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
专栏:

十个月创造的奇迹
——记人民大会堂的诞生
本报记者 张丽君
人民大会堂以非凡的速度建成了。这座宏伟壮观的大会堂,建筑面积达十七万多平方米,比故宫建筑有效使用面积的总和还多,但是,从开始设计到全部建成,仅仅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而施工时间只有十个多月。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建成吗?起初,有些人在听到建设者们肯定的回答后,有的倒抽一口冷气,有的连连摇头。但是,在党的总路线的照耀下,一万四千名建设者,还有积极支援他们的全国人民,在这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用心血灌注它,用钢铁般的意志去建设它。现在,在伟大的建国十周年前夕,它诞生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将在这里聚会,策划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设计共产主义建设的蓝图,把和平的最强音响遍全世界。
现在,当人们一走进这个大厦,就会感到整个建筑是那么协调,那么丰富多彩,而又朴素庄严。这是一座浑然一体的建筑,没有一个建筑师能够单独把它设计出来。它集中了千千万万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大学生,到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意见;北京的和来自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天津等地的上千人的设计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各抒己见,立案出图。最后,从成百张平面图和立面图中取长补短,确定了一个方案。
像作战一样,整个工程十个月要解决战斗;从画出第一张图纸起,时间就是不可变更的。无论如何,不能让建筑物带着脚手架度过国庆节,决定一切的是时间!
工地上著名的“井字梁战斗”,就在这种情况下展开了。
人们看到井字梁的钢筋网,一定会联想到竹篾子编成的暖壶壳子。井字梁有一人多深,南北是五十四米,东西是四十八米,从断面上看,鸡蛋粗的钢筋有一百二十五根。钢筋之间最大的空隙只有八公分,刚够插进去一个震捣棒;最小的空隙连比豆子大一点的石子都漏不进去。一千多立方米的混凝土,要求通过这样密密麻麻的钢筋一气浇成。因为这里承受着比足球场面积还大的宴会厅的全部负重。
建国十年来,混凝土工人不知盖了多少高楼大厦,可是走上这个井字梁一看,却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样密的钢筋网,怎样能把混凝土一下扎到底呢?许多工人和干部一开始都不敢夸口:“绝对保证质量。”
工地成立了以分指挥部党委书记为首的“井字梁战斗”指挥部。各工段的党支部书记,都深入工地和技术人员、优秀的突击队员一起开“务虚会”。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最后研究出一种“八”字坡口浇灌法,让混凝土通过“八”字形的斜坡从模板两侧进入仓内。这样,分层浇筑,就避免了混凝土从上往下倒时发生的分离现象。为了使混凝土的砂石配合比准确无误,工人们在浇筑前把所有盛混凝土用的木制小车都过了磅。在称砂石料时,人们像称白面一样仔细,唯恐有丝毫的差错。
工地上,工人们推着满载混凝土的斗车,在脚手架的马道上来往欢跑,震捣棒发出“突、突”的震响。一千多人在井字梁上战斗得有条不紊。一连三十三个小时,很多人的眼睛熬红了,衣服湿透了,也不回去休息。五十岁的党总支书记张金周整天整夜在井字梁上转,他挨个催工人回去休息,工人们就在井字梁上和他耍开了捉迷藏;催急了,人们就说:“你怎么也不回去?”
打完混凝土的几天以后,建设者们怀着一颗急速跳动的心来拆模板。幕揭开了,井字梁以它镜子般光滑的混凝土面回答他们:没有蜂窝麻面,多么漂亮啊!
