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以粮为纲 合理安排劳动力
——广东省樟市人民公社劳动力安排与使用的主要经验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樟市人民公社调查组
广东樟市人民公社是一个三面环山,中间平原的半山区,共有耕地八万三千七百二十三亩,劳力一万一千一百八十二人,每个劳力平均负担的耕地七点五亩,负担播种面积十二点七亩;劳力少,土地多,再加上地处山区丘陵交通运输不便,这些都给发展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度跃进及人民公社的不断巩固和发展,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几年来劳动力投放比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的方向是: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国家和公社的工矿企业,由粮食生产转移到多种经营,由生产前线转移到后勤部门的大为增多。当然,这种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它的必要性,它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全面跃进。但是,这样的转移,就使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显得很紧张。
如何合理安排劳动力,搞好粮食生产,成为这个公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公社党委没有只看到劳动力少、任务大的困难一面,也没有专门去算“一个人能种几亩地”的死账,而是放手发动群众,完全相信群众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他们首先总结了几年来生产发展的经验,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钥匙,这就是公社的各项事业必须围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这个中心环节进行。只有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农业,发展粮食,才能实现多种经营的方针,其他各项事业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樟市公社党委采取了以下各种有效措施,解决生产发展和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集中劳力,加强农业第一线
公社党委决定从各方面抽调劳动力,集中使用,加强农业第一线。经过大鸣、大放、大辩论,回忆、算账对比,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共清出了二千七百二十三个劳动力,其中有二千一百八十人直接投入田间生产第一线。使田间生产的劳动力由原来占总劳力53.5%,增加到占总劳力81%。这样,不但保证第一线集中了最多的劳动力,而且第一线上精壮劳动力也占70%以上。为了保证第一线所需的劳动力,公社又严格规定各级使用劳动力的权限和范围,规定农忙时公社使用劳动力不超过5%,大队不超过2%,这就保证小队使用的劳动力达93%,在农闲时也在80%以上。
正确使用劳力,关键在于小队
生产小队是粮食生产最基层的战斗单位。能否保证在农忙季节有8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田间生产,关键在于小队的合理安排和正确使用。如果只是公社采取措施,把大批劳动力加强到第一线,而小队没有正确使用起来,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那么,即使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也不能把农业生产搞得很好。这个公社的和平大队大竹园小队在合理安排劳动力方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大竹园小队共有三十六个劳动力,用于水稻耘锄、追肥,白薯的栽插管理就占90%以上,而且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整劳动力得到合理使用,辅助劳动力也都利用起来。由于合理安排了劳动力,使该队生产搞得很出色。
抓住季节,灵活调度,
保证基础,兼顾其他
为了保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贯彻,在劳动力的分配上必须有一个恰当的比例。这个比例,是死比例,也是活比例。说它是死比例,就是比例一旦订出,必须按比例办事,首先是想尽一切办法保证80%以上的劳动力投入田间生产第一线。说它是活比例,是因为农村生产有季节性,田间劳动有忙有闲,公社工业和副业有旺季和淡季,也就要求以农业为中心灵活地调配劳动力,比例和分工不能过死。樟市公社的经验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灵活调度社办工业和多种经营的劳动力。这个公社的社办工业本着农忙小搞、农闲大搞、大忙不搞,农忙务农、农闲做工、亦工亦农的精神,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进行。今年6月抢收早稻、赶插晚稻时,社办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劳力全力投入“双抢”突击运动,从而保证“双抢”任务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他们还采用专业队和全民性突击相结合、长期准备和短期突击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矛盾。如白沙大队组成四百八十人的专业队,根据农事季节的需要,灵活调配。在农闲时开展多种经营和基本建设活动,农忙时参加田间生产。如去冬农闲季节,集中了大批劳力上山,大搞短期(五至十天)伐木、砍竹的突击运动,一次就收入八万元左右。这支专业队伍在田间生产紧张时,就回到小队参加田间生产;农闲时又抽出组织专业队,从事畜牧场、蔬菜队、加工厂等多种经营,今年上半年仅这三项收入就达三万元之多。在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又根据各季度农忙的程度不同,分成大、中、小三种情况,农活小忙时田间生产任务完全依靠田间生产队完成,不动其他方面的力量,农活中忙时田间生产任务,除了田间生产队担负外,还组织一部分力量来支援;农活大忙时,田间生产任务,则全民动员,全力以赴,组织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突击完成。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又保证了多种经营的开展。
