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小社难展翅 公社飞得高
爱国公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渠道纵横形成灌溉网,几万亩薄地长出了好庄稼
本报合肥1日电 安徽省寿县爱国公社从建社以来,在大办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爱国公社是去年9月由四个农业社合并办成的,全社共有一万四千多户,六万多人,土地有十八万多亩。除西部平原水利条件较好以外,岗地和丘陵地区水利条件差,有40%的耕地容易受旱;西北部是一片洼地,经常受涝的占总面积的21%。办公社前,虽然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在防旱、防涝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社小,人力物力都受到一定限制,有些工程规模较大的水利建设,就无法兴建。例如流经爱国农业社境内的洪桥河,由于河水无法控制,仅杨仙铺附近,就有一万五千多亩土地经常受涝;但一到用水季节,则因河水流失、干涸,经常有四万多亩地受旱。爱国农业社几次想在杨仙铺河道里兴建一个节制闸,但由于工程大,全社二千多整劳力全部出动,也需要三个多月时间才能建成;建闸的器材费用需要十三万元,相当于全社1957年生产费用的总和。所以,一直没有修建。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除沿淠河、西河、洪桥河两岸的八万亩土地有水灌溉外,还有四万多亩地因小社无力兴修大型引水渠道,沟塘蓄水量少,也经常受旱。
公社建成后,首先打破了原来农业社的界限,进行了统一规划,有计划地兴办各种较大的水利工程。去冬今春,全社共组织了九千多人,投入兴修水利的战斗,分别在东南到东北部高岗地开挖了两道干渠,全长六十五华里,共做土方工程二百二十万公方。原来小社无力兴建的杨仙铺节制闸,办公社以后,立即组织力量,依靠群众筹集资金和器材,经过几个月来的施工,目前已经完成了建闸任务。在平原地区,着重挖开引水沟、整修原有塘坝,全社共整修较大的沟塘四百五十处,开挖引水渠二百多条,兴建涵闸十二处,在河渠之间又修了十二道引水渠。现在除了南部边缘的淠河以外,其余几条较大的河流、渠道,已相互沟通,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灌溉体系。经过几个月来的水利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四万亩土地的涝害,同时还扩大灌溉面积八万亩,自流灌溉的面积也由原来的五万亩增加到八万亩。这些工程,在当前的抗旱斗争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社员们说:“大河是公社挖的,大闸是公社修的,丰收是公社带来的”。
大规模地改良土壤,也是爱国公社建成后进行的一项较大的农田基本建设。这个社共有澄白土、沙浆土、死黄土、黑粘土等贫瘠土地三万亩,这些土地不仅难犁难耙,同时不耐水、不耐旱,一般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群众都称为“三挑秧、一挑稻,兔子不拉屎的薄地”。这些薄地又集中分布在高家湖、廖家湖、西北湖以及东南部高岗地带。改良这些地的土壤,费工很大,原来的农业社,由于劳、畜力的限制,无法进行这项工作。如东风大队(原来是一个农业社)就有成片的劣等土地三千八百亩,如果要改良这些地的土壤,全大队的劳力要干一个月。原爱国农业社有劣等土地一万二千亩,但全社只有七百四十条耕牛,如果把畜力用在改良土壤工作上,就会耽误冬耕和春耕。公社成立后,采取大协作的办法,从全社范围内组织劳力二万多人,三千头耕牛,结合兴修水利和积肥,用“兑”(沙土、粘土相兑)、“压”(压沟塘泥)、“烧”(就地烧土包)以及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等办法,改变土壤结构。经过改良的土壤,现在庄稼长得都比过去好,社员们高兴地说:“公社力量大,薄地也长出了好庄稼”。
爱国公社还组织了一万二千多劳力和一千多头耕畜,开垦荒地一万三千多亩,添置了拖拉机两部、抽水机等大型机械六部,兴修了小型发电站一处,这些都是公社成立以前无法办到的。 (寿县县委通讯组)(附图片)
安徽凤阳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兴修水利,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摄


第3版()
专栏:

统筹兼顾解决矛盾 农林牧副齐头发展
青龙山区贫困面貌大改观
果木桑树满山坡 牛羊猪鸡遍地转
本报天津1日电 河北省青龙县在今年上半年的生产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的优越性,改变了原来贫瘠落后的山区生产面貌。
