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集中力量抓主要环节
张红云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武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毛泽东同志说:“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37 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开始总是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为了使我们从劣势转为优势,就必须在每一次战斗中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而全部消灭敌人的一部或一路,这样各个击破,通过许多局部的优势逐步争取全局的优势,以至最后完全消灭敌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25页)
今天我们搞经济建设,同样需要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同志这种战略战术思想。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有一定的限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在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树立雄心壮志,对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面貌具有必胜的信心,鼓足干劲,“以一当十”,在任何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决不后退。要发扬敢于斗争,敢于夺取胜利,敢于高速度,敢于大跃进的彻底革命精神。因为我们深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的困难是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完全可以克服任何困难的。一方面又要在战术上正视困难,分析困难,实事求是,埋头苦干,“以十当一”,以便有充分的把握和足够的力量,把困难一个一个地克服,取得全面的胜利。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代齐国的将军田忌,常常和公子们作跑马射箭的比赛。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看到他们的马力相差不远,却有上中下三等,便对田忌说:“你尽管再同他们比赛,只要注意射箭,我自有办法能使你取胜。”比赛前,孙膑对田忌说:“用你的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你的上等马对他们的中等马;你的中等马对他们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只有一匹马不胜而有两匹马获胜,赢了同他比赛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巧妙地使用力量,力求把主要力量用在突破薄弱环节上,把钢用在刀刃上。如果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分散力量而处处被动。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就有害消化不良症的危险。集中力量就能处于主动地位,因为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原来分散的力量简单地加在一起的总和,而是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坚固的绳索所以能牵引千斤的重量,因为千万条纤维拧成了一股劲。在拳击比赛中,优秀的拳击家从来不用两个拳头同时去打击对方,总是集中力量,用一个拳头,一击而把对方打倒。所以我们反对“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事情不动手办则已,一动手就一定赶快办完办好,以便腾出手来再办一件。工厂矿山不动工兴建则已,一动工就一定要赶快建完建好,很快地投入生产,同时迅速转移力量,投入另一项工程建设。就这样建成一项,再建一项,建成一批,再建一批,使整个建设计划多快好省地完成,赢得高速度。
那么,集中了力量以后,把它使用在什么地方呢?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里告诉我们,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着,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无论研究什么过程,要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就要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并且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和它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毛泽东同志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提出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就是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环节。他在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里,明确地规定:“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一个地区的总负责人,必须考虑到该处的斗争历史和斗争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全无计划,只按上级指示来一件做一件,形成很多的‘中心工作’和凌乱无秩序的状态。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以致引起下级在工作步骤上的凌乱,而得不到确定的结果。”当前,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也就是全党全民的中心工作,我们必须把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的精力,集中到这个中心工作上来,加强农业战线,特别是生产粮食的战线。
集中力量抓主要环节,并不是除了中心工作什么事情都不要办,而是用中心工作去带动其它工作,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更好地推动全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它工作必须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自己的业务。本部门工作是多办呢,还是少办?是急办呢?还是缓办?都必须以中心工作的实际需要为转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全局想一想,这样做更有利于中心工作呢?还是那样做更有利?要自觉地服从中心工作的需要,主动地支援中心工作。这是顾全局,识大体。为了支援中心工作,甚至要从本单位抽调一些人力物力,也是义不容辞的。对这些单位来说,担子虽然加重了,却是光荣的。困难虽然有所增加,但这是暂时的前进中的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88页)从暂时来看,局部和全局可能有矛盾;但是,从长远来看,全局跃进了,局部的问题也就可以随着解决。没有全局的跃进,局部的跃进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了跃进,也不能巩固持久。因此,当局部和全局有矛盾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服从全局,这不仅为全局所必需,而且也是为了局部。俗语说得好:“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毛泽东同志说:“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22页)有了这样清醒而坚定的战略头脑,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综观全局,集中力量,抓住中心工作,服从中心工作,保证全局计划的实现。


