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广西各地采收油茶
广西各地山林中的油茶已经成熟,各地人民公社正组织劳力上山采收。玉林、百色两专区已收油茶果一千多万斤。
茶油是广西的一种主要食油,油茶林遍布全区。今年各地进一步加强了油茶林的护理,油茶林一般生长良好,结果累累。从季节较早的桂东南来看,已收的地区一般都比去年增产一成左右。
江苏大搞秋季捕捞
江苏各地农村开展秋季渔汛捕捞生产。苏州专区从专区到县和重点公社都设立了捕捞指挥部,投入捕捞的渔船和产量都较前增长。洪泽县三河公社尾渡渔业大队根据今年水深流急的特点,在汛前就将船只全部修理好,并将闲散工具集中起来配成套,开展技术革新,十月仅上半月的鱼虾产量就超过去年十月全月产量的百分之四。
吉林突击开垦荒地
吉林省各地正在突击开垦荒地。到十一月十日止,全省已开垦出荒地一百一十七万多亩。
根据以往经验,秋季开垦荒地既能使荒地保持土壤水分,又可以解决明春因种地和开荒过于集中而造成的人力、畜力不足的矛盾,同时,秋季开垦的荒地,经过冬季低温,可以减少来年的虫害。
上海郊区大面积移栽油菜
上海郊区各县已开始大面积移栽油菜。到本月十日为止,已移栽十万多亩。目前,各县正在一面继续加强油菜秧苗管理,一面突击移栽,力争在
“小雪”以前按质、按量完成移栽任务。
乐至乘胜前进增种粮油
四川乐至县五十四万亩小春播种计划,已于十日按数量、按质量胜利完成。目前,全县人民正乘胜挺进,轰轰烈烈地开展增种运动,尽力多种粮、油、菜,夺取明年小春更大丰收。这一增种运动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在一万五千多亩豌豆地内间种了油菜和大麦,在一万六千亩小麦土地周围和三十万亩田坎上种了蔬菜,在公路两旁、荒坪、沟边等处,种了小麦、胡豆、豌豆种子六十五万斤。
锦屏山区推广运输工具
贵州锦屏县各公社在三秋生产中,根据山区地形复杂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各种运输工具,节约了大量劳力,加快了三秋进度。
锦屏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耕地是山地或丘陵地,过去秋收运粮和秋种运肥全靠肩挑人背,运输上用的劳力,几乎占农业总劳动力的一半。今年各地大力推广牛驮运输、水上运输,使全县秋收比去年提早半月结束,提前了秋耕秋种。
为春播提前整畦施肥
甘肃徽成县福镇公社团万生产队,结合深翻,提早在春播作物地里开沟、整畦、施底肥,这样做,既为预防明年春夏大旱作了准备,又可调节春耕时劳力过分集中的矛盾。目前,全队已施肥的春播地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第2版()
专栏:

切实加强对下放人员的政治教育和生产教育
鼓武队新社员立志大办农业
决心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努力学习技术搞好生产
本报讯 安徽凤台县城关公社肖庙大队鼓武生产队党支部,加强对新来社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确立了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的思想。
在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的高潮中,这个队接收了从干部、职工、家属和城镇居民中下放来的六十三个新社员,这批新来劳力占全队整半劳力的40%以上。为了帮助这些新来社员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生产队党支部采取了有效措施,在这些新来的社员中进行了以农业为基础和安心农业生产的思想教育工作。先是请一些县委下放来的和公社的负责同志作了报告,说明搞好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组织新来社员学习了人民日报“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社论和其他有关文件,边学习边讨论,结合实际,联系思想,充分发表每个人对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认识。同时,生产队还举行了小型展览会,展出了本队山芋、水稻、棉花丰收和促进其他生产发展的事实,说明农业是发展一切事业的基础。通过学习、讨论、参观,使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思想深入人心。现在新社员普遍认识到吃饭穿衣都靠农业,各行各业都打农业扎根,农业生产搞不好,其他生产也发展不起来的道理。城关街道下放的三十多名新来人员,都写了决心书;纺织厂、麻袋厂的十几个职工,还制订了生产计划。
