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
专栏:辉煌的十年

提高曲艺艺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陶钝
曲艺是我国的说唱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产,是旧社会群众获得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一个来源。全国有二百六十多个曲种,五万以上的曲艺职业艺人。各省、市、自治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曲种,特别是北方的冀、鲁、豫,西南的四川,江苏的苏州和扬州都是曲艺发达的地区。
在封建皇朝、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曲艺不被当作艺术看待,曲艺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生活很苦,长期地忍受着反动统治者的侮辱和压迫。反动统治者还利用曲艺来宣传封建道德、反动思想和宿命论,以维护他们的统治。许多曲艺艺人对反动统治者和旧社会也充满了憎恨,时刻地通过曲艺这一艺术武器,对统治者嘻笑怒骂,表现他们的反抗。
我们党一向重视曲艺艺术,早在延安的时候,已经大力提倡说唱艺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以来党所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方针,进一步推动了曲艺的发展。群众根据曲艺“单纯而富于表现力,极便于迅速反映现实”这一特点,称曲艺为文艺阵线上的“尖兵”、“轻武器”。十年来曲艺工作者,对搜集整理曲艺遣产,创作现代题材的曲艺作品,改造曲艺艺人的思想,获得了显著的成绩。
启发艺人的政治觉悟,改善艺人的演出环境和生活是和提高曲艺艺术分不开的。过去曲艺艺人属于社会的下层,被社会所轻视,忍受着恶霸、地痞和坏分子的直接压迫和欺侮。解放以后我国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向来在旧社会骑在劳动人民身上的恶霸、地痞和坏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处,曲艺艺人也抬起头来,参加了历次政治运动,参加了文化和政治的学习。他们的政治觉悟提高了,成立了自己的团体,和过去无依无靠的生活根本不同了。
过去曲艺的演出场所不蔽风雨。有时找不到房舍,只好露天演出。说唱一场,所得不够养活自己一家。十年来这种演出环境和生活情况大大地改变了。现在各城市都修建了新的曲艺厅,改造了旧园子。场内设备舒适了。观众已不再是旧日的少数人。工农商学兵、妇女、青年都愿意在劳动之余到曲艺场所听两段曲艺说唱,解除疲劳,使自己的精神愉快。由于场所改进,观众面扩大,曲艺艺人的收入大大地提高,艺人的生活普遍改善了。过去曲艺艺人说书唱曲全凭口授,艺人大多数是文盲。经过文化学习,所有的青年和大多数中年艺人,已经不再是文盲,而能读脚本,能看报刊了。
在旧社会曲艺艺人很少参加政治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只有极少数的曲艺艺人参加,绝大多数艺人是在城市过着含垢忍辱的生活。解放以后,曲艺艺人争先恐后地参加政治活动。快板艺人李润杰,在天津刚解放时就编出了歌颂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快板,沿街演唱。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少艺人参加了慰问演出工作。相声演员常宝坤、琴师程树棠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反右斗争中,浙江盲艺人叶英美,不怕反动分子的威胁,到处宣传。曲艺艺人在每次政治运动中,发挥了“尖兵”的作用,没有一次不参加,没有一次不起了宣传鼓动的作用。现在曲艺团体中已经有了党、团的组织,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曲艺艺术得到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相声和快书、快板,过去演出是在市场的一角或街道的一边,听众只有少数群众。现在,相声和快书、快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的喜爱,不分男女老少,干部和群众。甚至还有不少人参加了创作,参加了演唱。这些作品中有歌颂、有讽刺,直接配合了政治运动。曲艺艺人自觉地负担了社会主义建设宣传队的光荣的任务。为了完成这光荣的任务,在提高曲艺艺术的各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
在搜集整理传统曲艺作品方面,前中国曲艺研究会、各地曲艺作者和艺人广泛地进行了工作。首先是抢救保存在老艺人身上的曲艺作品。天津市记录陈士和的“聊斋评书”,前中国曲艺研究会记录王杰奎的“包公案”。虽然因为老艺人年老力衰,相继去世,工作未能完成,也还抢救了一部分。南京市记录王少堂的“水浒评话”约五百万字。其中“武松传”约一百五十万字,经扬州市文化局进行整理,将在今年国庆前出版。各地对于短篇和长篇说唱都在进行搜集发掘,有的已经按照“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这一方针进行了整理,使艺人继续说唱,作为满足群众文化娱乐之用。特别是曲艺艺人在受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之后,在听众建议之下,对于低级庸俗、色情、迷信的部分都加以删除。现在书场中经常说唱的作品已逐步净化了。
