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不怕困难 战胜困难 善于斗争 敢于胜利
福建惠安八女跨海征服荒岛
大竹岛在女英雄们的手下现已摘掉了荒岛的帽子,成为盛产番薯、花生、豆、麦和蔬菜的宝岛
福建省惠安县传扬着八女跨海征服荒岛的英雄故事。八个二十岁上下的青年妇女,她们渡过十里海面,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在两年多当中,用八双手、八把锄头,历尽千辛万苦,冲破无数的风险艰难,把荒岛开拓成为盛产番薯、花生、豆、麦和蔬菜的宝岛。她们的名字是——周亚西(共产党员)、李亚招、林亚份、杨宝珠、林亚砚、杨常姑、杨亚菜、杨亚扣。
八位女英雄家住在惠安县莲城半岛上,这里是一个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渔区。全半岛每人平均不到二分地。渔业收入虽然不错,但农业生产却十分落后。1958年以前,每年都得靠国家供应大批粮食,五百多户人家只有二十多头猪,耕牛一条也没有,耕田都是用人拉,田里也施不上畜粪……
1958年春,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舞了莲城人民自己动手、逐步改变农业上贫穷景况的壮志。那时候,兴办了一个畜牧场,养起百多头猪羊,积了一些肥料,又养起十多头耕牛,着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周亚西等八个姑娘,当时都是畜牧场的饲养员。但是要养活这些猪牛,光依靠鱼渣、水浮莲、贝藻、野草等粗饲料还是不行,要种精饲料又没有土地种,这怎么办呢?周亚西等几个饲养员十分着急,党支部书记杨银兴也来到畜牧场研究解决饲料问题。
一天晚上,八姐妹又在一起谈饲料问题。想着想着,忽然有人提起大竹岛来。大竹岛是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宽一公里、长四公里,像只小沙鱼似的躺在莲城半岛外面的大海上,当地有一首童谣说:“大竹岛,小竹岛,石头满山砂满岛,海鸟飞过不落脚,蚂蚁长年啃青草。”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八姐妹就驾只小舢舨探望大竹岛去了。上了岛,她们到处用手去挖泥土。泥土,松松的,厚厚的……
“这地种番薯顶好,我们向支部建议来这里开荒,”杨宝珠说。
可是,亚西却说:“土好是好,只是怕没有人愿意来……”
“那我们八个人来,作个样子给大家看……”姑娘们冲口说出这句话。
“行!我们搞个八女跨海开荒队!”大家兴冲冲地商议定了。
支部还在考虑八姐妹建议的时候,群众已经议论纷纷了。林亚砚被她那七十多岁的老祖父骂了一顿:“我几十年就没有见过谁到大竹岛去的,几个小丫头,到荒岛去送命吗?”有的人说:“叫她们去吧,画个圈圈,保管三天自己跑回来!”有的却这样说:“亚西这姑娘平素老实肯干,想不到也会讲大话。”
听着听着,八姐妹越想越气恼,成天追着支部书记要求批准她们去开发荒岛。她们说:“杨书记,一事还没有作,就叫人讲许多闲话。难道你也不信任我们?”
支部对她们跨海开荒的安全工作作了必要的布置以后,批准她们的要求了。
1958年5月8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八个女英雄驾着一艘渔船、装着几把锄头、几担粪箕、锅碗和水桶等生产生活用具,在十五个民兵护送下出发了。临行时支部书记、大队长和几十个群众,都到海滩来送行。杨支书拉着周亚西的手说:“去为莲城争粮食,去为莲城争气,支部支持你们,困难也在等着你们,勇敢点……”亚西的母亲杨圆,是一个从半辈子的穷苦中熬过来的人,现在是生产模范,这天她再三吩咐女儿:“支部看重你们,有志气就要干到底!”
但是,当她们跨上小岛,马上给一片荒凉包围了。到处是大石头、小石头和缠脚的野草;一条路也没有,更不用说住的地方了。中午烧饭时,连水也找不到,她们几乎分头跑遍整个荒岛,在灼热的石头和干燥的沙土中搜索,到傍晚,才发现一个泉眼,等到她们挖出泉水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呼啸的海风又刮得几乎站不住脚。于是她们索性饿着肚子找了个避风的石洞睡觉。在漆黑的石洞里,姑娘们一面谈着她们征服荒岛的雄心壮志,一面又你一口我一句的创作了一首至今还在大竹岛上流行的歌谣:
劳动起来心喜欢哪,
大竹岛开荒最光荣;
八姐妹心齐不怕苦呀;
小荒岛建个新家乡。
第二天一早她们把这个用几块大石头砌成的石洞收拾一下,安下了“家”,马上就扛着锄头畚箕出去开荒了。沙质土初看很松,但一锄下去,那无数的大石头、无数的小石子,就把锄头挡住了。头一天,就有两把锄头给石头震断了。于是,她们就集中起来战斗。白天开荒挖大石头,夜里借着月光拣小石块。尽管有的虎口震裂了,有的累得腰酸背痛,但她们仍谈笑风生地把大竹岛称做小鳗鱼,肉好吃,刺难除。
