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谈优秀影片“林则徐”
阳翰笙
看了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林则徐”以后,我很兴奋、很感动。看后不久,我就写了一封信给赵丹、郑君里和沈浮等同志,叙述了一下我看后深受感动的心情。
“林则徐”这部影片,为什么使我这样地深受感动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这部影片成功地描写了英勇的中国人民近百年以来,第一次拿起武器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且这第一次就长了我们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狠狠地给了英帝国主义者一次沉重的打击,充分地显示了我国人民的英雄气概。每一个人看了这部影片之后,立刻就可以感到扬眉吐气,胸襟为之一快。
编、导、演对于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很成功的,他们描写了他的坚定、果决、有魄力、有胆量;也写了他受传统教养的束缚,当他和那些腐败势力作斗争的时候,他却不能不有分寸、有限度,甚至有时冒了一下火,就还得赶快“制怒”;他们描写了他热爱祖国、抗击侵略的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也写了他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于皇室贵族的迫害、冤诬,乃至进而妥协投降,他却只有俯首听命,毫无办法去挽救当时那一危亡的局面。因此,林则徐这个人物,经过编、导、演及其他电影艺术工作者的集体创造,便很生动也很深刻地活在我们的面前了。
另一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面,“林则徐”这部影片,还写了平英团的抗英斗争。如果没有这一笔,这影片就会有很大的缺点。如果没有平英团的英勇斗争,光有林则徐的官军奋战,那就没有全面地深刻地写出历史的真实,那这部影片也就会黯然失色了。影片结束时,当林则徐发配伊犁临走的时候,平英团的勇士们正胜利地手持大纛在山头会师。这时画外音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就从这一天开始了。”这是一句重要的话,也可以说是对于鸦片战争的一句带总结性的话,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影片不单单歌颂了林则徐,同时也用了很大的力量,来歌颂了平英团,歌颂了我国英雄的人民。
在导演方面,这部影片我认为是郑君里同志所创作的几部影片中最成功的作品。他善于运用电影的艺术形式和电影的表现方法,很集中地去表现主题,很概括地去创造人物。过去,特别是在解放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时有些噜嗦,不够精炼,对于有些不必要的画面,他有时不大舍得割爱,这次整个影片却都处理得很干净,不烦琐、不拖沓、手法简炼、明快,看后,使人感觉很舒畅,这是郑君里同志在他艺术创作发展道路上的一大收获。
演员表演方面,赵丹同志对于林则徐这个人物的创造是很有光彩的。他的成功,在于他把林则徐既演得很真,也演得很深。他在创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注意去挖掘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善于运用一些精炼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有许多场面演得很精彩。我随便举两个例子来说。譬如他同战友邓廷祯告别时,在船上话别,噙着热泪在山上远远看着船帆飘去的场面。在发配伊犁,宣读圣旨后,他说“领旨谢恩”几个字时的场面。赵丹的动作都用得很简单、很洗炼,有时甚至没有什么多的动作,我们只要从他的眼神里,就可以深深地看出他内心里的痛苦、哀愁与忧愤了。一个演员能够把一个人物演得这样真实和深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以为赵丹的表演是很成功的,是应该肯定的,特别是年青的演员同志,还应该努力向他学习。
此外,这部影片还引起了几个有关历史真实性问题的意见,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豫坤这个人物的历史评价的问题:
根据有些同志所得的材料,豫坤这个人物是林则徐的朋友,他不但不反对林则徐,有时对林则徐的事业还有过一些帮助,现在影片里却把这个人物写成皇室贵族中妥协投降派留在广州的代表人物了,这同历史事实是不符的。我对于豫坤这个人没有研究,如果他真是这样一个好人,影片里却把他写成了一个反派去了,那当然是不应该的。不过我觉得主要的问题还不在这个地方,主要的问题倒在这个剧本中的满族官员,都是一些腐化堕落,妥协投降的家伙,其中如能写出一个人物,就像史实中的豫坤那样(不是电影中的豫坤),或者写得比豫坤更好一点也行,那这个戏的内容就更完善了。像现在这种写法,不能不说是剧本上的一个缺点。
二、关于影片中有些地方同历史事实不尽符合的问题,特别是时间,有时甚至相差得很远,这样做对不对呢?
