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中农业科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林山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的指示以后,一个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新高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以发展农业生产为自己任务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应该格外欢欣鼓舞,全力投入这一场更快地发展农业,更多地增产粮食的伟大斗争。
为了在这场斗争中高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农业科学工作者首先有必要进一步地从思想上武装起来,正确地认识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业科学必须为基础服务。党的农业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深刻地指出了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农业科学产生于农业生产实践,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成长起来。农业生产始终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农业科学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58年和1959年是我国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两年,也是农业科学大发展的两年。在这两年中,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围绕“八字宪法”,紧密配合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主要作物的密植幅度,已经得出大体合理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在目前的耕作条件下,水稻每亩插秧二至三万穴,小麦每亩播种二十至三十斤,棉花每亩种植四千五百株到六千株。两年的研究又得出了一般大田的深耕范围和深耕一次可以有效三年左右的结论。1959年全国选育出农作物良种一千二百七十多种,超过解放前二十多年选育种总和的四倍多。水稻插秧机就是在这个阶段研究成功的,并且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这两年中还编写了二百八十多种农业科学技术书籍和水稻、小麦、棉花、果树、桑树栽培学、农业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家畜传染病等九本有份量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总结了我国几千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农业的先进经验及科学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如果没有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农业科学研究出现这种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不可能的。
生产需要还对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给以强烈的影响。大跃进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广大农民和科学技术人员,组成七百余万人的土壤普查大军,在短短的两年内,用土洋并举的方法,初步完成了全国十六亿亩耕地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为人民公社因土种植、合理轮作、改良土壤,奠定了科学基础。由于生产的大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支援,农业科学技术队伍也已有了迅速的发展。研究机构从人民公社一直到县、专区、省和中央已普遍建立起来,科学研究人员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四、五倍,一个以人民公社为基础的全国农业科学研究网已经基本形成。
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伟大实践,又为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密植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出了植物群体生理学的问题,为植物生理科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对田间管理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积极促进和适当控制的规律,从而为田间管理这一综合性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耕作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业土壤学,也正是在土壤普查鉴定过程中形成起来。由于确立了通过人的劳动促进和控制土壤定向发展的理论,我国土壤科学便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国农业科学发展过程清楚地表明:农业科学一旦脱离了生产,脱离了从事生产的广大群众,就会失去其生命力,萎靡不振,冷冷清清;一经同生产同群众结合,就会生气勃勃,万紫千红。坚决贯彻执行农业科学为生产服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发展农业科学的唯一出路。
从当地当前的生产出发
农业科学要更好地为基础服务,必须深刻认识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的规律,从当地当前的生产出发,千方百计地解决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一)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技术支援
