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积极学习小麦培育技术 切实解决稻麦争地矛盾
乐平县水田地区扩种冬麦
全县冬小麦大麦落实面积比去年猛增三倍
本报南昌19日电 南方水田地区能不能大种小麦、种好小麦?江西乐平县今年大、小麦播种面积由去年五万亩落实到二十万亩的事实,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为南方在冬种中扩大粮食作物生产提供了经验。
乐平县大种小麦的作法是:首先让新麦区广大群众和干部掌握小麦栽培技术;彻底解决稻麦争时、和冬夏作物争田矛盾;在偏僻的龙山坳里大畈田中广建居住点,以加强对小麦的生产管理;在大畈大丘建立畈长、丘长高产责任制;保证小麦从播种到管理都有足够劳动力。
乐平县在1957年以前是不种小麦的,全部越冬作物都是绿肥、油菜。近两年来部分地区的零星旱地,由于秋冬水源不足或担心赶不上种稻季节,才开始播种了五万亩大小麦,但因栽培技术落后和管理经验缺乏,每亩平均产量不到百斤。今年,为把大办粮食的精神贯彻全年,决定在六十万多亩各种作物中增种二十万亩大、小麦。由于从领导到群众都缺乏小麦栽培技术,因而播种准备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广大群众和干部大办粮食的热情高涨,逐一地克服了遇到的许多困难,使全部大小麦播种计划都落实到包产单位。
为解决麦种不足的困难,全县经过四个月不吃小麦,即把今年所收获的小麦全部节省下来,解决了一百二十万斤麦种的问题。接着,又以外地学、本地训的方法,办起了三十多个小麦栽培技术训练班,使三千多名干部和社员初步掌握了小麦栽培技术。同时又在“没有肥料自己造”的要求下,开展了突击积肥运动周,既为每亩小麦备齐了五十担草木灰等基肥,造制了大量“人造粪”,又为小麦管理准备了“人造粪”等追肥。
水田地区能不能大种小麦,种了以后能不能高产?是部分群众对今年大种小麦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经广大群众和干部在落实小麦播种计划中认真讨论,得出了一致的认识。这就是:不但能多种,而且也能高产。但是实现多种和高产必须解决许多问题。
运用外省、外县和本地的小麦丰产经验,武装新麦区干部群众的小麦栽培技术,是水田地区扩大冬种和争取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乐平县在小麦播种以前,就以县委第一书记为首,组织了大批干部和老农到四川省各小麦重点产区,学习了小麦栽培方法和管理制度。同时又到本省小麦著名产区进贤县,学习在红土壤上栽培小麦的经验。取经回来后,即把这些先进经验向公社和县一级有关干部广泛传授,并开展了多次学习研究,使全部领导小麦生产的干部初步掌握了小麦栽培技术。接着又开办了三十多个小麦栽培技术训练班,从而丰富了两千多农民的小麦生产知识,使所有种麦区的社员成了稻麦生产多面手。现在他们已运用学习的先进经验,把本地点播小麦的方法改为条播和宽沟条 播。
乐平县水田地区和旱田地区小麦生产,一直没有得到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稻麦争时,冬夏作物争田的两大矛盾没有解决。今年这个县采取两项措施,解决了稻麦争时的矛盾。这两项措施是:早稻移植;改旱秧为水秧。早稻移植,就是把早稻秧苗寄存在早稻行间,待小麦收割后,再从早稻行间移植到小麦田里栽插。改旱秧为水秧,即是把早稻秧苗寄在秧田里,并经常以充分的水肥促使秧苗就地生长。这样,早稻被小麦占去的时间,就可从寄秧的办法中得到弥补。从而使水田在冬季能够种麦,春季能够种稻,多收了一季粮。今年,乐平县在这种地少人多、肥料充足、土质又好的地区,实行水田种麦办法后,就使小麦面积增加了五万亩。此外,田多人少、土质较差的地区,解决稻麦争时的办法,是种成熟期早、不影响明春早稻插秧的大麦。这个县为了扩大种麦面积,根据广大群众的献计,采取了在八种夏季作物中套种小麦的方法,解决了冬夏作物争田的矛盾。“八套”即在绿肥、棉花、蔬菜等八种作物田里套种小麦,现已大部套种完毕。