这个生产队在加强新社员思想教育的同时,在生产上还根据他们以往参加农业生产时间少,不懂生产技术和每个人各有所长等特点,本着因人制宜、合理使用的原则,妥善地进行分工和安排。初来时,一律分配作些轻活、简单活,劳动时间也比老社员稍微短些,等他们逐渐适应农村劳动了,再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慢慢增加劳动量和逐步提高劳动效率。对于妇女劳力,一般多分一些轻活,如除草、间苗、追肥和收割等;年轻小伙子就分配干些重活,如运粪、耕地等;辅助劳力则由专人领导搞复收。这些农活都适应每个人的情况,因而也就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例如有些家属和市民,过去虽没搞过农业生产,但以往家庭的烧草全靠自己采集,她们都会使用镰刀,分配她们割稻、割黄豆,就比较熟练。另有一些人过去在城郊兴过菜园,就分配她们管理菜园。
这个生产队为了使新来社员迅速提高操作技术,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每项农活都配有干部和有经验的老社员进行技术指导,新老社员之间还订立了包教保学的合同,边干边教边学。例如分配管理胡萝卜的妇女中,有一些人不会间苗和舍不得间苗,在这个队参加生产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孙凤仪和担任技术指导的老社员张士平等发现后,除耐心教会她们间苗的方法外,还反复说明间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间苗工效和技术。又如割稻时,有些新社员像砍草一样,用力过猛,撒粒很多;还有的握不好稻把子,割得少,工效很低。老社员吴佩英等立即分工序进行示范表演,第一次教握稻把子,第二次教用刀,第三次教放稻铺子。由于反复进行示范表演,耐心帮助指导,很快提高了新来社员的操作技术。原来没有割过稻的张吉兰,仅经两天学习,就熟练地掌握了割稻技术,每天能割一亩半,工效提高一倍,质量也很好。为了教会新来劳力使用胶轮车的技术,老社员们还采取一老带一新的办法,在转弯抹角和高低不平的路上,由老社员推,新来社员扶,边看老社员的动作,边听老社员讲解推车要把稳重心等要点;在平坦的路上,就让新来社员试验,老社员指导。这样就使一些分工搞运输的新社员很快能够单独推车。通过包教保学活动,不仅使这些新来社员很快掌握了犁地、推车、割稻、打场等农活技术,也密切了新老社员之间的关系,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样就增强了新来社员搞好农业生产的信心和与老社员一起建设新农村的决心,更加安心农业生产了。
为了使新社员安心农业生产,党支部极其注意对新来社员的生活安排。这批新社员刚到时,就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接待,老社员为他们腾出二十多间房屋和大批床、桌、椅、板凳等家具,还帮助他们在家前屋后开垦了一些零星土地,及时种上蔬菜。在蔬菜还没有长起来以前,老社员还主动地送一些蔬菜给他们调剂生活。食堂管理人员和炊事人员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并且在新来社员中,由他们选派一部分代表参加食堂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使他们很快消除了作“客”思想。个别新来社员生了病,干部和社员更是关怀备至。张少英的孩子害了病,老社员吴佩英连夜跑了四五里路去请医生,党支部书记段茂英端茶送水整整忙了一夜。张少英感激万分地说:“干部、社员对俺这样关心,我今后保证努力搞好生产。”最近天气逐渐寒冷,党支部发现新来社员中间还有一些人棉衣没有带来,于是就派生产队长亲自带领三个社员连夜赶到县城挨门逐户给他们取棉衣,一夜之间,往返五十多里,把所缺棉衣全都拿来了。有的新社员感动地说:“这里比自己家里还好,我们啥时候也不想走啦!”
