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要闻快报

抓紧冬前时机加强麦苗管理
灌好灌足冬麦第一水
新疆巴楚县色力布亚公社一步赶先,步步争先,在完成冬麦播种任务后,组织劳力及早整修渠道河坝,增加了水量,并千方百计节约用水,抢灌冬麦。
为了合理地充分利用水源,灌好灌足冬麦第一水,公社根据各管理区土质情况,采取了分类排队,分别先后浇水的措施。冬灌中,除生产队组织浇水专业队日夜轮班浇水外,各级党组织还分别抽出专人抓水利,保证不浪费一滴水,灌好冬麦。
把麦锈病消灭在越冬前
陕西省邠县栒邑公社党委已播种小麦二十一万多亩,目前一般生长良好。但因最近阴雨连绵,个别麦田出现锈病。
公社党委除了要求关关扣紧、一环不松,株株俱到,治早治了以外;并且建立了锈病定点测报小组、设立了空中捕捉器,各生产队都已指定专人担任测报工作。现在各地正采取埋土切叶和喷洒石灰硫磺合剂等防治锈病。
为麦田冬灌准备工具
河南沁阳县赵堡公社党委对全社提水工具,进行了大检查、大修理和大配套,为麦田冬浇作好了工具准备。
赵堡公社有两万六千余亩麦田处在最易发生干旱的清风岭地区,历年冬浇中,往往出现提水工具赶不上需要的现象。今年公社的党委在种麦任务基本完成的同时,就具体部署了冬浇机具的检修和配套问题,并组成了流动检查修配组。
组织专业队管理回茬麦
山西文水县开栅卫星公社党委会,认真总结了北峪口管理区今年小麦由于管理得早,管理得好,从而获得丰产的经验,组织专业队伍,及早管理回茬麦。
在具体管理中,采用了“五普”管理措施。五普是:普查苗补种;普追肥;普治虫;普镇压;普浇越冬水。
眼下,全社投入麦田管理的劳力达六百五十余人,据开栅、文倚、武陵三个管理区不完全统计,除已给一百八十余亩缺苗麦田进行补种外,还给三百七十八亩小麦追了肥,并给六百九十七亩治了虫。
管理碱地麦田五项办法
山东省冠县辛集公社根据碱地特点,及早动手管理碱地小麦。
这个公社今年种碱地麦二万五千亩,经检查有一千五百亩有比较严重的缺苗断垅和虫害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以下几条碱地小麦保苗的办法:(1)多施有机肥料和磷钾肥;(2)提前浇水,降低土壤表层的含盐量;(3)为防止土壤板结,经常保持地面疏松;(4)封冻前利用短齿耙普耙一遍,能疏松土壤,保水、保肥;(5)防治病虫害。
建立三麦管理档案制
江苏丰县马楼公社狠抓三麦幼苗田间管理,到本月初,经过查苗补种的已达三万余亩,占全公社麦田总面积的60%以上。
马楼公社结合查苗补种,进行丈量土地,核实三麦面积,同时把每一块三麦座落、面积、土壤、品种、播种量、施肥水平和当前幼苗长势填入卡片,为三麦田间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档案制度。
小春管理任务安排到组
云南宜良县盘江公社赤江管理区第四生产队把小春加工管理任务安排到作业组,安排劳动力边种边管。
秋种刚结束,第四生产队就全面开展了小春田间管理工作。间油菜、锄小麦和给蚕豆盖粪等活动一齐开始。生产队把加工管理任务包给各常年固定作业小组,建立定量、定质、定时、定分的生产责任制,从现在一直包管理到小春成熟。由于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社员积极性很高,原订劳动定额都被突破,锄头道小麦原计划六天完成,结果四天就完成了。


第4版()
专栏:

夏季丢了秋季找 小麦不收种水稻
王庄子生产队百折不挠增产粮食
本报讯 河北静海县城关公社王庄子生产队,去年遭受了夏涝秋雹两次严重灾害,但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全体干部、社员发扬了苦干实干的革命精神,奋战一年,获得了很好的收成。
两次严重灾害
王庄子生产队,是位于贾口洼南端,紧靠黑龙港河西岸的一个二百四十五户的村庄。这里地势洼下,十年九涝,历史上被称为“破王庄子”。解放后,经过洼地改造,兴修水利,粮食产量虽然逐年增长,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灾害的威胁,产粮不足自给,年年缺粮。
1958年秋,随着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诞生,鼓舞了王庄子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更大干劲。当年秋天播种的二千六百多亩小麦,普遍进行了深翻,种得适时。1959年夏季,麦苗长得齐胸深。社员们见到即将丰收的小麦,个个喜笑颜开。就在这时——5月30日深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西北风卷着暴雨,一阵猛烈的冲击,贾口洼的围埝决口了。凶猛的洪水,吞没了麦田,连已育好的五十亩水稻秧田也同归于尽。
就是这天的后半夜,在村南场园上党支部大会召开了,天刚亮又召开了全村社员大会,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提出:不向困难屈服,不让困难吓倒!西洼淹了东洼找,夏季丢了秋季找,丢了小麦抢种稻。
时间已经是5月中旬,早稻插秧季节已过。东洼地里杂草丛生,待耕待整,秧苗还未培育,肥料也没备齐。但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王庄子的农民不分男女,不怕风雨,由西洼转战到东洼,终于抢插了一千二百多亩晚稻。尽管晚稻不如早稻,但是由于社员们的精心管理,稻子还是生长得很好。一个夜晚,社员们正在队部里计划着收割稻谷的事情,突然传来了一阵惊人的霹雷声,大雨夹着冰雹倾盆而下。到第二天黎明,遍野白花花的冰雹还没有化尽,金黄色的稻谷所剩无几了。
长“穷”志气
一个本来家底就很薄的生产队,一年内遭受了两次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全年几乎颗粒未收。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但是,灾害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更激励了他们发愤图强、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的雄心大志。
党支部书记陶令和在受灾后的党员干部大会上激动地说:“我们要长‘穷’志气,领导群众革‘穷’的命,今年收成不好,明年要来一个粮食大丰收,坚决摘掉穷帽子”。为了坚定大家的信心,党支部召开了一个“齐心会”。会上,饱尝旧社会痛苦的人们的一致意见是:今天受了灾,有党的领导,有人民公社这座靠山,有各行各业的热情支援,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完全有把握度过灾荒,改变面貌。究竟怎样改变面貌呢?社员们议论开了:“那儿也没有给咱蒸下馒头、磨下面。不干活跑到天边也不会富。”“要想由穷变富,就得自己动手种好庄稼,没有第二条道可走。”越讨论方向越明确,越争辩,干劲越足。“齐心会”开得大家齐了心。一个打捞残秋、抢种小麦、开展生产自救的高潮很快在全村形成了。
拔 掉 穷 根
今年2月,县委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同时并举的方针,并且提出了全年增产指标。王庄子的干部们积极响应县委号召,他们认识到在当前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坚持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同时并举的方针是增产粮食的关键,便决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种了东洼种西洼,东洼不收西洼收,两洼丰收大富裕。
会议结束后,他们立即回村传达了这个计划,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拥护,拍手赞成。但是,一些存有保守思想的人出来说话了:“种这么多水稻,别说插秧,就是育秧也完不成,不如少种保收好。”的确,种这么多水稻,也真是困难重重。全村每个劳力平均种稻三十多亩。当时,大片的稻田还没有水利工程,育秧池子也没有弄好,而育秧整地的时间又迫在眉睫。但是,所有这些,丝毫也没有动摇他们扩种水稻的决心。党支部一方面向广大干部群众讲解有利条件,指出:旱了,有贾口洼的水能自流灌溉;涝了,有排水沟、扬水站等可以排泄。另一方面深入实际,总结经验,大抓种植改革。支部副书记邓连绥、二小队队长王秉耀经过勘察地形,发现1958年深翻过的麦地上,退水后都有一层泥浆,就地撒种完全能够出好秧苗。他们边抹埂、边撒种,大大加快了育秧速度。原来育一分秧用三个工,改进后,育三分秧只用一个工。本田工程,他们也采取了随高就高,随洼就洼,打埝插秧,扩种淀稻的办法。这样不仅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劳力,还使作物生长进一步适应了客观条件。
人民的胜利
为了胜利闯过水稻插秧关,党支部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党员和干部必须站在生产最前线,要手脑并用,事事带头。党支部书记陶令和是个五十开外的人。挖渠时,他始终坚持劳动,没有歇过工,插秧时,泥里水里,抢着运秧插秧,检查验收。收工后,社员们歇了,他还要和干部们研究工作,安排生产。社员们心疼地说:“支书!干活有我们,你歇歇吧!”生产队长邓常润在二队劳动,发现了运秧供不上插秧,原因是拔秧的没有定额,工效低,供不上运。普遍推行劳动定额后,大大加快了插秧进度。在这一场战斗中,真正做到了: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干部的身影;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党员带头干。
王庄子的农民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沸腾起来了。他们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劳力,决心闯过水稻插秧关。当时,全村出动的劳力和辅助劳力达四百一十多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60%。辅助劳力负责拔秧,壮劳力运秧,一般劳力插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展开竞赛,互相促进。全村农民奋战五十多天,抢种上水稻四千六百多亩,比1959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三倍。
插秧关闯过了,防涝的战斗紧接而来。滂沱大雨,淹没了洼下地区的稻苗,黑龙港河的水也在急速上涨着。社员们见到这种情景那能不着急呢!在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一个排除沥涝的战斗又开始了。雨大劲足,水涨堤高,两天的时间,一条新的堤坝筑了起来。洼里的积水,经过疏通渠道,加紧扬水,也很快排出去了。沥涝的威胁,又被英雄的人们再一次征服了。
广大社员怀着喜悦的心情正在紧张地收打稻谷。人们拿着株高穗大的稻禾情不自禁地说:“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听党的话没有错”!