第三天傍晚,支部派畜牧场场长曾朝凤带着粮食、菜蔬和竹篷来看望她们。那是正该吃晚饭的时候,曾朝凤看那个用小石临时砌起来的灶,还是冷的,揭开锅子一看,也是干的。“怎么,你们今晚没有烧饭?”她们说:“早烧过吃了”。曾朝凤不信,一直追问,才问出原委来:她们开始在石洞里烧饭,但洞子小,草烟熏得大家发呛,连眼睛也睁不开了。以后索性搬到露天来,可是,外边风大,新砍的草又不易烧着,每烧一顿饭都要花很多工夫。于是姐妹们索性一天烧一顿,匀着三餐吃,好腾出时间去开荒。畜牧场场长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但却板起脸孔对她们说:“你们这班丫头,简直是胡闹,那能天天吃冷饭呢?……”
姐妹们还不服气,她们说:“烧一顿饭花半天,难道叫我们来这里成天守着锅灶吗?”
曾朝凤当天不回去了,他在驶来的舢舨上睡了一夜,第二天又到岛上来为她们搭起竹篷,砌个避风的小炉灶,还给她们砍了一大堆柴草。
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她们不屈不挠地坚持努力,在一个多月中,她们终于用八把锄头在岛上第一次开垦了三十三亩荒地。
开始整地了。大自然好像要蓄意考验八姐妹的志气一样,这时候,海面上连天刮着台风,下着暴雨,八姐妹避雨的竹篷也给狂风带走了。她们退到石洞里去,可是,石洞里雨水已积到大腿高。她们只好戴着斗笠,穿着棕衣,手挽着手,靠在挡风的石壁边过夜。共产党员周亚西被冷风吹得直打哆嗦,但是她想:“这几天姐妹们够苦了。可是,要是泄了气,动摇了,岂不是辜负了党的希望”,于是,她拉着姐妹们的手,缓缓地对她们讲着红军长征路上吃草根、啃皮带的故事,讲起刘胡兰和黄继光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又燃炽了姐妹们的壮志。尽管洞外是狂风暴雨,洞内的八姐妹却手挽着手,唱起了那首在莲城流行了几百年的民歌:
锄头勤掘啊,狗屎勤拾,
不是金山啊,也是银窟。……
就这样,她们在相互鼓舞与激励下,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战胜了狂风暴雨等困难,在十多天中就把开好的三十三亩荒地全部整好和种上番薯。
番薯种下去了。新的艰苦战斗又开始了。她们除了必须经常在半夜起床挑水浇地抗旱外,还得经常冒着风险,驾船往来在波涛汹涌的海洋打捞海肥和载运粪肥。有一次,正是番薯头次下肥时节,八姐妹从莲城运送满满一船肥料回大竹岛。逆风行船,很是缓慢,刚到半路,天气突然变了,海面刮起暴风,浪头一个又一个地压过船头。李亚招用尽气力摇,橹杆断了,帆破了,船底又出现几个漏洞。八姐妹把包头扯下堵塞船旁漏洞,一边紧握着橹,一直坚持到支部派来的救援船找到她们,才把运肥船带了回来。这天,亚砚的老祖父又瞪眼骂她了:“死丫头,这下可安分了吗?看你再敢过海不?”
亚砚却笑着回答说:“爷爷,别吓唬我了吧,我们八个人发了誓,不叫大竹岛长出番薯,我们就不回来。”第二天一早,她们像昨晚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样,又驾着那只满载着猪牛粪的船往大竹岛去了。
就这样,在几个月中,八姐妹经历了五场较大的风险,但是,一次又一次风浪都没有把她们吓倒,反而把她们锻炼得越发坚强了。而大竹岛也在她们的奋发努力下,摘掉“荒岛”的帽子,第一次长出番薯来了。信息灵通的海禽海兽,也成群结队来偷食了。临近丰收了,八姐妹却要夜夜轮流在田头守卫。她们千方百计地和海禽海兽作斗争。从莲城带来两条狗和四头猫帮助巡逻,吠逐海獭和驱捕海鹅;她们还在海鹅经常出没的地带,张起一道道白色的网。先后捕捉到三十多只肉肥味美的海鹅。姑娘们笑着说:“现在大竹岛交好运啦,往年是海鸟飞过不落脚,现在海鹅却自己送来给我们当菜吃了。”
在八姐妹这样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下,终于战胜了狂风暴雨和水旱、禽、兽等灾害,在新开垦的荒岛上获得了大丰收,第一年大竹岛三十三亩番薯平均亩产三千二百多斤,比半岛上的平均产量还高。连同番薯藤子,整整运回四十大船。当第一次丰收的番薯运回莲城的时候,八女又在那边继续战斗了。小岛上又接连种上麦、豆和花生。而八女跨海征荒的故事从此也传遍了全县,成为人们称赞和学习的榜样。现在,大竹岛上的拓荒者已由八人增加到二十多人,耕地面积已由三十多亩扩大到七十多亩,已经成为莲城大队的一个杂粮基地了。两年多共计收获了番薯五十多万斤,花生、大豆和麦子等一万五千斤,两年前栽种的二千多株的桃子、龙眼、石榴和桐树,已绿树成荫,园边的龙舌兰也有两尺左右高了,不久就可收获。最近她们又计划在大竹岛上再开荒三十亩,种植各种果树一万株,养猪二十头,养鸡三百只,养兔一百头。欣欣向荣的大竹岛,好像一朵含苞初放的红莲花,开在莲城半岛的海上。