在井字梁战斗高奏凯歌的时候,旁边的大礼堂部位又展开了激战。
这个部位的钢结构,无论从它们的高度、长度来说,都是少见的。钢屋架的十二榀钢梁,跨度有六十米多,其中六榀的一端压在主席台口两根大柱子和横跨在上面的两榀横梁上。柱子的高度有四十五米高。横梁一榀有四点五米高,一榀有九米高。在这里,无论是吊装钢梁或浇筑混凝土,技术上都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六十多米长的钢梁起吊时,富拉尔基、太原、包头等地大批富有经验的吊装工人赶来了。他们同北京的工人,在工地上肩并肩地向困难展开了斗争。吊钢梁可不是一件简单事,高度达七米、长度比现在的东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钢梁,才吊离地面不久,却像面条一样软了,产生水平弯曲现象。两次试吊都没有成功。困难吓不倒英雄的建筑工人,他们同专家们研究后,决定用钢支架加固的办法把它吊上去。设计和加工部门一接到制做钢支架的通知,就连夜设计,连夜加工;运输部门把刚制作好还散发着热气的钢支架马上运到工地。两天两夜,钢支架就全部安装好了,保证了第三次试吊成功。
紧张的战斗同时在主席台两侧的三角地带进行着。这里要兴建相当于两幢宿舍大楼的建筑物。建筑界把这项建筑叫做“耳光”。它主要是广播、电视、译意风和电影拍摄等现代化设备的操纵室。根据用途的不同,每间建筑物的形状和大小也各有差异。有的一层还没有一个人高,有的一层相当于普通楼房的好几层。一层楼板又有四种不同的厚度。钢梁是曲形和斜形的,柱子大部是斜形和菱形的。过去绑一层钢筋,浇筑一层混凝土,铺一层地板,再铺一层楼板,全部完成至少要一个月,可是按照工程进度,工期最多只有二十二天。怎么办呢?木工们一商量,办法就出来了。他们综合北京和东北等地的经验,采取了一层到八层模板一次支搭的连续支模法。这样,木工可以完全不受钢筋绑扎和混凝土养护期的影响。钢筋工和混凝土工也可以紧随其后,在木工支好一层楼板以后,钢筋工随即插手;钢筋绑好后,混凝土工就开始连续浇筑。工人们就用双手赶上了装配式结构的速度,只是十多天的时间,两幢八层的结构工程就一气呵成了。
时间进入5月,大礼堂最复杂的钢梁吊装任务胜利完成了。但是,整个工程,还只是一个混凝土包着钢梁的筐架子。会场里的两层挑台还没有吊装钢梁;头顶上要钉大小龙骨和伞骨,骨架上要钉“水天一色”的天花板;地下有些工程还没有进行。除了这些结构工程外,整个大礼堂要抹灰,油漆,安装各色灯具,装置冷热风、译意风等现代化的设备。按照施工惯例,装修要比结构的时间多一倍。可是,这时离开竣工期只有三个多月了。能不能在这样短促的工期内完成这么些工程,成为这个建筑物能否在建国十周年前夕竣工的关键。
党委把问题交给群众研究:怎么使天上、地下、四周,错综复杂的工序能够同时进行立体交叉作业?
用几万根杉杆搭满堂落地脚手架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让杉杆一根也不挨地,又不影响顶篷和两层挑台上下的天花板、地板和吊灯的安装。
于是,一个像杂技表演一样的惊险场面出现了。架子工们计算了顶篷上像满天星斗的灯具的位置,巧妙地通过灯圈从钢梁上插下一根根不落地的杉杆。他们随即像猴儿爬杆一样从上顺杆而下,悬立在离地面三十多米的空中,绑扎横的“顺水”杉杆。杉杆是从地下吊上来的,有一百来斤重,他们接住杆头,就把它夹在肘中往架子上串,活像孙悟空舞动金箍棒一样自在。绑完一根以后,又像表演“空中飞人”一样,借助系在腰上的安全绳,从一根杉杆荡到另一根杉杆。不出两星期,整个大厅的顶篷、两层挑台上下,到处都是悬挂脚手架,把大礼堂的整个空间变成天上有天、天地隔绝的八层操作台。有的在铺设顶篷上的塑料板,安装五星葵花吊灯;挑台上下,有铺天花板的,有铺地板的,有抹灰的……。数以千计的工人同时在八层“天地”上操作。
领导着整个工程建设的总指挥部就是这样:他们把整个大楼分片包干,同时把一个十个月的战斗分成无数次的小战斗,按不同时期的主次先后,集中优势兵力去解决它。打了一次胜仗,再打一次胜仗,建筑物飞速延伸上长。到8月底,当里里外外的脚手架一起消影匿迹的时候,这座庄严宏伟的建筑物,立即披上了最美丽的新装展现在我们眼前。
建设大会堂的人们,平均每天有一万四千人。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这里有全国各工地的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红旗手;有干了一辈子手工活的老工人,有国家机关干部,解放军官兵,学校师生和市民;也有才从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走出家庭的妇女。这里包括了汉、回、蒙古、彝、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的干部和工人。他们只取八小时的工资,但是为了完成某项复杂的工程,有时干活十小时,十二小时,甚至二十四小时。领导干部劝他们休息,谁也不听。这种情形,真把领导干部急坏了,但是谁又能禁止别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爱呢?劳动场面多动人呵!炊事员把热饭送到脚手架上,医务人员有空闲的时候,也在工地干起活来。劳动是神圣的,崇高的,在这里,没有人计较工种,没有人计较报酬。大家的一个共同目标,是把六亿人民的大会堂建设得更加美丽,符合六亿人民的愿望。
现在,建设者们在完成了这个光荣任务以后,已经转移到另外一些建筑工地去了。一个名叫牛振祥的工人,在将离开他亲手建设的这个心爱的建筑物时,写了一首代表广大建设者心情的惜别诗:
我站在庭院的中央,
再一次把这雄伟的大厦看望,
越看越觉得可爱,
越看越显得漂亮。
汽车喇叭又一次鸣响,
催我即时离开这个地方。
为了投入新的战斗,
再见啦!
