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回忆天津战役更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
刘亚楼
天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一次重要的攻坚战,是促使北平和平解放和解放全华北的关键。天津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方针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群众热烈支援下英勇作战的胜利,也是我党、政、军、民密切配合共同斗争的胜利。
这一战役是在解放战争已经经历了两年半的时候进行的,是在我军已经由劣势转为优势,由防御转入全国规模进攻的历史时期进行的。
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停止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在各个战场上同时发动了大规模的秋季攻势。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英明的战略计划,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北起长春南到昌黎一千五百多里的战线上全线出击。只五十二天的时间,就歼敌近五十万人,解放了残留在敌手的十四座城市。到1948年11月2日解放沈阳为止,东北全境解放。不到三年的光景,蒋介石在东北战场上的一百万军队,包括“主力中之主力”的若干美械兵团在内,全军复没了。当时,毛主席对于辽沈战役结束后敌我力量变化的新形势曾经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63页)
美蒋为挽救其全面败局,一面进行“和平”阴谋,“引退”蒋介石,抬出李宗仁,一面调整部署,企图重建江南防线。美帝国主义并且企图插足青岛、上海,以便使国民党军队取得喘息时间,保存国民党残余力量,继续与中国人民为敌。
党中央和毛主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敌人战略上的战线已经全部瓦解,我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革命怒潮正在激动着社会各个阶层。国民党反动统治已从根本上动摇,已到了分崩离析,人心尽弃的境地。这样的形势向中国人民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国民党反革命武装力量和一切反动势力,争取中国人民革命的彻底胜利呢?还是半途而废,在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面前止步,使敌人赢得喘息机会,然后卷土重来?这是有关我国人民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在这紧要关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明决策。
在东线和南线继睢杞战役、济南战役胜利之后,开始了有名的淮海战役。在北线紧接着辽沈战役的胜利,迅速组织了有名的平津战役;西北战场也进入反攻;敌后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同时,针对美蒋“和平”阴谋,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八项和平谈判条件。中共中央负责人发表了“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的评论。公布了战犯名单和惩办战犯的政策,以及新解放区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正是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坚定地掌稳了舵,才使中国革命沿着正确道路,胜利地进行到底。解放华北的战役就是在这样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的。
当时,国民党在华北还保留了四十多个师的五十余万军队,继续支撑局面,掩护江南的战略部署。被孤立于华北的傅作义,这时举棋不定:一面收缩兵力集结于平、津、张、塘一线,摆成一字长蛇阵,并且和我谈判,查探我军意图,以求自保;一面和蒋介石信使往还,想南逃江南靠拢蒋介石;又想西窜绥远。
党中央和毛主席考虑到如果让傅作义的五十万军队南逃或西窜,都将对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发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决定刚刚结束辽沈战役、正在进行战役休整的东北解放军主力——第四野战军迅速进关,和人民解放军华北兵团会合,共同进行平津战役,首先将傅作义东西两面的退路切断,而后加以分割包围,“关起门来打狗”,以便彻底解决华北问题。