黄瑞生、刘素珠、福建日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敢于胜利
周集
莲城半岛上,八个青年妇女,跨过十里海面,征服荒岛,大办粮食。这是一幅色彩瑰丽的画面,一首战胜困难的赞歌。
跨海征荒,困难很多,要渡过十里海面的汹涌波涛,要披荆斩棘,要抵御暴风雨的袭击,要忍受饥渴的折磨……八位女英雄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怕这些困难,战胜这些困难,使过去“海鸟飞过不落脚”的荒废之地,长出了丰盛的粮食。也不知多少世纪过去了,大竹岛默默地躺在那里,没有人去开发。八个青年妇女八双手,就描出了一幅“十里海外起壮图”的画面。不经艰苦奋战,锦绣前程何有?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怕困难,战胜困难,善于斗争,敢于胜利。这就是坚定的和彻底的精神。我们时代的青年,都要具有这种精神。要革命,就不能怕困难。克服一个困难,便登上了一级石阶,再克服一个困难,便又登上了一级石阶。要想登得高,就不能害怕爬山的困难;要想取得胜利,就应当毫不吝惜地付出一番力气。平原倒是好走,然而无从升到新的高度。把困难踩在脚底下?还是让它挡在脚面前?问题尖锐,不容含糊。毛泽东同志说:“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不要躺在床上,以为会来一阵什么大风,把灰尘统统刮掉。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绝不作空想。”毛主席的这些话,当时是指对反动派的政治斗争的,而今天把它用在改变自然的斗争中,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八女渡海征荒的事迹,说明只要有了坚定的意志,再加上艰苦卓绝的实践,不怕困难,勇敢地去战胜困难,就一定能创造出英雄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同我国革命前辈艰苦奋斗赢得革命胜利的战斗精神是脉络相承,声息相通的。继往开来,所向无前,青年人要勇于挑起这副担子。
面对着八女渡海征荒的画面,一定会引起青年人的遐思。八女的英雄事迹,鼓舞起他们极大的勇气。有些人恨不得奋起双翮,飞到同样一个岛上,大办农业,去描下动人的画面,写下战胜困难的赞歌。这样的精神自然是好的。但是,敢于胜利的人,一定要敢于在各种地方、各个岗位上战胜困难,要善于从困难中找出胜利的途径。所以,必须立足于自己所在的地方战斗,在党和国家需要自己去的地方战斗,在自己的生产小队中战斗。不要作一个虚无缥渺的空想家,而要作一个敢想敢干而又脚踏实地的革命的现实主义者。在这些地方,现在也许看起来不那么有声有色,但是,这些地方也是英雄用武之地,不要认为太平凡了,做不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因而就不去认真对付。看起来是平凡的事业,正需要认真干下去,认真对付,进行持久不懈的努力,把它变成不平凡的事业。大竹岛躺在那里多少世纪,也很平凡,经过八女的战斗,就不平凡,成了宝岛。如果没有八女的战斗,大竹岛还不是个荒岛?大竹岛如此,各地又何尝不如此;八女如此,各地青年又何尝不可以如此!事在人为,天在人开,地在人辟。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要作自然的主人,而不是作奴隶。现在大批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决心干一辈子农业,看起来到普通的农村中去,好像很平凡,可是,实际上这就很不平凡,因为他们下决心去认真对付,有了敢于胜利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我们今天要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这和过去战争时期在战场上打仗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是战场农场同可比武,枪杆锄头一样可以立功,都要认真对付。今天许多地方青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战斗,虽然不尽如八女渡海征荒那样,但是,八女渡海征荒的那个精神,那个劲头,在任何地方都使用得上。


