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
专栏:辉煌的十年

纺织工业光辉的十年
纺织工业部部长 蒋光鼐
我国人民正怀着无限的欢乐迎接自己伟大的祖国建国十周年,十年来。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一日千里的发展过程中,供应人民衣着需要的纺织工业也获得了飞跃的发展。现在、它已经是一个能够保证六亿五千万人民穿暖,并且在原料、设备、生产方面国内已经完全能够解决的独立的工业部门了。
旧中国的纺织工业虽然比其他工业发达一些,但从1890年出现第一个近代棉纺织企业起,到1949年解放前夕为止的六十年间,总共只建设了棉纺锭五百万枚,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帝国主义为了利用我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进行掠夺性的生产而建立的。民族资本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在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排挤下,经常陷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国本来有生产棉、毛、麻、丝等纺织原料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在国内外反动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和榨取下,广大农村陷于破产,原料反而不能自给。1946至1949年全国纱厂用棉有半数是靠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的。纺织机械工业更得不到发展,设备几乎全部依赖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工厂畸形地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远离广大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仅上海一地就集中了旧中国棉纺织设备的47%和毛纺织设备的73.5%。企业中生产技术落后,管理十分腐败,对工人的虐待非常残酷,生产效率极为低下。六十年间,棉纱的最高年产量只有二百四十五万件,棉布只有二十七点九亿米,加上当时大量进口的棉布和农民自纺自织的土布,全国人口平均每人的棉布消费量也只有五米多一些。1949年,全国解放的时候,棉纱产量更下降到一百八十万件,棉布产量下降到十八点九亿米,全国平均每人的棉布消费量只有三米左右,其中农村人口只有二米左右(按四亿七千多万人计算),事实上,当时许多劳动人民连饥饿的威胁都不能摆脱,能够添置衣服的更是寥寥无几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罪恶统治,之后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为纺织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前途。现在新中国成立不过短短的十年,我国纺织工业已经经历了一个极其光辉的发展过程。在1950到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我国纺织工业就迅速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2年棉纱产量达到三百六十二万件,比1949年增加了一倍,超过历史上最高年产量48%。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大规模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纺织工业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原有企业潜力,同时在广大原料产地大量地建设新厂,使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增长。1957年棉纱产量达到四百六十五万件,比1952年增长了28%。棉布增长了32%。毛麻丝纺织工业也都有很大发展。
1958年,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纺织工业和其他部门一样,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跃进时期。这一年生产的棉纱达六百一十万件,比1957年增长了31%。也就是说,一年的增长速度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五年的增长速度还要大。毛麻丝纺织品也都比1957年增加40%左右,都大大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每年平均增长的速度。
今年我国的纺织工业又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快马加鞭,继续跃进。今年的棉纱产量将达到八百二十万件,比1958年增长34%。这样,到1962年生产棉纱八百到九百万件的指标,就可以提前三年胜利完成。现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增产节约运动新高潮已在全国纺织工业战线上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广大职工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对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计划,充满着无限的信心。
在各类纺织品产量飞跃增长的同时,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了。解放前用国产棉花最多只能生产四十二支棉纱,现在可以生产一百五十支以上的棉纱。旧中国的毛织品产量低,质量低劣,而现在生产的许多品种,如拷花大衣呢、高级华达呢、女色花呢等,质量都达到了先进的水平。花色品种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仅1958年试制和生产的新品种就达五千多种,其中不仅有大量花色新颖和坚牢耐用的大众化产品,而且有许多过去认为一时不能制造的高级产品,如高级防缩府绸、静电植绒织物,山羊绒织物,五彩香云纱,抗压立绒等等。这些质地优良的纺织品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国内人民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爱好,而且受到了国外的欢迎和赞扬。十年来,我们还生产了许多过去要依赖进口的工业用纺织品,如工业用毡、轮胎用帘子布、电气用绝缘底布、工业用筛绢等,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纺织品产量的迅速增长和花色品种的日益丰富多彩,使我国人民的衣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年全国每人平均的棉布消费量将达到八米以上,要比1949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农村人口将要增加二倍多。其他如针织品、毛线、呢绒、绸缎的平均每人消费量也逐年有所增长。以1958年与1952年比较,毛线增加了二点七倍,针织品增加了一倍半,呢绒、绸缎都增加了一倍以上。
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目前正在极力诋毁我国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大跃进的成就,极力吹嘘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繁荣,并恶毒地污蔑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以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代价获得的。那我们就以供应人民衣着需要的纺织工业发展速度来比一比吧。英国,这个曾在纺织工业上称霸一时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49年的棉纱产量比我国同年多28%,而1958年,就只有我国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了。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棉纱产量最高的国家,从它的纺织用棉资料推算,它从生产棉纱六百多万件增加到八百多万件,共花了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以后虽曾一度增加到九百多万件,但近年来又下降到八百多万件。而我国只一年就可由六百一十万件增加到八百二十万件。面对着这一铁的事实,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叫嚷的呢。他们声嘶力竭地进行诽谤和污蔑,只是更加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恐惧而已,丝毫也掩盖不住我国大跃进的无比灿烂的光辉!