目前,这个生产队党支部进一步在这些新来社员中通过插红旗、树标兵的方法,大大发扬了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共青团员谢纪华表示:一定要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一个多月来,她就学会了犁地、耙地、耩地等各种比较复杂的农活。


第2版()
专栏:

以粮为纲安排劳力 以队为主四家经营
板城公社发展多种经营支援农业
今年多种经营收入一百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十分之八
本报讯 河北青龙县板城公社,今年多种经营的总收入已达一百四十万元(纯收入为八十四万元),比去年同时期增长88.7%。多种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今年从多种经营收入中抽出的资金,购回大批动力机械和新式农具,对今年农业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板城公社地处深山,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公社党委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多种经济。公社从上到下,建立了坚强的领导战线。
劳力巧安排合理布战局
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多种经营生产有的季节性也很强。根据板城公社情况,春耕开始,正是大挖药材盛期;紧张的夏锄阶段,大批的山杏应该采集;繁忙的秋收正和山葡萄、山枣、蘑菇、橡籽等十多种野生植物的收获季节相遇。因此,合理地、科学地安排、使用劳动力,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是保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板城公社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把全年划分为:大忙、中忙、小忙三个时期。大忙:春耕、夏锄、三秋生产三个阶段。在这阶段必须保证80%的劳动力,投入田间生产第一线。为了不悞时机的把一切季节性强的“百宝”收回来,多种经济生产采取“让路不下马和见缝插针”的办法突击。中忙:春耕准备、春耕结束到夏锄之间、夏锄完了到秋收之间和三秋扫尾阶段。这阶段,农活稍为缓和,参加多种经营的劳力占总劳力的10%—15%,以生产小队为主,组成临时作业组,并充分发挥辅助劳力的作用,开展突击。经营重点,主要是割条子、打山草、打烧柴、采集小油料等,为编织准备原料和解决牲畜饲料、调剂人民生活和过冬取暖等问题。小忙:冬三月(十一、十二、一月),搞多种经营的劳力占总劳力的30%—40%,或更多一些,以小队为单位组织作业组,开展群众性的“索取百宝”运动。总之,这个社多种经营的开展,在保证农业的前提下,采取了“小忙大干,中忙小干,大忙附带,见缝插针,挤空突击”二十个字的措施。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生产任务的完成,也保证了多种经营的发展。
划分经营范围 合理分配收益
这个公社根据统一经营,分级管理,集体和个人兼顾的原则,根据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又便于公社统一领导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确定以大队(基本核算单位)经营为主,实行了“三级管理”(公社、大队、小队)、“四家经营”(大队、小队、食堂、个人)。凡是用人多、收入大、技术性较强的,都由大队统一包给小队经营;凡是小型的、季节性的,用工虽多但生产技术普及的,分别划给各小队经营;凡不占用集体劳动时间,不便于集体行动,宜于零星采摘的,允许个人经营;鸡、鸭、猪、蔬菜等副食品生产归食堂经营,作为家底生产(社员也可搞)。