在林彪、罗荣桓同志指挥下的第四野战军,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克服了连续作战未及休整等各种困难,在辽沈战役刚结束二十天,即1948年11月22日,就开始了向关内进军。当时的意图是:和人民解放军华北兵团一起,首先抓住并消灭傅作义主力于平绥线,拖住蒋系部队于平津地区,求得在不长的时间内歼灭平、津、张一线全部守敌四十四个师。按照这个意图,第四野战军八十万大军和人民解放军华北兵团会合,分三路,齐头并进,日夜兼程开赴华北战场,充分表现了我军“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47页)。
右路军从南从北夹击平绥线。连续十九昼夜的行军追击作战,攻克密云,占领怀来、康庄,解放了张家口。歼灭了傅作义主力暂编第三、第四两个军部、七个师和骑兵旅等六万五千人,打掉了傅作义起家的本钱,控制了由八达岭至张家口的平绥路全段,切断了傅作义西窜之路。
中路军主力向天津、北平间攻击前进。八天的行军作战,歼敌五千余人。进逼北平城下,夺取了丰台战略物资基地和石景山发电厂,并一度攻入德胜门,完成了对北平守敌的包围。完全切断了平、津守敌的联系。
当时的情况,“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70页)。左路军入关后,主力沿北宁线急进。连克唐山、芦台、汉沽、军粮城、杨村、张贵庄机场、静海、杨柳青等要点。经十二昼夜的行军追歼作战,包围了天津,切断了天津、塘沽两地十八万守敌的联系,在水网地区打乱了敌人津、塘守备区防御体系,封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
第四野战军在短短十余天的行军作战中,跨过长城,入关后,和人民解放军华北兵团共同席卷了北宁、平绥两干线和平、津、张、塘几百里战线,坚决执行了毛主席所指示的在战役初期“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69页)的战略意图。我军兵力之大,前进之快,行动之秘密,战斗力之强大,完全出于敌人的意料之外。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傅作义曾估计我东北解放军的主力至少要休整三个月才能进关。所以,虽然看到全局不利,华北暴露,但仍依靠其在华北战场的暂时优势,坐观时局。想不到我东北解放军主力以神速动作,迅即挥师入关,和人民解放军华北兵团一起,一下子就从四面八方打来,将他的五十多万军队完全分割包围,截成几段。傅作义的军队这时完全成了“瓮中之鳖”,蜷缩于平、津两个孤立据点之内,陷入欲战不得,欲守不能,欲逃无路,完全被动的地位。而我军则可以从容地将其逐一加以歼灭。这一战略形势为天津战役的胜利和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完全证实了毛主席当时所作的敌情估计:“敌人对于我军的积极性总是估计不足的,对于自己力量总是估计过高,虽然他们同时又是惊弓之鸟。”“此种计划,出敌意外,在你们最后完成部署以前,敌人是很难觉察出来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70页)
当时,敌军除在平绥和平、津外围被歼的以外,在北平还有二十多万人,在天津有十三万多人,在塘沽有五万多人。我军的战略布局,原来是首先解放塘沽。因为北平、天津都是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党中央和毛主席为了使古都名城和几百万人民免遭战争破坏,开始准备先打下塘沽,控制海口,歼灭小的,孤立大的,作出个样子,迫使平、津守敌放下武器。但是,后来根据对地形的侦察,塘沽附近四周开阔,河流、盐田很多,而且冬不结冰,既不便于构筑工事,又不便于展开兵力;同时塘沽背面靠海,守敌侯镜如的指挥部设在军舰上,如果首先攻击塘沽,难以把守敌全部歼灭。这时平、津守敌又表示不愿接受人民劝告,企图顽抗。如果首先攻击塘沽,就将拖长解放平、津和解放全华北的时间。根据这一情况,中央改变原来意图,决定首先攻歼天津之敌。这一决定,对于后来战局的顺利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再次证明了毛主席战略、战役指导的灵活性。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
天津战役是一个在水网地区大规模的攻坚战。天津周围是广阔绵垠的沿海洼地,是易守难攻的水网地带,对大兵团多兵种的战斗行动有不少困难。天津市区地形复杂,被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白河和运河切成许多片断。天津敌军防守司令陈长捷从1947年秋就大力增修城防。环绕全市挖了一道宽十米,深四、五米的护城河,并放进运河河水和海河潮水,水深经常保持三米左右。护城河内侧连接一道土墙,墙顶到河底高六、七米,墙上附有电网,每隔二十至三十米有一座碉堡。护城河外有碉堡群,有几道铁丝网、电网和鹿砦,周围有埋设数以万计的地雷,并且将城周围五里以内的村庄焚毁,造成一片无人区。沿着护城河有大型碉堡三百八十多个,连同市内和纵深的碉堡共约一千多个。纵深的地堡群直达核心工事区,匪首陈长捷自夸为“大天津堡垒化”。他以为凭借着这样的复杂地形、坚固工事和十三万多兵力,完全可以固守,所以被围以后仍然拒绝投降,继续顽抗。