在搜集整理传统曲艺作品方面,也还出现了不正确的倾向。有的人以为优秀的传统曲艺作品本来就不多,经过十年来的搜集已经网罗殆尽了,再继续搜集也不会有更多的收获。他们在整理传统作品方面,不是保持传统作品的优美的特点,在传统作品基础上加工;而是任意删节、任意窜改,使传统作品的面目全非。这种搜集整理显然是一种轻视和粗暴的态度。他们不了解传统曲艺积蓄很厚,经过敌伪和国民党统治的摧残,大半散失,保存在艺人身上和群众手中的定然还有宝贵的东西,继续搜集必然会有新的收获。整理传统作品的原则是推陈出新,不是以新代旧;是去糟粕,存精华;是以传统作品本身为主,不能根据整理者的主观意图任意地改造传统作品。现在对传统作品的轻视粗暴的倾向是存在的。整理传统曲艺作品的另一种倾向是保守。为了偏爱传统作品的形式和技巧,即使内容有毒素也舍不得删除,认为去了一点就损失了传统作品的优美。例如用烂了的“套子”,陈旧的词汇,依然不动,甚至在创作现代内容的作品时还继续沿用,这样就不能不使这些作品缺乏新鲜的气息。
十年来曲艺创作也有很大的发展。每当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到来,就出现反映这一运动的作品。特别是1958年整风反右之后,全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革命高涨,加上全国第一次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和全国曲艺会演的推动,曲艺创作呈现了蓬勃发展的现象。根据1958年七十八种省、市刊物的不完全的统计,共发表了三千多篇曲艺作品。全国各报纸,各地出版的小册子以及墙报、黑板报、大字报所发表的曲艺作品更是没法统计。从形式上看,鼓词、曲词、快板、快书、相声、评书各种形式都有。从内容上看,都是密切结合政治,写了新人新事,也有的是取材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的。从作者来看,这些作品的作者,只有一部分是文艺工作者和曲艺艺人。大多数是爱好曲艺的工人、战士、农民、小学教师和机关干部,他们在工厂、农村、部队、机关里长期工作和生活,对于生活是熟悉的,他们又在曲艺场所千百遍地听艺人说唱,曲艺形式是能够使用的,因此也写出了一些优美作品。
全国解放不久就有一些先进的曲艺作者,写出歌颂新社会,反对封建迷信的作品,例如写新旧社会男女婚姻问题的“两情愿”、“王家坡”等;揭露反动道会门的“一贯道”等。接着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讽刺不守交通规则,不遵守操作规程,创作了相声“夜行记”和“飞油壶”等。这些作品在教育群众和提高曲艺创作方面都起了应有的作用。
抗美援朝运动中很多曲艺作者和艺人到前线慰问,体验了生活,写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歌颂志愿军英雄和中朝友谊的作品。“一车高粱米”写志愿军汽车司机夜里向前方运高粱米遇上了美军的汽车,他控制了敌车,把一车美军开到我军阵地作了俘虏。作品中写出了我军的机智勇敢,敌人的疲惫狼狈。成为群众喜爱的保留节目。其他如快板“战士之家”,相声“反击战”等都是好作品。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农村里建立起农业合作社,城市里进行了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斗争迅速地反映到曲艺作品中来。山东快书“三换春联”写一个军属富裕中农单干和合作社的生产竞赛。第一年由于他生产资本厚,生产技术高,收入超过了合作社。他的春联上写道:“小儿参军保国,在前线屡建奇功;老汉单枪匹马,第一年大获全胜”。第二年他的生产和合作社平了,上联不改,下联改成“老汉单枪匹马,等来年再显威风”。第三年遭了虫灾,他又病了,若不是社里战胜虫灾又帮助了他,他家会一粒粮食不见的。他这才相信了合作社的优越性,他的春联,下一句改成了“老汉互助合作,第三年思想打通”。这作品不仅写出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并且写出了合作社发展的过程在一个老农民思想上引起的变化,运用了曲艺的传统技巧,写得生动有趣,有说服力。另外用湖北渔鼓形式写的“迷路记”,是用刘介梅翻身忘本又回头的故事编写的。下边这两节是写刘介梅在夜静无人时秉烛偷看自己生活的新旧对比展览会的:
拿起打碎的碗,
看见娘的脸,
哪年吃上顿白米饭,
死了也心甘。
拿起破粪筐,
想起打谷场,
累断筋骨饿断肠,
没得一颗粮。这个作品在1958年曲艺会演时演唱,博得很多听众的赞赏。
写新旧社会对比的还有韩起祥用陕北说书自编自唱的自身故事“翻身记”。他为了驳斥右派“今不如昔”的谰言,控诉了在旧社会受的苦;也用了开花似的心情歌唱党和毛主席对他的关怀。一开头他就唱道:“弹起三弦驳右派,我把身世唱给大家听”。他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激动了许多观众,为他洒了同情的热泪。
