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贯彻执行党的政策
把政治思想工作摆到首位
任何工作都是要人去做的,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意识支配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失掉了灵魂。政治不挂帅,即无产阶级思想不挂帅,就会迷失方向。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政治挂帅,把政治思想工作摆到第一位,并且做深做透,完成任务才有保证。反之,如果政治不挂帅,忽略或者放松政治思想工作,不仅完不成任务,还会犯错误。
我们党是一贯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但是,是否所有的同志都正确理解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意义呢?还不能这样说。某些同志整天忙于事务,不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同志,把政治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对立起来,强调任务急,没有工夫做政治思想工作。有的同志过分强调纪律和规章制度的作用,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办事。有的同志似乎是抓了政治思想工作,但是不能结合中心任务,不能结合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情况,存在着表面化和脱离实际的倾向。
为什么会在某些单位和某些同志中产生忽视政治、放松思想工作的现象呢?第一,有些同志对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还没有学会做政治思想工作。第二,有的同志思想作风有毛病,工作方法不对头,在他们自己的身上,无产阶级思想没有很好地挂帅,因而妨碍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第三,对一些有关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问题的认识有错误。比如用行政命令代替政治思想工作的同志,主要是把行政命令与政治思想工作截然分开了,把行政纪律和规章制度看作万能的东西。他们不了解政治思想工作与行政命令、规章制度是相辅相成的,行政命令、纪律、规章制度只有伴随之以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政治挂帅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第四,阶级观点模糊,对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认识不足,看不到政治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是忽视或者放松政治思想工作的根本原因。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经常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及时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以不断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
政治思想工作是为生产建设开路的。把政治思想工作摆到首位,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必然会大大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更加充分地发挥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生产建设更好更全面的持续跃进。(摘自贵州《团结》月刊第十期,作者黄学经)
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工作
加强党的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想工作做得更深更透更细。我们决不能以为只要办的是好事,群众就都一定拥护,做不做思想工作都无关紧要。事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离开了思想工作,好事不为干部和群众了解和接受,或者缺乏正确的工作方法,往往就会变成坏事。不作思想工作或者思想工作做得很差,在执行任务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命令主义,一种是放任自流。命令主义就是不顾群众觉悟程度,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强迫群众去做。这样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而且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使我们脱离群众。放任自流当然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思想工作如何加强,如何做得更深更透更细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党的基本政策和各项政策全部地贯彻下去。在当前特别要注意贯彻党的以农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政策。这样,干部就应当深入地学习政策,掌握政策,并且把全部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懂得它和掌握它,这是贯彻政策的重要环节。最近北京郊区有些人民公社工作初步总结的情况表明:凡是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的公社,都在农业生产及其他各方面有了重大的成就,充分发挥了公社的优越性。可见无论是干部或群众只有懂得政策,把政策全部地贯彻执行,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光荣任务,做出卓越的成绩。党中央的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制定的,中央的政策又是经过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实践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各级党组织的任务,所有党员和干部的任务就是一丝不苟地,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的政策全部认真贯彻执行。这是党对于各级组织、党员和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每个党员干部应有的纪律性和严肃性,这是鉴定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干部是否正确,是否纯洁的标准。
