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歌唱祖国

新“中流砥柱”
吴烟痕
锁住孽龙
道光二十三,大王显手段,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脚蹬三门庙,鞭打史家滩。——黄河民谣
在高高的导水墙上,
一位老人手扶着拐杖,
穿过看水的人群,
来把七月的洪峰欣赏。
喜听那狂流的哀号,
喜见那浪花飞落在身上,
老人在墙头上往返,
高兴得挥舞起手中的拐杖。
他说人门是把大锁,
紧紧卡在孽龙的脖子上;
又说人门是条缰绳,
牵住孽龙的鼻子走向东方。
从此不怕洪水涨上天,
从此不怕涛声震人心脏;
有了降龙的英雄,
再凶的猛兽也要驯服如羊。
明年秋后再来观看,
困锁的孽龙当会吐出电光,
化成千串万串明珠,
为锦绣河山献一身新装。
在高高的导水墙上,
一位老人挥舞着拐杖,
穿过看水的人群,
在把七月的洪峰欣赏。
新“中流砥柱”三门之下,奔腾的激流中,屹立着一座石峰,即自古传颂之“中流砥柱”。有象征我民族性格之说。如今,拦河大坝横断三门,人们说:这是新的“中流砥柱”!
我们铸造新的砥柱,
钢铁大坝立在中流!
南踩秦岭,北蹬太行,
威严地镇住在三门之上。
俯视那云中的昆仑,
黄河之水在地下奔腾,
像一支雄劲的乐队,
送来欢乐豪放的曲音。
背后是浩瀚的大海,
东风吹动澎湃的涛声,
像人海掀起欢呼,
旌旗招展,金鼓齐鸣
背靠大海,俯视昆仑,
屹立在万里黄河的中心!
头上旋转日月星宿,
万水千山都来致敬。
伸手抱起一湖碧水,
如同高举幸福的酒杯;
顺手抛出串串灯火,
那灯的巨龙腾空起舞。
千秋万代永垂不朽,
钢铁大坝立在中流!
社会主义的工业砥柱,
屹立在壮阔的历史中流!


第8版()
专栏:

山上运河一老汉
顾雷
“山上运河”,究竟在甘肃人民的心底,扎了多深的根?究竟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力量?究竟在人民的生活中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切啊,宋虎山全都答得出来。这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抚着银白的胡须,笑容满面地对别人说:“我下定决心留在这里,一直到把河开完,我和大伙一起把河开好,它给我养老!”
有人问他:
“宋爷,你怎么也来了?”
“来了!我是为了会宁不再有十年九旱、三年两灾来的,是为了一年苦战、万年幸福来的,是为了不再有民国十八年来的,懂么!孩子,你们经见的少啊!”
于是,这位六十一岁的老人,开始叙说自己的一生,给年青人展示了一条由苦难走向幸福的路。
“民国十八年,我过过,你们不知道,那不是人过的日子,想起来怕人哪!”
那年的旱灾,在甘肃人民的心里,留下了多么可怕的记忆!1928年,整年没有下一滴雨。1929年上半年,晴空中还是没有一丝云彩。地面上,一颗粮食没有留下,草都全部枯死了。“荒年怕头不怕尾”,1929年春天,大饥饿的狂风刮起了,席卷整个甘肃。会宁,这十年九旱的地方成了干旱地区的大火坑,是灾难的深渊啊!人们在死亡的面前煎熬着。这时,宋虎山三十一岁,身上纵有千百斤气力,也是挣不到一碗饭吃啊!
人们先吃树皮、草根……。拿出牲口用的皮笼头、皮套子、打场用的皮连枷,来不及煮,放在火上烧一烧吃掉!吃荞麦皮、豆衣子、糠,脸都肿了!许多人家,不得不骨肉分离,各自逃生去了。宋虎山全家六口人跑散了,他孤身一人去躲避死亡。
他跑到秦安、通渭、定西,到处没有好年景,到处是一片死亡。路上,他不敢抬眼张望。路的两旁躺着饿死了的人,没有人去埋葬。有一些即将死去的人,躺在路边呻吟,耳朵、鼻子、眼睛、嘴里落满了苍蝇,爬满了蛆。在路上走着的人,瘦骨嶙嶙,眼睛都陷了下去,一边走一边晃,倒下去就爬不起来。
当乡里升起五星红旗的那年,宋虎山已经五十一岁了。
地主被打倒了,人民伸直了腰。党、政府,关怀大家的生活,领导大家努力提高生产,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县动员修关山川,开渠道引水,他跑去报了名。他在这个工程上干了两年。他回忆着那时候的情形对别人说:
“别看年纪大,不知什么叫累呀。都是红胶土,挖不下来,我想了个法,十二个人站成一排,镢头同起同落,这样震动面大,挖下的有炕那么大,我管这叫‘集体猛攻法’,为这个还受过奖呢!”
在关山川的两年劳动过程里,宋虎山没有旷过工。工程完工了,他受了三次奖,成了修水利的模范。
1958年4月的一天,宋虎山正在拾粪。一个小伙子跑来乐哈哈地对他说:
“宋爷,听说没有,咱省动员大家把洮河引到董志呢!”
“怕不是真的吧?隔着大山、大河、大沟,怎么引法!你尽说些瞎话,好好拾粪去吧!”宋虎山怀疑地说。
“是真的,说是还可以把咱县上的地都灌上水呢!”
许多人都报名去引洮河。宋虎山的心里亮堂了。逢人便说:“这是大喜事,都去吧!”他跑到社里找主任去了。
“主任,是大喜事啊,有水就有好日子,让我去引洮河吧!”
“不行,宋爷,工地上不要年纪大的。”主任说。
宋虎山回到家里,心还不死。天还没有亮,他跑到乡上,找到乡长,开口第一句就说:
“我要去洮河。”
“怕你干不了那个活。”
“乡长,话先说下了,你叫去我也去,不叫去我也去,去定了。说我老了,为什么叫我在关山川干了二年?我也挣下过功劳,现在不要我了!”
最后,乡长和乡总支书记商量了一下,答应了宋虎山的请求,并且从乡上支了三块钱给他作路费。宋虎山回到家,炒了三十斤油麦面,背着上路了。乡总支书记给宋虎山送行。
“宋爷,带着洮河回来啊!”
“保险啦,一定给咱县引来甜水。”
宋虎山到了引洮工地,感动的流泪了。几万人在工地上,到处是一片歌声和笑声。听说,全引洮工地已上到十几万人,报名人还多着呢!宋虎山觉得周身都是力气,似乎已回到壮年了。
他来到会宁工区三大队磨石沟工地。全工段都是石工活,打锤,扶钎子。宋虎山抄起一把锤就干上了。他又扶钎子又打锤,什么活都干。在一堆年青人中间,在红红的山岗上,宋虎山银色的胡须在风中飘着,高大的身影随着大锤的起落一起一伏,锤击的响声和着他的叫声。
后来,党总支书记找他谈话,让他到厨房里去办伙食。当时,厨房里都是年青小伙子,没有做过饭,做出来的饭不是生的,就是硬的。宋虎山一到厨房,就和大家一块研究,提出要保证让大家吃好、喝好、花钱少。他发动大家想办法,也要和工地一样创造新工具。有些人不安心,觉得烧火做饭不光彩,人家在山上炸石头,开河,自己坐在伙房里干这个事,挨了累不落好。宋虎山给他们说:“万不能小看这事,人是铁,饭是钢,吃不好饭,开不了河,刀把子在咱们手里呢!”
自从宋虎山到了厨房,样子变了。厨房里出现了六净:案板净、地下净、饭场净、炊事员手、脸、衣服净;出现了八好:面条擀的好,开水烧的好,馍馍蒸的好,米饭做的好,工作态度好,卫生搞的好,菜的味道好,和当地社员联系好。他又带头创造灶具,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做菜饭的效率,一周内不吃重样饭。他们做到了。厨房门前,贴满了表扬他们的大字报。
宋虎山的经历体现着甘肃人民的过去和现在;从他的身上,岂不是可以看到甘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吗?


