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
专栏:十年颂歌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许广平
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我要为我们可爱的人民解放军唱一支赞歌。
1936年红军在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不久,为了拯救祖国,立即东渡黄河抗日讨敌。这一英勇行动,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鲁迅先生曾经从上海辗转发出一封信庆贺红军,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引文见1947年太行版“新华日报”)。
鲁迅说这句话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据的,是他从长期的生活经历中体会出来的一条真理。在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招来了无数的丧权辱国事件,青年爱国者鲁迅曾经以激昂慷慨的心情,翻译过“斯巴达之魂”,想以此来唤起人民,同外国侵略者作殊死的战斗。远在大革命以前,鲁迅就明确地认识到革命收效最快的是“火与剑”(见“两地书”)。在1927年4月8日,到黄埔军官学校讲演的时候,他就说一首诗吓不走反动派,一炮就把他轰走了(见“而已集”),他号召有志气的青年都应当走到战场上去。可是后来国民党反动派无耻地叛变了革命,血腥的“清党”之后,又继之以惨酷的围剿。为了配合红军英勇的反“围剿”斗争,鲁迅不但翻译了“毁灭”,校对出版了“铁流”,并且打算自己也写一部反映红军斗争的小说,用以教育人民,鼓舞士气(后来因为感到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一斗争,怕写得不够深刻而故此搁笔)。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以后,接着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侵略战争,鲁迅亲身在自己的国土上尝到了外国侵略者的炮火。整个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
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抵抗日寇的侵略,反而想尽方法阻止红军北上抗日。英勇的红军,冲过天空飞机的轰炸,击破地面敌军的围截,忍着寒冷饥饿,爬过雪山草地,费时一十二月,长驱二万余里,跨过十一个省的土地,历尽了数不尽的艰难困苦,终于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并且在到达之后,立即开赴前线,负起抗日的伟大使命。鲁迅预见到充满着无限的希望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这个歌颂,代表着全中国人民对党所领导的革命行动发出的由衷的感激和衷心的祝愿。
鲁迅的希望并没有落空。在他逝世十三年之后,我们的祖国已经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1949年10月1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民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是永世不可忘记的日子。那一天,当我在天安门上听见毛主席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公告的时候,我激动不已,无论怎样抑制,感激和兴奋的心情,不由得欢喜的泪花涌到了我的眼边。我当时想:我们可爱的人民战士啊!你们在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当中,不知付出了多少精力,抛洒了多少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光明、幸福,才使久受压抑的中国人民能在今天的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
毛主席曾经指出: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四五页)。在十四年之后,祖国的大地上,除了台湾而外,长征带来的种子,已经长出了硕大的果实,整个国家已经成了果实累累、群芳斗艳的大花园了。而这些革命的种子,是由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敌人的“围剿”中珍贵保存,散播下去,培养起来,看护长大的。现在建国已十周年了。中国有一句古诗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每当万众欢腾、热烈庆祝国庆佳节的时候,我不由得就会想起党培养教育出来的子弟兵:是你们穿着单薄的军装,在严寒辽阔的国土上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是你们用劣势的装备,彻底打垮了由美国武器装备起来的几百万国民党军队;是你们在朝鲜的国土上,一把炒面、一把白雪地顶住了武装到牙齿的世界第一号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切断了它们想伸进我们祖国花园的猪嘴,帮助了朝鲜人民,卫护了世界和平;是你们在漫长的国防线上,日日夜夜,风雨无阻,目不转睛的在坚守着岗位,警惕的注视着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阴谋活动。在这些翻天复地的斗争中,出现了无数令人神往的英雄事迹:狼牙山上五壮士为了掩护撤退部队,在弹尽道绝的时候,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集体投崖;董存瑞同志为了炸毁敌人盘踞的一道桥梁,手托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同志为了掩护自己部队的进攻用自己满腔热血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安业民同志在炮击金门的战斗中,自己全身70%以上的烧伤达到三度以后,犹能坚持四十多分钟的战斗,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类似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无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现在守卫在国防线上的各个部队当中,都是数不完,说不尽的。几年来,我曾经在朝鲜慰问人民志愿军和在新疆慰问人民解放军的时候,就亲眼看到过这许许多多英雄,亲手抚摩过这许许多多淳朴可亲的战士。你们,永远是党的最忠实的儿女,永远跟着党走;你们,永远是人民的最亲爱的子弟兵,永远保卫着人民的利益。你们,是人民的最可爱的人。
亲爱的人民解放军同志们:你们的胜利,就是敌人的失败。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庆祝建国十周年,以飞跃发展的速度来建设国家的时候,世界上却有些人大为不高兴!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现在还在利用各种机会和方法向我们挑衅,企图破坏我们的建设,阻止我们的前进。因此,在你们身上,还担负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我们祖国的成长、壮大和巩固,就是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有力保证。在这里让我继续引用鲁迅的那句话,来祝愿十年来你们继续不断的前进: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第12版()
专栏:名城赋

