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高度革命热情和实事求是精神相结合
余顺典掌握天时地利发展山区生产
湖北远安县城关公社太平管理区党总支书记余顺典同志,是一个善于领导生产的好干部。
太平管理区位于城东南的太平山上。这里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全区的耕地大多数都是傍山打垱用石头码起来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太平山是余顺典的家乡,一家四代人种佃田,老余从小就给地主放牛、打零工,难得吃一次饱饭。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1952年,余顺典从部队转业回到自己家乡的太平山上。骑在人民头上的地主、恶霸被打倒了,山林土地回了老家,但是“天老爷”还欺压着人们,许多人还是愿意在山下,不愿意在山上。土地改革时也给他家分了四亩山下的地。余顺典开始琢磨,到底太平山上有没有出息。他拜访了一些大爷大妈们,哥哥嫂嫂们,有的说:“山下电灯电话,山上灯笼火把。”有的却说:“只要舍得一身汗,崖板上就是一碗饭。”对,余顺典想,山上有人有土、有树有水,为什么没有出息,为什么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他下决心把山下那几亩地退了,一心一意建设山区,领导农民办起了互助组,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他被调到当时的花林乡当治安保卫主任。他五次向党组织申请,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去建设太平山。他的要求终于被批准了。
从拔海两三百米的山下,一直拉到拔海一千五、六百米的高山,不仅地势复杂,山上山下差异很大,而且气候多变,有各种自然灾害。他又由于多年离开家乡,对农业生产和当地的自然变化情况,也不很熟悉了。怎么办呢?当时党支部书记告诉他:“不怕不会,只怕不学。”学,余顺典开始认真地向当地农民学习,刻苦地钻研农业生产。
就在这种非常不利的自然条件下,由于老余踏实工作,埋头苦干,数年如一日地留心观察和研究当地作物、土壤、天气,从中摸出了一些规律来指导生产。太平管理区在公社党委和管理区党总支领导下,连年获得丰收。去年全管理区粮食总产量比解放时的1949年翻了两番多。历年缺粮的“穷山区”,今年就向国家卖了六十几万斤余粮。
“灵老”的由来
1955年有一天,老余正在太平生产队领导播种苞谷,突然一阵暴雨,四十多亩苞谷田被打坂结了,棵苗没生,损失了种子,浪费了劳力,还误了季节。这些损失在老余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下决心要找出太平山上天气变化的规律,当天气的主人。几年来,老余在研究天气的变化上下了很大功夫。从1955年起,他每天都有简单的气象记载;他从全管理区的老人口中,搜集了很多有关天气变化的农谚和传说,并在实际中把它们加以验证,进行研究和分析;他几乎每天都是一麻亮起床,到山上去观天观地,寻找和研究自然变化的规律;管理区门口几块石头起潮的现象,路旁野草上露水的多少,都成了他测验天气变化的“土晴雨表”。太平山上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终于被他掌握了,使他们能更好地和天气“打游击”。今年6月19日,一些生产队正在抢打小麦,老余从观察的“症候”上发觉,快要变天了。他连夜从下面赶回管理区,用电话通知各生产队第二天打麦要预防暴雨。第二天,果然下了大雨,由于各队事先都作好了准备,全管理区基本上没遭到“场场”的损失。人们钦佩地说:“我们的余书记变成‘灵老’了。”