我看这没有多大问题,历史家和历史剧作家的任务是相同的,他们共同的任务是要正确地写出历史经验和历史人物,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但他们为了要达到这一任务,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却不一定相同。历史家要注意的是历史事实的精确,可是一个剧作家为了要集中地去突出他所要写的历史人物,有时也就不得不变动一下时间,改换一下地点,构思出一些史实上不一定有的事件和情节,来完成他的任务了。因此,我认为一个历史剧作家只要不违背历史的真实,能够写出历史生活的本质,历史发展的主流就行了,至于时间、地点,历史事实多少有些出入,那是容许的,没有多大问题的。
三、关于平英团的自发斗争与林则徐的关系问题:
平英团的反英斗争,当然是自发的,林则徐并没有直接领导过这一斗争,那是历史事实,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没有联系。林则徐虽是当时统治集团里的抵抗派,但他的禁烟政策和抗英主张是深得人心的。特别是振奋人心的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林则徐则更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的爱戴,这也是历史的事实。因此,影片上写了这两种力量的合流,起而先后痛击英国帝国主义,这样写我认为是好的,特别是当影片结束在林则徐发配伊犁,平英团取得大胜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感觉到中国今后反帝反封建的重责,只有落到中国人民群众的双肩上自己去肩负了。因此,我想平英团的斗争,观众不会误解为是林则徐直接领导起来的。
这部影片虽然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但这些缺点都是小疵。总的方面是很成功的,这一成功,我认为是我们在大跃进中的一大收获,是值得高兴的。(本文是作者在“电影艺术”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附图片)
林则徐在前线视察


第8版()
专栏:百花齐放迎国庆

向国庆献礼的国产片丰富多彩
二十五日开始在全国各地同时举行展览月
本报讯 标志着我国电影事业获得空前大丰收的“庆祝国庆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将从9月25日起到10月24日,在全国二十七个省、自治区首府和大城市举行。在全国工矿农村也同时举行。广大观众将可以看到各个电影制片厂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最优秀的影片。
展览月期间,在二十七个城市上映的影片计有大型故事片十余部,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十余部,全部都是彩色片。影片的题材十分广泛,风格各异,内容包括中外古今,工农商学兵各个方面。这些影片无论就其思想性或者艺术性,都比我国历年来的影片要高,达到相当优秀的水平。这一事实显示了我国的电影事业贯彻了政治挂帅、两条腿走路、百花齐放的方针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在二十七个城市上映的十余部国产彩色故事片中有:反映林则徐禁止鸦片抗击英帝国主义的影片“林则徐”(上海海燕电影厂出品);描写开垦荒地的英雄人物的“老兵新传”(海燕电影厂出品);反映农村大跃进中敢想敢干的青年的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长春电影厂出品);根据茅盾原作改编的电影“林家铺子”(北京电影厂出品);反映二七大罢工斗争史实的影片“风暴”(北京电影厂出品);根据杨沫小说“青春之歌”改编的电影“青春之歌”(北京电影厂出品);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雄事迹的“万水千山”(原名“红军万岁”,八一电影厂与北京电影厂合拍);反映家庭妇女大跃进中的精神面貌的影片“花逢春雨”(长春电影厂出品);儿童故事片“好孩子”(海燕电影厂出品);描写抗日战争中一支回民自发组成的抗日义勇队,在党的领导下变成革命军队的影片“回民支队”(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民族舞剧拍摄的舞台艺术片“宝莲灯”(上海天马电影厂出品);描写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在党领导下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影片“绿洲凯歌”(海燕电影厂与新疆电影厂出品);体育故事片“冰上两姊妹”(长春电影厂出品);中苏合拍故事片“风从东方来”(苏联和长春电影厂合拍)。
纪录片中有纪录复员转业军人开垦荒地和自然斗争的大型彩色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新疆伊犁河畔一支由十三个民族组成的生产大军在草原上建立新农场的大型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八一电影厂摄制);表现祖国十年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大型纪录片“第十个春天”(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短纪录片有“泥人张”、“红光照耀山村”、“远征沙漠”、“锁住黄龙”(以上均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科学教育片有:中苏合拍的“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原名“密林中的小路”,(苏联与八一厂合拍);“中国猿人”(上海科学教育片厂出品);“让大地园林化”(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美术片集锦:包括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萝卜回来了”剪纸片“渔童”,木偶片“雕龙记”(均为上海美术片厂出品)。