要做好思想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完全做到上下通气。随着形势的发展,群众的心里想些什么,他们在思想上有什么新的动态,领导上应当及时地全面地了解,以便于针对这些思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予以具体解决。同样,领导方面的想法,特别是有关贯彻执行政策方面的要求,也必须及时地交给群众,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把执行政策中的好人好事广为传播,针对群众中不同的思想动态,采取新旧社会对比等各种方法进行教育。
我们的思想工作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注意从全局出发。对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动态要作全面分析,对各项工作的宣传不能带有片面性。对思想工作的要求既要注意思想原则上的严肃性,又要注意在工作方式上的生动活泼。我们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政策界限,不得含糊,而另一方面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政策的宣传教育的时候,又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这种情况和时机的具体办法。这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原则性,应该允许必要的灵活性。但是这种灵活性又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脱离党的政策。
为了把党的思想工作做得更深更透更细,我们要密切地结合着对群众的生活安排和劳逸安排,结合着组织生产的工作切实关心并且解决与群众利益有关的问题,加强日常的各项组织工作,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摘自北京《前线》杂志第二十二期社论《把党的思想工作做得更深更透更细》)
深入细致地进行政治思想工作
要深入细致地进行政治思想工作,首先必须对群众的思想状况深知深解,使政治思想工作真正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群众思想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复杂多样的。在一定的单位之中,在一定的时期,可能存在着一个或几个共同的、带有普遍性的思想问题。这是思想状况上的共性和普遍性。看不到思想状况的共性,抓不住群众中具有普遍性的主要思想问题,就不可能使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广泛的动员作用,通过主要思想问题的解决带动其他思想问题的顺利解决。但是,也不能忽视思想状况上的个性,如果不注意研究不同单位不同人物的带有特殊性的思想问题,也就不可能彻底地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主要的思想问题。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应当认真对自己的宣传对象做调查、做研究、做分析,切实纠正和防止不做调查研究分析而使政治思想工作陷于一般化的现象。
其次,必须以不断革命的思想指导政治思想工作,使思想教育工作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断地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在思想领域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随之产生;新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更新的矛盾;而且,就是已经解决了的矛盾,在新的条件下,也可能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政治思想工作已经收到的成效,而要在完成了每一项政治思想工作的任务之后,立即根据新的情况,提出新的任务,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工作。
第三,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一个个的实际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解决思想问题,促进实际问题的顺利解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思想问题解决得更加深透。在实际生活中,情况常常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有思想问题,而思想问题所以产生,又和存在着的实际问题有直接的关系。只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解决思想问题,实际问题就难以顺利解决;只解决思想问题,而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也很难解决得深透。
要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得深入细致,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解决多方面的问题。目前,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很有必要。
第一,认识问题。目前,有一些单位真正认识了深入细致地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迫切意义,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但也有些人至今对这样做的意义还认识不足。有人说:“现在工作忙、任务紧,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但是,正因为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我们就更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人的积极性一旦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斗争就会无往不胜。在当前工作忙、任务紧的情况下,只要真正深入细致地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工作任务必定会完成得更加出色。