今年上半年青龙县农、林、畜牧、桑蚕、果树、副业等各项生产,都在去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试种的冬小麦,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平均亩产二百二十斤左右。全县八十四万亩秋庄稼,目前一片黑绿,苗景大大超过往年。其它各项生产,发展得也很快。上半年各人民公社大力植树造林,将全县94%的宜林面积,都栽上了树木,使全县的林地面积在去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又增长了5.8%。上半年各人民公社栽种嫁接的各种果树,超过了公社化前有史以来栽种嫁接果树的总和。经过今年上半年的突击栽种,全县的桑树也在去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六倍。今年放养的春蚕,比去年增加了7%。畜牧业的发展也很快,半年当中大家畜增长了13%,羊增长了24%,猪增长了23%,鸡增长了77%;全县并出现了五个平均每户三口猪的公社,和一百一十二个平均每户三口猪的生产队。其它副业生产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多了12%。
多种经济的全面发展,迅速改变了过去山区单纯经营农业的贫困面貌,大大增加了各公社的商品量,增加了社员的收入。目前这个县各人民公社除农业生产外,平均每户有六十多亩林地,三十二棵果树,三百一十五棵桑,将近一头大家畜、三只羊、二点七头猪、五只鸡。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十四个公社,即向外出售了四百零九万元的商品。上半年的副业、牧业和果树收入,按全县人口平均每人可收入二十五元,占公社化前的1957年农民纯收入的一半。
青龙县在人民公社化前,由于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规模小,人力财力有限,在进行山区生产建设时,存在着农业和林业争劳力争坡地,农业和畜牧业争粮食,畜牧和林桑争山场等许多矛盾。许多农业社因为劳力不足,顾上种地就顾不了开展多种经营。并且由于农业社的规模小,没力量开发深山区,还经常发生社与社、队与队之间争山争草的矛盾。今年,青龙县各人民公社在中共青龙县委的统一领导下,首先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全面发展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山川土地,实行农、林、牧、副业互相配合、全面发展。首先固定了现有耕地面积,大力改坡地为梯田,逐步推行梯田耕作园田化,开垦河滩修稻田,尽力提高农业产量。同时停耕陡坡地,改农还林,种植果树。并根据山坡水土流失和水草情况,适当划出林地和牧场,解决农、林、牧互相争坡争地的矛盾。各人民公社在统一规划农、林、牧、果用地的同时,还根据按比例发展的原则,合理划分了各行业使用的劳力。全县各人民公社除抽出70%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外,并抽出了11%的劳力从事林业、畜牧、副业生产。各社队根据劳力分配比例,组成了一千零九十七个专业队,专责专业,固定分工,互相支援。这样就克服了农业社顾此失彼的矛盾,作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各社队还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适当分配了农、林、畜牧所用资金。各社、队将山区建设分成农业、林果、六畜等三条领导战线,由公社党委书记等加强领导。
现在,全县各公社男女社员,正在加强秋田后期管理,力争秋季大丰收和多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3版()
专栏:

放牧 曾景初


第3版()
专栏:

中滩公社改滩地为宝地
春小麦空前丰收比去年增产四成
据新华社讯 宁夏回族自治区金积县中滩公社在公社化后变滩地为宝地,春小麦空前大丰收。全公社八千三百亩春小麦,平均亩产四百三十三斤,比去年增产45.5%。超过当地历史上任何一年的小麦丰产纪录。广大社员群众都说,高级社比初级社好,人民公社比高级社更强,成立一年,就把滩地改造成宝地了。
中滩公社在黄河中间的马家滩上,地多人少,以往是全县耕作最粗放的地区之一,粮食产量很低。公社四面环水,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盐碱性大。公社成立后,就全面规划了全部耕地,一方面坚持了合理的轮作制度;一方面用彻清澄浑、深耕翻晒、排水洗碱和多施有机质肥料等办法,改良土壤。过去在农业社时期,不可能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滩上有进水渠而没有排水沟,每年总有上千亩庄稼被积水淹涝,造成减产。公社在进行改良土壤时,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按照互助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队与队之间的协作,一次就统一调配了八百八十多个劳力,苦战了四十五天,修整了全部渠道,开了几条大排水沟,建成了一个完整的排灌渠道网。这样,农业社几年来解决不了的大问题,公社成立后,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解决了,为今年春小麦丰收打下了基础。去年冬天,全社集中了一百零六个劳力、一百辆大车和三百头牲口,组成了“积肥远征军”,从一、二百里以外的内蒙古牧区买回羊粪两千五百车。同时又统一调配了三百四十个劳力,组成了三十四个积肥专业组,挖了八百二十五个高温沤肥坑,割蒿子沤肥,一个冬天就解决了小麦所需要的全部底肥。