这次展出的影片,反映了历史的重大题材,及时反映了现实生活,创造了一些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显示出一年来国产影片思想性与艺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从“老兵新传”、“万水千山”、“凤从东方来”三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和“林则徐”等彩色片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影摄影、录音、美工、特技、化装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最近继全景影片试验放映成功,又开始拍摄记录全运会的全景电影。这说明我国电影技术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
这次国产新片展览月的节目,已印制了六百多彩色三十五毫米拷贝供各大城市在展览月期间放映。同时,“林则徐”、“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美术片集锦”四部故事片将印制一千七百余个十六毫米彩色拷贝供应农村、工矿大量放映。
又讯 “庆祝国庆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期间,北京在上映十余部故事片、十余部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之外,比外地多放映三部国产优秀新片。即天马电影厂拍摄的“春满人间”,影片描写医务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奇迹抢救严重烫伤钢铁工人的故事;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聂耳”影片,描写了革命音乐家聂耳的成长和革命音乐活动。还有长春电影厂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幸福生活的“五朵金花”。
此外,10月份北京还将上演三十多部外国片,主要新片有苏联片“草原烈火”、“田野上的雷雨”、“蒂萨河上”、“毁灭”,德国片“水兵之歌”,蒙古影片“星火”、匈牙利影片“昨天”,朝鲜影片“道路只有一条”。影片“聂耳”镜头片段:
党组织派郑雷电到江西去,她在龙华塔上与聂耳告别。


第8版()
专栏:

永乐大典将陆续出版
“永乐大典”的佚存本即将由中华书局影印,陆续出版。
“永乐大典”是我国明代永乐年间编修的一部大类书。它收集了我国宋元以前重要的图书典籍达七、八千种之多。其中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方面珍贵的资料。全书连同目录共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分装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计三亿七千多万字,全部用楷书写成。当时参加编校、圈点工作的儒臣文士达三千人,前后用了六年时间。郭沫若在影印“永乐大典”序中说:“大典”之成,不仅在我国文化史上提供了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永乐大典”编成到现在已有五百五十多年,在解放前几经战火,屡被盗劫,失散颇多。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破坏最为严重,一部分已被帝国主义者焚毁,未毁的几乎全被劫走。解放以后,党对古典文献极为重视,大力搜集,加上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无私帮助,收集到“大典”原本二百一十五册。其中,苏联赠还六十四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赠还三册,国内收藏家捐献二十三册。据不完全的统计,现在流存着的原本约近八百卷,这次中华书局根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原本和复制本影印的共七百二十卷,占现有流存原本的90%以上。
影印本“永乐大典”,全部用毛边纸和连史纸印刷,线装分订,共两百册。为了使读者能够看到这部书的本来面貌,中华书局还将苏联赠还的“乌”字韵一册,按照原书大小、版式和装帧,印成仿制本出版。
       (新华社)


第8版()
专栏:

首都作家的新耕耘
本报记者 朱继功
田汉创作“文成公主”
著名剧作家田汉在这繁忙的间隙中,写成了解放后第五个话剧“文成公主”。
田汉说,这个剧主要想通过文成公主同藏王松赞干布的结合,反映出汉藏人民血亲般的友谊和团结。文成公主是个胸怀大略、聪明智慧的女孩子。当她一离开长安,就想把唐代比较先进的经济、文化带到藏民中去广为传播。为创作这个剧本,老作家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从新旧“唐书”到童话小册子的“文成公主”,以至“佛学大辞典”都认真地翻阅过了。他还访问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过去,这位老作家写作时,只要主题酝酿成熟后,往往立即动笔,一气呵成。这次,为了刻意求精,他破例地把每场戏的提纲一个个地写出来,然后细细琢磨。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是这个剧本的特点。田汉把一些有趣的神话故事巧妙地写进了剧本。戏里,文成公主到了青海纳喇萨拉山,朔风扬沙,塞马悲鸣,引起了她无限的伤感。随员告诉公主说,这个地方叫作“倒淌川”。民间曾经流传:“过了倒淌川,另是一重天,牛羊来作伴,千里少人烟。”这句话勾动了公主的乡思,取出母后赐给的日月宝镜,忽然从镜中见到远在长安的文德皇后因思念公主病得奄奄一息,公主悲恸已极,随手摔出宝镜,镜子立刻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日月山”。田汉说:一把相思泪,挥成日月山,剧中是这样“浪漫”了一下,但将来演出时,却要难为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人员了!
