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政治挂帅,产量加番
湖南郴县蓼市煤矿党总支组织百分之八十五的干部,深入班组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总支书记和矿长分工包干工区,具体深入一个井,抓好一个班,从先进班找经验,从后进班找原因,以点带面指导生产。一般干部也紧紧抓住具体事例,向工人说明多产煤对支援粮、钢的意义。这样,工人干劲倍增,使煤产量翻了一番。
放下去,提起来
“放下去,提起来”,这是四川武胜县委加强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方法之一。几年来,县委从领导机关抽调一批优秀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作支部工作;同时,从各支部选拔了一百多个优秀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今年年初,全县有四十二个支部工作较差,现在已有三十四个改变了面貌,其余的也有很大进步。支部领导力量不断加强,推动了生产。
组织下放干部学习政策理论
江西永修马口公社党委,组织下放干部经常学习政策理论。为了保证学习时间,党委规定农忙时每十天集中学习一次,农闲时七天学习一次,平时抓紧自学。通过学习,下放干部进一步热爱农村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比如下放干部陈彦进学习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政策后,决心当好小队长,各项工作都带头实干。
船上党支部的新领导方法
旅大市水产公司五十五号渔轮队党支部,实行“二一”制领导方法,每随船出海两次,就留港一次。出海时,和群众一块打鱼,一块吃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留港时,学习政策,总结工作,同时走访职工家属,帮助解决思想和生活问题。这样,进一步鼓舞了渔工干劲。他们决心大干六十天,增产五百吨水产。
集体宿舍一片红
天津市龙烟第二钢厂的党政工团负责干部,深入职工集体宿舍,和群众同住、同学习、同商量、同娱乐,开展“红色宿舍”活动。各宿舍普遍成立了读报组、文化组、理论组和技术研究组。不但帮助职工提高了思想,对他们业余生活,也作了科学安排。这样,进一步保证职工有劳有逸,全心投入生产。
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黑龙江拜泉县国营旅社的服务员,不但热情安排旅客生活,还关心旅客学习。他们专门成立了旅客政治业余学校,组织长期住在这里的客人,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模范服务员刘雅民,还为旅客聘请讲师、代购书报、借阅书籍。在这里,旅客吃得好,住得好,又能学习,活像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四百多干部“雪里送炭”
大雪正在纷飞。山东曲阜县王因公社党委,便组织大队以上干部四百多人,冒雪访问社员家庭,进一步安排群众生活。他们发现那里做得不够,就及时解决。比如十三小队烧柴不足,立即帮助运来了一千多斤煤。沙河大队敬老院有个别老人缺袜子,干部便亲到供销社去买。社员说:毛主席领导的干部,真是比自己的亲人还亲!


第3版()
专栏:

