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书记到食堂干部下伙房加强管理健全制度
北京北新桥公社食堂越办越好
本报讯 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人民公社党委把办好公共食堂作为安排群众经济生活的中心环节,一抓到底,在加强对炊事和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不断改进食堂的经营管理,努力使入伙的人称心如意。
“书记到食堂,干部下伙房”,是这个公社党委加强领导公共食堂的一项重要措施。公社党委会不仅定期讨论研究食堂工作,还要求公社有关干部深入食堂同吃同劳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党委副书记解锡田经常到各食堂帮助工作,从炒菜到蒸饭,从经营管理到饮食卫生的活,无所不干。有一次,他到椿树食堂参加劳动,发现吹风炉灶没有挡风板,马上到另一个食堂找来一块熟铁板给安上,炉灶立即好烧了。炊事员高兴地说:“书记下食堂,大小事一齐抓,真解决问题。”公社生活服务部的干部不仅分片包干管理食堂,还一律坚持到公共食堂同群众一起吃饭。有的干部经常带着几个食堂的饭票和钱票,既蹲点又转面,除在一个食堂比较固定入伙外,到那个食堂工作就在那个食堂吃饭,深入了解和解决问题。公社食堂系统的党支部书记李凤琴到九道湾公共食堂蹲点,每天一进伙房就穿上炊事人员的工作服,切菜、卖饭,什么都干。她在食堂劳动时,发现炊事服务人员劳逸安排不够好,就帮助合理调整了炊事服务人员的劳动时间,做到大家有劳有逸,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工作效率迅速提高。同时,干部深入食堂抓住好的经验,就及时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广。从今年三月以来这个公社先后召开了十多次现场会,推广了蒸碗糕等先进炊事技术和精打细算勤俭办好食堂的经营管理经验。
公社党委贯彻了依靠群众办好食堂的精神,很重视加强食堂的民主管理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全公社的四十多个街道食堂普遍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或小组,吸收街道积极分子、入伙人员代表、附近的副食品商店和粮店代表参加。管理委员会定期开会,研究和检查食堂日常工作,并根据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炊事技术和经营管理。公社党委为加强管理,把全公社四十多个街道食堂划分成四片,按地区成立中心食堂管理机构,加强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以先进带动后进,使各食堂得到平衡发展。大西仓食堂从王大夫胡同十一号食堂调去炊事员兼会计李文嬴以后,主副食调配得好,还加强成本核算,饭菜售价便宜,又好吃,受到群众的称赞,入伙人数由七十多人迅速增加到一百二十多人。由于食堂越办越好,入伙人员吃得好、吃得干净卫生,就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生产中去。
参加食堂工作的绝大多数是家庭妇女,不断提高她们的政治思想水平是办好公共食堂的关键。公社党委及早注意到这个问题,针对食堂炊事服务人员的思想情况,普遍进行了为谁劳动的教育。九个孩子的妈妈玉淑贞,认识到自己当炊事员是“煮千家饭,烧万户烟”,感到责任重大而光荣,热心办好食堂,得到群众拥护。党委就以她作标兵,号召大家向她学习。现在,许多食堂的炊事和管理人员都以食堂为家,精打细算做饭菜。有些食堂做到充分利用米菜的下脚料,处处注意节约开支。


