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以粮为主发展多种经济 根据国家需要增产商品
樟市人民公社生产满堂红
早稻增产四成,生猪增长48%,渔业增加一倍,林业有大发展,半年工业总产值接近去年全年,社员存款增加近二倍
本报讯 广东韶关市樟市人民公社在去年生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工农业生产又获得了全面的新的跃进。早稻比去年增产四成,除合理安排口粮、种籽和饲料以外,已交公粮六百多万斤,等于全年任务的九成。工业及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都是满堂红。
樟市公社在多种经营方面,花生的种植面积从去年的五千亩扩大到七千亩,生长得很好,丰收在望;甘蔗、黄豆等经济作物也从五千多亩扩大到八千八百多亩;这个公社的上下瑶等山区,还发展了茶叶、冬菇、蜂蜜等副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方面,存栏生猪七千一百五十多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平均每户饲养将近两头;鸡、鸭、鹅达十一万九千多只,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平均每户有十多只;渔业生产也大有增加,目前饲养各种鱼三百多万尾,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造林、木材生产、果树等也有很大发展,今春全社每人平均造林近二亩,果树面积每人平均已有五分,另外,还栽培了一百多万株果树苗,准备种植。工业方面,进一步贯彻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经过调整,更扎实地发展了。公社根据需要和可能,把一部分适合生产大队经营管理的工业如石灰厂、铁木器修理厂、榨油厂等交由大队经营。公社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好主要的工业项目,如农具厂、木材砍伐加工厂、砖瓦厂、电力厂等。今年上半年,公社工业总产值即达到一百一十二万六千七百七十多元,约等于去年全年工业总产值的93%。
随着各项生产的发展,樟市公社为市场提供的商品大量增加了。仅粮食一项,今年早造就比去年同期多出售了二百一十四万斤商品粮。到7月份止,上调生猪四百六十八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二百二十三头;上调鸡、鸭、鹅一千零五十七只。由于生产的发展,社员的生活也有所提高。现在全公社社员存款已达七十五万元,等于去年年底时存款二十八万元的二点七倍,比1957年时的存款增加了十五倍多。
樟市公社今年上半年的各项生产能够继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首先是发挥了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贯彻了以粮食为主、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樟市公社位于韶关市郊的山区地带,有山区、有平原、有经济作物区,也有水稻种植区。公社党委根据全社山多、资源丰富、土地充足的特点,在服从国家计划的原则下,坚决执行以粮食为主、发展多种经济,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并举的方针。公社统一规划土地,把低产田、泥沙田等适合种花生的土地改种花生,扩大了油料作物二千亩;在保证完成水稻生产计划的原则下,又扩大芋头、茨薯、木薯等杂粮作物三千多亩。根据市场和城乡人民的需要,又大力发展蔬菜、草菇、西瓜、冬菇、茶叶、蜂蜜、竹木等商品性生产。公社又把劳动力作了合理安排,以70%的劳力搞农业生产,20%的劳力搞工业和多种经营,10%为后勤人员。公社成立各个专业专管机构,各条生产战线成立专业队伍。如工业战线共分农具、铁器、发电、煤厂、木材、砖瓦、石灰、水泥、副食品加工等十二个项目,另有基建、运输、捕鱼、猎业等四个专业队。在农业战线上,为了搞好多种经营,公社在上下瑶山组织了三百九十多个劳动力专职经营茶叶、冬菇、蜂蜜等。副业生产方面,除公社组织专业队伍外,大队采取农闲大搞、农忙少搞或突击的办法。在发展畜牧生产方面,采取公养和私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公社和各大队保持畜牧场,小队有三百多个畜牧小组,30%的农户养了猪,百分之百的农户养了鸡、鸭、鹅,全社畜牧业飞跃向前发展。
