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
专栏:

民族艺术花朵日益繁荣
肖英 张曼
我国五十多个兄弟民族,都有着自己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他们能歌善舞,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艺术财产。这些富有强烈人民性的文学艺术,过去在艰苦、黑暗的岁月里,曾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斗争中不可缺少的锐利的武器。他们深深热爱着它们,用各种方式将它们保存下来,广泛流传。但是,几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以来,少数民族的人民,一直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奴隶主的重重压迫,不但在政治上、经济上没有平等的权利,而且各民族的文学艺术,也都处于被歧视、被排斥,乃至被扼杀的境地。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及其他反动势力,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精神统治,不仅对他们宣传封建道德和散布民族自卑感;而且制订了许许多多的禁条、禁令,甚至用武力来对付各民族人民的文学艺术活动。在这种种的压迫下,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遭受到极其残酷的摧残和蹂躏。到了解放前夕,少数民族的专业艺术团体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已寥寥无几了;许多宝贵的艺术遗产残缺不全,有的甚至早已佚失;尚在流传着的文艺形式,也是比较单调的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永远结束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同化的罪恶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新纪元。十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飞跃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民族的文学艺术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并取得了辉煌成绩。
群众艺术的蓬勃发展
解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艺术活动,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指导下,围绕着生产斗争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许多人民公社都有了自己的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各种业余艺术组织,并且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和文艺骨干。各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挥。他们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和发展着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蒙族的“牧歌”、朝鲜族的“集体舞”、藏族的“囊玛”、维族的“单人舞”、侗族的“大歌”、苗族的“飞歌”和“籚笙”……以及各种说唱形式和工艺美术等等,在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下,都比过去更加光彩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被禁止、被摧残而得不到发展的僮戏、侗戏、藏戏、傣戏、土戏、白族吹吹腔等民族剧种,解放后都已经相继恢复、发展起来;经过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挖掘和整理出大量优秀剧目(其中个别剧种已成立了专业剧团)。这些剧目(如藏戏“郎萨越得东巴”、侗戏“珠郎与娘梅”、僮戏“红铜鼓”等),都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宝贵艺术财产。
由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活内容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改变,因而,风俗习惯、欣赏习惯也在逐渐变化。表现在各个民族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上也都有了相应的新的发展。过去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形式,经过一定的改革、改造后,已成为健康的、对社会主义有利的艺术武器。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有名的“绕山林”,本来是一种用来向本主祷告的歌舞形式,但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歌颂新生活、歌颂大跃进的群众文艺活动形式了。而更使人感到高兴的是彝族、苗族、土家族的人民,已经从山歌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彝剧”、“苗语剧”、“土语剧”等新的剧种和剧目。各族人民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了幸福,他们衷心地歌颂党的领袖、党的领导,歌颂丰收,歌颂劳动英雄,歌颂兄弟民族大团结,歌颂整个的新生活、新时代。他们欢欣鼓舞,充满了信心,那种在重重压迫下的低沉的调子再也听不到了。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在总路线的鼓舞下,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诗画满墙、歌声遍野、百花齐放、艺术创作空前繁盛的崭新的局面。专业艺术队伍的迅速成长
在这样一个规模庞大、蓬蓬勃勃的群众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为劳动人民服务,同时又辅助群众艺术发展的各种文艺机构和专业艺术团体,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各自治区和80%以上的自治州,乃至不少的自治县,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歌舞团、剧团或文工团。比起解放前,在数量上增加了二十余倍。历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为各个少数民族培养了大批文艺干部。除中央民族学院设有专门培养民族干部的艺术系和各个自治区建立的高等、中等艺术院(校)外,全国二十多个高等艺术院(校)中,少数民族的学生也占着一定的比例,连同历年来开办的各种艺术专业训练班、学习班等,使上万人的民族文艺工作者队伍迅速地成长和壮大起来了。目前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有五十二个专业文工团和剧团,有作家、艺术家和专业文艺工作者三千多人。
