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办农业二十一载人人称赞 当干部十六年连获模范
王花子勤劳俭朴务农立功
王花子,这个革命干部的家属,听党的话,二十一年如一日地安心农业生产。她担任互助组长、生产队长十六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很大贡献。党和人民给她以“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也已经连续十六年。
她的家乡——山西保德县桥头公社桥头管理区的社员们,常翘起大拇指夸奖她:“俺们的花子,是个好家属,好社员。她不依赖男人,不贪图享受,不怕艰难困苦,不铺张浪费,全心全意建设美好幸福的农村人民公社。她是干部家属的好榜样。也是全体社员的好榜样!”
丈夫当干部,自己爱劳动
王花子,今年四十岁。六、七岁便跟上爹妈风里来,雨里去,成天滚战在地里。她到十五、六岁,就成了“庄稼通”。穷叔叔大爷夸她“有穷人骨气,能给王家顶个半大小子。”有钱人说她“成天赤头赤足,没有闺女样。连个婆家也找不上。”
和有钱人说的两样,花子正挑了个好女婿。1938年,她和桥头村高振全结婚了。高振全,是个有阶级觉悟的青年,结婚不多日,便入了党,参加了革命工作。他六十多岁的父母亲,因为劳累成疾,不能干重活,他一参加革命工作,全家人的生活担子,便落到新媳妇花子的身上。
劳动惯的花子,过门个数月,便让公爹引着自己,背着粪往地里送。她这样一做,马上轰动了全村。隔壁杨翠娥,大惊小怪地说:
“哎呀呀!你刚过门,鞋底还没脏,到给他背粪,不怕让人笑死!”接着,她又教训开花子:“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振全东跑西跳,不管家事,不养活你,你才养活他呀!不要给他干,看他管不管!”
苦水里泡大的花子,刚懂事,穷日子就教给她一条道理:不劳动,没饭吃。她起初听了这些话,只是笑的说:“咱不劳动吃啥!”听闲话多了,加上对革命还没认识,一天便对振全赌气的说:
“人家们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我嫁的汉别说‘穿衣吃饭’,连桶水也靠不上。”
振全笑着说:“你不要靠我啦!咱们现在闹革命,要打倒压迫穷人的地主老财,也要打倒男人压迫女人的旧规矩。女人和男人,一样平等;靠男人养活,要挨打受气、受压迫的。再说,自己有双手,为啥要靠男人?……”
“啊!我明白啦!”花子在爱人的不断教育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认清劳动光荣,靠男人可耻,扛起全家生活的担子,鼓励振全安心闹革命。1944年,她又带领十几个妇女,组织起互助组,给边区供销社纺线织布,捎做火药的芒硝,给抗属、烈属担水、种地,支援革命斗争。因此,她在1944年,便被选为劳动模范。以后,她爱人当了中共保德县委会的秘书,县贸易局长,她仍然扎根家乡安心务农,照旧卖上粮食,给自己的爱人缝衣服、做鞋袜。从全国解放直到今天,她爱人先后当了西安交电公司经理、西安师范学院人事科长,她还是没有离开农村,依然在村里当互助组长、生产队长,建设社会主义农村人民公社。她家的生活费用,除孩子们念书由爱人供给外,她和老人们的口粮,全靠她劳动分红,没花过爱人的钱。
不住城市住农村
1956年,刚过春节,花子接到振全一封信。振全让她趁农闲,到西安一趟,开开眼界,增加些知识。花子同意这个意见,决定到西安去看看。
西隔壁张婶,再三叮咛花子:
“你自过门以后,总是呆在家里。这下太平啦,振全又是老干部,你快去享享福吧!”
“不,张婶!我还要回来,我丢不下劳动!”
“哼!你不要嘴硬,到了西安,住上大楼,穿上好的,吃上好的,早把穷山沟忘啦,总怕八台轿也抬不回你来!”
“我说你们不信,日久见人心,咱们走的看吧!”
“对!咱们走的看,我打保票,你定是越走越远。”
从没离开过山区的花子,到了西安,觉得大城市到底热闹!可是劳动惯了的花子,住了几天,只是游逛、吃饭,两手闲的没事干,就感到不如在社里和大家一块劳动舒展。