第二,作风问题。政治思想工作能不能作得深入细致,与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党员、干部经常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就会很快地和群众建立起血肉相联、亲如家人的关系,群众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向党员、干部说,党员、干部也可以及时具体地了解群众的思想动向。切实改进作风,认真坚持“四同”,是关系到政治思想工作能否做得深入细致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队伍问题。单靠少数人做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是做不好的。我们应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发动广大群众做思想工作。目前,有些单位不仅发动所有的干部普遍做政治思想工作,而且发动全体党员做思想工作,每个党员又都联系几个积极分子,每个积极分子再串连几个人,把思想工作渗透到每个角落,每个人身上,每件事当中。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就使政治思想工作在组织上得到了保证。
第四,形式问题。适当的广播和有说服力的大会动员,是可以采用的形式。但是,如果只靠这种形式,而不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形式,政治思想工作就不可能做得深入细致。在这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比如:结合群众思想算细账,具体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发动群众自办展览、现场参观,用事实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回忆对比,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教育自己;先进人物现身说法,为群众树立活的榜样;经常走访谈心,细致地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等等,这都是可以广泛采用、效果很好的思想工作方法。
(摘自山东《新论语》杂志第20—21期合刊,作者孙大德)


第7版()
专栏:

冬小麦越冬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李好农
我国淮河以北地区的冬小麦,都要经过半月到三、四个月的越冬阶段。愈往北方,小麦越冬开始日期愈早,越冬时间愈长。在小麦越冬期间,由于气温很低,小麦基本停止生长;并且往往由于冻害、雪害、旱害和淹害等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冬小麦植株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受害程度的大小与冬小麦的生育状况和冬前锻炼有很大关系。
当平均气温稳定降低到摄氏2—3度以下时,冬小麦开始停止生长,进入越冬阶段。我国淮河以北各地冬小麦开始停止生长的日期和越冬持续时间大致是:河北北部、山西中部、陕西北部、宁夏大部、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大部地区在11月中旬前后,越冬期为一百天至一百二十天左右;山东北部、河北中部、山西南部在11月下旬前后,越冬期为八十天至一百天左右;山东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陕西关中盆地在12月上、中旬前后,越冬期为五十至八十天左右;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中部在12月中、下旬,越冬期为二十至五十天左右。至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地区,在最冷的1月份,冬小麦当强寒潮南下并有较长时间的持续低温出现时,就基本停止生长,但当冷空气过后天气回暖时,又开始恢复生长。因此,这些地区的冬小麦没有显著的越冬阶段。冬小麦开始停止生长和开始返青生长的迟早,与初冬及早春的冷空气活动有很大关系。如果初冬或早春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较低,那末,小麦就会提前停止生长和延迟返青。越冬时间加长,对小麦生育是不利的。
由不利气象条件引起的小麦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几省因低温而引起冬小麦冻害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冬季停止生长以前未经锻炼又未分蘖的幼苗,当气温骤然降低到摄氏零下8—10度以下时,就会受到冻害。对冬小麦来说,分蘖节是形成新芽和长出新根的唯一器官。因此,引起低温冻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分蘖节处的土壤温度降低到临界温度以下,侧芽遭到伤害,分蘖节完全被冻死而引起小麦整个植株的死亡。对大多数冬小麦品种来说,分蘖节能够忍受的临界温度,平均约为摄氏零下14—17度左右。小麦受低温冻害程度与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很大关系。温度愈低,持续时间愈长,小麦冻害就愈严重。
冬季积雪时间较长的地区,有些年份常有雪害现象发生。造成雪害的主要原因是,过早地形成较厚的积雪,使未经良好锻炼的幼苗在长期的积雪复盖下,光合作用已经停止而呼吸作用尚在继续进行,养分消耗增加,以致造成碳水化合物的亏损和抵抗力的大大削弱。与雪害同时,往往有真菌病害(雪霉病、菌核病)伴随发生。由于抵抗力减弱,小麦会严重地受到真菌病害的损伤而死亡。
土壤干旱或过分潮湿,对小麦越冬也不利。如果小麦苗期土壤水分不足,并且在越冬期间很少甚至没有降雪,那末在越冬期间小麦就呈现干旱状态。这样,当春季回暖时,小麦茎叶恢复生长而土壤尚未解冻,小麦植株组织也会因水分的亏损而遭到生理干旱的危害死亡。相反的,在南方某些地区,土壤常常过分潮湿,甚至田间长期积水,这对小麦锻炼和越冬有不利影响,有时甚至会使小麦植株因氧化不足而窒息死亡。