明确了经营范围后,合理分配收益,贯彻按劳分配,执行多劳多得,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速发展多种经济的重要保证。这个大队采取了向小队“按劳力分配任务、合理分成”,小队向社员实行“定额生产、超额奖励”的办法。分配比例本着大队要多,小队和个人要少的精神来处理。这样,大队收入有保证,能及时发出工资;小队也有一定的公共积累,便于购置一些小型生产用具;社员个人也增加了收入。
板城公社在开展多种经济生产中一贯遵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开发山区与建设山区相结合”的精神,在1959年就制订了全面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的规划。规定对山货开采实行采伐与抚育相结合的办法;在草原地带发展养牛、羊;河川多的地方养鸭;花草旺的地方养蚕、蜂;有种药基础的地方种药。一年多来,全社多种经营大发展,每户平均有猪三点五口;每人平均有大牲畜一头、羊一只、鸡二只、果树二十棵、桑树二百株。


第2版()
专栏:

到农业第一线去 王琦作


第2版()
专栏:

实行“四固定”、“四落实”
西安香生产队食堂越办越好
本报讯 河北省新乐县安香公社西安香生产队,由于坚持民主办食堂的原则,实行“四固定”、“四落实”,食堂越办越好。
固定食堂规模
这个生产队的全体社员都参加了食堂。开始,由于缺乏办食堂的经验,几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开饭耽悞时间,也不便于安排用粮计划和发展家底生产,使生活和生产不能很好的结合。党支部经过充分发动群众,反复和社员商量,确定以小队为单位,全队组成了七个食堂。这样,每个食堂的户数、人数,大体相等,一般四十户左右,一百五、六十口人。干部、社员认为由小队办食堂有五大好处:一、便于树立长期办好食堂的信心和过好大日子的责任感;二、在土地、劳力、耕畜、农具的使用上,便于生产和生活统一安排;三、促进了食堂的家底生产;四、可以保证社员的超产粮等进行合理分配,具体地贯彻“三包一奖”的政策;五、便于组织社员的政治、文化、娱乐等活动。
固定炊事员管理员
这个生产队有些食堂过去没有固定的炊事员,由社员轮班作饭,结果三天两头不能准时开饭,做的饭不是多就是少。党支部针对这些问题,本着依靠贫农、下中农办好食堂的原则,加强了对炊事人员的组织整顿和思想教育工作。由群众民主选出了成份好、思想好、劳动好、勤俭好、服务态度好的“五好”社员当炊事员。全队七个食堂,二十八个炊事员中,有党员十三名,团员八名,其余都是贫农、下中农成份的社员,并明确一般情况下固定不动。
固定炊事用具
过去,食堂的用具,由于缺少管理制度,曾出现了家具坏了没人修,小炊具丢了没人找的现象。支部书记卢考业和社员、炊事人员进行了座谈,又经过支部研究,社员讨论,确定把炊具固定到食堂,责任落实到人。各个食堂对所有炊具普遍进行了清点,分类编号,逐件登记,确定专人管理。并采取了干部包食堂、包灶、包管理,炊事员定人、定炊具、定使用、定修理、定奖励的“三包”、“五定”责任制。
固定菜地
过去菜地不固定,有些小队种菜就不肯多施肥,不肯下大本。有的食堂还把菜地种上粮食。支部根据社员的意见,从去年春季就把食堂的菜地、社员自留地固定下来,并明确那个食堂种的菜由那个食堂吃,大队不调拨,菜地收入那个食堂种的那个食堂用,大队不扣。这样,启发了各个食堂种菜的积极性。今年秋季,他们除种好蔬菜方和园地外,还开垦荒地、闲地种菜一百三十亩,利用甘薯、谷子、棉花等作物间作蔓菁、萝?等秋菜二百八十亩。
节约用粮政策落实
这个队各食堂实行“以人定量、指标到户、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制度,根据大人、小孩以及单身汉等不同情况划分等级,以户为基础,以人定量,按量发票。食堂制定了数量不同的粮票、菜票,七天一发,吃多少,自己支配;十天一清算,十天一兑现。节约户要粮给粮,要钱给钱。这样,把节约粮食形成制度,人人遵守。现在,七个食堂已有储备粮三万多斤。
奖励家底生产的政策落实
食堂所养的家畜家禽归食堂自行支配。全队七个食堂现在已养猪三百七十口,鸡一百四十只,兔二百只。一年来,各食堂共卖给国家肥猪六十八口,兔一百多只,鲜蛋七百多斤,加上其他家禽家畜收入,共达四千多元。基本上解决了食堂的零用开支。
民主办食堂的方针落实
