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在新旧斗争中站在哪一边?
吴传启
现实世界的发展,总是表现为一个新旧事物之间进行斗争的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中,这种斗争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新事物的生长是不可战胜的,旧事物的死亡是难以挽回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重要的不是现时似乎坚固,但已开始衰亡着的东西;而是正在产生和发展着的东西;那怕它起初还不那么巩固和完善。所以革命者必须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始终站在新的一方,反对旧的一面,为新事物的生长开辟道路。由此,一切真正的革命者,对于革命的群众运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新生事物,必须采取积极支持和“殷勤照顾”的态度。可是在革命队伍中也常常出现另一种人。他们不是站在历史车轮的前头当向导,为新事物的生长而斗争;却站在旧事物的一方,怨恨车子跑得太快,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于是他们对于旧状况是那么“心平气和”,对于新事物又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鲁迅)。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这种态度,表明了他们是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流产与断种”的文章。那时社会上的保守势力对于青年的创作进行种种打击和压制,把青年人的创作污蔑为“流产”。对于从保守派方面来的这种污蔑,鲁迅是坚决地站在新生力量的一方,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说:“但如果我们永远要听见人类的足音,则我以为流产究竟比不生产还有望,因为这已经明明白白地证明着能够生产的了。”鲁迅对待新事物的态度,以及他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崇高的革命风格。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保守派的嘴脸,鲁迅还作了一个深刻而生动的描绘和揭露。他说:
“智识高超而眼光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
那么,他是保守派么?据说:并不然的。他正是革命家。他独有公平,正当,稳健,圆满,平和,毫无流弊的改革法;现下正在研究室里研究着哩,——只是还没有研究好。
什么时候研究好呢?答曰:没有准儿。”那末,就向他们请教罢,事情究竟该怎么办呢?
“他们都说:不可向东,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说应该向东,或西,或南,或北。我终于发见他们心底里的蕴蓄了:不过是一个‘不走’而已。”(以上引文均见鲁迅全集三卷,107—109页。重点为引者加)
鲁迅所描绘的当时社会上保守派的嘴脸,以及所揭露的他们“心底里的蕴蓄”,对于当前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嘴脸”和“蕴蓄”来说,也是相当适合的。
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1958年以来,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掀起了生产和建设的高潮,出现了全民大跃进,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对于我国的革命事业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关键,是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发展。党领导的革命的群众运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新事物,在我们国家里获得了猛烈的发展,当然要引起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一切敌对力量的更加仇视。因为敌我之间的利害,无一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越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就越使他们的末运难以挽救;于是对我们进行攻击、污蔑、诅咒,就越是要无所不用其极了。但敌人越是这样疯狂,就越是证明他们的恐慌、惊慌,更加害怕自己的末日来临。这一切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阶级斗争的形势下,又总会在革命队伍中找到呼应,找到代言人,这也不是偶然的。正因为是这样,所以那一小撮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就迫不及待地露出自己的嘴脸了。
他们对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对于个别缺点作形而上学的夸大,对于伟大的成绩却熟视无睹。他们说,这也“搞坏了”,那也“搞糟了”;这里是“得不偿失”或者“有失无得”,那里又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运动”。总之,我们的革命事业,简直被他们说成是“漆黑一团”了。在他们看来,就正像鲁迅所揭露过的,“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就万万不要动”;好像“惟独他有公平,正当,稳健,圆满,平和,毫无流弊的改革法”。当前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那种虚伪的可耻的嘴脸,不正是如此么?
我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一出规,国内外反动分子的恶毒的攻击就接踵而来,他们污蔑我们是“强迫劳动”、“使人丧失自由”,污蔑我们的事情办得“糟透了”。这也正像鲁迅当年曾经驳斥帝国主义者对苏联的污蔑所说过的:好像他们倒愿意我们一下子就变成天堂,人们个个享福。“现在竟这样子,它失望了,不舒服了。——这真是恶鬼的眼泪。”(鲁迅全集,四卷,328页)那些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所唱的调子,岂不是同“恶鬼的眼泪”正相“辉映”吗?
