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增产保收 思想先行
周家公社东宁管理区大破“秋收损失粮食不可避免论”
据黑龙江日报消息 黑龙江双城县周家人民公社东宁管理区,针对历年秋收工作中的最大思想问题——秋收损失粮食不可避免论,最近开展了一次全民性的大辩论,从思想上为搞好秋收作了准备。
东宁管理区大田作物生育良好,群众说:“我们管理区今年的庄稼是:豆荚肥大秸没脚(从根部就分杈),高粱穗大压弯腰,谷子长的粗又壮,苞米多是两个棒。”看到这样的丰收景象,前些天,社员就议论如何收秋。珍惜粮食的人们在计划着如何防止损失粮食,他们说:“由春到夏,一棵庄稼不知道经过了多少遍手,一个穗、一个粒都是用汗珠换来的,绝对不能让它白白地丢掉。”可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东粮西舍”,“大收之年,损失一些不算什么。”甚至有些管理区和生产队干部,也附和着这种说法,认为秋收中损失浪费粮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管理区党支部根据这些思想情况,立即提出了在秋收中能不能做到避免糟踏粮食这样一个问题,组织群众展开辩论。问题一经提出,人们便在打麦场上、在田间、在各种各样的会议上,纷纷地辩论起来了。持有陈旧观点的人认为:今年的庄稼好,就是人心不齐,秋收的时候糟损一些是免不了的。特别是今年庄稼长的好,成熟时间前后差不多,收割工作既催手又费工,怎样也干不过来。想细也细不了。他们还举例说:“过去小农经济的时候,那一公顷地到秋天不得糟损个三斗、五斗的!”那么,人心究竟齐不齐?粮食损失是不是一定不可避免?现在的人民公社和过去的小农经济是否相同?对这些问题另外一些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刘宝和说:“若说人的觉悟有高有低这我同意,可是也得看到,几年来群众觉悟都有提高。去年大跃进以来,咱们管理区光十好社员就有一半;人民公社成立后,实行了三级核算,大家对政策摸了底,干的就更有劲;就是有个别人差一些,大家也能把他带起来了。”党员李之接着说:“要把现在咱们的人民公社和过去的小农经济相比,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过去的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人少力弱,秋收期间的活计是又多又急,想细收也细不了;人民公社是人多力大,只要组织得好,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不能总是用旧眼光看现在。”第一生产队长崔洪福在辩论中说:“还要看我们干劲足不足,事在人为。我们干劲足,就能克服困难,又快又好地完成秋收任务。就拿去年咱们公社的秋收工作来说,那时大家干劲冲天,苦干巧干,结果不但比前年提前半个多月收完了庄稼,还抽出二十个劳动力深翻地。今年要再继续这样干,一定会把秋收工作搞的更好。”结果还是这些新看法说倒了前面的旧看法。
鼠雀和牲畜祸害庄稼,在过去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认为秋收中损失粮食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又抓住这一点发言了。他们说:“丰收丰收,必有一丢”,“鼠咬雀吃免不了,收到囤里才算粮”。秋收中能不能避免鼠、雀、牲畜祸害庄稼呢?第四生产队老农袁有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收庄稼一个是快,一个是细。今年咱公社人手多、力量足,高粱随割随拉;大豆拉打结合。生产队都挖场院壕,垛底用草垫、垛尖用草盖;再执行好牲畜看管制度,就一定能做到猪吃不着,马啃不着,保证十成年景十成收,一粒也不丢。”
持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还认为:“收割庄稼是‘毛楞’活(大手大足的意思),计划挺好,干起来就什么都不顾了。”这反映着如何坚持制度、坚持认真检查和领导上如何全面合理安排活计,做到快收细收的问题。第四生产队队长李海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我们队计划在今年秋收中把九十个辅助劳动力都发动起来,可折成六十五个整劳动力。这样每个劳动力平均不到四公顷地,可做到随熟随收;然后再用10%的辅助劳动力拣庄稼,用一个人看场院;做到事事有计划,处处安排好,坚持执行检查制度,发动群众互相监督,教育大家都知道细收快收、增产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这样,你就叫他‘毛楞’他也不再‘毛楞’了。”