用科学技术支援当地当前生产,是农业科学为基础服务的主要方法,也是农业科学的首要任务。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生产对象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这就决定了农业科学必须和大田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学工作者必须经常地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当前生产的发展。在今年抗旱斗争中,陕西省组织了五十五个科学工作者,支援抗旱斗争,不但为抗旱斗争胜利作出了许多贡献,解决了四十七个突出的技术问题,而且又获得科学技术的大丰收。他们初步掌握了无雨保丰收的系统经验,找出了一些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发现了六十九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科学课题。陕西省的例子说明了农业科学工作者必须深入农村,深入生产第一线,密切联系生产、联系群众。这样才能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先进经验、科学成就运用到生产中去,并使之不断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既解决了生产问题,又发展了科学本身;既解决了当前问题,又为长远发展开辟了道路。
目前,正是秋收、秋种的重要季节。秋季工作的好坏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科学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紧急时机,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深入生产第一线,抓住当前每项中心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技术支援,如对秋粮、秋菜的施肥、灌溉、灭虫、治病、除草、防霜,秋收、秋种中的留种、选种、整地、积肥、施肥、保墒、保苗,家畜饲料的贮备和安全越冬等等,提出技术措施,并协助当地党委研究田间种植和试验规划方案,参加现场技术指导。在技术指导中,必须深入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或小组,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就生产上存在的迫切问题,与社员一道协力解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必须是当前的、迫切需要的、条件许可的。例如处理猪的粗饲料,使之清洁、细软,使猪爱吃易消化。应当推广群众已有的好经验,以土法上马,而决不可以提出一些当前缺乏条件的办法,或采用一些只能少量施行的洋办法。即使家畜疫病、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也要尽量从清洁卫生、防疫隔离、使用当地土药以及许多预防办法教给人民群众,并反复讲清道理。至于有些非用洋法不可的,可以建议上级党、政机关注意解决;尚无办法的,带回切实研究。在一切过程中,都要掌握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及时总结经验,积极完成今年研究任务
今年各地农业科学研究任务,是贯彻执行农业以粮为纲、畜牧业以猪为首的方针,针对生产上存在的关键问题来制定的。因此,完成今年的各项研究任务,对支援当前和明年的生产有极其重要意义。目前到年底还有两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是完成今年计划任务的一个决定性阶段。抓紧时机,抓住重点,抓住主攻方向,是保质、保量如期完成计划任务的重要关键。首先,对所外基点工作,要抓好丰产经验的总结。今年全国各地建立了成千的农村研究基点,这些基点大都设立在有代表性的地区,都是和当地丰产方、丰产片紧密结合的。总结好基点的丰产经验,就可以为指导当前和明年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在总结时既要注意丰产区的高产经验,又要注意一般地区和低产区的增产经验;既要总结“八字宪法”的一般规律,又要总结特殊规律;既要了解当年情况,又要收集历史材料。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才最切合实际、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室内和试验场是进行细致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性试验的主要场所,完成这方面的任务对农业生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统一安排人力,保证重点任务按期完成。
在完成研究任务的同时,及时总结鉴定研究成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鉴定研究成果是科学研究整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研究的继续,又是推广的开始。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必须经过生产鉴定和考验,才能确定其推广价值,而鉴定过程又能把科学研究成果提高一步。农业科学研究尤其如此。室内和试验场的试验结果往往比较片面,必须经过大田来考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以便推广应用。对已有的农业科学成果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取得的成就,进行一次整理、鉴定、推广,是当前农业科学支援农业生产的一个实际行动。
(三)大办技术训练,送技术上门
