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辉煌的十年

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轻工业部副部长 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 邓洁
我国手工业非常发达。手工业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同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行业很多,产品多种多样。从简单细小的发卡、鞋眼,到桌椅板凳、各式农具和工具、建筑器材,以至衣帽鞋袜和不少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传统名牌产品等等,数以万计。至于精致、瑰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艺美术品,更是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手工业的生产经营也很灵活,既有固定工场成批生产,也有零活加工、翻新补旧,还有游街串乡、流动服务,能够充分适应分散的、复杂的、变化多端、季节不同、要求各异的社会需要。
由于个体手工业是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并且有着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因此,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彻底解放生产力,充分发挥它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才能引导广大手工业劳动者逐步摆脱贫困,走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
当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指出了个体手工业必须逐步向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一方面积极扶持手工业生产,一方面进行典型试办,有步骤地引导个体手工业向集体化的方向发展。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1952年,全国手工业从业人员由1949年的五百八十五万五千人增加到七百三十六万四千人,产值由1949年的三十二亿三千万元上升到七十三亿二千万元,达到解放前最高年产值——1936年产值的96.6%。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二千六百七十八个,社员二十五万人,全年产值达二亿五千万元。
1953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党提出了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把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总路线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此,我国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进入了普遍发展阶段。为了引导广大手工业劳动者自觉地组织起来,党提出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坚持了自愿互利原则和说服、示范、国家援助的方法,采用了适合群众觉悟程度和生产需要的三种组织形式——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供销生产社和生产合作社,从供销入手,实行社会改造和生产改造,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地把手工业劳动者组织起来。到1954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到四万一千多个,拥有社(组)员一百一十三万多人,全年产值十一亿六千万元。1955年上半年,各地手工业合作社先后开展了以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经营思想和作风为中心的整社运动,纯洁内部组织,端正经营方向,大力贯彻民主办社和勤俭办社的方针,因而从思想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了手工业合作组织。
1955年下半年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和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扩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公布以后,农业合作化首先进入高潮。1956年元月,在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与影响下,手工业也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合作化运动高潮。在高潮中,大约有三百万人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连同高潮以前组织起来的共达五百多万人。此外,农民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的从业人员和一部分分散在农村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少数和工业、商业协作关系密切的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参加了公私合营企业,和私营工商业一并进行改造。这样,手工业从个体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改造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经过1956年声势浩大的全面合作化高潮和及时的整顿巩固以后,在手工业领域内摧毁了产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克服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发掘手工业生产的巨大潜力,创造了极为重要的前提。几千年来,手工业劳动者受尽压迫、剥削的悲惨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我国手工业在合作化以后,显示出为个体经济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变个体经营为集体经营,一开始就可以摆脱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控制和剥削,克服供销困难和淡季威胁,实现正常生产;进一步便于将手工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实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统一规划,计划平衡;变个体劳动为集体劳动,便于在生产上实行分工协作,按照社员技艺高低和体力强弱,合理地组织劳动力,而且还可以发挥个人专长和集体智慧,不断地改进工具设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公共积累,以自力更生,自己武装自己的办法,逐步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组织起来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手工业中原有的封建关系和剥削关系,为新的社会主义的、民主的互助合作关系所代替,同时打破了传统的行会观念和保守思想,加强了团结,鼓舞了劳动热情。因此,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实现合作化以后的1957年,全国手工业总产值达一百三十三亿元,比1949年增长三倍多,超额13.6%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比解放前最昌盛的年代——1936年增长78%。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广大手工业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的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6.7%。手工业合作社还根据本身经济力量,举办了不同程度的各种劳保福利设施。如公费医疗、食堂、浴室、托儿所等等,改变了手工业劳动者在旧社会生老病死都无所依靠的现象。手工业合作社还为社员学习文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举办了扫盲班、业余文化学校和技术训练班,组织了俱乐部、剧团、球队等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组织,使许许多多的社员摘掉了文盲帽子,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了体质,丰富了文化生活。经过合作化道路,我国广大手工业劳动者从此走上了文明生产和富裕生活的康庄大道。
