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编者按:中共山东省委最近调查了四个养猪先进社、队的典型经验,要求全省各公社、生产队参照仿行。
这四个先进单位的典型材料说明:不论在平原粮产区、山区、经济作物区和沙土地区,只要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大鼓干劲,认真贯彻“公养和私养同时并举,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的方针,都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养猪生产中的各种具体问题,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典型材料还说明:大养特养其猪,就可以促进农林牧全面跃进。
这四个不同类型地区大搞养猪积肥的经验很丰富、很成功,虽然在一些基本原则上是相同的,但在具体做法上各有不同的特点。我们把调查材料摘要发表,供各地参考。
平原区猪多肥足粮丰收
石门宋公社一年养猪增加两倍
这个公社由于猪多肥足,1959年全社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十七斤,比1958年增产81%。高速度发展养猪的主要经验有三点:第一,以书记为首组成专业的养猪领导机构,建立专业养猪队伍,使养猪场成为独立经营包产单位;第二,社,队层层建立繁殖基地,提高繁殖率;第三,千方百计广辟饲料。
山东寿张县石门宋公社是由原来的阳谷县著名养猪模范宋长生农业合作社为中心组成的。这是一个平原产粮区的公社。全社共有十四个大队,四万零一百二十人。猪由建社时的一万七千头发展到五万一千二百七十头,每人平均一点二头多,每亩地平均零点六二头(石门宋、刘海、刘灿明三个大队实现了每亩地一头猪)。其中公养猪占80%,私养猪占20%。全社有母猪六千一百头,种猪三百二十头。
这个公社由于大搞养猪,大搞积肥,获得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1959年夏季作物每亩施肥量达到二万五千斤,每亩产量达到一千零一十七斤,比1958年增产81%。全社留足了口粮、种子、饲料,超额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并留有储备粮。从1959年1月至11月初,已经卖给国家肥猪五千三百四十头,超额完成肥猪收购任务33%;支援了兄弟社一万多头仔猪。
1960年,石门宋公社计划发展猪十二万头,做到每人平均二点八头,每亩地平均一点四头。社员们对完成这个计划都充满信心。
石门宋公社养猪大发展的主要经验是:
书记挂帅 设立专职机构
加强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公养和私养同时并举,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公社党委确定一名书记、一名主任专职负责,建立了畜牧部;生产大队建立饲养小组,有一名书记、一名队长专职领导养猪,生产小队有一名队长专门负责。为了加强薄弱单位的养猪工作,公社从养猪多的单位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给这些单位调进了母猪和仔猪二千二百头,保证全社平衡地迅速地发展养猪生产。
提高繁殖率的经验
