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三头对面事好办”
焦合文
河北省交河县连镇公社小于庄生产队女支部书记姜炳英,是出了名的贯彻执行政策的红旗手。她所在的生产队,说生产,论生活,全社数一数二。她说:“政策是一头,干部是一头,社员又是一头,三头对面事好办。”这话算说到家啦。
政策、干部、社员也得三合一,三个头合成一个头,往一股绳上拧劲。一头一面,好事也不会办好。党的政策千个好、万个好,要是干部、群众不学、不传、不办,也是枉然。干部眼力高、本事大,要是没有政策引路,社员帮忙,算你浑身是铁,能打多少钉?社员心气正、脾气硬、见困难就冲,要是没有政策当家、干部撑腰,就会转了向、迷了路,劲使不到刀刃上。话进一步,两头见了面,总比一头一面好,可是,这还不够。比方说,政策跟干部见了面,干部说得透、记得下,可就是没把政策交给群众,光靠单枪匹马,打不了天下。又比方,干部把政策交给了群众,让政策回了老家,干部就万事大吉地退出门来,放了心,松了手,高枕头睡起懒觉来,到底政策落地没落地?群众对政策还有啥心思?干部不闻不问也不行,因为群众不光听你说,还要看你作,按着你的脚印走,你不走、走错了,群众都得“将”你的“军”。再比方,干部跟社员也扭在一起了,也打成一片了,可就是没有政策当主心骨,干部没根,群众没底,空有力气也甩不开膀子。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话:“三头对面事好办”。这是实话,也是经验。
政策跟干部一脉相通,政策跟群众骨肉相连,干部跟群众鱼水相关。“三头对面”不是偶然,这是必然。正因为这样,干部送政策上门,群众接政策坐炕头,大伙把政策记在心里,然后一块按政策办事,走在一个板上,踩在一个点上,让政策大发威力。
三头对面事好办,一层意思一层理。人多好办事,千百个干部跟万千个社员同了心,要出多少个诸葛亮,再有政策当眼睛,生产、生活都能搞个一百成。另外,对了面比着干,真假把式好分辨。干部群众都掌握了党的政策就无异是:照脸有了镜子,裁衣有了尺子,谁也不能比着圆的画方的。为了让政策丁是丁,卯是卯,不离板,不走样,群众跟干部取长补短,商商量量,万事好办,这就是说,三头对了面,政策好兑现。
三头对面,决定在人。党的政策来有踪,去有影,面向群众。干部当桥梁,担子重,在“送福上门”的一路上不打折扣,不半途而废,真正把政策多快好省、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这就要摸情况一摸到底,贯彻政策一贯彻到底,因为你把底(政策)给了群众,群众就会把底(智慧)给了你,这条“底加底”的群众路线,就会越走越广、越宽。


第8版()
专栏:

生产队的一天
胡本莹
时令虽已入冬,但实际还是十月“小阳春”天气。紧靠资江的湖南省益阳县江南人民公社芳兰湖大队,金黄的晚稻进了仓,无边的绿肥伸了腰;加上那湖港渠堤边的小麦、蚕豆和蔬菜,遍地皆青,欣欣向荣,看不出半点冬天的迹象。
对 歌
曙光升起来了,白水湖上的烟雾散了。宽广的、金波灿烂的湖面,打黑草的划子织布穿梭地忙着;湖边的草地上,薅草皮的妇女银锄起落,笑声一片。这是白水湖生产队第一作业组的社员们,在抓紧为明年备足丰产肥料。
湖心里,有个矮矮敦敦、黑皮黑草的壮年男子稳立船头,衣袖裤管卷起老高,双手舞动着草扒子,打得水咕咚咕咚响。他就是党支部书记冷云昌同志。在湖边的草地上,有个脸上黑里透红、头扎白毛巾、身穿红花棉袄的青年妇女,弯着腰,一股劲地薅着草皮。她是冷支书的爱人薛喜贞。
冷云昌的船驶过湖心,敏捷地捞起一大把黑草,恰好青年社员柴东山的船迅疾地跟上来了。老冷向邻船的伙伴瞟了一眼,高兴地说:“东山!来,向岸上的穆桂英们示个威!”
“好!”东山说着用高嗓子发出了悦耳的歌声:
太阳一出满天红,
打草船儿快如风,
提醒岸上穆桂英,
我们定要抢头名。
“呵嗬呵嗬!呵嗬呵嗬!”冷云昌和打草的男社员们齐声助威。
岸上的喜贞听了,忙和身边的几个女伴叽叽喳喳商量了一会,随即打起了清亮的山歌:
锄头挥舞不停工,
草皮堆起人多深,
告诉湖里男子汉,
咯场竞赛我们赢!
“呵嗬呵嗬!呵嗬呵嗬!”喜贞周围的妇女也一齐助战。
朝阳染红了白水湖,人们的头上冒着汗,歌声、笑声在湖边、湖面来回飘荡……
食堂里
吃午饭的钟声响了。上渡口生产队红旗食堂的社员们,说说笑笑走进了食堂,见桌子抹得干干净净,凳子摆得整整齐齐,每个桌上已经摆好了。这时一个戴口罩、系白围裙的中年人满脸挂笑,正端着一盘热腾腾的饭送到社员们的桌前。他是新来的炊事员、大队党总支副书记刘续波。
六十多岁的老社员汤耀先一眼看见了刘支书,连忙劝阻:“支书,你的工作那样忙,咯点小事不要你操心罗!”
“耀爹,群众的生活是件大事,忙也要管嘛!”刘续波笑着解释说。
刘续波当炊事员的消息顿时传开了。七十多岁的王家翁妈边扒饭边说:“咯餐饭做得真好:有干有稀,稗子、糠壳淘得干净。还是搭帮我们的支书来挂帅!”社员张菊甫补充说:“菜也做得好:花色多,味口好。吃了咯样的菜,搞生产有的是劲!”
“菊甫叔,以后还有咯样好的伙食吃吗?”小学生汤耀宜插嘴天真地问。
“有!”刘续波送完了饭,挑一担开水来了。他兴致勃勃地说:“从今天起,全大队各级干部都到食堂轮流当炊事员,以后的伙食会越办越好!”
堤边上
傍晚,天边布满彩霞。长长的废堤两旁,嫩绿、茁壮的蚕豆、麦苗在夕阳的辉映和微风的抚弄下,显得格外娇艳。这时候,毛家园生产队第二作业组的堤边上,有几个社员赤着脚,正坐在麦子地里,热烈地谈论着今天的劳动收获。
“今天一下午,我们五个人完成了四亩麦子、豌豆的薅草、追肥,大家干得蛮不错!”说这话的是一个又高又大的中年人,他是大队党总支书记冷诗群。
“今年的冬杂粮三包包得合理,培育管理又搞得早,超产靠得稳!”老农冷应连高兴地说。
冷诗群笑着点点头,换过话题说:“快收工了,我们抓紧评好工吧!今天应连爹负责泼粪,工效高,质量好,建议评高一点。”
“还有,”一个名叫彭玉贞的妇女抢着说,“冷支书挑一下午的粪,做的重工夫,又冒歇气,更要评高一点!大家同意啵?”
“同意!”社员们异口同声地赞成。接着一个个进行了民主评定:冷诗群五分,应连爹四分半,彭玉贞四分,其余两个妇女是三分半。都超过了劳动定额。
评完工,冷诗群拍打掉手上的泥巴,从衣袋里掏出钢笔和劳动手册来,习惯地填上了自己的工分数字。这时社员们收拾工具,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冷诗群挑着一担空粪桶,和应连爹并肩走在后面,他们在商量种小麦丰产土的事……
晚 会
晚上,上渡口食堂的文娱室里坐满了一屋子人,社员们正在煤油灯下欢乐地敲锣打鼓,弹琴吹唱。
乐器组里,有个惹人注目的中年人:头扎白毛巾,身穿蓝衣服,身材魁梧,满脸挂笑,在熟练地敲着大锣。他就是公社党委副书记兼大队总支书冷国轩。
冷国轩兴冲冲打完了“开台”锣,环视全场一遍,大声地笑着问:“社员们,大家看今晚唱么子戏呀?”
“唱一出《金色的凤凰山》!”年青小伙子和姑娘们抢先出了题目。
“不!要唱《生死牌》!”老倌子和老婆子们发表了不同意见。
“好!都唱!不过,还是先唱一段自己编的吧。”说着,他向身边两个拉胡琴的社员?了?嘴,清亮的琴音立刻飘荡全室。紧接着,一对青年男女提高嗓门,用“西湖调”唱起来了:
党的政策真英明,
男女老少都欢迎。
干部群众心连心,
闹个生产满堂红……
冷国轩在旁熟练地敲着竹板,一面指挥乐队,一面留心察看观众的情绪。社员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冷国轩和他带领的演员们。无数张黑里透红的笑脸,在通亮的煤油灯下放出了光彩。
“白天搞生产,晚上有戏看,咯硬是劳逸结了合!”桂香爹敲着旱烟袋,回头对他的婆婆香翁妈说。
“书记也参加演戏,咯样的事自古少有!”香翁妈瞟了她老倌一眼,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咚咚锵!锵咚锵!”台上的青年男女唱完了一段,锣鼓声、掌声、笑声一齐爆发,满屋子的人欢腾起来了……