可爱的大会堂。(附图片)
在人民大会堂施工过程中,建筑工人冒着冰雪在紧张地劳动。
新华社记者 杜海振摄
建设大会堂的人们成了头一批“座上客”。他们在大礼堂满天星灯光下开竣工典礼大会。   新华社记者 楚英摄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楚英摄


第9版()
专栏:

大会堂
郭沫若十月完成大会堂,千秋独步颂声扬。国风浩浩功无古,文采泱泱乐未央。劳动精神昭日月,人民意气革玄黄。最高光烈归于党,领导群伦有纪纲。
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四日


第9版()
专栏:

六亿人民的大会堂
本报记者 孙世恺
在天安门,十年前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建设起来了。这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六亿人民的代表将在这里共商国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在这里谋划国家大计。天安门成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进步人士更加向往的地方。
这所座落在天安门前右方的大会堂,是首都目前最宏伟的建筑。建筑面积达十七万一千八百平方米,体积有一百五十九万六千九百立方米。建筑面积超过了故宫的全部建筑有效使用面积的总和。一条黄绿相间的玻璃屋檐,把它从蔚蓝的天空中钩画下来,那壮观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走向大会堂的正面。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老远就向我们射出闪闪的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十二根浅灰色的大理石门柱。门柱有二十五米高,柱身要四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了我国柱廊传统的手法,明间宽,次间依次减窄。它与西洋古典建筑的门柱底宽上窄的手法不同,也不完全像我国传统的扁平木构门柱,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建筑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概括地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往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各有重点,又互相联成一气。
穿过中央大厅,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场——万人大礼堂。从外面看,它像一座十多层楼高的大厦。用数字计算,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等于十个天桥剧场。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巧妙的处理,走进会堂的人放眼一望,从顶篷到地面,上下圆曲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顶篷是穹窿形的,纵横密排着近五百个灯孔,灯光齐明时,就像满天星斗。顶篷的中心垂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七十条金光闪闪的光芒线和四十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和
“天地浑然一体”的奇观。
在这个万人大礼堂里,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三百多人的主席团。椭圆形大会场,有两层挑台,连地面共三层座席。底层有三千六百多个座席,主要是代表的席位,每个座席的桌柜,都装有能同时翻译十二种语言的译意风,每四个座席上又有一个即席发言的扩音器。第一层挑台有三千四百多座席,第二层挑台有二千六百多个座席。一层挑台的第一排装有和底层的座席同样的扩音设备,其余座席也都有能听到一种语言的扩音喇叭。顶篷和挑台下的灯光把礼堂的每个角落都照得通明。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把大礼堂组成为一个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
礼堂的体形如此完美,色调如此清新,我们不能不赞叹建设者杰出的创造和智慧。但是,在这样大的空间里,音响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呢?能保证坐在任何角落的人都听清主席台上的发言吗?
