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伟大的批判者
茅盾
五十年以前,列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以八十二岁的高龄与世长辞了。这位伟大作家在他的作品里提出了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达到了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创作在世界古典文学中占了一个极端重要的位置,“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了”(列宁:《列·尼·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一个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判者的一生。他对沙皇专制政体和官方教会的无情揭露、对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坚决否定、对资本主义的强烈抗议,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俄国资产阶级反动文人苏沃林忧心忡忡地表示了他的恐惧:“我们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尼古拉二世,一个是列甫·托尔斯泰。他们两个中间谁更有力呢?尼古拉二世对托尔斯泰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无法动摇后者的宝座,而托尔斯泰,毫无疑问,却正在动摇尼古拉的宝座和他的皇朝。”
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活动中写出了大量内容深刻、形式优美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非常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吸取了普希金所奠定,而由莱蒙托夫、特别是果戈理所发展了的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有益营养。同时,他也从世界文学如司汤达、狄更斯等大师所达到的成就中取得借鉴。另一方面,托尔斯泰的创作又对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和苏联其他各民族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在许多苏联名作家的身上都可以感到托尔斯泰传统的痕迹。对世界文学,特别是对长篇小说这个文学样式的发展,托尔斯泰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托尔斯泰是广阔地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的艺术巨匠。在他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俄罗斯人民的卫国战争的波澜壮阔的雄伟画面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场面、众多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及冲突、他们的外貌和内心世界的深入刻划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异常丰满的栩栩如生的时代生活的图画。他在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概括了极其纷繁的社会现象,并且揭示出各种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以及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托尔斯泰的艺术技巧是世界各国的作家愿意学习的。
在我国,托尔斯泰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托尔斯泰的作品在我国的流传,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据研究中俄文学友谊的专家的考查,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早在1906年就已经被译成中文发表在上海的刊物上。在此后的十二年中,托尔斯泰的作品开始以节译本或译述的单行本的方式陆续出版,有《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伊凡·伊里奇之死》、《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幼年》、《少年》、《青年》、《克莱采奏鸣曲》和《家庭幸福》等十三种。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由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需要,也由于文学革命运动的需要,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的介绍工作进一步展开。托尔斯泰的作品介绍过来的更多了,《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战争与和平》等都陆续有了译本。
我国革命的文学工作者对托尔斯泰是十分重视的,他们都充分估计到他的创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鲁迅曾强调指出托尔斯泰“为现在”而写作的精神。瞿秋白认为托尔斯泰“开人类文学史的异彩”。我自己开始写小说时的凭借,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而在俄国作家中间,最爱读的是托尔斯泰和契呵夫。
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条件下,托尔斯泰作品的介绍工作继续进行,丝毫没有中断。他的作品获得愈来愈多的读者。绝大部分的艺术作品,都已经有了译本,而且大部分有两个以上的译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外国文学介绍工作取得了空前有利的条件,托尔斯泰的不少作品的译本都经过了校订,有的作品还重新进行了翻译。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继承文学遗产的原则进行的托尔斯泰研究工作也跨出了第一步。我国人民是珍视托尔斯泰的作品这笔文学遗产的。
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是充满了急剧的社会变革与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时代。1853到1856年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农奴制经济的危机。六十年代初,农民起义的浪潮迫使沙皇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引起了农村破产,再加上农奴制残余势力的影响,千百万农民的生活已经陷入了绝境。这一切不能不对一个具有敏锐的眼光、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密切联系的进步传统的现实主义者产生极大的影响,自然也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应。