小麦的掀丛现象和机械损伤,是淮河流域常见的灾害之一。在粘重的土壤过湿的情况下,土壤的孔隙中会形成冰的结晶。这样,冰晶将土壤连同小麦一起隆起,解冻时又重新下沉。由于解冻和冻结不断的交替和土壤多次的隆起和下沉,小麦就会因其根部断裂及分蘖节暴露在土壤表面而干枯甚至冻死。
小麦对低温的抵抗能力,决定于小麦植株中水分和糖分的含量。如果细胞中含的糖分多,抗寒力就会大大地加强;如果细胞中缺少糖分并代之以淀粉,抗寒力就会减弱。淀粉转化为糖,或者糖转化为淀粉,是直接受温度影响的。当温度渐渐降低时,淀粉就转化为糖;而当温度升高时,糖分就被消耗。因此,锻炼小麦抗寒能力的实质就是要增加小麦的糖分积累。
越冬前,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平均气温在摄氏6度左右的条件下,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尚在继续进行。这时,生长过程因低温而受到阻碍,有利于小麦植株组织细胞糖分的积累。反之,在温暖而又阴暗的白天,昼夜气温变幅很小的条件下,糖分的积累就受到影响。如果遇到连绵阴雨,阳光缺乏,土壤过分潮湿,则对小麦锻炼过程坏处更大,有时甚至还会使小麦消耗前一时期所积累起来的糖分,大大降低抗寒能力。
过早或过晚播种的麦苗,都不利于越冬。过早播种的由于气温高,易于形成陡长,过多消耗养分;春性较强的冬小麦还可能在冬前拔节,减弱抗寒力。过迟播种的分蘖少,根系不壮,抗寒力不强。适时播种的小麦,冬前生长健壮,根系发达,且有三到五个分蘖,抗寒力强。
今年由于晚秋作物增多,回茬麦的播种面积相应扩大。由于10—11月平均气温将比常年同期为低,冬季将会提前来临。并且,部分地区未经灌溉的麦田底墒又不足。这都是不利的条件。因此,必须积极采取镇压、灌水、中耕、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以提高地温,促进分蘖,改善小麦植株的生育状态,避免和减少越冬死亡。


第7版()
专栏:

北京市经济学会举行座谈会
讨论当前经济理论问题
北京市经济学会在最近连续举行座谈会,讨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美国的经济危机”两个问题。
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问题,发言的同志一致认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和深刻。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可以跃进,跃进的具体条件和途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发展的速度,应该与工业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关于把农业的发展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到工业化道路来认识;关于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形式,农业技术改造的道路;关于发展农业要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安排,种植业与畜牧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关于高产多收和多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关于农业“八字宪法”等等,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为我们理论研究工作者打开了新的天地、新的境界的大门,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艰巨的任务。今后我们必须深入实际,结合现实的经济生活,联系今天和明天的建设的关系,来研究这一思想,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关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问题,许多发言人一致认为,目前美国已进入新的经济危机的初期阶段。有的同志指出,自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幅度很大,其中主要是耐用品工业,特别是号称美国三大支柱的钢铁工业、汽车制造业、建筑工业部门的生产下降更是突出;同时,开工率十分低下;固定资本投资一直处于低水平,并且还有削减趋势;销售额下降,存货量增加,未完成订货额在减少。这一切说明美国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生产的增长超过销售的增长的情况日益尖锐,说明了世界头号帝国主义美国已经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有的同志指出,这一次美国经济危机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工业生产下降来势猛,幅度大;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交错;在经济危机的初期就发生金融危机和黄金外流现象,等等。在目前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的时候,这些特点十分值得注意。有的同志提出,为了正确地认识和研究当前美国的经济危机问题,必须更好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来观察和分析当前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
关于讨论这两个问题的座谈会准备继续举行。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对文法学科定名的建议
1960年11月25日文汇报上,发表了陈望道、吴文祺、邓明以三人合写的文章《“文法”“语法”名义的演变和我们对文法学科定名的建议》一文,文中对文法学科的定名提出建议。
“文法”这个学科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名,除了常见的“文法”、“语法”两个名称之外,还有过文通、文谱、文则、文律等。而对于常见的“文法”和“语法”两个词的用法,学术界又有不同的主张。这种主张归纳起来有四种,即:主张用“文法”统括“语法”;主张用“语法”统括“文法”;主张两个术语分用,把文言文的文法称“文法”,白话文法称“语法”;以及把“文法”和“语法”看作是“五四”前后不同时期的用语。
陈望道等在文章中,考证了“文法”和“语法”名义的演变,建议采用“文法”作为文法学科的定名或正名。他们的主要理由是:历史上一般都以“文法”为正名,以文律、文则、语法等为别名;“文法”含义比较明确、简括,修辞的功能也比较强,可以作种种譬喻用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