西安香党支部总结民主办好食堂的经验是:一访(干部登门拜访,征求社员意见),二请(把过日子有经验的老农请来献宝),三座谈(召开贫农、下中农的社员座谈),四总结(经常民主总结办食堂的经验),五检查(发动社员检查食堂工作),六改进(按照社员的要求不断改进食堂管理)。支部书记卢考业在登门拜访中,征求社员的意见,社员路洛亚说:“几个月管理员不清账,究竟怀着什么心,社员也摸不清。”支部分析社员的意见,认为办好食堂,搞好生活,是大家的事,人人有责。于是,党支部一方面向干部、炊事员、管理员进行教育,坚持民主办食堂的原则;一方面民主制定与修改了食堂的规章制度,达到了账目日清月结,七天一公布,对社员节约的粮票、饭票十天一算账。
“四化”落实
这个生产队党支部领导各食堂以“穷棒子”精神,大搞“四化”(米面加工机械化、鼓风机械化、水管自流化、食堂卫生化),发动群众逐项研究办法,确定专人试验。木匠张洛思到五十里地以外的上方村去参观访问,很快就制成了五个鼓风机。现在,三十八马力的锅驼机,每天除浇地一百五十亩外,还能加工两万多斤粮食,不但满足了全队群众吃米吃面的要求,半年来还增加收入五千多元,收回谷糠八万多斤。(阎梦吉、胡富才、田东维)


第2版()
专栏:

拣重担子挑
程浦
在革命中和建设中,敢于拣重担子挑,敢于迎接困难,战而胜之,这是共产主义者应有的伟大气魄。
“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毛主席就是以这种精神教育我们的。他号召党的干部学习那些“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的同志们的共产主义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像在革命战争时期一样,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着成千上万的不怕困难、敢挑重担子、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好同志。今天本报介绍的李殿照同志就是千万个敢挑重担子的同志中的一个。从1954年冬季以来,党总是派他到困难最多、生产落后的生产队(现在是生产小队)去当队长,而他到了哪个队,就把哪个队的群众发动起来,猛干实干苦干巧干。这样他把四个落后队变成了先进队,使这些队的生产发展了,社员收入增加了。
李殿照同志能够把一个又一个的重担子胜利地挑了起来,这力量是从何而来的呢?难道他有什么超凡的聪明,有一套比别人高明的生产经验?都不是。他的最主要的经验说来很平凡:就是坚决相信群众,事事同群众商量。每当他到一个落后队里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被各种各样的困难吓住,没有看到群众中的某些暂时的落后现象而看不起群众,他是那样细心地去发现积极因素,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抓住了增产关键,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组织起来,因而就能使得每一个队都在当年变成了高产的队。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敢挑重担 不畏困难
——李殿照改造后进生产队四战四捷
山西日报记者 任志浩
深秋的季节,我来到万荣县贾村人民公社王亚庄管理区,访问了第三生产队队长、党小组长李殿照。
李殿照这个人,重担子敢挑,大困难不怕,遇事想,走路谋,样样工作“创牌子”,样样工作走在先。几年来,他当过四个后进生产队的队长,每到一队都是当年产量提高,社员收入增加,把后进队很快变成先进队。社员们夸他为“常胜干部”、“创牌队长”。去年万荣县大评比,县人民委员会授予他“英雄豪杰”的称号。
千好万好 干字最好
1954年冬天,初级社一成立,李殿照就担任了生产队长。在社里分拨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的时候,有两个富裕中农队长带头挑肥拣瘦:牲口挑壮的,土地要肥的。队长们不让,争吵了两三个夜晚,也分拨不开。李殿照看不顺眼,就说:“好东西尽你们挑,丢下赖的我来拾底!”这样,李殿照这个队一开头就坐了个落后的家底子。
回到队里,社员们埋怨:这个说他是“葫芦”,那个说他是“任人作弄”。李殿照全不计较,他说:“黄土不昧庄稼人,有烂地没有烂庄稼。只要拧着胳膊干,不少打粮食,烂地超过好地才算本事哩!”