其次,改进领导方法,坚决贯彻群众路线,是樟市公社各项工作继续跃进的主要保证。第一,加强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今年公社的农业、工业、畜牧业、林业、财经、文教等战线,一般都有党委书记专门负责,至少有党委委员专管,各个大队都有公社党委书记分片包干督战,这对于密切党委与大队的关系,深入群众,上下思想统一,掌握全面情况等,都起了重大作用。第二,认真执行“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共同执行、共同负责”的方针,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很好的工作方法。公社党委对生产和工作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除进行集体讨论外,都经过各支部和群众讨论,然后才作出决定,共同贯彻。公社党委还经常召开座谈会和老农会,研究各种增产措施。这样,群众劲头大,执行的效果好。第三,把总路线的精神贯彻到各种具体工作中去,不断鼓足干劲,克服右倾保守思想。从早造以来,公社党委在每一时期,都提出明确的要求、目标和措施,这个要求和目标是先进的,是群众经过苦干、巧干和实干可以达到的,这样,群众就会鼓足最大干劲去完成。但是,有些人的右倾保守思想绊住了脚,看不到群众的智慧与创造,不敢向先进看齐。这就必须树立榜样,树立标兵,不断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和公报公布后,樟市公社干部和群众干劲倍增,目前已掀起晚稻田间管理高潮。当前的主要活动是:大攻禾苗分蘖关,大施肥料,每亩现已达三十万株苗以上;大力消灭低产田,普遍追施壮尾肥;加强中耕,目前第二次中耕已结束,第三次中耕正在进行。


第3版()
专栏:

实现水利化 大旱也丰收
玉溪县修成长藤结瓜式水网作到了旱年不旱
天门县石河公社协作增辟水源赢得中稻丰收
本报昆明3日电 云南玉溪县各人民公社新修的长藤结瓜式农田水利网,在当前抗旱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证了全县农作物在旱年不受旱。
今年,正当稻谷含苞孕穗期间,全县旱象持续了四十多天,中稻和烤烟有80%以上受到严重旱灾威胁。但由于全县大小水库适时放水,各种作物普遍得到灌溉。现在,全县十万亩烤烟已开始摘叶烘烤,每亩单产平均都比去年增加了50%左右。十五万多亩中稻,一般都长得穗大粒饱,大有丰收希望。
去年大跃进中,玉溪县人民兴修了中型和较大型的水库十六个,小型水利一千多个,蓄水量能灌溉农田二十多万亩,为解放八年来兴修水利总和的一点九倍。公社化以后,全县各公社又在去冬今春掀起了兴修水利的新高潮。县境内修建了沟渠相通的水库群,形成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网。至此,全县蓄水量达二亿四千多万方,可灌溉农田三十一万一千多亩,占全县总耕地的83%。
全县由于基本上完成了农田水利网的建设,作到了旱年不旱。出现旱象的十二万多亩中稻和八万多亩烤烟都及时地放了保苗水。各公社抽调了二十六部抽水机,六百多台水车抽水,解决了部分高田的保苗用水问题。过去碰到这样的旱情,全县平均要有30%到40%的劳力投入车水抗旱工作,因此,往往错过了薅锄追肥的最好时机。今年许多公社却再也不必车水抗旱,全力投入了稻谷的后期加工管理。全部稻田已经薅完了三道草,平均每亩施了几千斤追肥。群众都说:几十年来,没有见过田里的杂草薅锄得这样干净细致,真是“有了公社化,栽下万年桩,实现水利化,大旱也丰收。”(马烈)
本报武汉3日电 湖北省天门县石河公社大力组织协作和广辟水源,在抗旱斗争中不断地获得胜利。
石河公社岗岭纵横,水源缺乏,过去以种旱作物为主。近年大修水利,水田增多。今年,这里遭受严重的干旱。由于各管理区和生产队发扬协作精神,相互调剂用水,终于赢得了中稻丰收。可是,绝大部分晚稻都处在干旱威胁中,部分秧苗已秆黄叶枯。在公社的组织领导下,全社又开展了突击兴修水利运动,继续大战干旱。