自从国际形势东风压倒西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开始,曲艺创作也随之跃进了。苏联人造卫星接连着上了天,四川车灯艺人抢先唱出了“人造卫星大闹天宫”。但自从“人造卫星大闹天宫”出现了以后,曲艺作者继续写了“翻江倒海”、“龙王辞职”这类的作品。当然,在反映劈山开渠,人力战胜自然方面是有力量的,可是辗转摹仿,造成一种风气就不好了。主要的还是要面向现实,写冲天干劲,写力争上游,大跃进中的新人新事。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唱词中,出现了写群众积肥的冲天干劲,还有反映领导上抓生产同时抓生活的“月夜荡泥船”,也出现了写全国一盘棋思想的“让化肥”。
在相声创作方面从大跃进以后,好作品也连续出现。如歌颂大跃进的“社会主义好”、歌颂福建前线人民的“英雄小八路”、讽刺仅仅依靠书本、不依靠群众的教条主义者的“水兵破迷信”,都是大跃进中产生的。为了今年国庆献礼,解放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相声节目“昨天”,写一个三轮车夫在解放前夕被生活和统治阶级压迫的疯了,解放后进了疯人院,十年才好,一睁眼光景全非。他以病前的思想和今天的社会接触,矛盾百出,笑料丛生。这相声写新旧对比采取了这样的题材和手法是别开生面的。
大跃进也给反映现代生活内容的评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形式比较复杂、创作比较难的评书也出现了“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这样好的作品。这篇评书生动地描写了有种地经验的神仙手,因为思想保守在小麦生产上怎样被敢想敢干的小技术员所战服。这作品发表以后,写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挖砖记”和“兄弟擂台”等短篇评书也继续写出了。使创作发展较晚的评书也活跃起来了。同时刘流同志试写了长篇现代内容的评书,以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为题材的小说“烈火金钢”,已经被评书演员采用上演了。上海的评弹工作者,以有说有唱的评弹形式创作了很多的中篇,如“王孝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王崇伦”等,观众达几十万人次,对工人群众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在长篇评书一时难以写出、写出来了又不一定能上演的情况下,评书演员拿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改编为评书上演,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方面今后还应当继续提倡。
曲艺作品的创作是为了说唱,通过说唱曲艺作品才能和群众见面。所以曲艺表演艺术的改进和发展创作是分不开的。传统曲艺的表演艺术在老艺人身上也保留了丰富的遗产。同时因为在城市里演唱,日久也沾染上了形式主义、或不健康的东西。所以去掉形式主义的和不健康的表演,保存和发扬朴素纯洁的曲艺原来的表演作风,就能使曲艺艺术提高一步。例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犁铧大鼓等演唱时不管内容如何,只是照例地运用老一套的腔调,经过改革后,有了新的生命。再如,伴奏不服从演唱的要求,各自为政的作风也改变了。其他如不顾曲艺说唱是一人代表几个人或千百人的说话的特点,要学习戏剧的表演动作,不符合曲艺的表演规律,费力而不讨好,试验一个时期之后,也逐渐的少了。
在曲艺艺人普遍组织起来、曲艺创作普遍开展的情况下,曲艺艺术的提高问题是应该提出的。曲艺创作在密切配合现实斗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后仍然应该注意配合政治运动,那是不能动摇的。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去好些作品虽曾起过一时的作用,但大半是事过景迁不能再用,只有极少数的保留节目,艺人仍然感到可用的节目太少。因此我们要同时注意作品的艺术质量。另一缺点是题材比较窄狭。写向秀丽的事迹的作品就连三接四的出现,而其他和向秀丽同样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人物还没有写入曲艺作品。写生产和战斗,只写了几个尖端的事例和人物,还有众多的先进事物没有写出来。至于历史故事,革命故事和民间故事,那就更少了。在创作方法上还存在着自然主义的倾向。只是见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不加剪裁,不加融化,源源本本,不知道摸本质,找典型。相反的对于应当精雕细刻的方面,又不加分析、刻划、研究。故事不紧张,人物不生动。这种自然主义倾向是比较普遍的。也有的说唱作品,不合说唱规律,所以唱起来不能上口,使作品停留在本本上,不能通过说唱和广大听众见面,这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缺点。
