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加强党的领导 实现民主改革 组织互助合作 贯彻八字宪法
西藏地区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翻身农民总结丰产经验,大搞秋季生产,力争明年更大丰收
据新华社拉萨15日电 西藏地区的农业今年获得大丰收,几十万翻身农民在秋收后,全面总结了丰产经验,为加速发展西藏农业生产,争取明年丰收创造良好条件。
各地藏族农民在总结丰产经验时都认为: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改革,是今年获得农业大丰收的前提。由于民主改革的基本完成,百万农奴翻了身,有八十万人口的农业区的农民已经分得了土地,使生产力获得大解放。
各地农民在总结丰产经验中都用亲身经历,说明组织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农民们共同的信念是:要想迅速发展生产,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完成了民主改革的地区,十万多翻身农户组成了一万多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这支巨大的集体力量把今年的播种面积扩大了三十万克(一克约等于一亩),把一百五十多亿斤肥料施入了田里,还在干旱地带修起了水渠,改革了三十多万件农具,使许多过去荒凉贫瘠的山谷逐渐变成了富裕的村庄。拉萨地区墨竹工卡县卡东村地势高寒,土地贫瘠,民主改革前,全村十一户贫苦农奴缺吃缺穿,生活十分贫苦。民主改革后,这个山村的农民组织起来,依靠集体力量,将旱地全部改为水浇地,实行精耕细作。今年秋收后,这个穷山沟迅速变成幸福村。
西藏农民深深体会到: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是农业大增产的基本措施。在山南专区,由于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不仅使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的平川地带较往年大量增产,而且使地质瘠薄、生产落后的高寒山区,各种农作物也获得了空前丰收。拉萨地区尼木县农民把尼木河两岸近万克砂砾土用沃土作了改造,并劈山引水,兴修水利,使这个梯田重重的偏僻河谷一跃而为拉萨地区的农业生产红旗县。各地还大制大改秋收工具,普遍推行石磙打场,比过去用牦牛踩场提高工效好几倍,使今年的秋收进行得又快又好。
在总结丰产经验的时候,各地农民都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是他们取得今年丰收和今后发展生产、建设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从去年秋季起,各地党组织就积极领导农民进行民主改革的斗争。接着,又领导和帮助翻身农民组织起来,广泛开展爱国丰产劳动竞赛运动,大搞水、土、肥、种和农具改革等备耕工作。开春后,党又号召农民打破常规,破除迷信,提前播种,精耕细作,改进耕作方法,加强田间管理,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还纷纷深入生产第一线,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领导农民不断把生产推向前进。许多区、乡的党员干部吃苦在前,劳动带头,和农民结成了亲密的朋友,使党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西藏农民说,党的领导比甘露和阳光还重要,没有党的领导,庄稼长不好。
现在,西藏各地农民已经展开了开荒、秋耕、选种、积肥等活动,运用今年的丰产经验,及早动手,争取明年更大的丰收。(附图片)
藏族农民怀着激动的心情,欢庆民主改革后的第一个丰收年。
上图:翻身的农民把白色的“哈达”挂在毛主席像上,感谢党和毛主席的领导。
右一:解放了的拉萨农民眼看着丰硕的穗粒,禁不住心头的喜悦。
右二:尼玛卓玛多高兴啊!她不再是奴隶了,而是互助组组员,她正在背着丰收的青稞到打麦场上去。
陈珺(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四川油菜种得多种得好
四川各地开始移栽胜利油菜。各地直播的油菜苗已有六、七寸高。社员培植的“油菜王”更是茁壮可爱。
四川是我国油菜主要产区之一。今年全省各地油菜播种时间一般都比往年提早一个季节,而且种得多、质量好。南充、内江等地油菜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10%以上。
襄阳专区按量按质秋种