第4版()
专栏: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三道防线争主动 战胜干旱多打粮
宜良县总结战胜自然灾害经验,乘胜前进,狠抓小春生产
本报昆明7日电 在农业战线上首创“三道防线”部署的云南宜良县,在今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情况下,争取了主动权,终于在大旱年得到了好收成。现在,从平坝到山区,到处是一片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大春庄稼刚刚上场,小春籽种又已落地。社员们个个生龙活虎,喜笑颜开,心情舒畅。他们说:今年的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宜良,今年碰上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干旱。1至9月份的降雨量比一般年成的降雨量减少31%,比大旱的1953年还少了15%。在这样一个严重灾害面前,全县人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在党的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正确方针指导下,依靠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条件,采取“三道防线”的部署,从一开始就力争主动。
早在3月间,县委就对今年可能出现的大旱作了分析,并具体研究了各种主客观条件,根据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多年来的抗旱经验,确定了“三道防线”的部署。这个部署总的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水保证灌溉的好田好地作为第一道防线,在这部分田地里,水、肥、土、密等各项增产措施一齐加码,坚决保证在最适宜的节令栽好种好,力夺高产多收;另一部分是没有灌溉用水保证的一般田地和新开荒地,作为二、三道防线,尽量争取时间多种种好,力夺多种多收。这个部署总的精神是,从最坏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方向努力。防线里拿到全县大春粮食包产数;如果有雨,那就更主动了,可以大大超包产。由于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得全县在严重旱灾面前生产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第一道防线要抓狠,这是县委在执行“三道防线”的部署当中掌握的第一个原则。为了保证基本农田栽种适时、质量好,全县集中了优势的人力、物力打歼灭战。凡是带有决定性的水源都由县委统一指挥使用,层层建立水利指挥机构,确保基本农田无雨也能做到按时栽插。在栽种质量上,全县基本农田都经过了深翻,平均每亩底肥不下五十挑,密植程度因地制宜地栽插二万五千丛到三万丛,并根据宜良的风向普遍实行南北定向条栽。根据多年的经验,宜良栽插水稻的最好节令是“立夏”和“小满”;但是,由于基本农田的栽插质量要求高,再加上群众对定向条栽不习惯,因此进度较慢,许多公社就集中了80%的劳动力投入抗旱抢种,既要抢节令又要保质量,一头都不肯放松。全县由于集中优势力量,到“小满”尾,全县栽下了水稻基本农田十八万二千多亩,占计划数的87%。
第一道防线要抓狠,第二和第三道防线要跟上,道道不放,以便一处不着多处弥补。这是县委在执行“三道防线”中的第二个原则。全县在狠抓头道防线的同时,共育了红薯秧二千多亩,备好杂粮籽种一百多万斤。为了力保全局主动,在每一道防线上都作了两套安排:第一道防线以水稻为主,这是比较有把握的部分,万一发生意外,就及时改部分水田为旱地抢种包谷,目的是品种上虽然被迫让步,但是在节令上还要争主动;第二道防线是以包谷为主,如果持续干旱,种下的包谷不出苗或出不好,就间种套种杂粮,目的是争取时间充分利用地力,力争在每亩土地上多收一些粮食;第三道防线以晚秋为主,尽量多种各种小杂粮,真正做到见缝插针,如果粮食不行就种蔬菜,即使不能多收粮食,也要多捞一把蔬菜。这一套计划两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不存任何侥幸心理,随时准备两手甚至是几手,来对付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汤池公社汤池管理区西街生产队正是根据这种精神安排生产的。他们的水稻基本农田栽秧水发生困难,就立即改种包谷,继续当第一道防线来狠抓,结果每亩包谷平均收到七百斤以上。路南公社三板桥管理区山冲生产队,全队只有二十四亩保水田列入了第一道防线,后来由于干旱特别严重,连这二十四亩也保不住了,到“小满”尾只栽下了十五亩。干部和群众根据“三道防线”的精神大力扩种,二道防线由原计划的九十八亩扩大到一百七十七亩五;三道防线由四十三亩三扩大到九十七亩五。原来估计这个队今年至少要减产20%,但是目前他们不但不减产,而且增产5%。从全县范围说,全县的第一道防线的水田虽然被迫减少了二万七千多亩,但二、三道防线却大大扩大了,今年全县大春作物的实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33.4%。
现在,宜良全县正在大种小春,他们又继续运用“三道防线”的胜利经验,坚持一手抓多种多收,一手抓高产多收,力争明年夏季更多收一些粮食。全县有五十二万亩耕地,其中有三十二万亩历年都种小春,现在规划从中拿出二十三万亩土质好、有水利保证的农田,作为第一道防线,力争在这道防线内拿足包产数。其余土质一般、部分有水保证的九万亩农田,作为第二道防线,力争小麦、蚕豆平均亩产二百斤。第三道防线大干多种多收,除开秧田和基本菜地等必须占用的田地外,往年不种小春的和今年的新开的地,全部利用起来种小春,平均单产计划一百斤。同时,大搞油菜的间作套种十三万亩,千方百计争取多种多收。这样安排下来,全县的小春种植面积共四十三万亩,比去年提高将近20%。目前,全县已种下蚕豆,占计划数97%,小麦占计划数83%多和油菜十万多亩。


