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分析困难 找出办法 发动群众 生产救灾
尚家庄大队重灾变轻灾
全队由减产六成降为二成,冬季生产救灾工作已全面安排
本报讯 山东安丘县凉台公社尚家庄大队,今年遭受了几十年来未有的水灾。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艰苦奋斗两个多月,使全队由减产六成降为减产两成。
坚决向
困难斗争
尚家庄生产大队在8月中旬,由于大雨成灾,淹没了大部分庄稼,造成减产约60%以上的损失。受灾后,部分干部和社员的情绪一度十分消沉。他们说:反正上级不能叫饿死人,到哪山砍哪山的柴。
“决不能为灾荒吓倒,要坚决领导群众,向困难作斗争!”公社党委召开紧急会议,及时指出了发动群众生产救灾的方向。大队党总支书记张启福同志细细琢磨了公社党委决议中的几句话:当前抗灾的关键是打破消极畏难情绪,充分发动群众;克服消极畏难情绪的主要办法,在于摸清灾情,找出对策,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越想,心里越透亮,越透亮,越觉得有办法。
在大队党总支扩大会议上,张启福首先领导大家具体分析了受灾情况和战胜灾荒的有利条件。一些干部所以产生畏难情绪,原因之一就是被一时的水灾吓住了。经过全面分析情况,一块土地、一项作物的排队,大家就一步步找到了抗灾的门路:一是早秋作物基本上成熟了,可以抢收;二是晚秋作物可以加工管理,减少损失;三是部分绝产土地,可以补种蔬菜,增加收成。会议的结论是,要知难而进,决不能叫困难吓倒。
接着便召开了社员大会,通过摆灾情、摆有利条件、摆克服困难的办法,提高了群众抗灾的信心。七十多岁的社员李从德回忆了1914年(民国三年)的水灾情况说:“没吃过过去的苦,就不知现在的甜;民国三年遭了大水,吃野菜、树皮不用说,连屋檐草也吃上了。这样,旧政府仍然要粮、要款,不问群众死活,那年咱村就有九十多户出外逃荒,十几个人活活饿死。如今受了水灾,党和政府不光送来了粮和钱,还派来干部登门慰问,帮助排水;兄弟社、队也来支援。要不是新社会,这场水灾还不知饿死多少人呢?”他的话音未落,会场便活跃起来:“对呀!在新社会,有党和毛主席领导,有人民公社,大家再齐心起来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表决心,有的提办法。社员们共提出各种救灾办法十多条。
会后,全队一千多名劳动大军,立即投入了生产救灾的斗争。
贯彻政策推动救灾
群众动起来,困难迎刃解。本来认为没法办到的事,现在也办到了。比如为了救活被泥水淤没的大豆,共青团员徐本兰领着社员一叶一叶地把大豆叶洗干净。这个小队的行动影响了全队,经七、八天的奋战,便把淤泥较重的三百亩大豆,逐棵洗了泥。同时,全队三百二十亩早秋地也基本收完;一千四百多亩过水的地瓜大部进行了耠沟、翻蔓和追肥;七百亩水淹较轻的大豆还普遍挑了一遍秧;并且补种了二百多亩秋菜。经过抢救的晚秋作物,又开始生长起来。
这时随着秋收分配的临近,灾后是否还坚持执行“三包一奖”政策的问题,在一些社员中又产生了新的顾虑。党总支发现这一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明确宣布坚决执行“三包一奖”制度,办法是:根据灾情修订“三包”指标。为了实事求是地解决这一问题,党总支组织各小队干部和老社员深入田间,逐块检查了各种作物的受灾情况,并研究了修订办法。生产小队干部和社员普遍满意。第一小队有二十亩受灾较重的地瓜,原来不想加工管理了,修订“三包”指标后,又马上组织了十七名劳力,耠了一遍沟,追了一次肥。
把失去的夺回来
“一定要把灾害损失夺回来”这一战斗口号,成为广大社员的一致行动。在抢救晚秋作物之后,接着就是秋收秋耕秋种。在受灾的情况下,保证适时种足种好小麦,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是,人们知道这是战胜灾荒的根本措施,必须完成。大家齐心协力地干,全队小麦播种计划于寒露前三天超额二百亩完成,质量也超过往年。秋收更是精益求精,社员们决心把一切可以收获的东西都收起来,目前全队70%的地瓜地已复收了三遍,复收地瓜达四万多斤。此外,并收获了地瓜蔓、叶,白菜头等十六万多斤。