这时,高振全正担任西安交电公司经理。他有意引花子看了好多工厂,然后问花子:
“大城市好不好?”
“好极啦!”
“咱们农村,将来也要和城市一样,要有机器,有工厂,有电灯,有楼房……”
“这不知道多会才能办到?”
“也快,拿咱们看过的好多工厂说吧,还不都是给农村造机器。咱们农村的人,一定要安心农业生产,好好劳动,多打粮食,支援城市。现在有些人,不懂这些道理,光想往城市里跑……”
花子越听越心胸开朗,笑着插嘴说:
“你放心吧,你不说这些,我也不在城市住。不过,你说这些,更让我弄清一个道理。”
“啥道理?”
“就你刚才说的呗,好好劳动,多打粮食,支援城市,支援工业,叫咱农村早日使上机器,快快建设社会主义,让后辈儿孙过更舒服的日子。”
花子翻清这些道理,再不想多住了。她惦念着社里的营生,她急着要向乡亲们讲明这些道理,她想马上回村去。
花子一到村,便被人们包围起来。人们夸奖她是“好样的,没有贪图享受,没有忘了农村。”只有康玉梅、徐在女说:“嗨!你有福不享,专寻的受罪。”
花子笑的说:“不要往城市乱跑啦,拿定主意,在村干吧。咱们农村将来也要有机器,有工厂,有电灯,通汽车……”
康玉梅,徐在女说:“快算啦,你走了几天,学会个胡吹!”
花子说:“真的,不是胡吹,这是振全说的。”她给大家讲了农村的幸福前景,讲了搞好农业、支援工业的重要性。最后,再三叮咛大家,一定要安心好好干,不要这山看见那山高。
不怕艰苦不怕困难
花子过去劳动也是打先锋,自打从西安回来,更是不管干啥活,都是抢在最前头。她常说:“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不多出几身汗,怎能快快建设社会主义!”
1957年冬天,她们社在山坡上修水利。当时,钁头刨到硬硬的冻地上,像刨到钢板上一样。有些女社员,看到这种情形,便咧了嘴,不愿参加。花子带头参加,并鼓励大家好好干。
1958年公社化后,到处掀起跃进高潮,花子更是勤勤恳恳的忘我劳动。大炼钢铁的时候,她和男社员竞赛背矿石,因为不小心,把腿歪了一下。社干部叫她回去休息,她却又悄悄跑到捏坩埚队参加劳动。
1959年冬天,她领导女社员,参加修公路,过春节放假五天,她只回村一天,便又跑回工地劳动。
就在大家这样苦干实干的时候,干部家属徐在女、李金翠,因为手里有钱花,嫌干活苦,推推架架不参加劳动。
花子几次找见她们,耐心帮助:
“咱们干部家属,按说有爱人帮助,觉悟高,更应带头劳动,不该有半点特殊。我常说,有钱花,也不能不劳动,大家都靠钱吃饭,粮食从哪里来!”
“知道啦!俺们以后劳动去。”她们说是说啦,还是不去劳动。
花子见说不行,每次下地,又三番五次叫她们去。到了地里,她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她们,教育她们。
今年7月,在天旱中下了一场雨,花子就赶紧组织妇女下地追肥,抢救禾苗。徐在女、李金翠到了地里,看见稀糊糊的茅粪,又?鼻子,又歪嘴,嫌肮脏,不愿干。花子二话没说,把袖子一挽,叫大家挖坑,她来倒粪。
花子这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劳动,教育了徐在女、李金翠等干部家属,也教育了在场的社员。
花子的家乡,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照耀下,现已大大改变面貌。这个万山丛中的小山庄,已经通了汽车,点上电灯,有了铁厂,有了煤炼油厂,有了发电站,有了不少水地……
一天晚上,花子指着山下繁星似的电灯,一幢幢的厂房,对社员们说:“五年前,我从西安回来,和大家说,咱们农村也要有机器,有工厂,有电灯,通汽车,有些人不相信……”
徐在女脸红红的插嘴说:“花子眼光大,看得远,往后,咱们一定要向花子学习。”
放假回乡参加生产的中学生高银春、王登英、张秀梅等,接住说:“我们也要向花子学习,中学毕业,一定回来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美好幸福的农村人民公社!”
花子说:“我没啥学的,大家还是好好听党的话吧,我也是听党的话长大的!”
中共保德县委中心通讯组
山西日报记者 唐纪于