第4版()
专栏:江苏通讯

六朝古都一片新
——记南京街道工业的发展
中共南京市委通讯组
南京是著名的六朝金粉地,解放前的二十多年,它又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解放以来,南京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已经彻底铲除了旧社会的污毒,把南京建设成了一个生产的、文化的、社会主义的新城市。
南京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广大街道居民,特别是家庭妇女全面组织起来,投入生产,就是这种巨大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全市有三千多个街道生产单位,遍布大街小巷,十万街道居民奋战在生产岗位上,越干越有劲。他们去年创造出来的产值和加工费,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市全年工业总产值的五倍;今年上半年的产值和加工费,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一倍。
群众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年纪稍长的人都还清楚地记得,解放前,南京是洋货充斥,什么东洋货啦,西洋货啦,五花八门。解放以后的头几年,这些所谓洋货已经逐渐绝迹了,但这里的各种日用品,大部仍然是上海和其他兄弟城市生产供应的。可是现在,大不相同了。人民经济生活所需要的名目繁多的日用工业品,从鞋、帽、服装到桌、椅、家具,从菜篮、米箩到锅、碗、瓢、勺,从糖果、糕点到儿童玩具,从运动器具到文具纸张,穿的、用的、吃的、玩的,街道工业大部都能生产。街道工业所生产的小百货、小五金,共有两千多个品种,占市场供应量的60%以上。白下区星光五金工具厂所生产的锉刀,有成百种规格型号。建邺公社黑白铁社生产的白铁桶、小耳锅、经济炉、水壶、火钳、畚箕、锅铲、铁勺等,各种规格也不下几十种。人民群众歌颂街道工业说得好:街道工厂,各式各样;大大小小,塞满街巷;五金机械、化工轻纺;人民生活,安排停当;党的英明领导,总路线的光芒。
为了更好地为人民生活服务,许许多多的街道工厂,不仅大搞生产,而且广泛地开展修旧业务。目前,全市各人民公社,都有修旧服务街和修旧服务点。鼓楼公社的山西路,就有五十二家主营和兼营修旧业务的店铺,经营的项目达二百六十一项,基本上做到了有什么修什么。建邺公社最近设立了四十三个固定服务点,采取分散承接、集中修理、流动服务的方法,承接居民修补雨伞、竹藤器、钢精锅和胶鞋等二十一个项目的修旧业务。过去一年来,这个公社的修旧行业,给集体单位修理了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五次,替居民修理了二十万九千九百一十五次,修理了各种工具、用器等四十九万八千九百六十五件,既方便了群众,又为社会节约了财富。群众对修旧业务深感满意,称修旧街是“万能街”,说修旧铺是治疗用具、器皿的“医院”。
街道工厂生产的日用品,不仅吸引着南京市的顾客,而且有一部分还驰名国内外市场。人们所喜爱的熊猫牌收音机,就是其中之一。提起熊猫牌收音机,人们都认为它是国营大厂生产的。是的,起先它确是大厂生产的,可是现在呢?人们不会想到,它的80%以上的元件,都是由街道工厂生产了。
无线电工业如此,其他工业也莫不如此。目前全市电讯仪表、机电、五金、化工等工业部门,已经形成了几十个以国营厂为中心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各有特点的企业群。这些企业群像葡萄串一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更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服务。
妇女创建瓷件厂的故事
在大办街道工业的群众运动中,职工家属和街道妇女一直是主力军。在全市街道工厂的十多万职工中,80%以上是妇女,不少工厂几乎都是妇女。她们不论在办厂、生产和大闹技术革命中,都显示了巨大的才能和智慧。“娘子军”创建的太平瓷件厂,就是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个故事。
1958年6月,在全民办工业的热潮中,住在玄武人民公社珠江路的万冬、胡金英、冯子娥等几名家庭妇女在街道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了为大工厂加工服务的门路。开始不懂技术,就向大厂老师傅学习;没有设备,就请求大厂支援;没有厂房,就把自己住房的走道隔起来使用;没有工作台,就从家里拿凳子、桌子来代替,就这样办起了太平瓷件厂。