着手在点 着眼在面 点上生根 面上结果
洛阳拖拉机厂标准零件车间实行“二四、三一”制度领导生产更加深入
本报讯 河南洛阳拖拉机厂标准零件车间坚持深入第一线的“二四、三一”制度,促进了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今年7月,拖拉机厂党委第一书记杨立功同志在铸钢车间参加体力劳动的时候,根据河北省吴桥县“二五”制的领导方法和本厂的情况,提出了推行“二四、三一”制的建议,党委决定在全厂推行。“二四”即:每天每个干部四小时在生产小组参加劳动和工作,四小时在上边开会、学习、处理日常业务。“三一”即:领导干部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一人挡一个面、深入一个点、抓一个关键。为保证这一制度的贯彻执行,厂党委规定厂部、各车间、工部、生产小组四级干部每日上午一律不开会。目前这一制度在全厂已广泛推行。
要下去,党总支的会议首先必须减少。为了精简会议,总支把全部工作分为:(一)生产;(二)技术革新;(三)生产后方;(四)生活福利四条战线,由总支委员分头率领。总支每月对各战线工作大管两次,小管一次至数次。即月初布置,月末总结检查;每周按轻重缓急开一至数次总支会议督促检查。这样一来,总支书记首先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每天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小组,还能抽出一定的时间考虑重大问题。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总支书记从事务圈里解放出来了,大堆问题都拥到了各战线主管的委员身上了,分管生产战线的车间主任下到了小组后,接二连三的人也跟着找到了小组,要求解决日常生产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该车间党总支研究决定把每条战线扭成一个整体。如生产中相互关系最多的质量、工艺、工具等部门就组成为生产领导小组。这样就大大克服了各科室的各自为政现象,拧成了一股绳。这样做的结果,解决问题比以前主动了,他们往往利用吃饭的时间就把问题解决了,会议开得又短又好。过去领导干部每周有70%以上的时间是纠缠在会议中,现在只用20%左右的时间就行了。
随着“二四、三一”制度的贯彻执行,各生产管理小组普遍进行了整顿,使其真正成为基层集体领导的力量,成为既管生产又管生活,既管政治又管经济的领导核心。他们不仅管得全,而且管得好。小组核心的建立和健全,又减轻了工部一级和车间一级干部的日常事务,使干部能够考虑一些重大问题。
为了干部切实地深入到最基层的群众中,车间党总支根据全车间的干部和小组情况,在六十一名干部中,抽出了三十八名直接到小组里去。其余干部由各科室、工部自己按照情况深入各组,加上长期下放当工人的,定期下放一个月的和现在参加半日劳动的,就出现了成批成套干部加强生产第一线的新局面。
深入在一个小组,如何照管全面工作。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答案,叫作“一蹲,二转,三碰头”。蹲,就是以自己蹲的小组为基点,边劳动,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在参加班前会、班后会中了解全组的活动;在小组中帮助总结经验,作好参谋,提高小组领导的政治觉悟和管理水平。转,就是在四小时劳动中,约可以抽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在其它机床和小组了解情况。碰头,即在党总支、各战线、工部每周的碰头会上了解面的情况和交流经验,商量解决问题。
蹲点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全面。车间党总支书记唐瑞阶同志深入到冷镦弹簧工部第三组,帮助小组长学会了会前交底准备,会上启发诱导,会后肯定是非的开会领导方法,使这个小组的会议经常开得时间短,效果好。当他在转面和碰头会上了解到部分小组开“哑叭会”,展不开批评,时间过长的情况时,就组织了全车间的核心组长、工管组长列席旁听这个小组的会议。这个观摩性质的现场会,使各组会议质量大大提高。车间工具库的干部在蹲点劳动中,发现了工人排老长队领工具,于是迅速改变为“送货上门”,很受工人欢迎。
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各领导干部已经运用自如。他们把它总结为四句话:“着手在点,着眼在面,点上生根,面上结果”。
由于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许多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得到了解决,生产起了显著变化。标准零件车间提前了九十四天超额完成了全年商品产值计划,今年第一次被评为红旗单位。


第3版()
专栏:

哈尔滨太平公社采取“四级挂钩”“八行对口”办法
大力支援农业技术改造
据新华社讯 哈尔滨市太平城市人民公社,采取“四级挂钩”、“八行对口”的办法,大力支援农村人民公社的农业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太平城市公社支援农业的“四级挂钩”方法,就是在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大工厂包干帮助县建立与适当地发展机器制造工业;工厂的车间包干帮助农村人民公社建立机械修配厂,使公社能自己制造一般农具和大修拖拉机;工厂的较大工段包干帮助管理区(即生产队)建立农具修配站,使管理区能自己中修拖拉机和制造镰刀、锄板等小农具;工厂小组包干帮助生产小队配齐锤、钳、搬等工具,建立流动修配点,做到“零件成组,工具成套,地头地脑,随用随到”。此外,太平城市人民公社还组织各工厂的技术、计划、材料、工具、教育、财务、卫生、基本建设等八个方面,分别与县、社的相应部门挂钩,实行对口支援。
太平城市人民公社采取这种“四级挂钩”、“八行对口”的方法后,各工厂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支援作到了级级有规划,行行有具体目标。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和工厂的各车间、工段、小组以及有关科室,普遍到挂钩的县和农村人民公社里去进行了三、四次调查访问,全面了解了农村需要,并普遍制订了半年或一年的支援规划。每个科室、车间、工段和小组,都有支援农业的具体任务,全厂90%的职工参加支援农业活动。大件加工车间的车间主任和工人们到民和公社访问的时候,农村公社干部告诉他们还缺牛头刨床和压力机,职工们回厂后,大家分头想办法,用旧零件凑成了砂轮机,把旧钳工案改成了万能工作台,从废品堆里拣材料造出了老虎钳子,把废平台修理刮平改成了新平台。几天后,民和公社不仅有了刨床、压力机,而且有了平台、虎钳、砂轮机、万能工作台等。社员们说:“尽管是等价交换,可是工人老大哥给咱们想的真周到,做的也真周到。”
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的技术部门,帮助宾县的工厂掌握了车床、刨床、钻床、脱谷机等项技术设计资料,还帮助这个县建立了技术图书室和化验站,并测绘了现有农业机器的全套零件、部件图纸,使他们能自己制造零件。这个工厂的机械加工车间派出职能人员到宾县宾西公社机械厂,帮助他们制订了一套管理人员职责制度和计划、调度、检验、材料、工具、技术安全等管理制度,使农村公社工厂的生产更有计划,设备利用率、产品合格率、劳动生产率都有很大提高。


第3版()
专栏:

福绥境公社发挥工厂党支部战斗作用
本报讯 北京市西城区福绥境人民公社所属十多个工厂的党支部,在领导生产和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使这些工厂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福绥境人民公社党委从建社开始就在“政治是统帅”的思想指导下,抓紧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党委一方面从中共西城区委区属机关抽调一批党员充实党的基层领导力量;另一方面在建社过程中吸收一批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入党,陆续在十多个社办工厂中建立起了党的支部。
各厂党支部领导生产的特点是,从支部书记到支部委员一般都深入车间和小组,和生产人员同吃、同劳动、同商量。哪里有困难,支部书记就出现在哪里,领导生产人员共同克服困难。有的社办工厂党支部索性就在车间办公,整天和生产人员生活在一起。这样,使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既便于深入掌握群众的思想情况,又能随时发现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及时解决。公社“七一”制帽厂党支部书记杜英带头坚持管理人员参加劳动的制度,做到月月下车间抓关键。由于她在劳动中掌握生产技术,又熟悉生产人员的生产情况,狠狠把住了产品质量关。她不仅和老师傅、生产人员共同组成全厂质量检查组,每月进行两三次抽查,还着重发动生产人员自己检查和相互检查,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第3版()
专栏:


乔园
碰,是碰头议事。
走到基层去,常会听到基层干部在临分手的时候,互相关照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碰碰头。那意思就是,商量商量。毛泽东同志说:“‘互通情报’,就是说,党委各委员之间要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在基层工作中,碰,就是互通情报的一种好办法。
碰,是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亲身体会创造出来的工作方法。两个人就可以碰,三个人就更可以碰,当然,还可以多几个人。它不像会议,两个人就不能开会,而两个人却可以碰头。碰的时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十分钟,可以八分钟,也可以再长些,也可以再短些。碰的中心明确,一个问题,或是两个问题,碰完就两下分手,各干各的去,不拖泥带水。碰的场合,可以阡陌之上,也可以车间之内;碰的时间,可以清早上田时,也可以晚上收工后,非常灵活,一言为定,不像开个会,一定要有个会场,有个议程。碰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
碰,从字义上来讲,却也寓有一番深意。燧石同火刀相碰,便发出火花。事物中存在诸多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也必须使它们碰头会面。碰,就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基层干部深入到各个点里去,发现了事物中的矛盾,也带回了群众的主意。两个人或三个人一碰,便发出了智慧的火花,照亮了解决矛盾的途径。当然,一个人也可以解决矛盾。但是,那毕竟是一个人,没有更多地集中研究矛盾的各个方面,就可能解决得不好,解决得片面。“一道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政策思想明确了,工作方法也很重要。广大基层干部在亲身的实践中创造了碰的方法,是很有道理的。
实行“二五制”以来,基层工作中的会议大大减少了,这自然是件好事。但是,也要看到,在一个生产队里,在一个车间里,有许多干部;在一个支部里,有许多支委。他们分散到生产的各个小组里去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及时发现了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他们可以马上解决的,比如锄草锄不干净,施肥没有施匀,产品不合规格,等等。但是,也有些问题,不是马上可以解决的。那些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及时碰碰头,几个人一起研究研究,加以解决。而那些当时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可以当作一种情况,反映出来,作为借鉴,引起大家注意。如果一定要等到七天或多少天开一次会议的日子,那又会使问题堆积起来,会议内容膨胀起来,像个问题篓子,不能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降低了会议的质量。所以,就得有碰头来减轻会议的负担,又补充会议之不足。
在基层工作中,这种碰是不可少的。在一个生产队里,可以支部书记、副书记、生产队长为中心,同各生产小组分片碰头;回来他们之间再碰头。各邻近的生产小组长,也可以互相碰头。经过这种碰头,就如同一个网一样,把工作的各个环节连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带动工作前进,一定大有收获。