一次有意义的试验
适时早播苞谷,这在太平山上已成为普遍采用的经验了。可是1958年春天,当老余开始向大家介绍这个经验时,虽然有很多人积极响应,可是也有不少人反对。老余是从实地观察和与一些老农的研究中,总结出这条经验的。他发现,迟播的苗子比早播的就是长得快,可是,产量一般却不如早播的高。照说老余可以用这个事实来说服那些反对的人了。不,他认为一年的事实还不足说服大家,现在不仅应当使人们知道适时早播能增产,而且还要使大家知道为什么能增产,只有这样,适时早播的思想才能树立得更加牢靠。同时,根据太平山的气候条件,早播要早到什么时候最适宜呢?这也值得研究。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第二年,他在太平生产队分三批播种了一百九十棵苞谷:第一批清明前播了六十棵,第二批谷雨前又播了八十棵,最后一批五十棵是在谷雨后下的种。下种后,他对这三批苞谷一样的培育,一样的管理,不断地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收获的结果证明,第一批播种的比第二批播种的产量高。第二批又比第三批产量高,这又一次证明了适时早播能增产。通过试验,他还发现早播的苞谷在地面低温的条件下,种子春化后首先尽量发展根系,到了一定时机,苗子出土了,根基也打足了;迟播的却不同,在地面温度较高的条件下,种子一落土很快就发芽,发芽后又很快地往上冲,可是根基不足。收获后他仔细数了三批苞谷的主根:第一批每根平均有主根二十一条,第二批十三条,第三批只有十一条。根多吸收养分多,而且增加了防风耐旱能力,这就是早播的苞谷为什么比迟播的能增产的道理。从此,苞谷适时早播种的经验在太平山普遍推广了。
下肥要合田的“胃口”
凡是和余顺典谈过太平管理区生产的人,没有一个人不对他熟悉全管理区情况的程度表示惊异。那块田是什么土质,它适合下什么肥料,他差不多都背得出来。这里且不讲他曾经磨破过多少双鞋,跑了多少路,才能作到这步,——光跑路,不动脑的人,也是不可能作到这步的。还是让我们讲一个故事吧!
太平生产队第六小队社员王道志的门口,有七亩大的一块田,是生产队干部去年的苞谷试验田。为了试验什么肥料适合这块田的土质,人们把这七亩田一分两开:上面三亩底肥下的是牛栏粪,下面四亩底肥是火土加大粪。秋收的结果,上面三亩单产达到六百一十八斤,下面四亩单产只有四百九十二斤。在全队总结生产的会议上,争执发生了。山上几个小队(包括第六小队)的人说:“火粪就是不好,要坚决革火粪的命。”山下几个队的人反对说:“谁说火粪不好,我们那里下火粪的田比下牛栏粪的田产量高。”双方争执不下,把眼睛直往老余身上溜,希望他出来作个公正的结论。这个结论能马上作吗?不,没有根据的话,老余是不肯乱说的。散会后,他扛上一把挖锄,跑遍了山上山下,到各个小队去访问群众。结论终于被找出来了,原来山下几个队大都是黄石楂子土田,本性松活,不怕坂结,适宜烧火粪;山上几个队大都是白善土田,含水分重,通过牛栏粪的腐烂,吸收一部分水分,也能泡松土壤。他对原来争执的人们说:“田下粪好比人吃东西,合胃口的吃得多,不合胃口的就吃得少,我们施肥也要合田的‘胃口’啊!”