二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灵活调度经济作物的用工。这个公社在粮食生产关键时期,如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对各种经济作物用工,采用提前或推后的办法,错开农活,以保证用优势兵力抓好粮食生产。如在早稻追肥耘田时,正是花生中耕除草的繁忙季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把花生提早在雨水种植,水稻亦于惊蛰播种,这样做,调剂了忙闲,使两种作物的种植都有了保证。
安排作物茬口,主动调剂忙闲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最强。因而,在劳动力使用上也就会产生忙闲不均、时紧时松的现象。各个地区在其主要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季节,总会出现农活高度集中的大忙时期,产生劳力不足的困难。他们解决的办法是:(1)抓早。把大忙时期的一部分农活提早在农闲做好。如在春节以前就把冬闲田犁完、耙完;并在冬季备耕时,集中50%多的劳力大搞积肥,备足次年早稻的肥料。到春耕生产季节,就集中力量整理秧田,进行冬作物的收获及犁耙,保证了早稻早插,不误农时。(2)有比例地安排好作物早、中、晚品种,调开农活茬口。这里是两季水稻产区,早稻收获和晚稻插秧的6月是一年里最忙的时期,根据历年的经验,今年在各小队种植了成熟期不同的品种,最早成熟的占20%,中早的50%,较晚的30%,这样,早稻开割较过去提早十天,而且早、中、晚不同品种的搭配,就能有计划地边收早稻,边整田,边插晚稻,调开了农活茬口。同时,由于分批栽插,分批成熟,使各小队又可以腾出手来互相支援,这样就大大缓和了劳动力紧张状况。又如,冬小麦过去一般在立冬播种,第二年收获正和早稻插秧挤在一起,现在把早熟小麦提前在霜降播种,晚熟小麦又推到立冬后4—5天,第二年收获工作就能够安排在插秧的前后,早熟麦收了,接着插秧,晚熟麦地正好留作晚造秧田,这样就错开了大忙活茬。一年之中,诸如此类的安排还很多,关键就在于长作计划、巧作安排。
因地制宜,巧作布局
生产上因地制宜地巧作布局,就可以大大地节省劳动力。樟市公社采取的办法是:一、变远田为近田。一方面,在队与队之间进行了土地规划调整,相对地减少了各队的边远田。如罗坑大队调出的一千二百亩边远田,原来社员下地干活最近要走八里,最远达四十里;经过调整后,上下瑶大队就可以就地种植,减少了往返耗工。另一方面,在远田建立田头粪坑,就地积、就地制、就地施。在安排冬种上,远田多种绿肥,就地耕翻,节省运输。通过建立远田的肥料基地,再加上对远田送精肥,运肥用工就大大节省。同时还在农忙季节,组织人牛上山,在远田安营扎寨,也大大节省了往返途中费工。二、配置一条龙。如在粮食加工厂附近建立酿酒厂、糖厂和食品加工厂,在这些厂的就近又设立猪场;这样,除了产品可以综合利用外,像作饲料的稻谷,先进行加工,制麦芽糖,糖渣又酿酒,最后当饲料。由于原料和饲料就近利用,也就节省了劳动力。三、合理部署生产基地。由于多种经营的开展,该公社已建立了商品生产基地网。这些基地都设立在自然资源充足的地方,并开辟交通运输条件。如在山区罗坑大队建立木材、土特产商品生产基地,同时由罗坑修筑公路,通过整个公社直到北江河。在沿北江河水运交通方便且土质适宜的白沙大队,建立果树和苗圃生产基地;在北江河盛产鱼虾地带发展水产基地,果品、鱼虾就可以由水路直接运出。同时,把专为公社繁殖良种(稻种、猪种)的社办农场,设立在公社的中心地区,干部开会和社员赶集都可顺便带回良种,仅就1959年供应各大队水稻良种三十万斤和一部分优良猪种的运输来看,节省的劳动力就十分可观。
一专多兼,能手归队
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途径,一方面是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合理安排,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挖掘劳动力的潜力。挖掘劳动力的潜力,不但意味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劳动力利用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樟市公社的经验是:
一、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中心环节。这个公社自1958年以来,通过粮食全部实行水力加工,食堂全部自来水化,制牛车、马车、手推车,增设木轨道、空中运输线、木帆船,自制打禾机、收割机等各项改革,可以节省很多工作日。
二、大搞劳动力综合利用,提倡围绕农业生产的一专多兼,一专多能,一人多用。食堂管理员大部兼任炊事员,保管员;炊事员又兼搞食堂养猪、养鸡、种菜、打柴。这样做不但节省了劳动力,也发展了食堂的综合经营,对改善社员生活有很大作用。如和平大队元昌小队食堂,由于实行了劳动力的综合利用,结果食堂和小队副业人员由七人减为五人,这样做就能最合理最经济地运用劳动力。畜牧场饲养员不但养好牲口,而且也把担水、起粪、种饲料地、刈青草等活捎带着干,并且有的饲养员还抽空开一些地种蔬菜花生,在农忙季节也紧缩一部分饲养员参加田间生产,做到了亦牧亦农。
三、对劳动力的利用,做到因材使用,因人给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提高劳动效率。如养鸡能手王炳娥,过去分配她干农活,只顶半个劳动力,实行能手归队后,一人就养了一千四百多只鸡,顶上四、五个人。由于将善于做手艺的人,从做出力活中抽调归队,大大提高了做活效率,节省了劳动力。如留坑大队苗圃过去固定十七人,实行能手归队后,有丰富经验的老农又回到自己原来岗位上了,结果只要七个人就把苗圃管理得很好。