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揭露和抨击了俄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他的揭露是与他对这个阶级的生活的广泛描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贵族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日常生活,精神面貌,家庭、婚姻、爱情等一切生活领域,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都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托尔斯泰在描写贵族地主阶级的生活时,表现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无情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列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暴露了贵族地主阶级及其社会制度的罪恶。托尔斯泰猛烈地抨击了贵族地主阶级的腐朽的寄生生活、他们的道德堕落、精神生活的贫乏。在《战争与和平》中,他揭露了沙皇朝廷和一部分上层贵族的腐败、极端的自私自利和他们对祖国命运的漠不关心。俄罗斯的人民正在同侵略者拿破仑进行生死存亡的决斗,“但是安静的、奢华的、只关心生活的幻影的彼得堡生活,照旧地进行着;由于过着这种生活,要作很大的努力才能认识俄国人民所遭的危险和所处的困境。照旧有招待会和舞会,照旧有法国戏院,照旧有宫廷的兴趣,差事和阴谋的兴趣”。(《战争与和平》第四卷第一部)而一部分指挥军队作战的贵族将领所念念不忘的则是争权夺利的斗争。托尔斯泰表明,俄国的这一部分贵族已丧失了一切爱国的情感和建立英雄事迹的可能。他们无能、也无权肩负拯救俄国的重任。
托尔斯泰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扩大和加深了对贵族地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描绘了上层贵族社会的几个集团和它们的代表人物。通过贵族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托尔斯泰深刻地揭露了上层贵族生活的共同特点:寄生、腐朽、空虚。他们的生活像一潭死水,豪华的舞会、男女之间的调情、制造和传播流言蜚语、追逐名利是他们的生活的永远不变的内容。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的揭露已变成了对贵族地主阶级的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特点在《复活》中最有力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广大农民的贫困生活与贵族地主阶级的奢华生活的对照,托尔斯泰不但揭露了寄生生活的罪恶和剥削阶级的伪善面孔,而且强烈地抨击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法庭、监狱、警察以及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官方教会,无情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各级官吏的极端腐败、自私自利和他们对待人民的凶恶残暴,猛烈地谴责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度的不合理,主张消灭土地的私有制。但是,托尔斯泰并不认为,要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首先就必须打倒地主阶级的政权——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他幻想通过地主阶级的代表在“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唤醒他们认识自己的罪恶的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从废除农奴制到1905年革命,是资本主义在俄国迅速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关系已经渗透到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摧毁了旧的宗法制的生活基础,金钱的势力空前增长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切旧的道德观念也在动摇了。这一切都引起了托尔斯泰对资本主义的异常憎恶和恐惧。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一方面,描绘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资本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攻击。他不断对金钱势力发出诅咒,揭露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的虚伪。
托尔斯泰对处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对世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在自己的早期作品《琉森》、六十年代的论文《进步与教育的定义》、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许多政论文章如《当代的奴隶制》中,对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虚伪口号都做了一针见血的揭露。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所谓“自由、民主、平等”不过是百万富翁的特权。托尔斯泰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当代的奴隶制》,这是非常确切的比喻。
在托尔斯泰创作的后期,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为帝国主义。托尔斯泰在这个时期的许多政论文章和书信中都愤怒地谴责了帝国主义者所进行的掠夺战争。他对美帝国主义者在1898年为争夺殖民地而挑起的美西战争所发出的猛烈抨击,就是他反对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和同情殖民地被奴役人民的一个鲜明例子。由于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受着历史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他给殖民地人民所指出的求得解放的道路,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但是,今天,当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正在疯狂地镇压和破坏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时候,他在半个世纪以前对帝国主义者所作的揭露,是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上去认识帝国主义者的真面目的。
