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老百姓会议
——万荣县汉薛公社改进领导作风见闻
本报记者 莎荫 邵棠
刚到山西省万荣县汉薛公社,就听人说,这个公社的“老百姓会议”开得挺不错。后来仔细访问了一下,原来是这么回事:汉薛公社今年满共开过十一次生产小队长以上的干部会议。这十一次三级干部大会,加起来还没用四十个小时。每次会议最长不过四小时,最短的只开两小时。而且没有一次会议是坐在会议室开的。因为会议开得少,开得好,开得时间短,管理区、生产队的干部们很拥护,他们给公社召开的干部大会起了一大堆名字:有的说是“飞行会议”,有的说是“讨宝会议”,有的说是“对台戏”,后来,慢慢地大家的说法一致起来了,叫它是“老百姓会议”。意思是说,这种会议没有长篇大论的报告,就像群众商量什么事情,开门见山,做什说什,短什学什,要什给什,什事儿都办得扎扎实实,俐俐落落。
“对台戏”
汉薛公社的“老百姓会议”始于何年何月,我们没有来得及仔细考究。不过,开春的那场大牲畜饲养工作“对台戏”以后,才被上上下下的干部们承认了。
当时是这么回事:3月间,春耕已经开始了,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马德保到各生产队去检查工作,摸黑跑到高家庄管理区,正碰到犁地的社员赶着牛回来,他细细一看,大黄牛个个都瘦得很。第二天,又跑到杨李管理区,到地里看了看,大黄牛比高家庄的还瘦。这一下,老马急了,心想:现在春耕刚刚开始,牲口就瘦成这个样,以后的活儿咋搞?想不到回公社和党委委员们一商量,有的人还觉得不是个问题,说什么“咱汉薛地硬路难走,牲口的料和别的公社一样多,就顶不下来。”意思是说:汉薛的牲口就该比别的公社瘦一点。老马一听很不舒服,可也没有再说什么。第二天爬起来就跑到薛村沟管理区。薛村沟管理区在东山坡上,要说路难走,是公社数一数二的;要说地硬,早上落雨,后晌就干巴得下不了犁。可是,这个管理区的牲口个个吃得滚瓜流油,九匹母马,生了九个子,四十几个母牛生了四十几个牛犊。摸到这个典型,话就好说了。显然,硬路难走,不是养不好牲口的原因,养不好牲口的真正原因得从领导思想和饲养管理方面去找。于是他跑回来又和大家商量,党委委员们也没什么说的了,决定开一次牲畜饲养工作会议,把问题解决一下。
因为想把问题解决得快些好些,会议是这么开的:薛村沟管理区和杨李管理区都把牲口牵到汉薛管理区,然后把全公社的干部、饲养员叫来给评比。大家一看,都说薛村沟管得好,杨李的牲口养得不好,就纷纷地要薛村沟管理区的干部介绍饲养经验。薛村沟管理区的农业股长就简单扼要地给大家介绍了他们实行“干部包槽”,改进饲养的经验。大家一听,心里亮了。这家说,两个月把牲口养得赶上薛村沟;那家说既要养好,还要配好种。连杨李的支部书记也作了检查,提出了改进饲养管理的办法。老马见大家的思想情绪转过来了,就说既然大家都愿意把牲口养得像薛村沟一样,公社党委接受大家的意见,号召全社干部、饲养员,在春耕生产运动中立即开展一个养好大牲口的竞赛运动。会议就这么结束了,满共不过开了三小时,可大家的印象十分深,薛村沟的经验一下就在全公社推广了。几个月工夫,全公社大牲畜就喂起来了,配种工作也进行得又好又快。原来,这个公社的牲畜饲养是万荣县有名的“老第七”(这个县一共有七个公社),现在夺得了亚军。
“讨宝”
麦收罢,汉薛公社二十二个管理区立即掀起一个总结小麦增产经验,力争来年更大丰收的群众运动。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县委向各个公社党委提出了力争农业大增产的三十二条措施。公社党委研究了一下,觉得:要把这三十二条一齐贯彻下去,就会样样搞不好。讨论来讨论去,只有一条办法,就是抓住关键大做文章。可是,什么是关键呢?党委责成马德保去找。