乐平县无论山区、平原,都是人口集中土地分散。由于土地分散、人口集中,给管理麦田带来很多不便,这是造成小麦耕作粗糙、庄稼容易遭受兽雀践踏,以致产量低的一个原因。今年,这个县又按小麦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整,并在五百多个大山坳里、大田畈里新建了一千多个包括有养猪、养牛、造肥的新设置的居住点。此外,乐平县还根据种麦经验不多的特点,采取了一项在大丘、大畈中建立丘长畈长责任制的方法,以加强对小麦生产的领导。
为了保证小麦播种、管理有足够劳动力,这个县又重新调整了社办工业、水利工程的人力,保证冬播小麦期间有足够劳动力。
由于以上问题的彻底解决,就使全县计划小麦播种面积多增了十五万亩,而且提早两个节令把一百多万斤麦种送到了生产单位,每亩五十担肥料也都已挑上田头,并开始了播种。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江西掀起积肥造肥高潮
江西省掀起声势浩大的秋季积肥造肥运动,为冬季大办粮食及早备足基肥。
在中共江西省委的号召下,各地都加强了领导,由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发动群众按冬种面积落实了积肥数量、质量和时间,并组织和抽调了共约一百余万社员投入积肥造肥运动。
各地在突击积造农家肥的同时,还安排人力、物力大造化肥。现在许多地区都达到了社社有厂、队队有厂,加紧生产各种土化肥。
江苏普建农具修配网
江苏全省已建立县、市所属的半机械化农具制造修配厂一百六十二个,公社农具制造修配厂一千六百四十六个,大队农具修配厂一万六千多个,不少生产队还配备了农具修配员。目前,农具制造修配厂“站”的数量比公社化前增加近一倍,基本做到社社有农具制造修配厂,队队有修配站,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农具修配网。
这些修配厂在今年“三秋”农具的修配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保证了“三秋”农具的适时修配。
上山打坎增种冬甘薯
广东新会县总结了上山打坎种植杂粮的经验,今年普遍推广上山打坎种植冬番薯。全县已经种下的冬种杂粮十万多亩中,上山打坎种下的番薯占八万多亩。
今年以来,新会县各地就大力推广上山打坎种植杂粮,获得成功。这种办法耕作简单,既扩大了面积,又能节约劳动力。因此,县委决定上山打坎种植冬薯十五万亩,占冬种计划百分之三十。
梅花灶省柴草省劳力
四川三台县狮王公社发动群众,大搞烧柴技术革新,在全社普遍推广了省柴、省时间、省劳力的“梅花灶”。结合使用梅花灶并且总结出一整套打好灶型、管好燃料,掌握好技术的“三好”一条龙的节约烧柴经验,使全社的烧柴量由原来每人每天二点五斤降至十四两(旧制)。每顿煮饭时间缩短一半多,从根本上解决了历年冬季缺烧柴的问题。现在三台县百分之七十的公社食堂已采用了这个公社的先进经验。
青海湖上秋汛捕鱼忙
青海湖上各渔场的职工,决心大战秋汛,把淡季变旺季,保证鲜鱼生产的持续上升。今年六月到现在,已捕获湟鱼四百三十多万斤。目前的日产量仍继续保持五万多斤的水平。
为了提高鱼产量,职工们大闹技术革新,他们新近试验成功的“轻网快拖”捕鱼方法,不但滤水快,提高了引曳速度使产量提高了一倍,而且保护了幼鱼,节约了钢丝绳。


第3版()
专栏:

建立专业战线 推行责任制度 提早备足工具
甘薯主要产区掀起收薯高潮
河南各地公社抢时间争主动及早安排甘薯收藏工作
据新华社讯 目前正是甘薯的盛收时节。我国甘薯主要产区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和安徽等省已掀起了抢收甘薯的高潮,收获期较晚的南方甘薯产区,也即将开始收薯工作。