那末,他们“心底里的蕴蓄”是什么?有一种人,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可以慢慢向前走的,可是一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就止步不前了。因为在他们头脑里起作用的,还是资产阶级的立场,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他们“心底里的蕴蓄”,仍然是“一个‘不走’而已”。但他们不走并且反对别人走,他们不再革命并且反对别人革命。于是他们必然要对革命抱“无穷的忧虑”,埋怨我们的事业办多了,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得太快了。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日益深入,那种埋藏在他们“心底里的蕴蓄”,就会日益向革命的对立方面转化,以至对革命的群众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遇到适当的时机,就会迫不及待地爆发出来。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所谓对待新事物的态度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如何对待革命和革命的群众运动的问题。是采取资产阶级老爷式的态度,站在群众运动之外或者对面呢?还是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热情地站在群众运动之中呢?对待革命运动的两种态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立场和无产阶级立场的尖锐对立。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则是在走和“不走”之间,站在不走的一方去了;在新旧之间斗争中,站在旧的一方去了。他们是这样地害怕革命的群众运动,他们喜欢的是“没有准儿”的那种“毫无流弊的改革法”。他们对于党的领导和革命的群众运动,竟然采取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态度。而他们的这种猖狂进攻,则不过是暴露了他们“心底里的蕴蓄”,反映了过时阶级垂死之际的悲鸣。这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对于这种猖狂进攻,我们必须予以彻底的粉碎。
本来,人们看问题总是要反映立场的。我们的革命运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新事物,之所以那样不合乎他们的“胃口”,就因为他们的“胃口”是资本主义的。凡我们认为搞得很好的事情,对于那些腐朽势力,当然就是“糟了”;凡我们之“得”,当然就是他们之“失”;我们的光明,当然同时就意味着他们的黑暗。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史无前例的新生事物;而对于那些腐朽势力来说,当然也就意味着这是促进他们死亡的征兆了。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如果不是社会主义的世界观起作用,资本主义的东西就会传染开来。所谓“你死我活”的斗争也就表现在这里。
世界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也总是要走路的,“不走”是不行的。不过,不走社会主义的路,就会走到资本主义的路上去。同样,在这新旧之间的斗争中,不站在这一边就要站在那一边,不靠近这一边,就要靠近那一边,超然的立场也是没有的。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就会是日趋下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右倾是目前的主要危险。
但新事物又总是在斗争中成长的,总是要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所谓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的源泉。在这个斗争中,只有进步取消顽固,决没有顽固取消进步的;顽固分子如要不被取消,除非自己进步才行。这就是说,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们必须抛弃那种资产阶级的唯我主义的立场,抛弃资产阶级的腐朽的世界观。


第7版()
专栏:

用政治家风度抓生产
龚烈
打开近日报纸,真是琳琅满目,鼓舞人心。党的号召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整个工业界沸腾起来了。
这个变化,再一次告诉我们一条真理: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抓政治才是治本之计。不治本,光治标,就事论事,言不及义,是无法实现生产跃进的。