湖北襄阳专区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工具,迅速掀起了按面积、按质量、抢季节完成秋种的群众运动。到11日止,全区已播大麦、豆类、小麦共六百八十多万亩。目前,各地正乘胜前进,力争在霜降前后完成秋种任务。
襄阳专区十分重视秋种这一季生产,早在7、8月就完成了三百五十多万亩开荒任务,9月上旬又掀起大规模的深翻地运动。
青海提前生产秋翻冬播工具
青海省农牧机械生产部门早在7月份就开始进行“三秋”机具的生产。现在各厂已生产了二十多万件秋翻、冬播农业机具和拖拉机、农具配件以及运输、排灌机械设备。仅西宁地区已有七万件农业机具运往乡下,各州、县和人民公社的农牧机具厂也都就地生产,就地供应。
在生产中,各工厂都依据增产节约精神,千方百计节约原料和材料。
贵州产烟区加强烤烟加工工作
贵州省各产烟区大抓烤烟加工工作,加快了新烟收购速度。全省烤烟收购量9月下旬比上旬增长42%。贵州各产烟区今年种植的烟田连片集中,收获期一致,因此,及时做好烟叶的烘烤、分级等加工工作,是促使烤烟适时上市的关键。
承德地区大采山区野生植物
河北省有着丰富野生资源的承德地区目前每天有五万多人上山采集野生植物。最近十几天共已采集山枣、杏核、药材、野果一百一十多万斤以及大批野生纤维、油料等。
商业部门也从各方面支援“小秋收”。全区现已组织了五千多名商业干部,深入公社、生产队,在大搞“三秋”生产的同时,一面帮助社、队查找野生植物资源,一面组织基层商店增设流动和固定收购点,加强收购工作。
创“百母百仔”运动最高纪录
内蒙古鄂托克旗公卡汉人民公社,创造了羊群百母百仔运动的最高纪录。在1960年的畜牧业生产年度里,全社牧畜总产率达64.4%,纯增率为69.3%。成为全自治区百母百仔运动的标兵。
公卡汉公社在开展“百母百仔”运动中,狠抓增畜保畜的各项措施。公社除建立饲料基地和调剂了牧场外,还修建了大量棚圈和水井,为牲畜贮备了足够的过冬饲料。


第2版()
专栏:西藏通讯

西藏秋收线上
本报记者 宗子度 赵家烈
西藏地区的广大农民正在夺取民主改革后第一个秋季大丰收。这些日子,秋收线上每时每刻都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例,从这里可以看出翻身作主的西藏农民,在自由劳动中的勤奋和欢乐。
八旬老人首开镰
在西藏东南部尼洋河畔的金色田野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藏族老妈妈割下了第一束丰硕的青稞,上面搭着一条洁白的哈达,双手献给中共林芝分工委书记张平凡,请他转献给敬爱的领袖毛主席。
这位年已八十、名叫卓玛的老人激动地说:“共产党给了我们穷苦人土地,又领导我们组织互助组,大搞生产,今年获得了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大丰收,每一颗粮食都是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
林芝县尼池村农民,在秋收快要开始的时候,就推选了卓玛老妈妈首先开镰,收割今年大丰收的第一束青稞。农民们说,卓玛老妈妈年纪最大,在旧社会受的苦处也最深,由她开镰收割,是翻身加丰收,双重“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卓玛老妈妈开镰后,当农民们欢呼着,挥舞着镰刀涌上来的时候,她又连忙领着孩子们跟在割麦队的后边,拣拾散落下来的麦穗。老妈妈拾得很仔细,一穗一粒也不让丢掉。大家劝她回家休息,她横竖不答应,一定要坚持和大家一起进行秋收。
饱经封建领主压迫奴役的卓玛老妈妈,民主改革给她带来了新的幸福生活。老人越活越年青,生产上事事都要争着插手去做。她说:“为我们的好生活出点力,心里才过得去。”去冬今春,全村开展积肥运动时,卓玛老妈妈清早就起来打扫村巷卫生。播种时,卓玛老妈妈烧茶送水;庄稼黄熟后,她又参加了赶雀队,不让丰收果实受害。
夫妻竞赛割小麦
“好呀!”正在收割的小麦地里响起了一片喝采声。在喝采声中,拉萨地区达孜县拉木乡第三互助组的一场两人割麦对手赛正进行得难分难解。
一方是一位身强力壮的藏族农民,他挥动大镰刀,随着“嚓,嚓,嚓”连声响,一片片小麦倒下来了。他的对手是位青年藏族妇女,个子虽然比他小,然而眼快手巧,动作敏捷,割起麦来也是够瞧的。
他俩是一对夫妻,男的名叫巴珠,女的名叫央金。夫妻两人的割麦竞赛是这样引起的:秋收一开始,拉木乡各个互助组之间就展开了以收快、收净为中心的红旗竞赛。巴珠和央金所在的第三互助组劳力较弱,收割中眼看就要落后了。为了全组集体的荣誉,组员们在收麦中,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巴珠和央金也就竞赛开了。
“帮帮她吧!”有人在喊。不错,巴珠是比央金割得快;可是,央金却比她的丈夫割得净。她一边收割,一边还把穗大粒饱的麦穗摘下来留作种籽。夫妻俩这天竞赛的第一个回合,打成了平手。组员们一齐鼓动:“再干!再干!”