在进行田间加工管理时,公社也充分运用了1958年大跃进中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实行政治挂帅。春耕准备工作开始,公社党委书记张自民、李兴德和社主任胡文玉就亲自率领工作组,检查整地、送粪工作。从小麦下种到收割,他们又三次领导评比检查团,深入田间,逐块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组织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进行“田间会诊”,同时在小麦加工管理的各个时期都评选出“标兵”,组织现场观摩,交流先进经验,这些活动都有力地促进了麦苗逐步升级。
小麦大丰收使中滩公社的干部和社员,干劲越来越大,决心运用夏田丰产的宝贵经验,力争秋田产量超过夏田。


第3版()
专栏:读者中来

在人民公社里
买来了十多部拖拉机
1954年上海市郊彭浦地区的白遗桥村子第一个建立了人工降雨站。现在这里已经建立起方圆二十里、拥有一万一千多亩土地、蔬菜种植面积占耕地90%以上的彭浦人民公社了。
人工降雨出现后,这里的农民就盼望着拖拉机来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把那双万般皆能的手,用到更精巧、更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上去。高级社虽然使农民解脱了贫困的威胁,但却没有这笔资金购置拖拉机。在去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前,田野上驰骋的,也还是国家支援试用的几部拖拉机。可是,自从十一个高级社合并成立公社后,生产大发展,公共积累增加了,仅十个月的时间,引颈渴望用拖拉机耕地的社员们,便使用上了自己的拖拉机,并且添置的不是一台,而是十四台,其中大拖拉机一台,小拖拉机十三台。运菜用肩挑早已消灭了,大部分都用的是三轮汽车和大卡车;抗旱中,在几部“咿呀咿呀”的水车旁,更多的是吐着大口大口水的抽水机。
钱新
电灯照亮小山庄
在江西遂川县城北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庄——盆珠,人们已经过着“点灯不用油”的日子了!
解放前,这里的群众生活很苦,贫农历来是用竹片点火照明。妇女们做晚饭的时候,常常是一手拿竹片火,一手做饭,很不方便;晚上吃饭,就把竹片插在壁缝里,熏得满屋子是烟,很不卫生。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也有改善,一般群众都点上了煤油灯。后来又逐步添制了十六盏汽灯。
去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人多力量大,资金雄厚,修了水电站,买来了一部十八瓩的水力发电机,全公社一下子安装了五百来盏电灯。夜晚,这个小山庄被照得亮堂堂的,如同白昼一样。群众非常骄傲地说:“点灯不用油的日子,在我们这里实现了。”
丘万沅、萧家栋、黎明
“百花园”
8月17日,天气晴朗。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参观了河北交河县泊镇人民公社刘庄和萧杜李两个生产队联营的千亩试验田。
走下交泊公路,就是高粱丰产试验田。小队长白树生抢着向我们介绍:“这是俺们小队管理的,共有五十二亩地,种的是
‘九头鸟’、‘倭子粥’、‘老头乐’、‘歪脖子’等二十二种高粱。”一听这些名字,我们都笑了。“九头鸟”果真名副其实,一墩九棵九穗,身高六、七尺,叶子黝黑,秸秆粗壮,穗头大小差不多,真像一母九胎的同胞兄妹。最引人注意的是“歪脖子”,它长的又粗又高,叶子既宽也厚,奇怪的是都歪着脖子,好像瞪着眼歪着头在看人。
在高粱丰产试验田的前边,是蔬菜试验田。“黄皮茄子”、“樱桃西红柿”、“尖朝天长的辣椒”……。这时老农刘树德走来说:“看点新鲜的吧!光茄子就有二十二种。”按着他的建议,我们看了“通天丝瓜”和“长纹大豆角”。“通天丝瓜”最小的有四尺长、碗底粗。十一棵“长纹大豆角”爬满了整个木架子。我们好奇地用尺量了又量,顶长的那个豆角是六尺三寸,粗细和面杖相仿。走出蔬菜试验田,接着是一大片玉米丰产试验田,种了六十八种玉米。穿过玉米地,就是谷子试验田。在一百二十多亩谷子地里,种着五十四个品种。再往南走,就是甘薯、花生、大豆……的试验田。这里真是一个百花争艳的“百花园”。
出了谷子地,登上了中心渠。渠边、道边长着密密行行的向日葵,迎风摇舞;东面的护市埝上,是一条绿色的防护林带,伸向远方;西面是一大片果树林,金黄色的大鸭梨和珍珠般的金丝小枣,挂满枝头……。眼前这一切景象,简直使我们不能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啊!