大抓繁殖。社、队层层建立繁殖基地,逢母皆留,先留后选,以扩大母猪基地。公社建立了三处千头繁殖场,大队建立了十四处百头繁殖场,小队建立了三十至五十头的繁殖场。建社一年来的时间,繁殖仔猪四万多头。母猪不仅达到了全配,而且产的多,成活率高。过去一胎猪平均十一点二头,现在提高到十四点五头,多的每胎达二十四头。仔猪成活率由过去的80%提高到97%。在这方面的主要经验有三条:一是掌握情期,新法配种。在掌握情期上,一般是壮年母猪在发情的二至三天配种;年龄较大的母猪,发情后一至两天配种。交配时间在早饭前后,这时母猪精力充沛,可以提高繁殖率。在配种方法上,纯种繁殖,采取复配方法;杂交繁殖,选用两个不同品种的种猪,第一次交配后,隔十五分钟再用第二头交配;对体形大、繁殖能力强的母猪,选用三个不同品种的种猪,在母猪发情后的初、中、末期各分别交配一次。采用上述办法后,繁殖率显著增加。二是保护孕猪。在母猪怀孕期,适当多喂精料,增加营养,促进胎儿发育,并特别注意做好七防工作:防打、防压、防挤撞、防惊吓、防疫病、防中毒,猪食内修些骨粉、蛋壳粉等以防止因缺乏钙质而体弱。三是实行新接生法和加强产后护理。在母猪临产时,将接生用的剪刀、棉花进行热蒸消毒。产下仔猪后,先将脐带内的血液挤在仔猪腹内,然后剪扎脐带,以免流血过多,影响发育。喂奶前先用温水洗净奶头再喂;对产仔猪多而奶头不够用的母猪,采用寄养的办法,分出几头给奶水充足、产仔猪少的母猪代养,使所有仔猪都吃饱,这样仔猪膘肥体壮,成活率高,发育快。
广辟饲料来源
大搞饲料基地,采集多样饲料。采取收、留、种、用、放、节等六种办法,千方百计地搜集、储备饲料。收,就是把所有能够作饲料的东西都收起来。他们除去常年采集饲料以外,并抓紧秋收的有利时机,发动群众,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地里采光、树上捋光、场上扫光、水里捞光的四光运动,四面八方寻找饲料,充分利用地瓜秧、花生蔓、谷糠、豆叶、瓜秧、高粮壳等农副产品和各种树叶、野菜、野草以及水生植物,共一百六十多种。现在已经入仓的粗饲料二千八百多万斤,每头猪平均五百五十多斤。留,就是结合分配工作,按照标准把饲料留足。种,就是根据需要,全社拿出二千亩土地,建立饲料基地,种植地瓜、南瓜、胡萝卜等高产饲料作物。同时发动全体社员利用村头、宅院空闲地大量种植苜蓿、南瓜、萝卜等饲料作物。用,就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全部猪场正在用生变熟、凉变热、硬变软、苦变香等粗料细作的办法,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并普遍推广了发酵、青贮、变糟、炒香、甜化等调制方法,使饲料做到净、细、热、香、甜,使猪爱吃吃饱。放,就是随着秋收,把猪放到野外寻食。节,就是注意节省饲料。
包任务 专业饲养
加强饲养管理。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了二千六百五十人的专业养猪队伍,许多人已成了配种、接生、防疫的多面手。饲养员宋来仁,一人能饲养管理一百零七头猪。第二,养猪场成为独立经营的包产单位,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公社的四个养猪场和大队的七十个养猪场,由公社和大队将全年的饲养任务、积肥数量和成本一次包给猪场,超产奖励,减产处罚。猪场内部推行了“七定一奖”制度。“七定”是:定工分、定饲料、定费用、定繁殖、定膘肥、定积肥、定防疫。“一奖”是:繁殖、膘肥、积肥超过定额的给以物质奖励,达不到定额的罚奖励标准的二分之一;对技术革新有成绩、防疫作得好和节约饲料的,酌情予以奖励。实行包产和经济核算制度以后,各猪场的经营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例如,石门宋综合养猪场,实行包产和经济核算后,成本比过去降低了40%,1959年的收入由1958年的三万三千元增加到九万元。第三,根据生产需要和养猪情况,在猪场的建设上,按千亩方千头猪场、百亩方百头猪场作了合理布局,做到了就地建场、就地养猪、就地积肥就地施。这样就解决了运肥劳力、工具不足和远地施不上肥的问题。