“男子能干我能干,男子英雄我好汉。”她们不满足于加工简单的活计,立志要干大活。在工厂创办后不久,她们向大厂要求承担高频瓷件的“素烧”任务。有的老师傅告诉她们,素烧技术如何的复杂,要求如何的高,既怀疑又关注地说:“从来未见妇女烧过窑,烧窑温度非常高,你们能行吗?”也有人断言她们“不行”。但是,她们并没有被难住、吓倒,她们说:“困难就怕有志人,决心做个烧窑人。”六个孩子的妈妈蒋福珍,第一个报了名,和孙秀英等姐妹组成了建窑、烧窑突击队,到几里路外去搬运砖头,到水塘里去挖沙泥,敲三合土,拌和泥浆。除砌窑主要工程是请瓦工干的外,其余都是她们义务劳动搞成的。去年3月8日煤窑建成,被命名为“三八”窑,投入了生产。由于没有厂房,煤窑是建在空地上的,因此,夏天烧窑要顶着烈日,冬天烧窑要迎着风雪。正在这个时候,市委第一书记彭冲同志来到这个厂,鼓励了她们一番,蒋福珍、孙秀英等的情绪更高了。她们坚持下来了,并且逐渐磨练出一手好技术。在短短两个月内,几次改进了煤窑结构和革新了操作工艺,产量由每月烧七、八窑提高到烧十五窑,产品合格率由初生产时的46%,提高到95%以上。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这个厂已由原来的七个人,发展到一百七十八人,除大厂派来帮助指导的老师傅外,全部是妇女。由原来的一间走道发展到十数间厂房,由没有设备发展到数十台机械和仪表设备,由简单加工发展到能生产折线式陶瓷微调电容器、无线电高频瓷件、超小型微调电容器等二百多个品种。娘子军在迅速成长,整个太平瓷件厂也在高速跃进。
东风机械厂走过的道路
湖南路南边一条名叫狮子桥的小巷北首,有一家两开间的小铺房,门口挂着一块“东风机械厂”的牌子。凡是经过这里的人们,被房屋里传出来的机器马达声所吸引,有些好奇的人,还伸进头去看看。只见那一台台的车床、钻床、铣床、刨床,整整齐齐、有条有理地排列在房子里,男女工人们在熟练地操作着。不了解“东风”家世的人,简直会以为这是一家技术、设备基础很不错的地方国营厂哩!那儿会想到它是鼓楼人民公社丁家桥分社新办不久的一个街道工厂呢?
1958年5月,这个厂刚办的时候,全部家当只有三把钳子四把锉,给大厂擦擦油丝、锉锉大角钣,搞一些零碎的简单的加工。当他们向大厂要求给一些较大的加工任务时,谁都不愿意。一次,他们接受电业局的一项紧线钳加工任务,有一个零件活轮,因为没有车床,加工不起来,没有完成任务。这些事,给这个厂的工人刺激很大,他们深深感到,要把厂办下去,不提高技术,不搞一些设备是不行的。于是就立下志愿,决心“丢掉红缨枪,拿起机关炮”,要搞部车床武装自己。不久,他们向鼓楼电机厂买到一台报废的车床,想把它改造改造用起来。可是这台所谓“车床”,除了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架子外,什么东西都没有。电机厂工人笑话他们说:“你们要这废物干吗?做板凳嫌高,回炉吧,你们又没得炼铁炉。”但是这个厂的工人同志,丝毫也没有动摇搞车床的革命决心,他们说:“英雄面前无困难,困难当中出英雄。”经过夜以继日地穷思苦钻,他们终于想到了改造这台破车床的土办法:洞孔用熔化了的铅来补,打眼没有钻床,就用手摇钻先钻个小眼,再用锉刀慢慢地锉大。但是困难还在后头,要把高低不平的床面磨平,是不易过的一道关。开始他们用锉刀一段段地啃,可是啃了四天四夜,手上起了许多血泡,却还是一个废料。办法是逼出来的。他们偶而发现铁板在水泥地上一磨就亮的小事,一商议就决定把床面翻倒在水泥地面上拖磨,拖磨了三个多月,终于把床面磨平了,制成了一台土车床。这个故事迅速在全市传开,人们歌唱说:三把钳子四把锉,床面不平锉刀锉,锉刀不行马路拖,乘着东风鼓大志,凤凰出自小鸡窝。
一关通,百关通。他们有了这部车床作底子,干劲更足,信心更高。在党的领导和大厂支援下,先后又制造了五十几台土设备,加上购买增添,现已有一百三十多台设备。不仅如此,在今年的技术革命大风暴中,他们又大搞工艺改革和产品改革,把钢丝钳生产的三十几道工序改为二十五道,全厂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提高到60%以上。在四百二十一个职工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车工、铣工、钳工、刨工、锻工。
东风机械厂所走的这条技术革命的路子,实际上也是全市街道工厂所走的路子。目前全市街道工厂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一般都达50%至60%,有的厂并已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正是:昨天还是手工,今天已成自动,一天一个变化,小厂大奏奇功。


