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海岛群鹰
越人
清早,浓云漫天,海涛拍岸,我们乘坐的机帆船解缆启航了。我忍不住站到船头高处,返身注视渐离渐远的蚂蚁岛,一眼不眨,深恐它会突然消失在视野里。
仅仅三天逗留,不想在离别时竟也依依难舍,我不禁自问:是岛上的什么东西,牵住了我的心?
也许是三百年前发现这岛的周姓渔民的遗址和那些迷人的传说?也许是山峰和浅坳的绮丽风光?眼前岛上人民的冲天干劲,全岛人民勤劳朴素、勤俭办社的风气,实在使人赞佩;而当站在岛上新建的海堤上,看队队渔船在朝霞中扬帆出海、在晚霞中满载而归的情景;或者碰巧遇见不断出航远洋的几条刚刚安装好柴油动力机的红色大机帆船,在汹涌的绿色海面上乘风破浪、疾驰而去的景象;这时候,怕是谁也会留连忘返的啊!但对我来说,什么是最主要的吸引力呢?
我思索着答案,更加盯紧岛上景物,竭力想把它们一一牢牢捕捉住。这当口,忽见停靠在岛边的一条大渔船里,有个赤膊短袴的人在桅杆上爬着,身手矫健,一转眼就爬到了桅顶,去解开帆篷的绳结还是做什么。那桅杆高耸入云,那人骑在桅顶上就仿佛坐在云端里一般。不一会,一个鹞子翻身,迅疾滑下甲板,又干别的什么去了。我不禁暗暗喝采,猜想这是谁呢?身形似曾相识,莫非是老大(舵手、船长)王福祥,还是老轨(轮机员)林再和,还是别的什么人?都像都不像,到底是谁呢?……嗨,我何必定要猜出是谁,反正一样,他们全是些聪明能干、坚强勇敢的青年人。
就说那王福祥吧,今年才二十三岁,已经当了三年老大了。当老大,驾驭船只,驯服海洋,可不简单;满船生命,生产任务,一肩挑起,责任重大。怪不得刚开始的时候,有个把老老大撇了撇嘴,很不信任:“旧社会打一辈子鱼,积几十年经验,也未必能当上老大。”可是现在是新社会呀!岛上党组织着意物色、培养了一批青年老大,王福祥就是其中一个。无论在政治上,还是业务上,他都成长得特别快,成了岛上第一个“青年老大”和“红专老大”。他和一批青年渔民,在青年号远洋机帆船上,用出色的成绩(产量一直走在全岛第一,从未出过事故,创造了一些新操作法,发明和改进了一些新工具,等等),击碎了保守思想,证明青年一代在党的领导下无所不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代。
我们见到他时,不幸他正发着烧。可是他在床上躺不住,听说公社开节约粮食的大会,拔腿翻过山头就跑来了。他个儿不高,也不粗壮,却显出浑身是劲,虽在病中,却无病容,反倒精神抖擞、生气勃勃。他不大会讲话,也不大讲;可是不停地动弹,一忽儿站,一忽儿坐,摸摸这,弄弄那,就是不肯躺下。他的同伴笑他:“真是‘江板’,一刻也闲不住!”“江板”,是当地的土语,就是海鸥,是王福祥的绰号。
海鸥,多美啊!我们在岛上的这几日,可真看够瘾了。这种黑白两色的形似和平鸽的漂亮海鸟,当它在海滩边走动的时候,它会发出婴儿般娇嫩的啼声来;当它在大海上翱翔的时候,英姿翩翩;当它俯冲啄食正在海里悠游的小鱼的时候,又快又准,赛过老鹰捕小鸡,简直有些惊心动魄。但海岛人们所以送给王福祥这个绰号,不仅在这些形象和动作上比拟,更因为性格的相似。海鸥是勤劳的,一刻也不停。王福祥也如此,不,远不止此。他一刻不停,不仅是由于勤劳的本性,而且是来自不断革命、发愤图强的意志。他克服了胜任老大工作的重重难关以后,并不满足,他又去摸机器,又去弄渔网,这样那样,好学不倦,永不停留,于是创造发明,接二连三。