马德保接受了任务,一连跑了好几个管理区,没弄出个头绪来。后来听说薛村沟有四亩小麦,今年亩产达到四百斤,他就跑去了。开会、访问、实地观察,找出了一条原因——水土保持搞得好。这四亩地整修得好,去年8月那场大雨没冲开口,土没冲走,今年施肥、加工和别的地块一样,打的粮食却多上两三倍。可是,要整地,得花劳力。他算了一笔账:复播、整茬、棉花管理、大小秋收,满打满算至少也要一百九十五万五千多个工,而当时公社所有第一线的劳力也不过做一百六十六万多个工。怎么办?想来想去,决定让薛村沟管理区试一试。管理区的干部们接受了这个任务后,先把劳力集中在秋田管理上,打个歼灭战;扭回头来整地,四天工夫,全区修出了五百多亩地。看来,劳力问题不难解决。于是,在8月2日这天,全公社的管理区、生产队的干部们一早就到薛村沟的四亩丰产地里开会。当时,照通知是贯彻执行县委的指示,不想会议一开始,先是薛村沟管理区第四生产队队长李太来介绍四亩地亩产四百斤的经验;接着,又是薛村沟管理区支部书记郭殿有介绍怎样集中优势兵力整地。这两个报告可把大家吸引住了,原来认为整地不顶事,没劳力顾不过来的人,也活动起来了。这时,老马就让大家讨论讨论,看到底行不行?这么办是不是抓住增产小麦的关键?大家七嘴八舌地一嚷嚷,问题也就更明白了:汉薛公社是丘陵山区,田地几乎都在山坡上,能把地整好,就能四保:保水、保土、保肥,还能灭虫保收,这自然是件大好事。老马见大家说行,就说:“那就这么办,县委指示我们要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保证小麦增产。我们执行县委的指示,就要抓水土保持。”大家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就说开了:“敢情好,这会是又贯彻了县委的指示,又让大家取宝,以后就开这‘讨宝会’吧”果然,8月2日开了会,8月3日就来了个大整地,全公社上马的劳力就有三千多人,一气搞了二十多天,不光把五万七千亩正茬麦田整了出来,还修理了两万来亩准备回茬的麦田。
“开脑筋”
今年天旱,晚秋作物出土迟,到“处暑”了,玉茭还没冒穗,绿豆还没有长好荚。为这事,社员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今年秋收没指望了。有的说:今年的秋,丢了种籽,赚了柴火。更多人干脆说:处暑不露头,不如割的喂了牛!说是说,大家虽没割倒庄稼,可是加工的劲头越来越小,有的地方干脆把锄头挂起来了。
社员心里不好受,干部也觉得担子挺重。公社党委就要求全体党委委员,一定要找出点办法来。七个书记分了七片,深入到管理区、生产队去了。
党委书记兼公社主任翟永福,一竿子扎到漫峪口管理区,一边和社员劳动,一边拜师学起艺来了。一天,他和两个老社员一起干活,说起今年秋禾管理的事来,他就问张庆元老汉:“老张,有人说今年秋禾处暑还没露头,要割哩。你说对不对?”张庆元一听,想了想,说:“翟主任,割了可不对啊,古人有句话:处暑十天露了头,最低还有八成收!有年,咱这一带也是旱得种不下,后来种下了,又不出穗。张成娃犁了,没收下东西。我的五亩玉茭、三亩谷都没犁,又锄又上粪,到底一亩还打了一百二十斤。”话是开心的钥匙,张老汉说完,翟永福就赶快去找张成娃,一了解,果然有这么回事。他可乐了,晚上,就召集干部、社员开了个座谈会,让这老人说了说。一说,大家心里亮堂了,决定大闹晚秋加工。几天工夫,就把两千多亩秋田,普遍锄了一次,追了一次肥,还给玉茭培了土。老翟把这一情况给马德保汇报了,马德保一听,很高兴,说:“好吆,让大家都看,开开脑筋!”于是,8月12日,公社给各管理区、生产队下了个通知,要干部们到漫峪口管理区评评庄稼长得好不好。
8月13日一早,各管理区的干部骑着自行车就跑到了漫峪口。沿路看来,数漫峪口的秋禾长得好,黑绿、壮实,玉茭吐了绒,绿豆现了荚。都奇怪这里的晚秋比自己管理区的好,就想问个水落石出。不想老翟说:“别急,看好后再问。”等开会的人到齐了,老翟才问大家,评得怎么样?大家都说好,就是不知道怎么搞的。这时,翟永福就把张庆元、张成娃介绍给大家。这两位老汉就把自己的经历说了说,接着漫峪口管理区的支部书记又介绍了组织秋田加工的经验。这么一来,大家才明白了,原来加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会上哗的一下乱了套,这个说开了眼,那个说开了脑筋,都急的要回去给晚秋加工。这时,老翟又把大家挡住了。他说:“大家别急,还有问题哩。古话说,晚秋扛不住白露风,眼看白露到了,加上一阵工,白露风一吹,玉茭干了叶,绿豆发了灰,怎办?”是呀!把大家怔住了。这时,有经验的干部才想起来:庄稼扛不过白露风,是因为苗不壮,苗壮了一样活!“对!”,这个意见大家都赞成。这时,老翟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大家说没有。老翟就代表公社党委说:“好,全部秋田普遍锄一次,普追一次肥,玉茭全部培土,这就算公社党委的决定。口号是:立了秋,更加油。”先先后后两个多小时,大家开了脑筋,满怀信心地走了。