面对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万人、坚固设防的军事集团,要取得攻坚战的胜利,确是一个重大的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时间又很急迫,因为天津攻克以后还要进一步解放北平。那时已经是1949年1月初,如果时间推迟,冰冻融解,就不利于北平的作战,因而天津战役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十天以内完成。
当时我第四野战军正处在连续行军作战之后,进关不久,人地两生,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攻歼天津守敌的任务,是有着种种困难的。但是,我们进行的是人民战争、正义战争。我们遵循毛主席所制定的人民战争的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我军有着党中央和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和坚强的政治工作,获得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援。华北党组织派了专人到前线司令部协助进行工作,华北人民对解放军真是有求必应,应有尽有。因而困难再大,也一一被克服了。
首先是在扫清外围的作战中,华北人民和地方武装担负了帮助侦察地形、恢复交通、派出向导、供给敌情资料,以及部队供应等等繁重的工作。保证了我军从1月3日到13日短短的十天之内顺利地肃清了外围十八个据点的敌人,进入攻击准备位置,完成了艰巨的攻城准备工作。
毛主席告诉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因此,要完成攻克天津的任务,加强准备是一件大事。
攻城准备中,首先遭到的困难是如何打破敌人的放水计划。我军包围天津之后,敌人在三元村附近将南运河与护城河沟通,使南运河河水大部流入护城河。并在赵各庄、陈塘庄附近堵塞了护城河通海河的水道,使积水不能流入海河,而向天津西南部广大郊区倾泻,造成了一片水淹区。这就大大妨碍了我军的攻击准备。我军发动当地人民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对河水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南运河上游独流和马厂附近找到了碱河的水闸,把水闸提开,南运河河水流入碱河,切断了天津护城河的水源,解决了攻击天津的水患问题。
大面积水患解除以后,如何突破外围护城河障碍,仍是突破阶段的重要困难。敌人非常重视护城河的作用,千方百计增加河水,并且每日以数百人在河上打冰以防结冻。我军发动广大战士和人民群众开展军事民主,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创造了多种适合这个地区特点的渡河器材,保证了突破的胜利。如苇子桥就是当时的创造之一。这种苇子桥不但轻便结实,浮力大,而且不怕枪弹,在敌人火力下运动方便,又可以就地取材。当地群众在一个晚上就送来芦苇五百多捆。这种苇子桥成为当时克服护城河障碍的主要器材。此外,像双梯式的活叶桥、翻梯、船桥、云梯等,都是群众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工事情况制作出来的。这些器材对克服攻击天津作战的困难有很大作用。
华北党组织特别是天津市地下党的同志,供给了详尽的天津敌情资料,连每一座碉堡的位置、形状、守备兵力都有具体交代。这就使我军迅速掌握了情况,因而下决心、订作战计划、部署兵力,都有了确实可靠的基础。
天津战役中,我军一方面作了周密的军事部署和攻坚准备,一方面在战前、战中和战后进行了强有力的、生动活跃的政治工作,发挥了高度的战斗顽强性和旺盛的攻击精神,保证了作战的胜利。战士们的坚强决心在华北人民的激励之下更加高涨。广大群众对自己军队表现了无比的关怀和热烈的支援。尤其天津近郊人民,由于遭受国民党匪军焚村拆房等等灾害,对敌军有着无比的愤恨。我军在战前动员中发动群众向战士诉说所受的苦痛,极大地激励了战士们。“活捉陈长捷,替天津同胞报仇除害”,成为战士们的誓言。
对天津市的接收工作,华北党组织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从天津市军管会和党政机关到区的、街道的一套组织机构、人选、办公地点,都预先作了具体安排。战斗结束前,就准备好了十二万俘虏住的地方和吃的东西。天津市的工人、学生,在天津市地下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坚决的护厂、护校斗争,保护了各种工业、文化设备不受敌人破坏。
这一切就保证了天津战役的战前准备、战斗行动和战后工作顺利进行。没有华北人民和华北党组织的帮助,天津战役的迅速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从这里再一次看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再一次看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乡村包围城市政策的胜利,我党在城市中地下工作的胜利和我党各项城市政策的胜利。