全公社组织了一万五千多个劳力,以劈山破岭的气概,盘山开渠,增辟水源。新民管理区有九条岗岭,是水源较少的地方。管理区干部决定在沿长岗岭开一条盘山渠,引水灌田。经过三天的苦战,就把这条渠道修成了,使六千八百多亩一季晚稻普遍灌上了水。坟禁管理区是全公社水源最差的地方,受旱情况特别严重。这个管理区计划从龙尾山北边的苏渡河引水灌溉,但山高壁陡,工程艰巨。经公社统一筹划,从其他管理区抽出一部分劳力给以支援后,仅四天就劈开了龙尾山,开了一条十二里长的渠道,引苏渡河的水灌了八千四百多亩水稻。社员们欢乐地歌唱着:“龙尾山、把身翻,山连水、水连山,开山劈岭修大渠,引水灌田保增产。”这期间,全公社先后在龙尾山劈山破岭增修了五处水利工程,增加灌溉面积大约四万四千多亩。
在公社的统一领导下,各管理区和生产队也都以“患难相共”的精神,援助有困难的管理区和生产队。民主、石河两个管理区水源条件较好,经过党总支的教育,社员们主动提出拿出一部分水给水源困难的新民、坟禁两管理区,帮助灌田一万五千亩。石丰管理区二队的群众,不仅把本队的水让给五队灌田,还自动拿出桌、凳、门板等,帮助五队架起了约二里长的一座天涧,将湖水引入受旱田里。 (李金锴)


第3版()
专栏:

打井抗旱 尚可


第3版()
专栏:

山东·广东·新疆·内蒙古
大抓秋田管理力争超产
本报讯 山东、广东、新疆、内蒙古各地人民公社正大抓秋收作物田间管理,决心完成和超额完成农业增产计划。
山东各地早秋丰收大大鼓舞了千百万社员加强晚秋管理,争取晚秋丰收的干劲。许多地区的领导干部都已深入田间,安营扎寨。高密县的抗旱保秋大军,一面抗旱一面进行棉田管理。菏泽县有十七万亩
田发生秋蝗,全县两天出动二十万人次,一天大战,一天扫荡残余,既消灭了蝗虫,又兼治了九万多亩大豆的造桥虫。在秋田管理中,各地特别注意了打破“定局论”,一管到底,加强了对甘薯、大豆和秋菜的管理。关于晚甘薯的管理,各地普遍要求每棵一斤肥、十斤水(旱区)和两锨土。
广东省农村正普遍展开反右倾,鼓干劲,大抓秋田管理,争取晚稻高产的生产高潮。广大干部和人民公社的社员身轻脚快,喜气洋洋,跃进的劲头极为高涨。现在,各县农村出勤人数大大增加,中耕进度加快,工效显著提高了。全省投入秋田中耕的劳动力已达五百二十一万人,投入积肥的已达三百一十万人。每人每日中耕工效平均增加了一倍,全省中耕日进度已达四百四十五万亩,有些地区已经在普遍中耕追肥之后掀起了第二次中耕追肥高潮。因此,全省禾苗生势很旺,分蘖很快。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百多个人民公社,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誓夺秋田作物大丰收,一个轰轰烈烈的秋田后期管理高潮,已在天山南北广泛形成。天山以南的喀什专区,今年秋季作物长的特别好,目前七十多万亩棉花,绝大部分棉株已结桃二十个左右,早播玉米已长到近两米左右高,水稻、糜子等也很茁壮,最近这个专区的所属各县,曾展开了一次群众性的秋田大检查和田间会诊。叶城县全县九个公社的七十个生产队,普遍把秋田作物进行了分级排队,实行了档案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天山以东的哈密地区,最近秋田后期管理也搞的热火朝天。哈密县最近投入秋田管理的劳动力占到全县农业劳动力的50%,经过这些社员十多天的苦战,全县的三类苗已普遍好转。新疆北部的伊犁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一带,天气较冷,夏播作物很少,目前这些地区的水稻、玉米、高粱、糜子、谷子等有的正在灌浆,有的已即将成熟,这些地区的各人民公社正在组织社员为秋季作物加最后一把劲。
一个以加强秋田超产管理、积肥造肥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新高潮,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农村出现。斗志昂扬的各族农民,正响起“大干特干一百天”的战鼓,决心完成和超额完成农业增产计划。经过反右倾和鼓干劲,各地公社大大加强了锄草、追肥等秋田管理措施。一般秋田最近都锄草、追肥一两遍,使一些落后苗迅速赶上了先进苗。昭乌达盟全盟锄过一遍的秋田,已达一千一百九十六万多亩。在加强秋田管理的同时,各地大力进行了压青、夏翻和积肥造肥。(附图片)
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公报的鼓舞下,樟市公社和平大队掀起了中耕追肥高潮。陈福北 罗渺伦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发挥共产主义协作精神
各地调运种子支援灾区