樟市公社由于坚决贯彻了“以农业为基础”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合理安排了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光辉的成绩。全社的经济生活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公社收入年年增加,社员生活大大改善,粮食产量高速度增长,多种经济比翼高飞,并且以大量的粮食产品支援了国家建设。这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伟大胜利,也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伟大胜利。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讨论
最近一两年,我国历史学界逐渐展开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分期(划分阶段)问题的讨论。这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编著中国历史和进行历史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科学地划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将帮助我们深刻地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正确地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各个主要方面。目前,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分期问题尚未解决,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讨论还将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要解决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分期标准。在这个问题上,史学界有各种不同的意见。由于所持分期的标准不一,也由于在奴隶制和封建制分期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所以在具体划分封建社会各个阶段时就有很大分歧。现将各种主要不同的分期意见,按其分期标准的不同简介于下。
以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作为标准的分期
主张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以内的分期。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如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等,是不会有根本的变化的,因而不应该单纯以社会经济的变化作为封建社会内部分期的标准,而应当全面地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的变化,并以集中反映这些深刻变化的农民的阶级斗争作为分期的重要标志。据此,有的同志把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到黄巾大起义失败(公元前475—公元184年)。在这一阶段中,农民的阶级斗争特点是:自耕农民进行反对依附化(主要的)和奴隶化(次要的)的斗争。经过多次的农民战争,阻碍社会发展的奴隶制残余进一步被摧毁了,封建经济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第二阶段,从黄巾大起义失败到黄巢大起义失败(公元184—884年)。在这一阶段中,农民阶级斗争的基本特征是:农民反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为挣脱封建依附关系而斗争。黄巢大起义震撼了唐帝国,摧毁了世族门阀和豪族的统治,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依附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成为划分封建社会第二阶段下限的界标。第三阶段,从黄巢起义失败到鸦片战争(公元884—1840年)。在这一阶段中,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日益衰落,地主土地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农民很少土地或没有土地,租佃制日益广泛流行,货币地租开始出现,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开始产生。从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到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赋”等口号,表明了农民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地主权利的要求;同时也表明了阶级斗争更加尖锐了,农民的革命斗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后期,还发生了城镇市民反封建压迫的斗争。这些都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此外,还有同志以农民起义为标志,把封建社会分为两期、四期和九期。
以生产方式为基础、阶级斗争为线索作为标准的分期
