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富饶的土地 飞跃的十年
中共思茅地委通讯组
西双版纳,像一颗绿色宝珠,闪耀在祖国的云南边疆。雄伟的群山,披复着原始茂密的森林,苍松翠竹,百花竞开,构成美丽的自然图画。丛山环绕中,是一片一片广阔的平坝,土地肥沃,田连阡陌,在香蕉林、椰子林、棕榈林和紫竹林的深处,荫蔽着各个民族的村落。
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三十二万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以傣族为主,并有哈尼、布朗、拉祜、瑶、苗、回、汉、佧佤和景颇等十多种民族。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亚热带,全州面积二万五千多平方公里,西南面与缅甸和老挝相连。科学家们形容这里的气候是:“具有海洋性气候的优点,无海洋性气候的缺点,有大陆性气候的优点,无大陆性气候的缺点。”每年降雨量在一千四百毫米左右,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以上,大部地区终年无霜。由于气候温暖,坝区里很适于栽双季稻谷,棉花春冬都可播种,这里盛产种类繁多的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比较名贵的有可治高血压症的萝芙木,制奎宁的金鸡纳树,有高级纤维的剑麻,有含油量最高的植物油渣果和油棕,提取香料的香根、天竺葵和满山遍野的芳香草,至于椰子、香蕉、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更是四季不断,奇花异草终年盛开,构成一座万紫千红的天然“植物园”。
在拔海一千米以上的地区,大量产茶,全州有茶山五十余处,茶树与樟脑树混合成林,中外驰名的“普洱茶”就出产在这里。山上的原始森林,繁殖着目前世界上稀有的野象群,以及犀牛、野牛、飞龙、飞虎、孔雀、天鹅、犀鸟等许多奇禽异兽。这里也是一个天然的“动物园”。
可是,在解放以前,西双版纳这块可爱的地方却被人称为“瘴气之区”,人们一提到西双版纳,就有点“谈虎色变”。瘴气,实际是疟疾。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使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极端贫困,各种疾病流行,特别是恶性疟疾,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统治阶级为了掩饰其罪恶,制造出所谓“瘴气之区”的烟幕。
1950年2月,在西双版纳蔚蓝色的天空,升起了五星红旗。从这时起,党就根据边疆各民族和阶级关系的特点,领导西双版纳三十二万各族人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在解放初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比较深,还有残余敌人进行破坏。中共云南省委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后,根据党中央确定的在边疆民族工作中必须“慎重稳进”的方针,大力开展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文教、卫生各项工作,疏通民族关系,依靠群众,肃清匪特,并在各项工作中培养出了大批本地民族干部。
随着民族团结的增强、各族群众觉悟的提高以及民族干部的大量成长,党为了使各族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于1953年1月正式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民族区域自治实施以后,各族劳动人民又迫切要求废除封建领主制度,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党根据人民的要求,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决定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政策,实行了民主改革。接着,党又根据农民的要求,领导各族农民在1956年开始组织互助组,在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了合作社,当时入社农户只占总农户的7%,经过1958年的大跃进,合作社发展到占总农户的90%,在全州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并有个别地区成立了人民公社。
西双版纳在实现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空前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加以国家十年来发放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费、各种救济款和茶叶投资款,同时在边疆兴办了十九个国营农场,作为示范,为各族人民发展生产提供了最良好的条件。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发展的速度更快。这一年就修成大小水利工程六千余处,全州稻田有一半已基本水利化,耕地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三十万亩。各族人民又利用这里优厚的自然条件,改革耕作制度,把水稻、玉米、薯类、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由一年一熟改为两熟,到今年全州双季稻已发展到六万五千亩。在耕作技术上,改“刀耕火种”为精耕细作;改不施肥为施肥;改栽秧才犁田为冬耕晒垡;改只栽不管为坚持除草、防虫、追肥;同时推广了各种新式农具和良种。因此,全州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都迅速上升。畜牧业和副业也全面跃进,全州的农副业总产值在十年内增长了两倍。
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同时,全州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文教卫生事业相应地有了飞跃发展。解放前西双版纳在工业上是一张白纸,现在全州已建立了一批地方国营厂矿。解放前西双版纳没有公路,从昆明到这里要走一个月,现在坐汽车只需三、四天可达,全州已修建公路一千多公里,贯穿境内的主要城镇。随着公路的修通,祖国内地的工业品大量运到边疆,这里的茶叶和其它土特产品也运到全国各地。西双版纳有的民族在解放前还处于刻木结绳记事的时代,现在已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在傣族的青壮年中,已有70%脱离了文盲状态。全州已设立五所中等学校和专业学校以及二百五十所小学,学生二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0%。国家还在边疆举办了不少科学研究机构,大量培养少数民族的科学人材。
由于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保健事业的发展、历史上曾经猖獗流行的恶性疟疾已基本被制止,如过去疟疾高度流行的勐海坝,疟疾发病率已由50%降低到0.038%。所谓“瘴气之区”的烟幕已被完全驱散,全州出现了人丁兴旺、民族繁荣的新气象。过去那种贫困和落后的面貌,已像澜沧江水,一去不返,绿色的宝州在各族人民的辛勤耕耘下,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引人入胜了!
十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根据毛泽东思想制订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是党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在边疆的伟大胜利。正如一位傣族诗人在一首歌中所唱的:
我们的欢笑与幸福,
不是神鬼的恩赐,
不是活佛降临。
只因为我们的西双版纳,
在1950年2月的一天,
出现了新的太阳。
太阳是毛泽东,
太阳是共产党。