我国纺织工业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是和党对人民衣着需要的深切关怀分不开的。党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积极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方针,这就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互相协调地、按比例地、高速地向前发展,同时也保证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改善。1958年,党又进一步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一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工业战线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因而更充分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纺织工业和其他部门一样,出现了空前大跃进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和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广大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干劲,这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保证。
纺织工业的高速度发展,首先得到了农业的巨大支援。解放以来,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消灭了封建地主剥削,依靠农业合作化的巨大优越性,以及国家在价格政策、农业贷款等方面的鼓励和工业对农业的物质援助,在大力增产粮食的同时,积极地发展了棉毛麻丝等生产,改良了品种,使纺织工业的原料供应迅速走上了自给的道路。以1957年和1949年相比,棉花约增加了二点七倍,黄麻增加了八点五倍,羊毛和蚕茧也都增加了一倍以上。1958年,农业战线上出现了空前的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棉花的实际收获量达到四千二百万担,比1957年猛增了28%,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递增4.7%的速度增加了好几倍。这就大大地促进了纺织工业的跃进。今年,我国尽管遇到了特大的水旱灾害,但由于人民公社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发挥了无比巨大的威力,粮棉生产仍将比大跃进的1958年有很大的增长。今后,随着人民公社的日益巩固和发展,化学纤维工业的日益成长和壮大,纺织工业的原料供应将越来越丰富,这是纺织工业高速度发展的极其有力的保证。
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纺织机械工业,自力更生地解决设备问题,是迅速发展纺织工业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旧中国名义上有几家纺织机械厂,但规模狭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实际上大都只能做些修配工作。解放后,为了尽快地建设我们自己的纺织机械工业,国家对原有部分纺织机械修配厂进行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增添大量新设备,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机械制造厂;同时,大力新建了规模巨大具有现代技术装备的新型纺织机械厂,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的规划,组织专业分工,协作配套,使每个机械厂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技术经验,进行专业生产,因而迅速扩大了纺织机械的生产能力,提高了技术水平,适应了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到1958年为止,我国已生产了棉纺机三百八十余万锭,布机九万多台,毛麻丝纺织及印染设备也都能自己制造了。各类设备由于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广泛地吸取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经验,质量和性能都很良好。它们不仅供应了国内大规模建厂的需要,而且还有出口。
纺织原料和设备的自给,为我国纺织工业大规模基本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用于纺织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即达十六亿元左右,占五年内全国工业总投资的6.4%,建设新厂七十余个,其中棉纺织四十余个,毛麻丝纺织二十余个。1958年以来,在党提出的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指导下,纺织工业的基本建设更加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1958和1959两年中列入国家计划的基本建设项目共达一百一十八个。到1958年为止,我国已投入生产的棉纺锭比1949年增加了70%左右,毛纺锭增加了36.4%,黄麻织机增加了一倍以上。内地产棉区的中心,如西安、郑州、石家庄、邯郸等地都已成为新兴的纺织工业基地。每个基地都拥有数量巨大的棉纺织设备,并已建成或正在兴建相应的印染加工设备,配备有完善的纺织机械修配厂,设立有专门培养纺织专业人才的学校,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广西等少数兄弟民族地区也已经具有或正在新建近代化的纺织厂。这些新厂和老厂交相辉映,分布在全国极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使我国纺织工业改变了过去偏处于沿海少数城市的不合理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个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新局面。