那么,秋收中因为作业粗糙、收获不适时等原因会损失多少粮食呢?一部分人把这比喻为吃饭掉几个饭粒,没什么了不起,用不着大惊小怪!可是大家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全管理区今年的大田作物是六百二十九公顷,如果做到细致收割,和常年的秋收比较,每公顷大豆约可多收三百六十斤,高粱多收一百五十斤,谷子、苞米各可多收一百斤,这样平均每公顷即可多收近二百斤,总计起来就是十二万多斤,等于三十多公顷地的总产量,平均每个劳动日可多分一斤七两。社员姜天德说:“算了这笔大账,再也别认为损失粮食是小事了。今年说什么也得细点收,把粮食全部收到家。”
经过几天来的辩论,群众的思想认识逐渐明确,都认为只要细收细打,看护好场院,避免牲畜、家禽祸害,秋收完全可以做到不糟踏粮食。在这个基础上,党支部领导群众制订了秋收增产保收计划,提出了“一早”“三快”“四净”的措施。“一早”是要适时早割,大豆秸和谷子脖上没水、高粱粒没有白根的时候就要动手割,防止晚割掉粒;“三快”是快割、快拉、快打,提倡就地建场院,做到割拉打结合;但是快中必须有细,反对因快就粗糙以致损失粮食的作法。为保证做到快收细收,要求全管理区占人口50%以上的人参加秋收。同时把食堂办好,将托儿所、幼儿园等福利事业办好,适应秋收需要。“四净”是要作到地净、场净、道路净、秸棵打净。为了保证这些措施的兑现,必须注意技术训练,提倡老社员带好徒弟,交流收割经验;同时建立验收制度,互相监督、互相检查、及时验收。与此相适应地建立牲畜看管、防火等公约,以防止损失粮食和确保秋收安全。
目前,这个管理区已经将全部大车修理好,准备好了收割工具,平出了四个大场院,修好了田间道路,打好了绳套,准备了食粮,已着手整顿托儿所等组织,秋收大战已经揭开。(附图片)
为夺取晚稻超产多收,广东花县花山公社永乐大队社员在田间追肥,大攻穗粒关。新华社记者 郭伟祺摄


第8版()
专栏:短评

把政治思想工作抓起来
任何工作中都有先进与保守、新与旧的斗争,秋收也不例外。秋收,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谁还不知道庄稼成熟了就应当收回来?但是,究竟怎样才算收得好,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当“丰产丰收,颗粒不丢”,在秋收中完全可以做到不糟踏浪费粮食;有人却认为“丰收丰收,必有一丢”,损失和浪费粮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秋收中能不能避免损失粮食?在这个问题上,反映出先进和保守、新思想和旧思想的斗争。具有新的、先进的思想的人认为损失一定能够避免。他们既充分估计了客观可能性,又充分估计了主观能动性。他们确信,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足干劲,就一定能改变客观条件,使客观可能性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在保守思想支配下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把事情看“死”了,认为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就一定还得是什么样子;他们既看不到避免糟损粮食的客观可能性,更不能充分估计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他们看来,秋收中糟损粮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什么是今年秋收的客观条件呢?庄稼长得整齐、茂密,成熟时期比往年提早、集中,收割起来要比往年费工、费时。这的确增加了适时地妥善地做好秋收工作的困难。但是,今年具备了比往年更为有利的条件,把秋收工作做得又快又好的客观可能性大大加强了。这便是:在经过了一年的建设和整顿以后,人民公社更加健全和巩固了,更能够充分发挥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广、人力物力财力雄厚的优越性;社员的觉悟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集体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公社干部组织生产、领导生产的能力也更强了。只要看到了并善于运用这些有利条件,鼓足干劲,就一定能够把秋收工作做得又快又好,一定能够避免糟踏粮食。