在天津战役的准备过程中,人民解放军总部曾向天津守敌发出放下武器的劝告。当我军兵临城下时,匪首陈长捷为了迟滞我军的行动,并查探我军意图,曾两次派出当时的天津参议会的代表出城谈判。天津前线司令部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向敌人提出了天津守军应该自动放下武器,人民解放军保证一切自动放下武器的官兵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果坚持抵抗,城破之日将要加重惩罚等条件,并且限令守军在二十四小时以内答复。但是,敌人并无接受人民意志的诚意,故意说在二十四小时以内放下武器有困难。这就拒绝了我方令其投降的条件,敌人缓兵之计,已完全暴露,我军当即决定歼灭顽抗之敌,并且通知守军,我军将于第二天(14日)上午十时开始攻城。在这以前的怀来和康庄战斗、新保安战斗以及张家口战斗,我军也都采取过这种“先礼后兵”的战法。
在发起总攻以前,党中央和毛主席曾指示,攻城部队在战斗中要尽量设法使工厂和学校,使天津市各种主要建筑,少受炮火和炸药的破坏。这也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关心。攻城部队指战员在战斗中坚决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
敌人在天津的防御部署是这样的:整个阵地分为三线,第一线是金汤桥、金钢桥、二十一号桥以北地区,包括北洋大学;第二线是海光寺、胜利桥、中正桥以北地区;第三线是胜利桥、中正桥以南地区。核心工事区在海光寺以东,墙子河以北,胜利桥以南地区。天津防守司令部在海光寺。
天津市区的形状是南北长二十五华里,东西宽十华里。敌人强的部队如蒋介石嫡系六十二军在中部和北部,弱的部队在南部。天津市高大建筑物在南部,一般平房在中部,市郊北部开阔,南部多为水网区。
我军对天津市区的攻击部署,是遵照着毛主席“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的原则,根据敌人守备的特点和天津市区地形特点,根据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并尽量使城市少遭破坏的要求而制定的。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确定了东西对进(三八、三九两军由西向东,四四、四五两军由东向西),拦腰斩断(在金汤桥或金钢桥会师),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作战方针。这个方针的要点是首先求得东西贯通,以打乱敌人的防御体系,拦腰斩断。由于天津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城市,加强东西两面的攻击力量,就能迅速可靠地求得贯通。把敌人拦腰斩断,就能打乱敌人的整个防御体系,又能自由地将兵力向两翼扩展,这样既不感到正面狭窄,兵力摆不开,也不致形成兵力分散。除了东西两个主攻方向四个军以外,以部分兵力由南向北助攻和以小部兵力由北向南佯攻。为了迷惑敌人,曾使用重炮向天津北部进行试射,还利用第四野战军总部警卫团从北面进行威力侦察,并将侦察行动故意暴露给敌人。此外,还利用我方谈判人员的行动,有意给敌人制造了攻城指挥部在北面的错觉。陈长捷根据上述情况,错误地判断了我军主攻方向在北面。因此,在我军总攻前夜,陈长捷曾将其原来部署在市中心区的守城部队中最强的主力一五一师调到北面。这样大大减弱了我主攻方向上敌人的抵抗能力。
总攻击是1949年1月14日十时准时开始的。各部队运用林彪同志提出的“四快一慢”,“一点两面三三制”(注)的战术原则,在东西两个主攻方向及南北各助攻、佯攻方向,共十一个突破口同时展开攻击。在炮兵、装甲兵、工兵等多兵种密切协同下,只以一个小时的但又是极为剧烈的战斗,东西两个主攻方向就都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其中以西面和平门突破地区战斗最为激烈。其余方向也相继突破敌人的防御,对市区形成多路穿插分割。敌人曾派飞机两架参战,但当即被我高射炮兵击落。以后,敌机就没有再敢接近战区。我军迅速克服了护城河的障碍,突破了敌人第一道防线后,市内敌军依靠坚固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从各个方面对我进行连续的反冲击,企图阻止我军深入。我军发扬了高度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大胆灵活地运用了“四组一队”、分割穿插战术。先头部队遇到坚固房屋和据点的时候,只拿小部队看管起来,主力绕过继续前进,分段穿墙越顶,无孔不入,孤胆作战,直插猛进。后续部队发现前边部队被敌阻住,立即另行打开道路前进。这样就很快把敌人整个防御部署搞得稀烂。这种分割穿插战术在东北曾普遍采用。锦州战役被我生俘的敌东北“剿总”上将副总司令范汉杰曾说:“我们最怕的就是这种分割战术”。天津战斗中我军再次发挥了这一战术的威力。经过十六小时的剧烈战斗,1月15日二时,东西两面主力在金汤桥会师,完成了作战计划的主要部分。敌军随之全线动摇瓦解。我军大胆穿插追扑,迅速发展。15日上午八时攻入核心工事区,占领海光寺。十时匪首陈长捷的防守司令部插上了白旗,敌人全部瓦解。因陈长捷发生错觉而调到城北部的敌军主力一五一师,被完全包围孤立,后来没有投入战斗就放下了武器。