把技术交给群众,用技术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自己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是党领导农业科学的一条群众路线。群众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就会把生产大大地推进一步。河北邯郸专区采取县、社层层短期训练的办法,从去秋到现在,直接、间接参加技术训练的就达二百四十多万人次,从而在全区内广泛建立了基层研究组织,初步掌握了小麦灌水规律,提出碱地种麦的增产措施,选出双季玉米新品种,并解决了生产中许多技术问题,有力地支援了当前生产。因此,大办技术训练,把技术交给群众,是农业科学支援当前生产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我国农业科学的根本措施。各地经验证明,短期技术训练,是把技术送上门的最好形式。它的主要优点是:时间短,不误农时,不影响生产;要什么,教什么,易学易懂;学了就用,立竿见影。只要把传授工作做好,就可以使农业科学在群众中普遍扎根,在生产上开花结果。以“八字宪法”为纲抓增产的科学技术关键
农业科学在支援生产中不但要积极解决当前问题,还要考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抓住以增产粮食为中心、以“八字宪法”为纲的重大科学技术关键问题,集中力量,围攻重点,为农业大发展做好技术准备。
(一)改造低产田,变低产为高产,促进均衡增产
在农业生产中,变低产为高产,实现田与田、地区与地区的均衡增产,对全面提高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土质不良的低产田约有四亿六千多万亩,经过不同程度改良的有两亿亩,还有二亿六千多万亩未经改良,许多灾害常发区产量不稳定,不少生产落后的穷队增产不多,这些低产田和低产地区增产潜力是很大的。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六省区,自1956年到1958年,改造了低产田三千二百多万亩,产量一般都增长三、四倍。广西僮族自治区岑溪县改造的十万亩低产田,最低亩产五百五十斤,最高达一千斤。低产田的改良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要求农业科学机关给以支援。经验证明,只要领导重视,贯彻执行“八字宪法”,产量肯定可以由低变高。我国农民有丰富的改造低产田的经验,应加以总结提高和推广。改造了低产田,也必然会大大丰产和发展我国农业土壤学,并带动有关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机关除设立基点研究总结大面积丰产和高额丰产外,今后更应组织力量,深入低产区,深入社队,固定设点,深入钻研,找出关键,变低产为高产,变穷队为富队。这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任务,尤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任务。
(二)扩大肥源,提高肥效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有了肥料,粮食的增产就有了基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肥料问题,必须贯彻执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同时并举的方针,既要加强有机肥料的肥源和肥效的研究,也要迅速发展化学肥料。以猪粪尿为主的人畜粪便是我国主要的有机肥源,在整个农家肥料中占很大比重;但由于积肥、保肥不当,肥效一般损失一半以上。研究改进积肥、保肥方法,把肥效保持在70%以上,就可以使同等数量的肥料发挥成倍的作用。在种植绿肥方面,我国农民具有丰富的经验。系统总结绿肥丰产经验,扩大绿肥品种,也是增加有机肥料的一个重要方面。菌藻肥料有很大发展前途,也应积极探索、试验和推广。在化学肥料方面,应当研究以氮肥为主的化肥生产方法,利用各种国产资源,采取多种道路、多种方法,探索简易的小型合成技术,扩大氮肥生产。
(三)总结间作套种经验,扩大复种指数,
争取一年多熟
扩大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争取一年多熟,对增产粮食具有重大意义。就播种面积来说,这是面积的扩大;按单位面积来说,又是单位产量的提高。这是一个发挥“天时”、“地利”作用的重要方法。我国农业地理条件相当优越,在一年无霜期五个月左右的北方地区,很多地方采用间作套种方法,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二熟,甚至二年五熟;无霜期在七、八个月以上的南方地区,一年三熟更是常见,有的还更多。广西博白县去年变一年两熟为三熟,水田复种指数达到257.3%,平均亩产超过八百斤。间作套种不仅可以提高复种指数,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培养地力。根据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太康人民公社的大豆和玉米间作试验,单种玉米的亩产只二百四十一斤,间作的大蒜大豆,光是玉米每亩就收五百八十四斤,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豆给土壤增加了氮肥。套种经验,各地更加丰富多采,如北方麦田套种谷子,长江流域麦田套种棉花,南方稻田套种苕子等等,两种作物都获得增产增收。科学研究部门应在迅速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扩大复种指数的方法和理论,掌握高秆作物和低秆作物、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生长期长的作物和生长期短的作物在各个生育阶段相互间内在关系的规律,提出当地提高复种指数的方法和制度,争取一年多熟,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促进我国耕作学的发展。
(四)大抓饲料,寻找精料代用品,变粗料为精料
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也是农牧结合的枢纽。饲料的多寡和质量的好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的速度。在大抓饲料中,除积极研究和培育当地高产饲料作物外,如何寻找精料代用品,变粗料为精料,把不可利用的东西变为可利用的饲料,这是摆在农业科学研究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精料是同粮食关联着的,如一头猪一年留一百斤饲料用粮,则全国按1959年底存栏头数一亿八千万头计算,就要留饲料用粮一百八十亿斤。根据各地对小球藻、酵母菌和链胞霉等营养成分的分析,用它们来代替精料是有可能的。科学研究部门应综合研究这些藻、菌类和其他饲料搭配使用的技术和大规模简便的生产方法。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只对当前节省精料将有重大作用,对畜牧业的发展也将起重大影响。我国饲料资源丰富,各地群众在利用野菜、野草、树叶、稻壳、玉米轴等野生植物和农副产品作饲料,以及把粗料加工调制成精料等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研究部门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群众经验,加以改进提高,扩大饲料来源,提高饲料营养价值,这对加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