本报讯 入夏以来,不少地区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旱、涝灾害。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南、山西、江苏、北京、上海等八个省(市),充分发挥了全国一盘棋的协作精神,支援灾区抢种、改种的荞麦、蔬菜种子已达二千万斤。这些种子已分别调往湖北、河南、河北等地。
今年支援灾区的种子,调拨和发运工作都比较及时。7月底,受灾省开始提出要求后,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基本调运完毕。种子调运进度这样快,是与调出的省、市的党、政领导重视分不开的。如调出荞麦种子的北京、湖南、山西虽也遭受旱、涝灾害,但仍能本着轻灾区支援重灾区的精神,设法供应了河南、湖北两省四百四十万斤。
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省的农业部门除积极寻找种源外,还抽调干部协助调入省进行种子的挑选和检验工作;铁道部门也积极安排车辆,加速抢运;粮食部门一方面提供种源,同时又加强了调拨工作。


第3版()
专栏:

再鼓一把劲
争取亩产皮棉165斤
江苏泗阳县城厢公社党委书记 唐志达
有人把棉花叫做“太阳之子”。的确,充分的阳光对棉花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我看到我们全乡七千八百亩株高枝密、蕾多桃大的棉花时,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悬挂在天空的太阳,而是人民公社这个东方初升的太阳。
去年,我们全乡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三十七斤,比1957年增产一倍,这是一个特大跃进。而今年呢?棉花长得比去年还好,虽然最近一个时期旱象严重,但平均单产仍有把握达到一百五十斤。我们决心再鼓一把劲,加强后期管理,争取亩产一百六十五斤。
为什么今年棉花能超过去年呢?最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了人民公社来统一筹划生产和合理安排劳力。
今年棉花和去年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生长大体平衡,三类苗基本消灭。去年棉田由各农业社分别规划,有的棉花种在五、六里外的远地上,管理不便;有的棉花种在飞沙土上,土质不宜;这样在播种时就造成了出现三类苗的因素。再加棉田分布零散,管理好坏不一,先进技术措施不易及时推广,消灭三类苗也较困难。而今年,情况完全改变了。由于人民公社合理调整了大队间的插花田,远地低产问题已不存在。在棉花播种时,我们根据全社土质条件和各大队生产情况,把棉田划成四个片,每片一千多亩到二千多亩,土地连片。公社的拖拉机可充分发挥作用,深翻土地,田间管理也较方便;而且还有利于统一领导和互相促进。现在,公社党委在试验田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措施,很快就能在整片全面推广。同时,各大队棉田接壤,好坏对比分明,能刺激大家相互学习,彼此追赶,共同向前。因此,去年我们公社农建大队的棉花生产较突出,其它大队相差较远;而今年已有不少大队的棉花和农建大队相仿,谁高谁低还难预断。
今年,棉田管理的劳力安排也比去年合理了。去年管理棉田的大部是男劳力;由于公社化后建立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妇女劳力得到了解放,今年管理棉田人员中妇女已占四分之三以上。这不但适合棉田管理需工精细的要求,保证棉花生产有专人专业负责管理;而且抽出大批男劳力投入粮食生产,使粮棉并举方针能贯彻执行。
此外,由于有了公社,各大队间协作加强了。在今年盲椿象、造桥虫为害严重时,一部分大队喷雾器不够用,公社马上组织大队间的相互支援,终于克服了工具不足的困难,四天内及时消灭虫害。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对农业生产的配合也比过去紧密了。今年棉花苗期受暴风袭击,需要突击补苗。当时公社农具厂在一天一夜赶制五百把瓜铲,保证各大队不缺移苗工具;商业部门对农药肥料的及时供应,也对保证棉花增产起了良好作用。
我们公社成立不到一年,已在棉花生产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今后我们一定要把公社红旗举得更高,使全乡棉花在公社光芒照耀下,年年增产,岁岁丰收。


第3版()
专栏:

我们的公社好得很!