第7版()
专栏:

高举三面红旗 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西双版纳人民奋力建设新边疆
本报讯 在党的三面红旗和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的指引下,云南边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三十二万各族人民正在奋力摆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生产状况,向沉睡千年的荒地大举进军,决心把祖国的边疆建设成绿色的宝州。
丰饶而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广阔天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丰富,极适宜于农业生产。水稻一年可以三熟,茶叶能四季采摘,适宜于种植咖啡、樟脑、紫梗、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和椰子、芒果、菠萝、香蕉等热带水果。这里尽管自然条件很好,但是在反动统治的年代里,农业生产却十分落后,粮食平均亩产量仅达二百余斤,热带和亚热带的经济作物得不到发展,大片的水田和茶园都长满了杂树野草。
解放以后,经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完成,特别是党的总路线公布,大大地鼓舞了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人们决心发展生产,尽快地改变家乡面貌。几年来,自治州人民年年向荒地进军,扩大耕地面积。去冬今春,全州一千多名州、县、区、乡、公社、农业社的干部率领着各族人民来到了荒原。在荒地边上用香蕉叶、树枝、茅草搭起卧棚,住在那里开荒。人们消灭或者赶走了那里的野牛、麂子、马鹿、蟒蛇、豹子和野猪,开了七万多亩荒地。今年7月学习了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以后,人们的干劲更大了,提早一个节令栽下了晚稻,又组织了70%的劳动力为冬收作物开荒,力争多收一季粮食,共开荒十万多亩,比去冬今春开的荒地还多,全州一共种冬收作物十四万多亩。现在,这些地里的冬荞、玉米、红薯都长得很好,人们正在薅草、施追肥。今年,全州的耕地面积已达到了一百多万亩(包括晚秋作物的面积),比1957年扩大了30%以上;其中水田增加了20%,旱地增加了40%。
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一边开荒,一边在耕作制度和技术上进行了革命。过去,这里的各族人民只种一季晚稻,不种早稻和中稻。1955年,景洪县曼藏宰乡的傣族农民在汉族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试种早稻成功。以后,全州都推广了种早稻的经验,今年全州绝大多数大坝子都种了早稻。早稻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比去年增加了5%。今年景洪县曼藏宰乡的曼增农业社的傣族社员,又在汉族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创造了水稻一年三熟的经验,第一季稻亩产八百八十九斤,第二季亩产五百五十斤,第三季水稻已经成熟,人们正在忙着收割。以往傣族农民所以一年只种一季晚稻,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部分水田要靠天下雨栽秧,能用水利灌溉的水田只有十万亩左右,占全部水田的三分之一。1958年以来,兴修整修了六千多件小型水库和沟渠,扩大灌溉了二十多万亩农田,等于解放前全部水利建设两倍多。过去,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没有深翻的习惯,他们使用的一种小弯犁只能犁三寸深,而且从不进行冬耕,水田收割以后,要等到次年6、7月才边犁边种。1957年勐海县的曼贺农业社学习了内地的先进经验,把小弯犁换成了内地的大铁犁,能深翻六寸以上,并推广了进行冬耕、晒垡子等先进耕作技术。1958年勐海县推广了曼贺的经验,全县80%的少数民族都用大铁犁进行冬耕。今年全州绝大多数的傣族地区都推广了这个县的经验。过去,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种庄稼是不施肥的,甚至也不吃施过人畜肥的蔬菜。大跃进中逐步改变了群众的习惯。今年每亩水田都施用了优质肥料。以前,傣族栽秧株距很宽,一亩地只有万把丛。今年平均每亩密植到二万五千丛左右。过去,秧栽下以后,不薅草、不追肥。今年,全州的水稻都薅过两次,有的地方还用化肥催苗。
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耕作制度与技术有很大改进,粮食产量年年都有增长。过去,居住在勐海县格朗和山区的哈尼族人民,粮食从来不能自给。哈尼人说:“我们人在山上,肚子在坝子里。”大跃进以来,大搞山区梯田化,耕地面积扩大了一半多,粮食年年丰收,从1958年起就不需要坝区供应粮食了,每年还可有二十多万斤余粮。今年,格朗和山区又是丰收的年景。哈尼人说:“有了毛主席,我们哈尼人的肚子搬回山上来了。”
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指导下,西双版纳的经济作物也有了很大发展,荒芜的茶园都垦复了,又新栽了五万多株茶树,今年“普洱茶”的产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    (叶子健)


