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们要重视档案工作做好档案工作
谢觉哉
档案工作是一个伟大的有悠久历史性的工作。它把我们国家社会各个方面的政治斗争的事实和经验,生产斗争的事实和经验,记录下来,保存起来。头一步,把这些材料,有条不紊地收集起来。说有条不紊,就是把它的内容加以分析,分类整理成卷,成为有系统的材料,即所谓史料。第二步,就是从这些材料里边抽出好的来编成书。仅只有第一步工作,是不够的。因为档案有这么多,不可能都去看,不去看,就得不到利用。所以,接着必须有第二步工作,在里边抽出一些东西来,供各个地方,各个人去阅读。国家无论在那个方面发生了什么事,档案工作者可以随时提供材料。这样就使我们人类历史上许多已经做过的事:好的经验就把它发扬传播开来,坏的经验就可以使我们有所鉴戒,不去重复那些坏事,碰过钉子的就不再去碰。所以档案工作过去重要,现在重要,将来还是重要。
我国对档案工作历来是做得好的。不过档案这个名词到近代才有。我国没有文字以前就有档案。“易经”上载有上古时“结绳而治”的话。上古时没有文字,就拿一根绳子打结巴,做一件大事打一个大结巴,做一件小事打一个小结巴。后来,我们有了文字,还没有笔和纸张,就在甲骨上刻字。甲,就是一些贝壳;骨,大都是牛羊等骨。甲骨文大概产生在纪元前一千七百年。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就可以考查出那个时候的社会情况。我们研究的甲骨文,就是当时的档案。到后来,把文字记载在木板子、竹片子上,那是进步了。因为它是竹片、木板,累起来就很多;那时的档案馆恐怕很不小。孔子著“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的事;左丘明帮他写出传来。孔夫子怎么能够著“春秋”呢?据说他看了一百二十国的“宝书”。所谓“宝书”,就是这些国家藏的档案,他跑到这些国家,看到这么一些,于是就写出了“春秋”。他的弟子左丘明就写出了“左传”。如果没有那些“宝书”,他怎么能写出“春秋”来呢?我们可以说各个国家藏的那些“宝书”,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经过档案工作者有条不紊整理出来的材料。孔子写“春秋”,是把这些材料融化起来,里边很重要的、值得记述的把它记载起来,这就是第二步工作。没有第一步工作,第二步工作是没有法子做的。那个时代是封建时代,管理这个事的有专门的官,叫做“史官”,这个史官,就是管理档案的人。他那里什么都有,这些人大体是不变动的,他经常管那个工作,不仅不变动,而且他父亲管这个事,儿子也管这个事,孙子也管这个事。司马迁著“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头一部。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写好的,他的父亲就是搞这个事的,他在的那个机构,实际上是一个档案馆,像“皇史宬”一样。他看了从古以来所有的材料,化了一生的功夫,创作了这部“史记”出来。这部“史记”,在我们这个时代看起来,当然很不足,但是在过去的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这个史官的职务到清朝还有,清朝翰林院的翰林就叫做太史;司马迁不是叫做太史公吗?不过这些翰林,不一定是过去那个史官的职务。以后,中国历史上不也著了很多史书?现在尽管它的内容是代表一个帝王的家庭的,但是几千年的事体,大体都清楚,这贡献就不小了。我们要以很短暂的时间,了解过去三千几百年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没有这些东西是不可能的。没有前人做这个现在叫作档案工作的事,我们今天无法晓得过去。
档案工作不是一件小工作。它关系到我们人类历史上的成就,怎么样传到后代去,怎样发扬它。很多事情我们今天初次去做,说是新的,而熟悉档案的人,他就知道这件事在什么时候曾经做过,那个时候怎么做的。他可以找出材料来,供给现在做事的人参考。有了这个材料,现在做这个工作的人就方便多了。如果没有那些材料,或有了那些材料,我们没有去看,没有人专门去掌管这些材料,当然也就不晓得了。于是我们就要重新做起,结果过去做过的,我们今天又重新做;过去做过有经验的,我们也重新来搞一次经验,这就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前进有妨碍。要把档案里边的东西,来供给今天使用,帮助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很多的专门人材长期来搞这项工作,因此,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安心工作。
封建时代、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它那个统治阶级服务的,我们的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它们的档案工作是为保持它们那个剥削制度而服务的,我们的档案工作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但搞档案的方法,从收集档案起一直到编成有用的材料或者历史,旧的统治阶级时代有些是好的。所谓好,它保存了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历史,我们一看就容易清楚,不要费多少力。说不好,是它那档案里面,它那个历史里面,很少记载有关人民这方面的事,无论人民方面的斗争的历史,生产的历史,都很少。现在我们要研究封建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斗争史,常常在一些官书、正书上面看不到的东西,而能在一些私人记载或小说上看到,因为统治阶级的目的是巩固他们的统治,有意识地不记载有害于统治阶级的事。我们今天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服务范围是广一些,我们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建设,各种情况,事情很多,所形成的档案,都要保存。当然,那一些反动方面的历史和档案,我们也要保存,保存下来,就晓得那里面是怎样的情况。