第3版()
专栏:

山区饲料来源广阔
宅科三村生产队一亩地两头猪
这里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解放前,全村四十九户有三十多户要饭的。1959年养猪八百五十三头,比合作化前增加了二十倍;粮食产量也相应增长了两倍多,缺粮村变成了余粮村。
宅科三村生产队根据山区特点,大量采摘树叶、野草、野菜喂猪,解决了饲料问题。多养猪,促进了农林牧全面跃进。这个穷山庄如今是:绿树成荫,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山东日照县马庄人民公社宅科三村生产队,是个偏僻的小山村。1959年,由于这个村猪比合作化前增加二十倍,粮食相应地增产了两倍多,缺粮村变成了余粮村。解放前,这里荒山秃岭,土地瘠薄,粮食产量很低,这村四十九户就有三十多户要饭的。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治山治水,绿化荒山,大抓养猪积肥,特别在公社化后,农、林、牧生产更有飞跃的发展,如今绿树成荫、猪牛满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养猪促进农林牧全面跃进
宅科三村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改变了地瘠民贫的面貌,是农、林、牧三者结合,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综合发展的结果。
几年来,绿化控制了水土流失,但是薄地怎样多打粮呢?党支部领着大家找低产原因,是肥料不足。怎样解决肥料?唯一的好办法是多养猪。荒山绿化了,有各种树叶、野草、野菜作饲料,这就是大量养猪的条件。1954年全队养猪四十六头,1957年发展到一百二十五头,1958年发展到四百二十五头,1959年发展到八百五十三头,其中公养占75.3%,平均每人两头多,每亩粮田两头猪。
随着养猪多,施肥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量也年年提高。1953年,这里每亩施肥一千五百斤,粮食每亩单产二百四十斤;1954年每亩施肥两千四百斤,单产二百六十斤;1957年每亩施肥七千斤,单产四百二十斤九两;1958年每亩施肥八千斤,单产五百五十六斤七两;1959年每亩施肥一万三千斤,单产七百六十斤。现在全队社员口粮由不足到有余,由缺粮村变为余粮村,1959年就卖给国家两万斤余粮。缺粮问题解决了,就腾出一部耕地扩大果园,育苗一百八十亩,除供本社栽植外,还支援了兄弟社树苗。原来无肥可施的果园苗圃,也都施了大量肥料,树苗因此长的旺、出圃早。1955年嫁接的苗木,1956年就出圃三千多棵;果树生长好,早结果,1955年栽的苹果,三年就结果了。今年全队共收获各种果品一万二千斤。
由于农业增产,大家畜直线上升。解放前,全村总共十三头耕牛,一头要负担五十多亩地。1954年发展到二十一头,1957年是二十八头,1958年三十头,1959年发展到三十八头,平均十一亩耕地一头耕畜。耕畜多了,这就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靠山吃山 专业饲养
养猪多了,饲料是桩大事。党支部根据外地用树叶喂猪的经验和当地山多树多特点,大量采摘树叶喂猪。开始,他们用果树叶子喂猪,猪吃的挺香。果树叶子不够了,饲养员又用杂树叶子作变糟发酵饲料,猪也吃的挺欢。全队有二十一种树叶子、三十多种野草、野菜可以喂猪。这一来,饲料问题就解决了。现在全队已采集各种粗饲料十七万多斤。
养猪多了,占的劳力也多,农业要精耕细作,林业要加工管理,但是全队只一百三十四个劳力,劳力感到很紧张。他们采取了划分战线、统一指挥的方法,将全队劳力分了三个专业队:林业二十人,畜牧三十四人(其中养猪的二十五人,平均一人管理三十四头猪),其余八十人搞农业。在农业和林业中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额奖励制度。专业队各负其责,对时间性强的农活,就统一抽调劳力突击完成,各队间互相找补工分。为解决运粪劳力不足,他们把栏圈迁上山,就地积肥,就地施肥,全年节省了六百多工日。
1960年,这个生产队计划养猪一千六百头,他们要在山上再修三处猪圈和八间牛栏,要求每亩春地施肥一万五千斤,亩产粮食达到一千二百斤;对果树追肥、整枝。牛由现在的三十八头发展到四十五头,鸡发展到四千只,兔发展到一千二百只,蜂发展到二十六箱,继续养蚕,并发展三百只羊,五十只鸭。
这计划跟社员见面后,大家都说能够完成。


第3版()
专栏:

棉区也能大量养猪
赵新庄生产小队一亩地一头猪
这个生产小队打破了棉区不养猪的旧习惯,采用棉叶、棉壳、棉子饼大量养猪,仅十个多月的时间,猪由六十八头增加到四百一十头。
由于粪肥大量增加,1959年粮棉产量也大大提高,粮食亩产一千一百斤,棉花亩产籽棉六百斤。同时,猪粪增加了,化学肥料就减少了,生产投资也相对降低了。
山东临清市赵新庄生产小队是老赵庄公社黎明大队的一个包产单位。这里是棉产区。全队四十五户,一百九十六人,耕地四百零六亩,棉田占65%。公社化后,在党的领导下,立雄心树大志,打破了棉区不养猪的习惯,用穷办法大量养猪。十个多月的时间,猪由六十八头增加到四百一十头,比公社化前增加十倍,平均每户九头多,达到了一亩地一头猪。出现了猪多、肥多、肉多、粮多、棉多的新气象。
棉叶棉壳是好饲料
历来这里的口粮靠国家供应。粮棉施肥全靠商品肥料(化肥、豆饼、大粪干),就是土杂肥大部也要到临清市内去购买,生产投资很大。党支部根据群众意见,决定大量开展养猪积肥运动。党支部确信养猪积肥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便坚决发动群众大量养猪,提出了“棉区需不需要大量养猪?”“饲料有没有办法解决?”在全体社员中开展大辩论。群众算了商品肥料和养猪积肥成本、产量高低的对比账,许多事实证明了养猪积肥的好处,大家一致同意大量养猪。于是以支部书记为主成立养猪积肥领导小组,结合生产开展了养猪积肥运动。
在解决饲料问题上,他们使用了采集、种植、加工、贮藏等办法,广泛搜集饲料。把棉花打下的耳子、杈子、顶心、棉叶、棉萼、拣掉的棉苗、玉米苗和棉壳、棉籽饼等作饲料。为鼓励社员大量收集饲料,采用了分等论价、记工分和现金收购的办法。到1959年10月中旬已收集各种树叶、菜、水草、糠、秕、干地瓜蔓、玉米秧等粗饲料三十四万斤,玉米秸、地瓜蔓青贮七万斤。1959年队里还种了八十亩玉米和地瓜,并开垦村头荒地十五亩,种上胡萝卜。另外,还有酒糟、糖渣、粉渣、浆渣等,足供四百多头猪一年食用。学习了石门宋公社饲料调制加工的经验,全部作到了发酵、变糟、蒸、煮、炒,使其变香、变软、变细,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并掌握了各种饲料混喂的方法,使猪爱吃、上膘快。
自繁自养
在解决猪源方面,党支部接受1958年冬向外购买二十多头仔猪死光的教训,决定采用自繁自养的办法。于是把原有几头小母猪和新生的小母猪全部保留,加强饲养,买了四头良种猪自配自繁。支委刘维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选出养猪热心有经验的社员充当场长、配种员,很快地掌握了诱情、催情、早配、多配、双重配、连续配等先进方法,使适龄母猪全部满怀,产仔量平均达到十三头,多者达二十头,作到全配、全准、全产、全活。一年来自繁自养,除母猪八十二头外,仔猪已达二百六十多头。为贯彻“公养和私养同时并举,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公社将繁殖的仔猪,采取换工分、换饲料、换肥料等办法,帮助社员每户养一到二头猪。猪多了圈不够用,党员干部带头,三天借出檩条二百五十根,没有席箔大家下湖割苇草,很快盖好了五十四间猪舍。饲料缸不够,社员主动借出了十五个大缸,解决了贮料困难。
猪多肥多,棉粮连年增产
猪多肥多,施肥量逐年增加,1958年每亩施肥九千斤,1959年增到一万九千斤。1958年粮食平均亩产七百三十二斤,棉花平均亩产籽棉三百斤;1959年粮食亩产一千一百斤,棉花平均亩产籽棉六百斤。粮棉产量大大提高,但成本费用降低了,1958年每亩施化肥二十八斤,加圈肥合十元一角;而1959年每亩施化肥十二斤,加圈肥合九元五角,肥料费每亩降低六角,粮食亩产量却提高三百六十八斤,棉花产量提高了一倍。社员们一致赞扬1959年庄稼长的好,老社员郝连汉说:“结的棉桃像鸡蛋,开的棉花像雪片。”随着粮棉增产,公共积累扩大了,社员收入增加了。1959年粮棉多种经济总收入七万三千八百元,除留公共积累等以外,每人平均分配收入一百多元,比1958年增加四十元。过去粮食靠国家供应,今年卖余粮一万九千斤,储备粮四万斤,还分了超产粮七千斤。1959年国家分配这个队的肥猪任务是六头,10月底已完成了二十五头,超任务三倍多。端阳节、中秋节、庆丰收时,队里杀了七头猪,社员也比往年多吃了肉。
在“以猪为纲、六畜兴旺、全面发展畜牧生产”方针的鼓舞下,这个队又作了新的发展畜牧业计划:1960年,全队猪发展到八百四十二头,争取一千头,保证每亩地两头猪;耕畜由十三头发展到二十七头,每十五亩地合一头;羊由六十五只发展到一百九十六只,每人平均一只;鸡由二百零九只,发展到一千一百只,每人平均六只;兔发展到三百九十二只。