第8版()
专栏:影评

赤胆忠心两代人
——谈新疆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两代人”
谢逢松
新疆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影片《两代人》,是一部好影片,它的成功是值得祝贺的。特别是作为兄弟民族地区一个年轻的电影制片厂的产儿,更值得为它的降生而欢呼。
影片描写的是这样曲折动人的故事:一个名叫孟英的女共产党员,由北京调回到新疆兰新铁路的筑路工地上担任党委书记。她乘搭年轻的推土机手艾里驾驶的推土机前往工地时,看到沿途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感慨万端;与此同时,她看见山丘上一个破碉楼,勾起了一段辛酸而沉痛的回忆:十八年前,她和她的爱人赵彬一起在新疆从事革命工作,一起被反动派盛世才逮捕入狱。他们的一个还不满周岁的孩子,也一同关在监牢里。不久,反动派杀害了她的丈夫赵彬,又想杀害她的孩子。在万分危急中,一个前来探监的维族老爷爷把孩子救了出去。十八年来,孟英为革命艰苦地战斗着,工作着,但一直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死存亡。现在,她来到工地,又和前进道路上的新困难、新障碍斗争着,为党培养着像艾里这样的年轻一代。新事业在发展,新的人在成长,而她最后得知那个朝气蓬勃、敢想敢干的推土机手艾里,正是她失去了十八年的孩子;于是,母子重获团圆。
一部艺术作品要想打动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心弦,有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是很重要的。但是,任何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只能是为它的主题思想服务的。《两代人》就是通过一个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两代革命者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不屈不挠地为之奋斗的精神,以及汉、维两个兄弟民族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赵彬和孟英,是一对革命夫妻,也是两个革命英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赵彬在影片里着墨不多,但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他嘱别孟英、绑赴刑场的那组镜头,会使人永久不能忘记。在这场戏里,从演员的外形到内在感情的表露,都是很有特色的,很细腻的。看到赵彬那又黑又粗又长的胡子,高高的颧骨,炯炯有光的眼睛,立刻给人一种坚强、刚毅、不屈不挠、顶天立地的感觉。他压制着内心的感情,扶着铁栏杆对孟英说:“小英,我的时候到了!”多么从容不迫!孟英高叫了一声“彬!”之后,眼泪夺眶而出。赵彬用手擦去孟英脸上的泪水,深沉地说:“小英,不要这样,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软弱!”写得好,演得也好!看,寥寥数句,一种“杀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扑向每一个观众的面前来了。
孟英作为一个妇女,作为一个年轻的革命者,在和自己的爱人永别的时候,抑制不住悲痛,泪如泉涌,那是很自然的,同时,她对敌人是横眉冷对的,坚决的。伪警官要拉同牢的维族姑娘阿拉木汗去活埋,她坚决反对,大声喝阻:“住手!”这时,她似乎一身都是胆,都是力量。特别是十八年以后,经过革命斗争更多的冶炼的孟英,就更坚强、更成熟得多了。她对待问题,处理问题,待人接物,都有一种鲜明的阶级立场。她对人都是按照党的原则来要求的,按照一个高尚的革命者的品德来要求的。她对自己呢?也是一样。艾里驾驶推土机爬莫顶山时,她才知道艾里是自己失去十八年的亲生儿子。作为一个母亲,她多么想立刻扑过去把这亲骨肉紧紧地搂在怀里啊!