第3版()
专栏:

把知识和青春献给农村建设事业
铜山县三堡公社一千多知识青年提高政治觉悟学会生产本领
据新华社南京27日电 江苏省铜山县三堡人民公社历年来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已经超过一千人,其中有高中、初中的学生和高小毕业生。他们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学会了许多农业生产本领,为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文化、加强农村人民公社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堡公社解放前人民生活贫困,读书的人极少,许多农家几辈子没有人上学。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绝大部分农家子弟都上了学。许多农家子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农业劳动,决心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曾被少数人称为“傻姑娘”的王萃苹,是1955年高小毕业的。当时她父亲是区长,哥哥是一个中学的负责人,不少人认为她将升学或找工作。但是她看到了农业合作化的远大前途,认识到农村迫切需要有文化的青年人,便毅然参加了农业生产。几年来她积极劳动,曾十多次被评为模范社员,去年春天又被选为生产小队长,群众对他非常爱戴。像王萃苹这样安心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全公社各大队都有。今年暑期全社又有一百七十多个知识青年,响应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参加了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
三堡公社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几年来和广大群众一起与穷山恶水搏斗,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今年夏秋干旱时,滕寨大队的知识青年滕绍仁带领群众日夜引水灌田,水源干涸后,他为了找水源,曾几天几夜不下山,发现没有枯黄的草就往下挖,十几天就找出和挖掘出二十多个山泉,使山坡上二百多亩地获得了丰收。这个解放那年毕业的高小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人人称赞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楼大队由十五个知识青年组成的“青年飞虎队”,在生产上样样干得出色,在各个方面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这个公社的知识青年几年来广泛开展了科学技术活动,并且采取各种办法帮助社员提高文化水平。各个大队都有各式各样的青年试验田。王楼大队贾村生产队以知识青年邓继文为主的试验场,培育出一种适合当地土质的多穗高粱,已经开始在全社推广。今年春天邓继文等又白手起家,创办了一个化肥工厂,现在已经成为日产三千斤土化肥的工厂。高小毕业生阎鸿武为食堂安装了土自来水,还和社员一起创制出一种土耘草器,提高工效30%。油坊生产队高小毕业生滕道武最近创造了一种双刀切片器,在全社推广后,切山芋的工效提高了50%以上。全公社有五十多个女知识青年担任了保健员,许多知识青年成为水利员和各种农业技术员。全社的一百六十多个群众业余学习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知识青年。现在全社90%的青壮年文盲已经脱掉文盲帽子。
全社知识青年由于积极劳动,埋头苦干,在各项运动中听党的话,目前已有八百多人被评为模范社员,有一百五十多人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六百多人加入了共青团,有三百多人担任了生产队长和会计、保管员等职务,有六人被选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对他们也非常关怀和爱护。党委举办的业余党校和团校(每年二次到三次)总是尽可能吸收他们参加学习,同时也很注意组织他们开展业余文化学习,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现在,全公社高小毕业生已有70%提高到初中程度,初中和高中水平的知识青年,文化水平也有了不少提高。