争取明年
夏季丰收
现在走进尚家庄大队,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景象了。每天天亮,便有一帮一帮的社员扛着家具,哼着小调,走向田间、场园,个个干劲十足。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麦苗,绿油油的已离开了地皮。场园上的瓜干囤、秧蔓垛、豆秸垛,都收拾得那样整齐壮观。全队秋收已成定局,据产量核实,经过两个多月的斗争,灾情大大减轻了,全队由减产六成降为两成,五个小队中有四个队超额完成了修订后的包产指标。
生产救灾的巨大成绩,使社员们进一步树立了彻底战胜灾荒的信心。现在,全队已经安排了冬季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以二百名劳力加强麦田和越冬菜的管理,以一百一十名劳力开展积肥造肥,力争明年夏季收成超过往年;同时,还以二百名劳力开展九种副业生产,增加收入;并妥善安排了社员生活,搞好劳逸结合。


第2版()
专栏:

灾区也能坚持三包一奖
东南生产队依靠群众,实事求是地解决灾后出现的新问题,保证了三包一奖制的执行,社员普遍满意
本报西安十四日电 遭灾地区的生产队能否坚持执行“三包一奖”制?陕西陇县城关人民公社东南生产队,依靠群众合理解决了遭灾后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使这个队实现了“三包一奖”制,同时为明年搞好“三包一奖”制打下了基础。
东南生产队今年前期天旱,后期雨涝,使部分作物遭受了损失;晚秋作物因天旱的影响,播种面积临时大调整,影响到原来计划的总产量。为坚持执行“三包一奖”制,中共陇县县委派出工作组协助这个队,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原包产指标,群众普遍满意。具体办法是:(一)今年“三包”的面积,除夏粮、早秋作物不变外,所有晚秋作物,一律都按实播面积计算包产;(二)包产指标按全队实收总产量的情况重新调整。
因为自然灾害,今年各小队的实际用工量都大大超过原包工的数字。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决定:凡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工,按照全队实做工超过包产工的比例,统一加成,提高各小队的包工数;用于基本建设的劳动工,因为有些当年不能受益,只一半参加当年分红;各小队超额支付的杂务工,不计算在包工内。
东南生产队由于坚持群众路线的作法,发动全体干部和社员试算今年“三包”执行的结果,只四、五天时间,就一一解决了今年贯彻执行“三包”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把“三包”方案全部兑现落实到各个生产小队;并召开了社员大会,正式宣布了今年“三包”执行的结果。全队今年基本达到了原计划收入,全队九个生产小队中,有一、二、三、七、九等生产小队超产,其中有四个粮食超额队,共超额生产了二万三千多斤粮食。全队除过各种扣除和社员口粮的部分供给外,每个劳动日可以分得六角六分多钱。现在,全体社员都心情舒畅地投入了冬季生产运动。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大办粮食先抓肥料
积肥基地化制度化
辽宁图昌县三江口公社高尔大队,建立以养猪和管好人畜粪便为中心的农家肥料基地。全队建田间畜舍六处,改修了猪圈,新建和改建大批厕所、灰仓,实现畜圈到田,院院有厕所,烧火地方有灰仓,把肥效高的农家肥科学地管理起来。另外,建立了田间积肥基地和绿肥基地。
为了加强积肥造肥的计划管理,全队实行了定数量、定规格、定报酬、定费用、定奖惩的五定责任制。
羊粪下山 羊群进田
宁夏中卫县掀起了一个“羊粪下山立功、羊群进田献宝”的积肥运动。各公社组织的五个勘查组,发现了几个藏量最大的羊粪场,然后调兵遣将,及时拉回羊粪三亿六千二百多万斤,以每亩施三千斤计算,可供十二万亩麦田作底肥用。同时,还把在南山和北山上放牧的一万二千多只羊,全部赶下山来,在田间设圈,就地积肥。