太原气势雄
束为
太原处在煤铁之乡的山西中部盆地。曾经是名震全国的革命老根据地的太行山和吕梁山,各据东西,遥遥相对。汾河在西郊流过。傲然耸立于东山脚下的永祚寺双塔,俯瞰全市。这是一座历史名城。古太原几经战乱,曾毁于水火。到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才确定了现在旧城的规模。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到了它的最后一个封建土皇帝阎锡山手里,竟变成一个极顽固的反革命堡垒了。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党的领导和八路军平型关大战的胜利影响,山西地区的抗日群众运动汹涌澎湃,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大批大批地奔赴此地。沉默闭塞的太原,动摇妥协的太原,被抗日的洪流所冲击,立即沸腾起来,一时成为抗日前线的名城。嗣后,太原长期处于山西境内各革命根据地严密包围之中。那时,站在太原郊外的山头,遥望城内的幽暗灯火,给人一种凄凉悲愤的感觉。到解放前夕,太原变的更加黑暗和恐怖了。参加过包围太原的人都还记得:当时,太原郊外,遍地黄蒿丛中,到处是钢筋水泥的碉堡,地堡,炮台和战壕、铁丝网。城墙挖的尽是炮洞和枪眼,连著名古迹双塔寺,也不能幸免。碉堡和大炮,不能挽救土皇帝的命运,1949年4月24日,在南京政府灭亡的同一天,太原也解放了。这座经历了八年的日本血腥统治和阎锡山最后四年的折磨的城市,已经不像抗战初期的太原了。饥饿,污秽,衰老,枪痕弹迹,触目皆是。然而,随着它的解放,这一切悲凉景象,很快扫去,在它的眼前,展开了新的历史的一页。
熟悉旧太原的同志,看了新太原,记忆中的许多东西看不到了。有位同志站在五一广场问:小南门在哪里?警察笑笑答道:就在你站的地方。那位同志举目四望:无风尘土起的大车路没有了,挂个笊篱的留人小店没有了,乱坟堆没有了,碉堡和战壕没有了,破烂城门没有了。记忆中的东西全没有了。眼前是广场,花草,树木,喷泉,新式的高大建筑,熙往攘来的人群和急驰的车辆。这里是市内交通的枢纽,宽阔的沥青马路从这里伸向四面八方。向西走,绿树成荫的迎泽大马路一直通到壮丽的汾河大桥。马路两边排着五层、七层、九层的高楼大厦。迎泽宾馆的对面原是污水潭和野草丛生的荒野,现在变成一座风景如画的公园了。容纳五千人的湖滨大会堂就座落在这个公园内。财贸大楼、邮电大楼、工人文化宫和少年宫,都在这条大马路旁。像迎泽大马路这样宽阔美丽的马路还有新建路、青年路、并州路、解放路等好多条。现在的市区比解放初期的市区扩大了两倍多。难怪熟悉旧太原的来访者寻不见路。太原的变化太大了!
太原市得天独厚,在它身边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煤铁宝藏。我们的古人,没有揭开这个宝藏的秘密。阎锡山所取到的也不及九牛一毛。他办的工业,屈指可数。解放时,全市只有四十多个破破烂烂的小厂子。现在,经过短短十年的建设,已经有了大中型的现代企业二百二十多个,小型工厂那就更多了,真可说是工厂林立。工业产值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二十一倍。一年增长的速度,等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递增速度的三点二倍。一年试制成功的新产品竟达二千二百余种之多。这是多么激动人的数字啊!
