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不重金银重耕耘
曹宪文
天津市人民委员会行政处副处长、共产党员赵晋科,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对他的第二个儿子说:“从现在起,你改名为赵耘,哥哥叫赵耕,弟弟叫赵田,不要再叫什么贵金贵银了。”——赵晋科同志替子改名的这件事情,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高潮中已经传为美谈。
中国人历来重视名字。过去,做父母的,为了替子女取一个好名字,要耗费多少心思。从不少人的名字上,可以看到他们的长辈对他们的期望和寄托,可以看到他们的长辈珍贵和器重的是什么。旧社会里,不少人的名字上用了金、银、富、贵、荣、财、福、禄……这一类的字眼;这些,就是当时一部分人对自己子女所抱的期望和所作的寄托。新社会里,用这一类字眼命名的现象是很少很少了;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反映了人们思想面貌的变化。
赵晋科同志替子改名的事情,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形态上的变化。这就是:不重金银重耕耘。“不重金银”,也就是说,彻底抛弃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追求个人发财致富的私有观念,这当然是很可贵的;但是,尤其可贵的还在于“重耕耘”。赵晋科同志为什么不把“贵金”、“贵银”改成其他的名字,却偏偏要改成“耕”、“耘”、“田”?而且,还以实际行动积极地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儿子参加农业生产。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重视农业生产。
这种“重耕耘”的思想,在党和毛主席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后,已经有许多人更加明确起来了。天津市的四十四个城市人民公社,从今年7月份以来,已组织了十七万多人次下乡参加农业劳动,现在每天还有五千多名城市人民公社社员经常在农村参加劳动。城市人民公社为什么要组织社员去参加农业劳动呢?因为“重耕耘”嘛!郜长华是河南焦作矿山机械厂的一个三级钳工,但是他却坚决要求领导上批准他到农村中去干一辈子。为什么?因为“重耕耘”嘛!胡文兰原来是一个小学教员,但是她背起行李回到家乡参加了农业生产。为什么?因为“重耕耘”嘛!最近,许多机关干部走上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为什么?因为“重耕耘”嘛!
“重耕耘”的思想之所以可贵,因为它是一个革命的观念。第一它是为了“革”一穷二白的“命”,第二它是为了“革”工农、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三个差别的“命”,第三它还要“革”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轻视农业劳动的思想的“命”。


第8版()
专栏:我们在第一线

路越走越宽
陕西大荔韦庄公社共青团化工厂 何文义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千真万确的。几年来,我自己在农村亲身体会到农村的确是大有作为的。在党、团组织教育下,我认识了农业的重要,认识了农业生产前途的光明远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六亿多人口要吃饭、穿衣等等,搞农业生产就是要解决六亿多人的吃饭、穿衣等等问题。这是世界上一件十分伟大的事情。我想,我现在所做的正是这个伟大的事业。一个人能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那是十分光荣的。一想到这里,我们就会感到全身上下都是劲。有了粮食、棉花和其它工业原料,工人老大哥吃饱穿暖就能生产出更多的钢铁和其它工业品。有了粮食和其它工业原料,有了钢铁、机械和其它工业品,一切事情都好办了。
1958年,我有机会到西安、太原、石家庄等地参观访问,亲眼看到了大跃进中的祖国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兴旺景象,到处是朝气蓬勃,热气腾腾的跃进局面,特别是在党的总路线的鼓舞下,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大胆攻科学,双手创奇迹。这对我更是十分生动的教育。我想大家都是青年人,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我就做不到呢?因此,我下定决心,要为建设农村人民公社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一定要为建设农村人民公社作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我想,在我的家乡土地多,肥料少,要增产粮食,就必须有更多的肥料,因此,我就听党的话制造化学肥料、细菌肥料和农药。我常想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我所做的正是党所需要的,按照党的指示我选择了这条路,实践证明这条路越走越大,越走越宽。
我们的化工厂现在正在发展,党给我们的任务正在加大,任务的增加,这是党对我们的信任,党的信任,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任务越大,我们干劲也越足。当然,我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困难是专欺侮胆小鬼和懒汉的。困难是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够克服困难。
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还没开步走,就先打哆嗦,那就一步也走不前去。毛主席说:归根结底,世界是你们青年人的。我想党把希望寄托在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美好的社会主义就靠我们这一代人用双手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的国家。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有志气,不能怕困难。我学了毛主席的《矛盾论》,每次碰到困难,就先找矛盾,具体分析矛盾的原因,找出根源,对症下药,就克服了困难。我们化工厂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只要依靠党,依靠群众,世界上没有爬不上去的高山,没有破不开的芝麻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但是,这一些问题,不是所有的青年同志都认识得那么清楚的,一些青年认为参加农业“没出息,没前途”,“条件差,困难多”;还有的人认为农村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亲身的体会恰恰不是这样,农村是最有出息最有前途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只要有一颗赤胆忠心,为了社会主义只要勤学苦练,每个人在农村中都可以做出对社会主义有利的贡献。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前途。


第8版()
专栏:

在保加利亚
李季
玫瑰村一工人
何处留我半边心?
巴尔干山下玫瑰村。
什么人使我常相记?
阿洛希堖一工人。
生长山村种玫瑰,
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
相见握手不放手,
透过泪眼看亲人。
捧出一瓶玫瑰水,
心热口吃情殷殷。
玫瑰花香最芬芳,
情赛黑海万丈深。
“自从知道中国时,
她就在我心里生了根;
若是让我忘了她,
除非挖掉这颗心!”
布加斯电缆厂的女工们
在美丽的黑海边上,
我看见一群姑娘。
脸儿像五月的玫瑰,
一双手,
像两只神奇的魔杖。
不尽的导线转眼变成电缆,
就像春蚕吐丝千丈万丈。
蚕丝有吐尽的时候,
电缆呵,
像不尽的流水源远流长。
蚕丝织成美丽的锦缎,
电缆像密布在大地上的蜘蛛网。
不尽的电缆是千万条血管,
血管里,
传送着光明、幸福和力量。
在美丽的黑海边上,
有一个电缆工厂。
这里生产着连接幸福的纽带,
主人们,
是一群玫瑰花似的姑娘。
喀山烈克的玫瑰
喀山烈克的玫瑰最香,
喀山烈克的姑娘最美。
热情的主人斟满玫瑰烧酒,
要为兄弟的中国人民干杯。
纵然我没有海样的酒量,
却也不自禁地举起酒杯;
芳香浓郁的美酒还未沾唇,
感人的深情却已使我沉醉。


第8版()
专栏:

书记大车
杭州铁路局 安牛
烈日像一团火那样地折磨着人,没有一点风的影子,车房前几棵大桦树被烤得皱了叶子,人们都午休了,周围是静悄悄的,只有进进出出的火车头还和往常一样矫健,发出隆隆的吼叫。机调室里这时也最安闲,日班运行计划都已安排好了,只要等着一班班的乘务员来按时上班就行了。派班员小王正坐在电风扇下,在尽情享受着这可贵的时刻。忽然,滴铃铃铃!电话铃声打破了室内的安宁。小王拿起耳机还没开口,一个急骤的声气立即传入他的耳中:“喂喂!我是车站1835次列车司炉,我们钱大车(司机的尊称)病了,头晕、吐,大概是中暑不能继续工作,请立即派一位大车来替班,要快,列车离出发时间只有三十分钟,否则列车就要晚点了!”“什么!钱大车病了,立即派一位大车替班。”这件事,弄得刚做机调工作不久的小王拿着耳机束手无策,这时候哪里去找人替班呢?乘务员们都回家休息了,在这里的大车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是马上就要上班的,时间又这么紧,临时叫班吧,最快也得一小时。小王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派班名单发楞,自言自语说:“看样子只好请求调度所晚开了。”他刚要拿起调度电话汇报困难情况时,突然一只有力的大手捏住了小王的耳机:“不,不!不能晚开,您不知道这趟车是送到钢厂的一列车煤吗?我们要坚决保证按时运送钢铁粮食,一分钟也不能晚点!”党委袁书记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小王后面斩钉截铁地说。
“可实在没有人啊!”小王看着袁书记为难地说。“有人,我给您想办法!五分钟解决问题,你赶快打电话告诉机班,叫他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大车立即就到,保证正点开出。”袁书记说完,三脚两步离开了机调室。小王直看到袁书记的背影消失了,心里还是半信半疑。
没等一袋烟工夫,袁书记已全部“武装”出现在小王面前,像一个刚要出征的战士在等待着首长的出发命令,爽朗地指了指自己说:“人,这不是就来了吗?”小王看着袁书记这一身装束:一套半新不旧的工作服,上面还有两个大补绽,手拿着检车子锤,穿着一双足有二寸厚的汽车底黑皮鞋,这才恍然大悟,惊奇地说:“袁书记:是您……”“怎么!不合适吗?”袁书记看到小王犹豫的脸,就说:“噢!您是说我不能保证运行安全吗?请放心,保证安全正点,一分钟也不差地把煤车运到,不叫咱炼钢炉子等着粮食。”“不,不!”小王看了看窗外的烈日又看了看精神奕奕的袁书记,吞吞吐吐说:“我是说这里不能少你,况且……天又这样热……”“哈,哈!照您这样说,夏天我们火车就该停起来!我们是乘务员嘛,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这里还有陈书记、丁书记,有事找他们好了。”袁书记的几句话说得小王脸红了。“不要踌躇了,快把司机报单交给我。”小王抽开办公桌抽屉,把报单交了给他,这时袁书记像和其它司机上班一样,严肃地向派班员小王敬了个礼,跨上了他的自行车直向车站飞去!小王站在门口目送着袁书记的背影,直到消失为止,心里升起了一阵热哄哄的暖流,心里说:“怪不得他当书记这多年,大家还没把他的大车名字忘记,始终叫他书记大车哩!”


第8版()
专栏:

新邮票
纪念恩格斯诞生140周年 1960年11月28日出售
恩格斯像
恩格斯在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上讲话(1872年)


第8版()
专栏:

第一线英雄图
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 孙慕玲刘永凯
办好食堂 范梦祥
秋天的早晨(石版画) 杨启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