第3版()
专栏:贵州通讯

贵州工学院创业记
本报记者 萧明
贵州工学院筹备于1958年4月,正式建立于同年9月。第一学年就设了六个系十二个专业,招收了七百多名学生。
贵州工学院一开始碰到的最大困难是教师不够,开不齐课。学院就动员现有教师“亮家当”。教师们把自己所能教的,或经过努力能教的课都“亮”出来,采取一人兼教几门课、教专业课的老师教基础课、边学习边教课等办法来克服这个困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帮助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教好课,他们还实行集体备课,老教师示范讲课,青年教师向老教师进行预讲。这样,不仅按时按需要开齐全部课程,而且保证了教学质量。
贵州工学院在建校过程中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还特别生动地表现在师生参加修建校舍的劳动方面。当学生在借用的校舍里开课以后,学校的基本建设就成为工作的重心。这时贵阳市的工程建筑部门忙于工业建设,抽不出力量来。当时借用的校舍,只够第一学年学生用。如果在第二年暑期以前不修建起部分教室和宿舍,1959年就无法招生。当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这问题后,师生们充满信心地表示:工业大学的学生应该学会修建房子,要在学校的基本建设工地上来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自己的双手修建自己的学校。学院党委根据师生们的要求,便决定请几位老师傅作指导,由师生自己动手建筑校舍。教学、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良好风尚,应该从第一批学生里树立起来。
1958年11月间,作为建校先锋的土建系的学生,最先背着行李和书本,踩着羊肠小道来到贵阳城南的小龙潭。他们一到那里,就修桥补路,割茅草,打土坯,盖草棚;树干上挂块黑板,在施工场地上就地上课。现在学院里还留着作仓库用的两座茅草房,四面不遮风寒,便是当时土建系学生的教室和宿舍。
正式建校工作开始以后,第一步是烧砖。他们从书本子上找寻配料方法,又到砖瓦场去向工人师傅请教;没有设备,便找些破木板来自己制造。冷风呼啸着,年青人光着脚踩泥巴。当第一窑砖烧成时,他们第一次体会到劳动者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为了提高效率,他们一边用脚踩泥,一边研究技术革新,先用牛踩代替人踩,不久以后牛也不用了,学院的设备极为简单的机械厂制成了制砖机,把制砖过程完全机械化了,开足马力,日产砖达到五万块以上。
学院党委会为做好基本建设工作,按照各系特长分工负担任务。土建系教师搞设计,地质系打地基,化工系制砖,土建系砌墙,机电系制基建用的大小机具,安装电线,冶金系负责翻砂锤炼,其他粉刷油漆等都有专门负责的。建筑材料也大多数是自己动手解决。从开采石头、和沙子、烧石灰、制水泥到锯木板,全部自己动手。在师生们修建的这幢楼房的旁边,建筑部门也正在修建一座同型的楼房。师生们就以这幢楼房为榜样,暗中鼓着劲:“一定要比得上这座楼。”结果,花了三个多月,在新生入校以前,楼房竣工了。同旁边的楼房比较起来,这座楼房质量更坚固,外形更美观,造价更低廉。全校师生欢天喜地地庆祝这幢楼房的诞生,他们可以自豪的是,在修房子这门学问上,他们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
今年暑期,师生们又用三十三天的时间,修建起一幢除门窗外完全不用木材的二千五百平方米的三层楼房,成为贵州建筑业中的试制品。两年来,师生们共为学校建筑了成万平方米房子,解决了学校部分的需要。
贵州工学院的校址同贵阳市之间,隔着一座山,名叫界白关。如果把这山炸开个口子,修一条通道,就可以少走七公里路。这个设想,正符合了采矿系师生物色“三结合”基地的愿望,他们积极向校方要求承担起这个工程任务。对于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和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亲自动手炸开七十米厚的山垭,搞四十吨炸药的大爆破,是件十分困难的事。不过,师生们认为越是困难,就越能学到本事。打眼看起来简单,好像有力气就行,实际一干,十锤有九锤打成歪锤。放斤把重炸药的爆破,火还没点着,人就吓跑了。经过一个月后,这些都不成问题了,不但不再打歪锤,而且可以跟工人比赛,还常常占上风。省地质局、铁路局等机关对这些青年学生给予很大的支持。铁路局派了有经验的工程师和老师傅来帮助,借给他们无缝钢管、橡皮管、锻钎机,地质局支援空气压缩机等等。施工方法也渐渐由土到洋,由慢到快了。从手锤打眼到风钻钻眼,从点蜡烛到点电灯。只用了两个月零四天,打成掘进巷道四百多米。装炸药时,全校师生总动员,党委和行政的负责同志亲自指挥。爆破结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爆破石方达七万多。界白关打开了一个缺口,通向贵阳市的一条大道修通了。
一个正规大学,没有校舍就开课,确是很大困难。但是,在毛泽东思想教导下的贵州工学院的师生们,善于把困难当成锻炼本事的机会。学校的基建工地成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地,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成了学习和巩固知识、锻炼身体、培植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场所。在工地上,在劳动中,各个系都结合施工内容和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土建系的学生随着施工进度,学习了建筑构造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材料、砌墙的流水作业、大型砌砖种类、薄壳结构、工程的附属企业等等,有些学生已经能够承担一个工程的全套施工组织工作;采矿系、地质系学生在大爆破中,学会了打眼、改装炸药、支架以及放炮前的装药、回填、联结传外线等一系列爆破中的操作技术;电机系的学生结合着基建,学会了安装高压线及各种基建工地用的动力设备,并且保证了工地用电,还为基建工地研究制成混凝土搅拌机、制砖机、锯板机、卷扬机、吊装机等等机具;冶金系的学生为工地制造各种铸件和小铁轨,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使这个原来完全是肩挑背驮的工地,迅速走向半机械化。
经过两年劳动实践,现在电机系的学生,在工地上修理电线,就像拿着普通铁丝一样。采矿系一些最胆小的女学生,也都敢安装炸药、点雷管了。在学院基建工地的劳动队伍中,无论是笨重的劳动或技术性的劳动,如果你不认识他们的话,就无法分辨清那是工人,那是教师或学生。打夯时,工人带头,师生们跟着一起唱雄壮的号子,谁说他们不是工人呢?
两年以来,学生们虽以较多的时间参加了基建劳动,但由于在学习上树立了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的学风,也取得了优良的学习成绩。劳动实践也使学生们更快地树立了科学研究面向生产面向实际的思想。他们不仅热衷于为学校搞基本建设,而且为贵州的厂矿企业解决技术上的疑难问题,试制新产品,并且把这当成最光荣最迫切的任务。
现在,贵州工学院的校舍和校园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为建校流过汗的师生们,在这所学院的创业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在将来的年代里,所有享受这果实的学生们,都将以感激的心情,怀念为他们创下基业的前代师生们。