这是一支力量雄厚的文艺大军。这支队伍在参加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政治运动中,进行了思想改造,特别是经过整风、反右、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斗争,以及下放劳动锻炼,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因而,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汉族干部和兄弟民族干部更加亲密团结。十年来,他们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一贯遵循着党的文艺方针,广泛地深入和联系工农兵群众,走向农村、牧区、厂矿和部队,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紧密地配合了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有力地教育和鼓舞了人民的斗争意志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辅导和推动了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如广西僮族自治区歌舞团、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等,经常爬山越岭、长途跋涉、深入山区和草原,为群众演出和进行辅导工作。类似这样的活动,已经成为民族地区专业艺术团体光荣的、经常性的任务了。人才辈出,艺术质量大大提高由于贯彻执行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优秀的艺术人才,愈来愈多地涌现出来。像出色的说唱艺人毛依罕、爬杰、马头琴艺人色拉西(蒙族)等;歌唱演员宝音德力格尔(蒙族)、方初善(朝鲜族)、阿衣木泥沙巴夏(维族)、阿泡(苗族)、白秀贞(彝族)、才丹(藏族)等;舞蹈演员阿米娜、明娜娃(维族)、欧米加参(藏族)等;作曲家郑镇玉(朝鲜族)、金国富(彝族)等;以及其他许多出色的艺术家。他们杰出的艺术表演和艺术创作,受到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赏。各民族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紧密合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理加工了大批优秀的艺术节目。如:朝鲜族的“扇舞”,傣族的“孔雀舞”,维吾尔族的“种瓜舞”,藏族的“草原上的‘热巴’”,蒙族的“鄂尔多斯”和“挤奶员舞”,以及撒尼族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朝鲜族的“闺女之歌”等歌曲……。这些节目不仅被国内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和广为流传,而且都是我国参加历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获奖的优秀节目,它们充分显示了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丰富多采,和优异的艺术才能,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年来,通过历次的区域性、全国性的会演和巡回演出,各族人民进行了广泛的文化艺术交流。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使各族人民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少数民族的许多歌舞节目,被汉族地区的专业或业余艺术团体广为吸收并经常上演。而汉族的甚至国外的一些艺术形式和剧目(如话剧、歌舞剧、舞剧和各种地方戏;合唱、合奏、油画、国画等)也被各民族地区的专业和业余艺术团体所吸收,所介绍,并充分运用它们来表达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这种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使各族人民的艺术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独特风格的基础之上,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挖掘整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发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各民族民间流传的艺术进行了挖掘、收集和整理工作。几十万种古典文学、口头文学、民歌曲、乐曲、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美术品被收集起来,并且有很多已经整理出版或正在陆续出版。这里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许多流传在民间历史悠久的珍贵遗产(如新疆维吾尔族的古典音乐“十二部木卡姆”、纳西族包括十大乐章的元代器乐曲“别司歇里”及侗族的“大歌”等),也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关怀领导下,初步挖掘出来或正在继续挖掘中。各民族的民间老艺人,解放后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和重视,生活上得到了妥善安置和照顾,他们在发掘、整理和继承、发扬各民族传统艺术的工作中,贡献出了很大的力量。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理论研究工作,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有些地区成立了专门的艺术研究机构,出版了艺术研究资料和刊物,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央的一些艺术研究单位也已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这对推动各民族艺术的迅速发展,将会起重要的作用。
这一切辉煌成绩,是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繁荣政策的胜利,是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文艺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文艺方针和各族人民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努力的结果。在党和各族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祖国多民族的绚丽的艺术花朵将会开放得更加光辉灿烂!