第3版()
专栏:

阎什口公社用穷办法养猪
穷沙窝变成米粮川
阎什口公社土质贫瘠,解放前全年收的粮食只够两个月食用。解放后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粮食逐年增产,但增产幅度很小,1957年亩产只有一百八十二斤,原因是缺少肥料。1959年大量养猪,肥足,粮食亩产高达四百七十一斤半。全社除留足口粮、种子和饲料粮外,超额完成了国家的征购粮任务,社员收入也显著增加。
穷沙窝是怎样高速度发展养猪的?主要是领导的决心大和干劲足。他们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用穷办法解决了发展养猪生产中的饲料、资金等各种具体困难。
山东鄄城县阎什口公社,农、林、牧的综合发展,使这个以往终年黄土盖空的穷沙窝,变成了米粮川。
阎什口公社位于黄河南岸,共一万零八百三十一户,耕地十一万三千一百九十六亩。解放前,因黄河决口使大部良田变成了沙滩,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豆子或花生,而且还要播种三、五次才能成苗,每亩平均产量只有五十来斤,收的粮食只够两个多月的食用。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了改变沙区的贫穷面貌,于1951年就开始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经过合作化、公社化到现在,全社已造大片林带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八亩。仅宅旁、村头、院内等零星植树就达到了九百零七万棵,平均每人合二百零八棵。
随着林业的大发展,逐步改变着这一带“有风满天黄”的面貌,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田地和调节气候的作用。经过几年来改良土壤,加上兴修水利,现在全社有四万四千亩沙荒变成了良田。
依靠群众解决困难
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兴修水利,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是增产的幅度还是很小的,到1957年亩产量才由1952年的一百零三斤增加到一百八十二斤,主要原因是肥料缺乏。因此,党委便领导群众大力开展养猪积肥运动。
大量养猪,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缺乏饲料;第二个困难是缺乏资金、物料。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党委首先发动群众,就“怎样才能很快提高产量”“养猪中的困难能不能解决”等问题展开了辩论,使大家进一步坚定了大量发展养猪的信心和决心,具体研究了解决饲料、资金、物料等问题的办法。大家算了一个账:仅树叶就可采集一千四百多万斤,再加上野菜、庄稼叶子等,就能解决一大部分猪的饲料;资金和物料的困难,可靠穷办法和发动社员投资解决。思想问题解决了,群众发动起来了。郭老庄大队总支书记林成义,将自己的储蓄借出了二十多元;阎什口大队一对青年夫妇自愿把三间破屋的物料支援公社;全社三十五个生产大队,在三天内就把所需的物料凑齐。就这样依靠自力更生,使养猪事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到1959年10月底,全社已有猪一万一千一百多头,达到了每户一头猪,比1957年增加了三倍多。随着猪的大发展,耕畜、家禽也大大发展了。到1959年10月底,耕畜已发展到三千六百四十五头,合三十一亩地一头;羊一万六千二百零三只,一户合一只半;家禽四万一千五百三十只,一户合四只。
农林牧相互促进
畜牧业的大发展,又进一步地促进了农、林的大发展。1957年平均每亩施肥一千八百斤,粮食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二斤;1958年平均每亩施肥二千五百斤,粮食亩产增加到二百八十三斤;1959年平均每亩施肥五千斤,粮食亩产增加到四百七十一斤半。解放前,一年收的粮食只够两个多月的食用,1959年全社除每人留口粮三百八十二斤,留足种子和一百二十一万斤饲料粮外,还完成征购粮任务六百一十三万斤,超额一百零三万斤。社员的收入也显著增加,全社共收入五百三十五万元,平均每人一百二十一元,除留积累等外,平均每人分配七十元。
猪的大发展,使很少施肥的四千一百五十二亩果树林和六百多亩苗圃,也每亩施肥两千多斤。往年,没有施肥的树苗,两年才能出圃;如今施上了肥,当年就能出圃,而且树苗长的更高更壮。这个社有三百多亩桃树,往年没施肥,每亩结桃四千五百斤左右,今年每亩施上九千斤肥,每亩结桃一万二千斤。农、林、牧三者结合发展,使沙荒变绿海,村道树成荫,庄庄牛马叫,猪羊肥又壮,鸡鸭满庭园,一片新景象。全社解放前90%农户住的是草房,现在70%以上的社员住上了瓦房。
为了使农、林、牧结合的更好,他们计划1960年耕畜发展到六千头,十八亩耕地一头;猪发展到八万头到十万头,每亩零点七头到零点九头;羊发展到十万只,达到每人两只;家禽达到四十四万只,每人八只多;成片植树造林五万六千八百亩,村头等空闲地植树二千七百亩,平均每人达到八百棵;在农业生产上,要求每亩施肥量增加到一万五千斤,全部耕地实现水利化,保证每亩产量一千斤,争取一千二百斤。