在大力建设新厂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是多快好省地发展纺织工业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在纺织工业中,原有老厂仍占全国设备的很大比重,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增加生产、积累资金、培养人才、支援新厂建设等都有极重要的意义。解放以来,依靠党的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努力,国家对原有老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工作。旧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在全国刚解放时就被没收为国家所有,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领导成份。解放时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60%以上的私营纺织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也于1956年全面实现了公私合营。在我国具有长期历史的为数众多的手工纺织业,根据国家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在生产上作了妥善安排,并于1956年全面实现了合作化。在企业中,加强了党的领导,废除了各种旧的反动腐败的管理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制度;大力改善了原来极其恶劣的劳动条件;加强了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不断总结和推广了各种先进技术操作经验,如郝建秀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等,使工人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仅原属中央领导的国营企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新建了八十万平方米职工住宅,很多原来一字不识的工人,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提高到中学水平。职工队伍也大大扩充了。以1958年和1949年相比,职工总人数增加一倍以上,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增加了四倍以上。大批的优秀工人被提拔担任行政和技术方面的领导工作。这一切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企业的面貌,大大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的增产节约运动不断地发展,生产潜力得到很大的发挥。以棉纺工业为例:1957年与1949年相比,设备利用率提高了20%以上,中支棉纱全国平均每一千纺锭每一小时的产量由十八公斤增加到二十五公斤,增长40%左右;细纱工人看锭能力一般由每人看三百到四百锭增加到八百锭以上,每件棉纱的平均用棉量由二百一十公斤左右减少到一百九十三公斤左右。特别是1958年以来,由于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的伟大胜利,以及企业中坚持政治挂帅,进一步贯彻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行了“两参一改三结合”,使广大职工的革命干劲空前高涨。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使生产上出现了空前的跃进。如中支棉纱的每一千纺锭每一小时的产量,到1958年底提高到三十公斤以上,比1957年增加了20%以上,达到了国际上先进的水平。技术革新项目更是成千上万。如棉纺织工业方面研究成功的高产梳棉机单位产量可提高一倍左右;印染方面研究成功的双氧水漂白,可以使漂炼时间由二十到三十小时缩短到两三小时,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的蒸汽、水、电和酸碱,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纺织工业建设中,以伟大的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给了我们极大的援助。苏联政府和人民以最新型的设备和精湛的技术帮助我国建设了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同时还派遣了许多优秀的专家来我国具体指导基本建设和机械制造的设计,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重要的生产关键问题。民主德国政府和人民,为我国首都第一座近代棉纺织厂提供了新型设备,帮助我国建设了保定人造纤维厂和北京合成纤维厂。其他兄弟国家也同样给了我们无私的援助。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兄弟般的深情厚谊,将永远铭记在我国人民的心中。
十年来,新中国纺织工业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它使我们从一个进口棉花、棉布和纺织设备的国家变成了在纺织工业上能够独立自主的国家了。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新中国的伟大生命力。当然,对一个六亿多人口的国家说来,我国现有纺织工业的生产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要在纺织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花色等每个方面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巨大需要,我们还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奋斗,继续高速度地发展纺织工业。但是,我们既能在旧中国纺织工业那样落后的基础上取得像今天这样辉煌的胜利,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在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光辉旗帜下,进一步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9版()
专栏:

绮丽缤纷话丝绸
——记浙江丝绸工业的今昔
本报记者 李新民 苏烈山
你是不是喜欢天空里绚烂多彩的云霞,你是不是喜欢鲜艳芬芳的百花?