老木工造风扬场
老木匠顿珠次丹绕着一个像一匹高大的白骡子般的木架转来转去,摸摸这,敲敲那,心里又兴奋又紧张。等他把这个木架仔细检查了一遍以后,才对他的助手说:“行啦。”
他的助手,一个精明的藏族小伙子马上握着木架的摇手柄摇起来,木架后面立刻喷出了一股旋风。老木匠连忙转到木架后面去试试风力的大小,刚一接近,头上的毡帽就给吹跑了。老木匠光着头向他的助手激动地喊叫说:“哈!我们能够造风了,老天爷再也难不住西藏翻身农民了!”声音里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在雅鲁藏布江边曲水县的农村里,这种造风的木架还是今年秋收中第一次出现的新工具。老木匠给它取名“拢科”(风的机器的意思,也就是内地的风车)。十多天前,当区委书记把“拢科”的图形交给老木匠时,他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他想:过去秋收中只有等老天爷吹风才能扬场,有时一等十天半月,青稞都给沤烂了;再不然就是两人拉着一块氆氇扇风,人累、风小,青稞也扬不干净;要是人能造风,那该有多好啊!在制造“拢科”的过程中,老木匠简直着了迷,连中午喝酥油茶的时候,也拿着木板比比划划。为了鼓励和帮助他制造“拢科”,区里给派来了一个助手,区委书记也经常来和他研究。有一次,老木匠用斧头削木板,他的手给割了一条口,流了不少血,老木匠还没发觉,原来他在思考每一片风扇应当怎样安装,间隔距离多少,风力才大。经过五次试验改进,第一部“拢科”终于制成了。
现在,老木匠顿珠次丹和他的助手已经造好了第三部“拢科”,农民们都称他为“造风能手”。


第2版()
专栏: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改变不利的自然条件
南方山坑田也能种越冬作物
浮山公社改良山坑田冬种面积将增加一万多亩
据南方日报消息 广东饶平县浮山公社在深入地向群众进行扩大冬种面积的教育的基础上,干部和群众一起深入田头,勘察土地,打破了历来所谓山坑田不能种植冬种作物的迷信,使全社计划冬种面积扩大到五万四千一百亩,比去年实种面积增加85%,超额12%完成县委分配的冬种任务。在制定计划的同时,立即着手改良山坑田,使这些田能够及时种上越冬作物。(编者注:山坑田是分布在南方山谷地区的一种耕地。它的特点是日照较差,土壤湿度大,地温低。)
浮山公社地处山区,全社的五万八千余亩水田中,有山坑田一万八千多亩。
最近,公社党委动员各个大队扩大冬种面积的时候,不少干部和社员一方面表示愿意扩大冬种,一方面又强调全社历年来适于冬种的面积只有四万亩左右,很难完成扩大冬种面积的计划。公社党委分析了这些人的意见,认为它一方面说明部分干部和群众对于扩大冬种面积的严重意义仍认识不足;一方面也说明,要扩大冬种就必须采取措施,改良山坑田。因此,决定既要向群众进行思想工作,又要解决实际困难。
接着,公社党委在全社各队组织关于冬种问题的大讨论。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冬种政策;一方面启发群众总结以往经验,算扩大冬种的好处账。各队的社员都用切身体会说明了冬种多多益善的道理。荔林队的社员在讨论中一致认为扩大冬种生产有五大好处:一、增产粮食;二、增加收入;三、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四、冬种作物的烂叶和绿肥,可以用作明年早造的肥料;五、冬种作物多了,就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通过讨论,使扩大冬种面积成为每个社员的自觉要求了。