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下,千百万农民的命运问题始终在激动着托尔斯泰。描绘农民的生活和思想情绪、寻求改善农民生活处境的方法,是托尔斯泰的全部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他的早期作品《一个地主的早晨》中就描绘了农奴制度下农民的悲惨境遇。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不但没有改善农民的境遇,相反地更加使农民依附于地主。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则加速了农民的破产。因此,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愈来愈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小说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反映了俄国农民的极端贫困的生活和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破产的凄惨景象。
托尔斯泰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俄国广大农民在地主资产阶级社会里的悲惨命运,而且创造了许多农民的形象。通过这些形象,他深刻地揭示了在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俄国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情绪上所发生的变化。在许多作品中,托尔斯泰都描绘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生动地描绘出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兴趣、积极性和给地主劳动时所产生的抵抗情绪。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日益强烈的憎恨、仇视的心理是托尔斯泰所创造的许多农民形象的显著的共同特点。在《一个地主的早晨》、《安娜·卡列尼娜》、《教育的果实》、《复活》等作品中,托尔斯泰刻划了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但对地主的憎恨、怀疑的态度却是共同的。他们对地主的任何提议时时刻刻都怀着高度的戒备心理,抱着顽强的抵抗态度。
在托尔斯泰所描绘的人民生活的场面中,他不只是表现了人民的悲惨境遇,他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和《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中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民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在这些作品中,托尔斯泰不是在大多数所谓有教养的贵族军官的身上,而是在最普通的士兵身上看到了真正的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战争与和平》中,他写下了俄罗斯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光辉史页。在这部史诗中,他在描写例如鲍罗琴诺战役和人民游击战争等对俄罗斯的命运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时表明,人民群众是俄罗斯的真正保卫者,人民群众挽救了俄罗斯,而不是上层的贵族社会和沙皇。托尔斯泰认为一切优良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劳动人民中间才可以找到,劳动人民才是一切道德力量的泉源。
在托尔斯泰对俄国农民生活的描绘中,在他所创造的形象里都反映出他的世界观中的深刻矛盾。一方面,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日益增长着的愤怒情绪,歌颂了俄国人民保卫祖国的积极斗争,另一方面,他通过卡拉塔耶夫(《战争与和平》)、阿吉姆(《黑暗的势力》)等一系列俄国宗法制度下农民的形象,理想化了在政治上还没觉醒的俄国宗法制度下农民的思想情绪中那些消极落后的因素,宣扬逆来顺受、听天由命、“不抗恶”等消极落后的思想。
大半个世纪以来,托尔斯泰对俄国的反动地主资产阶级社会,那个使广大劳动人民受奴役的社会,进行了不倦的揭露和批判。他的抗议的呼声在全世界的进步人士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揭露之所以有力,是因为他以自己的卓越的艺术天才表达了俄国千百万濒于破产的宗法制农民对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愤恨、他们的日益增长的革命情绪。他对地主资产阶级的土地占有制的强烈谴责正是反映了农民渴望土地的情绪。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则反映了面临破产威胁的农民对资本主义的抗议。列宁说:“通过他的嘴说话的,是整个俄罗斯千百万人民群众”(列宁:《托尔斯泰和无产阶级斗争》)。列宁在这里指出了托尔斯泰的批判与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千百万农民群众的思想情绪的联系。托尔斯泰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批判在历史上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在俄国的广大劳动人民正在积聚力量准备投入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决战时,他的揭露和批判无疑是对反动势力的严重打击,是对解放运动的贡献。
