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汉阳轧钢厂生产多品种
湖北省汉阳轧钢厂坚持实行干部“四同”和种“试验田”的领导方法,深入地发动群众革新生产设备,努力增产轻型钢轨等钢材品种,支援省内外矿山、森林和交通运输建设的需要。今年以来,这个厂生产的十五种钢材品种中,有八种异型钢材是在今年先后试制成功的,另外还生产了各种规格和结构不同的钢丝绳和钢绞线,全厂钢材的产量也节节上升,本月十五日已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百分之九十八左右。
“三班为一炉”的经验有发展
山西长治钢铁厂第一炼钢车间创造性地推广太原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七号转炉“三班为一炉”的经验,在搞好“三班为一炉”的转炉本身纵的协作关系的同时,又以“一班保三炉、炉炉互比武”的方法,搞好转炉与转炉,转炉与其他工序之间横的协作关系,在班与班之间组织比协作好、比产量高、比质量好、比消耗低和在炉与炉之间组织比成锭高、比吹炼快、比吹损少、比风眼消耗低的“四比”竞赛,从而使一个炉的班与班之间,同一个班的炉与炉之间、和同一根生产链条上的化铁、运输、冶炼、浇铸等不同生产环节之间出现了合纵连横的协作配合,和班班炉炉优质高产的新局面,促使九月下旬以来,钢产量和钢的合格率不断提高,每吨钢的生铁消耗不断下降,全车间转炉炼钢按日按旬地完成和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
鞍钢抽调领导骨干加强第一线
鞍钢最近从公司机关和各厂矿抽调了一千四百多名党委书记、经理、职能处长和厂矿长、厂矿党委书记、车间主任等领导干部,下放基层,充实生产第一线。这些领导骨干有的到矿山掌子担任工段长,有的到高炉、平炉兼党支部书记、炉长,具体帮助基层干部抓思想、抓管理、抓关键,使基层领导工作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全国劳动模范、第一炼钢厂副厂长陈效法和平炉车间副主任李绍奎等到比较落后的五号平炉以后,帮助工人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操作方法,使这个比较落后的平炉,现在一跃成为全厂最先进的平炉之一。
发挥新上前线人员的作用
四川重庆南岸区各煤矿在大力抽调地面人员和非生产人员加强采掘第一线以后,及时采取措施,迅速发挥新上前线的人员的作用。他们通过大搞现场技术练兵,开展老工人和新学工订师徒合同和老工人巡回教学等办法,使新工人迅速掌握生产技术,并妥善安排这批新生力军,促进煤焦生产大幅度增长。全区调人加强生产第一线后的八月份与七月份相比,原煤平均日产量提高百分之四十五点九,焦炭提高百分之五点六。随着新学工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九月份全区原煤平均日产量比八月份提高百分之十二点六,焦炭提高百分之三十一。
青岛手工业优质高产多品种
青岛市手工业职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大搞优质、高产、低耗、多品种竞赛。各单位针对生产关键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有力地促进了产量、质量的提高。各单位的职工还克勤克俭,精打细算,综合利用原材料,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和原材料消耗。八、九月份,全市各种主要手工业产品都完成和超额完成了产量计划,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二十点九四,各种产品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并试制成功了二百四十八种新产品和六千一百五十二种新花样。


第3版()
专栏:

精打细算 合理安排 节约人力
兰州化学工业市政工程两公司大挖劳动潜力生产增加人员减少
本报兰州20日电 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在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群众挖掘劳动潜力,今年以来,在完成比去年增大一倍生产任务的情况下,节约了二千五百八十五个劳动力,做到了“增产增事又减人”。
今年,这个公司的生产和机械加工任务,都比去年增长一倍以上,基本建设任务也增长很大,因而对劳动力的需要也相应增加。在年初编制劳动计划时,虽然经过三次的调整压缩,但还是需要增加二千个劳动力。为了解决需要增加的劳动力,公司党委提出向技术革命要劳力的口号,一面深入细致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向群众讲形势、交任务、指方向,说明节约劳动力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群众,寻找节约劳动力的具体途径,并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了各种有效的组织措施:
第一、减少机构层次,加强生产第一线。如建设公司原来有公司、工地、工段、班组四级管理机构,现在撤销了工段这一级,工地主任直接领导班组,使原来担任工段长的一百五十多名脱产干部回到了生产岗位,充实了班组的领导和技术力量。
第二、改变劳动组织,使劳动组织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节约劳动力。如机械分厂的砂型工段,过去把砂型与清铲划为二个班组,砂型工虽多,但不管清铲,因此往往因为清铲来不及而不得不大量使用普通工,最高的时候整个工段使用了一百六十多个劳动力。现在,把砂型和清铲合并成一个混合大班,不但不再用普通工,整个工段还节约了50%的劳动力。
第三、开展多面手活动,做到“一人多艺,精一兼数”。目前,全公司有一半以上的工人达到两面手,有许多工人能做三种、四种甚至五种工作,为充分发挥劳动潜力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第四、广泛地开展技术表演赛,普遍提高工人技术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节约劳动力的目的。如他们原来是一人作一台压缩机,通过技术表演赛,普遍地达到了一人看二台,有的人一人看了五台,实现了一人顶五人,大大节约了劳动力。
第五、根据工作性质,以女换男、以弱换强、以老换壮,合理地使用劳动力。仅全厂十八个食堂就替换出来了二百多名青壮年工,加强了生产第一线。
第六、根据勤俭办企业的精神,压缩非生产人员。原来这个公司的服务性人员有八百八十多人,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开展“一人顶几人”的活动以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现在虽然只有六百四十多人,但是工作反而做得更好。
本报兰州20日电 兰州市政工程公司采取查施工项目、查计划安排、查施工措施等办法,改进企业管理,合理调整劳动组织,充分挖掘劳动潜力,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截至10月14日止,已节约出劳动力二千八百九十三人,占现有职工总数的53.6%。
兰州市政工程公司今年担负的施工任务比去年增加了一半左右,这些工程工期都很紧迫,土方石方量非常大,需要大量劳动力。今年一开始,公司党委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工地对使用劳动力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积极摸索节约劳动力的途径。各工地开展查施工项目,查计划安排,查施工措施等活动,发动群众围攻生产关键,组织均衡施工,保证最合理的使用劳动力。在安排计划项目时,各工地都首先算劳动力账。在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方针下,根据劳动力来安排生产,完成一项再开工一项,既节省了劳动力,又加速了重点工程的进度。
为了更好地节约使用劳动力,这个公司还通过调整工地组织机构,减少了非生产人员。他们将原来的八个工地合并为四个工区,取消了中队建制,将两个中队合并为一个工段,直接领导小队,这样就减少了层次,使非生产人员下降到6.1%。这个公司节约出二千八百九十三个劳动力后,生产水平仍然月月上升,到10月14日已完成全年施工计划的93.78%。节约出的劳动力,加强了农业和生产建设第一线。