“三道播种线”
最近,余顺典正在和生产队、小队的干部研究“三道播种线”的问题。
所谓“三道播种线”,就是根据太平山的高山低山季节差异很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把今年的秋种和明年春播的茬口一齐安排。太平生产队社员赵传茂,大家都说他会种田,那块地种什么不种什么,上季种什么下季种什么,都摸得一清二楚。老余去向他请教茬口安排问题,赵传茂说:“种庄稼在于人,有时年成好也有人减产,年成坏也有人丰收。‘山高一丈,水冷三分’,情况不同种的庄稼就不同。山上山下,阴坡阳坡,种些什么,都得顺着土地的脾气。”老余根据这个教训,又和许多干部、社员商量,集中各地的经验,总结出这个“三道播种线”来:第一道线是拔海一千三、四百米以上的高山,一般不种小麦,而实行洋芋田里套种苞谷,洋芋苞谷连作;第二道线是拔海一千米左右的半高山,气候、土壤都适宜种大麦、蚕豆,大麦、蚕豆收割后再赶一季迟苞谷;第三道线是拔海八百米以下的低山区,则大量种小麦,小麦收割后再插红苕、种芝麻,或在小麦田里套种粟谷。这样播种,既能扩大秋种面积,保证明年夏季大丰收,又能使明年春播不误季节,保证明年秋季大丰收。社员们赞扬老余又为大家出了个好主意。
(湖北日报、远安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及早防治麦锈病
本报评论员
锈病(俗称黄疸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是小麦增产的大敌。我国小麦产区,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锈病发生,今年小麦播种时期雨多,雾多,温度、湿度都很适合小麦锈病的发生。目前,在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山西、新疆、贵州等小麦产区,部分早播麦已发现锈病,而且有传播蔓延的趋势。及早防治锈病,把锈病消灭在初生阶段,就成为保证明年小麦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过去有人认为大面积防治小麦锈病是困难的。大跃进以来,这种说法已经被许多地方的事实打破了,各地对于大面积防治小麦锈病,已创造了一定的经验。锈病是一种寄生性的传染病,病菌寄生在小麦上,在一定条件下繁殖和发展起来的。锈病的发生,决定于病原、寄主(小麦)和环境条件三个方面。如果没有病原,当然不会发病。有了病原,如果小麦长得茎秆强壮,抗病力强,病害发生很轻或不会发生。只有在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兼备的情况下,病害才会大量发生。只要我们掌握了锈病发生规律,及早消灭病原,培植强壮的植株,锈病完全可以防止。几年以来,许多农业科学工作者配合各地人民公社进行深入调查,对于锈病病菌越冬及越冬基地有了进一步了解,研究了不同地区的流行规律。对于各种锈病的防治,提供了有效措施。
锈病危害小麦是在三个时期,即小麦的越冬、返青及孕穗抽穗期,其中又以孕穗以后发生锈病危害最大。但采取切实措施,不让锈病孢子越冬,不仅对于小麦幼苗健壮生长有很大好处,对于防止返青及穗期发生锈病是有很大作用。如果让锈病孢子隐藏潜伏下来,就为明年小麦返青及穗期的传播蔓延埋下病根。锈病的病菌寄生在小麦上,可以繁殖好多代,一般经过八到十二天就可以繁殖一代。目前正是锈病繁殖时期,一个孢子堆,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天可以产生几千个病菌孢子,并且可以连续产生半个月。因此,现在消灭一个孢子,等于明年消灭几千万个孢子。现在及早防治,最大程度地控制和消灭病源,就可以大大缩小明年的传播蔓延面积,减轻明年的危害和以后两关的防治工作。如果动手过迟,大量的锈病菌蛰伏到麦叶组织里越冬以后,就难以扑灭了。现在,陕西、河南、山西、甘肃部分地区,已经行动起来,决心把锈病消灭在冬前。但有些小麦产区,锈病虽已发生,但对于防治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赶快采取措施。
几年以来,国家对于防治锈病的农药、农械,在供应数量上和种类上已有显著增加。但完全要靠这些药械进行大面积防治还是不够的。各地还要大量使用行之有效的土药械和适合当地需要的防治方法。陕西省针对条锈菌发生的规律,提出“灭菌源、攻三关”(越冬、返青、孕穗)和“埋土切叶”的防治方法,经过大面积推行,已取得显著成效。今年,陕西渭南、凤翔、兴平、长安等县,由于坚决贯彻了这些措施,在锈病大流行的年份,仍然保证了小麦的丰产丰收。