第4版()
专栏:

走出家庭小天地 走向农村大天地
于桂兰朱林妹热爱农业劳动
本报讯 军官家属于桂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安家落户,参加农业生产,两年多来,她虚心向群众学习,从一个城市妇女变成了农业战线上的能手,1959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于桂兰今年三十五岁,爱人是解放军驻津部队的一位军官。1957年冬,部队号召军官家属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时,她第一个报了名。当时有的家属对她说:“你的家不在农村,从小又没作过农活,还是不到农村去吧!……”于桂兰没等大家说完,就坚决地说:“党委书记说的好,农业需要大批劳动力,农业需要干部,军官家属要立大志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农村。”
这样,于桂兰来到了津郊区津西公社古佛寺乡。到公社的第一天,她就要求立即参加农业劳动,社里的干部考虑她过去没干过农活,怕她体力不行。于桂兰充满信心地对社干部说:“体力不好可以锻炼,技术不会可以学,我是来安家落户参加生产的,只要生产需要,什么都干得来!”由于于桂兰的坚决要求,到社的第一天就编进了生产队。在她的影响下,和她一起到农村安家的军官家属劳动得都很积极。
于桂兰在干活时老老实实,不会就学,不懂就问。1958年春,公社的主要劳动力都集中到园田里去了,修渠的修渠,打水的打水。于桂兰啥也不会,和社员们一起打水,没打几下,手就被绳子磨破了,人们劝她休息,她说:“我是来当农民的,就要在劳动中锻炼,那能休息。”她去找生产能手张学珍学技术,从此,张学珍干啥,于桂兰就跟着干啥,不到一年,于桂兰学会了各种生产技能,成了生产能手。于桂兰用实际行动取得了群众的了解和信任,不久社员选她当了妇女生产队长。
公社成立后,为了彻底解放妇女劳动力,于桂兰主动要求党批准她白手起家办托儿所。她组织了几个妇女积极子分,把两间旧房子粉刷干净,又带头拿出一些衣被,拆洗干净,作孩子们的小褥小被。经过于桂兰几天的奔跑,就办起了两所托儿所,全村95%的孩子都入了托儿所,青年妇女都能到田间参加劳动,社里提前完成了翻地任务。1959年7月于桂兰被批准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本报讯 上海市浦东严桥公社同心生产队的社员朱林妹,是一个职工家属,她自从参加农业劳动以来,处处带头,为农业生产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成为职工家属积极参加农业生产的好榜样。
1958年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的时候,朱林妹非常高兴。她回想起从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这一段走过来的路,从亲身体会中得出一个结论:搞农业大有出息,坚决要在农村干一辈子。
正在这时候,她的在上钢三厂做工的丈夫陆妙根,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对朱林妹说:“厂里要招用一批家属工去帮助伙房干杂活,你去好吗?”
“不去,不去!”朱林妹连考虑也没考虑就一口回绝了。
“剥剥山芋,洗洗菜,工作很省力,为什么不去呢?”陆妙根没有弄清妻子的心事,好奇地问。
“剥山芋?不种山芋,那有山芋剥呐?再说,工业和农业也要互相依靠呀,如果大家都朝城市跑,粮食、蔬菜又从那儿来呢?”
朱林妹虽是个多子女的妈妈,家庭牵累很多,但是,她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参加田间劳动。在职工家属中,她是出工较多的一个。
朱林妹不仅这样不知疲倦地从事农业劳动,她对农村里的一切都很热爱,哪里需要,她就到哪里去。而且尽一切可能把工作做好。
前一时期,社里公共食堂入伙的人越来越多,原来在食堂工作的人员忙不过来。朱林妹知道以后,就自告奋勇要求到食堂烧饭。
最近,社里缺少饲养员。朱林妹又把这个有人认为“又脏又臭”的活接了过来。在猪棚里,她每天除了精心喂猪,给病猪洗刷搽药外,一有空就到蔬菜田里去拣落脚菜,给猪仔增加青饲料。经过她一个多月的细心饲养,猪棚里的三十几头癞皮猪,就有十几头被治好了。
朱林妹不仅自己下决心要在农村干一辈子,而且还积极地向群众宣传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热爱农业劳动。


第4版()
专栏:

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 赵志方作


第4版()
专栏:

和亲人们齐步前进
柏生
在“到农业战线去!”的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中,一批批革命干部、职工、军官的家属们,热烈地响应了党的号召,满怀热情地奔赴农业战线。她们决心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战斗中,在光荣的农业劳动岗位上,为祖国立功!
本报今天介绍了一些干部家属、职工家属、军官家属参加农业生产的生动事迹:这里有连续二十一年坚持劳动、连续十六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机关干部家属王花子,有响应党的号召,从城市中到农村安家落户的军官家属于桂兰,有坚决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职工家属朱林妹等。这些人的家庭虽然不尽相同,但她们都像她们的亲人一样,坚决听党的话,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家属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她们参加劳动,不仅对加强农业战线有重大作用,就是对发扬社会新风尚也会有良好影响。过去在旧社会里,家属中一般存在着依赖丈夫的思想。现在这种思想已经有极大改变,但它的残余也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某些思想比较落后的家属。王花子开始参加农业劳动时,村里个别思想落后的妇女,不就曾劝说她不必参加劳动,依赖丈夫生活吗!可是王花子没有听这些话,一直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她对别人说:“咱们干部家属,按说有爱人帮助,觉悟高,更应带头劳动,不该有半点特殊。”看她这话说得多么有志气。王花子的这种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热爱农业劳动的思想和风格,正表现了在党的教育下,我国妇女的英雄气概。今天,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热潮中,干部一批批走上了农业第一线,干部的家属应当怎样呢?应当像王花子等一样,坚决投身到农业生产中去,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和她们的亲人齐步前进。正如火盆公社干部家属所说的那样:“干部红,干部家属也红”。这两句话,可以做为火盆公社基层干部家属的行动指针,也可以做为一切干部家属的行动指针。
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干部家属要红,就应当到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去,成为农业生产的一支战斗力量。从家庭的小天地走上广阔的农村大天地,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但这个变化,正是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新的革命潮流的重要标志。这正是有志气的干部家属们大树雄心、大显身手的大好时候。一切革命工作人员的家属们,祖国需要你们发出更多的光,更多的热,你们必须把自己的思想、行动和祖国革命的洪流汇合在一起。你们都是革命干部、革命职工、革命军官的家属,一定要带头挺身站到支援农业生产的最前线去,和你们的亲人一起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做出出色的贡献来。


第4版()
专栏:

参加建设农村的队伍
劳动给我带来了幸福
解放军军官家属 周正明
我是一个军官家属,已经六个孩子了;大的十三,小的才三岁。
别人一听说我有六个孩子,就摇头,有时我也很灰心,常想,我恐怕一辈子不能做工作了。眼看着国家建设一天天的发展,别人都有工作,我却被拖在家务琐事的小圈子里,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因此,我就对爱人说,只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不管啥工作,我都乐意。
去年年初,听说部队成立了家属生产队,心里高兴极了,连春节也没过就将家搬到队里来。
第一天下地的时候,你望我笑,我望你笑,大家都像飞出笼的鸟儿,非常高兴。可是什么事情都不是顺顺当当的,我过去一直没有参加过劳动,生产上什么也不懂,生产队也刚成立,开荒、挖地、挑粪、放水什么都要干,经过一天劳动,我浑身都疼,坐下就不想起来。有一次翻地时,手上就打了四个大泡。爱人回来总是鼓励我:“什么事情开头总是难,慢慢习惯就好了。”
转眼的功夫,一个月就过去了。大家选我当分队长。那时,我们队里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三个分队之间展开了红旗竞赛,我们分队都要把红旗夺过来,大家提出三快(出工快、打饭快、吃饭快),一下地就埋着头干,只听“呼呼”翻地的声音。在第一次评比结束时,我们分队获得了翻地、挖水渠、割黄豆三个第一,夺得了红旗。
仅仅一年的光景,在生产队里,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身体也比过去结实了。我的六个孩子,三个在生产队托儿所,两个在附近的小学读书,他们都在生产队食堂吃饭,还有一个在子弟小学上学。


第4版()
专栏:

心情愉快回农村
交河县农业技术学校职工家属 刘洪志
我是河北省交河县农业技术学校的职工家属,自小就在农村,高小毕业以后,在农村参加劳动。自从结了婚就跟丈夫出来当家属。几年来的家属生活总是做饭、看孩子;每天除了讲吃说穿,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干。
最近,通过参加会议和学习报纸,我懂得了党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重要意义。我深深感到党采取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措施是十分英明的。每天我看到报纸上这些消息都非常激动,但是也引起我内心里许多斗争。我想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到第一线上去,可是我又考虑孩子、老人怎么办?当我想到谁没有孩子和老人,都因为这不愿参加农业生产,粮食从哪里来?工业原料从哪里来?国家的建设怎么办……。特别是当我看了“铁姑娘”、“邢燕子”发愤图强,改变农村面貌的英雄事迹以后,更加鼓起了勇气。我是个共青团员,她们办得到的事情,我为什么办不到。我应该响应党的号召,挺身而出到农业第一线去。想到这里,我毅然决然地报了名,经领导批准,我已经走向光荣的岗位,在交河县南皮公社王三营生产队安家落户,尽管开头觉得累一些,但是我知道我所干的事业是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每逢想到这里我便浑身是劲。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为大办农业立功。


第4版()
专栏:

决心留乡建家园
平陆县张村公社社员 秀珍
我是山西平陆县张村公社的一个青年社员。1958年我和一个县干部结了婚,当时我想,这下找工作可有门路了,再不用留在农村啦!谁知我爱人不但不帮忙,反劝我应该安心农业生产,并批评我说:“假如村里的青年人都像你这样,到城市去找工作,农业谁来搞?……”我一听就火了,我气愤地说:“好哇,一家人不管一家人,我就不愿意在农村,离了你我也要找工作!”于是赌气自己四出打听,寻找工作门路,不愿意在农村好好劳动。
当党中央向全党全民发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后,许多干部都下放劳动,家属返乡生产,特别是报纸上不断地介绍知识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模范事迹,深刻地启发、教育了我,使我认识到自己轻视劳动,贪图享受的错误思想。我现在已经懂得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要农业发展了,啥事都好办啦。我决心听党的话,安心农业生产,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和我的爱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共同建设咱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4版()
专栏:

自觉站在农业生产最前列
火盆大队干部家属积极参加劳动
本报讯 四川简阳县火盆公社火盆大队的干部家属,热烈响应党支部提出的“干部红、干部家属也红”的号召,在生产上自觉地站在农业生产最前列。直接推动了生产,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这个大队小队长以上的干部家属中,有劳动力的有一百零九名,长期固定在田间生产的就有一百零五人。今年以来每人每月参加田间劳动平均在二十四天以上。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富邦的爱人朱国芳原来是个保育员,今年初大队决定增强农业第一线时,她第一个提出申请。党支部副书记张良材的女儿张跃珍,原来担任饲养员工作,但她想到饲养工作可由半劳力来代替,就主动参加第一线劳动。在劳动中,干部家属们像干部一样争着干重活。今年2月,正是给小麦追施拔节孕穗肥时,六小队因麦地远坡路陡,男劳力全部出动仍不能及时挑粪下地。副队长王增华的爱人朱丹群便自告奋勇挑粪上坡,干部家属唐桂英、王仙群也踊跃参加了运肥队伍。在干部家属影响下,全队三十多名妇女相互激励,争着运肥、抛土、壅兜,终于使全队完成了麦田的追肥壅兜任务。火盆大队社员在干部和干部家属的带头劳动下,第一线劳力经常保持在82%左右,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全大队干部家属在日常生活上非常俭朴,与社员相处中平等待人,并严格要求自己。火盆大队距离场镇很近,但干部家属们都做到了无事不赶场、不乱花一文钱。他们大都订有家庭节约计划,把节约的钱存到信用社里。全大队在干部家属的带动下,差不多家家都有储蓄。
干部家属的模范行动,深受社员的欢迎,从而进一步密切干部和群众的联系,使社员对干部更加信任和爱戴。全大队干部家属中有五十六名被群众评为“五好”社员,有十六个被认为是“全家红”家庭。大家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火盆大队的干部家属表现得好,关键在于作好了政治思想教育。党支部把提高干部家属政治思想觉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今年以来曾召开了三次干部家属座谈会,在全大队开展了“干部家属无落后”、“人人争上游”的教育运动,帮助干部家属树立以积极劳动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享乐怠惰为耻的思想。支部还响亮提出“干部红、干部家属也要红”的口号,决定每个干部都要教育好家属,家属教育工作作得好坏,作为干部考核标准之一。支部书记和五个委员等主要干部带头作出样本,首先作好自己的家属工作。为了保证家属教育工作经常化,每月还开展一次评比竞赛,发动群众评比、树标兵。


第4版()
专栏:

广阔前程
(速写)苏朗作
奔向广阔前程
在山村落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