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46页)天津战役,不仅在战前的准备工作中充分表现了人民战争的特色,就是在战斗中也到处看出人民群众对我军的热爱以及高度的觉悟和组织程度。战斗开始以后,天津的工人、学生、市民手持早已准备好了的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标语、旗帜,守候在家门。在我军突破外围以后,天津市工人和学生就从四面八方各个院落内拥出来组织游行示威,自动当向导,和战士一起搜捕敌人。部队在前面打仗,市民在后面拍掌欢呼。由于压制不住对敌人的愤恨心情,有的群众赤手空拳就跑在部队前面。就在这种军民协力汇成巨流的冲击下,各处守敌丧魂失魄,纷纷放下武器。这种军民紧密结合在一起,斗志昂扬,压倒敌人的热烈场面,说明党的政治主张已经掌握了最广大的群众,人民群众已经无所畏惧地行动起来向敌人冲击。这是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力量的源泉,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表现。
天津市人民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军队,争先恐后地要战士们住到自己的家里去;部队为遵守城市政策和群众纪律,却情愿食宿在街头檐下,双方为此推让不已。一旦战士住到群众家中,群众更是热情接待,战士休想自己起火做饭。人民和人民军队之间热情和融洽的空气形成了天津从来没有过的新气象。
我军为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指示,战前就向部队进行了深入的传达教育,提出“人民财产全面保护,缴获物资原封不动”的口号。在战斗过程中我军处处注意对城市和人民财产的保护,表现了精确战术和射击技巧。在南市区,敌军曾依靠耀华中学进行顽抗,我军作到了歼灭敌人而未破坏学校;南开大学院内有敌人的炮兵阵地,对我攻击部队实施猛烈阻击,我炮兵只还击敌人的炮兵阵地,不打南开大学的校舍;敌人的观察所在天津最高的建筑物中原公司的顶部,虽然对我行动妨害很大,但我军没有进行摧毁射击。由于我军炮火的准确和步兵熟练的穿插战术,在战斗中除了中纺三厂由于敌军顽抗有所损坏外,其余的工厂、学校大部都在我军预定的作战计划下保持了完整无损。战士们对城市建筑和人民财物秋毫无犯,所有缴获敌人的物资都原封不动地留在原地或者派人看守,或者贴上“某团、某连缴获”的字条。有的战士看守缴获物资,虽然几顿吃不上饭,但宁愿自己挨饿,对所看守的罐头、食品等也不动分毫。战斗一结束,没有人乱放一枪,街上立即恢复了秩序,表现了我军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和遵守群众纪律的精神。在工人、学生和市民的协助下,很好地保护了这座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天津市的工人不仅有力地保护了各种工业设备免遭破坏,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修复了各种电讯交通设备。战斗结束后几小时之内,广播电台就开始广播,电讯交通畅通,商店开始营业,人民欢欣鼓舞,天津市区呈现了一片热闹景象。
天津战役从攻击开始到战斗结束历时只二十九小时。计歼敌十三万人,缴获各种炮一千一百六十三门,轻重机枪三千五百五十三挺,步马短枪五万四千六百四十一支,汽车八百七十九辆和其他各种弹药物资,并击落敌机两架。
天津战役的胜利,给企图固守北平的傅作义以及其他各地残留的国民党军队提出了有力的警告和明显的去向:一切不明大义不愿服从人民意志,企图负隅顽抗的人们都只有天津战役的下场,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他们就只好用“天津方式”加以解决。“天津方式”就是用战斗的方法,将十三万国民党守城的军队全部解决。天津敌防守司令兼警备司令中将司令官陈长捷、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林伟俦、八十六军中将军长刘云瀚和著名的反动头子天津市伪市长杜建时等匪首一齐被俘。他们拒绝和平解决,坚持抵抗到底,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天津方式”教训了傅作义,也教训了其他国民党残余力量。当着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平、津,兵临城下的时候,傅作义也曾派出代表与我军进行谈判。但是,那时他认为自己还有力量,还想较量一下。可是,在天津守敌被打败,十三万人在二十九个小时之内全部被解决后,在天津被俘的陈长捷和由北平派出的谈判代表见了面,转告了天津战役的滋味之后,傅作义将军才真正认识到人民军队的力量,北平问题的谈判才很快达成协议,二十余万守军接受了出城改编的和平条件,从而又产生了“北平方式”。“这是在敌军主力被消灭以后必然地要出现的,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方法是一种斗争方式,是一种不流血的斗争方式,并不是不用斗争可以解决问题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25、1426页)1月27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伪南京政府国防部的文告称:“华北方面,为了缩短战争,获致和平,借以保全北平故都基础与文物古迹,傅总司令作义曾于22日发表文告,宣布自22日上午十时起休战。