看看太原的工业,是大开眼界的。有扩建的厂子,有改建的厂子,更多的是新建的厂子。有庞然大物似的机械设备,也有小巧玲珑的精密仪表车床。北部的太原钢铁公司很值得一看。站在炼钢炉旁和轧钢机旁,看那奔流的钢水和火龙似的钢材,真是惊心动魄。去年,这个厂子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三槽出钢。它生产高级钢,合金钢,它可以轧制各种钢材。它正在动工修建的还有许多大型工程。这个“钢城”,是由原来的又小又旧的钢铁厂扩建的。它比原来的厂子扩大了八倍,现在还在继续扩建中。矿山机器厂是个改建的厂子,解放前是阎锡山的兵工厂,现在,这个厂子以生产钻探机、割煤机、自动化运煤机等全套矿山设备闻名于国内。汾河西岸的重型机械制造厂,是个新建的厂子。这个厂子于1950年在苏联老大哥帮助下开始修建。它的出现,可以用“平地一声雷”来形容。1950年以前,这里是荒草野坟坡,除了被打坏的碉堡,连一间草房也没有。说声建厂,推土机,拖拉机很快推掉了碉堡,碾平了地面,几年功夫,一座全新的厂子建设起来了。这里有三千吨的水压机,十米元车,八米龙门刨床。这些庞然大物,把人显得很小,人站在机器旁,小的像那巨型机械上的螺丝钉。要是从这里到太行仪表厂去参观,正好是个对比:在那里,一台一台极其精密灵巧的车床在桌子上摆着,活像大型玩具。现在,太原制造的一万公斤超高压试验器和C2——350型超声波加工机床,已送往来比锡展览。第一发电厂,是一个只按电钮的自动化工厂,它的充足的电力不仅足够本市使用,还供应榆次市和阳泉市一部分。还在修建的尚有第二发电厂。西山矿务局发展得更快。几年中间已经由几千人发展成近二万人,它出产的工业用煤供应着全国许多城市。
太原,是一座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的新型城市。这个以钢铁、机械、煤炭和化学为主体的综合的重工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现在的太原,满城兴旺气象。以工人为主的太原人,有志气,有干劲,他们将要建设更多的新式工厂,源源不断地把钢铁、机械、煤炭、化肥等产品送到祖国各地去。他们不满足现在的沥青大马路,还要在这些马路上奔驰电车。郊外的晋祠公园当然是个很好的地方,它不仅有幽静的树林,美丽的花园,碧波清彻的湖水,还有古老的文化遗迹。离晋祠不远的天龙山石刻,也是全国有名的。他们决心把整个太原建成一座花园似的城市,并且要把汾河的流水引进市区内。一百五十万太原人在党的领导下正在更加奋勇地前进,更前进。
郭老在“颂太原”一诗中,极赞太原气势的雄伟。太原的气势确实雄伟。地势雄伟,工业雄伟,在党的领导之下的太原人民更其雄伟。让我再念郭老的“颂太原”,以结束这篇短文:
远望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
新兴工业高精大,后继英才专敢红。(附图片)
太原钢铁厂一角 张瑞华摄