建立精肥基地
湖南沅江县广泛发动群众,在田头、路边及一切可能利用的地方,普遍建立“精肥基地”。
在建立精肥基地运动中,各地首先本着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把精肥的管理收集工作固定到人,采取包积、包制、包管、包干完成任务的方法。如牛粪包给看牛员,猪粪包给养猪员,绿肥包给田间管理员,烟囱取氮和草木灰包给炊事员等。
以猪定肥 任务到圈
湖南临汝县小屯公社季寨大队各养猪场和生产队签订以猪肥换粗饲料的合同,有效地调动了饲养员积肥的积极性。
各猪场为了换回足够的饲草,对饲养员实行了“以猪定肥,任务到圈,超额奖励”的办法。现在每头猪每月平均积肥量已由5月份的一千多斤提高到二千多斤。
现金收买社员的肥料
广西宜山洛西公社妙调大队在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实行现金收买肥料的办法,使社员积肥的劲头更大。全年春天以来,全大队没有一个社员不按时完成交肥任务,而且肥料质量也都很好。
由于肥料充足,肥质良好,这个大队粮食连年增产;社员收入不断增加。
合理定额 超额奖励
山西霍汾县李曹公社党委坚持三兑现的办法,有效地调动了社、区、队和社员个人的积肥、造肥积极性。
所谓三兑现的办法,即:坚持合理定额兑现;坚持超成奖励兑现;坚持报酬兑现。
目前,全社社员的积肥报酬已经全部清理了,社员参加集体积肥所得工分全部参加了分配,社员个人积肥没有及时得到的现金,经过普遍检查,最近也全部付清。
抢在结冻前起粪
吉林怀德县大岭公社崔家管理区,现在已积的粪肥,占整个积肥计划的89.6%。这些粪肥如果不在结冻前起出、倒好,今冬明春起粪送粪不但费工,而且使活计集中,影响其他生产。各生产队已全面安排了劳动力,采取组织专业队伍和发动群众突击相结合的办法,积极起粪和倒粪。


第2版()
专栏:

广开生产门路 划分经营范围
北宫生产队大搞冬季副业弥补涝灾损失
本报讯 河北献县韩村公社北宫生产队,在秋收秋种基本完成以后,为弥补今年遭受涝灾损失,领导群众大搞冬季多种经营。
北宫生产队今年遭受了严重的涝灾,给社员生活和明年农业生产带来一些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怎么办?是单纯依赖国家救济,还是依靠自力更生?在群众中当时有两种主张。多数社员主张利用冬闲大搞副业生产,来解决当前生活上的困难,并为明年农业生产做好准备。但是,有少数人和这种看法相反。他们强调灾情重,缺资金,少设备,主张向国家贷款、要物资。党支部坚决支持前一种主张,为了坚定群众战胜灾荒的信心,党支部一面和社员群众一道分析了大搞副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一面认真研究了开展副业的门路、原料的来源和劳力安排等问题。摸清底数以后,这个队就迅速行动,通过就地取材组织原料和与商业部门签订加工合同,找到了加工木材、编筐、制糖、制火绒等十六种副业生产门路。对明年生产所需的中小农具,也做出了修理制造计划。完成这些生产计划基本上能够解决本队在安排生产、生活方面所需要的物资和资金。这样一来,原来强调困难,主张依赖国家的少数人也改变了看法,积极投入了副业生产。
副业生产开展起来以后,有些人只注意抓大宗生产,把小宗生产不放在眼里。他们说:“大宗解渴,”“零零星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当时只开展起加工木材、编条等七种较大宗的副业生产。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又教育社员们要既抓“西瓜”,又拣“芝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产队、小队和社员家庭的积极性。大家思想明确了,不但原订的十六种副业生产都开展起来,而且还扩大了九种门路。