开了会的第二天,全公社就开展了晚秋加工运动。口号各式各样,什么“有草锄草,没草保墒”啦,什么“一锄一肥,赶出大穗”啦。七天时间,四万亩玉茭的地皮翻了个个儿,普遍追了肥,培了土。这一家伙,立竿见影,苗苗光往好处变,穗穗齐水水地冒出了头。9月7日是“白露”,虽然一连刮了四天大风,把柿子吹得落了一层,可玉茭还是绿汪汪,像中年人一样,长得结结实实。
评价
今年过去了九个多月,这九个多月,汉薛公社党委就这样开了十一次全公社的干部会议,把牲畜管理、食堂管理、夏收、整地、秋田管理等各项工作,安排的扎扎实实。没有一次会议耽误过一天时间,也没有一次会议流于形式,出色地运用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开会,使管理区、生产队的干部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踏踏实实地做工作。就因为这个缘故,提起开会来,下边的干部们总是说:“这可是我们公社的新风气哩,过去呀,书记们辛辛苦苦做上半天报告,咱还记不上两句,宝就没取回来,咋能运用?现今可不一样,上级的指示,咱能在会上看得见,摸得着,拿得起,当然,有宝就能取回来。”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福建抗低温保作物正常生长
目前正是福建省双季晚稻全面进入抽穗扬花、灌浆结籽和甘薯薯块膨大生长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寒潮、风、旱和三化螟等自然灾害最易发生的季节。为了保护晚熟作物正常成长,早从九月下旬以来,福建省各地就根据气象预报,及早动手开展以防寒、防风、防旱、防治病虫害和防鼠兽灾害等“五防”为中心的加工加肥工作。
宁夏各地开展秋耕运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人民公社正在大力开展秋耕运动。到十二日止,全区已耕翻土地四百七十八万多亩,其中有二百二十七万多亩夏茬地耕翻了二遍,有的翻了三遍到四遍,秋茬地也已翻耕了七十多万亩。
今年宁夏地区的秋播面积较大,所有的冬麦和油菜田都要及时犁翻下种;另外,面积较大的秋茬地也要赶时间翻完。各公社都根据生产需要和人力、畜力、农具、土质的情况,对秋耕工作做了具体安排。
陕西加强粮食保管工作
目前,陕西省的秋收工作已进入紧张阶段。到十月十四日,已收获的秋粮占秋粮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点六。
各地还根据今年阴雨连绵的情况,普遍检查、整修了仓库,加强了防潮设备。汉中市发动群众突击十天,修补和增添了既可以储粮又能够晾粮的两用仓库,并且做到了库内面面光,消毒防虫。
青海东南部收获二茬粮食
青海省东部和南部地区人民,正在收割复种的荞麦、糜子等二茬粮食作物。
青海地势高气候寒,以前只有少数地区在春小麦收割后复种一些蔬菜或饲料,很少复种粮食作物。今年“大办粮食”深入人心,不少地区在麦收后都抢种了二茬粮食作物,并针对气候特点细致管理,普遍施了热性肥料,在田头用柴草熏烟防霜,战胜了不利条件,获得了早熟早收。
四平专区收贮豆叶喂猪
吉林省四平专区结合秋收开展收贮大豆叶的群众运动,为牲畜开辟新的饲料来源。到十月十一日止,全专区已收贮大豆叶四百三十五万斤。
四平专区盛产大豆。历年秋季,大豆收割以后,豆叶烂在地里。今年中共四平地委发动群众总结了去年部分地区用豆叶喂猪的经验,大贮豆叶。大豆叶喂猪营养丰富,猪吃了爱长膘,可以代替精饲料。