第8版()
专栏:

多瑙河畔的黄昏
闻捷
黄昏,我坐在窗前,
朗读着瓦普察洛夫的诗选,
那鲜血凝成的火热诗句,
生命铸成的战斗誓言。
我双手忽然微微颤动,
一缕严肃的情思萦回我心间,
于是,我按着窗台站起
俯视对面的河滨公园。
这时,晚风迎面吹来,
落日的余辉燃烧在天边,
菩提树摆动它浓绿的枝叶,
抚摸那闪光的喷泉。
垂钓的老人倚着栏杆,
笑指波光上鱼儿激起的水圈,
随着钓杆上的铜铃一响
一条鲜鱼便跃上岩岸。
年轻的情侣挽着手臂,
绕过花岗石砌成的花坛,
然后沿着弯曲的林间小路,
倾吐相互的爱慕和思恋。
母亲们坐在长靠椅上,
安详地织着围巾、绣着窗帘,
或是轻轻哼起温柔的歌子,
为婴儿车里的宝贝催眠。
那边草坪上有群孩子,
跳跃着有如学飞的乳燕,
他们一会嬉弄那长流的泉水,
一会又欢呼归来的轮船……
多瑙河畔的黄昏啊!
多么欢乐、绮丽又灿烂,
谁看见这样动人心弦的景色,
能不涌出诗人的灵感?
你啊,瓦普察洛夫!
淋着血,屹立在敌人枪口前,
你临终呼唤的人民共和国,
不就是这幸福的今天?
你假如生活到现在,
我想你不会再愤怒地呐喊,
你会讴歌和平、劳动和爱情,
写下多少新的抒情诗篇? 1959,8,8,写于多瑙河畔之维定


第8版()
专栏:

干劲篇
田雨 陈宵
创造一切的劳动,是光荣的。
而能给劳动增加更大光彩的,却是干劲。

干劲是一支光辉的巨手!钢铁,粮食,幸福,丰收,劳动的荣誉,骄傲的胜利,彩色的幻想,灿烂的未来,以及世界上一切最珍贵的东西,统统在这支光辉的手里。

干劲又是一团熊熊的烈火!不论是雷,是电,是风,是雨,是洪水猛兽,是山精地魃,是五灾十荒,是千艰万难,是右倾保守的顽石,是消极畏难的渣滓,……都将被这团烈火烧毁!

没有干劲的人,就像一条河没有水;就像一座山没有矿藏;就像一块地没有庄稼。
没有干劲的人,就像一把琴没有弦;就像一口刀没有钢;就像一支枪没有弹药。


第8版()
专栏:

巧手生春,苦干是根
孙平
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仪器厂陈俊德互助组,是今年陕西省红旗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出色的先进集体,他们以半年的时间干完了两年的工作量,成为人人
“学”和“赶”的榜样,其原因就是他们事事动脑筋,月月有革新,连续改进了五十二件工具,干得好又干得“巧”。以“知难而进”而驰名的长安县大峪石英矿,原计划三百人开采三百三十天才能完成五万吨石英的任务,经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以后,只用了五十人,开采了四个月,就完成了四万二千吨。都说明了“巧”的威力。工人同志们说:“巧干巧干,跃进实现”,“无巧难跃进”,说得很有道理。如今,党号召我们鼓干劲,反右倾,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生产指标,这“巧”字就更加重要。多快好省,建立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基础上,“干”的里边要有“巧”,“争”的里边也要讲究“巧”,因为光拼体力、光蛮干,是干不出大名堂来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要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倡在“苦干”的基础上实行“巧干”,用最少的人力、最少的时间干最多的事的根本原因所在。
“巧”有“窍诀”么?有。没有“窍诀”,为什么有的人“巧”而有的人“拙”呢?但这个“窍诀”,不是什么“一点即破”的变戏法、玩魔术的“窍诀”,而是“苦干”。其实,变戏法变得令人莫名其妙,玩魔术玩得干净利落,也是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的。
人都夸梅兰芳把戏演“绝”了,“绝”的“窍诀”是什么?从他写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里,可以看出,不外“勤学苦练”四个大字。人称盖叫天为“活武松”,怎么能演“活”?已过“古稀”之年,还是天天坚持练功的事实,是最好的答复。
“熟能生巧”,“熟从苦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苦学、苦练、苦钻、苦干,人人如此,事事如此,时时如此,“功到自然成”,就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干得“熟”,一天比一天干得“巧”,一天比一天干得“好”的。
眼前,在各个战线上,人人意气风发,精神振奋,一扫右倾松劲之气,要大干特干一番,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实在是好。我以为,这就需要踏踏实实地从“苦干”着手不可。