原来山坡土地的特点,大都是一头靠堰根,一头临堰边。堰根溜坡占地,堰边又杂草丛生,这样堰根、堰边“两头挤”,一亩只能种八分。再加上土地爬坡,送粪艰难,有些地种得很不好,这当然不能多打粮食。可是如果把它翻个个呢?李殿照当时的主意,就是想利用农业社的集体力量,采用“堰根切边,堰边刨草”的办法,既扩大耕地面积,同时利用陈土烂草作肥料,一定能够多打粮食。
他这样一说,社员们积极性高了,都说:“千好万好,干字最好,咱们干吧!”他们全队共十二户人家,有七户贫农,两户下中农,种地都是老手,说声干就大干起来了。到1955年春天,他们就把三百亩土地改变了模样:地边没了草,培起高高的地埂;堰根下去了溜坡,切下厚厚的陈土;扩大耕地十六亩,又用烂草沤了大量肥料。这一年,田禾管理得精细,辙辙不漏,样样工作都赶在前头。结果赖地收了好庄稼,在全社夺得了丰产冠军。小麦每亩平均产量比其他队多收八斤,棉花每亩平均多收三斤,秋作物也平均多收六斤。按包产指标来计算,超产了20%还多,把落后队变成了先进队。
先进挂帅 能者为师
1956年1月,高级合作化高潮,全民入社。社主任张进学,又叫李殿照到第四队担任队长。他说:“四队土地坏,老社员少,工作中有不少困难,我们觉得你去当队长最好。”李殿照一口答应:“有困难我就去,党员嘛!怎能怕困难。”
可是要改变四队的落后面貌,也并不容易,自然条件不好是一个问题,而且人手又太差:有的富裕中农社员是干活靠后,算账靠前,光想沾便宜;有两户老社员,思想过于落后,不好好劳动。李殿照前后想了想,也觉得问题很大。这时,正值十冬腊月,地里活少,社员们都呆在家里,李殿照挨门逐户,访问了全队的社员。他发现有些新社员非常积极,决心要在生产上赶前一步。他想:应当团结这批积极分子,来改造四队的落后面貌。当即决定:“笨鸟先飞,及早动手。”
但是雪闭山门,先从哪里下手呢?李殿照正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长盛老汉找上门来了。他是原先李殿照在的那个生产队的老社员,起先也不算积极。有一回,他在生产上出了个主意,李殿照采纳了,并鼓励了他。他一高兴,就一连提出两三个建议来,变成了积极分子,同李殿照的关系很好。这几天,他见李殿照工作上遇到困难,东家进西家出的忙个不停,便想来帮他拿个主意。李殿照一见他来,就说:“队伍组织好了,可是兴兵打仗,先从哪里开刀?”李长盛老汉直截了当地说:“这好办,东门上有条沟,把两边小山上的土斩下来堵上口,洪水一淤,还不顶个‘粮囤’!”李殿照也有这样的打算,两人不谋而合,四只手打在一面鼓上。李殿照心里高兴,就想起了李长盛成为积极分子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又想到:党教育党员要相信群众,有事同群众商量,事实证明,一相信,一商量,群众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有了群众的支持,还怕什么困难。弄清了这个道理以后,他就处处思谋着如何发动群众。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办法真灵。在队员会上,讨论及早动手的生产计划时,张学仁提出修东沟地的建议,李殿照就叫他领工、当组长。张学仁见领导上信任他,积极性更大了,天不明,就喊人上地,到地里,就组织大家开展竞赛。由于地冻难刨,张有娃制造了“搜根取土法”,提高了劳动效率,李殿照就叫他当技术老师,传授经验。这一下,张有娃的心劲更大了,继续开动脑筋,想出了“看土线下楔揭冻土”的方法。人的积极性发挥了,原计划得一百二十个工才能干完的活,只用了八十个工就胜利完成。这十三亩土地,每年每亩平均能打五、六百斤粮食,真是扎了一个“粮囤”。
在这一年中,李殿照就运用这种“先进挂帅,能者为师”的领导方法,调动了每个社员的积极性,克服了个别社员消极怠工等不良倾向。因此,全队的活计做得又快又好,在全社夺得了粮、棉生产冠军。党支部书记在生产总结大会上,说第四队这一年可算是“人新年丰”的生产队。不过这时,李殿照已不是这个队的队长了,他接受党的分配,又担任了另一个后进生产队的队长。
找到病根 扭转落后
事情是这样的:
1956年的夏天,这里的小麦长得特别好。可是天不作美,正值麦收季节,一连下了四十天雨。第三生产队因为事先计划不周,未能抢收回来,结果把大部小麦淋在雨里出了芽。夏去秋来,下一年的小麦该要种了,但他们麦地没整修,粪还没送;秋禾要收,棉花要摘,各种农活积得成堆似塔。社干部觉得不妙,就对李殿照说:“难为你,再下一回落后队,去整顿整顿第三队。”李殿照二话没说,就去了。他漫地里查验了一回,觉得第三队在生产上场的窟窿实在大;这场“病”虽是慢慢染成的,可是还得慢病快治,不能错过小麦播种的节令。