1958年,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手工业和整个工农业生产一样,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大跃进。这一年,全国手工业总产值(包括渔业、盐业、农民兼营商品性的手工业)约计为二百亿元,比1957年增长近50%;其中手工业合作社连同已经转厂过渡的单位为一百四十多亿元,比1957年增长近70%。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解放后的任何一年。全部手工业生产增长的绝对值达七十亿元,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的总和。在技术革命方面,手工业合作组织在充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自己武装自己的方针下,在国家、上级社及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协作下,因陋就简地从改革现有工具设备和提高技艺入手,采取土洋结合、由土到洋的办法,自己动手制造各种机器设备,不少单位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生产。到1958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组织已拥有各种机械和动力设备达十二万台左右,半机械化、机械化的产值达到总产值的30%以上,初步改变了我国手工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尤其是手工业合作社、厂全体社员、职工和干部都热烈地参加了全民大炼钢铁的伟大运动;在从小土炉发展到小高炉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所有这些,都说明手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基础上,在贯彻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生命力。
随着生产的巨大发展,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早在1956年下半年,党的八大第一次会议就已经指出:“一部分的合作组织在适当的条件下,将要发展成为国营企业或者并入国营企业;一部分的合作组织将在长时期内保持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而另一部分的合作组织,则将在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下保持各负盈亏的经营方式”。根据这一方针,从1956年冬季起,各地即在一部分规模较大、积累较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老社中开展了转厂过渡的试点工作,1958年,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特别是在各地大办工业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推动下,手工业合作社的转厂过渡由个别试点进入到分期分批、全面推开的新阶段。据1959年5月的统计,全国十万多个手工业合作社的五百多万社员中,已经过渡为地方国营工厂的占37.8%,转为手工业联社经营的合作工厂的占13.6%,转为人民公社工厂的占35.3%,目前还保留合作社形式的占13.3%。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工厂和合作工厂以后,原有的干部、资金、设备、劳动力和技术力量,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统一调剂和合理使用,更便于国家按行业统筹安排生产,充分利用原有手工业合作社的基础发展地方工业。还有不少单位进行了经济改组和扩建改建,加速了手工业技术革命的进程。农村手工业合作社转为人民公社工厂以后,更有利于工农结合,为农业生产服务。
1958年以来,手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成绩是巨大的。但是,有些地区在手工业合作社转厂过渡、经济改组的同时,对统筹安排注意不够,挤掉了一些小商品生产和修理服务业务。同时,由于社会购买力的迅速增长,一部分手工业小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对这些问题,从今年春季开始,中央和地方党委就着手采取措施。几个月来,手工业生产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少数停产减产的产品已经恢复生产,许多地区还根据人民需要增加了一些新的品种,当令商品源源上市。修理服务业务也扩大和增加了许多新的服务项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烈的欢迎。
十年的改造经验证明,手工业不仅在过去,而且在今后,都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有的人认为“国家工业化,手工业可有可无”,这种思想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现代化大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多快好省地发展它。但是在迅速发展现代化大工业的同时,还要发展手工业小产品的生产;因为大工业不能完全代替手工业。因此,在发展现代化大工业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手工业生产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所规定的大中小并举、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现在,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决议的鼓舞下,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光荣旗帜下,一个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高潮,正在全国手工业合作厂、社开展着。广大社员职工以战斗的姿态,奋勇前进;决心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和智慧,为加速祖国工业化,为争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而斗争。


第4版()
专栏:

揭开祖国大地的秘密
新华社记者 吕新初
惊醒了沉睡的大地
广袤丰饶的祖国大地像一只巨掌,它掌握着千种万样的奥秘;它隐藏着无数无价的珍宝,在这从西部高原直泻太平洋的大斜面上,迤逦万里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巨型的青龙,厮守着大自然的无穷宝库;源远流长的江河挟着每秒成千上万公方的流量奔向大海,好像是大地的血脉;各色各样的土壤上面铺着数万种花卉林木织成的姹紫嫣红的地毯;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新出现的人造水库像水晶一般镶嵌其间。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为利用这块大地流下了数不尽的汗滴。可是,由于近代科学在旧中国孱弱得像一个病中的婴儿,祖国大地的许多秘密没有被揭示;它的大量宝藏没有被发现,它长久以来沉睡着。
旧中国对这丰富多采的大地作了多少科学研究呢?