防治锈病要和灌溉、施追、中耕等增产措施结合起来,使麦苗茁壮,增强抗病能力。八字宪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全面贯彻,应该把加强田间管理和作好植物保护工作更好的结合起来。确保小麦的大丰收。


第2版()
专栏:

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及时组织力量
把麦锈病消灭在冬前
安徽大力加强麦田管理 青海提高春麦冬播质量
新华社24日讯 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发生小麦锈病,目前正在积极防治,以求“治早、治了”。
入秋以来,这些地区多雨、多雾、多露,温度、湿度适宜,加上小麦播种早,自生麦苗数量大,菌源多,因此有些地方小麦锈病也发生得早。为了及早防止锈病感染,各地正加紧消灭菌源。陕西省邠县、乾县等地用喷洒食盐水、硫铵水、生尿水和埋土切叶等办法防治条锈病,集中力量治发病中心,株株俱到,块块不漏,效果良好。山东聊城专区结合查苗补苗工作,全面地检查麦苗锈病,随查随治。高密县各人民公社推行定人员、定地区、定时间、定效果、定报酬的“五定”办法,和包药械、包消灭的责任制度,显著提高了锈病防治效率。新疆发生麦锈病的地方,还出动飞机喷药防治。各地都准备抓紧最近二三十天的关键时期加强防治工作,力争把锈病菌源消灭在越冬以前,为明年小麦大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今年各地在种麦时,就先抓了防治锈病这一环。不少地区对感染条锈病的“碧玛一号”品种的种植面积已缩小,代之以“南大二四一九”、“白玉皮”等抗锈耐锈品种。仅河南一省改换品种的麦田,就占原有感病品种的一半以上。陕西渭南县华州人民公社全部麦田90%以上都选换了抗锈耐锈品种来播种。
据新华社讯 三秋工作基本结束的安徽农村,大批劳动力正转入小麦田间管理。
各地根据几年来小麦田间管理的经验,在秋种一结束后就及早安排了比往年更多的劳力,开展以苗齐苗壮为中心的田间管理活动。仅六安、芜湖两个专区,就腾出了二十四万多人进行麦田的细管、全管工作。他们对麦田作了检查排队,针对缺苗原因,分别采取育苗移栽、移稠补稀和催芽补种等办法,首先争取苗齐。蚌埠专区天长县每天出动四千多人查苗补苗,已把二千八百亩的缺苗断垅麦田补齐。这个县的国章公社在早茬麦种完以后,就逐丘逐垅地进行了查苗补种。濉溪县五沟公社还采取土农药喷杀和“六六六”粉随水灌田等办法,把一千六百亩受地下虫害的麦田普遍防治了一遍。
各地在查苗补苗的同时,还早施苗肥,合理排灌和中耕除草。六安专区在补齐了麦田缺苗的同时,为十五万多亩麦田追了肥、锄了草。淮北砀山县,在五万七千多亩麦田里,结合追施速效肥普遍浇了一次水。为了全面增产,各地特别加强了远田薄地的管理。定远县桑涧公社对七千多亩远田薄地的麦苗,采取“偏吃偏喝”的办法,已在半数的麦田里追施了出苗肥,并有近两千亩在追过出苗肥以后,又追了一次分蘖肥,并在部分远田薄地作了冬锄。
据新华社讯 青海省各地春小麦的冬季播种工作已经开始。一些气候较早的地区,冬播工作已经形成高潮。贵德县深山区的冬播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青海是我国的春播作物区,这里的主要粮食作物——春小麦和青稞等原来都在春季播种。几年来,各地积极试验和推广春麦冬种,不仅获得了较高的产量,也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种植经验。经验证明,只要播种适时,冬播的春麦都比春播的长得好,抗病抗寒抗旱能力较强,穗大粒饱,一般比各项管理条件相同的春播春麦增产10%以上,同时,冬季播种一部分作物可以缓和春季农活多而集中和人力畜力工具不易调配的矛盾,对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冬播工作做得及时,做得好,各地都加强了领导,在秋收以后就立即进行各项备耕工作。全省计划冬播的田地都至少秋翻了一遍,有的翻耕了两三遍,翻后都浇了秋水,施了基肥,经过耙耱镇压,做到地平土碎墒足。在新兴的农垦区玉树和果洛草原,县和公社各级领导干部在备耕中纷纷深入田间,狠抓翻地、积肥、选种、农具准备和技术传授等工作。