彦林、万选
湖中鲤鱼上山岗
山东沂水县下位公社大岗山的山腰里,有一个一百多户的村子,叫傅家坊。过去,一遇到干旱,人畜用水都得到来回四里多路的下位河去挑。去年,在村西修建了一座水库和一个池塘,蓄水三万二千公方,减少了干旱的威胁;并且从微山湖弄来六万尾鱼苗,放入库内。从此,这里的人们开始了一项新的事业——养鱼。
“穷山沟,连虾都没见过,那能养鲤鱼!”
“没听说湖里的鲤鱼能上山。”
这些人不相信高山水库能养鱼。
今年6月间,有一天下大雨。五十六岁的帅德修大爷看见一个小学生在水沟里捉了一条鲤鱼。“一定是水库里的水满了,鱼顺着水跑出来了。”帅大爷想到这里,急忙挑了两个水桶,跑到水库旁边一看,果然不错,水库里跑出不少小鱼,都长到四、五寸长了。他一条一条地把跑出来的小鱼捉进水桶,然后挑着两桶鱼去找党支部书记。党支书随即把全村的人召集起来,围着两桶鱼,开了个现场会。他抓着这个事实,一面说明水库能养鱼,一面表扬了帅大爷爱护公共财产的集体主义精神。
从此以后,原来不相信水库能养鱼的人相信了;原来不关心水库里的鱼的人关心了。五十八岁的老大娘张王氏,白天自动到水库边纳鞋底,不让孩子们到水库里捉鱼。社员公方德顺口编了一首快板:“历年缺水傅家庄,老辈没有鲜鱼尝;自从实现公社化,湖中鲤鱼上山岗;生活丰富又多采,永远不忘共产党。”
翟 编


第3版()
专栏:

富饶的山区 英雄的人们
治山治水的一面红旗——下位人民公社
位于革命老根据地沂蒙山区的山东沂水县下位人民公社,在过去几年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上,苦战了一年多,征服了穷山恶水,基本改变了山区面貌。这里现在是:绿树成荫,水满库塘,农业丰收,六畜兴旺。
困难挡不住英雄汉
下位人民公社包括四十二个村。在十八万六千九百三十亩的总面积上,有大小山头二百六十个,大小河流十三道,小山沟一千多道。山上树木本来就不多,战争期间又几乎被敌伪伐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稍有大雨就山洪暴发,沙石俱下;几天不下雨,就发生干旱。穷山恶水,使农业产量低下,群众生活贫困。但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根据地人民,没有向穷山恶水屈服。他们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变成了前进的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展开了征服自然的大进军,决心把贫瘠的山区变成富饶美丽的乐园。
开山劈岭,移河填沟,没有雄心壮志和冲天干劲是不行的。在治山治水过程中,公社党委通过查灾情,诉灾苦,算治山治水收益账;做出样子,组织现场参观;不断地总结评比,表扬先进等方法,教育启发社员自觉地参加治山治水。他们把一千二百余名精干的青壮年组成常年治山基建队,划片包干,包打山头。在农事间隙,男女老少齐上山,实行短期突击。一年多以来,常年基建队转战在各个山头,不论是朔风凛冽寒气逼人的隆冬数九天,还是烈日炎炎使人喘不过气来的酷夏;不论是风天,雨天,雪天,他们一直坚持战斗。
公社党委书记王恒全是社员公认的领导治山模范。他终日爬山越岭,边勘测,边设计,边劳动,边传授技术。在严寒的深冬,他腰带干粮,冒着大风大雪,朝出夜归。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几乎跑遍了每个山头,踏遍了每一条山沟。去年在试验运用水能时,反复钻研,终于创制成功水打磨模型,为大搞水利综合利用打响了第一炮。
共产党员赵文华,在大战牛角崮中,率领一百零八名队员包治前山坡,苦战了十八天,提前完成任务。在岩石上修水池没有炸药,他就领导着队员用锤打镐头,在岩石上起缝,再插上杠子掀;缺少抬石头的工具,他们就去背。
在治山过程中,全社最高出勤达到一万一千人,占总人口的60%,涌现出模范人物七百五十多名。
就这样,他们苦干了一年多,到今年6月为止,治好大小山头八十六个,治好支沟毛沟三百五十余条,筑各种工程五千九百四十八座,修建库、塘、池、泉九百一十七个,筑拦河坝三十八道,共可蓄水六百五十五万公方。这些工程如果全部利用起来,就可使全社70%的耕地(共耕地六万零六百多亩)水利化,整理梯田三万七千亩,造林十余万亩。这些工程总共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九十六平方公里,占全部水土流失面积88.4%。同时,由于土壤渗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提高,出现了七十一个新山泉;原有的四十八个小山泉,泉水比过去加旺变成了大泉;有八十道干沟,变成了清水长流。从此,沉睡多年的荒山苏醒了!行凶作恶的洪水驯服了!