但是,托尔斯泰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批判是从俄国宗法制农民的观点出发的。因此,他在自己的批判中不但表达了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千百万宗法制农民的抗议和愤怒,“甚至把他们的天真,他们对政治的漠视,他们的神秘主义,他们逃避现实世界的愿望,他们的‘对恶不抵抗’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和‘金钱势力’的无力咒骂,都带到自己的学说中去了”(列宁:《列·尼·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从宗法制度下农民的观点出发,托尔斯泰不可能历史地具体地分析产生他所批判的罪恶现象的社会原因并找出消灭罪恶的正确方法。他把复杂的社会问题,阶级斗争问题都归根于永恒的抽象的道德问题。他认为一切罪恶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违反了上帝的法律——博爱,承认一部分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另外一部分施加暴力。既然这样,托尔斯泰认为,使人们摆脱罪恶的唯一出路,就是使“人人永远承认自己在上帝面前有罪”(《复活》)。因此不但不能惩罚别人,而且要饶恕别人,爱自己的敌人。这样,暴力和罪恶就会自动消灭,人人幸福的社会就会建立起来。这一切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就表现为“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勿以暴力抗恶”和所谓“净化”了的宗教的疯狂宣传。托尔斯泰的道德说教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反动的。和他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沙皇专制制度和官方教会所做的无情揭露相反,在这里他以新的宗教和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幻想来麻痹被压迫的群众。他不是号召人民与俄国反动的专制制度作坚决的斗争,而是号召被压迫的人民不但要逆来顺受,容忍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罪恶和暴行,而且还要永远宽恕和热爱自己的敌人,不要进行革命。托尔斯泰的学说和文学创作中的道德说教事实上又巩固了他所无情揭露了的反动社会制度。
托尔斯泰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强烈抗议和无情揭露同他的“不抗恶”的说教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但是不能认为这个矛盾是偶然的或者完全是他个人的矛盾,就像托尔斯泰的世界观与艺术创作中的力量是反映了大部分俄国宗法制度下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的力量一样,托尔斯泰的弱点也是俄国大部分宗法制度下农民的弱点、他们在政治上的缺乏觉悟。当然,也不应忽视,托尔斯泰的贵族地主阶级的出身对他的世界观与艺术创作的影响。
托尔斯泰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尽管有着很大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他的创作仍旧发人深思,使人激动,仍旧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我们纪念托尔斯泰,首先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来正确评价托尔斯泰的遗产,彻底揭露文学上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对托尔斯泰的歪曲、利用。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继承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艺术的辉煌成就,以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同时,我们也应当把托尔斯泰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剥削者、压迫者、寄生虫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在新的意义上、在新的条件下发扬光大起来。列宁说过,在托尔斯泰的遗产里“有着没有成为过去而是属于未来的东西。俄国无产阶级要接受这份遗产,要研究这份遗产。”(列宁:《列·尼·托尔斯泰》)这句话对于全世界进步人类在今后批判继承这份遗产来说,也仍是适用的。
五十年前,当托尔斯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祖国的广大劳动人民还在地主、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呻吟,过着悲惨的生活,而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纪念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时候,他所深恶痛绝的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在全球四分之一的地面上已经被连根拔掉了,而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最后消灭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面临着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既富于思想性又富于艺术性的作品,为保卫世界和平、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第7版()
专栏:

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天才
——为纪念列甫·托尔斯泰逝世五十周年而作
〔苏联〕伊·沃斯提舍夫
高尔基在回忆列宁的时候曾经说,列宁怀着多么自豪和赞叹的心情谈到列甫·托尔斯泰:“怎样一个巨人啊,噢!一位多伟大的人物!这才是艺术家呢……在欧洲有谁能和他媲美呢?……一个也没有。”
托尔斯泰的艺术遗产是巨大的。它照亮了几乎整整一百年的、特别是十九世纪下半期的俄罗斯的生活。他以惊人的真实性和不可逾越的技巧,描绘了革命前的俄国:封建农奴制度、地主资本家的掠夺、有产者们的骄奢淫逸以及劳动人民的贫困和无权。他通过俄罗斯生活的最本质的特征刻划了它的一切矛盾和困难。用列宁的话来说,“列·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以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以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位子。”(《列宁全集》第十六卷,中文版,第321页)
托尔斯泰的最辉煌的作品,是他在六十年代写成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一幅描绘十九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生活的巨画。在这里,托尔斯泰把英雄的俄国人民摆在首位。俄国人民在1812年卫国战争中,以自己的胸膛捍卫了祖国的土地,使它免受异族的蹂躏。作者展示了俄罗斯军队的威严的百折不挠的威力。这种力量使拿破仑的军队狼狈不堪。作者怀着热爱的心情描绘了令人难忘的形象:伟大的俄国统帅库图左夫、刚毅沉着的巴格拉齐昂将军、英勇坚贞的游击队首领邓尼索夫以及其他好多卫国战争的英雄。这部小说里也显示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对抗沙皇宫廷、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的“爱国主义”的力量。读者看到这个“上流社会”的代表,就是伐西里王爵、安娜·舍雷尔、包力斯·德鲁别兹加亚,以及其他贵族社交界人物,他们对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无动于衷。托尔斯泰遵循生活的真实,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了贵族知识界优秀代表人物的令人难忘的形象。例如,安德烈·鲍尔康斯基、皮耶尔·白祖霍夫。他们同情被压迫人民,力图改善农奴制农民的境遇。