第4版()
专栏:

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参观军事博物馆
新华社28日讯 由张瑞焕少将率领的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全体人员,今天上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中将、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李伟大校陪同,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贵宾们在博物馆里会见了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烈士的父亲罗迭开,前志愿军战斗英雄和功臣代表胡修道、孙忠国、郭恩志等人。他们见面时,双方情绪十分激动,热烈鼓掌。张瑞焕少将说: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以无比的英勇在朝鲜留下不朽功绩的前志愿军英雄和罗盛教烈士的父亲,感到非常高兴。我以朝鲜人民军的深情厚意向各位问候。接着,张瑞焕少将代表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向罗迭开和胡修道、孙忠国赠送了礼品,并且把崔?托他带来的给“中国爸爸”的一封信交给了罗迭开。张瑞焕少将还把朝鲜人民军协奏团赠送给志愿军烈士黄继光、杨根思家属的珍贵礼物,以及驻守在上甘岭上的朝鲜人民军某前哨连队向黄继光的妈妈致敬和问候的信件,委托有关部门转交他们。当张瑞焕少将赠礼的时候,宾主一再热烈地鼓掌。
前志愿军英雄们和朝鲜战友们一起参观了抗美援朝馆。战友们手拉着手,十分亲热。前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郭恩志看到六十多岁的朝鲜农民金灿道用过的给志愿军背粮食的木架子的时候,激动地对朝鲜战友们说:“我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当时也有一位朝鲜老大爷冒着敌人炮火,不顾自己危险,用一条牛把我送到了医院。我时常想念那位老大爷。我们志愿军在朝鲜,是由于得到了朝鲜人民的全力支援和无微不致的关怀,才取得了胜利。同时,也是由于朝鲜人民英勇地抗击了美国侵略军,中国人民才能安全地进行建设。”贵宾们看到黄继光烈士的照片和遗物的时候,也非常激动,团员朴尚恩说:“黄继光不只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也是朝鲜人民的英雄。我见到过黄妈妈,而且还和她在一起照过像。我们把她当做自己的妈妈一样。”
朝鲜人民军协奏团还向军事博物馆工作人员赠送了朝中人民友谊纪念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贾若瑜少将也向张瑞焕少将和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全体人员赠送了军事博物馆纪念章。(附图片)
以张瑞焕少将(前左三)为首的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中将(前左二)、军事博物馆馆长贾若愚少将(前左一)等陪同下,参观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
新华社记者 张赫嵩摄


第4版()
专栏:

中朝友谊万年长
新华社记者 周长宗 王毓琛 宁焕明
在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以它大量的文物展品,向千万观众讲述着志愿军的丰功伟绩,讲述着山也不能比其高、海也不能比其深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馆内陈列的文物展品中,有一条上面有三十八个弹孔的被单。在它前边,聚集了成群的观众。一队年青的解放军战士,正在听一位前志愿军人员讲述这条被单的来历。他说:“这是‘志愿军妈妈’——朝鲜母亲咸在福在志愿军归国时,送给志愿军的纪念品。这位朝鲜母亲,在上甘岭战斗中,冒着猛烈的炮火救护志愿军伤员,并冒着零下三十度严寒天气,砸开冰窟窿为志愿军伤员洗血衣。因此,志愿军战士都称这位朝鲜母亲为‘志愿军妈妈’……。”向解放军战士们讲解这段故事的是在上甘岭战斗中指挥一个英雄连队,在上甘岭坑道里坚守了十四昼夜的“钢铁八连”的连长李保成。他指着馆里陈列的一张照片,对战士们说:“这是咸在福妈妈当守卫上甘岭的志愿军部队于1958年归国时,向志愿军赠送这条被单时拍下的照片。”他说,咸在福妈妈抢救志愿军伤员时,有一位志愿军的战士牺牲在她身边,那战士留下了这条被单,上边沾满了血迹。咸在福妈妈洗去了上边的血,把它保存了五年多。守卫上甘岭的志愿军部队归国时,她送了一程又一程,在分别的时候,咸在福妈妈流着热泪,拿出了这条被单,她说,她保留这条被单,本来是为了作为纪念品,她看看上边的弹孔,就燃起对美国侵略者的愤怒;看看上边残留的血迹,就想起中国的儿女。现在志愿军归国了,这件纪念品应当送给中国的母亲,让中国的母亲看了它,为自己生育了这样的英雄儿女而感到骄傲。当时,志愿军战士们个个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们围着这位朝鲜母亲说:“妈妈,你的中国的儿女,回国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你。你对志愿军战士付出的辛苦劳累,你为你的中国儿女耗费的心血,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上。”听了这条被单来历的解放军战士们,眼睛里都润湿了。年青的战士们说:“朝鲜的‘志愿军妈妈’,也是我们的妈妈。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和军队的深情厚谊。”
抗美援朝战争馆中,陈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撤离朝鲜时向朝鲜父老兄弟、诸姑姐妹的告别信。这封信上谈到中朝人民的友谊时说,这种友谊:“河川也要歌颂,木石也要动心”。馆中的大量文物展品,都向观众讲述了这种友谊。这里陈列的一片碎瓦、一个水罐或一口破锅,都包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在一个玻璃匣中,陈列着一把斧头,和三块水缸瓦片,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在朝鲜江东郡有位李少潭老妈妈,有一天,志愿军行军从这路过,向老妈妈借宿,老妈妈的屋子很小,地炕上还放了一口大缸。老妈妈为了让志愿军战士睡在热炕上,要把缸搬出去,可是缸大门小搬不出,老妈妈索性拿起一把斧头,把那口祖传几代的大缸砸碎了。另一位朝鲜妈妈柳梅,每当她把接到家里的志愿军战士安排睡熟了以后,她便悄悄把战士们跋涉泥泞湿透的鞋袜脱下来,洗净再烤干。朝鲜的冬季,风寒夜冷。柳梅妈妈将全家仅有的一床棉被,盖到志愿军伤员身上,她还唯恐伤员受寒,再把自己穿的棉袄脱下,盖在伤员的脚头。她一家人吃糠咽菜,却把大米省下来给志愿军伤员熬粥或作饭。伤员不能自己吃饭,她端着碗一勺勺地送到志愿军战士的嘴边;伤员不能起身解大小便,她便端着盆罐给接屎接尿。多少志愿军伤员痊愈后,重赴前线杀敌的时候都坚决表示:朝鲜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这二次生命也要献给朝鲜母亲。许多前志愿军人员今天来到军事博物馆,在这些文物展品之前逗留深思,回忆着朝鲜父老兄弟诸姑姊妹的热爱默念着朝鲜妈妈的名字,回忆着为惨遭杀害的朝鲜母亲和儿童复仇而冲锋陷阵的时刻……。