但是山坑田能不能冬种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荔林大队落户的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杨怡英同志,深入到群众中去,跟群众商量研究。老农陈凤凰说,他去年冬天在山坑田种植的豌豆生长很好。杨怡英听了他的话以后,便带领干部、老农、技术员到“双坑”(地名)去实地调查。经过现场分析,大家认为,以前人们强调山坑田不能冬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土壤酸性大、经常积水、湿度大、地温低,不宜作物生长;二是山坑田都是边远田,路太远,耕作、管理比较困难,又怕牲畜损坏作物,担心种了以后没有收获。山坑田的缺点能不能克服呢?根据某些老农的经验,这些山坑田的土质,完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改变。于是大家研究和总结出治理山坑田的五条措施:第一、在山坑田的四周开深排水沟,以便于排除酸水和积水,防止雨水冲刷,降低土壤湿度;第二、就地铲草皮坭,加工熏烧后,施入田中,既可增加肥分,又能提高土壤温度;第三、对于属于粘土质的山坑田,采取加沙改土办法,改良土壤结构;第四、分别不同的土壤情况,合理安排作物;第五、建立和健全田间管理责任制,防止人畜损害作物。大家认为,采取这些综合措施治理以后,山坑田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冬种面积,而且对于明年春季生产也有很大好处。这是因为过去的山坑田都没有犁田冬晒,终年积水,经过冬种以后,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地温,明年的早稻一定种得更好。这个大队的九百五十亩山坑田经过改良以后,有七百零四亩从来没有冬种的土地可以冬种;再加上间种、套种,全队冬种面积从原计划的七百五十亩增加到二千一百五十七亩。
公社党委在总结了这个大队的经验以后,及时召开了全社生产小队以上的干部和老农会议,通过现场参观、介绍经验,各大队又立即把荔林大队的经验交给群众讨论。广大群众经过参观学习和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这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全公社运用干部、技术员和群众三结合的方法,逐片逐队逐丘地进行全面规划,确定全社一万八千多亩山坑田中有一万三千多亩可以种上冬种作物;再加上全面推广间种套种,全社冬种面积可以达到五万四千一百亩,占水田面积94%。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群众情绪更加高涨。目前,已开好排水沟的山坑田有九千六百七十五亩,同时开始积集冬种肥料和改良土壤的材料。


第2版()
专栏:

为北方地区一年两熟提供经验
周清庄管理区扩大稻麦轮作面积
据新华社讯 河北黄骅县南大港公社周清庄管理区,总结两年来稻麦轮作增产经验,增加稻麦轮作面积,全管理区扩大种麦面积的计划已经全部落实到田。
稻麦轮作可以一年两收,是稻田区提高土地利用率、低洼地区大幅度增产粮食的重要措施。周清庄管理区去年有三千九百五十亩稻茬接种秋麦和春麦,都比单季早稻和小麦多收了粮食。今年管理区党总支本着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精神,决定把一万二千亩稻田全部实行稻麦轮作。稻麦轮作的好处是:稻子和麦子都是软秆作物,生长期喜吸收有机质肥料,旱田变水田后,稻根、麦根和杂草根叶,经灌水沤制,形成自然的有机质肥料,可以保证作物有较好的养分;稻子的后期管理,主要是水肥,灌水期间就为麦田作好了放淤准备,一般地表淤泥二寸深左右,能起压碱、疏松土性、增多腐熟质,肥沃土壤的作用。
人们在总结稻麦轮作增产经验时,一致认为早种、加强作物管理、促使作物早熟,是稻麦增产的保证。当地稻子需要一百二十天的生长期,秋麦的生长期则长达二百五十天。全年作物占地需时三百七十天左右。为了解决农时与轮作的矛盾,决定在麦子成熟前育好秧苗,麦子收割时,集中劳力采取熟一块、收一块,整一块、插一块,作到“早秧晚插”;稻子成熟前十天停止灌水,放水落干。麦播时实行犁沟种麦(不用耕翻晒垡),以争取时间,并选用早熟高产的优良品种实行适当密植。在稻麦生长期,切实加强以水肥为中心的管理工作,中耕、除草、除虫和防病等工作紧密结合进行,促使早熟早收。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克服轮作与农时的矛盾,保证晚稻和秋麦播种不误农时。