第3版()
专栏:

让科学研究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江苏广泛开展技术送上门活动
本报南京29日电 江苏省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在省委和各级党委领导下,根据生产需要,愈益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送上门的活动,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江苏省开展技术上门活动是在全民大办科学、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中创造发展起来的。今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省级各学会围绕增产粮、钢的中心,协助有关业务部门组织了技术考察、技术会诊、流动现场会、科学技术知识讲座等各种活动达四十多次,参加人员达二千多人。技术上门活动,在农业方面涉及的有三麦、水稻、棉花、油菜、绿肥、蔬菜、生猪的增产,土壤的改良,农药的效率和小球藻培植等;工业方面有提高转炉炉龄、降低铁耗、电炉快速冶炼、小高炉技术改造等。各专区、市、县根据当前生产需要,也都广泛开展了技术上门活动。仅淮阴专区今年上半年就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技术考察三百三十九次,参加考察的有七千六百七十九人。
自开展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以来,江苏省的技术送上门活动更加频繁和更加深入。省科学技术协会又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先后组织南京农学院、苏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共二百八十多人,成立了江苏省秋熟作物技术考察团,分赴各专区,结合当地的技术力量,分区分类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各地丰产经验。在开展人工控制自然灾害工作方面,省气象学会协助省气象局根据今年早霜可能早临的特点,积极开展防霜工作,编印防霜技术宣传资料,组织防霜工作组深入重点产棉区进行现场表演,送技术上门。
科学研究人员和院校师生,通过技术上门活动,总结群众生产中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一方面丰富了科学研究内容,推动科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又有利于院校的教学改革,使师生从生产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通过这种活动,使知识分子更多地深入生产、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与工农群众结合,还推动科学技术人员之间密切联系,加强协作。参加农业考察工作的教师,由于接触了实际,接触了农民群众,感到收获很大。
广泛开展技术上门活动的结果,还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了各种技术人材,迅速壮大了科学技术队伍。无锡市在市委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广泛开展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把技术送上门,提高了富有生产经验的工人、青年技术人员、干部的科学技术水平。现在全市各工厂建立了三千多个群众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小组。最近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省科学技术协会又组织有关部门和院校的科学技术力量,在交通运输方面推广和应用线性规划
(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数学方法计划和管理交通运输,在原有设备条件下,合理筹划,挖掘潜力,为国家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使职工群众又掌握了一项新的科学知识。


第3版()
专栏:颗颗红心为集体

颗颗红心为集体
一心一意支援山区公社
陕西渭南通用机械厂的职工们,树立了以支援山区为荣、支援穷社为乐的思想。从8月份以来,他们帮助崇凝公社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农械厂,为公社生产了三千多件农具,培训了十三名技工。
这个机械厂通过组织职工到农村实地参观访问,在全体职工中,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人人献计、个个出力”的工业支援农业的高潮。不少工人利用假日和休息时间主动到公社去帮忙。“三秋”紧张的时候,公社犁铧不足,李新义等六、七个工人趁星期天骑上自行车到公社去帮助铸铧。公社农械厂安装机床时,几个车间的班长,带着钳工、电工、锻工,白天在厂生产,夜里赶到农械厂帮助安装。各科室也积极开展了支援农业的活动。生产科对支援农业的产品,尽先安排,并且抽出技术最好的工人,帮助公社建厂和培训技术人员。各车间还都建立了修配组,公社农具有了损坏,就随到随修。


第3版()
专栏:

重庆市鱼田堡煤矿党委书记邢广信(中)正在一井井下办公室里研究生产情况。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第3版()
专栏:颗颗红心为集体