第4版()
专栏:

掐谷穗 慈旭


第4版()
专栏:农业知识

为什么甘薯留藤可以做种
浙江农业大学作物教研组
编者按:为了节约甘薯种薯,今年许多地区采用了留藤做种的办法。关于甘薯留藤做种的效果、简单办法,本报已经有过介绍,今天发表的这篇文章,着重说明为什么甘薯能留藤作种。
用番薯(甘薯)藤留种是节约种薯、节省粮食的好方法。用薯藤留种,能提早扦插,并具有出芽早、生长快、结薯早、产量高等优点。此外,还可以减轻黑斑病的危害。
用薯藤代替薯种培育番薯的方法,早在明朝徐光启著的“农政全书”上已有记载,可见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已在应用这种方法种植番薯。目前,广东、福建等省应用此法种植番薯比较普遍,浙江省的温州、金华、宁波等专区的个别地方也累积了不少经验。
为什么薯藤经过冬藏
第二年仍能生长结薯
为什么番薯藤经过冬季贮藏而在第二年仍然能够出芽、长藤、结薯呢?这是由番薯的生育特性决定的。番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以四季种植,是多年生的作物,因此它就具有多年生作物的特性。它的生命周期比一年生作物要长得多。当入冬以后,薯块停止发育可以收获时,薯藤并没有立刻死亡,只要贮藏得好,仍然能保持比较强盛的生命力。其次,番薯是长期用营养体繁殖的作物,所以它具有一系列营养体繁殖的适应性。这主要表现在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它的茎节上有潜伏芽,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就能利用茎叶中贮藏的养分长成新的个体;同时在茎节上还具有已经分化的潜伏的根原基,这种根原基在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下,能很快长成幼根,执行吸收和贮藏养分的功能。此外,在番薯茎中贮藏着丰富的养分。这些养分,除在贮藏过程中因生命活动进行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以外,其余的足够供给幼芽和幼根生出之用,当幼根长出以后,只要管理及时,条件适宜,一般都能很好长成薯块。由于番薯有这些特性,所以应用薯藤留种也同样可以获得高产。
怎样贮藏做种的薯藤
采用薯藤留种必须掌握贮好薯藤和育好壮苗两个重要环节。
贮藏薯藤首先要挖好地窖。地窖宜选择在土壤紧实、避风向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高墩处,在山区和半山区可以利用山坡和高墈,从侧面如灶孔一样挖入。窖口宜小。薯藤必须在浓霜前提前收获,并注意要选择色泽青绿、健全粗壮、没有病害,具有本品种特性的中部和中上部薯藤最好。梢部的薯藤含水分太多,基部的藤纤维质太多,组织老化,含养分少,出苗慢而瘦小,都不适用留种。薯藤放入窖里以后,将窖门封闭,过五至七天,叶片已枯黄,可打开窖门,抖落枯叶,摘去顶端青绿部分,扫出窖内落叶,再依前法放入窖内,然后封闭窖门。为了控制温度与湿度,在窖口可留一通气孔,以便调节。
在惊蛰至春分时,把年前贮藏的薯藤从窖内取出(此时藤节上已长出一至二寸长的细根),选取中部藤蔓用来育苗。苗床要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苗床的制作方法与应用种薯育苗的苗床相同,只是在酿热物上复盖肥土后,不能直接排放薯藤,需要在肥土上铺上一层薄薄的稻草,再排放薯藤,藤上铺一层薄稻草,然后再盖肥土半寸左右,防止泥土与薯藤直接接触引起腐烂。在薯苗露出土时,即可进行施肥培土等苗期管理。