像这样海鸥式的青年,在蚂蚁岛上多的是。有一晚我们在岛上的白手起家的机械修配厂参观一个女徒工的车床时,一个小伙子一阵旋风似地跳了进来,嚷嚷着,请求着:“再给我车个螺丝吧,哎,又断了一个哩!”瞧他两手沾满机油,鼻尖上、头发上、袴子上,斑斑点点,都是油迹,可是孩子般的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他就叫林再和,在岛上虽还不如王福祥那样为大家熟知,但却和王福祥有相同的性格。他是机帆船上的老轨,不是机械修配厂的工人,但当他船上的柴油机被送进厂来修理时,他也就兴致勃勃地跟了过来,热情地投入修理工作。据说当晚他工作到午夜一点多才离厂,可是翌晨五点多钟,我在海边又见他匆匆赶往厂去。望着他汗流满脸的紧张样子,我说:“你何必那么着急,睡得太少了。”他两眼神采奕奕,爽朗地回答:“怎么不急,早些修好早些到远洋,带鱼汛快到了呢!”见我无话可说,他又补了一句:“也睡够了,多睡睡不着。”说着,迈开大步飞也似地走掉了。
这早晨,我还遇见了才认识不过一天的刘亚娟。她是岛上两个最早的女青年老轨当中的一个,她们用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晕船的难关,终于在短期内学成,开创了妇女不仅可以参加捕鱼,而且能够掌握机器、远征海洋的先例。她正往船埠走去,要到船上去赶装柴油机,作远航准备。船离埠有二、三米宽,她一跃便上了船,身轻如燕。她是经历过吕泗洋海面十二级以上的大风浪的袭击的,真锻炼出来了。那是去年4月,她第一次正式远航当老轨,晕船的毛病还没有完全克服,但她带着必胜的信心出海了。那次风暴来得突然,事先不及准备。这机帆船在奔腾咆哮的大海洋中好像一只小玩意一样了。风暴呼啸,浪涛咆哮,小船在荡秋千,一忽儿左斜,一忽儿右倾,满舱是水,机器早坏了。人没法站稳,更别说掌握船只了。当时船上人心惶惶,不知所措,连老大也急得掉泪。刘亚娟心里何尝不害怕,头晕得睁不开眼,可是她心想自己是预备党员,应该斗争!她挣扎起来,跌跌撞撞地往外掏水,示意大家镇静和出力,自己保证把机器修好试着冲出风暴去。就这样,她修好了机器,和全船人同心协力,战胜了风暴。从此,再也没听到岛上谁说过妇女不行之类的闲话了。
但是刘亚娟既不骄傲,也不满足。她悄悄告诉我,她有一个理想:要学会当老大的本事。她相信一个既能当老轨又能当老大的渔民,在船上能发挥更大作用,至少可以解决老大老轨之间在工作上牵扯难断的某些矛盾,而使产量提高得更快。她说这些话时两眼灼灼发光,端正的脸上显示一种使人不能不信服的力量。
我在岛上接触到的男女青年,几乎没一个不是这种类型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大堆来,如岸上老轨、发电厂副厂长、绰号叫“压缩机”的王松弟,如修配厂副厂长朱再宏,如海上业余中学教师兼老轨应永华,等等,都各有一些被人传颂着的平凡而又动人的模范事迹。他们在解放前都像一个个小乞丐,解放后在党的精心培育下都成了建设海岛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专家,而且壮志凌云,永不停息地前进着,仿佛突然从海上飞出一群群大鹰,直望高空冲去。公社党委书记陈阿毛同志谈到这班青年时,总压制不住兴奋喜悦的心情,说这些青年人可爱之至,事事听党的话,公社前途不可限量。确实,拥有这样的一批生力军,是无坚不摧无往不利的。其实书记本人也才三十出头,年纪也和这班青年差不多。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多少东西啊!