馆里陈列的图片、油画和实物,这样描绘了朝鲜战场的图景:前面是英勇作战的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后边是朝鲜人民组成的运输队、担架队、茶水站和鼓动站,它们从朝鲜的每个村庄、每条道路,直通向前沿每个阵地。在岩石被炸成石粉的山头,在树木被连根拔起的地方,朝鲜人民为了朝中两国军队战斗的胜利,冒着轰炸、炮火和枪弹,为部队运粮、送弹和筑路。这里陈列着三一七地段的路标。这段公路通往上甘岭,它一共不到五公里长。可是敌人在这里的路面上投下了三千颗炸弹,而没有把它炸断。当年志愿军中的美术家还画了这样一幅油画:朝鲜的老爷爷们,头上顶着土筐的朝鲜妇女们,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在顽强地筑路。敌机炸一个坑,他们就补一个坑;敌人毁一座桥,他们就修一座桥,保证满载着粮食和弹药的车辆,在钢铁运输线上飞驰。朝鲜人民不仅把蒸好的米糕和冬藏的苹果塞到过路的志愿军战士的口袋里,还把粮米送到志愿军的阵地上。这里有一幅描画飞虎山战斗中,朝鲜人民英勇支前的油画:老爷爷和老妈妈们拄着拐杖、背着粮食,妇女们头上顶着装满米饭的木盆、瓦罐,爬山越岭,穿过敌人的封锁线,送往前沿阵地。这里还陈列着朝鲜金灿道老大爷当年往飞虎山送粮用的一付背架。老大爷在送粮途中牺牲了,他的儿子背起这付背架,将粮米送到连续进行了五昼夜战斗的志愿军战士手里。
英雄的朝鲜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支援志愿军作战的事迹,已成为中国人民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丰富教材。许多观众在一个朝鲜农民遗留的一顶帽子和一枝烟袋前边站住了。解说员向观众说:这是有名的志愿军部队的向导——朝鲜老大爷申永淳生前的用物。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那天起,他不辞劳苦地为志愿军带路一百多次。有一次,敌机投下的燃烧弹烧着了他的衣服,他扑灭了火,继续带领部队前进。在这里,还陈列着朝鲜姑娘石吉荣给志愿军挖野菜用的铁铲。这个姑娘在挖野菜时,被炸断了一条腿,她出院后三天,就用手拄着拐杖,到茶水站服务。荣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前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来馆内参观时,在石吉荣姑娘用的铁铲前站了很久。他说:“在上甘岭战役前夜,我在茶水站看到了石吉荣姑娘。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端着茶水,来到我跟前,让我在上战场之前,喝下那杯热茶。”
许多前志愿军官兵来馆内参观时,见物生情地谈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无限热爱。有人谈到带着七岁孩子、深入虎口,从敌人囚牢中救出被俘的志愿军战士,用手榴弹炸死五个美国鬼子,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朝鲜英雄妇女安玉姬;有人谈到在上甘岭战斗中,用身体掩护志愿军伤员,光荣牺牲的朝鲜人民英雄朴在根;有人谈到当儿子抢救志愿军伤员牺牲后,自己咬牙忍疼、担起儿子的担架,把伤员安全送往后方的朝鲜英雄父亲方兴祐;还有人谈到埋掉丈夫的尸体,抬起丈夫抬的担架奔往火线的朝鲜英雄妻子具富力。许多前来参观的前志愿军人员都说,中朝友谊之花,是用鲜血灌溉起来的,我们永远要珍贵它。