打从中国建立近代科学开始,直到国民党反动统治寿终正寝,全国从事地质工作的职工最多的时候只不过八百人,其中科学技术人员仅二百多人;许多先进勘探技术没有采用;植物学工作者包括辅助人员在内只有四、五十;综合考察队一个也没有;无垠沙壤吞噬着良田,无人去制止,……占全国土地总面积60%以上的边荒地区在科学上几乎是空白。虽然有少数科学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在学术上、在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反动政府一意剥削民脂民膏而把科学当作点缀品,雕敝的国民经济使科学无用武之地,科学家和劳动群众的科学成就对于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说来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十年前的此刻,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挣脱了枷锁,他们站起来了!他们作了大地的主人,他们才有精力和兴趣、也才有可能向大地展开全面的攻势。现在我国地质人员已由旧中国的八百多个发展成一支具有现代化装备的三十三万人的地质大军,其中各类科学技术人员从二百多发展到四万以上。植物学工作者从四、五十人壮大到数千。十个综合考察队和大批专业考察队、勘探队,为了要大地“吐露真情”,几乎踏遍了全国各个角落;在终年冰雪的高山上、在虎豹出没的原始森林中,在“进去了出不来”的大沙漠里,在那飞鸟不至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都印上了新中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工农群众的足迹。沉睡的大地被惊醒了!
“解剖”地壳找宝藏
寒暑十易,在地壳的历史中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可是就在这短促的十年中,科学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已经探索了祖国大地亿万年历史中的奥秘。
从地质古生物学工作者在解放后编制的“中国古地理图”上可以看到,我国大地在远古时代迥然是另一副面貌:现今的喜马拉雅山一带,在大约两亿年前是古地中海的东部;现今的四川、贵州、陕西南部等地方,在三亿年前是孤岛;二亿数千万年以前,现在的中国大陆几乎全部还是海洋,在古地理图上只能看到一些斑斑点点的岛屿。沧海桑田,经过几番变迁,直到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才形成我们现在这模样的大地。
古远的亿万年中,大地缓慢地修改着自己的面貌。今天,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大地的面貌,让珍藏在地下地上的宝藏和人民见面!我们的工具之一就是科学。
各种矿产资源的生成都受着大地构造的控制;各种矿产资源在地壳中的分布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所以,地质科学乃是通往地下宝库的道路上的指路碑。在愈来愈广的地质学领域里,地质测量是一项基本的工作,它是找矿的基础和地质理论的基础。十年来地质测量工作和地质研究工作的一批成果是大跃进以来编成的全国地质图、各省地质图,以及地质学中各分科的地质图。地质工作者经过数年奋战在去年大跃进中完成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是即将出版的四百万分之一比例尺“中国大地构造图”。这部大地构造图有一百五十三幅,文字说明五十多万字;包括各时期中国地壳发展历史示意图、中国大地古构造和新构造示意图,以及说明中国矿产分布规律的中国主要矿床成矿区示意图。大地构造图的编制,在学术上可以阐明地壳构造的理论,在生产上可指出找矿方向,也可作为土木工程中选择坝基和路基的参考。
在编制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岩相图的基础上,地质工作者编出了石油、煤、磷、铁、有色金属和稀有元素等若干种矿物的成矿预测图,它们对找矿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根据磷矿预测图的指导,在山西、山东、河南都发现了磷矿。