第2版()
专栏:

已熟的快收快种 未熟的促熟抢种 晚熟的倒茬套种
秋田成熟有迟早 收种措施分三套
公社马家湾管理区摸实情况,取得主动,力争收秋种麦两全其美
本报讯 陕西三原县高陵公社马家湾管理区党委书记乔兴隆,深入群众,虚心向老农、技术员学习,共同摸清了各类秋田、棉田成熟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了早种回茬麦和秋粮、棉花不能早熟的争地腾茬矛盾,加快了回茬麦的播种进度。
马家湾管理区今年计划种小麦八千一百多亩,除二百亩是正茬,其余都是回茬。当前的情况是:有一部分晚秋和棉花,因播种期晚、气候不好等原因,前茬不能按时收获,影响种麦进度。社员群众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态度和主张,一部分人认为回茬麦要种早,棉花、秋粮提早收,损失点产量关系不大。第二种人恰恰相反,他们不重视早种回茬麦,抱着啥时前茬熟了,啥时统收统种的消极态度。第三种是绝大多数社员的主张,不向困难低头,既要种好回茬麦,又不影响棉花和秋粮的产量。管理区党委和后一种看法完全一致,领导群众一起算了两笔账。一笔是不管前茬成熟的具体情况收了种麦,以每亩棉花少收五斤皮棉和每亩玉米少收二十斤产量计算,全管区就要少收二万多斤皮棉和十万多斤玉米;另一笔是如果不抢时早种回茬麦,误了节令,每亩少收三十斤小麦,全管区就要少收二十万斤小麦。通过算账和各方面的教育,使广大社员认识到一定要树立秋收、秋种两个“多多益善”的正确观念,不能抓了小麦损失秋粮,也不能只顾秋粮影响小麦。
管理区党委书记乔兴隆同志在米家崖生产队,和老农、技术员、社干部一起商量既收好秋、又种好麦的办法。他们边查、边看、边议,发现这里已经壳黄颗饱的早玉米,有些原上、岸畔吐絮的棉花,只占全队秋粮、棉田总面积的30%。这类地有九百多亩,是可以马上抢收、腾茬、种麦的。问题就是有50%的棉花吐絮仅一半左右,一半多的玉米也正在升面饱粒,这些地块都还需要十天至半个月时间才能收获,这就是两料庄稼矛盾的主要焦点。乔兴隆同志就请大家集中解决这类地块的种麦问题献计献策。马家湾小队的社员说,往年他们把一些八、九成熟玉米连棒带根挖下来拥在地头的作法,不仅没有影响产量,还增了产。他们建议今年也采用这种拔秆促熟办法,以便提早腾地种麦。店子王村青年农场技术员和社员们介绍,农场的棉花已经推株并垅的比没有推株并垅的早五、六天进入吐絮盛期,花开的快,质量还好;结合摘花踏行子,也能起到促进棉花早熟的作用。但是,在田间观察,还有10%多的一部分晚秋和棉花,采取一般的促进早熟措施,肯定是赶不上节令了,这怎么办呢?乔兴隆同志和社员们商议了半天,最后才从好几个方案中,找到了一条妥善的办法。这就是把队里原来规划留作明年棉田的早玉米地二百多亩,改变耕作计划,不种棉花,种上小麦,而把去年新倒茬、成熟过迟的棉地继续再种一年棉花,这样茬口一倒换,棉田面积并不减少,种麦时间可以提前了。至于少数需要倒茬的老棉田,他们是放在最后种,开始一面种早熟地,一面对这类棉地和玉米地,反复进行推株并垅、摘老叶和给玉米削顶尖,不断促进早熟,使赶霜降前能腾出地来播种。
乔兴隆同志通过在米家崖生产队解剖“麻雀”、调查研究,返回管理区又和党委集体研究了各地情况,决定向其他两个生产队推广这些措施。根据作物三类不同的情况,制订了收好秋、种好麦的三项原则:一、已经成熟的棉、秋作物,坚决收后再种;二、推迟成熟期不多,尽量促进早熟,必要时八、九成熟拔秆抢种;三、一部分成熟实在太晚的棉花和晚秋,采取倒茬套种的办法。管理区几个领导干部并分工包干三个生产队,加强了秋收、秋种领导,回茬麦的播种进度就开始加快。梁村生产队原有六百亩谷子地计划预留棉田,但这些谷子成熟早,而规划种小麦的玉米地却成熟迟,他们就修改播种计划,重新倒了茬口,按时种上了小麦。米家崖和陈家滩生产队都采取了边播种、边促早熟,上午收下午种等办法,加速了播种回茬麦的日进度。现在,这里已进入抢种冬麦的紧张阶段。(附图片)
在秋收中,陕西长安县五星公社五楼管理区北张堡生产队社员们把当天收回的玉米及时上架。
新华社记者 和坪摄


