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
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 欧阳钦
满载胜利的1959年已经结束了,将给我们带来更大胜利的1960年来到了。
在过去的一年中,黑龙江省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获得了继续大跃进的伟大胜利。全省提前一个月于11月底就完成和超额完成了1959年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基本建设、交通运输、财政贸易的计划。全年工农业总产值将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长29%左右,其中工业产值增长35%左右,农业产值增长15%以上。钢、铁、机械设备、煤炭、木材以及粮食、大豆等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比大跃进的1958年有很大的增长。自从中共黑龙江省委在1958年底提出将“短腿”补长的方针以后,一年来轻工业和农业的多种经营也有了显著的发展。黑龙江省原订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已经提前三年胜利完成和超额完成。随着生产的发展,全省其它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呈现着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1958年和1959年连续两年大跃进、大丰收的事实,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全省人民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指导和鼓舞下,怎样发扬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他们在平凡的劳动中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事实充分证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但能够高速度、按比例地发展,而且完全可以使这种高速度持续下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早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曾经指出:“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但是中国人民是勇敢而勤劳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加上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援助,其中主要地是苏联的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的基础上,两年来黑龙江省和全国连续实现大跃进、大丰收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这一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辉灿烂的前景,更加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希望和力量。
黑龙江省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重点之一,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贯彻执行了党的社会主义革命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和1958—1959年连续两年的大跃进,全省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省已经由一个原来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贫穷落后的“北大荒”,变成了国家的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以现代化大型企业为骨干的新的重要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5%左右。现在黑龙江省已经有了相当强大的现代化的机械工业、煤炭工业和森林工业,原来是缺门的钢铁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全省已经形成了以四千公里铁路为中心的包括公路和航运的交通运输网。整个工业已经有了相当雄厚的基础。
在广大的农村,人民公社已经走上巩固和健全发展的道路,同时还建立了强大的国营农、牧场群和许多副食品基地。农业机械化已有初步基础,机耕面积已达可机耕地的20%以上。由于全面贯彻执行了农业“八字宪法”,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工业已有可能对农业的技术改造提供更大支援的情况下,农村已经面临着全面地、大规模地推行农业机械化和以粮为纲、农业和工业并举和农、林、牧、副、渔全面大发展的新形势。
随着生产建设高速度地前进,财贸、政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显著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党的建设方面,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丰富斗争的锻炼,党员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党的团结空前巩固,党的威信空前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更为坚强,各方面的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上这些就是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的一些主要标志和进入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我们共产党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者和革命发展阶段论者。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必须善于科学地分析革命进程各个发展阶段的形势,适时地指明前进的方向,提出新的革命任务,使人民群众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致因为满足于既得成就,在中途发生停滞不前的现象。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长期以来就是一贯运用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因而总是使革命不失时机地从
一个阶段前进到另一个阶段,从一个胜利前进到另一个胜利。在现在黑龙江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思想,自觉地、及时地明确和掌握住这个新的形势,提出新的战斗任务,以便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去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根据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形势,黑龙江省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继续贯彻执行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按照“充分挖掘潜力,大力支援全国,加强全面发展,逐步合理布局”和“依靠党,依靠群众,有中心,有骨干,全面规划,全面跃进”的精神,在中央统一规划下,在继续完成经济、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全面地加速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并且以农业为基础,全面地安排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地发展生产,力争持续的、全面的大跃进。在农业方面,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大发展,大力发展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业;进一步改变农村的自然面貌。在工业方面,要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继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积极开展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向高、大、精、尖、新的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型工业,使大中小相结合;积极加强轻工业、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及重工业中若干薄弱环节的建设,使工业各部门的发展互相适应,逐步实现工业的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与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强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队伍,掌握尖端技术,攀登科学高峰。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大力支援全国的任务;同时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幸福、美丽的地方;并和东北兄弟地区密切配合协作,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把东北地区建成为以重工业为中心,工农业、轻重工业互相适应,大中小结合,布局更为合理,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与全国配合协作而又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以便对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黑龙江省1960年的各项工作,都应该按照上述总的目标去进行安排。在这个总的目标之下,1960年黑龙江省将是持续地、全面地大跃进的形势,1960年黑龙江省的工农业总产值将较1959年有更大的增长,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粮食和多种经营之间的比例将更互相适应。财政贸易、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城市建设等事业都将有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将有进一步的改善。胜利实现1960年的任务,将使黑龙江省的面貌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并为今后继续完成新阶段的任务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为了实现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和1960年的各项任务,力争持续的全面的大跃进,必须坚决地继续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继续执行政治挂帅和大搞群众运动的方针。继续深入地掀起技术革新运动。
