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进一步发挥石油基地的作用
中共玉门市委第一书记中共玉门石油管理局委员会书记 刘长亮
玉门油矿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积极贯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充分发挥了石油基地出石油、出人材、出经验的作用,既有力地支援了各兄弟石油厂矿和农业生产,又促进了玉门油矿本身的迅速发展。
几年来,玉门油矿的原油生产逐年增长,特别是从1958年以来,更出现了持续大跃进的局面。1958年和1959年两年合计产量相当于解放前十年总产量的五倍,接近1950年到1957年八年产量的总和。今年前九个月里,已经完成了全年国家计划的75%。与此同时,全矿还积极以最好的设备、器材和抽调最强的人力,去支援全国新的石油探区和厂矿。两年多来,向全国各兄弟石油厂矿输送了各类干部近千名,支援了技术工人一万二千多名,支援器材设备一万八千多吨。在今年的一次支援中,就调出了六千多名干部,其中包括曾出席全国群英会的王进喜等先进钻井队,薛国邦等先进采油队和基本建设队伍,并做到了人员配套,设备配套。此外,还采取许多办法,帮助地方发展小型石油工业。在支援农业方面,油矿职工积极帮助农村人民公社建立起农具厂,粮食加工厂,化肥厂和发电站等,帮助制造和修理拖拉机、排灌机械和运输工具,支援了一批农业急需的机械,还为人民公社培养了二百五十多名技术人员。
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充分发挥石油基地的作用,对玉门油矿来说,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光荣任务。几年来,各地支援玉门数十万吨钢材、木材、水泥等材料,数千台(部)钻机、金属切削机床、汽车、柴油机、蒸汽锅炉和抽油机等重要设备,还把数以万计的经过锻炼的思想好、身体壮、文化高的复员军人以及具有较高政治理论和技术知识的大、专学生和知识青年送到玉门。玉门油矿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设备不断完善,队伍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地质勘探、钻凿油井、油田开发、原油炼制等主要工种方面,基本上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联合企业。到1957年,玉门油矿就已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如果没有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玉门油矿是不可能获得这样迅速发展的。因而,今后充分发挥石油基地出石油、出人材、出经验的作用,支援全国各兄弟石油厂矿和支援农业生产,就成为玉门油矿职工十分光荣的和义不容辞的任务。
要完成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树立共产主义风格。玉门市委和管理局党委,几年来,坚持以“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支援全国就是支援自己、就是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教育全体职工。通过讲形势,识大局,使职工认清整体和局部、重点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从而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树立起克己让人的全面观点,树立起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共产主义风格,树立起大公无私的作风和随时准备去积极支援别人的责任感。在广大职工中,出现了积极学习文化、学习技术、学习和创造先进经验、努力提高生产的干劲冲天、意气风发的跃进局面。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使“全国一盘棋”的方针贯彻执行好,必须随时注意干部和工人中的各种具体思想,对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及时地予以批判和纠正。根据石油工业的特点,在支援外地时,我们坚持了人员配套和设备配套的作法。如调出一个钻井队,从队长、党支部书记到司钻、司机、钻工,全班人马,一个不缺。设备也是一样,钻机、柴油机、井架,甚至连各种工具,全部配齐。这样,这个钻井队到达新探区时,马上就可以开钻打井。当调出一批技术力量和设备器材以后,工作必然会出现新的困难,新的问题,比如技术力量,一时赶不上需要,器材设备感到不足,等等。面对这些局部的暂时的困难,在少数干部中,流露出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不愿意把某些设备、物资、干部、技术人员外调;另一种是:只满足完成眼前的支援任务,而不全力以赴地培养后备力量,自力更生,千方百计地发展和壮大自己,树立长期支援的观点。