甘薯是高产作物。今年各地在以粮为纲,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同时并举的方针指导下,积极扩大了甘薯种植面积,特别是主要产薯区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夏甘薯种植面积比往年有显著增加。因此,今年收获甘薯的任务很大。各产薯地区的领导机关,根据今年甘薯收获面积大和贮藏、保管任务重的特点,都及早地安排了收薯的准备工作。夏收以后,许多人民公社就着手创制、改制、修补甘薯切片、晒干工具,整修、新修薯窖,发动老农、技术员和社员共同总结历年收薯的经验。山东省掖县、文登、曲阜等县,在9月中旬就先后召开了甘薯收藏会议,由县委书记挂帅总结收薯经验,研究措施。江苏省淮阴专区也在9月下旬召开了收薯专业会议,具体地研究了甘薯的收、晒、加工、储藏和管理工作。目前,各产薯区都把收薯列为秋收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安排了比较充足的劳力,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加紧收获。河北省涉县由县委书记挂帅,建立了甘薯收、管战线,从收刨、加工到入窖、管理,都推行了责任制,力争不丢一块甘薯,这个省的盐山县已经收获甘薯五万亩,其中四万亩的甘薯已经切片晒干。河南省南阳专区十个县已收的甘薯也有一半已经切片晒干。在收薯中,各地还注意做好甘薯的留种工作,以备明年扩大种植的需要。
据新华社讯 河南各地人民公社抢时间,争主动,积极进行甘薯收刨、切片、储藏等准备工作,力争块块、梗梗、叶叶不丢、不弃、不霉、不烂,收净藏好。各级农业、粮食部门相继设立了临时办公室,社、队已建立收藏指挥部,专门领导这一工作。开封、新乡、许昌等专区的许多人民公社,最近组织干部、老农和技术员深入田间,逐方逐块进行甘薯分类站队,根据品种、远近和成熟期,分别划出留种、切片、食用等地块,随规划随插标挂牌,落实到队、到组。同时,对收获的工具、任务、时间、领导等,也都作了具体安排。
各地根据今年甘薯面积大、生长好和收刨切片任务大、收刨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及时做好收藏准备工作。到9月底止,全省新制和修理的各种切片机已有十五万多部,加上原有的共已备好四十五万多部切片机,占需要量的75%。一部切片机一般每天能切片三千到四千斤。淮阳县朱集公社创制的动力快速切片机,日切片高达十二万斤。收刨用的抓钩、铁杈等工具也已基本备齐。不少县、社营工厂的职工,还创制成功了各式各样效率高、收刨质量好的掘刨机。登封县古城公社创制的掘刨机经过试用,比铁杈刨薯提高工效五倍,效果良好。为了预防因雨影响切片晒干,各地还准备了许多烘干炕。
为了把明年用的薯种和一部分鲜薯藏好,各地对薯窖全面进行了检查评比,优中选优,总结和推广了许多经过几年考验,具有防止霉烂、病斑、冻、热等优点的薯窖。各地除积极检修现有仓房外,并采取因陋就简办法修造仓房。(附图片)
山东历城县平原公社为了细收甘薯,使薯块、叶、蔓全部收回,采取了刨薯块、摘鲜叶、割蔓、扫落叶、复收和切晒薯干六道工序的甘薯收、藏方法。左图:公社的小学生正在帮助生产队摘薯叶。
右图:平原公社城角巷生产队的社员们,把大小薯块分别切晒薯干,便于储藏。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第3版()
专栏:短评

充分利用稻田种麦
在我国中部、南部的水稻产区,有不少地方为进一步发挥土地潜力,正在改革耕作制度,利用稻田增种一季麦子。这是使明年拿到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的夏粮、使全年达到更大增产的一项好办法,很值得提倡和推广。
稻田增种麦子,有些地方已经实行多年,早有基础;但在不少地方还是一件新事情。作好这件事,根据一些地区的经验,须要注意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群众的耕作习惯和思想认识问题,一个是在实际工作上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有些水田地区,过去只种水稻、杂粮而不种麦子,并非由于那里的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不能种,只是由于在过去的小农经济时代,人们没有力量去种,久而久之,成了习惯。