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沈进照排除万难
在红石岗上建起千头养猪场
江西贵溪县志光人民公社周塘养猪场场长、共产党员沈进照,带领群众发奋图强,排除万难,在荒凉的红石岗上办起了一所千头猪的养猪场,并且改造了周围一百九十多亩贫瘠的土地种植饲料。
1956年6月间,五十多岁的沈进照,带着乡党总支的嘱托和期望,第一个来到荒凉的红石岗兴建养猪场。在这样的地方建场,一切都得从头做起。沈进照带来他家里的一头老母猪,一张竹床,还有锅、碗等零星用具。乡党总支派了十几个人,利用村里的旧木料和红石岗的石块,先搭起了一座临时宿舍,一边圈那头老母猪,一边作为他们的卧室。白天,沈进照带领群众,修建猪舍,晚上精心喂好那头母猪。猪舍建成后,又从村里赶来了二十四头猪,沈进照的老伴也搬到红石岗来担任饲养员,加上其他几个饲养员,就这样把养猪场办起来了。
转眼到了秋天,许久没有下雨,养猪场只得用石窟里的积水煮饲料喂猪。积水渐渐枯干了,干旱严重威胁着这群猪的生命,威胁着这个新建不久的养猪场的巩固。沈进照于是在红石岗四周徘徊,寻找水源。这时,村里一些落后群众的话在他脑海中回旋:“红石岗怎能办猪场啊,真是‘狗咬老鼠劳累无功’。”他同时也想起了党总支书记彭昌继的嘱咐:“党派你去红石岗办猪场,那地方很艰苦,但是党相信你能办好。有什么困难,党会帮助你。”想起这一段话,浑身的劲都上来了。他继续在红石岗四周寻找水源。一天,他看见村里的一个社员在离养猪场不远的田里秋耕,整片田光秃秃的不长草,只有一块田角长了一丛青草,翻起的泥土,湿漉漉的,沈进照心里一喜,飞快前去问耕田的社员,那是什么原因。那个社员说,过去这块田角常出冷泉。他们用锄头挖了一尺多深的洞,一丝泉水溢出泥面。沈进照高兴极了,连跑带跳的把这个喜讯告诉党支部书记。第二天,书记亲自带领一百五十多个社员来到红石岗,在那块田里挖塘。经过九天奋战,一口近一亩田面积的大水塘修建成功了。源源不断的泉水,保证了养猪场全部用水的需要。
水解决了,饲料又不足了。他又带领饲养员在红石岗四周的瘦田里,播下了第一批蔬菜种子。可是种子很少发芽,有的发了芽,苗也很瘦。试验失败了,只好从村里运来饲料,另外派人四处采集野生饲料。这终究不是长远的办法呀!沈进照和饲养员们继续研究在红石岗种菜的事。他们采取了分层施肥的办法,改良土壤,耕一次,施一遍猪粪,泥土由黄色变成了灰黑色。这次播下的种子,都长得很好。同时,又利用池塘、石窟繁殖水生植物,到1957年,饲料做到四季不缺。
这个养猪场还抓紧了仔猪的繁殖工作。沈进照带来的母猪,在当年冬天生了一胎仔猪,共十二只。当仔猪出生后,蜷伏在一旁,他来不及拿猪窝草覆盖,连忙脱下棉裤把仔猪包起来。饲养员们又在现有的二十四头猪中,挑选了十四头母猪配种。1957年春天,先后繁殖了一百零四只仔猪。秋天,又繁殖了一百一十六只仔猪。养猪场一天一天兴旺起来了。1958年,全场猪发展到五百二十头;1959年,猪群已接近千头。养猪场由过去几个人增加到四十多人,他们不仅养猪,而且负责耕种一百九十多亩田。由于连年施了大量的猪粪,红石岗的瘠土已变成了良田。1959年,早晚两季平均亩产七百八十六斤,除去人的口粮和猪的饲料粮,还卖给国家七千多斤余粮。三年来,他们先后挖了三口水塘,塘塘鱼满。荒凉贫瘠的穷山岗,现已变成生猪的繁殖基地和“鱼米之乡”。


第3版()
专栏:

祝有英创“一猪百仔”
黑龙江阿城县泉镇青年畜牧场饲养员祝有英,创造了一头母猪在一年内繁殖三代,连子带孙共一百一十二头的高纪录。
1957年秋天,祝有英从学校毕业不久,就走上了畜牧业战线。起先,她负责饲养鸡、兔,后来才养猪。有些人讽刺她:“大姑娘喂上猪啦!”她听了,有些动摇、灰心。后来党、政领导干部帮助她,使她认识到养猪也是一项重要事业,她下定了决心要干一辈子。
祝有英搞一猪一年繁殖百仔的试验,开始很多人不相信能成功。可是在党的鼓舞下,想到自己是个共青团员,要敢想敢干,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于是向党支部提出了要一头母猪作试验的要求,得到了党的支持。1958年1月5日,祝有英采取了热配、双配、重配的办法给猪配种。经过一百一十四天,母猪顺利地产下了第一胎十四个仔猪。在第一窝产后的第三天,又开始给这头母猪配种。母猪不发情,她就把仔猪与母猪隔离开,把种猪赶到母猪舍去逗情,不到一天的时间母猪就发情了,顺利地进行了交配,第二窝又产了十二头小猪。第二窝产后的第六天,她又采取同样办法给老母猪配种;同时又给第一窝小母猪配种。大母猪产第三窝的同时,九头小母猪也产了七十二头仔猪。到1958年底,大小母猪先后共产一百一十二头小猪,成活率达到97%,比过去每头母猪每年只产二十八头仔猪增加了八十四头,繁殖率提高了三倍。
中共哈尔滨市委很重视祝有英同志创造“一猪百仔”的先进经验,决定在全市推广。
祝有英同志表示,在1960年要在本场搞十五头到二十头一年繁殖百仔的母猪,并培养六十名和自己水平相等的饲养员。推动“一猪一年繁殖百仔”运动的开展,使全场母猪产仔率比1959年增加两倍半到三倍,成活率由90%提高到97%。


第3版()
专栏:

河南省扶沟县吕潭人民公社积极扩大猪源,开展“一猪十仔百孙”运动,养猪事业大发展。图为东风万头母猪场一角。
 新华社记者 严世昌摄


第3版()
专栏:

养猪“女专家”李占英
郭建武
山西文水县前进人民公社南徐管理区的社员们,一提起女共产党员李占英热爱养猪的事迹,都夸她是“党的好女儿,养猪女专家。”真是名不虚传,李占英从1957年担任饲养员以来,经她喂养过的七百口猪,个个都是膘满肉肥。
李占英为什么能够把猪喂得那么肥?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说:“没土难打墙,猪凭粮食养,她一定是喂粮很多。”其实不然,她喂一口八十斤重的猪,全部成本只用五块钱。那么,她喂猪的妙诀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千方百计地利用代饲料。比如在1957年春天,连糠皮都没有,野菜未积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当时城关供销社从外地买回一批糖萝卜渣。李占英知道后,便主动和供销社联系,买回来三万斤准备作猪饲料。这时有些人不同意。有个老汉说:“西街和北街买回来这东西猪不吃,都给供销社送回去了,你偏要喂,那不是白费钱!”李占英并没有因此把糖萝卜渣退给供销社,而是将糖萝卜渣细细地挑拣了一遍,淘洗干净,然后经过发酵,结果猪很爱吃。今年7月,她到城里赶会,随身带着绳子,回来时扛回一捆灰灰菜。在平时,她总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各家攒的泔水收集起来。见到街上扔着南瓜瓤、西瓜皮,她总要拣回来加工作为猪饲料。
李占英喂猪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四定、六勤、三看、四不嫌、十不喂。四定是:定时、定量、定顿、定槽;六勤是:勤洗槽、勤垫圈、勤出粪、勤消毒、勤打扫、勤检查;三看是:看毛病、看拉屎、看精神;四不嫌是:不嫌苦、不嫌脏、不嫌麻烦、不嫌修圈;十不喂是:热不喂、冷不喂、多不喂、少不喂、迟不喂、早不喂、稠不喂、稀不喂、生不喂、脏不喂。
李占英不仅是喂猪的能手,而且也是猪的好医生。去年5月间,一口猪生了病,肚胀的很大,起卧不正常。李占英仔细观察猪的症状,反复诊断,弄清了猪的病是急性大肠炎,于是她立即到卫生院买了药让猪服下,又在猪的耳朵、四肢扎药针。为了救活这口猪,她整整在圈里守了两夜。又有一次,她给猪喂食时,发现一口小猪不吃不喝,浑身一直发抖,她马上就用针扎,过了四小时,小猪好了。去年秋天,有三口母猪先后下了三十六个猪娃,恰巧遇上猪瘟,她为了作好预防工作,进行了消毒、隔离,使猪娃没有发生猪瘟。在防治猪瘟方面,她的经验是:一防、二治、三坚决、四不垫。一防是:早预防;二治是:早治、治好;三坚决是:坚决隔离、坚决分槽、坚决治疗;四不垫是:不垫生土、不垫长草、不垫煤灰、不垫麦秸。
李占英掌握猪的配种技术也是呱呱叫,百配百中。(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3版()
专栏:短评