他越想越觉得责任重大,当天黑夜就召开社员会,对大家说:“谁得病谁出汗,咱们堆下的农活还得咱们干。今年小麦出芽,吃起来沾牙,大家受屈。现下不好好劳动,种不上小麦,明年连坏麦子也没有。节令逼人,大家说怎么办吧!”妇女队长高莲莲首先说:“夏忙秋忙,绣女下床。我们妇女总不落男人的后。”年轻小伙子们一听,真不服气,说:“穆桂英这样厉害!难道七郎八虎能不战斗疆场,来!击掌竞赛。”李殿照看见大家的热劲来了,高声说:“马上整顿队伍,立即动手。”紧张的突击战,就这样开始了。家里吃饭悞工夫,他们就在地头起火,人和牲口一齐下地。在李殿照的不断鼓励下,社员们一个个浑身是劲,劳动效率日日增高。到第十一天太阳落山时,人群里就发出了胜利的欢笑,六百亩麦田的整地和送粪工作都一齐完成了。第十二日歇了一天,第十三日就正是种麦不迟不早的“秋分”节令。
李殿照在工作上,从不满足已有的成绩,相反的总是“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取得一个胜利,就迎接另一个更大的胜利。这时,他为种好小麦、夺取来年的丰收,真是走路在想,睡觉在梦,碰到老农就问。经过他和群众商量,除种好小麦外,适应黑豆喜欢生土的习性,在地堰上点种了黑豆。光这项,1957年收了两千七百斤,1958年收了六千斤。在李殿照的领导下,第三队在这两年,连年获得丰收,连年获得冠军。
巧制工具 提高工效
1958年秋末冬初,李殿照又第四次担任了后进生产队的队长。当时,正值人民公社化的初期,但第三生产队长张贵保作风不踏实,说得多,做得少。公社党委发现这些问题后,建议管委会撤销了张贵保的职务,派李殿照去接任了队长。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张应荣考虑到李殿照的困难,就说:“你先去,随后就调牲口支援你!”李殿照说:“不用了,各队牲口都紧,我们想办法解决吧!”
李殿照心上记挂着牲口,急忙跑到饲养室来。这时,夜幕已经降临了,牛马驴骡都拴在槽上,看见又瘦又没精神。他顺手抓起一把草,见足有三寸多长。这下明白了,牲口瘦弱是因为饲养不善,就派工作积极负责、喂养牲口有经验的史林生当了饲养组组长。史林生火暴的性格,听说叫他喂牲口,马上带着铺盖来到饲养室。他们研究了“分槽喂养”的方法,确定了“先抓膘后抓繁殖”的方针,然后就扯到农田生产上来。
史林生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秋田好办,今年不行看明年。困难的是麦田,种籽已经入土了,想深翻不能,加底肥也不能,到底该怎办呢?”这对李殿照来说,的确是个新问题。他过去改造了三个后进队,但接手的都是空地,有劲能使出来;现在青苗在地,想使力也没有法子。而且,在晋南来说,抓不住麦田就把七、八成的收成丢了,怎能改变三队的后进面貌呢?他一时发愁,忘了吃晚饭,也忘了睡觉。直到鸡啼报晓,东方发白,才想出了用液体肥料普灌麦苗的方法。可是他一说,史林生就摇着头说:“液体肥料上地,得一担一担担,又得一杓一杓往里灌,你算算九百亩麦子得多少工啊!”李殿照一估算,也觉得有困难,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革新工具的办法来。
从这天起,晚晚不空,李殿照住在饲养室,帮助史林生喂牲口;史林生陪着李殿照,制造新工具。不久他们合伙制造成了一种新工具。这种工具看来很简单,用起来却很方便,一根杆子两个桶,液体肥料放在桶内,两人一前一后的抬起,开关一打,肥料就顺着麦垅流了下去。一个人至少可干两个人的活,还追得很匀,社员们很爱用。但是,它容易溅脏衣服,又没有克服人力担运慢的困难。李殿照和史林生又动脑子,创造了大致同城市里的洒水车相像的茅灌车,能追肥,能洒匀,比人担手泼提高工效十一倍。社员们用着得劲,情绪高,九百亩麦田连着普灌了两遍,既弥补了下种不好的缺欠,又加强了田间管理。因此,在1959年李殿照领导的第三队,平均每亩小麦收了一百九十二斤,是万荣县高塬旱地大面积丰产的新纪录。
当我见到李殿照的时候,他正和社员们光着膀子干活。他很少说话,只是叫人们给他提缺点。我想:一个优秀人物,又这样谦虚,一定会永远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