这一系列的关于祖国大地的调查研究成果,使得通往祖国地下宝藏的门径大量地暴露在我们眼前,解放前人们认为没有矿藏的广大地区现在成了新的矿区;解放前认为贫乏的矿产现在探明不但不贫乏而且很丰富,有许多矿产的储量比解放前估算的数字扩大了数十倍以至数百倍……。祖国大西北的祁连山,从前一直是地质上的空白点,虽然少数科学家有志于打开这个大山的宝库,但由于反动政府对科学的淡漠无情,他们只能在山脚下作些零星的调查,望着白茫茫的山峰兴叹而已。如今,这个一向被冷落的荒山却成了中国人民的宠儿,越来越著名、越来越热闹起来了。一批批的工人、干部、科学技术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山上山下,勘探队、钻探机、帐篷、脚手架、厂房……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过去山腰里一个三户半居民的村子,现在已发展成一个新兴工业城镇了。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一直认为中国贫乏的大型铜矿,以及铁、铅、锌、铝、煤等许多种大型矿床。这里的镜铁山大铁矿的发现,为将来建立西北的钢铁联合企业提供了原料产地。在从前荒凉贫瘠的克拉玛依、柴达木,今天高耸的石油钻机和井架成了最吸引人的景色。旧中国没有的铬、钾和许多稀有元素,现在都找到了不少矿床,旧中国地质资料上没有发现过一个钼矿产地,现在发现储量居世界之最,在许多过去缺铜的省区找到了不少大中型铜矿……。在盆地盐湖中,找到了许多珍贵稀有的元素和远景储量很大的钾和硼,这些发现将改变过去认为内陆盐湖不含钾盐的概念,并为寻找钾盐矿床提出了新方向。
旧中国的矿产图上,稀稀落落的矿点好像茫茫大海中的几叶扁舟。现在祖国大地上的矿点密密麻麻,犹如夏夜繁星满天。过去说中国缺这缺那,现在证明每个省区都有许多有价值的矿藏,全国遍地发展工业何患没有原料!
向沙漠进军
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沙漠像一头老虎一样盘踞在大西北。它的总面积几乎与全国耕地面积相等,估计有十六亿亩以上。如何使飞扬的风沙不危害农田?如何使漠野成为绿洲?这个世世代代以来人们所不曾想或不敢想的问题,今天已经开始由新中国人民来着手解决了。近三年中,国家组织了好几个勘探队和考察队,深入到没有人烟,甚至没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去揭示沙漠的神秘面纱。1957和1958两年,科学考察人员在沙漠中走过的路线全长一万多公里。今年初,国家组织了一支八百多人组成的治沙科学队伍,在上半年中已经穿行了全国极大部分的沙漠,经过的路程近五万公里。经过三年来的考察研究和总结了沙区人民多年来向沙害斗争的经验,治沙科学工作者已经掌握了沙漠的一些秘密,为征服沙害、利用沙漠创造了前提。他们发现:沙漠中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如石油、碱、硼、钾、铬铁矿和多种珍贵的稀有元素,而且在很多地方也具有发展农牧业的自然条件。沙漠中有可以利用的湖泊盆地和沙蒿塘,它们经过改造以后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牧场和农场;有些沙漠中,沙丘之间的沙子带着水份,沙层的厚度不过十到二十厘米,沙地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因此在沙层下面常常积有地下水,这些都是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在沙漠中生存着四百种以上的沙生植物,都可以用来绿化沙漠,其中有许多是经济价值相当高的药用植物和纤维植物,如大黄、麻黄、甘草、罗布麻,梭梭等。梭梭是沙漠中的“大力士”,这种多年生的藜科灌木,遇着适当温度和湿度,它的种子可在二、三个小时内发芽;它可以活上七八十年,是一种火力很强的燃料。沙漠地势平坦,光热丰富,每年约有三千小时的光照,即使在白昼最短的冬季,平均每天也有七小时的日照(指晴天),这种情况在全国是少有的。一旦沙漠绿化,缺水的问题解决后,这些自然条件就可充分地利用起来,那时不但可以制止流沙扩展,而且可以把这一大片沙荒改造成为祖国新的生产基地,我们坚信:“芳草如茵、林木遍野,牛羊成群,棉粮满仓”的美景一定会出现在过去不见人烟的荒凉世界!