养猪——光荣的事业
沈进照同志,是你带领群众在荒凉贫瘠的穷山岗上,白手起家,三年之间建起了千头养猪场;
祝有英同志,是革命的事业心支持你,挖空心思革新配种方法,创造了“一猪百仔”的奇迹;
人们都夸奖你喂养的猪抵得上一头牛犊呵,杨茂英同志;
还有郑宗赞同志,三年来,你风里来雨里去,为人民治好了七千六百多头病畜。
在你们身上,千千万万的饲养员同志们,体现着多么美好的思想风格,洋溢着多么崇高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当今天养猪事业迅速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一人一猪、一亩地一头猪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想到你们的辛勤劳动。
养猪是一项无尚光荣的事业。这首先是因为,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猪多肥足粮丰收,这是养猪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关系;猪的全身都是宝,肉可食,皮、毛、骨、内脏是很多轻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多养一头猪,就等于给社会主义大厦的建设工程上添了一砖一瓦,这是有益人民、有利生产发展的事业。当人们把自己的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他就会发现真理,感到自豪。在今天,又有谁说养猪是低人一等的“下贱”事呢?!
养猪同其他工作一样,是平凡而伟大的工作,是简单但又细致科学的工作。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既能够为社会主义做出伟大的贡献,同样可以红透专深。文水县前进公社饲养员李占英从1957年以来,喂养了七百头猪,头头身壮膘肥,她在饲养管理工作上,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在防疫工作上,也是猪的好医生;海阳县留格庄公社的出色配种员吴敏,苦心钻研各种动物的繁殖规律,终于掌握了新的配种法,使每头猪平均每年产仔二十二头半,比1957年产仔率提高88%。这些同志真不愧承当群众授予“养猪专家”的光荣称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千百年来的老话,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变成了现实。
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万象兴隆!全国养猪事业的形势也同样很好!在养猪岗位上工作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人民公社的男女社员们,为了使我国的养猪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更奋勇地前进吧!


第3版()
专栏:

杨茂英心里高兴又自在
孙尼
贵州湄潭绥阳公社长碛生产队饲养场的猪,谁见了都爱。来参观的人,总是围在猪圈旁边,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
“啧,啧!你看那腰身,那屁股,有多肥!”
“嘿!这简直抵得上一条牛犊嘛!”
这个饲养场的猪,都是肥头大耳,毛光水滑。去年有一头肥猪竟有一千零四十斤,身长七尺五寸,身高三尺五寸,腰围一尺三寸,走起来慢摇慢摆,四只脚已经载不起它全身的重量了。
这些猪是谁饲养的,有些什么经验?这些猪是饲养员杨茂英同志喂养的。从1956年起到现在,她整整养了四年猪。
养猪要饲料。有一回杨茂英到县农场去参观,那里的饲料馆陈设着三百多种猪的野生饲料。杨茂英一看,心里亮了:原来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喂猪!她不识字,就凭着观察记忆,把七十多种常见的野生植物记在心里。回来同生产队长商量,发动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山去找。每天一早,杨茂英带着背兜、镰刀,和小学生们一起上山,坡上坡下,到处找遍。接着,一背兜、一背兜的野生饲料背回家来了。杨茂英连夜把这些饲料砍细,用水淘洗干净,掺上糠和少量盐巴,煮得又糯又烂。当她提着桶把猪食一瓢瓢放进槽里时,猪争着抢着,大口大口地吃。这时杨茂英笑了:这些野草竟这么管用,这下可以为社里节省好多钱了!她心里越高兴,劲头也就越大。
杨茂英每天要把猪圈打扫五次,还要撒上石灰,弄得干干净净的。同时,她每天还给两百斤以上的大肥猪洗澡,天冷用温水洗,天热用冷水洗,一年四季,天天如此。难怪来参观的人都夸奖她养的猪干净,猪圈没有臭味。
四年来,杨茂英喂的猪越来越多,卖出的猪也越来越多。从1956年到1958年就卖出猪四百多头,1959年又卖出肥猪一百七十七头,其中八百斤到一千斤的有六头,五百斤到八百斤的九头,三百斤到五百斤的一百零二头,三百斤以下的六十头。
每一回肥猪卖出去时,杨茂英就像送姑娘出嫁似的,头天晚上就把猪喂得饱饱的,还给它洗了澡,弄得干干净净。第二天一早,她就起来招呼肥猪“上轿”。当她看到七八个人抬一只猪还吃力时,真是又高兴又自豪。
由于杨茂英出色地做好了养猪工作,连年被评为养猪模范。1958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还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3版()
专栏:

郑宗赞是个好兽医
福建仙游县赖店公社圣泉大队有个出色的青年兽医郑宗赞,三年来,治好了病猪、病牛七千六百多头,受到了群众的爱戴,连续三次被评为县的畜牧兽医先进工作者。
郑宗赞是贫农的儿子,只读过三年小学。1955年他便加入了县的畜牧兽医协会。在这一年里,他紧密地依靠领导,虚心向前辈兽医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便在家乡赖店乡当兽医。他处处为畜主着想,只要发现病猪,便动员畜主把病畜留下来治疗。畜主有困难的,他免收手续费;如果治不好,连医药费也免收。一开始工作,他就抢治了垂危的病猪四十八头,其中有三十二头病猪,畜主都认为治不好了,但他把它们治好,送还畜主,因此博得了群众的赞扬。有一次,丽山村傅金凤的一只母猪发了瘟,郑宗赞得到消息后,赶忙跑去抢救,他一连复诊十多次;在每次诊治中,亲自动手煮药喂猪,最后终于把这头瘟猪治好。畜主感动地对他说:“阿郑,你给猪母灌药,比给小孩喂奶还细心呀!你真是个好兽医!”
郑宗赞在给牲畜治疗中,还贯彻了防重于治的方针。在1957年上半年,他走遍了麦斜、社硎山区二十多个乡村,挨家挨户宣传牲畜防疫的好处,细心地替猪打防疫针。有时一天跑六十里路,但他一点不叫苦;有二十多天起三更睡半夜,不分昼夜地进行防疫工作。他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受到了山区群众的爱戴和欢迎。但郑宗赞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1957年,他在樟林农业社开展全面的家畜保健和防治工作,推行了家畜保健合同,订立了家畜卫生防疫制度。由于他深入群众,经过苦战半年,全社六百六十头猪、牛都没有发生瘟病,创造了仙游县第一个无畜疫社。


第3版()
专栏:

人人夸奖的配种员——吴敏
山东海阳县留格庄人民公社院下生产队的生猪配种员吴敏,人人夸他心红手巧。他1959年用新法配种的母猪头头高产,平均每头母猪年产二十二点五头,仔猪繁殖率比1957年提高了88%。1959年1至11月份,经他接生的两千多头仔猪,没有一头死亡,头头长得健壮。
1954年初级农业社时,他响应党的号召,第一个当了配种员。从那时起,他就一心钻研配种技术,很快由外行变为内行。1956年,这里买来了垛山优种猪,这种猪生长快,肉肥嫩,可是有的母猪长到一百多斤还不发情。吴敏苦心钻研它的秘密,终于找到了强配促使母猪发情的办法,不发情的母猪经过强配后,七至八天就发情了。以后他又学习了外地用糯稻花催情的办法,因而保证了母猪两年产五窝。可是垛山优种猪繁殖率很低,1957年平均每头成年母猪只产仔猪十二点五头。吴敏又到处拜师请教,采取了双种配、重配、连续配等先进的配种方法,使仔猪繁殖率不断提高。1958年垛山优种猪平均每头年产仔猪达十七点五头,1959年又提高到二十二点五头。
吴敏还担任着猪的接生员,他同样热爱这一工作。公社化后猪场扩大了,养猪场的一千一百多头猪,他每晚至少要查看三趟。见到母猪对小猪保护的不好,他就帮助搬换位置。天冷了,给猪舍添草;天热时,将猪浴塘里放满了水,让猪洗澡。母猪临产期,他便守在旁边,不论是酷冷的夜里,还是炎热的中午,他总是守在临产母猪旁,直到接下了小猪才走。他和青年饲养员李世存,大胆试行了人工助产的办法,解决了母猪难产的问题。5月间,有一头母猪近一天没生下小猪,经用人工助产后,不但母猪脱险,而且五只小猪也都成活健壮。
吴敏天天观察研究猪的行动,他从猪的行走和呼吸声中,可以知道它们的脾气和是否有病,他对全场二十四头种猪和二百零五头成年母猪的脾气都摸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在给自己管理的种猪和母猪注射或检查体温时,总是进行得很顺利。现在,吴敏正与青年饲养员李世存研究,要使每头母猪的年产量提高到二十五头以上。(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第3版()
专栏:

杜秀华要作一辈子饲养员
养猪,是不体面的事情吗?
在农村姑娘杜秀华看来,养猪能积肥,能增产,能吃肉,是最光彩的高尚事业。1959年2月,她一踏进汉中市商业局河东养猪场的大门,便下定决心,作一辈子又红又专的饲养员。
河东店养猪场,原来有个专职配种员。4月间,因为被抽调下乡去搞其他工作,偏偏就在这个当儿,饲养场里的一批母猪发情了。女饲养员为这件事大伤脑筋,旧习惯影响着她们,不愿去做配种工作。杜秀华当时心里想:母猪发情期间,配不上种,这一轮发情的一百六十多头母猪不知要少繁殖多少仔猪。想到这里,她便向其他的女饲养员说:“我们自己干吧!”说着,她就去赶公猪给母猪配种。这时,其他几个年轻姑娘指着场里基建工人说:“周围这么多的人,等人走了以后再说。”“干工作,这有啥难看的哩!”杜秀华同志坚定不移地要求大家立即动手。党支部书记黄正林同志听到这个消息,也赶来帮助她们,当场表扬了杜秀华的革命干劲。在杜秀华同志的带动下,全场的男女饲养员都动手去配种,使一百六十多头发情母猪在两天内全部配了种。
杜秀华掌握了猪的配种技术之后,又发现场里饲养的公种猪,精力旺盛,有闲置浪费的现象。在一次会上,她向党支部建议:对外开展配种业务。党支部接受了她的建议,充分发挥了公种猪的作用。
杜秀华同志所养的猪,从未死过一头。有人说这是清洁卫生工作搞得好;有人说是防疫工作搞得好;也有人说是饲养方法好。这些说法都对。
杜秀华还是防治猪疫的能手。她能认出猪瘟、猪丹毒、气喘病等病症的发病特征,也掌握了治疗方法。经她手繁殖和饲养过的二百多头猪中,曾有十多头发过病,都因为她及时治疗而未能蔓延,更没有发生死亡现象。
在养猪过程中,杜秀华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场内清洁,使猪生活很有规律。热天,每天要把圈、舍消毒一次,清扫二次。猪的粪便随时打扫,并用水冲刷地板,每天给猪洗一次澡,给母猪洗两次奶头,食槽每用一次消毒一次,她负责饲养的猪,不论是白天或晚上,大、小便都会到一定的地方。


第3版()
专栏:

养猪谚语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
× ×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
× ×猪是聚宝盆;遍身是金银。
× ×常垫猪圈掏鸡窝;腿勤手快积肥多。
× × 老弱病残分开栏;头头满膘吃得圆。
× ×槽要净圈要干;猪体壮精神欢。
× ×一亩一头猪;低产变高产。
× ×田头建猪场;运肥省时间。


第3版()
专栏:

看,多肥的大猪!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