鼓足干劲这一点非常重要。干劲足,客观可能性才会变为现实;干劲不足,即使条件十分有利,也会与事无补。因为干劲不足,就不会千方百计地去运用有利条件,使每一点细小的有利因素都发挥作用;有利条件不能发挥作用,岂不是同没有有利条件差不多!而干劲足不足,又决定于人们是否确信秋收中损失浪费粮食能够避免,是否确信能够克服秋收工作中的一切困难。有信心,才会有决心,也才会有干劲。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对主观、客观条件的正确分析,对做好秋收工作、增产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的深刻了解。
要使每个参加秋收工作的社员,都能满怀信心、鼓足干劲投入秋收战斗,做到“丰产丰收,颗粒不丢”“十成年景十成收”,就必须在秋收中抓紧政治思想工作,使每个人都能了解细收细打、不损失一粒粮食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黑龙江省双城县周家人民公社东宁管理区,最近开展了一场秋收中能不能做到毫不损失粮食的辩论,就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教育。希望其他公社也能注意抓紧秋收中的政治思想工作。


第8版()
专栏:

召开对比现场会议 教育群众精打细收
遂宁多收回稻谷近一千万斤
本报讯 四川遂宁县在秋收中广泛召开对比现场会议,教育群众贯彻增产节约的精神,交流先进经验,有力地推动了精打细收的群众运动。
对比现场会议,是遂宁县各级党组织大搞群众运动,领导生产大跃进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在今年秋收中,对比现场会议的方法更广泛地被全县各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采用,效果极为显著。云丰公社第十管理区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自然条件相同,去年亩产和今年的估产情况也相差不多,但由于两队对收获工作的态度不同,已收割的一部分稻田的实际产量却相差很大,一队每亩田平均要比二队多收三十斤以上。管理区就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议。通过观摩收割工作以及与两队社员漫谈,到会者发现,一队收割工作所以搞得好,是由于他们一开始就注意教育社员厉行节约,全队不论男女老少都为颗粒归仓动脑筋、下功夫,因此每亩抛撒的谷子不到三斤。二队有些社员存在着“天一半,地一半”的思想,党支部也没及时向社员进行厉行节约的教育,以致在收割打场的时候,损失很大,每亩稻田平均抛撒三十多斤。找出原因以后,二队更进一步意识到思想工作的重要,继续发扬了他们的优点接受了教训,发动社员复打了没有打净的谷草,并给全部扮桶加了篷盖,防止抛撒,很快地赶上了第一小队。
在对比现场会议中,各地干部通过对先进与落后的“现场”观摩、比较、分析,更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收打措施和操作技术造成的显然不同的结果,对先进经验更加信服。有些地方开始没有认真地贯彻打谷扮桶加篷,组织儿童拣谷等措施,认为这些“无关紧要”。但通过对比现场会议,大家看到了实际效果,回去便积极采取措施。
由于在收割工作各个环节上贯彻了精打细收的措施,全县已多收回稻谷近一千万斤。(附图片)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山东掖县西由公社主任徐建春(左)保证在国庆前夕与社员们一道将晚玉米收细收好,做到丰产丰收。她和社员在一起看收获的大玉米。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第8版()
专栏:

让水记
本报记者 杨义
塞上的初秋,天空清朗如洗。一望无际的晋北高原,高粱红了脸,谷子弯了腰,晾晒在田间的山药蛋,活像个“大元宝”。
位于晋北高原、大峪河两岸的亲和人民公社,在以往的丰收年总少不了凑钱唱台戏,感天谢地。今年不同了,人们称颂的是公社化的威力。因为它治理了大峪河,抗住了十多年来未有的夏旱秋涝,使灾年变成了大丰收年。
大旱临头 两村让水
三伏天,草地村和下海子村一带二十多天滴雨未落,太阳灼烤着大地,庄稼旱得卷了叶,社员们焦急万分。正在这个紧急关头,公社决定从周家窑水库放水灌田。按照惯例,应该让上游的草地村先浇。但是这个村的社员们认为,下游下海子村的土质不好,水份蒸发得快,禾苗受旱程度比草地村要厉害一些,他们建议先让下海子村放水灌田。没想到这个意见传到下海子村的时候,干部和社员却不同意。他们认为,草地村傍着大峪河,历来得益少,公社化后成了一家人,怎么能让上游的土地干着,先浇下游呢!