青海省农林厅、农垦厅、农林科学院等单位抽调了大批技术人员,组成了工作队,分组到各州、县,分片包干冬播的技术指导工作,协助各地更好地实现耕作制度的改革。(附图片)
山东潍坊市东庄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隋丰增(右二),大队总支书记吕明春(右一)与社员一起检查小麦锈病。潍坊市农业局农技组 吕盛瑞摄
四川武胜县沿口公社社员们正在小麦高产田里开沟排水,加强苗期管理。 新华社记者 陈 捷摄


第2版()
专栏:

把科学技术送到第一线
福建大批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
据新华社福州24日电 福建省农业技术服务队把科学技术送上农业生产第一线,同时结合当前生产,同当地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农一起,总结研究当地成功的经验和创造加以提高和推广。
这支农业技术服务队是由福建省科学普及协会、农业厅、农业机械厅、化工局、畜牧局等部门联合组织的,包括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人员、生产能手等五百六十多人。他们分成六个小组,到省内六个专区、市、三十一个县、六十多个人民公社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一个多月来,他们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已经协助公社、生产队解决了许多生产上的关键问题,修配、改装和安装了新式农具一万五千多件,进行了二百多项科学研究,写出了二百九十多篇调查报告,并且配合有关部门召开各种现场会议,举办各种科学技术问题讲座和短期训练班,为公社及有关部门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农业技术服务队在把科学技术送上门时,普遍深入田间,虚心向老农和基层技术人员学习,和社员一起动手,通过具体的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大大丰富了科学研究内容。如技术服务队在顺昌、建瓯、建宁、邵武、沙县等地,就同当地科学技术人员、干部、老农等共同总结了当地水稻早晚两季混合种植分别收获的栽培法——“割兜青”,采取这种栽培法不但提高了山区稻谷产量,而且节省劳力,对地多人少的山区扩大双季水稻种植面积,解决夏收夏种大忙期间劳力紧张等问题很有好处。


第2版()
专栏:

怎样防治小麦锈病?
锈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危险的病害。它能夺取麦叶内的养分和水分,破坏麦叶组织,严重时,使麦叶提早枯死,造成重大损失。积极采取措施把锈病消灭在冬前,是当前小麦生产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锈病发生规律
为害小麦的锈病有条锈、秆锈和叶锈三种。这三种锈病的病征和发生规律都不一样。条锈病的孢子堆最小,排成纵行,颜色最浅,呈鲜黄色;秆锈病的孢子堆最大,不规则的散生,颜色最深,呈红褐色;叶锈病的孢子堆大小介于条锈和秆锈之间,也是不规则的散生,颜色居于二者之间,呈桔红至棕红色。
在我国冬麦主要产区,以条锈病的为害最严重。条锈病的发生需要较低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九—十六度最易发生。由于它不耐高温,在平原地带不能越过夏季,大部分病菌在冬小麦收获前后死去,少部分病菌随风吹到北方地区和高寒地区为害春小麦,或在这些地区的冬小麦的自生麦苗上越过夏天。到了秋季,条锈病菌又随风吹到平原地带的冬小麦区,为害麦田。入冬以后,病菌潜伏在麦叶组织内过冬,到明春小麦返青后,又继续为害。因此,凡是秋苗经常发病,冬季较暖,春季雨水较多的地区,锈菌的越冬存活率就高,春季发病早,蔓延快。这些地区就成为防治的重点,应当特别注意。