第4版()
专栏:

朝鲜人民军协奏团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演出
新华社28日讯 由张瑞焕少将率领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的朝鲜人民军协奏团,今晚在首都天桥剧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和驻京部队官兵进行演出。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张爱萍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上将观看了今晚演出。
今晚,天桥剧场内洋溢着中朝两国军队之间兄弟般的深厚情谊的热烈气氛。当朝鲜人民军协奏团的艺术家们表演反映着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友谊的舞蹈“战友”、“高地重逢”和合唱“满载着友谊”后,观众们的掌声响彻全场。
演出结束时,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北京部队赠送了锦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张爱萍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上将等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亲切握手并赠送花篮,北京部队文工团团员们向客人们献了花。
观看今晚演出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陈伯钧上将、唐天际中将、张南生中将、王尚荣中将、王兴纲少将、杨尚如空军少将、谭友林少将、贾若瑜少将,以及驻京陆、海、空军部队的官兵。


第4版()
专栏:

对外文委和文化部欢宴苏联艺术家表演团
据新华社28日讯 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文化部今晚在新侨饭店举行宴会,热烈欢迎以冈察洛克为首的苏联艺术家表演团。
对外文委副主任屈武在宴会上讲话。他说,再过几天,伟大的十月革命节四十三周年就要来临了。在这个时候,苏联艺术家表演团的同志们前来我国访问演出,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欢迎。
屈武说,四十三年来,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现在已经进入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我们为苏联人民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而欢欣鼓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57年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又于1959年提前三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现在正高举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继续奋勇前进。
屈武着重地说,中国人民对苏联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中国人民始终像保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维护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任何人妄图破坏我们的团结,都将遭到彻底的失败。
冈察洛克在讲话中说,我们这次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苏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我们的演出团是从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演员,其中包括歌唱、芭蕾舞、木偶等各种艺术家,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演出,进一步增强和巩固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
席间,宾主频频举杯,为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干杯。表演团的同志们还热情地演唱了优美的苏联歌曲。
出席宴会的有: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李纶,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卞诚,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赵沨,北京舞蹈学校校长戴爱莲,中国演出经理公司经理丁波等。
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参赞罗曼宁也应邀出席了宴会。
新华社28日讯 苏联艺术家表演团一行二十九人,在冈察洛克率领下,于今日上午乘飞机到达北京。艺术团是根据中苏文化合作协定1960年执行计划应邀来我国访问演出的。
前往机场欢迎的,有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屈武,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李纶,中国演出经理公司副经理黄回以及首都文艺工作者。
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罗曼宁也到机场欢迎。


第4版()
专栏:

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谭政等
会见朝鲜人民军协奏团领导人
新华社28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副主任傅钟上将、萧华上将、甘泗淇上将、刘志坚中将,今天上午会见了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张瑞焕少将,副团长崔昌殷上校、金炳淳中校,并进行了亲切谈话。


第4版()
专栏:

苏联明斯克“白俄罗斯”足球队到京
新华社28日讯 应邀来我国访问的苏联明斯克“白俄罗斯”足球队一行二十五人,在苏联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体联主席利文切夫率领下,今天上午乘飞机到达北京。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李凤楼和中国足球运动员等前往机场欢迎。
“白俄罗斯”足球队是苏联优秀球队之一。这次来我国访问的二十名运动员中,包括三名运动健将:守门员杰尼先科,前锋杰列霍夫、阿尔布托夫,前卫茹科夫和优秀前锋哈辛等。客队中身材最高的是一米八十二,年龄最小的是十九岁。
客队预定10月30日和11月2日在北京分别和北京足球队、“八一”足球队举行友谊比赛。以后将到武汉、广州等地进行访问比赛。


第4版()
专栏:

楚图南等会见拉丁美洲各国客人
新华社28日讯 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会长楚图南、副会长周而复今天下午分别会见了古巴文化代表团,哥伦比亚文化代表团,玻利维亚文化代表团,委内瑞拉文化代表团团长克多尔·马尔加诺·古埃约博士,阿根廷文化代表团团员、阿根廷中国文化协会秘书劳尔·基斯莱昂斯基等。会见时客人们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盛情招待的谢意,并且相互交换了开展双方文化交流关系和友好往来的意见。会见时在座的有中拉友协常务理事陈公琪、总干事陈金等。


第4版()
专栏:

中缅边界联合勘察队举行第二次队长会议
新华社昆明28日电 中缅边界联合勘察队第二次队长会议今天上午在昆明开始举行。
中国方面出席会议的有: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中方首席代表姚仲明,代表程之平、成学俞、陈雁彬、黄凤麟,顾问丁荣昌少将、唐登岷、张国器以及各勘察队队长等。
缅甸方面出席会议的有: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缅方首席代表昂季准将,代表吴山伦、苏敏上校、吴昆翁佳,顾问山友准将、拉昂上校、巴丹上校、吴拉觉、丹民尔,以及各勘察队队长等。


第4版()
专栏:

上海市人民委员会举行酒会
欢迎日中友协访华团和日本话剧团
据新华社上海27日电 上海市人民委员会26日晚上举行酒会,热烈欢迎正在上海访问的日中友好协会访华代表团和日本话剧团。
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在酒会上讲话。他对日本朋友们访问上海表示热烈欢迎。
日中友好协会访华代表团团长大森真一郎在酒会上说:我们在中国访问期间受到的热烈欢迎,使我们深为感动。日本话剧团团长村山知义也在酒会上讲话。
出席酒会的有:上海市副市长刘述周,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胡厥文、刘靖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石西民、钟民,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上海市分会会长张春桥,副会长张耀辉、陈虞孙、苏步青、黄佐临,以及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周信芳、于伶、张骏祥、熊佛西、俞振飞、袁雪芬、张瑞芳等。
酒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全场一再起立,高唱歌曲“东京—北京”和“社会主义好”。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们还在酒会上表演了歌舞。
27日,日中友协访华代表团离开上海去杭州访问。


