转眼就雷雨交加,大水冲毁了庄田。
一天,陈艳找贫农那凤山老大爷请教。那老大爷眯缝着眼睛望着窗外,只见远处的涝山蓝蓝的,它的旁边,是冰磖子山,山上背阴地方积雪终年不消。老人说:“你瞅,要下雨呀,头两三天就能看出来,四外的山哪,雾气糟糟的,有些发白,有的山谷还嗡嗡直响,你没听人讲吗:高而涝山云雾响,不出两天水汪汪……”
陈艳打开小本子,赶紧把老人的话记下来。
就这样他一次一次地去访问老农,向老农请教。不久,他在老农中间就搜集到了二百多条谚语,什么“燕子钻天蛇过道”“缸穿裙子山戴帽”……密密麻麻地记了半个本子。他反复用天气变化的事实,来对证那些谚语,说得有些道理的就留下;不可靠的他就勾掉。这样,他从二百来条谚语里选出了六十条作为气象预报的参考。同时,他不管刮风下雨,每天三次,准时到气象站去观测,剩下的时间,除了下地干活以外,还抓紧读书自修,有时候一直读到深夜……。
有一天,公社党委书记到小小的气象站办公室里来,一进门,就看墙上新挂了一个个棉花团、纸团、茄叶,湿漉漉的刚被盐水浸过;窗台上,除了原有的装泥鳅的瓶子以外,还增加了一个新瓶,里边装着新捉来的蚂蝗;桌子上,在收音机和气象观测记录簿旁边,还摆了一些新书,有“矛盾论”,“气象学”等,党委书记问他:
“小陈,你摆这些东西干啥呀?”
陈艳笑着说:“泥鳅跳出水面,第二天常常有雨,天气预报以前,多看看这些,分析的细致点,报得就能更准一点!”
书记鼓励他说:“好哇,这样干,咱们的气象预报工作就能愈报愈准确。”
气象站成立快两年了,两年,时间不算很长,在猴石公社,从党委书记到社员,都很清楚地记得公社气象站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连陈艳的父亲也不再提叫他到城里去找活干了。事实正像公社党委书记说的一样,猴石公社的气象预报工作,就是愈来愈准确了。如去年春天县气象站刚报过3月18日全县河水解冻,陈艳接着预报说,猴石公社地区可能提前在3月12号解冻。公社党委接到预报以后,马上布置,抓紧送粪。结果,到了12号,大沙河果真解冻了。由于事先抓的紧,许多生产队的粪肥,都在解冻前送到了地里,那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
今年7月9号的晚上,陈艳收听县气象站的天气预报说:“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他这次在公社的预报单上写的是:“今天夜间晴,明天有中到大雨……”这小伙子写完之后,想起公社的五个水库,若不在暴雨前抓紧补修完,下边二百多公顷的庄稼就要全部受到水灾!他拿着预报单急忙跑到公社党委来汇报,有人问他:“真有雨?”“你说的有把握吗?”他说“有把握!”因为他作这次预报以前,仔细研究了各种观察资料,参考了沈阳、长春、四平和县里的气象预报,又访问了老农那凤山,看泥鳅跳出了水面,又给高而涝山跟前的几个管理区气象哨打了电话,他们都说听见了云雾响。公社党委接到预报以后,书记和委员,马上分兵把口,带领群众抢修五个水库,刚把堤坝和溢洪道修好,豆粒大的雨点就“哗哗”地下起来,一直下了两个多小时。但由于公社事先做好了准备,五个水库安全地度过了汛期。


第7版()
专栏:

从修钢笔到修农具
巩福厚是吉林省四平市城市人民公社油脂化管理区综合服务部的服务员。他原来是专门修理钢笔的。但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运动中,他却成了修理农具的行家。今年夏季的一天,他照例带领几个人到城郊勤业生产大队一小队为社员修理用具。刚到,就听说这里抽水站的水泵坏了,而且经过与修理厂多次联系,都认为暂时修不好了。天气一天比一天旱起来,十多公顷水田急需灌溉。巩福厚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于是,他在社员面前坚决表示:“我保证帮助把水泵修好”。巩福厚马上和杂修组的工人一起检查了水泵,用手工方法做了一个熟铁反水轮,安在水泵上一试,正好。可是又仔细一检查,里边还缺一个五分的反扣螺丝。他又回到店里和同志们合计,一时也没想出办法来。巩福厚急的坐立不安。后来,他去请教一位老工人,老工人告诉他说:“自行车脚蹬子上有反扣螺丝”。这可把他乐坏了,他连忙找来一台旧自行车,拆下一个四分的反扣螺丝。四分的还是用不上。他就和工友们用丝锥把四分的反扣螺丝做成五分的。巩福厚拿着套好的反扣螺丝到生产队去,连忙进行安装。没想到安螺丝的时候,又出了问题,怎么拧也拧不紧。原来是水泵上螺丝扣被磨秃了。巩福厚根据修理钢笔的经验,找来一把小钢锯,一下一下地刻螺丝扣。他连夜修了四天,把水泵弄好了,一开车,水又澕澕地流了出来。
就这样,巩福厚为了支援农业生产,从去年年初开始,他和四、五个同志一起推着游动服务车,走遍了城郊三个生产大队,认真热情地为社员修理各种农具,每次都是早出晚归,深受社员们欢迎。(附图片)
文佳 插图


第7版()
专栏:

张化吉赶制收割机
今年秋季,正当广大农村急需大批收割机收秋的时候,四平市农业机械厂联合收割机的生产,却遇到了不少困难问题。如制造合格的弹簧,是这个厂生产收割机中最主要的一个难关。该厂青年锻工组组长张化吉,为了支援农业生产,正日思夜想地找窍门攻破这个关键。他虽然没有想出制造合格弹簧的好办法,但他想:困难恰像弹簧,你软它就硬、你硬它就软。于是在“破关”会上,他一马当先,坚决领下了制造弹簧的任务。说干就干,他们当天就用手工生产出了弹簧,可是用手工生产既费力,效率又低,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张化吉经过半宿琢磨,用木料做了一个绞关机代替人拉加工弹簧。人力是省了,就是效率还不高。正在这时,车间主任从太原带回来一份弹簧机床图纸。张化吉立刻召集小组开会研究制造弹簧机。他们突击了一夜,画出好几张草图,又经过反复研究,将原设计的二百多个部件,改成十九个部件。他们制出了第一台弹簧机床。这样,每班可产弹簧一千一百多个,满足了生产需要,使全厂联合收割机的生产计划顺利地完成了,并及时支援了秋收生产。
(何广寿)


第7版()
专栏:

以动力支援农村
吉林省四平动力机械厂,为了支援明年的农业生产,决心生产更多更好的柴油机。现正集中力量以提高柴油机质量为中心,改革产品设计,使原设计的柴油机的实际能力,由八点五马力提高到十二马力,同时使每台柴油机的体重减少六十六公斤。


第7版()
专栏:

积极试制新喷雾器
公主岭钣金厂职工,积极响应中共四平地委关于明年农业生产要早作准备的号召,在提前完成了今年生产两千一百台压缩喷雾器的任务后,又试制成功一台马拉喷雾机。它的特点是喷洒面积大,速度快,效果好。用这样的机器一人一畜每天能完成喷洒十公顷的任务,工效比压缩喷雾器提高二十倍左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