杨沫为林道静增写一段故事
在定县的乡村里,垂柳青青,河水潺潺。河边传来了一阵清脆的歌声:“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林道静正带着学生们在唱歌,反动的训育主任伍雨田过来了,林道静蹩着气,让孩子们散去。几天以后,装扮成教员模样的江华来了。林道静向这位年轻的地下党的负责人倾吐了自己的内心苦闷,江华耐心地教育她:“关心农民们的生活,你就不会觉得没有意思啦!”林道静领悟了,她逐渐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一次,凶恶的地主伍仁贵和狗腿子在田间要殴打一个无辜的农民,正巧被林道静发现了,她怒不可遏地说:“我不许你这样残酷地剥削、欺压农民!”不久,林道静掩护江华一起发动农民掀起了一个反抗大地主剥削的麦收斗争。
“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在改编电影剧本时,发现原来小说中对林道静在农村里的革命活动写得不够,因此作了这样的补充。
欧阳予倩的新作“黑奴吁天录”
我国话剧史上第一个有完整剧本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最近由老戏剧家欧阳予倩重新编写,使它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和积极的政治意义。
五十多年前,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压迫中国。在日本留学的一部分中国学生组织了一个剧社——“春柳社”。他们根据美国女作家斯托的小说,美国虐待黑人的故事,编成了“黑奴吁天录”,用它来宣传民族思想。1907年6月,春柳社首次公演这个戏,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几十年来,这个剧本早就遗失了。
目前,美国的种族主义者仍然残酷地虐待黑人,帝国主义者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侵略行为变本加厉。老戏剧家欧阳予倩根据新的观点,以对殖民主义者无比愤慨、对殖民地人民深切同情的心情写成了这个戏剧。为了纪念五十年前春柳社的第一次演出,仍用“黑奴吁天录”原名。
新剧本中,作者通过两个不可屈侮的黑人形象,揭示了被压迫人民崇高的精神面貌。戏剧的矛盾和冲突十分强烈。白人农奴主交给黑人汤姆一根鞭子,用提拔他当工头的方法,利诱他,但汤姆却拒绝了。农奴主大发雷霆地说:“你是我的奴隶,连你的灵魂都是我的”,汤姆反驳道:“你可以买到我的身体,却买不到我的灵魂,灵魂永远属于我的!”汤姆被打得不能动弹的时候,还私下帮助几个女黑奴逃跑。并且坚不吐露这些农奴逃往到哪里去了。农奴主说:“我难道降服不了你!”汤姆威武地说:“你甚么都有,就缺少一样——灵魂!”最后,汤姆牺牲了,他的反抗精神却永远鼓舞着被奴役和压迫的人民,团结起来,奔向光明!
田间谈“赶车传”续篇
诗人田间刚从他的“根据地”——河北怀来县花园人民公社回到北京,拿着一本长诗的样本,告诉记者说:“赶车传”的续篇即将出版了。
1946年前后,晋察冀边区流传了一个“五不了碑”的神话。一个傍晚,敌区附近的一个村庄,忽然突起了万丈红光,人们争向前往,那红光和美丽的村庄不见了,但是一块石碑上写道:“中央军长不了。八路军走不了。大户富不了。穷人穷不了。好人死不了。”诗人受到这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启发,写了长诗的第一部:“赶车传”。诗篇通过赶车人贫农石不烂的形象,启示着人民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实现神话中的理想。
现在,诗人写了“赶车传”的“续篇”。这个“续篇包括“蓝妮”、“石不烂”、“毛主席”三部。它们和“赶车传”合为上卷(下卷还有三部),歌颂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斗争,党的领导,农村翻天复地的变化,人民走向乐园和建设乐园的故事:原来的一个石头村变成了人民公社;长城附近和塞上地区有了人工湖、水电站,象征封建势力最后一个堡垒的一座石头城,已淹没在碧波万倾的湖水中。石不烂作了公社的社长。长工出身的金不换,当了县长。金娃由一个牧羊娃成了战士,和石不烂的女儿蓝妮结了婚。这些英雄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曲折的道路,终于把车子赶到了人间乐园——人民公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