现在,虽然条件变化了,有了人民公社,有了进一步发挥土地的潜力的条件,但是,人们的认识往往是落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的,由只种水稻或兼种些杂粮到增种一季麦子,开始时总会有人要发生一些怀疑和顾虑,如:麦子能不能种?种了是否收得好?收了会不会影响种稻子?等等。因此,必须在群众中进行深入地宣传解释工作,使群众看清各种有利条件,懂得增种麦子对促进粮食增产的意义,从而消除顾虑,树立信心,激发起群众的积极性,为改革耕作制度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水稻地区增种一季麦子,既然在不少地方是一件新事,各地领导上要用更大的力量来支持,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增种麦子后前后两季作物的茬口如何安排?肥料、种籽如何解决?劳动力怎样调配?怎样帮助干部、群众掌握新的耕作技术等等,都要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把麦子种好。
不论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或生产的实际问题,要解决得好,关键在于充分发动群众。只要干部、群众同心协力,一致行动,发挥革命的干劲,各种实际困难都可以被战胜。今天本报刊登的江西乐平县在稻田大种冬麦的新闻,就是干部、群众上下一股劲,群策群力战胜困难种好冬麦的一个动人事例。种麦缺少种籽吗?全县人民一下决心,就把一百二十万斤麦种的问题解决了。缺乏技术吗?县委书记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到省内外去取经,问题也解决了。肥料不足吗?大家一齐动手大造肥料。全县人民有了这样的决心和干劲,麦子那还能种不好!


第3版()
专栏:

甘薯老藤留种好处多
早栽早管早熟早收 省工省钱成活率高
本报杭州19日电 浙江省仙居县田市公社寺前大队下塘生产队,七十岁的老社员朱世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多年多次的试验,终于获得了用甘薯老藤留种的先进经验,打破了历来用甘薯留种的旧方法,找到了一条多快好省地种植甘薯的途径。今年,这个经验已经在下塘生产队和附近各个生产队普遍推广,并且获得了大面积高产。
根据朱世月和下塘生产队的经验,采取薯藤留种的主要优点是:一是用薯藤留种在终霜期过后(即在谷雨以后)即可扦插,在小暑前后就可收获。这样不但可以早栽早管,早熟早收,而且可以提早后茬作物的播种季节。二是成活率高。只要搞好薯藤贮藏,保证藤苗新鲜,不论当时有否长出腋芽,扦插后就能株株成活。三是省工、省成本。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就地窖藏减少损伤
就地窖藏是贮存甘薯的一种好办法。河南省清丰县马村公社马厂大队从1957年开始用这个办法贮存甘薯,一连三年没有坏过。贮存的办法是在甘薯地里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的地方,南北向挖五、六尺宽,七、八尺深的窖,窖的长短可根据所贮甘薯的多少而定。甘薯入窖以前,在窖底铺上四、五寸厚的秸秆,入窖的甘薯要带薯梗,窖口要留二、三尺的空间,使窖内空气流通。甘薯的上面要盖上一层玉米秸和谷茬,防止蒸发到窖顶盖的水珠落在薯上。
就地窖藏适合于大面积种植甘薯的地区。它的好处是减少运输过程,避免碰伤和撞伤薯块。
中共河南清丰县委通讯组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贮薯过“三关”
都说甘薯不好贮藏,可是我们公社常营大队常年都能吃到鲜薯。常营大队甘薯贮存的好,主要是紧紧抓住“收运、下窖、管理”三道关。收运的要求是:割蔓时去净薯叶;刨时钉钯下的深、放的稳,不硬拖;用犁收获甘薯时要犁得深,犁得直,不伤薯块;存放不堆大堆,不老远往堆上扔;运薯时,轻装车,车上垫些薯蔓,轻卸车,不用钯子卸;留种的薯块直接用筐运回。下窖的要求是:窖内有专人接筐,轻倒筐,脚不踩在薯上;装窖不要装得太满,一般达到容量的70%。管理方面:入窖后的十到十五天是管理的关键期,也是去湿防热期,窖内温度保持在摄氏九度到十五度以内。关键期后,按冷、热、风、雪天气的变化,采取适当措施加强薯窖管理。