据说各个地方许多县都在那里做这个工作。比如一个县,这个县的革命前后、胜利前后、解放前后的情况,特别是解放以后建设的情况,那里边有许多好的事情,许多好的经验,把它提炼出来,供今后工作参考,有很大的好处。这项工作是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来做的。例如一个人跑到一个地方去工作,拿到那本根据档案整理出来的书一看,就可以晓得他这个地方的情况;如果没有那本书呢?你就摸不着那个地方的情况,至少摸半年还不一定准确。这样的书,一般人民也会看,那里边有各种生产经验的积累,好处极大。最近国家档案局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档案工作资料展览会里就反映出了很多包括当前工作上新的值得学习的经验。有些是以前没有做过而又确实是人民生产和生活上所必需的,例如有的县把当地生产各种农作物、副产品的经验、以及各地的烹饪技术,写成书。为档案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说,不要以为档案工作,只是整理过去的而不是今天的事。其实,档案工作做得好,提炼出的东西常常是挽救了或者指导了当前的很重大的工作。
我们的档案工作基本上是在开国以后才开始注意。我们在开国以前,也有档案工作,可是那个时候很难把档案工作做好,因为游击战争的时候,很难保存档案材料;档案在每人的挂包里面,挂包装不了多少,当时有些好东西,可惜现在找不着了,只可以找到一点子,革命历史博物馆多多少少也有一点子。从江西出来长征的时候,损失了一些材料,也带出来一些,可惜在路上失掉了。那个时候的档案材料,遗留下来的很少,解放区的档案材料保存下来的也不多,现在不是有许多机关正在那里收集吗?多少可以收集一些。总之,那些时候的档案是很难找全了。不过那些时候的经验所应得出来的一些原则,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经常注意,都保留下来了。
现在情况就不同了,有条件可以把档案工作作好。过去因为游击战争的环境,不能成立一个档案局来搞这件事,今天我们有了条件。今天在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下面,全国各地都已经搞起来了,这就表示我们国家现在进到正常发展,而我们积累起来的这个经验教训,正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不要把档案工作看作是一件十分简单、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可以做好的工作。其实档案工作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做档案工作的同志要经常学习,要具有很多常识,以至于专门知识才能做好。一般的社会常识、政治常识、科学常识都是需要的。当然档案工作也要注意许多技术工作,以科学方法整理材料不也是一种技术吗?管理档案的人,要很熟悉档案,要有查档案的方法,任何案卷,一找就得。同时,档案工作本身也就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因为里面的内容都是各个地方做过的事的经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档案工作者,做了若干年档案工作后应该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专家就是别人不晓得的事他真正晓得,别人晓得少,他晓得多,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所以,我们搞这项工作的同志要下苦功钻,不要轻看这个工作。我们这个档案工作兴办起来还不久,我们一定要重视档案工作,做好档案工作。
(依据作者在全国档案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编成)


第7版()
专栏:

大量积累国家建设的真实记录
档案工作一反过去冷冷清清的局面
本报讯 保存在全国各地反映过去活动面貌的档案资料,今天正在很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关怀和重视下,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一千二百多个县档案馆,十三个省级档案馆和许多省级档案馆筹备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准备了必要的档案资料基地。
随着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档案工作者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一反过去冷冷清清的局面,把档案资料工作做“活”了。许多档案资料部门一年四季“门庭若市”,前来调阅案卷的人来往不绝。
几年来,档案工作人员创造了许多“予人方便”的工作方法,向各个建设战线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起了应有的助手作用。以河南省淅川县档案馆为例,去年一年这个馆共向各个部门提供有关农业、钢铁生产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八千一百多件,对中心工作和生产都有很大的帮助。再例如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技术档案部门,1958年就供应了资料十四万五千九百份,图纸四十三万六千多张,比以往两年供应的总和多118%,供应单位由1957年的二百一十七个增加到七百多个。这些利用单位遍及全国各地,包括上至中央各部,下至一些人民公社。