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社长 王文生
我们公社是1958年7月21日建成的,是毛主席亲临视察过的一个人民公社。全社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一户,六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人,总耕地十五万二千四百九十六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棉田占总耕地60%以上。
我们的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大跃进的形势下,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广大干部和社员迫切要求建立起来的。当时,为了实现农业大跃进的计划,社员们信心百倍、干劲十足。但是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过小,同时又只单一地经营农业生产,这和全面大跃进发生了许多解决不了的矛盾。比如,1958年汛期,这一带连续降雨量达四百毫米,有四万亩土地积水成灾。由于水利设施没有统筹规划,各农业社和各村之间,因为排水问题经常发生纠纷。原七里营农业社有一千五百亩地积水,本来可以通过大兴农业社流入杨屯水渠排走。当时七里营农业社为抢救棉花,就向大兴农业社扒口排水。大兴农业社的社员怕房子被水冲毁,就组织社员堵口。你扒,我堵,造成严重的矛盾,甚至准备械斗。又如棉田发生大面积虫害,需要全面组织发生虫害地区的力量统一防治。以原来的七里营农业社为例,当时只有二百部残缺不全的喷雾器,普治一遍就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这样势必造成棉花减产;当时各农业社也没有农具修配厂,治虫工具一坏,简直是束手无策。这些事例都说明,农业社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农业生产的形势了;农业社单一搞农业生产也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怎么办?当时人们迫切需要把小社并成大社,除了搞农业生产,还需要自己动手办工业。党的总路线公布之后,给广大农民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解放了思想,各农业社,各生产队要求并大社、办工业、建食堂的申请书、决心书,纷纷送到乡党委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原来的五十六个农业社合并建成了七里营人民公社。
现在,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公社到底办得怎么样呢?回答是“好得很!”太阳越升越光亮,我们的公社真是越办越强。过去农业社办不到的事情,人民公社办到了。去年公社刚刚建立不久,我们响应党的号召,抽调了五千多名社员上山炼钢铁,当时正是秋收秋种紧张时期,但是由于人民公社统一力量,组织大兵团作战,保证了棉花全部入仓,五万亩播种小麦地及时进行了翻耕。1958年冬季,公社又组成了水利大军修建了十二条水渠,长达九十华里。社员们都反映,农业社要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人民公社还带来了1958年的丰收。全社八万零六百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零五斤,较1957年增加了将近一倍。五万二千亩粮田平均单产四百八十六斤,较1957年增加了24%。林业、副业和渔业与1957年相比,也有成倍的增长。社办工业按照就地取材、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的发展方针办起来了。这对支援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动力轧花厂的建立,就节省了三万多个搞运输的劳力和五万个畜力。全社1958年工业总产值八十四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各级党组织密切地注意了社员的生活,举办了大批生活福利事业,选派优秀党员、团员和干部加强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的领导。群众热情地歌颂人民公社,他们唱道:“东风吹来百花开,人民公社人人爱;工业农业齐跃进,给咱带得幸福来;感谢党的好领导,人民公社万万年。”
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公布之后,人们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飘扬,万民欢腾。公报振奋了全社人民的斗志,我们定要棉花粮食产量大大超过去年,保证1959年超额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第3版()
专栏:

敢于向天宣战的人
本报记者 田庄 胡烈斌
最近,我们在访问湖北省公安县的日子里,常常问起自己:什么是最动人、最迷人的景色?是那些景致如画、游人如织的公园吗?是那些一望无际、葱绿可爱的田野吗?不,不是!当我们访问了遭到大旱袭击的公安县以后,深深地感到:只有敢于向天宣战的人,跟大自然索取粮食、棉花……的伟大情景,才是最动人、最迷人的!