抓政治,具体表现就是以总路线精神为武器来衡量一切工作,指导一切工作。工业生产看起来是错综复杂的,许多具体问题要具体解决。如像设备、材料、运输、技术,等等。不切实地抓好这些具体工作空谈跃进,是不可能实现跃进的。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当你动手去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时,应有个根本的共同的武器,有个根本的态度。你的身分可能是技术员,可能是厂长,或是供销人员;但不管是谁,你首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总路线的执行者。你不仅要以技术专家或企业管理专家的身分来搞生产,而且要以政治家的风度、社会主义战士的风度来搞生产。你处理生产问题时,不仅要用计算尺、图纸和机具设备;而更重要的是要用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的武器,这就是总路线。只有这样,一切技术问题、生产管理问题才好解决。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出在同样条件下所未曾达到过的更大的成绩。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得到比条件较好的单位更为出色的效果。最近许多工厂生产上突飞猛进,反复地证明了这条道理。
这里还可以举两个普通的例子:贵州汽车制造厂炼钢车间过去钢的质量提高不快,领导上存在着一种“等待吃好铁”的思想。有的人认为要用90%的灰口铁才能保证钢的质量。可是最近他们把这个看法打破了,发动群众,改进了配料,用10%的灰口铁和90%的白口铁,炼出了比7月份更好的钢来。还有一个厂:本来嫌计划太高,说材料不够,难以完成。可是这几天右倾一破,干劲鼓足,群众一动起来,结果是:不伸手增添一斤钢材,也可以增产三十万元的产值。这类事例听起来既叫人高兴,又引人深思。这些消息,既是喜报,又是生动的教材。
上述这些现象应当怎样解释呢?道理很简单,是个政治挂帅的问题,是个用什么态度来抓生产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每一任务都是艰巨复杂的事业,不经过非凡的努力是不能作出出色成绩的。依靠挖潜力,增产三十万元,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用90%的白口铁生产好钢,也不是轻松的玩意。即令你尽了一定的努力,鼓了一定的干劲,也是很难达到的。这就像树上的果子一样,果子是可以摘下来的,客观可能性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但需要你鼓足劲跳一跳,有时候还要出一身汗,才能把果子摘到手。当你的头脑为党的总路线所照亮,当党的大跃进的号角激动了你的心弦,当一切保守右倾思想一扫而光,这时候,你就会像长了翅膀一样,果子就摘到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去办不到的事就办到了。新的成绩出现了。在这样思想前提下,你去研究材料问题,设备问题,以及各种各样具体问题,态度就不一样了;你的办法也多了;口径和尺码也很容易和领导和群众吻合起来了。反之,效果一定不好。这就是这次反右倾、鼓干劲中再一次教育我们的一个真理。
现在,运动正迅猛向前发展,形势非常好。我们应当汲取许多先进厂矿领导这次生产高潮的经验,拿出政治家的风度,把生产高潮越掀越高,越走越深入。
(摘自贵州日报1959年8月22日)


第7版()
专栏:

台风的形成、发展及移动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 章基嘉
一、台风的生命史
根据许多年以来观测的结果,6月到10月是北半球热带洋面上风暴最活跃的时期。具有一定强度的热带风暴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孟加拉湾一带就统称为风暴,在西太平洋菲律宾、日本及我国东海一带则称之为台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分为五个阶段:一、酝酿阶段。这时在热带低层大气中已有扰动形成,但地面上的低气压环流还不很明显。在扰动形成的地方对流性的云比别处明显发展,经常伴有雷阵雨,风力开始加大,虽然这些地方的地面气压还不见得比别处低,但一般都降到1000毫巴(毫巴是一个压强单位,表示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左右。二、热带低压阶段。如果第一阶段中形成的扰动得到适当条件发展成为明显的波动或者是闭合的气旋性环流(空气绕着垂直轴作反时针旋转),则地面上的气压就会继续下降,对流性云系和雷阵雨加强,风力加大,这时在地面天气图上经常可以画出一个闭合的低气压,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以达到六级。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台风的幼年时期。三、热带风暴阶段。如果那个幼年的热带低压并不夭折,继续发展,则高空和地面上的气旋性环流显著地加深,天气图上就可以画出好几根闭合圆形的等压线(气压值相等各点的连线),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六级以上,十二级以下,原来的阵雨这时则发展为大阵雨或连续性的大雨。