在《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达五百多个,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每一个人物都有其足以吸引和激动读者的内心生活。
这部作品不能不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托尔斯泰在描写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忘我斗争时,还创造了普拉顿·卡拉塔耶夫这样一个虚伪的形象。他身上的那种奴性的顺从和宗教式的宽恕一切的性格,被写成仿佛是俄国农民性格的特征。当然,这个形象不能体现俄国的农民,俄国农民曾经产生了布加乔夫、拉辛、鲍洛特尼科夫这样一些战士。这个形象也不能体现这样的人民群众,他们在1812年基于火热的爱国主义,拿起武器,同仇敌忾地奋起反抗拿破仑的大军,并且打垮了侵略者。
托尔斯泰违背了自己的错误的哲学前提,有力和激动人心地表达了人民的愤怒、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决心,使《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真正成为俄国民族的英雄史诗,成为世界文学的杰作。
在七十年代,托尔斯泰根据当代的现实生活,写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反映了封建农奴制度的分崩离析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成长。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游手好闲的“上流社会”。在这里,人们按照虚伪的毫无人性的道德观念生活;在这里,利己主义、寡廉鲜耻和假仁假义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者描写了像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一个心地纯洁明朗的青年妇女,在这种人吃人的社会里怎样受到摧残。
正如《战争与和平》一样,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创造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那是些有热情,有焦虑的活的人物。这里有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一个冷酷无情的官僚,他在那“上流社会”的品行端方和基督教的虔诚的幌子下,掩饰了自己的残酷。这里有渥伦斯基,一个花花公子,安娜爱他,并且唤起了他的深挚的爱情。但是,渥伦斯基却不能同那谴责安娜·卡列尼娜的贵族社会决裂,而亲手把心爱的女人推上了毁灭的道路。这里有那个有教养的贵族地主列文,他企图帮助他统治下的农民,极力要“凭真理”、“凭良心”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他毕竟仍旧是一个剥削者。作者以纤细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了小说中的这些以及其他许多人物,并且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安娜·卡列尼娜》无愧于列为世界文学的伟大作品之一。
但是,《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里,反映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及其局限性。作者一面否认资产阶级制度,一面又基于道德和正义的“永恒”原理的立场来批判这种制度。他同情地主列文,而列文的精神上的探索是以承认宗教为归宿的。托尔斯泰从基督教道德的观点出发谴责安娜·卡列尼娜,说她破坏了家庭,虽然作者同时也为她辩护,并且揭穿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家庭的全部虚伪和寡廉鲜耻的面目。
从1889年到1899年,托尔斯泰从事长篇小说《复活》的写作。在这十年内,他创作了这一部惊人的作品。它同时也是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顶峰。在这部小说里,他以非凡的艺术真实的力量,揭发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在《复活》一书中,作者反抗专制的根本制度,抨击上层的沙皇官僚,暴露沙皇法庭的喜剧,揭穿教会作为国家奴役人民的帮凶的伪善面目,他撕下了地主资本家制度的一切假面具。
作者描绘了卡丘霞·玛斯洛娃这个民间妇女的生活悲剧。她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苦役徒刑。这个悲剧是以全体被压迫的无权无势的人民的悲剧生活为背景而展开的。
托尔斯泰写出了,沙皇的大官僚、大臣、省长、法官、狱吏、警察,这些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狐群狗党,如何骑在像卡丘霞·玛斯洛娃这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头上作威作福。托尔斯泰以真挚火热的同情心描绘了来自人民的人物形象。他同情农民、工人、木匠、鞋匠及其他从事繁重劳动、遭受专制警察制度压迫的人们。作者指出,这些人的道德品质比所谓老爷们要高尚得多。
那末,怎样同小说《复活》中如此鲜明描绘的社会罪恶进行斗争呢?托尔斯泰没有理解无产阶级在争取劳动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所起的伟大历史作用。他根据自己宣扬的所谓“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回答了所提出的问题。作家力图证明,铲除没落的社会政治制度的道路,仿佛在于基督教的爱和宽恕一切。
尽管宣扬“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小说《复活》毕竟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生活真实的艺术形象,反对了不公正的社会关系,反对了那些保护毫无人性的社会制度的黑暗邪恶的势力。
托尔斯泰对于俄国和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是无可估量的。甚至他的那些中篇和短篇小说,如《哥萨克》、《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波里库希卡》、《霍尔司多麦尔》以及其它好多作品,也都足使这位伟大的作家获得世界的荣誉。