……共军已有小部开进市区。绥远、大同两地也将实施休战。”新华社当时对这个文告的评论是:“战败了,一切希望都没有了,比较好的一条出路,是军队离城改编,让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和平地接收城防和市政,这是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为什么天津不肯这样做呢?难道天津的工业商业‘基础与文物古迹’不应当保全吗?难道天津的‘国家元气’应当受损伤吗?为什么1月22日应当‘促成全国彻底和平之早日实现’,而在1月13日就不应当,而令天津的和平解决不能实现呢?基本的原因是天津打败了,……北平孤立了,毫无希望了,决心走第二条路,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可能性从此产生。”真正是:“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扫帚到了,政治影响才能充分发生效力。”(《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31、1132页)
淮海战役的胜利,平津的解放,华北问题的迅速解决,就使得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得以集中主力向南进军,协同全国各野战军促使全国革命早日胜利。中共中央对平津解放的贺电中说:“华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连同东北、华东、中原、西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已经奠定了人民解放斗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国民党反动政府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经陷于四分五裂动摇崩溃的绝境,除了彻底接受中国共产党所提出、而为全国人民所拥护的八项和平条件,按照人民的意志和北平的范例实现真正的民主的和平以外,它就将彻底地被歼灭。”
天津战役的胜利是党、政、军、民合力斗争的胜利,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各项政策的胜利,是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获得伟大胜利的今天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的时候,来回忆天津战役,使我们更加感到毛主席当时的作战指导方针的英明、正确和格外亲切,更加感到毛泽东思想的英明、伟大。我们必须更好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埋头苦干,发愤图强,加速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把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一支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和现代化作战能力的优良的革命军队。如果帝国主义胆敢将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那么,我们一定会像过去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一样,以人民战争的思想武器,全民动员,彻底地消灭帝国主义侵略者,奠定世界的永久和平。
注:“四快一慢”,“一点两面三三制”是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提出的战术原则。
“四快一慢”是指每次作战必须力求准备充分,既要迅速抓住敌人积极行动,又不要莽撞从事。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根据这一精神,具体规定了四快一慢的原则。
“四快”是:1、向敌前进要快;
2、攻击准备要快;
3、突破扩张战果要快;
4、追击要快。
“一慢”是指确定总攻击发起的时机。就是说一定要在一切准备好了的情况下,才发起攻击,如果尚未准备就绪,则宁可慢一些,使部队有充裕时间作好充分准备。
“一点两面”是指在向敌人进攻的时候,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弱点,从一点突破进去,在敌人内部
“开花”,而不是分散兵力,到处突击;同时以一部分兵力从另外方向攻击,形成两面、三面或四面包围,以便促成主攻的突破,保证全歼敌人。
“三三制”是步兵基层的战术组织形式。通常是一个班分三(或四)小组,每组三、四人。这样便于班长掌握和指挥,有利于部队进行小群的灵活动作和互相掩护,也有利于在敌火力下减少伤亡。


第7版()
专栏:

北平解放(中国画) 叶浅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