农业第一线上的老医生
在广西瑶族同胞聚居的凤山县金牙公社猛干大队,经常出现一位年过半百,身挂十字药箱的中医生,耐心地给病伤员开方治病。猛干大队的瑶族同胞都争相传诵着他的模范事迹,称他是个“好医生”。
这个医生就是粟耀洪。
粟耀洪是金牙公社内里大队的中医生。当他知道猛干大队没有医生医病的时候,他就想:“疾病不但给人们带来痛苦,而且也会妨碍今年超包产计划的实现,内里大队已有两个医生了,我可以抽身支援瑶胞。”于是他自告奋勇向公社党委请求派他到猛干大队去,决心在那里安家落户,为消灭疾病、为大办农业贡献出一份力量。公社党委和卫生所研究后,批准了他的请求。
为了保证秋收冬种大军的身体健康,粟医生经常到田间巡回,做到有病随地治疗,无病治疗就参加生产。社员感动地说:“粟医生真是我们的亲人,每天早出晚归帮医病,帮生产,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有这样的好医生!”
粟医生不但一心一意给病人看病,同时还经常发动群众除四害,讲卫生;并且为少数民族培养了自己的医生。在粟耀洪师徒的努力下,现在全大队社员疾病大大减少,绝大部分人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劳动热情高涨。
由于粟医生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曾经获得三次模范的称号。


第3版()
专栏:颗颗红心为集体

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
山西闻喜县绛镇公社东吴村生产队的社员们,见人就夸奖他们的食堂女事务长崔桂兰。因为她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食堂办得很出色,成为全县食堂战线上的女标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崔桂兰初到食堂,不会记账,不会珠算……,在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崔道礼的帮助下,她下决心学习。为了粗粮细作,她去别的食堂请教同行。食堂有二百多人吃饭,事务工作就够她干了,可是她把这些工作放在晚上搞,白天不是喂猪就是担水。农忙时,她和炊事员们格外卖力气,想办法使大家吃得满意。最近社员们都在急赶着拔棉花柴,她和炊事员千方百计为大家做下油炸菜丸子和炸豆腐等味美可口的饭菜,社员们吃得好干劲高,四百亩棉花柴不到十天就全部干净地拔完了。
她态度和蔼,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全食堂所有吃饭的人,谁爱吃咸,谁好吃淡,谁好吃软,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并想尽办法满足各人的要求。谁没来吃饭,她也要打问清楚。种瓜的王四相老汉有一次生了病,崔桂兰一日三餐给他往家送饭,老汉感激地说:“公共食堂就是我这个孤苦老汉的温暖家庭。”


第3版()
专栏:颗颗红心为集体

受人爱戴的邮递员余光福
宁夏吴忠市马莲渠公社邮电所里有一个受人爱戴的好邮递员,叫余光福。他今年3月担任邮递员以来,对工作十分认真,处处为群众着想,不管下雨刮风,不管班车早到迟到,他总是坚持邮件随到随投。一天,已经是下午六点多钟了,班车才到,天还下着雨,大家都劝他明天去投递。可是他说:“这会儿社员们刚好有空,应该赶紧把报纸送给他们看。”
余光福所跑的邮路来回有七十里,一下雨就不能骑自行车了,他经常早晨出去,到深夜才能回来。但是他在外边投递邮件时,若遇上社员割稻子、挖洋芋、打场,他也拿起工具干,和社员一面劳动,一面征求社员对邮局和他的投递工作的意见。听了意见后,他总是努力改进工作。板桥完小和何家巷道完小有几个教师订的杂志没有收到,余光福知道后,就抽空跑到县邮局查对,把没收到的杂志给补上。余光福就是这样勤勤恳恳的工作、劳动着,因此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爱戴。


第3版()
专栏:颗颗红心为集体

辽宁本溪市溪湖区人民警察陈春贵在帮助于大娘推白菜。
新华社记者 贾承滨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