第3版()
专栏:

学习英雄的精神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继光公社青年艰苦奋斗建设家乡
据新华社成都27日电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烈士的故乡——四川中江县继光人民公社的广大青年和群众,以英雄黄继光的英勇精神作为榜样,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发愤图强,建设英雄的家乡。在10月中旬中江县的万人评比检查中,这个公社以秋收、秋种、秋耕等各方面生产和工作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县的“十好”红旗公社,实现了他们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十周年献礼的保证。
继光公社原来是一个贫瘠的丘陵地区。但是,全社青年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黄继光英雄精神的鼓舞下,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战胜各种困难,改变了英雄故乡的面貌。社员们说,只要有黄继光那样的大无畏精神,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我们。今年夏天,继光公社遭到严重干旱。前志愿军复员军人、共产党员李福成说:黄继光用自己胸膛顶住机关枪眼,保证了战斗的胜利。我们现在遇到的干旱算得了什么?他组织起二十个青、壮年社员,用十四架水车接成一道长龙,日夜分班,车水上山抢救禾苗。有的管理区还连续抗旱十几个昼夜,结果,保证了水稻增产。正是有着这样坚韧不拔的精神,几年来,继光公社和继光管理区一直保持着红旗单位的称号。


第3版()
专栏:

新青年壮志凌云
“听党的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要看实际行动。党需要自己留在农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应该坚决留在农村,有了困难,应该坚决克服。……如果眼睛只望着将来,不愿意做当前最需要做的事情,那样的理想只是空谈而已,不会成为现实。”
河北汉沽市大钟庄公社“燕子突击队”队长 邢燕子
“我觉得,我干的事情是对党有利的,对六亿五千万人民有利的,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如果这被有些人称为‘傻瓜’,我是愿意做这样的‘傻瓜’的,并且还要继续‘傻’下去,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傻瓜’,而不做对于人民不利的‘聪明人’。”
上海浦东县张桥公社青年突击队队长 朱玉琪
“农村这块土地天高水长,在一切有志气的年轻人面前铺下了宽广的道路。如果青春能有一百次,我愿意都献给建设农村的伟大事业!”
吉林延吉县东盛人民公社社员 吕根泽
“党需要的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青年,我们应该做到坚决服从党的需要,任何时候,都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人活着,一辈子都应该处处为集体,党需要我们到哪里,就到哪里。”
天津静海县团泊洼人民公社社员 王培珍
“农村是一所大学,庄稼活的学问深着哪,我愿意永远在农村大学里学习,当一名又红又专的小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幸福的家园,做新中国第一代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山东益都县弥河公社晓光大队青年技术队长 张世兰
“我觉得一个人只有在战斗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才最有意义。将来,当我满头白发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过去,不曾虚度年华,不是碌碌无为,自己的一生是紧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结合在一起的,在整个共产主义大厦的建设中有自己所砌的一砖一瓦,那将是我的最大幸福!” 上海浦东县金桥公社社员 吕美英


第3版()
专栏:

做能文能武的农业生产尖兵
广西香塘公社知识青年樊国芬立志改变家乡面貌
据新华社南宁27日电 广西北流县香塘公社竹杭塘大队旺梨塘小队二十岁的共产党员、初中学生樊国芬,热爱农业劳动,在劳动中见困难就上,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了贡献,曾十多次受到中共北流县委、香塘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的奖励。
樊国芬在1959年春天休学回家后,就天天早出晚归,积极参加农业劳动。但是,当时有些人却说她“傻”。这些冷言冷语,使樊国芬怎么也想不通:“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是光荣的呀!为什么别人不了解我,父母也不了解我?难道是我错了?”她去找大队党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告诉她:“你没有错,一个知识青年,应该积极参加生产,把自己的知识和青春献给农村公社的建设事业。”支部书记的话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她把腰挺了挺说:“对,要好好干下去,把全部知识和青春贡献出来。”
今年春季,旺梨塘生产队正副队长带着十八个男社员到水库工地去了,剩下的二十八个劳动力绝大部分是妇女。樊国芬是记分员,支部书记要她代理队长领导这支“娘子军”,把全队一百二十五亩田种好、管好。樊国芬接受任务后,碰到很多困难。一百多亩田,要犁耙、播种、送肥,又要插秧,但她们只有二十几个人,而且这些农活中有的她们根本不会。樊国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鼓励妇女们说:“男社员不在家,我们也要大跃进,天崩也要顶住它!”她串连了李惠珍、陈启芳、吴庆芳等几个积极分子,依靠她们发动其他妇女,首先把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接着,她和三个积极分子带头学犁田。开始,牛不听她们使唤,经过几天驾驭以后,牛听话了,她们犁耙的熟练程度也赶上了一个男社员的水平。以后,樊国芬又和几个妇女向老农樊尚忠学会了浸种、播种。插秧时,天气很冷,她们以热情战胜了严寒,在半个月中按时完成了春插任务,在全队早造田有三分之一受旱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增产。在这期间,樊国芬除代理队长外,还担任记分员和食堂管理员工作。她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三餐饭要用的米、菜、油、盐,一早就点交给炊事员;白天领导社员去田间劳动,在田头评工记分;晚上开会安排工作后,就结算伙食账和工分账。她经常忙到深夜才睡觉。
旺梨塘小队的水田有半数以上是山冲低产田,把这些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就成为争取粮食增产的关键。离村不远有一个山冲,那里有六亩多低产田,解放前田主曾杀鸡宰鸭拜了六个庵堂,祈求神佛保佑这几亩田高产,结果不但一点效力也没有,反落个“六庵堂冲”的名字。当队干部提出要改造山冲低产田时,就有人泼冷水说:“神佛都不能改变低产田!”樊国芬串连了七个思想先进的妇女,开了一个会,决定在“六庵堂冲”种妇女高产试验田,以实际行动打破人们的迷信思想。她们根据这几亩低产田的特点,在插秧时下足优质基肥,种下后用科学方法管理禾苗,同时多追施肥料。经过她们精心管理,“六庵堂冲”改变了历来禾高不过尺、苗瘦叶黄的旧貌,出现了秆长茎粗的新景象。“六庵堂冲”的变化,鼓舞了社员们的更大干劲,全队掀起了全面改造山冲低产田的热潮。


第3版()
专栏:

“十朵红花”朵朵红
河北省永年县刘营人民公社棉花丰产方副方长沃守钦等十名知识青年,在中、小学毕业后,即志愿地参加了农业生产。他们劳动积极,勤学苦钻,成为农业战线上的标兵。当地群众称赞他们是开在农业上的“十朵红花”。
刘营公社十名知识青年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事迹在当地青年中广泛流传,最近他们收到了三千多封表示要向他们学习的信。这是他们在一起读各地的来信。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五万亩棉花丰产方副方长、共产党员沃守钦,被选为河北省人民代表和出席省、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代表。
初中毕业生、共青团员刘花琴是公社的气象员。
丰产方技术员、共青团员赵直彬(左),从一个高小生变成了既会各种农活又懂不少科学技术知识的社员,这是他和另一个标兵宁卫琴(右)在对新品种棉株进行调查。


第3版()
专栏:

青年们,到第一线去 孙滋溪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