(五)开辟农业资源,扩大生产领域
开垦土地是扩大粮食和棉花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面也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一般来说,对于开垦地区的农业气候、土壤特性、适种作物,都还不十分清楚;对于未垦区,更需要预先做好技术和资源调查工作。科学研究机关应根据当地垦殖任务的需要,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科学技术力量,深入垦区,开展研究,以便稳定提高新垦区的产量,并预先摸清未垦区的底细。在研究培育现有农作物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的生产资源,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像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食用菌藻类等,很有潜力,应当积极研究。许多地区野生纤维和野生油料的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从中发现了许多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如罗布麻、螫麻、野生麻和巴茅草等等。科学研究机关应当进一步研究那些对当地具有发展前途的野生纤维和野生油料,加以栽培驯化,定向培育,扩大纤维和油料来源。
农业科学正面临着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坚持政治挂帅,坚决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大搞群众运动的方针,实行专业研究和广大群众科学技术活动相结合,实验室的工作和农村研究基点相结合,是保证完成任务的关键。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周密组织力量,合理安排人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一般课题的研究和尖端技术的探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当前问题的解决,带动长远问题的研究和尖端技术的探索。几年来,各级科学研究机关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应加以总结,指导当前工作。我们要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继续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乘胜前进,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运动中,发挥农业科学的巨大作用。


第7版()
专栏:

心有余来力无穷
中共江阳机床厂总支书记 钱导元
在当前各行各业广泛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中,我们厂里绝大部分职工同志都以实际行动热烈响应党的号召,把工业支援农业看作一件无尚光荣的任务。可是也有极少数职工同志,在口头上也喊农业是如何重要,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是那么积极主动。一碰到艰巨的支援任务,他们就强调这样那样的困难,说什么“心有余力不足啊”!
“心”是指思想,一般讲的是决心、信心、雄心;“力”是指行动,一般讲的是劲头、力量、能力。心与力,思想与行动,是对立的,心并不是力;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两者密切联系,互相促进,有心就会有力。凡是真正“心有余”的,就会有雄心壮志,有决心信心,虽然一时力量不足,也会千方百计去努力,因而就会是“力大无穷”,干劲冲天;凡是“力不足”的,劲头不足,行动不起来,很可能是由于根本没有此心,更说不上“心有余”了。所以,当有些同志说自己“心有余力不足”的时候,他们就很有必要检查检查自己的“心”,——是本无此“心”呢,还是“心无余”?
有这样一件事。今年2月份,我们厂接受了三百三十四台水泵的生产任务,而且必须在两个月内突击完成。少数同志说:“去年生产一百五十台水泵,就花了两个月,今年没增一个劳动力,没添一部车床,任务加一倍,哪里完得成?”于是,他们就苦笑着说:“心有余力不足啊!”按当时我们厂的技术、设备、劳动力来讲,说“力不足”并不是绝对没有根据。但是,大多数同志支援农业的决心坚如铁石,个个雄心百倍,斗志昂扬,所以“心”既有“余”,就不愁“力不足”了。他们下定决心,苦干加巧干,在短短七天内,就使全厂实现了“五化”(运输轨道化、加料自动化、钻床多头化、切削高速化、部件标准化),把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倍多,从而使三百三十四台水泵大部提前出厂,光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说:“支援农业思想根扎牢,技术革新翻天高,心有余来力无穷,任务再多也完成得了。”再看那些老是钻在“力不足”牛角尖里的同志,情形就完全两样了。他们看不到广大群众的雄心壮志,不相信广大群众有无穷力量,更不积极去革新创造,在支援农业任务面前,表现了呆手呆脚,干劲不足。为了掩饰这种窘相,他们只好拿“心有余力不足”来自我解嘲。究其根源,无非是没有真正确立全心全意支援农业的决心和雄心。既无此“心”,又何来此“力”?“心”既“无余”,“力”又何“足”?
事实证明:凡是“心有余”的,就可能“力无穷”;凡是“心无余”的,就一定“力不足”。在持久的支援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彻底克服“心无余”的状态,永远保持“心有余”的状态,为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发挥自己的无限潜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