第7版()
专栏:

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农村集市贸易
陈醒
我国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是商品流通渠道的一个支渠。我们应该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农村集市贸易,以便利人民公社、生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间交换和调剂自己生产的商品,促进公社多种经济的发展,活跃农村经济,满足城乡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上的某些需要。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产是根本的,生产决定商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商品流通和分配工作做得好,对商品生产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在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在国民经济持续跃进中,城乡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收购、供应工作,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国营商业这条流通渠道;只有一小部分小土产品、手工业品要通过农村集市贸易来组织交流,调剂有无。人民公社化后,农村集市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基本上是适应生产和生活集体化的客观形势发展的。首先,由于人民公社化后生产组织的范围扩大了,产品分配也较集中,所以一方面,商品性生产的产品,实行按计划、按合同集中交售给国营商业;另一方面,自给性生产的产品,通过生产队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这样,原来通过集市贸易进行交换的商品就大大减少了。其次,国营商业的组织机构和商品分配,适应国民经济大跃进和公社化的新形势、新任务,也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在商业组织形式方面,公社的生产大队普遍建立了分销组和供销部,公共食堂里建立了代销店。在商品分配上,贯彻了送货下乡,把主要生产资料送到生产队,把副食品、生活日用品送到公共食堂。据调查,全国广大地区的商业部门供应给农村的生产资料,有80%送到生产队,社员的生活日用品送到公共食堂的也近三分之一。这样,既便利了生产队和社员群众,满足了他们对生活日用必需品的一些需要,又逐步减少赶集的人数,使农村人民公社在农忙和农闲时,能够对劳动力进行合理安排,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由上到下,由下到上,上下结合,逐级召开物资交流会的方法,把农副产品的第三类物资纳入国家计划。管理区(即生产大队)一级可以召开生产小队之间的物资交流会,公社一级可以召开管理区之间的物资交流会,县一级可以召开公社之间的物资交流会。同时,也可以召开分片、公社、管理区各自内部的物资交流会和专业物资交流会。由于人民公社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的计划性、组织性和产品的集中日益加强,所以农村集市贸易在我国的经济生活领域里,只居于一个辅助地位。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农村集市贸易就不起什么作用了。相反的,为了进一步地扩大市场货源,活跃农村经济,还有必要在商品流通领域里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加强国营商业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农业产品的收购和供应,也要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农村集市贸易,积极地促进公社、生产队和生产小队的多种经济的发展,以及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条件下,鼓励社员积极发展那些不便于生产队和生产小队集体经营的分散的家庭副业。目前,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生产队一级的所有权是基本的,公社一级的所有权是部分的,生产小队一级也有小部分的所有权。生产队对生产小队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生产小队在保证完成包产任务的前提下,还可以充分利用田边地角和其他闲散的土地,经营牧业、林业、渔业和其他副业生产;社员可以种菜、种瓜,经营养猪、养羊、养鸡、打猎、捕鱼、编织等等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一部分的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产品,为农村集市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商品货源。通过集市贸易,就可以组织公社、生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之间调剂有无,扩大商品供应,并减少国营商业对某些零星商品的转手经营。这样,可以鼓励生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把这些产品由自给性的生产变为商品性的生产。事实上,广大社员分散生产的菜、瓜和家庭副业产品,国营商业部门也不可能挨家挨户的去收购。有了集市贸易,就可以集点滴为大宗,既便利了社员,又促进了生产,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市场的商品货源。其次,开展农村集市贸易,既能够使农村国营商业的各个组织机构做到有机的结合,也便于国营商业对某些集镇和生产队的基层商业网、点过多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调整。国营商业职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产,要送货下乡,服务到公共食堂,进一步地密切农商之间的关系,达到为生产为消费服务的目的。但在商业系统也还存在着机构、人员过细过多的地方。因此,国营商业部门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挖掘劳动潜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节省出一批劳动力。某些集镇和生产队的商业网、点过多,可适当地减少些,挤出一部分人员来从事农业生产。要从国营商业部门抽出一部分人员到生产队去驻队,组织和指导公社、生产队和生产小队以及社员的副业生产,组织安排人民经济生活,并及时地宣传和贯彻国家经济政策。总之,真正做到减人办好事。