第2版()
专栏:编后

收种要两全其美
作物的生长,都有它一定的规律,人们不能违背。但是,人们可以认识作物生长的规律,可以利用它促使作物早熟高产,腾地种麦,力争秋收秋种两全其美。高陵公社马家湾管理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根据今年作物生长的特点,按地块、茬口、品种进行分类排队,采取三套措施:成熟的快收快种,未熟的促熟抢种,晚熟的倒茬套种,有效地解决了收好和种好的矛盾。由于掌握了作物生长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赢得了在生产上的主动权,从而为今年多打粮、明年多收粮打下了基础。
秋收秋种贵在适时。特别是种麦,错过时机,就会严重影响来年的产量。怎样做到适时收种?马家湾管理区党委书记乔兴隆做出了榜样,那就是深入田间,发动群众,摸清情况,拿出办法。


第2版()
专栏:

世界第一高城——西藏帕里地区
第一次试种庄稼获丰收
这里拔海四千五百米,无霜期七十天左右,粮菜历来依靠外地供应
据新华社拉萨电 喜马拉雅山东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世界第一高城——帕里地区,今年第一次试种庄稼成功并且获得了丰收。现在全区四百多克(一克地约等于一亩)青稞、洋芋都已陆续收割。青稞秆高两尺多,穗大粒肥,一穗多到百余粒,已经打场的青稞一般每克产一百五十斤左右。洋芋一般每个半斤多,每克产一千斤左右。圆根、萝卜、菠菜等十多种蔬菜也是丰收。圆根一个重到八斤,水多汁甜,藏胞叫它“帕里的苹果”。萝卜一个有十斤多重。
帕里属西藏江孜专区亚东县,是亚东到拉萨间的重镇。它在群山环抱中,许多峰顶终年覆盖着白雪。这里的全年最高温度为摄氏十六度左右,最低在零下二十多度,无霜期只有七十天左右。它经常被云雾笼罩着,有时6月间还下大雪。过去,到过帕里的人们都认为这里不能生长庄稼。世代居住帕里的几百户藏胞,没有一户种地,粮食、蔬菜向来依靠外地运来,人们全靠背运、帮零工和作小买卖为生。往年在这里也能看到一片片嫩绿的青稞苗,但是没有一块地的青稞收过粮食。藏胞们种这些青稞的目的是收草,卖给来往客商喂牲口。尽管这里的藏胞生活很困难,经常买不上粮食吃,但那时谁也不愿意种庄稼。因为,他们在几十年以前曾经千方百计试种过,有的人还试种成功了,但在青稞快成熟时,当地封建统治阶级却硬叫割掉,还说什么“收了青稞帕里要死人,整个西藏也都要受灾。”
随着平叛和民主改革的伟大胜利,帕里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后,党和政府领导当地人民进行试种。中共亚东县委从几十里外的嘎拉给调来一千斤生长期只要六十天的青稞种籽,号召各乡、各互助组普遍试种。帕里工作队接着作了具体研究和安排,针对帕里特点提出了因地制宜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措施。藏胞们普遍深翻地二至三次,深达一市尺左右,每克地最少施肥一万斤以上,并且提前三十多天下种,这样大大提前了青稞的成熟期。9月中旬开始下轻霜,眼看快要成熟的青稞就要受损失,工作队和气象站又领导大家用烟熏的办法,有效地战胜了寒霜的袭击。在整个试种过程中,工作队和帕里各机关干部、驻军官兵都和群众共同参加生产,把下种、锄草、施肥、灌水等方法一一传授给藏胞,一直到收割。
党和政府无微不至地关怀,更加鼓起了藏胞们的干劲,他们从播种起就展开了爱国增产红旗竞赛。在以积、运肥为主的红旗竞赛中,几天就积、运肥六、七十万斤,平均每克地一千斤以上。六十多岁的边巴吉布,天不亮就起床摸着运肥。阿马普布互助组的组员们晚上点着灯挖肥泥。他们把每块试验地都视如珍宝,作到了精耕细作。各乡、组都有专人轮流看守和管理。
党的领导和帕里人民的辛勤劳动,终于创造了奇迹,结束了这个高寒地区不产粮食的历史。帕里人民都因此衷心感激党和毛主席,他们用最好的青稞等向中共西藏工委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报喜。