第8版()
专栏:

我国介绍的保加利亚文学作品
我国介绍保加利亚文学,早在三十多年以前,1921年鲁迅先生就开始译过保加利亚十九世纪伟大作家伐佐夫的短篇小说“战争中的威尔珂”和“村妇”;茅盾曾译过伐佐夫的短篇小说“他来了么?”和埃林·彼林的短篇小说“老牛”,编入在1928年出版的“雪人”中。王鲁彦也译过埃林·彼林等古典作家的短篇小说,见于1928年出版的
“世界短篇小说集”和1930年出版的小说集
“在世界的尽头”里;胡愈之也译过一篇伐佐夫的短篇小说“失去的晚间”,收入“星火”一书中。
在这一段时期,介绍保加利亚文学,多半是零星散编在各国综合的小说集内,或刊在杂志上,保加利亚文学作品单行本出版的不多,从1921年至1946年二十余年期间,仅出版了伐佐夫的“过岭记”;著名作家斯泰马托夫的“灵魂的一隅及其他”和“海滨别墅与公墓”;康斯坦丁诺夫的“甘佑先生”;以及孙用和于道源等各译了一本保加利亚短篇小说集,此外就没有什么可谈了。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年以来,翻译成中文的保加利亚文学作品,就越来越多了。保加利亚古典名著已翻译出版的有:保加利亚卓越作家、民族运动思想家卡拉维洛夫的中短篇小说集“旧日的保加利亚人”;伐佐夫的写保加利亚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1876年起义的著名长篇小说“轭下”、中篇小说“米特洛芬和陶尔米道尔斯基”及他的诗文集“可爱的祖国”;斯泰马托夫的小说集“小纠纷”;埃林·彼林的著名中篇小说“大地”(包括另一著名中篇小说“盖拉克一家”)和他的短篇小说集;以及育符柯夫的短篇小说集“白燕”等。
现代作品出版的较多,只举出几种重要作品:诗歌方面出版了“瓦普察洛夫诗选”,作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诗人,诗中歌颂了保加利亚人民的革命斗争和胜利;米列夫的“九月及其他”,“九月”是革命诗人写1923年起义的优美的长诗。小说方面出版了卓越的保加利亚老作家斯托扬诺夫的中篇小说“霍乱”;古里雅希基的长篇小说“农业机器站”,书中着重写共产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及青年英勇的劳动;维任诺夫写人民军队反法西斯斗争中表现了英勇事迹的中篇小说“第二连”和他的另一本小说“旗帜在运动场上飘扬”;卡拉斯拉沃夫的中篇小说“儿媳妇”;彼得洛夫的“侬卡”,以及“马丁诺夫中篇小说集”。
此外还出版了一些保加利亚近代小说集,如“在保加利亚农村里”、“为了和平”、“早晨”、“牧童加里特柯”、“和平保卫者”和“不好客的村庄”,及“保加利亚短篇小说集”等。
在戏剧方面出版了保加利亚重要剧作家的两个成功的剧本“人间乐园”和“幸福”、丘里亚科夫的“第一次打击”。
在儿童文学读物方面,出版了卡拉里契夫的“起义的旗帜”、瓦西列夫的“小领袖”和“小飞马”、维任诺夫的“神秘的钥匙”、哈谢马尔切夫的“小牧童”、科拉诺夫的“他们成为勇敢的人”和马符罗季的“欢乐”等。还出版了“保加利亚民间故事”和“保加利亚民歌选集”。
我国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几种保加利亚现代文学名著:
国际工人阶级的领袖之一、保加利亚的伟大革命家季米特洛夫的“论文学、艺术与科学”;“波特夫诗集”,和“斯米尔宁斯基诗文集”。长篇小说出版了保加利亚现代著名作家狄莫夫描写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与斗争的“烟草”(本书曾获季米特洛夫奖金一等奖)及古里雅希基的“农业机器站”。
赵蔚青


第8版()
专栏:

乡村汽车站
陈柏坚


第8版()
专栏:

青年爱国者 保加利亚 瓦·维列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