坚持政治挂帅和大搞群众运动,是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方法。党是一切胜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统帅,群众是历史和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潜力。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一个旧世界,解放了自己,而且也完全有力量建设起一个新世界,创造起自己美好的新生活。只要我们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动群众,经常加强党的思想政治
工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去教育群众,鼓舞和发扬群众的无穷智慧和积极性、创造性,我们的事业就将无往而不胜。黑龙江省连续两年实现大跃进的实践,在这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证明。为了取得今后工作的胜利,我们必须在一切工作中,运用和发扬已有的经验,继续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
我们的事业是艰巨而伟大的,如果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以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为此,黑龙江省全体干部必须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并保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纯洁性,向一切离开党的正确路线的倾向作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革命斗争的行动指针。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取得新阶段建设任务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先进人物、先进经验不断涌现。几年来黑龙江省各地都创造和推广了不少的先进经验,如企业管理方面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工业生产方面的“积木式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简化升压环形供电”、“生产运动会”;基建方面的“新技术试验大楼”等,以及在农业、财贸、科学文教等方面的不少先进经验,都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建设事业中,先进经验必然还会层出不穷,把先进经验迅速普及为全社会的经验,社会生产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加速进行。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鼓励和发扬群众的创造性,支持一切能够推动生产和工作前进的创举和新生事物,抓紧对先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国内各兄弟地区的先进经验,以加快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团结是团结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基本的条件。只要全党全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我们的力量就会是无穷无尽的,一切事业就有了胜利的根本保证。为实现新阶段的伟大的建设任务,全省党组织和人民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团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之下,团结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周围,团结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周围、团结在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核心的周围。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不断地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现在我国在经历着历史上伟大的飞跃的时代,形势极为良好。在国际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不断壮大,团结继续增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也在继续发展壮大。帝国主义者不论他披着什么外衣,都不可能掩尽天下耳目,也不可能克服它的重重矛盾和摆脱日暮途穷的境遇。国际政治中的根本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在国内,整个形势更是一片光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旗帜越举越高,1959年的生产和基本建设计划都已提前超额完成,到处都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极为活跃的局面。我们的国家是一片兴旺昌盛的气象。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道路上飞奔前进。我们过去已经取得极其伟大的成就,今后还要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我们进行的革命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的前途是极其光明的。我们的事业是十分伟大的。我们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大志,自觉地担负起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重任。共产党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奋斗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一生。我们要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永远作革命的促进派。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尽管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被我们克服。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让我们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更紧密地团结起来,斗志昂扬地、谦虚谨慎地努力奋斗,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幸福、美丽的地方奋勇前进。


第7版()
专栏:

努力学习学以致用
——谈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李达
近几年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的人越来越多了,学习也越来越深入了,全国即将汇成一个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的高潮。这是我国理论战线上的新境界、新阶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标准”(刘少奇:“论党”)。历年以来,我党中央根据毛泽东思想制定的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政策等,“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刘少奇:“论党”)我党凭借这些理论和政策,动员并组织全国人民群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丰富多采,生气勃勃,其中有哲学、经济、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的论述,这些都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研究中国历史的文化的特点和政治经济的状况所得的结论。建国十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理论工作者们,凡是把毛泽东思想贯彻于自己的专业方面的,都能够做出新的成绩来。
毛泽东思想,从宇宙观到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发展着和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一切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必须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并运用来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这是没有疑义的。
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
怎样学习呢?我以为:首先要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这两篇文章中所指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于学习毛泽东思想也是完全适用的。那两篇文章的大意是:我们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必先端正学习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此,必先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要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首先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如何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因而作出结论的那种榜样。
在端正了学习的态度以后,就要进一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方法,即学习他的关于认识论的著作。
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论的著作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二,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即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阶级的分析方法;其三,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唯一的与基本的观点”。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按照“实践论”的说明,认识从实践发生,又为实践服务。这就是说,认识从实践出发,又复归于实践。因此,认识的过程,可以用下列的公式表达出来。