找到了治理沙、石山的途径
征服穷山恶水不仅要苦干,还得靠巧干。下位人民公社在治山治水过程中,在工程项目、勘测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都有许多创造。
全面治理荒山,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不会勘测设计,不懂工程的修建方法。这时,中共沂水县委就帮助公社党委先做出样子。公社党委书记王恒全带领治山积极分子,在河南技术员的帮助下,在牛角崮山上边学习、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接着就举办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材。在一年多的实践中,全社有一百多名干部积极分子学会了简单的勘测设计技术,其中有几十人掌握了全套治山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技术,大大加快了治山进度。
如何全面治理沙、石山,这又是一个难题。根据上级党的正确方针,结合自己的经验,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终于因地制宜地运用与发展了河南禹县的治山经验,创造与改进了多种工程项目。如沙石山上草木极少、土层极薄的地方,不适宜修建鱼鳞坑,他们就研究创造了围山拦沙墙。在坡度较缓,上边是光石崖,不能搞鱼鳞坑、水平沟,下面梯田又多,必须修建工程拦蓄洪水保护梯田的地方,他们就研究创造出围山连环蓄水池。他们还创造了在山坡引洪渠里修连环跌水池,使截拦的山水顺渠流向沟底塘坝水库时,由急变缓,减少了对沙土的冲刷。为增加已植林木的成活率,他们还创造了有蓄水功能的育林穴。原来的鱼鳞坑遇到大雨山洪漫溢很容易坍塌,他们就创造出鱼鳞坑带溢洪口,不管落雨多大,坑内存水总不超过可能容量。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创造,下位人民公社已经找到了一套完整的治山治水方法。
农林牧副渔五业齐开花
征服荒山恶水刚刚一年多,下位人民公社就出现了农业丰收、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
走进下位公社的田野,到处都可以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水库里,河坝里,山泉里,塘坝里蓄满的水,顺着一道一道的环山渠道,缓缓地流向田间。今年,全社二万一千亩地瓜,比去年提早了半个月栽种,每块地每棵秧苗都浇足了水。今春,全社小麦水浇面积占80%以上。由于播种适时,水浇面积扩大,土层加厚,肥效提高,1958年农业空前丰收,平均亩产粮(地瓜折算在内)五百斤,比1957年增加了193%。今年夏季,全社一万三千亩小麦平均亩产量比1958年又增长66%。
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善,社员们争取农业大丰收的信心更强了。今年7月中旬以来,这里没有降过透雨,作物发生干旱。于是,山泉水井齐利用,水库塘坝都放水,六天内全社就浇地一万一千余亩。
夏天是水多草茂的季节,也是牲畜放牧的好时光。下位人民公社的山坡上、山沟旁,到处是一群群体壮膘肥的牛、羊、猪。今年以来,下位人民公社的家畜发展的特别快。全社共养羊四千六百六十三只,牛九百八十七头,猪七千一百九十八头,比去年都增加40%到50%。各种牲畜的繁殖率比往年大大提高。今年上半年全社二百八十五头母牛个个受胎,已生的一百三十四头小牛都体格健壮。猪的育肥期也缩短了,出售数量迅速增加。据收购部门统计,1958年在这里收购肥猪一千七百头,今年上半年收购一千一百八十头。1958年一季全社羊毛收入二千八百元,今年一季收入四千八百元。另外全社还养鸡六万五千只,养鸭一千一百只,养鹅四百一十只,养家兔一万四千八百只,都是羽毛丰满、体壮膘肥。同时还养鱼二百一十六万尾,种藕二十亩,这是过去根本没有的事情。今年栽的五万棵果树、二十万棵桑树,也都生长良好。其他如养蜂、养蝎、药材等生产也有发展。