8月的一天上午,我们从县委会出发,翻过一道堤防,来到了长江公社。这天,太阳像把火伞高挂天空,茂盛的庄稼——茁壮的稻禾,高大的棉花……傲然地?立在田野里。远处,不时传来扮禾桶的有节奏的响声,人们正在忙碌地收打中稻;近处,一群群的男女社员,有的在治虫,有的在除草,有的在追肥……忙个不停。要不是到处贴着抗旱的标语,简直令人不能相信这里竟是四、五十天没下过雨的地方。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大旱几十天,庄稼早该不像样子啦!但是,在这里,我们眼前的一切却是另一番景色!
我们来到了荆江生产队的红旗小队。十几个男女社员身背喷雾器,像出征的战士一样,雄赳赳、气昂昂,正在一片大半人高的棉花地里劳动着。打头的是一个四十上下的中年人,这人叫王财富,长工出身,现在是队里的技术队长。今天,是他领着社员在这片田里开始第九次的治虫了。陪同我们访问的县委办公室的小谭,轻轻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王积极啊?”此人为什么叫王积极,一问原来是这么回事:7月下旬,干旱越来越严重了。全队三百八十多亩棉花就有一百二十多亩脱叶掉铃,老王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心想:不管咋样,也不能叫棉花受屈。于是,白天,他领着社员下地治虫;夜晚,他又带头车水灌田,连续几天几夜的“上打下灌、下灌上治”,果然把这一百二十多亩棉田救下来啦。讲故事的人告诉我们:在那些日子里,老王呀,就好像脚上生了根似地,没日没夜地长在田里,甚至他的两个小儿子病了几天,他也顾不上问一下,还是在支部书记的催促下,才带他们到街上门诊所看了看。但是,把孩子刚送回家,他把药往妻子怀里一丢,拔腿又到田里去了。“王积极”这个绰号便这样在人们中间叫开了。现在,我们简直被眼前这片油光水滑的棉花迷住了。老王这时停下手里的活儿,说:“看,人还是比天狠哪!”说着,弯下腰连数了两株棉花,每株都有十三、四个鸡蛋大的伏桃。他用手抹去脸上的汗,信心十足地说:“别看伏桃多,我们还要叫秋桃超伏桃哩!”这时,老王身旁的几个小伙子也插嘴说:保证说到做到。接着,大家都笑起来了。
笑声在田野里震荡着……。这笑声分明是向大自然的挑战,对大自然的藐视啊!
离开红旗小队以后,小谭特地又把我们引到金积生产队的第七小队。这个队是全公社旱情最重的地方。所以,在路上我们心里就这么嘀咕着:那里的庄稼怕要干枯了吧!但是,完全出于我们的意料。你看吧!大片大片的棉花,像绿色的海洋直伸向天边,田里是湿润润的,空气里还散发着一股泥土味哩。这是怎么回事呢?队的支部书记龚祖华轻轻地笑了笑,说:“真不巧,你们早来几天就看见啦!”接着,他给我们讲了一段这样的故事:
这个小队今年种植了二百五十四亩棉花。7月下旬,正是开花结铃的时候,老天偏偏跟他们作对,成天烈日暴晒,南风猛吹,整整持续了二、三十天。不知从哪天起,红蜘蛛又一下蔓延开啦,油光光的棉花由绿而黄,由黄而红,由红而枯……,一阵风能吹落一地,只几天功夫,全队二百五十四亩棉花,就有二百二十四亩落个精光。庄稼人看到自己一手种的庄稼,几天变成了这样子,谁不痛心?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单凭这个小队的力量怎么也挽救不了。难道就叫旱魔这样吞掉了吗?不能!因此,支部一声号召,各个小队的社员没说二话,出人的出人,送肥的送肥,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就在我们刚才走过的那条路上,送粪的成天络绎不绝。第三小队的五十多岁的婆婆徐欢?和龚?玉,挪动着小脚,也抬着一大桶粪夹在人群中间;第九小队有个叫朱一新的老汉,已经几年没出工了,听到七小队的棉花遭了害,忙把自己家里的大粪送来了一担,并且亲手撒到田里。为了叫棉花迅速“起死回生”,支部把各小队支援的七、八十个劳动力,组成了一支突击队,吃、睡都在田间,不分日夜地车水灌田,治虫锄草,中耕追肥……这样大战了七、八个昼夜,原先已经光秃秃的棉花,这才从死亡的边缘上返回过来,重新获得了生命。我们访问的那天,这里的棉花青枝绿叶,花铃累累,逗人喜爱。正忙着给棉花锄草、治虫的社员们对我们说:“人民公社的力量实在大,死了的庄稼又被救活了!”