托尔斯泰是列宁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列宁极为重视托尔斯泰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政治流派围绕着他而进行的斗争。列宁在1908—1911年间曾写过一系列关于这位伟大俄国作家的文章:《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尼·托尔斯泰》等等。在这些文章中,托尔斯泰的创作第一次得到了应有的评价。列宁关于托尔斯泰的文章,是对作家的艺术创作进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典范。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了俄罗斯生活的最本质的内容、第一次俄国革命的最显著的特征、力量和弱点。列宁指出了托尔斯泰的创作、全部观点和旧的俄国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体系之间的直接联系。列宁指出,在托尔斯泰的学说中,溶合着千百万农民的抗议同他们的希望。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交织着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对以奴役群众为基础的所有国家的、教会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热情地抗议社会罪恶,反对社会上的虚伪;另一方面是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呼吁“道德上的自我修身”,培养一种最精巧的因而是特别恶劣的僧侣主义。列宁揭发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反动内容,抨击了那些他们美化托尔斯泰主义,替它辩护,从而为反动派所利用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分子。
托尔斯泰作为艺术家,在发展祖国的文学中起了杰出的作用。契呵夫和高尔基,曾受到他的深厚影响。苏联的作家萧洛霍夫、法捷耶夫、费定及其他等人,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了深入生活过程实质的艺术,以及创造真实的充满血肉的人物性格的本领。托尔斯泰的艺术遗产也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西方进步的大作家(罗曼·罗兰、德·高尔斯华绥、德莱塞等)钦佩托尔斯泰艺术天才的巨大威力,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了这位俄国作家的丰富经验。
在沙皇俄国时代,绝大多数人民是文盲,那时只有很少的人知道托尔斯泰。列宁写道:“为了使他的伟大作品真正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必须进行斗争,为反对那使千百万人陷于愚昧、卑贱、苦役和贫穷境地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全集》第十六卷,中文版,第321页)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苏维埃国家的人民群众开辟了发展科学、文化、艺术的广阔道路。托尔斯泰的最丰富的文学遗产,在苏维埃时代成了真正全民的财产。在苏联,以许多种民族文字,成千百万册地刊印这位天才的俄国作家的作品。
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是俄罗斯文化的珍珠。这位最伟大的语言艺术家的长篇、中篇和短篇,是俄罗斯语言具有世界意义的明证。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人为了阅读列宁、托尔斯泰、高尔基的原作而学习俄文。托尔斯泰的文学遗产,具有巨大的意义。高尔基关于托尔斯泰写了这样的话:“他向我们描述的俄罗斯生活,几乎和其他我国所有文学作品所写的一样多……不熟悉托尔斯泰的作品,就不能认为自己通晓自己的祖国,不能认为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
深刻思想内容同完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托尔斯泰的作品,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发展他们的艺术兴趣。天才的语言艺术家托尔斯泰的辉煌创作,不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现在和将来。
万 峰译 陈冰夷校


第7版()
专栏:

壮丽的英雄史诗
——听星海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
赵沨
冼星海的《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这位人民音乐家逝世十五周年的时候首次演出了,这是我国音乐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过去有争论的作品,经过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管弦乐队的努力,在黄飞立同志指挥下,得到正确的解释,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这部交响乐的本来面目——高度地概括了苏联人民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发展,深刻地体现了苏联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豪迈气概,具体地表现了正义的革命战争必定要最终战胜非正义的反革命战争这一光辉的革命思想的作品。星海在这个作品中,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气概,那就是在革命的最艰苦的年代,也总是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那种气概。
星海在苏联学习时期写作这部交响乐的时候,正是苏联卫国战争最激烈、最艰苦的年代。那时,在有些战场敌人暂时还处于优势,后方生活很是艰难。但是,革命者的星海,没有为这暂时的困难吓倒,相反,他对于暂时处于劣势的革命战争抱着坚定的必胜信念。我们要想理解这部交响乐,首先要从这一点开始。
《神圣之战》是一首单乐章的交响乐,两个音乐形象的矛盾发展,构成了这部史诗的作品。作为主导音乐形象的是《国际歌》中“英特那雄那尔”这一个有力、号召的音调,代表苏联人民的形象。另一个音乐形象代表德国法西斯,是两个有特性的节奏音型和一串骚乱的六连音,这使我们很形象地联想到德国法西斯的“鹅步”和坦克、飞机。音乐开始于《国际歌》主题的变形,象征着苏联人民的和平劳动生活。突然间,代表法西斯的那个强烈刺耳的音型出现了,这是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背信弃义的进攻。《国际歌》主题在低音乐器出现,这表现了苏联人民奋起应战和德寇加之于苏联人民头上的沉重的灾难,而在这悲愤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蕴藏着苏联人民的巨大的力量。《国际歌》主题的再次出现,已经动员起来的苏联人民对德寇展开了英勇的抵抗。两个音乐主题展开了强烈、复杂的矛盾冲突……音乐转入一个慢板,一个全新的音乐材料——雄浑、深沉的热情和带着无限向往之情的曲调在弦乐器上出现。这是苏联人民对祖国的热爱,这是苏联人民对英勇的烈士们的哀悼,这也是苏联人民对未来的无限信心!