这个阶段好比人体成长的青年时期一样,富有活力,开始向西行动。四、台风阶段。热带风暴继续发展,中心附近风力达到十二级以上,并伴有大暴雨,就成为台风。这时中心气压降到最低值,一般在980毫巴以下,大风范围最广,中心继续向西或西北移动,速度通常很缓慢。这个阶段好比人体成长的壮年时期,各方面似乎比较定形了。五、衰灭阶段。在台风发展的第三和第四阶段中,通常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由于偏北分量的存在,从它的诞生地——热带洋面——渐渐移进温带,如果它的移径很偏西,则可以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登陆后的台风,由于地面摩擦,能量大量消耗,因而显著减弱。如果深入陆地很远,即使是强大的台风也要趋于消灭。如果入陆不深就受到了中纬度西风气流的影响,当亚温带的冷空气渗入台风本体时,就会引起台风中温差加大而有锋面(大气中温差最大的狭窄地带)形成。这时台风转变为温带气旋,转向东北方向移去。移速通常都会显著加大,而台风的环流则渐趋减弱乃至消灭。这是台风的典型的发展阶段,也有不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因为台风发展的阶段性还随季节和纬度高低而有很大变化。
二、台风的构造
地面天气图表明,台风近似于由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的同心圆,愈近台风中心同心圆愈靠得紧,也就是说愈接近中心,气压减低得愈快。中心附近的气压差别达到最大。所以当台风接近某地的时候,该地气压最初徐徐下降,大约在台风中心通过该地三小时以前气压下降特别急骤,通过后随即又以同样比例急升,所以在气压变化的曲线上台风经过前后就形成一个漏斗的形状。
台风内的风向是围绕中心呈反时针旋转的,并且吹向中心。根据上面讲的气压分布情形看,台风风力在其中心附近最强,一般都可以达到六十浬/时(1浬约等于1.8公里)以上。一般说来,台风前进方向的右方风力比左方大,这是因为台风前进的右方通常存在高气压,所以这个区域内的等压线最为密集,风力也最大。
台风内部降雨的情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影响降雨的因子很多,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肯定性显然也要比前述两个问题小得多。一般说来,一次台风经过后,下降四、五百毫米的雨量并不稀罕,而下降两三百毫米则是常见的事。有一次台风经过菲律宾时总共下了二千五百毫米左右的雨,这几乎是温带地方全年雨量的三四倍。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最大,因而空气的水平辐合和垂直上升也最强,所以中心部分的雨势和雨量也最大。台风经过一地时降落的总雨量显然还同它的移速密切相关。如果台风移动很慢,那么所经过的地方的总雨量就相当可观。反之,台风本身不甚强,而移动又甚快,那么所经过的地方雨量也就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空观测网有了显著的发展,利用无线电探空仪,雷达和飞机作台风立体结构的观测已经成为可能。因此各国的气象学家们开始了对台风的构造进行三度空间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结果,首先是明确了最盛期的台风垂直厚度可以达到对流层的上部,也就是说台风的垂直厚度可以超过十公里。同时还发现在五公里以下台风中心气压最低的轴是接近垂直的,而在五公里以上则向后倾。按气压静力平衡的观念,大气中存在的深厚低气压中心温度应比四周低,也就是说深厚的低气压都是属于冷性的。关于台风的温度结构,在没有无线电探空仪以前,气象学家们根据地面上观测到的现象作了各种假说,有的主张台风和一般深厚的低气压一样属于冷性的,有的则认为是暖性的。近年来根据高空探测的资料证明,台风中心附近由地面到高空都是很暖的,而且由三公里到九公里之间是最暖的区域。因此可以判定台风的温度结构和一般深厚的低气压不同,是属于暖性的,可见气压的静力平衡观念在台风中是不适用的。根据台风中发展极强的对流性云系和强度很大的降雨,不难推测台风中盛行着极强的上升气流。但是到目前为止,气象界还没有测量垂直气流速度的仪器,因此对于台风内垂直气流如何分布的问题还没有办法进行直接的研究。间接计算的结果得出:由中心向外五百公里以内盛行上升气流,而五百公里以外则是下沉气流,但是对于每个具体台风来说,上升和下沉气流的分布远没有这种严格的界限。一般说上升气流的范围与台风的水平尺度成正比。
台风最令人离奇的特征是有一个台风眼存在,眼区内平静明朗,风速一般可减至十五浬/时,有时甚至小到五浬/时。台风眼的直径变化很大,在台风刚形成的时候,眼的直径最小,约四哩(1哩约等于1.6公里),随着台风发展,眼区也逐渐扩大,大台风的眼则可以宽到四十多哩。当台风转变为温带气旋时,眼区的迹象逐渐趋于消失。
一位加拿大气象学家龙格耐对台风能量相当于多少个原子弹的能量作了近似推算。根据1948年9月20—23日经过佛罗利达地方的一个飓风(即台风)计算,它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二十万个的能量。
三、台风形成的几种学说