第2版()
专栏:

西藏农民唱丰收
民主改革后的第一个丰收季节来到了西藏高原。这些日子里,到处都响彻着喜庆丰收,歌颂党的领导的欢乐歌声。
(一)
东方升起了红太阳,
尼木河两岸放金光,
庄稼满场粮满仓,
丰收全靠共产党。
(二)
不愁吃啊不愁穿,
粮食满仓歌满山,
互助合作办起来,
欢欢喜喜庆丰年。
(三)
“八字宪法”放红光,
家家户户粮满仓,
积肥修渠大生产,
翻身农奴喜洋洋。
祖国人民创造了这一件宝贝,
多好的宝贝呀,
西藏农民拿着它,
荒滩石山也开花。


第2版()
专栏:

田间的欢乐 杨鹏


第2版()
专栏:

设立“三员”提高秋收质量
绥化县宝山公社永发管理区第六生产队选举宣传鼓动员、技术辅导员、质量检查员协助队长搞好秋收工作
本报讯 黑龙江绥化县宝山人民公社永发管理区第六生产队,在秋收中设立宣传鼓动员、技术辅导员、质量检查员,加强了秋收的领导,提高了秋收的质量。
秋收生产开始以后,第六生产队的干部为了保证今年秋收又快又细,发动社员推选出社员吴长、吴凤琴、管福、柳云、李发分别做宣传鼓动员、技术辅导员、质量检查员工作。宣传鼓动员负责进行有关搞好秋收的思想教育工作;技术辅导员对社员进行秋收生产的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员检查秋收质量,发现质量差的现象直接帮助解决,或者提交给生产队解决。被选为上述“三员”的社员都是政治思想进步,干活技术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他们在生产队长的领导下,帮助生产队领导上分头进行自己所负责那一方面的工作。
永发管理区建立起“三员”以后,每一员都兢兢业业的进行自己的工作,使秋收出现一片新气象。宣传鼓动员吴长和吴凤琴,每天劳动休息时都给社员读报,讲解党的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政策,有时还组织社员随地座谈。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员的思想认识,增加了搞好秋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宣传鼓动员吴长,有一次给社员念在报上发表的省委、省人委关于开展秋收工作指示,七十二岁的周大爷当时就向队长提出了保证搞好秋收的意见,其中一条是建议用辅助劳动力或半劳动力,在非田间作业方面把身体强壮的和技术水平高的劳动力换下来,参加田间收割工作。队长采纳了他的意见,他的儿子也是在这种情况下,由饲养员变成了一个收割能手。这个队的技术辅导员管福和柳云,是群众公认的技术水平较高的两个社员,自从担任技术辅导员这个工作以来,自己一面参加秋收,一面帮助社员提高生产技术。10月4日哈尔滨交通学院二十名学生下地割高粱,许多人刀伸的不正,留槎高矮不一,割下庄稼来又不会捆腰。管福当场就教给他们三种割高粱的方法,接着,他还为同学们作了表演。在管福的帮助下,全队有十三名技术不熟练的青年社员提高了技术,大部分学生也学会了收获中的某些技术活,有力地保证了秋收质量。质量检查员李发和吴凤琴,工作更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社员甘财割谷子留槎高,一米远能拉二、三个穗,质量检查员李发在歇气时检查出这个问题之后,当时就告诉他把拉在地里的谷穗拣了起来。到10月5日统计,这个队已割大秋作物一千六百多亩,占大秋作物总面积的65%以上,已拉出七百五十亩,占应拉面积的31%。割出的拉出的这些地,质量都很好。现在社员们正鼓足干劲,继续开展夺秋大战。
第六生产队的“三员”工作,是直接在队委会、队长的领导下进行的。队委会每次开会都吸收他们参加,除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以外,还向他们传达上级党的指示,说明本队当前的生产任务和要求,帮助他们建立经常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