玉门市委和石油管理局党委针对这两种错误思想,及时从两方面进行了思想教育。一面提出了“全国一盘棋、全局一条心”的口号,教育广大职工,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识大体、顾全局,是党员应该具有的共产主义品质,是一个共产党员阶级觉悟的具体表现,认识到充分发挥大协作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潜力,全面实现多快好省的方针。另一方面,教育广大职工必须继续鼓足干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克服种种困难,自觉地把积极支援别人的光荣责任,变成促进自己不断跃进的动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全市、全矿范围内展开了共产主义大协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猛攻重点的办法,先后开展了大战鸭儿峡油田,巨龙夺油大会战等群众运动。这就不仅保证了原油生产,而且推动了全面工作的跃进,抽出了大批强的工人、干部和良好设备支援兄弟厂矿和农业生产。
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深入人心的同时,我们又紧紧抓住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这一中心环节,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从各方面挖掘劳动力设备和器材的潜力。在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长期支援兄弟厂矿、支援农业生产打下可靠的物质基础。
1958年以来,我们就提出了“向技术革命要人力、要设备、要经验”的口号,由于贯彻执行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搞群众运动,出现了思想大解放,技术大革命,生产大跃进的崭新局面。全矿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声势浩大、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如炼油厂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今年在产品品种增加、炼量不变的情况下,还节约了五十多名职工。一些人支援新厂,一些人作为后备力量,进技术学校学习。采油厂在修井力量大量外调以后,及时开展群众性的修井运动,由各采油队、注水队和管理部门人员,组成一百一十六个修井队,采用土设备,大搞技术革命,先后修井六百二十多井次,不仅增产了大量原油,而且迅速培养出一批新的修井队伍,解决了修井力量不能适应原油生产跃进的矛盾。
其次,我们又本着发愤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解决器材设备和技术人材不足的问题。在解决人力方面,我们用正规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办起了各类学校二百所;除成立了专业科学研究机构以外,还大力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活动。目前,全矿已有群众性科学研究组织一百多个。通过办学校、办训练班、现场培训、师傅带徒弟和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活动,迅速培养出了大批技术力量。在解决器材设备方面,大抓综和利用、多种经营。二年多来,我们坚决贯彻执行了“土洋并举、以土为主、土法上马、逐步提高”的方针,建立起各种小型卫星厂四十七个,生产了钢、水泥、重晶石、钻头、深井泵、电动机、电动绞车、酸、碱以及橡胶配件等产品三十八种,对保证生产持续跃进起了巨大作用。在综合利用石油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液、石油气体和腊膏等,制成新产品六十一种。
目前,全矿职工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热情地投入了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我们认识到,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也是农业机械化的“血液”,为国家增产更多的石油,就是对粮、钢生产的最大支援。我们在原油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胜利。今后要再接再厉,乘胜前进,力争一切工作高速度、高水平地发展,保证全面超额完成原油生产和其他各项生产计划。


第7版()
专栏:

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的高尚风格
玉门油矿支援各地新兴石油探区
本报讯 玉门油矿全体职工,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的高尚风格,无私地全面地支援全国各地新兴的石油探区。