大搞多种经营,是为组织人民生活、为发展农业生产、为扩大再生产服务呢?还是单纯为了盈利?这个问题,起初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上是不够明确的。譬如,这个队的木厂开始时光愿多收入现钱,不愿修理和制造队里明年生产所需用的农具。党支部于是引导大家算大账,教育干部和社员从全局出发,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这样就扭转了少数人的单纯盈利观点,使多种经营既为人民生活服务,也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更加明确了。木厂由原来以生产卖现钱的商品为主,现已改为以修理、制造农具为主,目前已修制各种农具一千多件,为明年春耕准备了物资条件。
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这个队在生产队、小队、社员之间,合理划分了副业生产的经营范围。确定:常年固定、用人多、收入大的木厂、糖厂、火绒加工厂、硝厂等大宗生产,由生产队统一经营;占人少、收入较小,又便于和农业生产结合的小型副业,如扎扫帚、编篓等由小队经营;零星的小型副业,如纺旧棉、稻草辫等由社员个人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原则下经营。生产小队和各户的零星副业生产,由生产队帮助适当安排,并尽可能在原料、销售等方面给以照顾。
在收益分配上,生产队的副业收入与农业统一分配,对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给予适当补贴。生产小队的副业收入,上交生产队一小部分统一分配,其余部分留一小部分做为小队积累,大部分给社员。社员在业余时间搞的零星副业收入,完全归社员所有。(附图片)
山西汾阳万年青公社贾家庄管理区第五生产队社员们在进行麦田初期管理 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摄


第2版()
专栏:

多养猪 多积肥 多产粮
水洞生产队大抓养猪积肥实现“耕一余一”
袁家沟生产队大办小型猪场生猪发展很快
本报西宁14日电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贺尔川公社水洞生产队,积极养猪积肥,真正做到了猪多、肥多、粮多。全队现有存栏猪八百七十三头,平均每户养猪五头;全年粮食总产量扣除征购粮、口粮、种子、饲料外,还有一年的储备粮,实现了“耕一余一”的目标。
水洞是一个山区生产队,历史上耕作粗放,基肥数量少,产量很低。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这个队的藏族、汉族社员认真贯彻执行了农业“八字宪法”,决心狠抓肥料这一山区增产的关键,开始发展养猪事业。
这个生产队一向把养猪和积肥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对集体养猪场的饲养员,实行“以畜定量,超额奖励”的积肥制度;对社员家庭养猪的粪便,实行“以质定价,现金收买”的办法。去年全队支付收买肥料的现金达九千元。这些猪粪,对于两年来粮食的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在发展养猪事业的过程中,水洞生产队始终坚持执行了“公养为主,私养为辅,公私并举”的方针。现在全队有一个生产队养猪场和五个小队养猪场。为了便利社员养猪,他们采取了“集体放牧,比例提成”的办法,即以小队为单位把社员的私养猪集中起来,由小队抽劳动力进行日间集体放牧,晚上由社员个人管理;放牧员由生产队统一记工分,社员则按仔猪繁殖数的一定比例,每年分两次提成交给生产队作为放牧员的报酬。
本报兰州14日电 甘肃武都县康宁人民公社袁家沟生产队,实行以生产小队为主大办小型养猪场的“小群多点”方针,依靠群众广开饲料来源,使养猪事业获得了持续大跃进。全队目前实有存栏猪,比去年年终净增59.74%。
1959年在“以猪为首,六畜兴旺”的行动口号下,由生产队党支部书记挂帅,成立了生猪饲养管理委员会,采用以集体饲养为主,私人饲养为辅,小群多点,大办小型养猪场的办法,全民动手,大搞母猪群,实行自繁自养。