河南泌阳县尧良公社
王鲁峰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代低洼区保管薯种
河北省清苑县西部高,东部低洼,高的地方水位低,薯种易于保存;低洼区水位高,保存薯种容易腐烂,每年春季都要从高岗地区的公社调薯秧,往往不能按时完成栽种计划。今年,县委组织各公社、生产队之间相互挂钩,使一百九十八个低洼地区的生产队和高岗地区的生产队订了保存薯种的合同。现在,高岗地区的公社和生产队,已经安排好给兄弟社队保存薯种的地块。
王金台、胡青坡、赵克敬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闷窖贮藏
去年,山东乐陵县黄夹人民公社刘背津大队,用闷窖贮藏甘薯的办法贮藏了三十九万斤甘薯,没有发生霉烂现象,到今年初秋还存有鲜薯。
闷窖要选择地势高、阳光充足的地方,挖长十二米、宽四米的地窖,窖底最好是沙性土。要在“降霜”以前选择没有风的天气收获和入窖。最好是挖窖,收刨,封口一气作完。受冻、受伤和有黑斑病的甘薯不要入窖。入窖时要装一层甘薯,撒一薄层沙土,最后再盖一层沙土。入窖后,要注意表层土墒的变化情况,如果表层很湿,可多撒一些干土,吸收水分;还要经常检查温度,根据天气变化开孔或加盖,使温度保持在摄氏十二、三度左右,让甘薯处于休眠状态。
鲁乐章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藏薯能手任银堂
山西省忻定县东风公社季庄管理区社员任银堂,是保管甘薯的能手,他负责贮藏的甘薯三年没有坏过。
这个管理区过去因为甘薯保存不好,每年都有很多霉烂。共产党员任银堂到处寻师访友,学习贮藏甘薯的经验,并且细心考查甘薯贮藏阶段的变化规律。他终于找到了保存甘薯需要适当气温的藏薯窖,他根据当地气候和地质条件,创造了“非”字形窖。这种窖窖口直径三尺左右,越往下越宽,下挖两丈左右,再打旁窖,一个窖内打六、七个旁窖,排列像个“非”字,甘薯入窖后半个月以内不封口,以后,随着天气的变化逐渐缩小窖口,直至完全封闭。为了防止冷空气入侵,在旁窖口要挂草帘。到春季,随着天气转暖,逐步放大窖口,使窖内始终保持摄氏十二度左右。
张天怀 林德明(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第3版()
专栏:

掌握气象情况收好贮好甘薯
余优森
甘薯是我国广大地区人民重要粮食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养猪饲料。
收好、藏好甘薯是生产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适时收获,不仅是获得丰收的关键,而且也是保证甘薯安全贮藏的前提。要做到适时收获,首先必须注意掌握适宜收获的气象条件。根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农民的经验,一般以在“霜降”前后,即日平均气温在摄氏十二到十五度时收获为宜;如果在日平均气温低于摄氏十到十二度,最低气温低于摄氏三到五度时收获,就要遭受冻害。
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容易发生腐烂。甘薯的腐烂与薯窖的温、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经验的农民说甘薯贮藏有四怕:怕冷、怕热、怕湿、怕干,是很有道理的。
窖内温度过低,甘薯易受冻。受冻的甘薯最易腐烂。根据山东、河北等地观测结果,窖温如低于摄氏九度,即开始受冻,低于摄氏四到五度时,即可发生严重的冻害以致腐烂。如果窖内过于闷热(温度一般高于摄氏十八度),通风不良,则容易引起甘薯发芽和发病腐烂。如果湿度过大(相对湿度大于95%),容易引起湿害,也能造成大量的腐烂。
贮藏过程中主要的病害是黑斑病和软腐病。当湿度过大、温度过高、通风不良的时候,带入薯窖的病菌就得以大量的繁殖与蔓延,并侵染到有伤口和受冻的薯块上为害。为了防止病害的发生,入窖前应进行严格的挑选,防止把病薯和有破伤的薯带入窖内。