关于台风形成的一种最老的学说是对流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当热带海洋上有一大群积雨云和急剧的雷阵雨发生时,该地区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十分强烈,而热带大气的垂直不稳定性又有利于这种对流运动的保持和发展。当地面空气强烈地对流上升时,四周围的空气便向对流区辐合补充,这时若对流上升的空气在高层向外辐散的量大于低空四周辐合进来的量时,对流发生区的气压就会降低,另一方面在自转的地球上当空气质点运动时还要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这个力使空气质点偏向运动方向的右边,因此辐合的空气便构成一个反时针旋转的涡旋,台风就是从这个涡旋中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近于零,即使有空气辐合也不会形成涡旋,因而也不会有台风产生。根据多年观测结果,台风在北纬五度以南形成是极为稀罕的。然而对流假说只能对台风发生的地区及经常发生的季节等气候学的事实给予有效说明,却不能说明某一个台风具体形成的过程。约在1920年左右,有人开始用中高纬度气旋生成的极锋理论去解释热带低气压的形成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把北半球热带中存在的气流辐合带看作是密度不连续的倾斜面(即锋面),当这个面的两侧气流反向或流速悬殊时面上就会产生波动。假使这个波动是不稳定的,其振幅就会愈来愈大,这时波峰附近的气压下降,波谷附近气压上升,于是在波峰附近就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它就是台风发生的胚胎。虽然这个锋面假说看起来比对流假说进了一步,但是仍没有能够说明台风形成的物理机制,另一方面,后来探空观测资料说明热带大气比起中高纬度大气的热力结构要均匀得多,在那里空气密度的不连续面是十分难以构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气象观测资料,给热带低压形成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日常高空天气图的分析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新事实:即中纬度西风带里发生的波动经常由西向东移动,而热带上空东风带里发生的波动则经常由东向西运行,因此西风带波动和东风带波动常有逼近乃至互相重叠的时候,两个波动发生重叠时,波动东部的气压剧然下降,而西部则剧然上升,因此在原来气压比较均匀的热带洋面上,波动的东部就有低气压产生。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个低气压就会发展成为热带风暴或台风。1956年我国李宪之先生鉴于以前各种台风形成的假说都只能从某一角度来讨论问题,有失全面。他认为必须从观测到的现象和统计事实出发,用全面的比较分析法找出各种现象间的时空关系,和不同因子间的互相影响,而以台风形成的内因为根据,外因为条件,对热带低气压的生成进行彻底的推究。就在这个基础上李先生提出了台风形成的综合学说。综合学说认为台风生成的内因是大规模的潮湿不稳定的空气的存在,因为这种空气中饱含大量的不稳定潜能可以转变为台风旋转的巨大动能。台风生成的外因是能使大规模潮湿不稳定空气发生强烈的扰动,致使大量潜能释放加强上升运动的外力。这种外力,李先生首先发现是足够强烈的冷空气的侵袭,特别是从南半球发源的冷空气的侵袭,因为冷空气侵袭时所加来的动力,可以促使台风的生成。近年来上海中心气象台在分析赤道天气图时,发现台风的生成与南半球寒潮爆发有密切关系,这一事实正好与综合学说的精神互为印证。
但是,台风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的物理机制还有待于气象工作者们今后进一步研究。
四、怎样预告台风移动
多年的观测事实表明,几乎所有的热带低气压离开源地后都向西移动,并绕着副热带高气压的边缘以抛物线的轨迹进入西风带。西南太平洋上所发生的台风也是如此。其中一少部分向西移动中由菲律宾经中国南海到达华南沿海一带消失,而大部分在形成以后,先向西进,逐渐由西转为西北,而于北纬二十五度附近转向,改向东北,在日本附近向东北方移去。一般来说台风移动的路径在7月份最偏西,以后逐月向东偏,到11月又略向西偏。其行径由西北向转为东北向的转向点8月最偏北,以后逐月南推,11月推到北纬二十度附近。对于每个具体台风来说,其行径和转向点与上述平均的情况出入非常大,因此在判断台风未来的移向时,必须分析当时整个欧亚上空的温压场结构,尤其是台风附近的基本气流方向及其盛衰的变化。台风受基本气流操纵,已经成为预报台风路径的基础观念,而基本气流的方向和强度变化是与大范围整个空气层的温压结构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所以作出正确的台风路径预报的前提是必须对当时高空温压场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估计温压场未来最可能的变化,以便确切地估计出来基本气流的走向和强度。
台风除了顺着基本气流移动外,本身还有小的摆动,我国叶笃正先生首先对台风的摆动的可能性给予理论上的说明。所以在预告台风路径时还必须估计短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小摆动。我国多年的预报的实践也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台风路径预告经验规则,这种经验规则一般从台风外围气象要素发生的变化出发,对预告台风短时期的行径是比较有效的。