第10版()
专栏:

母子英雄
——看影片“回民支队”
马惠平
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故事片“回民支队”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回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与各族人民团结抗日,争取共同解放的影片。影片通过抗日战争中在华北冀中平原上一支回民武装在党的领导下成长为人民革命军队的故事,突出地描写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政策的正确和伟大;通过回民支队及其领导人马本斋母子的英雄事迹,生动地表现了回民的爱国主义和英勇战斗的精神。这部电影朴素、多采,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影片。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后,一方面在政治上采取“以华制华”的阴谋,破坏我国内部的团结,利用和扩大当时回、汉民族间的矛盾,进行一系列的挑拨回、汉民族关系的活动;回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遭受着惨酷的蹂躏和屠杀。在这样严重的历史关头,身受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大汉族主义和本民族封建势力三重压迫的回族人民面前,摆着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亡国灭族的道路,这是影片里白守仁、哈少福等回族封建上层投降分子所走的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指出的,全国各民族团结抗日、共求解放的道路,这是影片里马本斋母子、李茂才父子和韩福顺等回族劳动人民和爱国上层人士所走的道路。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实际上是阶级斗争在抗日战争问题上的反映。马本斋同志领导回民支队所走的道路,代表着回族人民和中华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因为,他认识了只有信赖共产党才能完成自己民族以及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回族人民正是遵循着党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在党的领导下,和汉族以及其它各民族人民共同战斗,争得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各民族的解放。我认为影片“回民支队”所以能够激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影片紧紧地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从两条道路的斗争中来描写回民支队的成长。通过参加八路军还是投降日寇,接受以郭政委为代表的党的领导还是拒绝党的领导,是支持农民的减租减息还是打击农民的要求以及官兵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上,展开了部队中马本斋、郭政委、李茂才同白守仁、哈少福之间的两条道路和新旧思想斗争的戏剧性冲突,从而成功地刻划了回民支队的成长过程,深刻地揭露了不同阶级、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人底精神面貌。
影片对马本斋思想发展的刻划是真实动人的。影片从马本斋撕下满是弹痕血迹的日寇布告时的悲愤心情,从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单骑追击敌人汽车的英勇行动,从他对投敌的六路军金副官诱降的愤怒拒绝,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正直、勇敢、豪爽、坚定的抗日英雄。同时,又从马本斋随时带着一根皮鞭要士兵盲目服从的旧军人带兵的方法,从他对部队原来的领导骨干之一的地主白守仁打骂士兵,践踏农田、摧租要债等行为的迁就和漠不关心,特别是从他起初对共产党、八路军既是感激敬佩又带着民族偏见和个人的刚愎自信的态度等方面,又告诉我们马本斋还是一个缺乏阶级觉悟,对党和党的政策还缺乏真正认识,不懂得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有着一定民族偏见的旧军人。对于马本斋这样一个人物的思想的发展和成长,影片的剧作者、导演和演员不是从枯燥的概念出发,而是从许多细节、从内心矛盾发展中写出了马本斋思想认识的进步和变化。通过八路军解围,部队参加八路军的争论,马本斋同郭政委争论后用怀疑的心情阅读毛主席著作,从同情白守仁到后来当机立断处决白守仁,动员战士归队失败到部队执行党的政策后开小差的战士纷纷归队等一系列的事件,写出了他如何在党的不断帮助下逐渐认识真理,终于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因此,影片中的马本斋是一个有血有肉、使人感到亲切真实的英雄人物。