《国际歌》主题越来越响亮了,音乐结尾的时候,这个“国际苏维埃”的响亮、刚毅、号召和鼓舞的音调变成了胜利的颂歌和热烈的欢呼,象征着苏联人民终必获得最后的胜利——正义的革命战争必将最后战胜非正义的反革命战争。
任何一个听过这部交响乐演出的人都会为这部英雄的史诗的乐章所感动,这首先是因为这部作品自始至终贯串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的情感和必将胜利的信念。我们不应健忘,就在星海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不少人对革命事业丧失了信心,看到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暂时失利而认为历史将要倒退若干年而悲观失望。但是,革命者的星海,却从这里得到和那些历史证明是微不足道的人们的相反的结论。当我们在今天听到这部交响乐演奏时,我们眼前又展现了星海的那种乐观、豪爽的形象:在白雪皑皑的俄罗斯的大地上,昂首阔步地冒着风雪行走着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即是当他重病缠身时也从来像平时那样精力盛旺。……当我们倾听这部交响乐的慢板段落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整个苏联人民的声音,这里可以听到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对敌人的罪行的愤慨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之情。深刻的抒情性使这部史诗性的作品增加了无限的感染力量,倾吐了像是压倒一切的神圣的热情。
当我们听了这部交响乐的演出之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个慢板段落是交响乐文献中的重要篇章。这个由弦乐器奏出的主题的内容,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管弦乐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肃穆的悼念的深处是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诚挚的热爱,在悲愤的情感中包含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革命者是无畏的人,革命艺术是永远和颓丧失望的情感绝缘的!即是当星海使用主导动机的手法时,也是从思想感情的表达、音乐形象的创造出发的,我们只要随手举出几个例证便足以说明一切。《国际歌》主题最初的一个变形是描写苏联人民的和平劳动生活的,这是一个新的牧歌风的音调。这个主题在德寇入侵苏联后再次出现时,急促的音节和附点的使用使这个主题表现了愤慨中的不可抑制的力量。紧接着的变形是一个切分音后的快速的句子,形象地表现了苏联人民的奋起应战和英勇斗争。终于,《国际歌》主题像潮水一般地此起彼伏,一声声地像进军和冲锋的号角……这里,基础于形象性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标题原则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典范!我们认为,如果说这部交响乐还有不足之处,是在慢板段落出现的前后,在结构上稍嫌松懈,不能更高度地集中概括表现苏联人民愈战愈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点,我们是有义务来进行一些必要的、严肃认真的订正工作,通过不断的演出,根据群众的反映加以再创造——演出的解释和处理,这部交响乐必将是我国交响乐文献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珍藏!