台风虽然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系统,但是,有了气象台就能随时发现台风的所在和窥视它的行动。再加上我国沿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防台斗争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台风给予我们的灾害一定会减到最小程度。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逐步征服台风的途径的。


第7版()
专栏:

北影积极摄制新影片迎接国庆
“风暴”“青春之歌”“万水千山”等影片即将上映
本报讯 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在积极准备以最新最好的影片迎接国庆十周年。这个厂出品的彩色故事片“风暴”、“青春之歌”以及这个厂同“八一”电影制片厂合拍的宽、窄银幕故事片“万水千山”目前基本上已经拍摄完成,将在国庆节前后同观众见面。
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在国庆节前后贡献给广大观众的新影片还有以金门海战为主题的“无名岛”,描写解放前门头沟煤矿工人对敌斗争的“矿灯”。这个厂在今年早些时候拍制完成的彩色片“林家铺子”和“飞越天险”也将在国庆前后上映。
金山编导的“风暴”;杨沫编剧,崔嵬、陈怀皑导演的“青春之歌”;孙谦、成荫编剧,成荫、华纯导演的“万水千山”和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改编,水华导演的“林家铺子”。“风暴”概括了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青春之歌”以林道静这一典型人物的成长过程,细致地描绘了知识分子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走上革命的道路,虽然它写的是二十年前的故事,但是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万水千山”以它特有的雄伟、豪迈的风格,再现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一段历程,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无比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影片中“强渡泸定桥”、“过雪山”、“越草地”等许多史诗般的画面,使观众宛如身临其境;“林家铺子”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并在艺术处理上有所丰富。它通过林老板一家人的命运,刻划了“一二八”前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面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唤醒人民对逝去的苦难的岁月的回忆。
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去年大跃进的基础上,今年的生产又有了新的跃进。这个厂已经完成和即将在年内完成的故事片比去年多了两部,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其中有许多影片的质量要求之高、技术之繁难、规模之大都是这个厂的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今年这个厂摄制的故事片的主题,既有表现重大历史政治题材的“风暴”、“我的一家”、“红旗谱”,也有反映当前体育运动员生活的“水上春秋”。这个厂的负责人指出,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具体领导下,继续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坚持政治挂帅和走群众路线,是这个厂今年的影片生产多快好省,取得全面跃进的根本原因。这个制片厂全体创作人员把摄制优秀影片迎接国庆十周年当做自己的战斗任务,并且决心通过这个艺术实践过程来全面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一年以来,该厂全体员工干劲十足,同心同德,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上级党委和中共北京电影制片厂党委十分注意加强创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地鼓干劲,反保守,使群众性的生产浪潮越来越高。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仅仅用五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青春之歌”组就拍完了有效长度五千多米。