眼看放水的日子到了,两村还你推我让。公社党委怕影响浇地,就和两个村的支部书记一起商量,结论是:为了避免水份蒸发和河床渗漏,应该让草地村先浇。可是草地村的社员总是感到有点过意不去,他们急急忙忙地漫了一遍地,就把水放给了下海子村。下海子村干渴的土地饱饱地喝了一顿水,几天内禾苗就变了样。草地村的庄稼虽然没有吃足水,但是因为原来水份蒸发就不十分严重,禾苗也还长得不错。
让水的结果,落了个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时传为美谈。两村的社员们高兴地说:“人民公社万事新,两村让水是真情,大家一心力量大,保证今年好年景。”连那些老年人们也捋着胡子说,这是件天大的好事。
追叙往事 争利得祸
大旱当头,两个村在用水上你推我让,这对过去因争水闹得“世仇刻骨”的草地村和下海子村来说,确实是人们思想感情上的一个巨大变化。
草地村和下海子村地处大峪河畔,两村隔河相望,相距不过五、六里地。相传古代的时候,草地村一带草原丰美,下海子地区水源充足,这两个村就由此得名。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大峪河的水被下海子村独占了。草地村公众不服,通过商谈,也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因而发生了第一次“打河工”(村与村集体殴斗)事件。从此播下了两村不和的种子。后来,地主看到殴斗兴讼有利可图,就利用两村固有的世仇,兴风作浪,使事情越发展越严重,终于酿成了损失惨重的1927年“打河工”事件。这是两村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性殴斗。
三十三年前的夏天,这一带遭受着一场巨大旱灾,草地村的秋庄稼枯死大半,人畜吃水都受到威胁。村里的人们眼看着水从地边过,有水不能浇地,让庄稼活活旱死,于是一伙青年人刨开河堤,放了水。对方村里知道了这件事,马上敲锣打钟,集合全村男女老少,就在分界的大峪河畔上,摆开了阵势。两个村共有六百多人,在昏天暗日中殴斗了约有一小时,结果数十人被打得头破血流,十多人昏迷不醒,草地村有三个农民当场死了。
草地村“打河工”死了人,打官司又打不赢,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从此两村结下了不解之冤。
成立公社 消仇化怨
解放以后,大峪河两岸各村协商订立了新的灌溉制度,各村党支部经常向群众进行团结生产的教育,两个村的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但是由于过去思想隔阂太深,仍然常常在一些小事情上出矛盾,闹纠纷。
这两个村真正建立起友谊,是从公社化以后开始的。
去年8月间,塞上地区展开建立人民公社的宣传活动后,各村就像办喜事似地沸腾起来。草地村和下海子村的街头巷尾,贴满了要求建立公社的申请书、决心书和大字报。各村干部们到中心乡一开会,会上其它邻村都确定了办公社的联合对象,唯有草地村、下海子村干部冷了场。两个村的群众也有议论,怕合在一起搞不好。
这时,草地村党支部经过研究,认为要办公社,下海子村的问题不大,关键在草地村。于是发动群众大鸣大放,把过去闹事的经过敞开来让大家讨论。并且结合土地改革时的情况进行分析,使社员们进一步认清两村不和完全是地主和坏分子挑拨操纵所造成的。揭穿了“打河工”的真象,使社员们心里亮堂了。同时,支部又用两村不和、插花地经常荒芜、水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等弊端,拿来和办公社后团结生产的好处作了鲜明的对比。这番道理就像开心的钥匙,人人都赞成和下海子村和好、合办公社。
一天,草地村的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拿着锹、钁,雄赳赳地跨过了大峪河,走进了下海子村。下海子村的社员们猛吃一惊,又要打“河工”?!可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这支队伍没有向下海子村的人“开火”,而是来帮助翻地的。原来是草地村党支部了解到下海子村土质硬、劳力少、深翻地工作完成得很不好,和社员们一商量,为了表示和好的诚意,特意选择了一百多名壮劳力,主动地来帮助下海子深翻土地。好事传得快,顿时轰动了下海子村,他们派来了秧歌队、送水队,慰劳支援大军。人们就在过去发生过多少次殴斗的河畔上,握手言欢了。两村的社员兴奋得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发出了团结一致建立人民公社的誓言。
草地村和下海子村农民和好了,两个村和附近的村很快就合办起了人民公社。为了纪念这两个村和好,社员们一致同意把公社命名为“亲和人民公社”。
公社从根本利益上把大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昔日争执不休的焦点——大峪河,如今成了友谊河,整个公社出现了人人亲和、事事亲和的新气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