目前,周清庄管理区的干部和群众正积极行动起来,管理区成立了以总支书记宋文全为首的稻麦轮作技术指导组织,各生产队也吸收老农参加建立技术小组,着手训练技术力量,并全面安排了劳力。


第2版()
专栏:

青海水产事业发展很快
头三个季度捕鱼量相当去年年产量的二倍
本报讯 青海省新兴的水产事业发展很快。万余名水产战线上的职工和渔民,在今年头三个季度,据不完全统计已捕获鲜鱼二万六千多吨,相当于去年全年捕获量的二倍,不仅供应了本省的需要,还外调了一部分到北京、甘肃等地。
夏季鱼汛时,由机关、企业的干部、职工和公社社员组成的一支支捕鱼队、捕鱼组,浩浩荡荡地开到各个鱼产基地。以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为中心,南起黄河上游的札陵湖、鄂陵湖,北至祁连山麓的河流,东到湟水滨,西至唐古拉山上的湖泊,都有人们在摇船撒网。他们除了大量捕获青海特产的湟鱼以外,还广泛捕捞鲤鱼、鲫鱼、明鱼、草虾等。
青海省水域面积有二千多万亩,许多湖泊中鱼的密度很大,如青海湖、札陵湖就有“活鱼库”之称。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的压榨和鱼税繁多,水产很少被开发利用。1949年,全省仅产鱼二百五十五吨。解放后,青海省的渔业得到很快的发展。现在,水产资源较多的地方建起了小型造船厂、网具加工厂,开展了深水捕捞,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在最大的渔业基地青海湖上,已经修建了环湖公路、气象站、码头,在湖周围的黑马河、江西沟、布哈河等地建成了新的渔民村。
青海省今年鱼产丰收,主要是由于党进一步加强了对水产事业的领导。在鱼汛旺季,青海湖畔成立了青海省捕鱼生产总指挥部,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孙君一亲自挂帅,坐镇指挥。青海省商业厅负责干部以及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发动群众展开夺鱼大战。广大渔场职工和渔民掀起了比思想、比干劲、比网次、比产量、比完成任务的“五比”竞赛热潮。他们战胜了多变的气候,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最高日产达到五十余万斤,布哈河、黑马河渔场分别创造了一网捕鱼四万斤的丰产纪录。战斗在新辟的札陵湖渔场的职工,奋起直追,改进捕鱼技术,增加下网次数,使日产量提高到十五万斤,并几次创造一网捕鱼七万斤的高产纪录。为了不断提高产量,各渔场、捕鱼队还针对拉网、装车等占用劳力多的环节,广泛开展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采用绞盘代替人工拉网,和短途运输“索道化”,使工效和产量都大为提高。
在大量捕捞的同时,各地渔场和商业、运输等部门都本着“瞻前顾后,旺季照顾淡季,今年照顾明年”的精神,积极开展了鲜鱼的调运、加工储存工作。西宁冷藏库已经冷藏和腌制了大批鲜鱼。国营渔场、各州、县和机关、团体的捕鱼队,都采取晒干、盐腌等办法,就地加工储存。青海湖畔还正在兴建几座水产加工厂,并且在边建厂、边试验、边生产中制成了十多种产品。(附图片)
在黄河源头鱼库——札陵湖上,网网是丰收
白兴元摄(新华社稿)
青海湖盛产湟鱼。图为布哈河渔场捕鱼队把捕涝的鲜湟鱼装仓  
                 赵玮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