这个电影制片厂还根据导演、演员的特点,组成创作集体,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尽其才。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影片开拍之前还公布了文学剧本,广泛征求领导和观众的意见;另一方面,组织全厂人员讨论剧本,这样做,不仅收到了集思广益之效,也使演员以至布景、道具等各方面的工作人员都能了解创作意图,大家主动献策,千方百计地提高影片质量,连理发师也贡献出改进化装的重要方法。在影片开拍以后,从厂长以至导演和演员,更是不断地精雕细刻,有的剧本反复修改达十五次。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负责人说:这许多部影片所以能够及时完成是与全国电影界、艺术界以及各方面大力支援分不开的。今年直接、间接帮助北影的,有北京、上海、长春、武汉、沈阳、云南、浙江等地的二十多个兄弟电影厂和艺术单位,他们把协助北影完成迎接国庆十周年的拍片任务,当做是自己的任务,以最好的演员和器材支援北影。“青春之歌”的主要演员谢芳本来是武汉歌剧院的演员。当武汉歌剧院知道北京电影制片厂需要她饰演林道静时,立刻把她调到北京,“青春之歌”另一些主要演员秦怡、康泰,都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来的援军。在“风暴”中饰演林祥谦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李翔,饰演林祥谦妻的是沈阳军区文工团的著名电影演员田华,“风暴”的主要演员金山、吴雪、石羽等都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台柱”。中央乐团、中央戏剧学院、儿童剧院等很多支援北影的兄弟单位为了保证影片如期拍成,对自己的某些节目作了重新安排。各地党委、部队和社会各方面人士的热情支持的事例更多。远在南洋的华侨写信来,对“青春之歌”的情节提出建议,不少观众甚至寄来了自己草拟的演员表。当“风暴”组在武汉、“青春之歌”组在北京拍群众示威的外景时,许多条街道都临时断绝了交通,先后有近三万人次的工人、战士、学生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拍摄工作。有的市民翻箱倒柜,找出三十多年前的服装穿起来,使影片的场景更富有真实感。(附图片)
“万水千山”中红军战士在爬泸定桥。
“风暴”中施洋(金山饰)在老君殿对工人们讲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
新华社稿
“青春之歌”中卢嘉川(康泰饰)对林道静(谢芳饰)启示;必须将个人的命运和大众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红色风暴
——记彩色影片“风暴”
  本报记者 朱继功
银幕上出现了三十多年前军阀混战的局面,浓烟迷漫,烽火遍野,列车在奔驰……,成千上万衣不蔽体、面容枯瘦的灾民,沿着铁路线跋涉着。这幅“流亡图”是彩色影片“风暴”的序幕,也是“二七”大罢工的前奏曲。
彩色影片“风暴”最近试映了。这部影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金山编导,朱今明摄影。编导和全体创作人员通过工人阶级鲜明的形象,高度概括的手法,雄伟的气势,处理了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主题——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工人阶级由开始觉醒,到组织起来,以雷霆万钧之势掀起了红色的风暴,表现了不可抗拒的力量。
一个个镜头在转换着:罢工运动风起云涌,势不可当。京汉铁路线上刚建立不久的十六个分工会,迅速酝酿成立总工会。在吴佩孚的寓所,以几万工人群众作后盾的工人代表林祥谦、老何和孙玉亮同这个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军阀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要求成立总工会的谈判决裂,工人们一不做,二不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出现了:郑州普乐园前,千千万万打着“京汉铁路总工会”横匾的工人们,赤手空拳迎着军警的刺刀冲上前去。工人领袖老何从敌人手里夺过机枪,用武装斗争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当反动军警们纷纷溃退的时候,普乐园内,红旗翻滚,鼓乐喧天,人声鼎沸,总工会成立大会开幕了。第一个战斗就是这样打响了,胜利了。
这个胜利,使各地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在以后的斗争里,工人阶级日益壮大,出现了无数英勇、机智、顽强不屈的先进战士。“风暴”的编导和演员通过塑造孙玉亮这个普通工人的形象,反映了工人阶级许多优秀的品质。工人们刚把俱乐部改成工会,狗腿子胡大头以法国厂长的名义威胁孙玉亮,要克扣他的工资,不许他搞工会。但是,孙玉亮出乎意料地扬起大拳,瞪着眼睛,愤怒地对他说:“你认识老子这个吗,去你妈的法国厂长吧,狗!”