两年来,玉门油矿向全国各新探区和兄弟石油厂矿输送的优秀职工达一万三千多人,支援成套的钻探、炼油等机器设备和材料达一万八千多吨。今年,玉门油矿在石油工业部的统筹安排下,组织了更大规模的支援活动,调动了50%的施工力量和51%的建筑安装、机械动力设备和整套的施工工具,支援了七个省、市的兄弟单位,帮助兄弟单位克服基本建设中和生产中的困难。由于玉门油矿全体职工把支援作为自己最光荣的任务,因此把最优秀的职工抽出支援新探区。两年来,支援各地一万三千多名职工中,科级以上领导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就占一千多名。支援的人员还包括勘探、采油、炼油、油田建设、机械、水电、运输等各个工种,做到了组织配套,人员配套,为新探区的建设、生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他们并且以最好的钻井队,最优秀的职工支援兄弟单位。如支援给兄弟单位的王进喜钻井队、薛国邦采油队和盛爱邦修井队等,都是该局几年来重点培养起来的先进集体。在开发老君庙油田中,年年都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计划,成为石油工业战线上的著名标兵。
在器材设备方面,玉门油矿也是把最好最新的,甚至自己最急需的抽出来支援外地。去年,克拉玛依油田产量急剧上升,迅速扩大原油处理量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玉门油矿便立即把自己建成的尚未投入生产的一座炼油厂的整套减压设备调给他们,对克拉玛依新油田扩大产品的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年以来,玉门油矿又将大批成套的钻探、采油、修井、电气设备和各种机械动力、工具材料等源源运往支援新的石油探区。这些器材设备在启运之前,都经过了详细的检查和试运转。在支援时,考虑到新探区修理力量薄弱,先后抽出支援新探区的四十多部电焊机,都是本着克己让人的精神,从好的设备中精选好的送给别人。此外,他们还通过现场会议、代为培训技术工人和组织经验推广队等方式,热情地毫无保留地向兄弟单位传授自己最新的技术经验,提供各种技术资料,尽一切力量帮助新探区解决技术方面的困难。仅在最近两年内,就给兄弟厂矿传播重要技术经验五百五十多项,提供技术资料四万多件。


第7版()
专栏:

集中大批人力、物力到原油生产第一线
全面管好油井 更多增产原油
本报讯 玉门石油管理局在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实现了各项工作全面跃进,增产了大量原油。到9月底止,全局原油生产已完成全年国家计划的75%。
为了力争高速度开发油田,迅速把原油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玉门石油管理局在加强地质勘探、油田建设、原油炼制的同时,把大批人力、物力集中到原油生产第一线,用打歼灭战的方法,开发油田,全面管好油井,保证更好地完成今年原油生产计划,支援国家工农业生产持续跃进。加强油井修理工作,增加油井开井数,是保证原油生产大幅度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执行这项增产措施,玉门石油管理局针对修井力量薄弱,赶不上采油需要的关键问题,首先扩大了修井队伍。在充分发挥专业修井队作用的同时,又先后成立了一百多个修井队,开展群众修井运动。老君庙采油厂为了多修井、快修井、修好井,对全部油井进行了详细摸底,按井制订了修理措施,做到了修好一批,投入生产一批。修井工作加强以后,保证了油井正常生产,增产了大批原油。据不完全的统计:今年前九个月,仅老君庙采油厂修好的停产井和生产不正常的油井,就给国家增产原油三万吨左右。鸭儿峡采油厂党委在快速修井竞赛当中,加强了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制订了三天一个战斗,三天一次评比,一月一个战役,一月一次奖励的评比竞赛办法,在队与队、班与班、人与人之间开展了对口赛和对手赛,不仅很快突破了深井修井关,而且使修井速度平均提高了22.9%,成功率达到96.4%,保证了原油产量的稳步上升。8月份,这个厂提前完成月度采油计划,9月中旬,全厂的原油产量比上旬又提高8.5%。
为了提高油井利用率,采油工人们在大抓修井工作的同时,还采取专人、专井、专措施的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油井管理。许多区队、矿场成立了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参加的油井管理小组,对出油情况不正常的油井,及时进行“会诊”,使油井利用率和采油时率不断提高。


第7版()
专栏:

油矿职工大力支援农业建设
本报讯 玉门石油管理局各单位积极支援农业技术改造。