秆锈病在大发生的年份,也往往是毁灭性的病害。它喜欢较高的温度,在摄氏十八—二十五度的气温下发展最快。华南地区由于冬季气温高,秆锈病在11月至12月间即在早播麦田发生,1、2月间进入普遍发生时期。病菌在这些地区发生繁殖后,随风逐步向北传播蔓延。冬季,华南地区要首先抓紧防治,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当地小麦的安全生长,也可以大大压低菌源数量,减少对北部地区的影响。
适合叶锈病发展的温度,介于条锈与秆锈之间,为摄氏十五—二十二度。除冬季气温过低、春季又较干旱的地区外,我国大部地区叶锈菌都可越冬,当地越冬菌源成为明年发生叶锈病的重要来源。
根据上述锈病发生规律,和近两年来各地大面积的防治实践证明,采取各种有效办法,把锈病消灭在冬前,乃是防治锈病的上策。特别对于为害最严重的条锈病,更是一项带有关键性的措施。这是因为:第一,大量的调查观察证明,在我国条锈病是否流行,与当地秋苗发病的有无和轻重、越冬菌源的多少,密切有关。第二,麦苗发生锈病后,分蘖能力和根系的发育都受到不良影响。这样就会使明年小麦减产。第三,秋苗的锈病都集中在早播的麦田,在冬前麦株矮小的时候防治比麦株长大后防治省工、省药、操作方便。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冬前灭锈的有利时机大力防治。
细查,狠治,把好冬前关
冬前灭锈的关键,在于查得明,防得早,治得彻底。几年来,陕西省针对条锈病已经创造了一套以“埋土切叶”为主的防治方法,在生产上取得显著成效。这个方法的根据是,秋苗上的条锈病菌最初是由遥远的越夏地区吹来的,密度小,只有极个别的麦苗受到浸染,即“单片病叶”阶段。由单片病叶长出来的病菌孢子向附近的麦苗传播为害,在田里形成一窝一窝的病麦苗,叫做“传病中心”。再经过几个星期,传病中心继续向四周蔓延,会使整片麦田发生锈病。所以我们必须及早动手,在锈病刚刚开始发生,田间只有极少数单片的病叶尚未形成传病中心,或刚开始形成很少的传病中心时,就进行防治。
目前,锈病已经发生,必须立即组织群众,根据当地种植小麦的品种、播种迟早等情况,全面进行普查。把麦田分类排队,插上标记,迅速扑灭。特别要注意检查历年发病,种植感病品种,早播,背风向阳的低洼地。
对条锈病的单片病叶或传病中心,可采用人工“埋土切叶”的办法来消灭它。如果田间出现了单片病叶,应当就地铲些湿土盖在病叶上,拍实后,再用小铲从麦叶茎部把它切断,这样便能防止病菌继续扩散传播;然后把病叶附近一尺内的麦叶摘掉,把潜藏在麦叶组织里未长出病斑的菌源也一道消灭掉。如果田间发现是传病中心,在埋切病叶后,摘除周围麦叶的面积要扩大到三尺。为了使埋切范围内的小麦生长好,可以多施一些肥料。如果因防治较晚,传病中心较大,病叶数量太多,不便埋切,可以喷药防治。防治的药剂很多,例如氟化钠或氟矽酸钠的水溶液、硫铵水、硝铵水、食盐水等,都是对锈病的杀伤剂。另外也可以使用石灰硫磺合剂、硫酸亚铁石灰水、多硫化钡、胶体硫、对氨基苯磺酸,以及茶饼、石蒜、草木灰等土洋药剂进行防治。目前各地药源最多的是硫磺,可以采用零点五度石灰硫磺合剂一份加土农药一份混用,或把石灰硫磺合剂的浓度提高到零点八度等办法,来提高它的防病效率。
对秆锈病和叶锈病也要及早检查,及时防治。对秆锈病的防治可以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和病情发展,用药剂先防治早播的已开始零星发病的麦田。对叶锈病,因发生很分散,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防治;目前已发病,冬前可能蔓延全田,对麦苗生长造成危害的,需要立即防治,目前已发生,但密度极小,估计冬前已不可能普遍发生的,可以不进行防治,对于目前已经全田发病造成危害的地块,进行药剂防治为时已晚,收不到显著效果,应当注意加强栽培管理,促进麦株的生长发育,以弥补其养分的消耗。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刘根长广开副业门路
我们公社的社员们一谈论起今年的副业生产的时候,总要提到公社中心商店的主任刘根长。为什么社员提到副业生产就联想起他呢?原来他为公社各生产队开展冬季副业生产出力很大,不论筹划资金、搜集原料和交流技术经验,事事都走在前头。如小章和大安院两个生产队有编笤篱技术,因为原料不足,不能经常生产。刘根长帮助生产队发动社员上山割柳条。菊里生产队虽然长有很多红荆,但是,社员没有编荆的习惯。刘根长发现这一情况以后,就同党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研究,并帮助他们从外地请来个编筐师傅,教会了二十六个社员。到11月上旬,已经编出背筐、抬筐、土篮等四百多个。社员们高兴地说:“要不是刘主任来指导,今年的红荆又要当柴烧了。” 河北深县武强公社 志学等四人