安全保管甘薯的三关
贮藏管理得好,是保证甘薯不腐烂的根本措施。贮藏管理又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应该有专人负责,分窖包干,建立必要的贮藏管理制度,并根据甘薯贮藏的特性,保证安全地闯过以下三关。
一、入窖散热关:在入窖后的二十到三十天,由于天气较暖,温度较高,薯块呼吸作用旺盛,一般都有一个高温、高湿时期,如通风不良,就容易引起甘薯发芽或发病腐烂。因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作好通风换气和散热降湿工作,将窖口敞开,放大气眼(但在冷空气到来时,要注意封口,遇有降雨时要盖好窖口防止雨淋)。湿度过大时可放一些干草,降低窖内空气湿度,并勤观测、勤检查。当窖温逐渐平稳下来以后,要根据天气变化的情况掌握开窖和闭窖的时间。到“大雪”前后,严寒来临以前,应将窖口和气眼全部都封好。
二、越冬保温关:这一关一般是在“小雪”“大雪”以后至“立春”以前。这个阶段正处在严寒的冬季,温度很低,若管理不善,很容易引起冻害。因此,管理的中心是防寒保温,保持窖内适宜的温度(安全贮藏的窖温为摄氏十一到十五度)。这个阶段,应在窖顶上培土,在薯堆上覆盖草帘子,在薯窖北面搭防风障。同时必须密切注意寒潮、低温、大风和降雪等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加强预防。
三、“立春”回暖关:“立春”以后,天气逐渐转暖,窖内温度逐渐回升,薯块的生活力渐渐增强。根据经验,薯块经过一冬的贮藏后,这时最易发生腐烂,因此必须严格的掌握好温、湿度指标,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防止冷空气的突然侵入和温度剧增。在这个时期还要勤观测、勤检查和进行必要的翻窖。当发现有受冻和发病腐烂薯块时,应及时挑选出来予以处理。
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适时收获甘薯并作好贮藏工作,和气象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气象服务方面,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基本环节:1、甘薯收获期和收获条件的预报;2、霜冻的预报和预防;3、贮藏期间关键性的天气预报;4、薯窖的气象观测和检查服务。
甘薯收获期和收获条件的预报,是适时收获的基本依据。气象服务站、哨、组应该在调查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和霜冻预报,结合甘薯收获适宜的温度指标和实况观测,作出适宜的收获期和收获条件预报,提供生产部门在收获时参考。
薯窖的气象观测和检查,是做好贮藏管理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窖内的温湿度条件和薯块的变化情况,才能有依据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贮藏管理。薯窖的气象观测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观测,薯窖的检查主要是检查窖内薯块有无发病、受冻和腐烂等情况。观测、检查的次数和时间:在初期次数应该多一些,一般每天二到三次,分别在早、中、晚上进行为适宜。在寒冷的冬季,应尽量减少下窖观测,可每隔三至五天,选择晴朗无风的中午进行窖外观测,以了解窖内温湿度变化情况;如发现窖内温湿度不正常时,再下窖观测。下窖观测应选择在较暖和的无风晴朗的中午,观测完后应立即把窖口堵好。到了后期,不仅要勤观测窖内的温、湿度,而且还要勤下窖检查薯块的实况。
今年部分地区因干旱严重,甘薯栽培得较晚;有些地区初霜将有提早出现的可能。因此,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收获并作好贮藏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