造访植物王国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匍匐地面的野草闲花到高插云霄的原始森林,品种有好几万。但是中国自从建立近代植物科学到解放时的数十年中,中国人自己对于祖国的许多珍贵的树木花草却没有研究过。1926年以后虽有少数中国科学工作者作了些调查,但缺乏组织领导,工作是零星的,解放后的植物科学工作,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开展起来。而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则完全是白手起家。十年中,我们对于植物在祖国大地上生长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多快好省地栽培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植物,对于怎样利用植物来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改造沙漠、改变气候……,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我们对植物的调查研究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新种新属;找到有用途的野生植物(不包括材用和药用植物)在一千五百种以上。尤其在被称为“世界植物王国”的云南,植物学工作者在那里的调查研究获得了丰收:他们考察了云南热带原始森林,第一次深入了它的腹地。他们发现在云南这个天然大花园里,到处芬芳,杜鹃和报春花种类之多,花色之艳,为世界之最;有的植物在中国北部是草本,在云南就长成了灌木状的多年生植物,有的植物在其他地区是小灌木,生长在云南就成了大树。特别有意义的是植物学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少有的爪哇紫树、爪哇苦木等第三纪(距今约六千万年到一百万年)的树种。他们认为云南古老残余植物之所以特别丰富,是由于没有遭到第四纪(距今约一百万年到现在)冰川的侵袭而保留下来,地球上其他许多地区的这些树种则早已在第四纪冰川时期被消灭了。
在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全国植物学界合作的“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工作已在去年大跃进中开端。这部巨著预计有二千万字以上,计八十卷。今年国庆前夕可完成第一批七册。植物学家在解放前早就谈论过中国植物志,但在反动政府统治下,就只能谈谈而已。
在祖国大自然的植物园里,我们正在越来越多地索取生产原料和生活资料!我们正在发挥着多能的植物对于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巨大作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沸腾的岁月里,地质、生物、土壤、地球物理、地理,以至技术科学、化学、物理、数学等各方面的科学人员和工农群众为揭开祖国大地的奥秘付出了珍贵的劳动,特别是进行野外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广大劳动群众度过了他们艰辛的,也是愉快和充满了诗意的生活。云南原始森林,在过去是一个神秘恐怖的地带,从没有人进入这个森林的腹地去考察过。1957年,热带生物考察队来到了这里,他们用马匹驮着帐篷、罐头食品、干菜、面粉和大米,由当地熟悉路径的猎人作向导,踏着虎豹的足迹和虎豹的尿粪前进,安全地穿过了森林腹地。沙漠生活又别是一番滋味。很多年以前,瑞典人斯文·哈定率领了一支队伍企图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北角也没成功,一部分队员和大部分骆驼渴死在沙漠里。1957年和1958年,我们的石油勘探队安全穿过了这块面积相当两个英国的大沙漠。深山丛林和沙漠中的生活尽管艰苦,但是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赋予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无限勇气。今年完成了大部分沙漠路线考察的治沙队,许多队员都是初次骑骆驼。在驼背上摇摇晃晃坐也坐不稳,但他们还是精神奋发,在驼铃的伴奏下,引吭高歌。征服沙漠的尖兵就是这样艰辛而又愉快地旅行在沙漠的征途中。
我们难于忘记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派出的科学家专家对我国科学事业的成效卓著的帮助。他(她)们不但在我们的实验室中埋头苦干,而且和我们的科学队伍一起,跋涉于中国的深山荒野,尝遍了野外的艰辛。
向地球开战,揭开大地的秘密,需要组织庞大的人力物力,然而却不一定可以获得眼前的利益,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哪能担负起这个重任!这也不是反动统治阶级所乐于作的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条件,开始了征服大地的壮举。过去的十年中,科学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已经掌握了大地的不少秘密,发现和开采了大量的富源,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必将会有新的更大的成就!


第4版()
专栏:

撒开勘探网到处找宝藏
地质人员正在甘肃西部勘探一个大油田。 新华社记者 黎枫摄
勘探工人踏破昆仑千里冰雪,他们在海拔五千一百五十米的山岭上为祖国探宝。
新华社记者 许必华、杨立本摄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地质勘探人员,正在收听祖国各地建设的消息。
新华社记者 李义芳摄
勘探人员用放射性方法进行普查,为原子工业寻找原料。    
 新华社稿
在终年积雪的云南滇西原始森林里,勘察队员们正在进行勘察。
新华社记者 齐观山摄
号称“中国乌拉尔”的祁连山,美丽、富饶。地质尖兵已经在这里找到了铜、铁、铅、镍、金、银等丰富的矿藏。
新华社记者 赵准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