在敌人面前是一头雄狮,在党的面前是驯顺的工具。孙玉亮“入党秘密宣誓”是一个动人的场面。这场戏,只有三四句台词,但是刻划了对党坚贞不二的一个普通工人的形象,摄影机轧轧地响了起来,饰演孙玉亮的张平举起左手,胸脯急遽地起伏着,深深地咽了一口唾沫,面对着党旗说:“我整个都是你的,我听你的话,跟你跑,替工人阶级卖命……”导演说,“好”,一个难演的镜头拍摄下来了。
“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贻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这是董必武同志在武汉施洋墓碑上题的词句。在“二七”罢工运动中,革命的知识分子进一步同工人阶级结合起来。在“风暴”中,由著名的演员金山扮演的施洋烈士的音容笑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他,在党的领导下慷慨仗义,为工人四处奔波;是他,利用律师的合法地位,对敌人口诛笔伐;最后,他临危不惧,英勇就义。施洋在影片中第一次露面,是在伪警察处长打算借故谋杀无辜工人黄德发的群众场面上。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人丛中一个身穿长袍、正义凛然的中年人,昂首阔步登上了台阶,他用直泻千里、义正词严的雄辩申斥了敌人的可耻行为,使伪军警们张惶失措,窘态百出,手持武器的敌人被手无寸铁的工人阶级战败了。施洋这场独白,长达四分钟,是银幕中少见的“长镜头”,可是金山满腔激情,一口气地说下去,字字铿锵,句句有力,把施洋这个革命志士的雄伟气魄,逼真地反映出来。
当施洋在家里正为总工会起草文告的时候,警察来逮捕他。施洋从容地把秘密文件烧掉,他的夫人扯着让他赶快走,他执意不肯,夫人又恳求道:“就不为你自己,也得为工人们着想啊!”,施洋这才决然地说:“我走!”但是他终于在屋顶上被军警包围了。这时朔风怒号,施洋仰天长啸:“你们杀了一个施洋,却杀不了几百万万伟大的民众!”
工人运动出色的领袖林祥谦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他是由李翔扮演的。影片中有许多镜头表现了这个领袖的组织才能和坚定的阶级立场。他组织了工人纠察队,他代表三万工人同吴佩孚谈判,是那样坚定不移地为成立中国工人第一个组织——总工会而斗争。红色风暴开始了,也是他大无畏地拉响了汽笛,宣布罢工斗争总动员。
林祥谦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他同妻子陈桂贞(由田华饰)谈起他们即将降临的孩子时说:“反正他们这一辈,到了我这个岁数就有好日子过了!”说过这话的第二天,他被逮捕了。警务处长魏学清手执鬼头刀威胁林祥谦:“千钧一发了,到底复工不复工”林祥谦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头可断,血可流,决不复工!”魏学清猛砍一刀……林祥谦从血泊中醒过来,忍着巨大的痛苦高喊道:“我们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军阀、资本家的手里,京汉铁路三万工人不会干休,全国工人阶级要跟你们算血账!”
最后的时刻到了,林祥谦烈士在“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工人阶级万岁!”的口号声中英勇就义。紧接着,银幕上前继后扑的工人群众打着红旗,高呼口号继续投入了战斗。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英雄站了起来。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