第7版()
专栏:

勐拉河畔 (木刻) 一峰作


第7版()
专栏:

发挥披荆斩棘的毅力 开辟大片肥沃的良田
国营农场职工创建粮食基地
本报讯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十九个国营农场的职工披荆斩棘,艰苦奋战,在边疆开发出一片富饶、美丽、肥沃的土地。几年来,他们在二十八万多亩荒芜的田地里种出了水稻、玉米、红薯、咖啡、香蕉、菠萝和许多热带和亚热带的经济作物;生产中,农场的职工和少数民族农民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并帮助各族农民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
西双版纳是我国有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一,为了加速开发西双版纳丰厚的资源,党和国家决定在这里大办国营农场,发展粮食作物和热带、亚热带的经济作物。1953年,一批农场职工来到了西双版纳,在全州最大的勐遮坝建立了第一个国营农场——黎明农场。以后,又有许多立志在边疆生根、结果的青年人陆续来到西双版纳。七年来,已经有十九个国营农场建立起来。这些农场的垦荒者在原始森林边缘和渺无人烟的荒原中,刈除刺蓬、黑心树和热带的大竹蓬,然后一锄一锄地垦荒。由于荒芜的年代长了,土质非常坚硬,广龙农场有的职工,一把锄头挖一个月就磨得只剩一小块了。开荒中,人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使开荒的速度一年比一年加快。今年,农场的水田面积比1958年扩大了两倍多,旱地的面积增加了两倍半,其中棉花、甘蔗、花生的面积都扩大了一至五倍。现在,全州农场一共开荒二十八万多亩,等于全州各族农民十年来开荒面积的40%,目前全州国营农场已拥有拖拉机二百三十个标准台,为今后扩大耕地面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这些荒地原来都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国营农场的职工一面要在这些荒地上耕作,一面还要和野兽搏斗,把它们赶走或者消灭掉。人们从野兽那里夺来了田地。往日野兽成群的荒凉的山峦和平原,眼下已铺满了金黄的晚稻和玉米,一串串的香蕉压弯了枝头。现在正是收割晚稻的季节,到处都在传来丰收的消息。国营景洪农场今年粮食作物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二十倍,总产量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在开发边疆的过程中,国营农场的职工和西双版纳的傣、哈尼、布朗等各族人民结成了亲密的战友,他们帮助各族人民推行先进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傣族农民以往只种一季晚稻,不种早稻。今年,景洪县的曼广龙、曼卖、曼京傣、曼光化等农业生产合作社都决定种双季稻,为此,必须首先解决灌溉问题。这些农业社决定联合修建一条九公里长的水渠,把流沙河水引进田里,但是缺少劳动力。广龙农场知道后,立即派出了五十六个职工和傣族社员一起挖修,用一个多月时间便把水渠修成了,保证了五百多亩田由一季改成两季,平均单产比去年增加了40%。农场的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耕作也给边疆的少数民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营季腊农场用拖拉机给傣族的农业社翻田时,附近的傣族、瑶族、布朗族和哈尼族农民都跑去看,看过后,非常感动,更清楚地看到了边疆的光明前途,鼓舞了生产积极性。当农场有困难的时候,少数民族也来支援。今年,广龙农场把四亩烂泥塘改造成水田,因为面积太少,拖拉机转不过来,曼光化农业社以等价交换的办法主动地派七个人七条牛来支援,帮助农场把这块田耕出来,人们亲密地把这片田称为友谊田。


第7版()
专栏:

西双版纳是个好地方
波玉温
听吧!各族的兄弟!
我来唱唱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
这里有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
澜沧江像一匹奔腾的野马,
茫茫的森林像大海,
一年四季有开不败的鲜花。
在这绿色的宝地上,
大象在这里生长,
孔雀在这里翱翔,
西双版纳呀!
樟脑树四季喷香,
稻谷像黄金的海洋,
椰子树插入蓝天,
茶林在微风里摇晃,
菠萝、香蕉、芒果年年丰收,
空气里荡漾着浓郁的芳香!
西双版纳呀!
地下埋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
金、银、铜、铁光芒四射,
漫山遍野尽是牛羊,
菩提树伴着竹楼生长,
潺潺的小溪围着竹楼欢唱!
西双版纳呀!
到处充满了灿烂的阳光,
三十二万各族人民生活在这块美好的土地上,
各民族团结一致,干劲冲天,
沿着恩人毛主席指的大道,
奔向共产主义的幸福天堂。
西双版纳呀!
美丽富饶的边疆,
大跃进你彻底改变了模样,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流里,
你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第7版()
专栏:

充满热带风光的城市
黄昌禄
汽车沿着澜沧江东岸的三达山盘旋而下,我们远远望见滚滚大江的彼岸,一片碧绿的热带树海中,浮现出点点朱瓦粉墙,这便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允景洪。
允景洪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旧称车里。远在十二世纪末期,傣族的封建领主统治了西双版纳,就把这里作为首府。四十多年以前,云南军阀柯树勋在这里设立了“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统治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将近八百年间,勤劳的傣族人民收获的稻米被领主装进自己的谷仓,各族人民血汗换来的银元被军阀、官僚装进他们的腰包!而这些吸血者又在这里留下些什么呢?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派来的民族访问团到达这里时,除了柯树勋修的一座破旧“衙门”,和美帝国主义传教士在这里进行文化侵略活动的三幢小洋楼以外,整个车里古城只有半条土城墙围着一条十几丈长的破烂街道,住着在恶性疟疾包围中挣扎着的一、二十户人家,百十来个居民。野草没膝,满目荒凉,以致有的同志走到街头还在打听:“车里在哪里?”
现在,允景洪完全变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充满热带风光的美丽城市。火红的凤凰花开满枝头,高大的椰子树撑向蓝天,一条条整齐宽广的林荫马路笔直地伸向远方。道旁整齐地矗立着一座座米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浅绿色的五色缤纷的建筑,在太阳下闪闪发光。那整齐的办公大楼是自治州的领导机关,那顾客盈门的是百货大楼和新华书店,那熙熙攘攘的是电影院、旅馆、汽车站和饭馆,那白衣姑娘出没的是民族医院,那隐在绿荫丛中的是科学研究机关,那发出震耳的机器隆隆声音的是机械、造纸、榨油和砖瓦工厂,那传出朗朗读书声的是小学和中学,芝锣和象脚鼓被敲得震天响的地方是自治州的剧团正在排演新的歌舞……短短十年,党和人民政府给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带来了多少幸福和欢乐;允景洪的居民由一百多人增加到八千多人,成为西双版纳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在西双版纳的第一所师范学校里,我们看见了来自全州各地的一百多名未来的教师在这里学习,他们分别属于十一种民族。解放前,只有傣族儿童进佛寺当和尚才有学习傣文的机会,其它民族大都靠着刻木结绳等原始方法来记事。现在,傣族人民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医生、教师和技术人员。
还在到允景洪以前,我们就知道这里过去是有名的“瘴气”区,恶性疟疾的流行使这个曾经拥有一万居民的城市人烟灭迹。因此我们怀着特别关切的心情访问了自治州民族医院。这个医院有八十多张病床,还有X光设备。当我们问起恶性疟疾流行的事情时,一位姓赵的医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掌故。那是在四十多年以前,云南省的军阀柯树勋在这里修建“衙门”时,曾从内地带来五百多名建筑工人。房子造了两年,这五百多名工人中还活在人间的只有几个,其它的都被恶性疟疾夺去了生命!
解放了,人民政府和解放大军首先就派出大批医疗人员来根治恶性疟疾,和死亡作斗争。经过十年艰苦的努力,恶性疟疾的发病率已经降低到1%以下。今年就可以争取消灭疟疾。现在,自治州有这所内、外、妇产、小儿等各科俱备的民族医院,自治州各县都有卫生院,区区有卫生所,村村有卫生员和助产员。“瘴气”和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封建领主一起统统从这个地区清扫出去了!各族人民开始过健康、文明和富足的生活。


第7版()
专栏:

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
景洪县曼增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一面收割二季稻,一面栽种三季稻。
徐炳仁摄
傣族小姑娘正在收摘成熟了的芒果。  王传国摄
西双版纳景洪县的橄榄坝风光如画,傣族人民居住的竹楼掩映在椰子、槟榔等万绿丛中。 杨乘时摄
著名的民间老赞哈(歌手)康郎英在勐海县景龙寨为乡亲们歌唱  王传国摄
西双版纳民族师范学校的傣族学生正在上课。
王传国摄
西双版纳盛产香蕉等热带水果。你看,多么肥大的香蕉!杨乘时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