实践——认识——实践——从实践出发即是从感性认识出发,因为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接触于外界事物所得的印象。所以认识过程的公式又可以改写为下式,即: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矛盾论”指出,世界任何事物都含有内在的矛盾,都是矛盾统一体的发展过程,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所以我们认识外界任何事物时,就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揭露出那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研究矛盾双方的情况及其经过斗争而互相转化的全部过程。在经过这样的分析矛盾之后,就可以做综合工作。伴随于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又要经过造概念、下判断和进行推理的过程。通过这一番逻辑操作,就可以作出合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结论,即到达于理性认识。于是根据理性认识拟定计划或方案,用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如果在实践中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对于这一事物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在这里,我不打算详细说明“实践论”的内容,而要回到“实践——认识——实践”那个公式。前面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要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所说的实践必须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也就是中国广大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因为除了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就不能再有别的实践。我们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党只有密切地联系群众,坚决地信任群众,领导群众为这一解放事业奋斗到底。为此,党关于革命和建设的政策、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必须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意见,总结群众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才能发挥群众的革命性和创造性,使这一解放事业能够取得完全胜利。因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创造了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或工作方法)的认识论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这样写着: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运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领导者必须投身到群众中去,虚心向群众学习,采取各种调查方法,搜集群众各方面的意见(即详细地占有材料)。群众的这些意见中,总有比较先进的、中间的和落后的区别。按着群众路线,要重视先进的意见,但必须照顾多数的中间群众的意见和部分落后群众的意见。因此,领导都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之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地分析群众中的那些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的工夫,造成理论及概念的系统,即是说,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理性认识),所以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又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判断形成的过程和推理进行的过程。其次,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在这段过程中,领导者根据那个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制定计划和方案,拿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认识水平上,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比较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是高一级的东西。为要使计划或方案为一般群众(特别是中间的和落后的群众)所乐意接受而自觉自愿地去执行,必须向他们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群众如果被说服了,自觉自愿地执行上级的计划了,这个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就化为群众的意见,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成为物质的力量。例如,农业发展纲要、农业“八字宪法”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都是反复地经过了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然后制订出来的。所以它们能够掌握全国人民群众,发扬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鼓足革命干劲,掀起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持续大跃进的高潮。
以上简略地叙述了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的理论(只是它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学习了这个认识论的理论之后,就可以理会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但是,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学习了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必须学会应用它才行,若要应用它,没有研究资料是不行的。譬如一个工人,他有制造某种产品的知识,又有生产工具,但若没有适当的材料,是不能制造出什么产品来的。我们的研究资料从哪里来呢?从群众中来!为此,我们就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和农村中去,同工农群众同劳动,同命运,共呼吸,诚心诚意向工人农民学习。自己已经真正是群众中的一分子了,就可以做细致的调查工作,就可以积累起丰富资料,开展研究工作。倘若我们能够应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方法,说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算有了几分成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鼓励我们的那样:“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清除资产阶级世界观,我们要努力钻研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贯彻到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把理论工作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蔚成新的学风,攀登新的阶段。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送旧迎新,年年跃进
如果说,力争上游,这是我们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特征,那末,年年跃进,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常规。
但是,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论调:国民经济的基数越大,跃进幅度就越小。言下之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跃进将会成为不可能的事。这是一种悲观论调,是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持久地保持跃进局面缺乏信心的表现。这些人只看到了国民经济的基数越大,要保持一定的生产发展速度,在绝对量上就要求产品增加得更多这一面,而看不到基数越大,工农业生产越发展,物质基础越扩大,实现跃进的有利条件和潜在力量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另一面。例如:劳动生产率的更大的提高,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更大的进展,自然资源的更好的开发,投入生产的厂矿单位的增多,工业对农业的更有力的支援,农业为工业发展开辟的更广阔的道路,以及建设经验越来越丰富,增产措施越来越完善,等等。同时,他们也看不到全国人民要求迅速地改变我国贫穷和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以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所形成的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久地跃进发展的最积极的、经常的因素。当然,国民经济每年的跃进幅度,不可能完全一样,而会有高有低,可是,决不能认为,基数增大,跃进的幅度就越来越小,甚至不能跃进。这种说法,不但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也经不起事实的批驳。例如,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本来是很高的,但是在1958年和1959年(1959年是计划数——下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前五年的水平,并没有因基数增大而降低。以钢、煤、粮、棉来说,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钢在第一个五年是31.7%,近两年是50%;煤在第一个五年是14.4%,近两年是60%;粮食在第一个五年是3.7%,近两年是22%;棉花在第一个五年是4.7%,近两年是19%。全国是这样,我省也不例外。这就说明,尽管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波浪式的,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持续的跃进和高涨,而不是跃进幅度越来越小。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可能每年都是一样的。有的年份较高,有的年份较低,这是正常的现象。可以肯定,我们的经济总是逐年增长的,而且我们是能够保持跃进的发展速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由于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无比巨大的作用,由于1958年和1959年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由于1959年秋季的大丰收,由于人民公社已经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由于技术革命步伐的加快,可以预料,在全国和全省,1960年的更好更全面地继续跃进的形势必然到来。
(摘自广东“上游”1959年二十四期社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