第7版()
专栏:

学邓秀梅那样深入第一线
——重读《山乡巨变》所想到的
郑州师范学院 冯广珍
在被批准到农村安家落户的前夕,我怀着求师拜友的心情,重读了周立波同志的《山乡巨变》。虽是重读,小说中的每一段动人的情节,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我的脑海里,仍能引起许多美妙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把我领进了“四周净是连绵不断的、黑洞洞的树山和竹山,中间是一片大塅,一坦平阳,田里的泥土发黑,十分肥沃”的丘陵之乡。转念一想,我仿佛又进入久已渴望的农业第一线——依山傍水、郁郁葱葱的山村和一望无垠、麦浪翻滚的平原。特别是面对作品中的县干部邓秀梅,要求下放的决心和信心,骤然增强,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对这位短发的年青姑娘,倍加欢喜和敬佩。她是一位人民群众的优秀干部,我们青年学习的好榜样。尤其对我们已经下放和即将奔赴农业战线的青年朋友来说,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山乡巨变》是一部反映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好作品。尽管它只是重点地描绘了湖南省一个山乡——清溪乡农民组织合作社所发生的巨变。就在这个“山乡”的巨变中,我们能看到,我国的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农和下中农,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错综复杂的思想斗争,最后欢欣鼓舞地走向合作化道路的整个阵容。作品中的邓秀梅——县团委副书记,从头到尾参加并领导了清溪乡由两个几乎垮台、散伙的互助组到建成合作社的运动过程。从这位党的优秀干部形象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宝贵的品质。
邓秀梅的一系列活动,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仔细地、随时随地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这是我们党的每一个干部和作群众工作的同志,都必须具备的重要品德。这从第一章《入乡》中,写她从城里到农村——清溪乡安家落户的一段情节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深入群众的女干部在山边的路上,就结识了掮竹子的老倌子亭面糊。由亭面糊口中得到许多有关清溪乡的情况。傍晚,她赶到清溪乡,还没有走进乡政府,又在井边结识了盛淑君,借这个机会,从这位姑娘嘴内知道了不少该乡合作化运动开展的情况。由于她事先掌握了这些材料,在《当夜》(第三章)给全乡党员作报告的时候,就能具体地举出亭面糊的例子,“引起了大家的兴致,都专心地听,用心地记,”帮助她“准确而又生动地传达了县委三级干部会议的精神和毛书记的报告要点。”当她与党支部书记李月辉和团支部书记陈大春接触以后,马上就同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同志友谊。后来,伴随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不管是做群众工作,如动员陈先晋入社(见十四章)或团结干部,如团结教育陈大春、刘雨生等;破获破坏活动,深夜追牛(十九章)……都生动地显示了她的踏实的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这个二十二岁的青年干部,所以能够如此深入群众,一方面是由于她具有着明确的群众观点,真挚地热爱人民群众,才能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另方面也是她能上能下,放下干部架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的结果。
遇事请示和依靠组织,团结干部,相信群众的多数,积极认真执行党的政策,是我们应该向邓秀梅学习的另一方面的品质。这在《山乡巨变》的十九、二十二章,表现得最突出,仅就二十二章《砍树》而言,反革命分子龚子元散布“山要无代价地归公”的谣言曾经一度在群众中造成混乱,闹起了“砍树风潮”,当时在全乡干部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时,干部中间有着不同的意见。陈大春主张:“不捆个把,止不住帐”。邓秀梅则坚决认为用捆人的办法制止砍树“太粗鲁”,因为这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群众性的问题,需要“耐心地说理”。结果还是邓秀梅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农村的阶级斗争,思想斗争是尖锐的、复杂的,在这种环境中,邓秀梅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地分析每一件摆在她面前的事物,透过事物的表象,指出事物的内在本质。没有善于分析洞察事物的政治敏感和踏实的群众工作作风,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除此而外,邓秀梅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如在处理事情中表现出来的沉着持重,镇静老练,刻苦耐劳,大胆细心,不计较个人荣辱等等,都是我们行动的榜样。当然,邓秀梅所以能够在农村这样大显身手,更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党对她的培养和教育。如果邓秀梅没有忠于党的事业的光辉品质,如果她不是善于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如果她不能在工作中紧紧依靠党的组织,她也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在准备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前夕,我重读了《山乡巨变》,对于作者所创造的这个优秀青年干部的形象,感到特别亲切,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下来,邓秀梅就是我的榜样,我一定要向邓秀梅学习,不辜负党的教养,做好党交付给我的光荣的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