集市贸易要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国营商业、粮食、银行、税收等部门必须在公社党委领导下,组成有公社代表参加的集市管理委员会,加强对集市的领导,深入向基层干部和广大社员进行有关政策的宣传。农村集市通常是在一个公社范围内组织,既便于交流,也便于领导。同时要组织生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在不影响集体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时间,并调动辅助劳动力的积极性,开展副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要教育公社、生产队和生产小队以及社员个人,在农村集市上,都只许出卖自己生产的商品,买回自己需要的商品,不许倒手转卖,从中赚钱。要宣传稳定物价的政策,让广大群众懂得公平交易,等价交换,不投机倒把。要把政策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生产小队。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把集市贸易活动置于广大群众自觉的基础上,使之健康地发展。
作好农村集市贸易的商品价格的管理,是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集市贸易工作的中心环节。集市贸易的商品价格,是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关系着国家建设和人民的生活。在服从市场物价稳定的前提下,凡是国家统购和统一收购的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公社和生产队的多余的商品如果在集市上出售时,也要以和国营商店牌价大体相同的价格向国营商店出售;凡不是国家统购和统一收购的一般土副产品,由集市管理部门根据历史价格和有关商品的比价规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某些零星细小的土副产品,如果不好定价时,可以组织买卖双方临时议价。总之,对待每项具体商品,要采取分别对待,灵活地掌握集市贸易的商品价格。在稳定市场物价的前提下,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由于农村集市贸易季节差别的存在,集市贸易的形式、集散地点、集期间隔和交易时间,需要按照不同季节,巧作安排。在夏秋农业生产大忙季节,要相应地建立农忙的食堂集市,使食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在冬季副业生产的旺季,要把集市和小型物资交流会结合起来,通过社员赶集,组织捎脚,运送土副产品,这样可以节约短途运输的劳动力。同时,农村集市要同群众习惯的节日和社员公休假日很好地结合起来,每逢公休、节日期间,农村集市不仅要组织有买有卖,而且还应该配合有关部门适当地组织某些必要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使社员群众愉快地度过公休假日。
农村集市在开展商品贸易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办一些服务性的行业,如修补行业(包括修剪刀、修锁、修理日常家具、补伞、补鞋、翻新补旧等),以满足人民经济生活方面的需要。商业部门经营这些服务项目,既为社员群众服务,又节约了社会财富。


第7版()
专栏:

从对立中认识问题
马保发
江苏新沂县炮车公社埝洼大队,今年扩种了高产的山芋缩减了玉米、高粱等高秆和多草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产生了一个缺草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以后,大队干部才觉察到当时确定这样的布局是有片面性的。因此,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对明年的作物布局,按照公社的规划,进一步作了合理的调整。
这件事情,虽然范围不大,但是对人们很有启发。这告诉我们:干工作,办事情,决定问题,不能光从一种结果上考虑,应尽可能地将预计中的多种结果排一排队,把各方面的因素统一起来考虑。
任何一个作用,不会不引起反应。有正作用也就有反作用。扩大山芋面积,缩小了高秆多草作物,增加了粮食,减少了柴草,这就是一种正作用和反作用形成了一个对立面。如果事前既能够考虑到这个增产主要的因素,又能够考虑到由此带来的柴草不足的次要的因素,那就可以在作物品种布局上,安排得更恰当些。做到“粮草兼顾”“两全其美”的效果。
这里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任何一个问题,都同时要看到它所联系着的另一个与它有关的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想到一件事情本身以及和它相联系的一连串事情。这就是说,遇事都要考虑“关系”。关系当然有多种多样,但究其本质,都是对立的统一。所以,从联系中考虑问题的精华,就是从对立中考虑问题、认识问题,抓住矛盾的主要一面,同时又要考虑到矛盾的次要一面,不能只根据一种可能就片面地作出结论。
事物与事物之间,不但有直接的联系,还有间接的联系。天底下的事情都是这样,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都同别的事情有连带关系。这个连着那个,那个又连着另一个。所以,一种事物的变化,就会影响到许多互相联系着的事物的变化。埝洼大队由于过多地扩种了山芋,就影响高秆作物的面积;高秆作物减少,就影响柴草不足;柴草不足,就影响烧柴、饲草和群众编制用具等等。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链锁反应”。这句话说得很好。既然客观上存在着“链锁反应”,我们就应当努力去认识它,细心去掌握它。
我们发现了“链锁反应”中的对立面,应当按照党和人民的利益,用“比较”的方法,从各方面权衡利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使之尽量做到利多、利大,害少、害小。此外,还要比较周到地考虑到一项措施实行以后,又会出现那些主要的对立面,对于这些对立面,又需要采取那些措施,积极地对付它、防止它、克服它。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大措施之中的小措施,后一个措施针对前一个措施所引起的问题,使措施“配套成龙”。这也就是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既然有“链锁反应”,我们的工作上就要有“配套成龙”。
当然,要认识一件工作的各种“链锁反应”,是并不容易的。要有一个过程。就是要在实践中使自己的认识逐步由不完全走向完全,由片面走向全面。人们不可能一次把什么事情的秋毫舆薪全部认识得一清二楚。所以不能要求每一项工作,事先都详尽无遗地估计到各种因素,然后才行动。这种要求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我们决不能因为认识得还不完全,就束手束脚,不敢大胆地进行工作;也不必因为预计不周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互相埋怨。谁如果不承认人们的每一步认识都包含有不完全的因素,谁就是把人们的每一步认识当作绝对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当然,我们也决不因为强调认识要有个过程,就不去深入考虑问题,而盲目行动,采取做了再说的态度。党中央和毛主席历来教导我们,要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路前进,要放手发动群众,一切通过试验。要在试验确有实效以后,再分期分批、按照不同条件逐步推广。总之,我们要注意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对事物的“链锁反应”和各种联系的认识,日积月累,越来越比较完全,越来越比较正确。
(摘自江苏《群众》第2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