第4版()
专栏:

张致祥欢宴希腊文化代表团
新华社28日讯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张致祥,今天中午设宴欢迎以帕拿约托普路斯为首的希腊文化代表团。
出席作陪的有温朋久、吴雪、郭小川、胡铮等。


第4版()
专栏:

屈武会见索马里共和国议员访华团
新华社28日讯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屈武今天下午会见了索马里共和国议员访华团成员:索马里共和国议会秘书穆罕默德·吉雅纳戈·吉符马勒,议员达希尔·努尔·埃加勒,索戈勒·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和努尔·穆罕默德·侯赛因·欧斯曼。会见时在座的有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总干事吴青。


第4版()
专栏:

胡愈之欢宴尼日利亚客人
新华社28日讯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胡愈之今晚设宴欢迎以尼日利亚北方进步分子联盟全国组织者马兰·坦科·亚卡赛为首的六位尼日利亚客人。出席宴会的有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包尔汉,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张铁生,以及吴茂荪、吴晓达、吴青、胡刚等。


第4版()
专栏:

中国化学工业代表团赴波兰访问
新华社28日讯 应波兰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部长安·腊德林斯基的邀请,由化学工业部部长彭涛率领的中国化学工业代表团一行七人,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赴波兰人民共和国访问,并考察波兰化学工业。
到机场送行的有化学工业部副部长肖桂昌、李苏、李超伯和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徐明等。
波兰驻华大使克诺泰也到机场送行。


第4版()
专栏:

阿尔巴尼亚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席回国
据新华社27日讯 应邀来我国访问的阿尔巴尼亚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席米·特雷斯卡,结束了在我国的访问,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前往机场欢送的,有我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张致祥,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陈伯清等。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帕里夫蒂、阿尔巴尼亚作家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穆萨莱等也到机场送行。


第4版()
专栏:

日本两个代表团离广州回国
据新华社广州27日电 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和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日本和平委员会访华代表团一行九人和日本亚非团结委员会访华代表团一行十人,结束了在我国的访问,今天离广州经深圳回国。


第4版()
专栏:

日本话剧团离上海去广州
据新华社上海28日电 日本话剧团结束了在上海的访问演出,今天晚上乘车去广州访问。上海市文艺界人士四百多人到车站欢送客人。
日本话剧团19日由武汉到达上海后,在上海举行了四场公演,演出了反映日本人民生活和日本人民对美日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的话剧“死海”、“女人的一生”、“夕鹤”、“冲绳岛”、“三池煤矿”等节目,受到上海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扬。


第4版()
专栏:

墨西哥和卢森堡文化代表团部分团员回国
新华社28日讯 墨西哥文化代表团部分团员恩利盖·卡勃来拉夫妇、埃丝代尔·恰巴、霍阿金·拉米雷斯、卡洛斯·拉古纳和维多·弗洛莱斯等,以及卢森堡文化代表团团员欧班尼夫妇,结束了在中国的访问,分别在今天和昨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第4版()
专栏:

挪威文化代表团回国
新华社27日讯 应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挪威文化代表团一行四人,在团长诺鲁姆率领下,今天早晨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印度尼西亚总统府办公厅


第4版()
专栏:

第一秘书回国
新华社广州28日电 印度尼西亚总统府办公厅第一秘书布罗托迪宁格拉特和他的夫人结束了在我国的访问,今天离开广州经深圳回国。
客人们是25日从杭州到达广州的。26日晚上,广州市副市长李广祥曾设宴欢送。客人们在广州期间,曾参观了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


第4版()
专栏:

匈一科学家到京
新华社28日讯 根据中匈两国科学院科学合作协议1960年执行计划来华访问讲学的匈牙利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布达佩斯市依欧特乌斯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研究所教授萨德茨基—卡尔多士·埃列米尔院士,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前往机场欢迎的有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德封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