第3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厂矿企业要善于最合理地安排劳动力
任何时候,劳动力的问题都是组织生产的头等重要问题。因此,一切厂矿企业的领导者,都要善于最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劳动力,以最少的人力办最多的事情,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劳动力的作用。
保证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人力,这是合理安排劳动力的首要环节。生产第一线是人们变革自然的主要战场,人力配备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提高。工业生产是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工序和辅助工序、一线和二线之间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和连续性。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非生产人员和辅助人员,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辅助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工作,应该服从于生产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生产。一线、二线之间存在着主次的关系,如果非生产人员占用过多,不能保证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兵力,不但削弱了生产的力量,直接妨碍生产,还会造成机构臃肿,人员浪费,降低全员工效,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指挥生产的企业领导者,都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整个生产全局起决定作用的第一线,在安排劳动力时,也必须分清主次,首先保证第一线有足够数量的精壮劳动力。
在保证第一线有足够劳动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适应生产持续跃进的要求,正确掌握生产高速度发展的比例关系,合理安排和调整各个生产环节的力量。拿采掘工业来说,掘进和运输是两个重要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上又往往存在着劳动力比例偏低的状况,这显然是不符合煤焦、矿石持续跃进的要求的。我们在突击煤焦、矿石的生产和运输中,首先就要集结人力,加强这两个方面的战斗力量。但是,就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而言,由于条件的差异,薄弱环节也不一定都是掘进和运输,也可能是回采,那么劳动力的安排就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部署。而且我们还要看到,生产中的矛盾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掘进和运输设备、条件等方面的改进,各工序之间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旧的薄弱环节克服了,又必然要出现新的薄弱环节,这时劳动力的部署又要根据新情况而定。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根据持续跃进的规律,找出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劳动力在各个生产环节上分布的正确比例,就能使劳动力的安排符合生产的要求,并且成为组织持续跃进的保证。
要作好合理安排劳动力的工作,关键还在于领导是否具有自力更生的思想和决心。为了保证以农业为基础和以钢为纲、全面跃进方针的贯彻,从事工业的同志必须尽最大努力从企业内部挖掘劳动潜力,尽可能不向外面要人。
合理安排劳动力,一方面,要按照生产高速度发展的要求,找出一线和二线、主要工序和辅助工序以及生产各环节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应该保持的比例;一方面又要根据政治思想、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来考虑人力的调配使用。由此看来,合理安排劳动力也是领导作风深入的过程,领导水平提高的过程。
(摘自“四川日报”)


第3版()
专栏:

西宁铁路局第二工程处“一顶几”竞赛大面积丰收
五千多名职工达到一个人顶两个人,抽出一千多人支援农业生产
据新华社西宁20日电 西宁铁路局第二工程处密切结合技术革新成果的巩固、推广、提高工作,广泛开展“一顶几、多合一、大加番”的群众竞赛活动。全处二十五个工程队中已有十二个队达到了一个队顶两个队,有五个队达到了一个队顶三个队,有五千多名职工达到了一个人顶两个人,有九种机械平均达到一台顶三点六六台。全处在全面均衡地完成了前三个季度的计划同时,还抽调出一千多名职工支援了农业生产。“一顶几”就是一人顶几人、一厂顶几厂、一台机器顶几台机器;“多合一”就是把各种新技术、新经验综合应用在一个车间、一个小组或一个工序;“大加番”就是使工作效率、产品成倍的增加。
自今年第二季度中共西宁铁路局第二工程处党委提出了这一运动后,全处各级党组织都总结、巩固、提高技术革新的成果,使职工从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认识实现“一顶几”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这个处的党委书记等负责干部还到各个工地帮助制订大闹技术革新开展“一顶几”活动的计划。他们在施工中发现土石方的运输能力满足不了施工的需要,挖、装能力又满足不了运输的需要,便广泛发动职工针对挖、装、运、卸这四个关键,开展了“一顶几、多合一、大加番”的竞赛。职工们先后在这方面实现了四千多项革新建议,使土石方工程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全处出现了土石方施工一条龙自动线二十九条,有力地促进了施工进度。二零二工程段职工在总结了电力牵引架子车(原来是人推的)运输一条龙的技术革新经验后,各工程段又根据这个经验在传动、闸把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全处实行推广的电力牵引架子车一条龙已达二十一条,使运土工效比人力运输提高了十六倍。


第3版()
专栏:

福建改革加工机具节约大批粮食
苏州推广先进经验降低粮油加工消耗
新华社福州20日电 福建省粮食加工部门在提高出米率和用米糠榨油方面,做出了良好的成绩。今年1月到8月,通过提高稻谷出米率,共为国家增产成品粮三千万斤;1月至9月,用米糠榨出油三百万斤,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三倍。
今年以来,福建省各地粮食加工厂不断开展以提高出米率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改革加工机具,推广先进经验,使稻谷出米率节节上升,第一季度的平均出米率为72.68%,比去年提高0.48%;第二季度又提高到73.24%。福州粮食局所属加工厂今年以来加工的大米,有95%以上达到了“四断”(断谷、断糠、断砂、断稗)的标准,成品完整率达到80%以上,出米率也随之提高,七个月就为国家增产成品粮近一百万斤。松政县各碾米厂在技术革新运动中,有一半的工厂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全县平均出米率比去年提高了1.08%,成本降低了22.47%。泉州市各碾米厂积极推广“轻机多碾”等先进经验,第二季度平均出米率达到74.75%,比去年提高了1.45%。
各地粮食部门积极帮助农村人民公社改革粮食加工机具,改进加工技术。地处闽北山区的建阳县,过去有80%以上的口粮要靠旧式水碓和人力加工,今年在粮食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改建了两百多个粮食加工厂,并利用山区水力资源丰富的条件,实现水力加工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出米率。如城关公社溪源大队实现粮食加工水力机械化后,每百斤稻谷可多出大米六斤。
在大搞米糠榨油中,福建省粮食厅拨出五十万元,帮助各公社、大队兴建榨油厂,增添了油车三千架。晋江县大部分粮食加工厂在附设榨油车间就地加工米糠就地榨油后,半年中即增产米糠油五万多斤。由于不断进行操作技术革新,各地在米糠榨油中积累和创造了不少先进经验,使出油率不断提高,全省出油率已由去年每百斤米糠出油八斤多,提高到十斤以上。
据新华社南京20日电 江苏省苏州市碾米、磨面、榨油部门职工在加工农产品的过程中,发扬“两钱必争、颗粒不让”的节约精神,努力降低原料消耗,提高米、面、油的出率。
苏州市粮食局副局长张启道深入到第三碾米厂,与这个厂的副厂长凌志明、先进生产者程永华、杨永兴等人组织了三结合小组,对每台米机进行对比测定,寻找提高大米出率的办法。他们对一号米机和二号米机的对比测定表明,二号米机的小时产量比一号米机高30%,每百斤稻谷出米率高半斤多。他们还测定了甲班和乙班的操作技术,发现乙班小时产量比甲班高二千多斤,每百斤稻谷的出米率也多出了四两多。根据测定的数据和群众讨论,全厂总结出了一条提高出率、产量、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经验,即在稻谷加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机械直接加工,尽可能增加自然碾磨。市粮食局在全市粮食工厂中推广了这个经验,出米率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苏州面粉厂制粉车间乙班全体工人也千方百计地提高小麦出粉率。乙班班长孙小毛把住了原料进机的第一“关”,及时发现原料变化,狠抓清麦入仓和净麦上磨环节,从原料的清理到制粉环环扣紧,同时加强了本部门的巡回检查工作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由于全班同心协力,9月上半月的净麦出粉率平均达到86.99%,比8月份平均提高了零点五三斤,为国家增产面粉一万多斤。苏州市油脂化学厂采取预榨浸出的操作方法,把螺旋榨油机压榨过的油饼余油提出来,降低了菜油损失,两个月来已为国家增产菜子油九万三千斤。


第3版()
专栏:

收好管好用好国家和公社的粮食
宁夏宣永粮站一贯爱护粮食连续六年获得模范单位称号
新华社银川20日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粮食局宣永粮站职工所管的国家粮食仓库,从来没有发生过虫、霉等损失粮食的事故。粮站职工还帮助附近公社收好、管好、用好粮食,办好公共食堂,做到了计划用粮和节约用粮。从1954年以来,这个粮站已经连续六年获得模范单位和先进单位的称号。
这个粮站的仓库条件并不好。仓库用屋原来年久失修,鸟粪、虫茧、虫屎和老鼠很多,仓内潮湿阴暗。粮站贮粮点有七处(后来是五处),每个贮粮点相距二、三十里,而站里只有职工九名,每年的工作量很大,保粮任务很艰巨。但是,全站职工在党的教育下,艰苦奋斗,从1950年起,十年来在粮食的保管上一贯坚持了五日一小查、半月一大查、下雨随时查和每月一化验、每季普查排队的保粮制度。检查时,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在每年粮食入库之前,普遍对仓库进行清仓消霉,嵌缝粉刷,铺垫地坪,剔刮虫屎虫茧,使仓内四面八方一尘不染。这些工作都是职工们亲自动手做的,没有请过一个临时工,因此共为国家节约用费五千零二十二元。在铺垫地坪方面,他们以大胆革新的精神,废除了过去用胡麻秆铺地的方法,采用三合土(卵石、砂子、炉渣)和石膏铺地,不仅能防鼠、防潮、防霉,并且节省劳力、物料、时间和费用。仅胡麻秆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两万多斤。他们还学习外地经验,做到了贮粮不用袋,贮油不用桶。由于采取上述种种有效措施,大大降低了粮食损耗率,近四年来共为国家节约粮食六万七千多斤。
宣永粮站还帮助灯塔人民公社收好、管好、用好粮食。每年夏秋收割季节,粮站就帮助公社安排劳力,组织细收细打。今年夏收,他们帮助公社组织社员拾麦穗,拾回麦子五千多斤。在帮助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统一保管粮食上,粮站的成绩更为突出。他们帮助各大队选仓点,修仓房,培训粮食保管人员五十七人。一年来,粮站还帮助各大队建立了粮食保管、清仓消霉、清洁卫生、粮食出入库等各项制度。现在,灯塔公社的粮食已做到入库有账,出库有据,库库有囤头卡片和保粮公约。每座仓房,夏天有水缸,冬天有砂袋,门上挂防雀帘,五天一检查,一周一清扫。从1958年以来,全灯塔公社的一百五十五座仓房,基本实现了无虫、无霉、无损失。
宣永粮站职工为了帮助公社办好食堂,撤销了自己的食堂,职工们都到福堂管理区第二生产队的食堂吃饭,他们在党委领导下,以第二生产队的食堂为重点,从民主管理、家底生产、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到计划用粮和节约用粮,全面地进行帮助。几个月来,共帮助各食堂建立了“三账”、“两据”、“三簿”、“四表”、“二票”等有关计划用粮和节约用粮的管理制度。“三账”是粮食收支存用账、实物现金账、社员往来账;“两据”是实物收据、现金收据;“三簿”是粮油计划实用登记簿、蔬菜登记簿、粮票饭票登记簿;“四表”是用粮计划表、以人定量计算表、节约粮食报表、实物现金公布表;“二票”是社员餐票、节约粮票。通过这些典型试办取得经验以后,就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在全公社进行推广。现在,灯塔公社各个食堂的计划用粮和节约用粮工作都做得很好。


第3版()
专栏:

社会主义当家人
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总装配车间里,有一个一贯热爱国家财产、处处勤俭节约、把一草一木视作珍宝的老工人王金城。业余时间,人们常常看到他在厂里到处翻翻拣拣,废棉丝、小零件、小铁块、煤块等什么东西他都看在眼里,连车间里清扫出来的垃圾他也要清筛一遍,拣出土里的金属屑。他还千方百计地把这些东西变无用为有用。由于他常年如一日地爱护国家点滴财物,工人们把他叫作社会主义“老财迷”,曾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现在他又成为增产节约运动中的一名标兵。
(一)王金城正在从车间里清扫出来的垃圾中筛拣混在土里的金属屑。
(二)王金城(左)把拣来的“废物”分类放到“小仓库”里。青年工人佘耀宗(右)和张慧(中)搞技术革新,缺少零件,结果在王老师傅的“聚宝盆”里找到了。
(三)一年多来,王金城(右)不但没领过一块新棉丝,还清洗了许多拣来的废棉丝,供车间使用。
(四)王金城处处节约、爱厂如家的高尚风格,带动了全车间的工人。底盘小组的青年工人制造一台油棉丝清洗机,用来清洗和处理用过的废棉丝,为国家节省开支。
新华社记者 喻惠如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