在相声创作方面,出现了不少歌颂性的作品,今天是党和毛主席领导的新时代,作者生活在这时代里感到欢欣鼓舞,写作品来歌颂是完全合理的,应该加以肯定。但是在今天中国周围,帝国主义还存在,资产阶级残余还在腐蚀人民的思想,揭露敌人还是迫切需要的。人民内部的缺点也还是要批评的。我们根据相声的特点创作好的批评、讽刺和揭露的作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清敌我,站稳立场。
为了提高曲艺艺术必须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通过整理传统曲艺,向传统曲艺学习,一方面创作现代题材的作品。现在老艺人和中年艺人所能说唱的书词唱词还没有记录完毕,散失的曲艺本子还没有完全收集。应该继续记录整理,把传统曲艺艺术继承下来。使新作品能继承传统作品的精华。
为了提高曲艺艺术,还要继续普及,继续提高。现在群众中间有大批的曲艺业余作者和业余演员,他们的艺术水平需要提高。广大的农民是爱好曲艺的,农村的曲艺活动还很少,应当向农村发展,同时提高工人战士中的业余的创作和表演。除了曲艺团队的学徒和创办学习班以外,业余演员有的可能是曲艺的后备军。
解放以后曲艺艺人已经脱离了被压迫受欺侮的地位,成为受群众尊重的文艺工作者了。曲艺艺术已经从“不登大雅之堂”的情况改变成全国人民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了。这是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的伟大的胜利。今后继续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曲艺将有更大的发展和繁荣。曲艺工作者要继续努力,争取作一个够格的社会主义宣传员。


第10版()
专栏:

一朵鲜艳的花——福建木偶艺术
本报记者 蔡清河
福建木偶艺术是国内外闻名的,它具有高度技巧与独特风格。这支奇异、多彩、小巧的艺术花朵,在党的培养下,已成为“百花齐放”的祖国艺术花圃中的一朵鲜艳的红花。
木偶戏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流传最早、最广的是福建、广东,而以福建南部一带为最盛,所以人们称闽南为“木偶艺术之乡”。
福建的木偶剧种,有提线木偶(又称傀儡戏)、布袋戏(又称掌中班)、铁线戏和纸影戏等等,其中以提线木偶与布袋戏最为发达。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语言、曲调各异,所以提线木偶又分为闽南木偶和闽西木偶两种;布袋戏又分为南北两派。各种各派都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其表演艺术和剧目内容,都相当完整,同时由于木偶表现力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而且多与地方戏曲相结合,在语言动作上又具有节奏性,在表演上能够通过各种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各种复杂感情,所以长久以来为广大人民所耆爱,始终保存在民间,世代绵延的流传下来。
福建木偶头在脸谱选型方面有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分有采用梨园戏脸谱的泉州木偶头,采用京剧脸谱的石码木偶头,和以揉合汉调和客家调脸谱的漳州木偶头等三大类。泉州提线木偶头的脸谱与唐代人物绘画中所见相似,青年男女的面型,是两头丰腴,龙眉凤眼,高发贴鬓;其他的行当如净、丑的人物性格造型,也能予以适当的夸张,如丑行方面的多是“缺嘴”、“红猴”、“斜目”、“黑阔”等等,使人一见便知它是“狡滑”、“傻瓜”、“愚笨”、“刁皮”……。已故的著名民间木偶雕刻家江加走,在他七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曾先后创造了二百八十多种木偶头塑像,在国内外获得很高的评价。现在他的艺术,已由他的儿子江朝铉继承下来,并向新的方向发展。木偶的制作除头部以外,木偶的服装刺绣也很精细,颜色的调配上也很和谐华丽。
人们知道,木偶是没有知觉的,它经过艺人的操纵以后,才能做出有声有色的动作。福建木偶艺人常常把木偶的动作操纵得维妙维肖。如泉州提线木偶戏能表演拔剑、插剑、挥扇、拭泪、理髯、吃酒、写字、踢球、犁地、开门、关门等许多动作,泉州木偶戏实验剧团名艺人谢祯祥,表演“潞安州”中的乳母用手在抚慰陆登幼子陆文龙的一切动作,完全像活人在照顾自己婴儿那样的亲切逼真。特别是有些动作(如驾云、乘飞机、骑马、摇船旋转等)是人戏所办不到的,而提线木偶戏却表演的活灵活现。泉州木偶戏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复杂的动作,主要的特点是线条多,一般提线木偶只有八、九条,最多十二条,但泉州提线木偶最少就有十六条,最多有二十四条,如果配合动物(骑马)就要二十八条。苏联木偶专家奥布拉兹卓夫在1952年访问我国的时候,看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对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表示钦佩,回国以后,曾在“星火”杂志上发表观感说:“这种创造是欧洲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布袋戏是福建省南部特有的木偶剧种。它的演艺大体上可分做南北两派。一个优秀艺人的五个指头,就是木偶的神经系统。它能细腻地刻划脚色的诸般形态,例如武戏中的木偶,在激烈对仗以后,面向观众摆出一副战后呼吸急促的神态,使人忘了戏台上表演的是木偶。艺人有这么高度技巧的艺术表演水平,是他们在继承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和不断向现实生活吸取经验的结果。布袋戏名艺人陈南田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技术,曾捉了一只蜻蜓逗马戏团铁笼里的老虎,仔细观察老虎的动作;因此,他演猛虎扑蜻蜓非常逼真。