主张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推动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是阶级斗争,因而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必须对二者进行统一的考察。据此,他们把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四期。(一)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到黄巾起义。这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起义的目的,是要求人身自由,解放奴婢,恢复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经过多次的农民起义,巩固了封建所有制,使阻碍生产发展的奴隶劳动渐趋消失。(二)封建社会的巩固时期——黄巾起义到安史之乱。这时期的主要历史内容是世族地主所有制的兴起和衰落。世族地主的庄园经济是这时期的主要经济基础。在世族地主庄园之内,人身依附关系、隶属关系是更强化了,封建所有制是更巩固了。这时期农民起义的目的,主要是反对封建剥削和封建依附的强化。(三)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从安史之乱到元末农民大起义。这个时期庶族地主所有制成为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土地兼并的激烈,中央政权的强化,阶级斗争的尖锐,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内容。作为封建制发展的标志,则是在封建所有制领域内商品生产的发展。(四)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元末农民大起义到鸦片战争。这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自明初到鸦片战争以前,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还只局限于个别地区的几门手工业生产,但是它的出现却使封建生产关系不得不部分地发生分解。这种作为封建主义对立物的新的因素的出现,正是象征着封建社会已接近解体。
另外,还有同志主张以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为主要根据,以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斗争或重大事件为界标,来划分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他们认为,从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到黄巾起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期,从黄巾起义以后到红巾起义为发展期,从红巾起义以后到鸦片战争为封建社会的晚期。
以生产关系的变更和发展作为标准的分期
主张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生产关系。历史上社会生产力的变更和发展,农民反对地主的阶级斗争,都必然反映到生产关系的变更和发展上面来。据此,中国封建社会可以分为三期四大段。(一)西周到战国为初期封建社会。当时的生产关系,在农业方面主要是领主对农奴的剥削,其次才是对耕种奴隶的剥削;在手工业方面是领主对手工业奴隶的完全占有。这和生产力的低微使得剥削者对被剥削者必须加以高度强制力的情形是相符合的。此外,小私有经济的民间手工业和农奴解脱为农民的过程相适应。到战国时,民间手工业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二)秦汉至南北朝为中期封建社会的前段。当时的生产关系,一般而言,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其次才是对耕种奴隶的剥削;在手工业方面主要是民间手工业,其次才是地主和大工商业者对工业奴隶的剥削。生产力虽比前一时期显著提高了,而奴隶劳动的存在对前一时期还处在“承前”状态中。(三)隋唐至元末为中期封建社会的后段。当时的生产关系,在农业手工业方面奴隶劳动已经不成为障碍,因此小私有经济得以加速进展,一直到工场手工业的开始。这一时期对后一时期还处在“启后”的状态中。(四)明至清鸦片战争以前为后期封建社会。当时的生产关系,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中期后段基本上相似以外,在工业工场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虽然远没有产生破坏封建制度的力量,但是它迟早是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先驱者已经预示了这个力量。封建社会里已经怀妊了新社会的初形胎儿。
此外,有的同志主张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封建社会前期——西周到西汉,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初。(二)封建社会的成熟期——东汉到晚唐,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三)封建社会后期——宋到鸦片战争,公元十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四)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鸦片战争到全国解放,1840到1949年。
还有同志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即中国封建社会产生和形成时期;唐宋元为中期,即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时期;明清为晚期,即中国封建社会解体时期。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作为标准的分期