当你走进浙江省的任何一家织绸厂,面对着绸机上的光彩夺目、精美绝纶的绸缎,你立刻就会感到,彩霞为之失光,百花为之逊色,你好像站在许多幅动人的图画面前,被美术家的画面带入各种不同的境界。
浙江丝绸的品种花色是极多的。解放十年来,全省三十多家丝绸工厂,生产了可以围绕地球赤道六转的绸缎。这些绸缎,可分为十五大类,就是:绫、罗、绸、缎、纱、绢、纺、葛、锦、绉、呢、绡、绨、绒、格。每大类又是名目众多,花样翻新。这里,有花团锦簇的织锦缎,有轻盈透亮的烂花乔其纱,有闪烁着金光银光的金银龙缎,有花中有花,奇花交错的东风绸。这里,山水、人物、云彩、花鸟是如此巧妙地被安排着,中外古今的优秀图案是如此调和地被运用着。这里,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古色古香,有的淡如秋水,有的明似春光。
这些丝绸在国内国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当它们在苏联、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兄弟国家展出时、曾经被称赞为“像水一样的轻柔,像诗一样的美妙”。这些丝绸也曾经轰动过巴黎,诱惑过里昂的妇女们。在莱比锡举办的一次国际博览会上,浙江丝绸被评为富有高度艺术性的第一流丝织品。现在,有六十多个国家的许多人们购用浙江丝绸,制成他(她)们心爱的衣衫和装饰品。
被称为丝绸故乡的浙江省,有着悠久的丝绸生产的历史。不少精美的品种在很早就出现了,花色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到过浙江省中部、浙赣路边沿的诸暨县的人,一定要去看看古代美女西施的家乡苧萝村,在村边沿着浦阳江的石壁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浣纱”两个刻字。“纱”就是一种晶莹的丝织品。后来,西施被范蠡送给越王勾践,穿上了“罗穀”,这就是立体花纹的丝织品。可见,在距今二千多年以前,浙江省手工丝织品的技艺已经相当高明。
唐、宋、元、明、清,浙江一带的织绸生产都很发达。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咏“缭绫”的诗,其中说:“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诗人把当时的丝绸生产描绘成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一行秋雁剪破云采,展翅高飞,而天空的颜色,却染成像江南的春水一样。
但是,到解放以前的几十年,浙江省丝绸生产雕零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剥削、掠夺和扼杀政策,使数以千计的机户和分散在各地的工厂透不过气来,许多机子被弄来出卖,织机的木料当柴烧,产量一落千丈,根本谈不上搞什么花色品种,只有几个老品种在机子上织来织去,黯然无色。这种局面,到1949年浙江省解放才宣告结束。
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许多长期停歇的机器又重新转动起来,生产不断上升。此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现代化丝绸印染联合工厂的建设,浙江省的丝绸工业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十年来,不但绸缎的生产量早已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绸缎的品种花色也日新月异,春色满园。据统计,这十年内已经设计出一千多个新品种和四千多个新花样,其新颖别致,已不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可比拟。
人们都知道,绸缎是经丝和纬丝组织起来的。丝绸设计员就是利用这些五颜六色的生丝交叉时发出的千变万化的光彩,巧妙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新品种;再根据每个新品种的特点,设计出许多不同图案的新花样。
浙江省在解放以前,没有一个从事花色品种设计的专职人员。解放以后,许多具有丰富丝绸生产经验的老艺人,被安排在新设立的设计员岗位上。公私合营后,许多原来分散在各个私营丝织工厂的设计员,又先后集中到新成立的胜利丝织试样厂来,共聚一堂,各施特长。设计工作者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品种花样,纷纷跨出办公室,接触着祖国辽阔的生活实际,金星灿烂的高炉,一望无际的稻浪,舞台上柔和的灯光和形象优美的动作,商店橱窗里的每一件新产品,马路上出现的一切,都成了他们的新题材。多少设计员就是这样创造出了受人赞扬的新绸缎。他们使老产品花样更多,更加美丽;他们使新产品不断出现,日新月异。
胜利丝织试样厂设计员马祖根最近创造的新品种“丽纹锦”,就是获得好评的许多新品种中间的一种。这个品种的绸面上织着彩色条子,条子之间繁花似锦,看起来,像在春天的公园里隔着栏杆看盛开的百花一样,层次分明,浓淡适度,充满了无限的诗情和画意饱和着无限的生命力。这个品种是怎样创造的呢?原来马祖根办公室的窗子上有一幅竹帘,他每天走进办公室就看到它。去年秋天,他对这帘子特别感到兴趣,经常仔细观看,帘子迎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响声,帘上的阳光,忽浓忽淡,帘外的景物,也就忽隐忽现,这样看了几个月,一个新品种的图案就在他脑子里成熟了。