第12版()
专栏:

建国十周年颂
 许德珩
一欣逢十、一,建国十年;兆民歌颂,欢乐无边;伟大十年,气象万千;人民翻身,社会丕变;光辉灿烂,如日中天,伟绩丰功,史例无前。
二曰旧中国,一穷二白,广大人民,水深火热;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军阀官僚,更为民害;枷锁重重,求生不得,往事历历,岂能忘怀?
三有共产党,和毛主席,解放全国,驱除贼逆。人民救星,所向无敌,五大运动,奠定始基。三大改造,旧染洗涤,刮垢磨光,休养生息。
四高瞻远瞩,中苏同盟;团结互助,十亿人民;苏联为首,同德同心,社会主义,坚强阵营,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昂首阔步,飞跃前进。
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流奋进,百废俱兴。敢想敢作,日异月新,起颓振废,新事新人。立懦警顽,革面洗心,党的教育,万古常青!
六思想改造,说难也易,听党的话,全心全意。六项标准,言行鹄的,善于学习,马列主义。群众路线,人民利益,日新又新,自强不息。
七总路线下,国家建设,飞跃发展,制度优越。造海移山,英雄气概,骇得敌人,丧魂落魄。造谣诬蔑,颠倒黑白,反面教员,心劳日拙。
八鼓足干劲,多快好省,力争上游,反对右倾。五年计划,两年完成,人民公社,美妙青春。继续跃进,万马千军,增产节约,赶美超英。
九伟大祖国,峙立东方,卿云在天,光华旦旦。峙立东方,有共产党。领导全国,蒸蒸日上,人颂光辉,人民太阳,颂毛主席,万寿无疆!


第12版()
专栏:听乐扎记

革命花朵的发展
李凌
听到“枫洛池”中那些高吭昂扬,委婉秀丽的陇东道情的音乐,立刻就连想起当年在陕北延安演的许多小调戏。那首有名的“兄妹开荒”,其中有些曲调,就是从“道情”发展出来的,这些陕甘宁边区的民间音乐,曾经陪同广大的革命工作者一起斗争一起欢笑,成为当时革命干部和群众的战友,成为当时动员群众和鼓舞群众的最有力的工具。而今再次聆听这些优美的音乐,正如同重逢革命程途中共过患难的同志一样亲切。几乎每一个旋律都是如此迷人,每一个音响都是宝贵的话语。
本来,“陇东道情”是一种皮影戏的音乐,由于旧社会的反动统治者的漠视摧残,早已“投闲置散”了。在抗日战争中,一些音乐工作者重新收集、采记它的曲调,新编一些小调戏,为抗战服务,直到1953年还只有业余性的表演;今年初、才正式改为专业的道情剧团。我想,由于当地党组织的英明领导,把那些地方的老百姓所创造的艺术给以新的生命,为它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同时也把这些陪同革命的战士立过功劳、受过苦难的艺术重新焕发,和革命共长春。
“枫洛池”的编剧和表演,我不想多说,虽然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但这个剧团刚成立半年多,有这样的成绩是不大容易的。
而道情音乐,却是很有音乐价值,其中特别是抒情调,如“诳嫁”一场邬飞霞唱的“邬飞霞坐愁城”,飞霞和杜若义夜逃,若义被捕一段,“刺梁”中独唱和齐唱(与马兴),以及马瑶草与简仁同订终身:“观君子秉烛静坐”……等曲,音乐无限深情,带有极高的戏曲音乐成分,旋律的剧性表演非常丰富,而又别树一格。
道情音乐,还有个特点,它们在剧情重要的地方。采用“帮腔”(俗称嘛簧),来增强气氛。
道情戏的乐队,已经大大的改良了;音调准确而优美,琵琶应用得很有特色,特别是那支笛子,使道情音乐的情调悠扬,西北风味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吹来使人荡魂动魄。
男角的音乐,如“夜逃”一场中若义被捕时所唱的“气冲牛斗”,飞霞父醒来时所唱的段落,音乐感染力也很深,可是还有一些简短的歌唱,音乐性不足,表情力也嫌薄弱。要提高到“戏曲音乐”的程度,还需要加以发展。


第12版()
专栏:

荷塘过雨
 谢稚柳


第12版()
专栏:

抢播
 晁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