在这个建筑物行将竣工的时候,建筑工人在这里举行了庆祝竣工典礼大会。记者也参加了这个会,并且听了梅兰芳同志演出的京剧“贵妃醉酒”。我们从最前面的座位走到最后一排的座位,听到的歌声完全一样地清晰和园润。建筑师告诉我们,处理这个万人大礼堂的音响,确实给建筑师和声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从声学角度来说,礼堂每个人所占空间以四至六立方米为宜,如果按此计算,这个万人大礼堂最多只能有六万立方米的体积。再大了,声音就难得听清楚。按照这个常规,就要把万人礼堂盖成一般影剧院一样,让顶篷和挑台向前倾斜,缩小空间。但是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谁都没有建筑过这样大的建筑物,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曾经过一番争论,但在明确了“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设计思想以后,就跳出了常规的圈子,放宽了每人所占的空间,这样,解决音响问题就更加重要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建设者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在每个座位上都安装上小喇叭,屋顶和墙内装置矿渣棉,天花板上钻了几百万个孔,使它变成钻孔吸音板。采取这些技术措施以后,主席台上发出的音波,多余的能完全吸走,没有回声,又能留点混响,听起来不觉得声干。现在北京最好的剧院的音质清晰度才有80%,这里的音质清晰度已达到90%以上。人们可以清晰、准确地听到发言人的声音。
在这座高大的礼堂里,尽管上下三层的座席高低相差很大,底层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最远处距主席台有六十米,但是没有一根柱子挡住人们的视线。为了让我们了解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师给我们画了一张草图,并且告诉我们,礼堂顶篷上面藏有一个比北京新扩建的东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屋架。其中有六榀的一端压在一个九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横梁上,而所有这些重量又一起压在主席台台口的两根柱子上,每根柱子都能承受三千多吨的重量。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件多么艰巨的工程啊。在这里,建筑师极力推崇建筑工人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是他们在这样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种罕见的结构工程,同时安装了声、电、冷热风、电视转播等各种复杂的现代化的设备。
大会堂的北翼是宴会厅,面临长安街。从北门进去,穿过大理石柱廊、风门厅、衣帽厅,就进入宴会厅底层大厅。这是宴前休息的场所。往前走,是五组六十二级的汉白玉大台阶。迎面壁墙上,镶嵌着以毛主席名词“沁园春”咏雪为主题的巨幅国画。画的一边是一片白茫茫的江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画的另一方,在云海苍茫中旭日东升,照耀着大好的山河,显得江山如此多娇。从这里经过东西两测的走马廊,就进入宴会厅。
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色。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这样大的宴会厅,对我国六亿人民的国家来说,并不算大,但是在建筑上是罕见的。厅内的高度只有十五米多,但是由于建筑者采取了方井高、四周低的手法,因而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对比,使人们感到大厅轩朗宽敞。厅内最引人注意的,是顶篷和回廊圆柱的艺术装饰。它把整个大厅美化得异常漂亮,给人一种轻松明快的感觉,又有雍容大雅的气概。
建筑师还领我们参观了设置在大厅北面东西两角的厨房。厨房可直通大厅两侧的回廊,开宴时服务员井井有序地分头从廊道进出宴席之间。厨房里的设置也都是现代化的,上部厨房与地下室冷藏间、食品加工间等,都有专用电梯和楼梯垂直运输。生冷和熟食,脏和净的餐具,也都各有单线交通,互不污染。
人民大会堂的南翼是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它是一座口字形的大楼。中间有六千平方米的内庭院,里面一片草坪,是理想的集体摄影场地,也是幽静的休息场所。
从内庭院穿过一座拱形的洞门,就到了人民大会堂的外面。当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对这座大厦巡礼完毕的时候,晚霞已经斜挂西山。万道霞光洒在外面苍翠的树丛上,洒在浅杏黄色的墙壁上,洒在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上,发出一片光辉灿烂的异彩。


第9版()
专栏:

人民大会堂的艺术风格
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 人民大会堂设计组
首都当前最宏伟的建筑——人民大会堂,在短短十个多月的时间内胜利建成了。这是中国人民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创造的奇迹之一。