银发满头的马祖根,在丝织厂里生活了三十五年。头二十五年辗转在苏州、上海、湖州、杭州等地,换了十几个丝织厂,失业、饥饿,被人瞧不起,英雄无用武之地。解放后,他换了另一个样子,工作安定,生活一天天向上,党对设计工作者的重视,使他非常激动。他在胜利丝织试样厂和其他设计员一起,创造了很多出名的新品种。有一种叫虹霓绢,在灯光下看起来,像水上的波浪,发射着起伏的光芒。这是他和设计员李次珊共同研究创造的。他们参考了中外许多有关杂志和画册,分析了好几种颜色,并使之变成一个色彩,成功地设计出这个品种。马祖根和设计员宋润溥合作,创造了金银龙缎,这是浙江丝绸史上采用多种纤维的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的东风绸,也是马祖根的创造。这种绸子,既有印花,又有提花,还有挖花,充分表现出浙江省的丝绸设计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谈起浙江丝绸的花色品种来,不能不说到“织锦”。这些多种颜色的丝织人像、丝织风景像、丝织台毯面和丝织坐垫面,被称为丝绸中的“奇花异葩”。欣赏这些丝织品的画面,真为之心旷神怡。看吧,北海的白塔,苏州狮子林的石群,黄山的云海高峰,杭州云栖的竹径通幽,月夜西湖泛轻舟,八月钱江观大潮,一个个的景色,各具特色,给人以这样的感觉:一根丝也不能多,一根丝也不能少。
这些丝织品的生产,集中在现在已经名驰中外的都锦生丝织厂。这个工厂成立于1922年。解放以前,全部产品用手工织造,幅面不大,颜色采用不多。抗日战争以后,生产更不稳定,靠借外债维持门面。一解放,这个厂就一步步地发展起来,质量日益提高,销路日益扩大。工人边仁连试用电机织锦成功,不但产量提高了七倍,又使这一生产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公私合营,更加激发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不断充实着织锦画面的内容,而且织出了又高又大、颜色众多的织锦。
二十九岁的挡车工金祖灿,是这个厂许多出色的工人之一。他从一个农民变成织绸工,已经十一年了。在党的培育下,他熟练地掌握了织台毯的技术。这种技术本来是比较复杂的,而他现在已经和其他工人一样,能同时挡两台机子,最高挡过四台,这些天,在他的机子上,正在织造有“佛香阁”古画的台毯,五把梭子带着五种颜色的纬丝在机上穿来穿去。织成这样的一幅台毯,梭子要来回一万多次,一次也不能乱;而电机织锦,梭子又运行很快,很不容易掌握。可是由于他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在工作时又看视得非常严密,任何一根丝穿行错了,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两手马上予以纠正。这样,眼看着绸面上逐渐出现了古木参天、亭台楼阁依稀掩映的画面。一幅台毯织成以后,另一幅又开始了。
由二十多种颜色织成的古画“金谷园”描写着在一层层巍峨的古代大建筑中,各种不同的人物表现着各种不同的神情,画面十分动人。一位老工人正坐在手拉织绸机上织着这幅风景像,面前摆着一排梭子,两手不慌不忙地运用着它们。他的眼睛注视着梭上纬丝的颜色。这里,水绿色和湖色,大红色和火黄色,深灰色和淡灰色,相差无几,是不容易分清的。可是他工作时手眼俱到,一丝不错。这些工人已经养成了对颜色的锐敏的辨别力。
在丝织像中,有许多画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情景。长江大桥飞架在江面上,姿态雄伟;武钢一号高炉的夜景,灯光炉火交相辉映,透露出工人们的冲天干劲;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高大建筑物,显示着建设的巨大规模,令人神往。还有许多丝织像采用了名画家的作品,齐白石画的虾子,是那样的富有生机;徐悲鸿画的骏马,栩栩如生,像要跃出画面”。
一位波兰工程师参观了都锦生丝织厂,留言道: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这座每个工人都是艺术家的工厂。”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评价啊!


第9版()
专栏:

飞跃前进的新疆
新疆独山子炼油厂第一期、第二期建设工移已经完成。     丁渡舟摄(新华社稿)
新疆七一棉纺织厂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女工,在汉族女工的帮助下学习技术。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摄
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尼勒克县红十月人民公社的牧场。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哈斯娅提摄
新疆医学院。 伊敏·朵依提摄(新华社稿)
维吾尔族的青年在欢乐歌唱。王拱晨摄(新华社稿)
闻名中外的吐鲁番葡萄,解放来年年丰收。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