在设计三门峡水库期间,水利部门非常需要黄河在历史上最大洪水量和最小枯水量的资料;这一可贵的资料,终于在明清档案馆找到了。明清档案馆保存着清代关于黄河水情的奏折,这对于最后确定三门峡水库的设计,起了重要作用。黑龙江鹤岗市档案馆去年把一套伪满时期的煤矿平面图,提供给正在施工的兴山煤矿使用。施工单位从图纸上发现,正在施工的坑道上面有个旧坑道,其中有大量积水,当即采取措施,避免了一场可能引起的重大事故和损失。根据这套图纸还从旧坑道内取出小铁轨、水泵等物资设备,并且进一步摸清了煤藏量,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勘探资金。福建上杭县在修建上杭——永定公路时,由于利用了上杭县档案馆保存的旧档案,使施工设计更合理,为国家节约了一万五千四百个民工四十五天的劳动时间。陕西原葭县开发葭芦河时,原计划三十个人用三年时间勘察,档案人员知道后,即将保存的有关档案资料提供出来,结果肯定不必经大规模的勘察就可施工,原计划所需的人力和费用基本上可以节省下来。
在为文教事业和科学研究提供历史资料方面,档案工作者也作出了很好的贡献。南京史料整理处在整理从1919年“五四”到全国解放三十年间的反动统治档案中,利用大量重大历史材料选编了“中国现代政治史料汇编”。汇编根据“五四”以来的各个革命时期分为四辑,经过三年多的细致工作,现在一、二、三辑已经完成,共有一千七百四十多万字。在这个时期,他们还选辑了“辛亥革命史料”、“五四运动史料汇编”、“苏联援助中国革命史料”、“中国人民参加苏联红军史料”等六个专题,共二百万字。全国各地在编写“党史”、“革命史”、“地方志”中大量利用了档案资料。中共瑞金县委党史编纂委员会利用革命历史档案已编写了一本近二十万字的“瑞金人民革命斗争史料”,为编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都——瑞金人民革命斗争史打下了基础。明清档案和有关方面还整理了百年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史料,如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义和团、戊戌变法、宋景诗的活动等,这些史料有的已经出版,成为教育、科学工作者所喜爱的史书。各地文教部门还根据大量历史资料,编写了书刊、讲义;文艺工作者也参考丰富的资料,写成了长篇诗章和电影文学剧本。“党的女儿”、“红孩子”等电影就是这样产生的。
档案工作者不仅用昨天为今天服务,而且也为十年百年以至千年以后的人们着想。他们收集、保存了建国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以来的各种档案,并且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大量的史料。例如工厂编写了工厂史,许多县编了农业合作化史和公社史等。这些反映国家变化的真实记录,将永远留传后代。(附图片)
这是皇史?中的档案柜,铸有雕龙并涂金,有“石室金匮”之意
档案工作社供稿
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展览会,于今年6月在北京西郊半壁店开始举行。几个月来,它吸引着无数的观众。在展览会上,有些人把先进工作经验和方法抄到自己的小本子上,以便研究学习
档案工作社供稿


第7版()
专栏:

看珍藏
——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展览会片断
本报记者 汪波清
展览会上珍藏多。这珍藏不是珠宝,但是它有珠宝无可比拟的光辉;珠宝闪闪夺目,而这珍藏却永远照亮着人心。这就是反映革命步伐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
“我们天下”
“看,党对我们是多么关怀啊……。”在展览会综合馆第一幅展品面前,观众们不断发出各式各样感慨的声音。这里展示的是一件党中央在1931年规定的“文书处置办法”原稿的影印。稿子是瞿秋白同志亲笔写的。那时中国革命还是“星星之火”,但是稿子的字里行间却充溢着革命必胜的信心,包含着党对档案工作的无限关怀。“文书处置办法”最后有一个总注,说:“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两份,一份存阅,一分入库,备交将来之党史委员会。”在最后一句“将来”二字下面,瞿秋白同志特别划了个注解的括弧,里面写道:“我们天下”。烈士的遗笔鼓舞着新中国的后代,展览会上,许多观众在看完了展览会的三十二个馆以后,还舍不得离开,回头又来到第一幅展品前面,再仔细读上几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布告
“毛主席的名字在这里呢!”在江西馆,人们欣喜地看到了由毛主席签署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号布告。布告向苦难重重的中国人民宣告:中华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31年11月在江西苏区开会,议决了政纲、土地法、劳动法,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在这张二十八年前的布告前面,观众有的轻轻念着布告上临时中央政府委员的名字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瞿秋白、项英……。有的一起追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往事,一个年轻的同志说:“那时我们多少人还没出生,可是党和毛主席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早早就作好了安排,我们这一代太幸福啦!”