但是,福建宝贵的木偶艺术遗产,在旧社会里,特别是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植,相反地却遭受了蹂躏和迫害,艺人们不仅在政治上丝毫谈不上有地位,而且长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住庵边庙角”的悲痛生活。布袋戏名老艺人郑福来,解放前有一次在龙溪县诗浦村演一出名叫“苏义先生”时,当地豪绅看戏后,认为剧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内幕,因此心抱不满,暗中叫几个流氓带着短枪,不分皂白,上台将木偶强夺而去,捣碎了他的唯一的“饭碗”。在这个时期,许多艺人被迫失业、转业,有的甚至把家里珍藏的木偶剧本和木偶头当柴烧或卖掉,优秀的祖国木偶艺术花朵,日趋枯萎。到临解放时,仅剩的木偶戏班寥寥无几了。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极力扶持下,福建木偶艺术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艺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翻身。他们不再为失业担忧,为三餐顾虑,每月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大家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处处受人尊敬。不少艺人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有的被选为人民代表,参加管理国家大事。布袋戏名艺人郑福来、杨胜,目前是福建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杨胜还是全国先进生产者。
在毛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照耀下,福建木偶艺术在继承传统,发掘、记录、整理优秀剧目和改革表演艺术,以及配合各个中心任务,向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或者在培养新生力量或辅导业余木偶艺术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绩。到目前为止,福建省已组织了十九个专业木偶剧团,业余剧团和学校木偶戏剧兴趣小组也在各地广泛组织起来。福建省文化行政领导部门,为了加强木偶艺术的思想领导和组织建设工作,除了在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开设木偶戏剧训练班以外,并在泉州等地组织了木偶戏实验剧团,在着手发掘、记录和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艺人们为了配合各个政治运动的宣传教育,创作了许多现代剧、寓言剧和童话剧,深入农村、工厂、海防前线和学校为工农兵和小朋友巡回演出,对推动中心工作起了积极作用。如泉州木偶戏实验剧团为了进一步运用木偶艺术开展对敌斗争,在艺人们通力合作下创作了讽刺剧“蒋贼末日”,尖锐而深刻地揭露了蒋介石卖国集团和美国侵略者的丑态,热烈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胜利,显示了全国人民解放台湾的信心。几年来福建木偶戏曾数次参加了全国戏曲大巡回表演,走遍了祖国山河,普遍受到各地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赞扬。1956年和1957年曾二次出国先后在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蒙古、匈牙利;以及南斯拉夫、法国、瑞士等国家上演,获得很高评价,满载荣誉而归。
近年来,艺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对木偶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木偶形象创作、木偶脸孔色彩和舞台美术布景、音乐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如过去木偶脸部不加色彩,在灯光下演出时,由于反射作用,脸色显得太白,远处观众不易看清木偶面部形象。现在木偶脸孔色彩都和人戏化装过程一样,根据人物的年龄和性格,着上颜色和描绘脸谱。艺人们还根据木偶人物性格,雕刻出的木偶头,使其眼睛、鼻子、嘴巴都会活动,进一步表现木偶戏的夸张艺术。增加了木偶演出的特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