今年以来,玉门石油管理局职工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的教育下,把支援农业看做一项重要的任务。管理局及所属各公司、厂、处都设立了支援农业办公室,抽调了一百多名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组成“支援农业工作队”,带着工具和材料,分别深入酒泉市、安西县和玉门市郊区,为公社修复和改革工具五千多套。今春,当中共甘肃省委发出“全党全民紧急动员开展防旱抗旱运动的指示”以后,该局立即派出三个钻井队,为赤金人民公社打水井十一口,日产水量九千至一万五千吨,灌溉面积达一百多亩,同时派出水文勘测队到山区勘测水源,解决了部分农作物的用水问题。另外,还支援玉门镇公社和昌马公社柴油机、车床等一批农村急需的机械。勘探公司、机械厂、水电厂等单位为昌马人民公社建立了第一座电站。油建公司支援了与自己有挂钩关系的高台、安西等县人民公社各种农具和机械配件一千多件,并为玉门镇公社代耕土地一千零七十五亩。炼油厂支援了昌马人民公社等方面油产品九万多公斤,杀虫药剂四千多斤。
玉门石油管理局各单位采取送上门和请上门两种办法,给农民传授技术,一方面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农村帮助公社举办训练班,组织流动服务讲课组,因地制宜讲技术课;一方面邀请农民上门,在工厂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帮助农民学习技术。各单位采取这两种办法,已经为公社培训了机修工、车工、钳工、拖拉机司机等技术工人二百五十四人。
玉门石油管理局大力支援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行动,大大鼓舞了玉门市郊区及邻近县(市)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决心在农业战线实现更大的跃进,生产更多的农副产品,支援工业大跃进。(附图片)
原油东运 吕厚民 李贞伯摄
勘探公司钻井大队的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同工人一起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张培元摄


第7版()
专栏:

把青春献给柴达木
——玉门小型炼油厂迁援记
刘玉 田祖玮
炼油工段工段长袁生平,从厂长办公室走出来,第一次用迷恋的眼光望着油塔成林的炼油厂,望着这生气勃勃的戈壁滩上的石油城。这个在玉门油矿生活了十八年的老炼油工,心里顿时泛起一阵复杂的感情。
厂长刚才通知他:为支援柴达木开创炼制原油的事业,要把小型炼油厂和全套人马,由他率领,全部调往柴达木。这个小型炼厂,是玉门炼油工人的宠儿;是在1958年大跃进中,炼油工人们以敢想敢干的英雄气概,利用旧废料,苦战二十七天建成的。现在,油矿组织上决定要将它全盘贡献给柴达木。厂长的话,在他耳畔响着:“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玉门人!拿最好的材料,最好的设备,支援必需的地方,这是玉门的风格。你们要很好地完成这个光荣任务。”
袁生平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小炼油厂值班室。不知从那里已听到消息的小伙子们,一下子就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问:“段长,什么时候走呵?”老袁欣喜地看着一张张兴奋的脸,笑着说:“命令一来,咱们就拆厂子;设备一运走,咱们就动身。”
清晨,石油城还是一片辉煌的灯火,袁生平领的一班人马已经在小炼油厂忙起来了。整个炼油厂职工都在支援拆迁工程,像以前建厂时一样,工地上日夜不息地沸腾着人声和工具的叮当声。高高的油塔已躺在地上,一排排的炉管像将要下水的竹筏一样,整齐地绑扎着,水池里的冷却管盘也已卸下来了。
经过十五天的工作,全部工厂设备才拆卸完毕,整整装满了二十四部大卡车。当长长的汽车队开走的时候,未来的柴达木炼油工人们按不住心头的喜悦,他们的心已随着车队飞向了柴达木盆地。
晚上,厂党委书记和厂长把大家请到党委会议室开茶话会。党委书记说:“你们前去的地方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光荣前线,希望你们保持在玉门的光荣传统,战胜一切困难,在柴达木创建丰功伟绩。我们听着你们的好消息!”
袁生平代表大伙,坚定地回答:“我们绝不辜负党的教导和培养,也绝不辜负全矿同志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向党保证:把全副精力和整个青春献给祖国富饶的柴达木盆地!”
西征的行列越过青翠的五华山,跨过蓝色的疏勒河,过青海的门槛,直向小炼油厂迁援的目的地奔去。
柴达木像对待贵宾般接待了二十五个玉门人。有一个中年魁梧健壮的人,像招待员一样不断给他们端茶送水,问寒问暖。他让他们休息几天,原来这就是柴达木炼油厂的厂长雷正江。
小伙子们围着他说:“不行,雷厂长。我们一点也不累,明天就让我们到厂里去吧!”
“厂里去?”厂长笑起来。“厂在哪里?设备还没安装起来哩!”
“那叫我们看看地方也好!”
小伙子们嚷着非马上工作不可。厂长没有办法,第二天,只得领他们来到建厂区。这里只有两顶在风沙中作响的帐篷,从东北来的一支装建队才在打油塔的地基。
全体人员立即动手建立自己的“家”。几座新帆布帐篷在戈壁上竖立起来,小伙子们坐在晃动的帆布行军床上,嘻嘻哈哈地打闹:“哈,这比钢丝床还软和!”盆地的夜来了。戈壁上像有千军万马在奔驰,沙石打在帐篷上,发出刷刷的响声。但是,每个人心里却喜孜孜的,新的生活开始了啊!