我们一直被这个故事激动着。请想想看,还是那些人,为什么过去那怕碰到比这轻得多的灾害,不是走的走,就是逃的逃。而现在,在如此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他们却胆大包天地改变着庄稼的命运!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有一天,我们到水稻产区的玉湖公社的双湖生产队访问,社员们正在水汪汪的双季晚稻田里“踊草”(即用脚踩蔸)、追肥,陪同我们访问的公社党委书记杨世云对我们说:“这里过去对双季晚稻不薅草,不追肥,今年为了超早稻,大家把老习惯都改变了。”我们真被眼前一块又一块的青乌乌的稻田吸引住了,有时竟情不自禁地说:“好禾苗,好禾苗。”老杨弯下腰数了一数,一蔸已分蘖十四根,然后笑着说:“这还划不上一类苗呢!”我们屈指一算,从插秧到现在只不过二十多天,而晚稻已长有尺把高,发蔸封行,这已不多见啦。这时,我们突然想起刚来时听到的一个故事:8月上旬,中共玉湖管理区总支委员会在一次小队长的会议上,表扬了友爱生产队第三小队。这个小队九十亩晚稻,蔸蔸都已分蘖十八到二十根。当时,只有五星生产队第五小队的队长任学云不服气,心里老是嘀咕着:“我们队里四十亩晚稻连薅了两遍草,追了两遍肥,还有十来亩的落后苗哩!”散会以后,这个急性子人连饭也不吃,便三步并两步地赶到五、六里路外的友爱生产队第三小队。一看,确是块块好,蔸蔸好。老任折回队里,马上找队委商量,接着又召开社员大会,专门安排了力量,突击追肥薅草,终于使十几亩落后苗赶上了一类苗。你看,人们就是这样地你追我,我赶你,加干劲,加措施,稻禾怎能长不好呢!
在访问公安县的日子里,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要算“试验田搬家”了。开头,我们还不大了解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后来一打听,原来是这么回事:为了战胜干旱夺取丰收,这个县的许多干部把试验田选在干旱最重、困难最大的地方,以影响带动广大群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试验田搬“家”了。中共永和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熊昌钰,原来试验田在平原地区的新云生产队,水源好;干旱持续了二十多天以后,他突然把试验田搬到白云生产队的第八小队。那里是个山岗地带,地势高,水源困难。老熊把试验田的牌子插上以后,为了抢救这里快要干死的禾苗,同老农商量以后,就用十九部水车,从山脚下翻过九口塘堰,硬把山下的水翻上了山岗,结果把这块地势最高、水源最差的稻田抢救下了。这样一来,全公社的干部的试验田都纷纷搬开“家”了。干部们这样敢想敢做、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更加鼓舞了广大社员,特别是对那些开始对战胜自然灾害信心不足的人教育更大。这里还有这样一件事:长江公社荆江生产队红旗小队的戴家?有十一亩棉花,因久旱长得很矮,其中有几亩已经“垮秆”。当时,不少社员断定这块田无救了。这个小队的队长、女共产党员张栓?和党员谭在德却跟大家的看法不一样,可是他们又说服不了人家,于是,便串连了十几个妇女社员,开始挑水灌田。有的社员看见了,好心地劝他们说:“俗语说‘寸苗不怕尺水,尺苗却怕寸水’,浇不得呀!”她们想:人不喝水还渴得慌呢,庄稼能两样?她们还是每天挑呀浇呀,两天功夫,全部润了一次水。接着,她们就治虫、中耕、锄草、追肥……,就是这样,这块被人认为无救的棉花,一天变一个样,结果全队很快地开展了抗旱运动,并掀起了棉田培育管理的高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