第3版()
专栏:

“肥”猪满圈
 英韬


第3版()
专栏:

山东莒县大庄坡人民公社大庄坡生产大队养猪场,有丰富养猪经验的老饲养员刘德成负责喂养的六头大肥猪,平均体重八百五十斤。
新华社记者 艾传盛摄


第3版()
专栏:

山东五莲县高泽公社新建的田间简易猪舍。这种猪舍既省料又省工,又便于就地积肥。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第3版()
专栏:短评

大养猪就大增产
本报今天发表了山东省四个养猪先进单位的典型材料。它有力地说明:无论是平原产粮区、经济作物区、贫瘠的山区,还是土壤不好的沙土地区,只要大养特养其猪,农业生产就可以大增产特增产;猪养得愈多,增产的幅度就愈大。这些生动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养猪积肥是保证农业增产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这些养猪先进、农业生产也先进的单位,虽然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生产上也各有不同的特点,而有一条却是共同的,就是他们的猪只头数在一年内竟然一倍、二倍甚至成十倍地增长,在养猪业的发展方面都是高速度的。可见得,不管是什么地区,只要加强领导,依靠群众,认真贯彻“公养和私养同时并举,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的方针,都能够使养猪事业高速度发展。
这些先进单位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在发展养猪的各个环节上,比如在贯彻方针政策上,在解决饲料、工具、劳力上,在饲养管理等等具体问题上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各地参考。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这些先进单位都有一股很大的干劲和钻劲。他们那里的领导干部对于发展养猪业十分重视,紧紧抓住了养猪积肥这一促进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关键性措施,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因而使养猪业高速度地发展起来。例如石门宋公社建立了养猪的一条线领导,从公社党委到生产小队逐级都有一名主要干部专门负责,经常研究,及时解决养猪中的关键问题。临清赵新庄生产小队也以支部书记为首成立养猪积肥领导小组。只有将养猪工作切实提到各级党组织的议事日程上来,又有一定的组织保证,这才有可能真正形成群众性的运动。只要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许多困难便可迎刃而解。譬如最难解决的饲料问题,石门宋公社总结了群众经验,采取了多种办法,四面八方,千方百计采集、贮藏,结果找到了一百六十多种饲料,充分供应了公社五万多头猪的需要,还做到了饲料的多样化。没有资金和物料吗?阎什口公社依靠群众投资和筹集的结果,三天内就把养猪所需的物料备齐。群众没有养猪习惯吗?赵新庄生产小队经过了群众性的大辩论,在群众思想搞通的基础上,用穷办法大养其猪,十个多月时间,由六十八头增加到四百一十头,终于以一亩一猪的创举结束了产棉区不能大量养猪的历史。可见得,不管那种地区,都有条件大养其猪。条件是可以转化的,也是可以创造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股改变生产面貌、力求更大跃进的决心和干劲。那种“唯条件论”、“习惯论”、“粮食少、不能发展养猪”等等论调,只不过是懦夫和懒汉哲学的挡箭牌而已。
目前,全国养猪形势空前良好。各地要鼓足干劲,在去年养猪事业大发展的基础上乘胜前进。养猪已有相当基础的单位,要像石门宋公社那样立下雄心大志,争取更大的发展;那些养猪还较差的单位更要立志赶上先进,争取像阎什口公社那样在一年内就把养猪业来个大发展。这样,今年我国的农业战线便会出现比去年更好的猪多、肥多、粮多、肉多、水果多等全面跃进的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