次日黎明,他们来到工地,举起镐头和装建队一同干起来。地上大块大块的盐给施工带来不少麻烦,这些盐硬得像十冬腊月的厚冰,镐头刨下去,震得手指发麻。可是,这些玉门来的小伙子和那些东北来的小伙子,暗暗地开展了竞赛。个个干活像猛虎,从早上七点一直干到晚上十一点,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如此。两座蒸馏塔在青藏高原的风沙中,像青松般地屹立起来。
忽然,担任工程验收员的老炼油工徐兴海,急急忙忙来找袁生平。他发现塔和炉上没有高压防空设备,炉上也没有风洞和火洞。原来,这里的地形和玉门不一样,设备平面布置不同,因此,缺少了配件和管线。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上,哪里去找这些设备?厂长雷正江也着急起来了。
袁生平想起在玉门建造小炼厂的过程,就来了劲头,连忙问雷正江:“这里有没有旧废料?”
“废料?这里从来没有过炼油厂,哪来的废料?”厂长为难地思索着。忽然,他问:钻井上的旧废料能用吗?袁生平和徐兴海都不熟悉钻井上的设备,可是,他们想:只要有东西,总能想法代用上去!
于是,他们带上一批人,到钻井场上东奔西跑取破烂,把笨重的钢管、开关等废料抬起来,吃力地越过沙漠去改制。建厂工作仍然高速度地进行着。在建厂期间的两个月,他们日夜苦干,有时候喝不上水,可是,仍顶着狂暴的风沙和烈日继续奋战。青藏人民对炼油工业的期望,为玉门人争光的崇高荣誉感,鼓舞他们战胜了一切困难。
炼油厂建厂竣工前夕,玉门油矿又关怀备至地派来试厂小组。率领这个五人小组的是玉门炼油厂机动科副科长、工程师龚德海。以后,正式生产了,清得透亮的汽油、煤油和金黄色的柴油,装满辆辆的油罐车飞驰过尕斯湖,飞驰过阿尔金山,飞驰在青藏高原上。


第7版()
专栏:

油城跃进誓接天
本报记者 黄云滨
帝国主义和它的学者们,曾经断言过:“中国是一个根本缺石油的国家”。但是玉门油矿在解放后十一年内,用铁一般的事实,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者的谰言。中国绝不是个贫油的国家。
1937年,我国的地质学家,在玉门发现了石油。但是那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没有打标也没有力量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资源。从1939年用顿钻方法钻成第一口油井开始采油起,到1949年解放时止,整整十年,国民党反动政府严重地破坏了这座油矿。他们钻了井以后,抓上一点就走,任油井自喷,造成一连串的井喷和火灾事故。八号油井整整喷了一年多,最多的时候,每天要喷出四千多吨原油;十号油井井喷时,每小时达到八百吨,一天约喷出一万九千多吨原油,山沟里的原油像河水一样流走了。这不是建设油矿,这是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祖国石油资源的罪恶例证。
解放以后,我们拾起这个烂摊子,重新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玉门油矿的建设工作迅速发展。来到玉门油矿的人们懂得: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和国防现代化,没有石油是不行的。“祖国需要石油!”这就是党和国家向玉门油矿提出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速度地建成为我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要求它不但能尽快地多产石油,还要又多又好地出人材、出经验,去武装全国石油工业。
玉门油矿肩负的担子是沉重的,困难是很多的。建设玉门油矿的职工,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紧紧握着“力争高速度”这把钥匙,打开了那些储藏着“黑色金子的宫殿”——储油构造。从1953年开始,全矿掀起了蓬勃的建设高潮。
那时,全国各地向玉门伸出了支援的手。器材、设备像潮水一样涌向玉门。工人、农民、牧民、复员军人、学生纷纷从全国各地奔向玉门,他们认为:能够参加祖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的建设,是自己的莫大光荣和幸福。
“力争高速度”,成了玉门油矿每一个人的行动指南。进行地质勘探时要提高速度,钻井时要提高速度,采油、炼油、建设要提高速度,学习也要提高速度。他们为了高速度而忘我地劳动着。玉门油矿有一个全国闻名的女子地质测量队,队员大多是从华东沿海地区来的年轻姑娘。不管严寒酷热,不管大戈壁上的风沙和隆冬暴风雪的袭击,都没有阻止过她们工作。有一次,何彬彬领导的一个选线组到沙漠里去,因想多做一点工作,没有及时收工返回帐篷。天黑了,刮起了大风,气候突然变冷,她们穿的衣服又少,只好在地上挖坑,把半个身子藏在沙窝里取暖,过了一会,沙窝凉了就再挖新的,这样一直坚持到天亮。有一次,一零一地质普查队到马鬃山内去作普查。从5月初进山到8月底的几个月时间里,在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内,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山里气候变化无常,白天非常热,穿着球鞋走路脚底都发烫。但他们为了争取时间,仍然在烈日下面坚持工作。当问到他们工作艰苦不艰苦时,他们总是笑嘻嘻地回答:“当我们想到我们走过的路上,将会出现像丛林一样的石油钻塔时,我们就越干越有劲了!”