船小浪大,船身颠簸,我紧倚桅杆,迎风而立,一任那浪涛撞击船弦迸激起的水珠溅上身来,此刻心潮如同海潮,奔腾澎湃,起伏不已。因为我终于恍然大悟地找到了答案:对我来说,最主要的吸引力,正是这群海鸥、雄鹰啊!这是些普通的青年,又都是些不普通的青年。说普通,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岛上为数众多,说不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党培育出来的当代英雄。依靠这永不停步的年轻一代,谁都坚信蚂蚁岛将更快飞跃前进。
船到达目的地沈家门时,回首遥望大海之中这一“蚂蚁”,却已笼罩在朝阳的霞辉里,金光四射,照得人睁不开眼来。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勤俭颂
解放军某部 杨本初
人民子弟兵,在党的直接教育和培养下,深深懂得每一剪刀,每一线条的价值。人民子弟兵对每一个灯罩,一块木板,一根铁钉,一颗石子,一粒沙,甚至于连水泥也不让风吹走一粒。每一个工地上,都设置了一个废品收集站:一段绳索,一块破玻璃,都是废品收集站的对象。
汽灯用的纱罩坏了,已成灰烬,战士仍把它留下,如果第二个纱罩又坏了,战士就会用牙膏来做贴料,用第一个破纱罩来修补第二个破纱罩,第二个破纱罩又可以继续使用,它发光的亮度和新的一样。
太阳将出的时候,战士就去熄灭汽灯,抬出玻璃镜,利用玻璃镜的反光,继续工作着。
水泥袋口上拆下的线,战士用它补衣缝被。然而,水泥是成千成万吨的使用,所以,拆下的线也就多起来了,补衣缝被又怎能用了呢?在战士的手里,又变成了各种形式的线网袋。一部分自己用,更多的送给小学生,房东老大娘或者公社。
在使用木材上,谁能想到,这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施工初期,一套模板,使用二三次就可以报销,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一套模板用十次以后仍然可以继续用。战士对木材使用也有一整套办法。木材制成模板,开始使用时不用钉子,旧了加上板条,加上支撑又可继续用。大材料变成小材料了,战士又想出办法来,把小材料合起来,又成了大材料。在大跃进的鼓舞下,战士又想出了办法,所谓废品又用上了。为革命事业精打细算的精神,是我们光荣的传统,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光大!


第8版()
专栏:

西沙群岛组诗
柯原
轮船驶去了轮船驶去了,朝着明亮的北斗;轮船驶去了,华灯溶入银河的光流。海上的云呵,雾呵,请不要在航线上逗留,让我们目送远行的轮船,带去西沙人对祖国的问候。请把那肥沃的鸟粪,交给农场去迎接丰收;海风呵,吹来那稻谷的清香吧,它是那么令人心醉,胜似陈年
美酒。请把那色彩斑烂的海柳,送给远道而来的国际朋友,隔山隔海,我们见不到面,却依然心贴着心,手挽着手。请把那鲜红的珊瑚树,种植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它就像我们的心呵,四季开花,永没有雕谢的时候。请把那名贵的梅花参,送到中南海,送给敬爱的领袖,假如毛主席尝一口呵,我们便会欢乐得彻夜谈论不
休。轮船驶去了,朝着明亮的北斗;轮船驶去了,华灯溶入银河的光流。祖国呵!请把银河的繁星,都变作千万轮船的灯光吧!看我们从南海搬出水晶宫,在长安街头盖起一座新的大
厦!