全队生猪大发展,给生产和社员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是给农业提供了大批优质肥料,促进了农业的增产。1958年全队办起养猪场,每亩土地施肥量平均增加一倍,粮食产量就增产了46%;去年实现一亩地一猪后,每亩平均施肥四千斤以上,夏秋作物平均亩产又在1958年的基础上增长了近19%。其次,猪多收入多,社员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袁家沟生产队生猪获得高速度发展,主要是执行了公养为主、私养为辅、公养私养并举和公养部分以小队为主,多办小型养猪场的方针。全队公养部分实行“三包一奖”制,由生产小队包肥料、包繁殖、包膘分,超额部分进行奖励,所饲生猪归生产队所有。现在,全队公养猪占总数的79.9%,私养占20.1%。实践证明,大抓小队养猪,大办小型猪场有许多好处:设备、劳力问题容易解决;投资少,可以勤俭办场;饲料可以就地采集,就地加工;因地建场,节省运肥劳力;便于加强饲养管理。(附图片)
吉林省汪清县汪清公社大?川管理区利用草炭喂猪,已经试验成功。这是管理区青年生产队在大量贮存草炭。李春雨摄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超产队长”
——茹小林领导生产队连年超产
万荣县中心通讯组 应南 本报记者 莎荫
山西省万荣县孙吉公社的西里管理区(即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同),有个共产党员叫茹小林。他一连四年当了三个生产队的队长,领导几十户的小队超了产,领导百十户的大队同样超产,接过来赔产队也超了产;丰年超产,灾年还是超产。“超产队长”的名声,也就在周围传开了。
转败为胜第一年
要知道超产队长的来历,先得从赔产队长说起。
1956年,茹小林是第十二生产队的队长。他因为经常闹病,生产队的工作就靠给三个副队长。不想秋后决算一揭底,包产计划没有完成,还赔了一千七百多元。这一下,队干部和社员大瞪了眼,互相埋怨。有三户社员说什么也不在十二队,转了队。四个队长中有三个泄了气。
茹小林又急又气,一连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眼里老是嘀咕着:这倒底是因为啥?可是总也摸不出个头绪来。正在他前进不得,后退不行的时候,党支部书记茹作印来了,作印说:“小林,这情绪可是不对劲啊!眼得往前头看哩,今年没搞好,去听听社员的意见,想想办法。”话不说不明,这一说,小林一下悟过来了。小林就把三个副队长找到一起,共商大计,下决心从失败中学经验,找教训,来年大干。
他们召开了社员会,寻找赔产原因。有人说是人懒,也有人说是地烂。总起来一句话:怪条件不好。小林这头听了那头听,越听越不对味,就向大家说:“要说地烂,地是人种的,难道就不能变好?要说人懒,咱队贫农、下中农最多,那一个不是喝苦水熬大的?叫我说,就是干部没当好!”这一下揭开了盖子,意见像决了堤的河水。有的说,毛病就出在底子不清上:整天和社员打交道,就不了解社员;整天闹生产,就不知道生产上有啥问题。干部们也就“脱裤子下水”,痛痛快快洗了个“澡”,从领导思想到领导方法作了彻底检查。
问题摆明了,办法也就找出来了。大家都同意加强队的领导,成立了队委会,不光队长们参加,还吸收了几个有经验的老农当委员。队干部中也来了个明确分工,生产、思想工作都有了专人管。为了提高社员的觉悟,经常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如:啥是庄稼人的铁饭碗?社员们一嚷嚷心眼亮了,都说:“人入社心也要入社,靠劳动吃饭最保险。”许多人订出了全年出勤和完成劳动日的计划。
1957年春耕一开始,全队86%的劳力下了地。这一年,他们给地里投了八千多个工,活儿做得又早、又细、又好,到年终样样超产,光超产奖励金就得了一千九百多元。赔产队从此换上了超产牌子。到冬天,离了队的三户社员见十二队一年翻了身,又说好说歹地回来了。
超产牌子倒不了
1957年生产搞得好,1958年经验也有了,干劲更大,又稳扎稳打地拿了个大超产。社员们正盘算1959年的活儿怎么干,生产队又扩大了。当时人民公社刚成立,究竟生产队大点好,小点好?都没有经验。管理区决定先搞大队试一试,就把三个队合成一个队,茹小林还当队长。