只要能找到油,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玉门油矿不是几十人、几百人有这种雄心和气魄,而是成千上万的人。那还是1956年年初的事。根据少数牧民从祁连山疏勒盆地内驮出的岩盐中含有石油气味的事实,玉门油矿决定派一支地质队去探一下。这个消息让勘探队员们知道了,许多人都争着要去。最后挑了六个身体强壮的小伙子,用牦牛驮着帐篷和各种生活日用品向疏勒盆地出发。途中遭受了数次暴风雪的袭击,但他们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行走了半个多月,穿过托赖盆地,翻过七个海拔高达四千多米到五千米空气稀薄、常年积雪的高山和许多冰川以后,终于进入疏勒盆地,取得了需要的地质资料。
就是这些平凡的人,不避一切艰险和困苦,日夜渴望的是如何能加快速度找到新的油田。十一年来,他们越过茫茫的大戈壁,爬过祁连山、马鬃山、合黎山、火焰山,穿过沙漠,翻过冰川和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在托赖盆地、酒泉盆地、疏勒盆地、民璁盆地、吐鲁番盆地,深深印下了他们的足迹。在那些荒山僻野、人迹罕到的地方,插上了红旗和标桩。如今,在他们走过的许多地方,已经响起了隆隆的钻探声,已经标上了许多新油田的名字。
工人们为了多打进尺,多钻井,多产石油,都顽强地学习,迅速掌握了快速钻井、涡轮钻井新技术。复员军人姚福林,在六个月内就达到了司钻的技术水平。解放以前,培养一个司钻至少需用八年到九年的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技术,在一些石油工业发达的国家内也是少见的。继姚福林之后,无数个姚福林出现了。他们把钻井速度,比过去提高了几倍到几十倍。解放以前,一个钻井队钻一口几十米的井,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现在一个钻井队在一天内,就可钻二百多米到六百多米。王进喜钻井队在1958年一年内的钻井进尺,比玉门油矿解放前十年内钻井进尺的总和还多两千多米。
玉门油矿紧紧抓住“高速度”这把建设钥匙以后,它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早在1957年它就已建成为一个石油基地。职工们已掌握了一系列先进的石油地质勘探、采油、炼油、钻井技术。玉门油矿再不是只有一个老君庙油田产油了,在它的周围,又找到了一些新的油田,正在积极开发出油。
玉门油矿不仅注意自身的发展和壮大,而且在“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高速度地为全国石油工业培训后备力量。他们深深懂得:要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只有一个玉门是不够的,应该有几个、几十个玉门。在这十一年内,玉门油矿调出了成千上万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支援了全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克拉玛依喷油以后,玉门油矿立即调去了从地质勘探到钻井、试油、采油、油田建设、运输一整套技术队伍,适应了克拉玛依油田迅速建设的需要。四川一个新油区喷油以后,玉门油矿调去了几十个钻井队。在柴达木、在兰州等地,都有玉门调去的人。
现在,全国的石油工业正在大步迈进,而这个重大成就是和玉门油矿的建设成就分不开的。
玉门,这座石油城十一年来变得更加繁华和壮丽。玉门市人口在1949年只有四千多人,现在已达几万人。夜晚,当你驱车驰出古老长城的终点——嘉峪关,越过一片茫茫戈壁向西继续奔驰时,就会看见千万盏电灯光在天际闪烁,把戈壁滩点缀得灿烂辉煌。谁能想到十一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灯火稀疏、野狼出没、荒凉寂寞的戈壁滩呢?灯光映红了夜空,好像从石油城里成千上万个英雄们心中迸发出的那团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焰在燃烧。正是这团火,把沉沉黑夜笼罩着的戈壁滩燃亮,让玉门这块宝地发射出耀眼的金光。(附图片)
赵志方 播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