同时影片塑造了一位舍身忘我的共产主义战士——郭政委的伟大形象。郭政委原来是八路军的一个团长,他在援救马本斋抗日义勇队脱险时英勇负伤,回民支队参加八路军后,他被派担任回民支队的政委。他不顾个人得失忠心耿耿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耐心地帮助马本斋和回民支队进步,终于使马本斋逐步认识了真理,回民支队成长为一支坚强的真正的人民军队。影片对郭政委这位模范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的刻划十分动人。他为了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严肃处理了他的警卫员小刘违反纪律的行为。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严肃地和白守仁展开了斗争。他不管马本斋开始对他的不尊重,甚至看不起,而一直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耐心的说服教育,帮助马本斋进步。尽管他负伤的胳膊还在发炎,但他一直坚持工作;胳膊被切除后,也仍然信心百倍地为党的事业奋斗,直到在战斗中流尽最后一滴血。他待人谦虚诚恳,从不居功,虽然和马本斋朝夕相处,却没有让他知道自己就是给他们解围的郭团长。直到临牺牲时,马本斋才明白。这时马本斋百感交集,痛苦万分地说:“政委,是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郭政委的回答是:“共产党员,执行党的任务,有什么值得告诉人的!”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多么令人敬爱。
马本斋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舍身成仁,宁死不屈的伟大事迹,在当时深深感动了冀中所有的抗日军民,鼓舞了冀中人民的抗日意志。1944年延安各界追悼马本斋时,朱总司令写的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总结了他母子光辉的一生。影片虽然对马母没作很多的描写,刻划却很细致,使这位慈祥可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母性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影片美中不足的地方,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抗日战争中回族人民英勇抗战的无比热情和决心,虽然是来自对日寇侵略祖国的仇恨,但主要的还是由于各抗日根据地正确地贯澈了党的民族政策,回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享受了充分的平等权利。影片对党在部队里的民族政策虽有突出的描写,但是从根据地回族人民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方面反映党的民族政策就使人觉得十分不够。第二,敌后回族人民武装所以能够得到发展和壮大,除了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正确以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回族武装部队中回、汉指战员的团结和得到汉族人民的热爱和帮助。日寇在1941年秋搜捕马本斋母亲时,东幸庄的汉族人民像王兆喜等都曾用自己的生命掩护马母的安全,在回民部队和根据地里有许多回、汉人民团结互助的生动事例。可惜影片在这一重要的民族关系方面,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描写。
虽然如此,但总起来说,“回民支队”仍是一部优秀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对于我们今天已经获得解放并过着幸福生活的回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来说,它会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今天的生活,鼓舞各民族人民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第10版()
专栏:

富有浪漫风味的“降龙伏虎”
李之华
话剧“降龙伏虎”反映了大跃进中群众的冲天干劲和英雄气概,剧本发表后经过作者的多次修改,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多次排练和导演的一再加工,加上演员的创造和舞台工作者的烘托,现在演出在舞台上,显得是一出别有风味的好戏。它表现的是去年大跃进当中,某地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要到虎头山上去采矿,必须在龙涎河上架起一座桥梁。因为河水凶猛,时间紧迫,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县委书记亲自挂帅之下,人民群众干劲冲天,脚踏实地克服了困难,终于实现了理想。
这出戏的自然背景被安排在深山大水之间。这种环境里生活的劳动人民,在旧社会,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各种历险的营生:打猎,采药,探宝,寻珍。因为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奇险境界,又遇到许多临时不得解释的现象,于是幻想的传说就特别丰富了。解放后,生活改善,文化提高,他们身上那种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和富于幻想的浪漫气质——这些可贵的特性更加得到了发扬。戏一开幕就把我们带到一个新鲜而别有风味的环境里:白云缭绕的奇峰,波涛怒吼的大水,已经使我们由惊奇而试作某种幻想的游动了;突然一声虎啸,原来伏在森森的古木旁的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掉尾而去;猎虎队上场了,他们是那末机智而勇猛。这一切都使我们感到一种浪漫的风味。