有的同志主张,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全面考察,而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为基础,以法典的固定化为标志,来划分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他们以唐中叶为分界线,将中国封建社会(自秦至清鸦片战争前)划为前后两个阶段。他们认为,中国历史到了第八世纪,封建经济的发展就显示出明白的阶段性。这表现在土地所有制上,是在土地皇族所有制成为支配形式下,皇族经营土地的形式从政治的(移民垦田、占田和均田)、军事的(军屯)统治形式,到经济的(官田、皇田、官庄和皇庄等)统治形式的变化;表现在地租形态上,是实物地租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发展上,是从身份性的地主阶级(世族、名门和大姓)的政权垄断,到带有非身份性色彩的地主参政机会的加多;表现在劳动人民的斗争上,是从身份解放的号召,到平均所有的号召;表现在官办手工业方面,原有的劳役制和经营形式等都起了显著的变化。这就是说,从各方面看来,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第八世纪,已经由前一个时期转入了后一个时期。
以封建国家政权的发展变化作为标准的分期
主张以国家的分裂割据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建立和发展作为分期界线的同志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可以划分为以下三期。(一)中国的早期中世纪——从武王克殷到西周灭亡是我国封建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可划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落从周初到周穆王时,封建制生产关系开始建立,出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自然经济很盛行。第二段落从西周中年到西周灭亡,封建化加强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完成,社会分工开始发展,其历史方向是走向封建割据。(二)中国的封建制发展时期——包括从平王东迁到五代。其间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封建割据阶段和中央集权阶段。封建割据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落从平王东迁到春秋末年,这时期王权衰落,诸侯兼并,封建城市成长起来,大地区的政治统一,形成十二大国。第二段落是战国时代,这时期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土地私有制形成,市民阶层出现于历史舞台,全国政治统一的要求被提出来了。封建发展时期的中央集权阶段从秦统一开始到五代十国大混战止,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落是从秦统一到黄巾起义,为中央集权开始的时代;第二段落是从汉献帝即位到西晋统一,为由经济上的割裂性导致国家分裂的时代;第三段落是西晋的统一,为由南方经济的成长,全国经济上互相依赖的加强达成统一的时代;第四段落是东晋到隋统一,为由于内部种族矛盾造成政治分裂的时代;第五段落是隋唐两代,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时代;第六段落是唐末五代,为结束封建制发展时期的长期封建战争时代。(三)中国的封建制衰落时期——君主专制政制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落是君主专制政制的形成(两宋),晚期中世纪的显明界标是君主专制政制的实现(开始于北宋的统一),这时资本主义萌芽也已出现;第二段落是蒙元统治下生产力的崩溃;第三段落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增长;第四段落是清朝统治下经济发展的迟滞。
除了上述几种意见以外,还有同志主张根据经济特征把中国封建社会分为三期。从战国到南北朝,自然经济盛行,是封建社会的早期;隋唐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的中期,行会制度的形成是这一时期城乡分离的显著标志;从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其特征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从上述情况看来,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讨论才刚刚开始,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展开。讨论的情况说明,存在的分歧是很大的。不仅分期标准极不相同,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的看法也很不一致。因此,分期标准不同的有不同的分期意见,分期标准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分期见解。为了使分期问题的讨论能够更加深入,首先应该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寻求一个正确的分期标准;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以及深刻反映这种矛盾的阶级斗争,从这些矛盾的变化发展,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应该更深入地探讨各阶段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阐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在过去的讨论中,有的仅一般地论述分期问题,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概括不够;有的仅根据某一单纯的经济现象或政治现象来划分阶段,不注意辩证地考察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的在研究分期问题时,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按王朝兴衰分期的观点的影响。对于这些缺点,都需要在今后讨论中加以克服。 史绍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