水力代人力,又快又省工
在这里,水,不仅是按照人的意志,环绕着高山峻岭,顺着自流渠道,灌溉着一道一道的梯田;并且在各方面听人使唤,为人民生活造福。
过去,在这个山乡里,人们有时畏水如虎,有时却惜水如油。全社有八个村,除了汛期以外,每天都要爬山越岭,到来回六、七里地的方去担水。如今,不仅惜水如油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而且有六个村吃上了自来水。
水,还从各方面代替人们劳动。自从去年秋天,公社党委在下位村试制成功了冲击式水轮机以后,接着全社有水源的三十一个村,都先后安装了弹花机、轧花机、鼓风机、铡草机、水打磨等十四种,一百一十八部水力动力工具。当我们走到下位村前时,只见水从崖上倾泻而下,冲撞着木轮旋转,一位姑娘一边做着针线,一边添着磨,洁白的面粉就飘飘而下。这样一盘最小型的磨,一天能磨一百七十多斤面粉,所用的劳力是非常轻微的。在下位村还建立了一座水力发电站(发电五瓩)。目前又在兴建一座可蓄水一千二百万公方的水库,并计划利用这个水库,建一个一百五十瓩的水力发电站。
水,引渡着爱情和幸福
过去,水源特别缺的几个村,姑娘们不愿嫁到那里。现在,这些村的青年人再也不必为找媳妇担忧了。牛家坪牛应新大爷告诉我们,他今年四十八岁了,从他记事起,这个六十几户的小村,就有十二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光棍。可是,最近一、二年内,新婚的青年夫妇就有七对。
在牛家坪新婚的七对青年夫妇中,有一对就围绕着水的问题,经历了一段生动的故事:
郭祥连,1956年从部队复员回家。1957年10月,建立治山基建队,他当了队长。离牛家坪六里的朱家坪,有个姑娘叫谢文凤,是这个基建队的队员。在治山治水中,谢文凤更多地了解了郭祥连,就经常接近这个青年小伙子。郭祥连也知道这个姑娘的心。从此,两个人的关系更亲近了。但是,这对青年要顺利的结合,关键在女方的母亲。
干部们到谢文凤家里,向她的母亲谈了这件事。母亲一听说男方是牛家坪,心就冷了半截。她说:“那个地方老辈子没有水,嫁到那里,干不死,也累死了。”干部们反复向她说明,山一定能治好,吃水的困难一定能解决。她总是不信,对女儿的婚事不肯答应。
母亲的顾虑,谢文凤也曾对郭祥连说过。郭祥连这个青年人十分腼腆,好不容易红着脸对谢文凤说:“咱们一定加劲干,把山治好,使全村的人用水不发愁。”谢文凤也会意地笑了。基建队的队员们,都知道郭祥连和谢文凤的婚事。有的人也和他们两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心事。为了爱情和幸福,郭祥连领导的这个基建队,劳动效率特别高。由九十几个人组成的基建队,在东西长十五华里的山头上,在大雨大雪的天气里,苦战了十七天,完成了治山任务。接着又在牛家坪村的前后左右挖了几个蓄水池。蓄水渗出来就成了泉水,全村吃水的问题也解决了。
“一定要帮助郭祥连和谢文凤成就这件大事!”
“再到郭祥连的门前去挖个蓄水池!”
“让谢文凤出门就是水!”
基建队的青年们,你一言,我一语,一齐动手,干了两天,就在郭祥连的屋前挖了一个蓄水四百方的水池。
母亲终于亲自到牛家坪来了。一看,村四周的水池里都蓄下了大量的水。家家户户都有了菜园,长满着绿油油的瓜菜。妇女们在池边洗衣服,男人就在离几十步远的地方担水。心里的疑虑一下子勾销了。
就这样,在今年的春天,郭祥连和谢文凤结成了幸福的夫妻,现在他们共同劳动在这有山有水的牛家坪。
对社会主义事业热情洋溢的人,永远不会满足现状。现在,下位公社的人们,正一面对已有的工程加强护养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能,争取秋季大丰收;一面高举红旗,继续向水土保持高标准前进!
·大众日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