西沙家园穿过狂风暴雨,战胜惊涛怒浪,捕鱼队来到荒凉的西沙,搭起一座座三角形的篷帐。小伙子浑身是凸起的肌肉,老渔民满面风霜,捕鱼归来,都爱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亲人和家乡。只有队长总是坐在旁边,默默地把烟袋抽得吱吱响。然后轻轻地说:“捕鱼人穿江
过海,哪里撒网,哪里就是家乡”。大家谁也没有注意他的话,队长也还是含笑听大家谈讲。有一天,船队从大陆来了,队长的妻子抱着婴孩站在船头
上。呵!这个孩子刚出生不久,队长就把全家搬来岛上,简单的背包,黄竹的篮子,盛满了家乡的歌声和花香。夜晚,大家挤在队长家里,热闹得好像过年一样,小孩子在人们手中抱来抱去,大家高兴地对他又笑又唱。这是到西沙的第一个孩子呀!白白胖胖,长得多么健康。乌云一样黑黑的头发,眼睛像两颗星星落进海洋。这是到西沙的第一个孩子呀!看他笑得像春花怒放,仿佛马上要拥抱整个生活,全不把南海的风浪放在心上。有人送他金海松,红珊瑚,有人拣来一把贝壳,闪闪发光。在这许多珍宝中间,新的一代就要在西沙成长。没有人再谈论对家乡的怀念,却一起向队长妻子夸耀西沙的
宝藏。队长依然含笑不语,抽罢烟,又趁着月光,领大家去修船补
网。而当下一次船队靠近西沙,白帆下闪出一张张亲人的面
庞,呵!来了,渔民的亲人们,像椰树一样来这里扎根生长……看今天,岛上盖起红色的砖房,鸡鸣猪叫,处处是欢腾喧嚷,孩子们在麻枫桐树下玩耍,妇女们在院里晾满了花衣裳。每个屋檐下都有人在歌唱,西沙岛上成长起热闹的村庄。我们的队长呵,你站在地图前,含着微笑,又把什么新的计划
思量?
邮 戳海鸥在屋檐飞上飞下,门口几株高大的珊瑚花,达,达,达,达,是谁在窗下轻轻敲打?是年青的邮务员手拿邮戳,在信封上打出朵朵鲜花,花丛里飘起油墨的香气,香气中又闪出耀眼的两个字
“西沙”。多少年,西沙从来没有邮局,海阔云深,一封封书信怎寄达,从大陆呀,飞来了多情的鸿雁,他不怕艰苦,在这里安下了家。从此呀,多少根线穿过天空海
洋,让远方的人们再不必渴望牵
挂;从此呀,一个个西沙无名小岛,佩着鲜花走遍天下。小小的邮戳上印着多少东西,看吧!美丽的海鸥,洁白的珊
瑚花,西沙人海洋般的壮志雄心,邮务员闪光的青春年华……
气象哨兵气象站有一群年青姑娘,一休息就到海边又笑又唱,还喜欢光着脚追逐潮水,拣来彩色的贝壳缀在衣襟上。当每次远航船队归来,她们总要去帮忙抬鱼又晒网,人们把赞美的话绣成一面红
旗,挂在她们工作的地方。天天总是掀开雾帐来到海边,放出探空气球去迎接太阳;夜深了还在屋外迎风伫立,凝望游动的云,闪烁的星光。当狂风袭来沙尘漫空,海滩上还飘动着她们白色的衣
裳;暴雨狂敲小屋的玻璃窗,她们依然安详地把电键滴答敲
响。那怕南海的脾气再古怪,姑娘们算得出它哪时兴风作
浪。船队在她们的叮咛声中来来往
往,次次都把丰收装满船舱。老主任说她们是一群鸽子,把快活的歌声洒遍岛上;捕鱼队长说她们是一群海鸥,颗颗心总跟着船队飞翔。姑娘们却把自己叫做气象哨
兵,在西沙骄傲地为祖国站岗,把南海的风云,绘在自己的心
间,把南海的光彩,缀在自己的衣
襟上。
永兴岛夜泊当南海夜幕低垂,海水的颜色越来越黑。永兴岛呵!像金色的莲花从水
中浮起,明灯相映,夺去了满天星斗的
光辉。灯影里,哪是些什么人,在沙滩上奔忙来回;夜雾里,何处有歌声缭绕,让波涛听得如痴如醉。呵,这是远航归来的渔船靠岸
了,跳板上扁担挑得颤微微;趁夜深装船的鸟肥工人,小车子吱吱吜吜排成队。小车一倒,银色的鸟肥垒成
山,扁担一放,金色的鱼虾堆成
堆,欢乐的歌声就从这里飘起呀,又紧紧地把劳动的脚步伴随。沉睡的海鸟惊醒了,载着灯光轻轻地飞;凉爽的海风满含情意,载着歌声慢慢地吹。呵!夜更深了,夜更深了,灯光更亮,人们的歌声更高,永兴岛的风光更美。


第8版()
专栏:

渔乡速写
胡照华
机帆船上的技术课
老书记在生产第一线
丰收季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