第2版()
专栏:

为副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河南尉氏县庄头公社为了搞好今冬副业生产,在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刘兴民的亲自领导下,成立了副业生产委员会。委员会下面设立了由财政、商业、银行、运输等部门组成的综合办公室。由于综合办公室巡回各生产队帮助调查副业生产原料和解决技术、销路等问题,因此使副业生产发展很快。前曹生产大队有很多蒲草,如果用它织成草袋,就能增加很多收入。于是商店立即帮助生产队派两个社员到商丘市学习编织技术,回队以后再教给别的社员,草袋生产很快就在全队开展起来。郑广大队四周的荒岗上密布的茅草是打草绳的好原料。但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用的工具收割,所以每天收回的不多。铁木厂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就很快为它们生产出割茅草专用的宽头小铲,使割草工效比原来提高了二倍以上,每天收割的打绳原料增加很多。铁木工厂还生产出三百一十多斤枪弹,满足二十多个生产大队打猎的需要。
我们公社的副业生产就这样开展起来了。现在已搞起的生产有:编织、熬硝、编草帽辫等十五项。已搓草绳七万多条,织草袋四百三十条,编土筐八千七百多个。
河南尉氏县庄头公社 刘文平


第2版()
专栏:

定额合理产量日增
我们公社麻岔生产队所在地是个山区,副业生产的门路很广,全队有烧木炭、挖药材、编织等十项副业可以立即开始生产。但是,这些生产在过去没有统一的生产定额和付酬办法。党支部为了调动社员劳动积极性,就发动群众讨论制订定额和付酬办法。然后党支部归纳起来制订了生产定额和记工付酬办法。
这里的副业生产每一大项中又有很多小项,如果按生产的数量记工,项目繁多难以逐项规定,生产队就采取了折款记工的办法。如每刨价值五角钱的药材记工分一个,每编织价值一元的筐篓记工分一个等等。这种记工办法,充分考虑了各项生产的具体情况,并做了统一平衡,每个小组经过努力都能完成生产定额,同时又制订了奖罚制度。每月一结算,做到及时付酬、及时奖罚。这项制度贯彻执行以后,进一步激发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副业生产迅速地开展起来,全队各项副业产值由每日一百四十元提高到四百二十元。
山西闻喜县祁家河公社 李文山 郑文斌


第2版()
专栏:

因人制宜 发挥专长
我们公社在最近全面安排了冬季生产,公社党委决定全社用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三十二投入冬季副业生产。副业生产项目繁多,又具有细小、分散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安排参加副业生产的劳动力,做到因人制宜、发挥专长是发展副业生产的一件大事。我们公社党委根据这种情况,帮助各生产队做了生产项目的排队、劳力强弱的排队和技术水平高低的排队,使副业生产安排得周到合理。如搞短途运输、上山采矿石,就派男社员中的强劳力去做;搓绳、编草包、织鱼网是轻活,但是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就由熟悉这项生产的年老或者体弱的女社员来做;绣花是这里的一项传统副业生产,搞这项生产需要细心和眼明手快。于是就分配给青年妇女来干。公社同时又调整了公社、生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个人副业生产的经营范围,规定了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额奖励的制度,全社副业生产就很快开展起来了。到十月底,全社有一千五百多人投入了副业生产,采集了各种树条一百多万斤,收割编草包的山草五十万斤;已生产出价值八万多元的副业产品。
山东文登县高村公社 王孝绥(附图片)
振环插 图
阎祝石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