这个宏伟的建筑是我国六亿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场所。它是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导和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兴建的。这在建筑艺术处理方面,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反映出大跃进的声势,显示出我国六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英雄气概。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首先,建筑物的形象,既要庄严稳重,气势雄伟,又要朴素大方,轻快明朗。其次,在使用上要满足各种复杂的要求,又要保持艺术的完整性和丰富的思想内容。第三,由于建筑物位置在天安门广场,这就必须使它同天安门相协调,成为天安门广场的一个光辉的、美丽的组成部分,使整个广场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就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出发点。在党的领导和有关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同各有关方面的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工作者和各业工人同志们反复探讨,一再修改,最后使人民大会堂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艺术成就。
(一)
在设计思想上,是表现建筑物的本身为主呢?还是显示使用它的广大人民为主呢?我们主张“物为人用”,“以人为主”,使它为人民服务,使享用的广大人民群众感到心情舒畅,感到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整个建筑物的体型,和广场对面的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相协调,采取中部略高、两翼稍低的形式,使人们感到建筑物主次分明,平稳而又匀称。它的总面宽三百三十六米,与广场的宽度五百米构成三与五的适当比例。这样,在广场活动的群众,就既不感到空旷,又不感到封闭。墙面按弓字形分成五组,每组的高宽比例,不受总面宽的影响,最大不超过一与三之比,使人感觉体量适度。四周采用圆柱柱廊形式,取其挺拔有力。浅红色花岗石的基础,寓有稳重雄厚的意思。浅杏黄色的剁斧墙面和开阔匀整的窗面相结合,予人以轻快明朗的感觉。富有光泽的绿、黄、浅绿色的玻璃檐部,把整个建筑物的轮廓勾画得十分醒目。当人们走近大门的时候,由于台阶坡度平缓,再加上用花坛、车道作了不同的处理,尽管建筑物的体形很高大,但人们并不感到有任何压抑。东面大台阶两侧的大平台左右,设置了大花坛,平台边沿做成斜坡状,中间铺有草皮,便利人们上下,并且和前面的花园打成一片,增加了绿化的层次,烘托出整个建筑物和广场的宏伟气魄,密切了活动在广场上的人群和这座建筑物的联系。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它既庄严雄伟,又平易近人。这同封建时代以威慑取胜和资本主义时代拜物教的建筑手法根本不同。
中央大厅是整个建筑物的中心枢纽,同时又是人们的休息场所。它的高度相当于四层楼房,体积达五万四千立方米,底层面积有三千六百平方米。面积这样大,空间这样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人感到不习惯,不舒适。在这里,采用了三个主间宽、四个次间窄的方法,使高宽比形成一比一到一比一点三的习惯比例,同时在四周环以走马楼,将空间分割处理,使人感觉尺度适宜。在一些与人们接触较密切的部位上,如柱础、护墙、门扇、踏脚板等,都做得尺寸不过分高大。再加上整个大厅的色彩以恬静明快的金白色为主,衬以温暖的暗红墙身、桃红地面,这便使在这里休息的人们感到舒适、亲切和安静。
大礼堂的艺术处理,更加复杂。这个礼堂的宽度达七十六米,深有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二米,体积十倍于普通的礼堂和剧场。对这样大的空间,在处理手法上怎样使人不感觉渺小,不感觉沉闷,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首先,顶篷和墙面的艺术处理,对人在其中的活动、观感有着很大的关系,假如顶篷按一般电影院往下倾斜的办法处理,就会给坐在楼座后排和主席台上的人,产生压抑闷气的感觉。如果按一般礼堂的作法做成平顶直墙,又容易使人感到呆板空旷。为了取得接近实际的感性知识,在设计中,我们作了两个十分之一的大模型,从结构到造型,都作了认真的试验。经过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反复研究讨论,最后设计成“水天一色”的形状,顶篷与墙面圆角相交,成穹窿形象,上下混然一体,使人感觉既不压抑又不空旷。顶篷上作三圈水波形暗灯槽,从椭圆形逐层收缩为圆形,中心为红色的五角红星,围以镏金的向日葵花,放射束束金光,象征着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决奋斗,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整个礼堂的构造、装修和色彩的有机结合,形成开朗、清新、奋发的气氛。
(二)
在设计中,我们切实贯彻执行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使建筑艺术的处理、建筑物的使用和节约,能够相辅相成,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
宴会厅的面积达七千平方米,可以把一个半足球场摆了进去,规模是很大的。我们曾多方面考虑它的布局,最后确定把厅的平面作成十字形,留出四角的端翼作其他用途。这样处理后,就为适用、经济、美观创造了有利条件。主席台设在大厅的正中一端,符合传统习惯,缩短了宾主之间的距离。服务面摆在大厅的两翼,使服务面长,供应线短。主席台两侧和对面的走马廊,有摄影、乐队的位置。这样也增加了大厅的艺术气氛。中部方井与四角的端翼直接相通,顶篷逐层升高,与走马廊形成有机的结合。这些部署,使整个大厅的艺术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厅也因此取得了适当的空间比例。