领导一百几十户的生产队,茹小林开头也没有经验,各方面掌握不住,生产就乱了套。全队一百九十七个劳力,每天谁出勤谁没出勤,队干部心里没有数;活儿做多做少,一律按晌记工分。劳动安排一乱套,农活就赶不上趟,种的就不甚好。面对这种情况,茹小林就及时想办法。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要把工作作好,根本的一条是:听党的话,依靠群众。于是他就一面从党支部接受指示,一面向群众学办法。最后决定实行小组作业,把劳力分成三个小组,又选了男女正副组长,然后让队干部分组包干,一竿子插到底。在劳动计酬方面,坚持实行了评工记分的办法。这么一来,劳力出勤达到了90%以上。地里的劳力多了,小林就抓住春耕生产第一关,发动了一个大攻势:全队头一次消灭了白茬下种。春耕生产头一炮打响了,社员们的劲也鼓了起来,舆论大变。老队员说:“嘿!有咱小林,合进来那个队也不怕。”
春耕生产开始了,小林坚持和社员天天一起下田劳动。日子一久,又发现了新问题。第一次棉花中耕,第一、二两个作业组五天完成了任务,活儿做得挺好;第三作业组,锄了六天半,草还没锄净。这事儿在茹小林的心上挽起一个大疙瘩:“船在那里湾着呢?”他去找三组社员王创才他们商量,他们说:“队委会为啥不规定每样农活的完工时间?”这一锤子敲亮了心,茹小林就和队干部们商量,在小组作业上加了个小段包工,把各种农活的完工时间、工作质量、工作报酬规定出来,包给作业小组。结果全队各项农活步步赶前。这一年小麦、秋粮、棉花都超产,管理区奖给了他们超产金三千零六十三元。
疾风知劲草
生产队的组织规模,经过一年试验,还是小一些便于领导,管理区就把大队划小,茹小林又当了第八队队长。第八队的底班是老十二队,真是兵强马壮。
队长会安排,社员的情绪高,按理说,超产没问题。不想,天时不好,从去年种上秋禾,到麦收还没见一场透雨。紧赶慢赶,夏收一澄底,小麦还是减了产。有的干部和社员就又有些泄气了,他们说:“超产队的牌子今年算吹了!”茹小林心里也挺不好受,可是他想:现在可不能泄社员的气,只要大家加劲干,麦地里丢了的,秋地还能找回来。于是就给大家说:“只要大家肯干,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就凭咱人民公社也得斗一斗可恶的老天!”夏收以后,队委会作了个“补窟窿”的计划,提了个响亮的口号:“羊群里丢了羊群里找,粮田里丢了粮田里捞!”全队社员一鼓劲干,一共复播了三百五十亩晚秋作物,面积要比往年多三分之一。复播刚收了耧,队里又接着开了个“经济活动分析会”,让全队社员再出主意。这办法果然灵验,社员们七嘴八舌一嚷嚷,就嚷出了三条计:种小块地,在秋田套种、间作,在棉田空隙补种秋禾。茹小林也出了两个主意,一个是西瓜地套种玉茭,一个是播种双行玉茭。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大家认识一致了,干起啥来也挺俐落。没几天,就把八十四亩秋田进行了间作;八亩西瓜地、四亩大麻地里套种上了玉茭;生产队、食堂又在沟沟坡坡里开了二百三十来亩小块地,种了粮食和蔬菜;棉花地里缺苗的地方,补种了玉茭;玉茭没上来的地方,又补种了蔓菁。别看这些“零零碎碎”不打眼,秋收下来一算账,就多收了二万八千二百四十斤粮食。夏收满共才亏产二千零六十四斤,这粮食补起亏产,还余下两万六千多斤。棉花因为下手早,在大旱头,光中耕保墒就过了七道手,也超了产。秋收分配预算下来,他们又是个超产队。这一下,把社员们高兴坏了,说:“疾风知劲草,有了小林这个人,咱这超产队是铁旗杆,吹不倒,打不烂,旱不死!”
关键何在?
茹小林四年经了三个队,年年超产,队队超产,成绩实在不赖。我们问他的领导经验是什么,他怎么也说不出个名堂来。后来只好找到管理区党支部书记茹作印,作印这么说:“别人当队长的经验有三条、五条,小林当队长就只有一条:对人熟、对天熟、对地熟。这说来简单,做起来不易。不走群众路线,人熟不了;不参加劳动,地熟不了;不学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天熟不了。归根一句话,要不听党的话,就什么也熟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