为了架桥墩,出榜招请会水的英雄,张二爹先讲了一段金老厚下水捞珍珠宝练巧打地主孙歪嘴的故事,这故事本身就带着一定的传奇性,可是父亲英雄儿好汉,金老厚的儿子绰号“大金龙”的金德隆,满怀热情,带头献身于共同的事业,他和绰号“浪里翻”的赵大康互相争看揭榜的一段好戏,表现出这两个人物,具有深山大水之间生长起来的豪爽性格和浪漫气派。至于后来,他们两个人要凭鱼龙一般的水性送尹工程师到鬼门滩上去勘测水位,热情使他们忘记了纪律,终于出了事故,由衷地承认错误,就显得更加妩媚可喜了。
赵大爹是被当作一个头脑闭塞有些迷信的人物来表现的,他善于撑船,山里道路熟,但他把神话当做真实;他相信鲁班爷在这里没能架起桥,最后不得不用金斧劈下一块山石堵住海眼的故事。因此他反对在这里架桥,甚至别人碰一下鲁班石他都觉得会出现灾难。然而他的儿子赵大康为了破除迷信,当着他的面敲了那块神秘的石头。父子俩的性格在这样的对照下,彼此更加突出了。特别是到后来,秦二伯因为他不肯撑船引路,折断烟管,两个人掰了五十多年的交情,在重新合好的时候,他那一段所谓“肺腑之言”,证明他也是个有血性的人,这就使得他后来积极起来的行动,有水到渠成一样的自然。
秦二伯,是老一辈当中最积极的人物。他住在深山里,一间松木造成的小屋是他的非常心爱之物,正如他自己所夸耀的“干净,漂亮,喷鼻香”。可是当洪水下来,大家抢护桥墩的时候,迅雷风烈,暴雨滂沱,灯火全灭,事在危急。他,却把自己心爱的松木小屋点火烧起来了,照得半天通明,使大家完成了抢救任务。他这种事到紧急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特别令人感动。
李玉桃(赵大康的爱人),这个大森林里生长起来的女子,枪法准确,黑夜里站在百步之外,看到猫头鹰的眼睛——两个小绿点儿——顺手开枪就能把它击落下来。她有一种妩媚的英武气。她当了工地主任以后,赵大康违反工地纪律,在她面前“抹稀泥”,以为你是我的老婆,还能把我怎么样?然而李玉桃严肃认真,公私分明,要给大康处分,这一段庄严与诙谐适当地综错在一起的戏,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意趣盎然,给了我们不少的愉快。
在这许多人物当中,出现了两个刚从城里来的知识分子——工程师尹哲夫和他的爱人孟丹华,这两个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人,突然来到这里,请想,该出现一些什么有趣的场面?
他们满怀热情的来到山区,带着轻雾一般迷蒙的幻想(他们的幻想和山区人们的幻想,是色彩不同的),当他们刚刚来到山里的时候,被花香鸟语迷醉了,尹哲夫爬上一座巨石,摘来了一枝“迎山红”高高举起,诗兴大发,纵情歌唱。正在此时,一声虎啸把他们两人吓得战战兢兢,尹哲夫在爱人面前用测量尺做出来的姿态,活画出他苍白无力的神情。当英武的赵大康带着猎虎队员们把他们解救出来以后,孟丹华几滴惊恐后的眼泪,禁不住引起我们的微笑。但是,我们立即就被赵大康等人引到英武的境界了。
尹哲夫是一位科学人材,他对于架桥工程,确实懂得一套。他懂得自然科学,但他不完全懂得社会科学,更不懂得大跃进当中的突飞猛进的新社会。因此,他就缺乏同群众结合同实际结合的唯物论观点。于是他由苦闷而堕入迷茫了。一个人的思想,从狭小的圈子里走向广大的世界,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的。然而大跃进的速度不等人,尹哲夫在工作中,被群众的冲天干劲所鼓舞,得到了锻炼。当尹哲夫遇险得救以后,县委书记对他那一段热情诚恳的谈话,在他思想上成了根本变化的转折点。
群众的干劲,克服落后和保守,完全要靠党的领导,从全剧的进行当中,处处可以看到县委书记政治挂帅的根本作用,戏中反映的情况,充分证明,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大桥是架不起来的。这里,县委书记的形象,被表现的很生动,他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支持群众的热情,纪律严明,态度诚恳,平易近人,生气勃勃。他既了解工农,又了解知识分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群众运动中锻炼出来的坚强领导者。
在深山大水之间,这些勇敢的、带有浪漫气息的劳动人民,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就变成了降龙伏虎的英雄。这出戏的浪漫风味,是从剧中人物的精神境界生发出来的。
这出戏的导演艺术是值得特别提一下的。导演紧紧地抓住戏的中心思想,以及人物、性格当中的浪漫精神,把剧本中潜在的特点大胆的发挥出来,予以有力的渲染,创造出独具风味的演出。在学习民族传统戏曲表现手法上,也作了大胆尝试。同时,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美术设计也都是生动吸引人的。
这出戏经过多次修改,在基本情节上有过反复的较大的变动,因此,在某些细节上,前后连贯的还不够紧密,个别场面的处理也还值得推敲,我们相信在今后演出中会不断加以改进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