声响、照明、通风、广播、电讯、机电、摄影等近代设备,都安排在建筑装修中,既节约了资材,在使用上也舒适方便。例如,大礼堂四周的新闻电影灯光,就全部暗藏在一层护墙上面,外加轻巧的金属花篦子,装饰得很好看。大礼堂前面两侧的三角地带,是一个高大的空间,我们把它做成八个夹层,作为控制机房,让全部机器设备都安在里边,这样做,在操作使用上也很方便。
有些地方的艺术处理受到结构和采暖、机械电器、通风等设备的限制时,便利用人的视觉规律,采取大小、粗细、高低互相变换的手法,来解决这一矛盾。东面大门上部的琉璃檐口部分,高达十米,好像一座三层楼房压在上面,显得很重。我们把檐口分割成脊墙、檐口、莲瓣、花板等几段后,再分段装饰成不同的颜色,檐口好像由大变小了。类似这种利用视觉规律的建筑艺术处理,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中是很多的。
在考虑经济条件时,一面充分利用建筑面积和空间,一面在用料上精打细算。东、南、西、北四个大门的台阶下部的空间,都已利用作为仓库、车库和司机的临时休息场所。厅室内的全部硬杂木装修,尽量用五夹胶合板来代替,不仅节省了大量高级木料,而且便于加工,也很美观。
(三)
建筑艺术上的形式风格,各方面意见很难一致。经过领导上的启发,在设计上确定了“中外古今,一切精华,皆为我用”的原则。这样就给建筑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外立面采用我国传统的台基、墙身、屋檐三段手法,但抛弃了古老的斗拱大屋顶,改用莲瓣线承托的玻璃平板挑檐。东大门柱廊采用主间、次间、梢间的手法,中间柱距加宽,使五樘金黄色的正门更加辉煌突出。四周廊柱的高粗比,若按西洋古典六到十分之一的比例,则柱径将达二点五米以上,就显得粗笨,我们把比例放宽到十二点五分之一,柱头和柱子的基础部分,采用了我国传统的莲瓣和卷草花纹,看上去也很匀称。宴会厅顶篷上的灯具,没有采用古老而遮光的宫灯,除了明亮的吊灯以外,全部用普通的扣顶灯和大水晶灯,达到光线明亮的要求。灯口和风道口的周围,是石膏花饰和沥粉贴金图案组成的新式藻井天花平面。整个宴会厅的色彩以淡绿、米黄为主,间以桔红色的花饰卡子,使厅内显得富丽、新颖、轻快、活泼,和宴会进行中的欢乐气氛融汇在一起。石膏花贴顶灯是从外国传来的,现在用传统的方式给它涂上了色,贴上了金。沥粉贴金藻井天花是传统的作法,现在用新的图案和色彩加以处理。在内部装修方面,都结合不同的条件,努力吸取了中外古今建筑艺术上的精华。
(四)
处理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大家都缺乏经验。开始,有的设计人员心里有些胆怯,不知从何下笔。这时候,领导同志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远在五代时期,有一个名叫盛荣的画家。他最初画菩萨像的时候,是根据从印度传来的佛像画的,群众不喜欢。他立志要创造出一个群众喜爱的形象。他便把画出来的菩萨像挂出去,自己躲在画像后面,听取人们的议论,然后吸取大家的意见反复修改。这样一直画了十年,最后创造成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完美形象。这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丰富建筑艺术。
最初,对柱头的形式争论很多,设计很没把握。后来就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做了扁的、圆的、方的、十字形的十几种柱头模型,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然后归纳成五种类型。其中三种是扁横的柱头托在圆柱之上,一种是十字形的柱头,加上一个束腰的花箍,另一种是圆形莲瓣的柱头,上面盖上一个方盘。从画面上看,大家都觉得十字形的柱头比较好。等到用石膏做成实样摆在真实高度时,大家都喜欢扁的和圆的类型。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又经过两次修改,把十字形柱头的腰箍加了进去,圆形柱头改用圆形盖盘,才确定了现在的莲瓣式圆形柱头。大礼堂里面的挑台形式,灯具大小,墙壁装饰,也是作成十分之一的大模型,反复修改了九次。其他像东西大门柱廊的柱距、柱径、剁斧石墙面的颜色作法,都是不断听取领导同志、各方面设计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后,反复修改才定案的。
(五)
在处理建筑艺术过程中,我们虽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但是,由于人民大会堂的厅室多,内容复杂,时间紧迫,再加上我们的设计水平不高,艺术修养还差,因此,在建筑艺术处理上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我们除努力把设计作好外,为了便于将来修改,还设法留有余地,不把文章一次作绝。四面大门柱廊的柱头花饰,按照设计要求是用大理石做,现在都暂用预制白色刷石组成,将来经过大家品评之后,便于作成真的石雕刻。厅堂的墙壁和顶篷的颜色,都以素淡为主,以便征求意见,必要时加深。衣帽厅的柜台、衣架不是固定的,如果发现位置不恰当,也可以移到别处。一般厅室的装修也比较简单,将来可以进一步加以丰富。
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建筑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能进一步把这个大会堂的建筑艺术处理修改得更为美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