第4版()
专栏:

精摘细收经济作物
登山入林摘油茶
南方各省山区的油茶、油桐、乌柏等木本油料已普遍成熟,果实累累。山区公社正组织劳力登山入林突击采摘。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油茶产区都开展了精收细摘运动,力争“棵棵茶树摘光,片片林地拣净”。部分公社还组织了远征队到边远山地采摘野生的零星油茶。
在摘油茶的同时,各地榨油厂大搞工具改革,提高榨油的效率。


第4版()
专栏:

湖南永兴县马田公社枣子大队社员们在翻晒油茶
  新华社记者  朱云凤摄


第4版()
专栏:

边收烟边加工
河南、山西烤烟产区的收获工作进入高潮。著名的烤烟产区——河南许昌专区的早烟已经收完,晚烟正在收摘。山西侯马市采取边收烟边加工的方法,已经即时烤制出二十一万斤烟叶。在收获和加工过程中,各地都注意了改进技术,千方百计提高烤烟的质量。


第4版()
专栏:

抢收甜菜
今年,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种植的甜菜大部分生长良好。截至目前,吉林的甜菜已基本收完,运进糖厂的甜菜已达一亿多斤。
黑龙江、内蒙古的大批甜菜正向国家交售。
在收获前,各地都作了充分准备,妥善地安排了劳力、畜力和工具,布置了甜菜的抢收和运送工作。各地公社在收获中,力求进度快、质量好,并在收过的甜菜地进行了复收,争取收净拣净,棵叶不丢。


第4版()
专栏:

万名职工支援摘苹果
我国著名的苹果产区,辽宁盖平县,今年苹果获得了很好的收成。
今年辽东半岛遭受特大的风灾,由于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力量,终于保证了苹果生长良好。
为了把丰收的果实全部及时地采摘回来,盖平县各机关、企业抽出了一万多名职工到各公社支援卸果,加快了采摘进度。为了做好苹果的卸、装、运、发工作,盖平县委以第一书记挂帅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苹果的收获和交售工作。(附图片)
启雄 插图


第4版()
专栏:

收割薄荷
我国薄荷主要产地、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江苏南通专区,今年第二熟薄荷(薄荷一年二熟,第一熟已在6月收割)先后成熟收割。全区八万亩薄荷田已基本收割完毕,共产薄荷三千担,比去年增产25%。
为了从薄荷中很快的提取油料,这个专区采取了“边收割、边集中、边吊油、边出售”的办法,加快了吊油进度。到目前为止,已经吊油的薄荷占收割总数80%。


第4版()
专栏:

花生颗颗归仓
河北、广东各地目前正抓紧时间抢收花生。河北到十月二十七日止,已收花生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广东在冬种的同时,组织人力和工具,抢收迟熟的花生。
今年,各地为适时收刨花生作了充分准备。河北在收获中总结了过去收花生的经验,普遍推行边刨、边运、边摘、边拾、边耕地、耕后再拾的一条龙作业法,大大提高了收刨质量和工效。广东各地在收获中开展了快收、收好、收净的竞赛,力争花生一粒不丢、颗颗归仓。
在收摘花生同时,各地为明年留选了良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