但是,她当时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压制了自己的感情,没有这样做。她知道爬山是有危险的,很可能使这个失去十八年才重见的孩子没有同母亲说上一句话而牺牲在这场战斗里;但是,她没有接受大家的要求不让艾里去爬山,而是毅然关上自己感情的闸门,下令道:“同志们,爬坡的任务,还是交给艾里执行!”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最后,她自己也爬上推土机跟着艾里一起爬坡去了。这里,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关切,也是出于一个首长对年轻战士的关切,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指挥员“身先士卒”的本色。这样的戏,这样的情节,这样的人物,使人觉得多么亲切,多么感人,多么可爱啊!
塑造赵彬、孟英这样的艺术形象,表现赵彬、孟英这样的精神品质,正是对我们年轻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所迫切需要的。我们需要像艾里那样的接班人,也只有不断地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才能出现千千万万像艾里那样的接班人。我们的年轻人是会很熟悉艾里的,因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真是一条“小马驹子”,尽管他身上还存在一些缺点,但是,只要是为了革命,为了党,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年轻纯洁,很容易受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的感染和教育。他听了孟英讲的在监牢里斗争的故事,就总是记在心里,逢人就说:“人家那时候多么危险,多么困难,还拼着性命干革命。”可是,一想到眼前,就气来了:“可我们在这里干什么?挖呀挖,就连这个莫顶山都过不去!”正是革命先辈们那种不计生死、不畏艰苦的精神,给了他鼓舞和力量。于是,他为了找路,大雪天上了莫顶山,并掉进雪坑里;为了打通莫顶山,他第一个要求驾驶推土机爬坡,不避艰险。
影片通过几个具体人物的命运,把汉、维两个兄弟民族的命运巧妙地、真切地联结了起来。而这种命运相联的基础,不是别的,正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过去,共同反对反动统治;现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在影片里,像孟英和阿拉木汗在监狱里相依为命,阿西姆老爷爷搭救艾里、抚育艾里、不让艾里爬坡等情节,都是很动人的。作为民族自治区的电影制片厂,表现民族友谊,宣传民族团结,应该是艺术创作的一大任务。
当然,《两代人》也还有不足之处,结构上还不够完整,针线还不够细密。像王冬的反革命活动,买买提的右倾保守思想,都还未能更有分别地、更深刻地加以表现,因此,在这条线上的矛盾冲突就开展得不够,相应地影响了对艾里这样一些正面人物的刻划。但是,尽管是这样,还是瑕不掩瑜,像《两代人》这样热情地宣扬革命传统精神,反映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歌颂民族友谊和团结的影片,是应该热烈地向它鼓掌欢迎,向它拍手祝贺的。(附图片)
上图:孟英母子从车窗向外眺望,他们的心早已飞到北京了。


第8版()
专栏:

革命桥
——故乡诗抄
李学鳌跨上石头桥,水急浪滔滔。眼望村口心里笑,故乡啊,你的儿子回来了!别时不满十四岁,归来长成五尺高。手抚桥栏看一看,熟视当年真面貌——这是一座革命桥,身经革命大风暴。将军桥头饮过马,战士撩水磨过刀。桥头开过斗争会,地主恶霸被打倒。千百青年上前线,桥头响起进军号。桥上运过黄小米,步枪压倒火箭炮。桥上走过举旗人,五湖四海红旗飘。多少人过桥去北京,向最亲的亲人做汇报。多少人握锄回乡来,描绘山区新面貌。石头桥啊,石头桥,革命路上阳关道,桥下清水流不断,桥上行人永不老!


第8版()
专栏:

清溪汲水
(东北摄影艺术展览选)
李哲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