这张两尺多长宽的布告还有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这张布告当时收藏在江西苏区一位农村干部的手里,红军长征北上以后,这位干部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了,他受尽严刑拷打,但是他还是设法把布告交给了儿媳妇,要她牢实保藏起来,准备迎接革命的胜利。江西解放后,这位继承了父翁意志的妇女找出布告,交给了政府。
“共耕社”
“谢土地执委,一切为群众。咱办共耕社,永远不受穷。”多么亲切的声音!这是那个年代的歌谣。“共耕社”又是什么?在展览会的广西馆里,一份保存得很好的广西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共耕社条例”告诉了我们一切。
1930年,广西右江苏维埃政府在分配土地的基础上,又领导一部分地区的人民办了共耕社。当时在东兰县、那伦县领导人民办共耕社的,就有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广西前委书记邓小平同志。人们看到“共耕社条例”包括九个部分,有总则、土地管理、耕作、工具、肥料、农产物分配、建设、纪律和附则。共耕社的生产组,由组长领导生产,犁牛、耙犁等生产工具,按各组劳动力和土地多少统一调拨,收获的粮食集中在一起,统一分配。据调查,办起共耕社的村庄,每天牛角、洋号一吹,社员便出动上工,只见人人行动迅速,个个精神饱满。不论男女社员,每天早晨都参加民兵训练,晚上相伴到夜校学习文化。共耕社制度实行以后,农村生产大发展,1930年天旱少雨,但共耕社的土地仍较上一年增产三分之一。过去贫雇农一年里有九个月吃不上粮,不得不靠卖柴火茅草熬日子。有了党的好领导,有了共耕社,粮食多了,日子过得挺美气,这怎么能不使社员开怀歌唱共耕社呢!
方志敏烈士的遗书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
为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许多人大概都读过方志敏烈士的遗著“狱中纪实”,上面引的壮烈诗句就写在这本书的最前头。这次展览会展出了这本书部分原稿的影印。
几年来,继出版了“可爱的中国”以后,1957年又根据档案部门珍藏的方志敏烈士的部分遗稿,出版了“狱中纪实”。人们从这里再一次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方志敏烈士在狱中时时准备牺牲自己,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不管自己怎样关在熏臭闷热的监狱里,不管环境怎样险恶,他更是时时伸张革命正义,同敌人进行最坚决的斗争。许多人曾含着泪水读完烈士的遗著,满怀激情地决心使自己变得坚强而又崇高。方志敏烈士的这些遗稿正为国家档案部门很好地保存着,它将永远放射光辉,留传千秋。
感谢党的关怀
这里人们还看到了刘少奇同志和朱德同志批的一件电报。1947年春,胡宗南匪军倾巢进犯陕甘宁边区,中央在撤出延安后,少奇和朱德同志作出了处理中央文件的决定。决定中指示各级党组织必须妥善保管文件,指定中央机关的有关负责人和西北局的负责人负责保管中央文件,并且要求由贺龙同志担负安全保障之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看到这份电报,感到十分亲切。它鼓舞着新中国档案工作者热爱自己的事业。正是党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也正是由于党的关怀,才保存了反映党领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实记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