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精细地收摘棉花
本报评论员
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1959年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的战斗任务,其中要求棉花产量在1958年核实产量的基础上,增产10%左右,即达到四千六百二十万担左右。这个任务,经过努力,是可以超额完成的。全国产棉区的广大社员群众和干部,正以坚定的信心和实际行动,继续鼓足干劲,力争今年棉花产量提前三年达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生产指标——年产四千八百万担,来响应党的号召。
现在正是棉花收获季节。由于今年伏前桃和伏桃结得好,棉花成熟期比往年有所提早,不少棉区于8月中下旬即开始采摘棉花。加强棉田后期管理,争取多结秋桃,也获得了良好成绩。成熟早、结桃多,这就给争取今年棉花丰收提供了有力保证。但是,要把丰产的果实全部拿到手,还须要打好确保棉花丰产丰收的最后一个战役。目前全国各个产棉区都已进入了棉花收获盛期。从现在起到棉花收获完了,还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这正是采摘棉花的紧张阶段,也是确保棉花丰产丰收的关键时期。必须抓紧时机,及时采摘棉花,做到精收细摘,朵朵归仓;并且把棉花尽快地卖给国家。这样,才算是取得了今年棉花大丰收的完全胜利。
做好棉花收获工作的要诀,是及时采摘,做到“四净”、“四分”。棉花的成熟期不同于其他作物,它从下部棉桃开始吐絮,陆续到最上部棉桃吐絮完了,要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分批多次收获。根据吐絮情况,一般地说每隔一个星期左右,最多十天就要采摘一次。采摘时间不能间隔太长,以免风吹雨打,使棉絮掉落地上,污染泥沙、碎叶,降低棉花质量。“四净”就是把“眼睫毛”(残留在棉桃壳上没有摘净的棉花)、僵瓣棉、落地棉、青桃棉都摘净、扣净、收净、剥净,为的是增加棉花产量。河南省汤阴县城关人民公社五里村大队,最近向社员进行丰产丰收精收细摘的教育时,算了这样一笔账:全队今年种棉二千三百五十三亩,做到落地棉拾净、“眼睫毛”扣净、僵瓣棉摘净,每亩就可多摘五斤籽棉,全队共可多收一万一千七百六十多斤籽棉,平均每户就可增加收入十四元多。以这推算,全国就可以多收获一百五十多万担皮棉,可纺三十八万件纱,织一千四百万匹布。把霜后青桃棉剥采干净,也能大量增产棉花;这些棉花质量虽差,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四分”就是分摘、分晒、分存、分售,为的是提高棉花质量。由于棉株上棉桃着生的部位不同,吐絮时间不同,不同时期采摘的棉花,质量也各不相同,必须分期分批采摘,分晒、分存、分售,不可混淆。对僵瓣棉、污染棉,更要分摘分存。这样做,不仅便于纺织工业应用,而且在出售棉花时可以得到优质优价的好处,增加公社和社员的收入。在收摘棉花的劳动竞赛中,也要把“四净”“四分”列为竞赛条件。
结合棉花收获,还必须做好选种留种工作。要组织有经验的农民,在采摘棉花的同时,进行块选、株选、铃选、瓣选,并注意留种籽棉的分存、分轧,妥善保管。有的生产队嫌选种留种麻烦,怕费劳力,依赖国家和公社供应棉种。这样想法是不对的。这不仅增加国家轧花厂的负担,浪费调拨运输力量,而且不能保证棉籽质量。解放以来,历年开展群众性的选种运动,对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都起了显著作用,今后还需要大力加强。
做好劳动力的安排,是做好棉花收获工作的保证。人民公社经过整顿以后,执行了分级管理、分级核算、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队干部的责任心加强了,社员劳动积极性更加高涨;公社和生产队的干部,对于劳动力的组织安排,也都有了一些经验。这些,都是今年做好棉花收获工作的有利条件。但是,棉花的收获时期较长,操作的质量要求较高,又正赶上粮食作物秋收秋种的农忙季节,因此,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必须按采摘、保管、运输等不同工作性质,固定劳力,固定工具,固定地块,专人负责到底;并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以及保质保量的要求,以提高劳动效率,做到精收细摘。汤阴县城关人民公社五里村大队,把全队收获棉花的劳力组成了收摘专业组、保管专业组、运输交售专业组三套人马;收摘专业组并实行“组包方,人包块,按斤计算工分”的制度。这样,各有专责,任务分明,是个好办法。公社与公社之间,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必要时也可以按照互助互利的原则进行大协作。当然,在协作中也要同样地执行责任制度,保证摘棉的质量。


第6版()
专栏:

一心争超产 立竿即见影
渭南县棉花再长新枝多结秋桃,晚秋作物赛过早秋
本报西安13日电 陕西渭南县热烈展开“每亩棉田增产十至十五斤皮棉,每亩秋田增产三十斤粮”的秋季超产运动,力争全县增产皮棉六百二十万斤至九百三十万斤,增产秋粮二千三百万斤。
渭南县今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是,全县人民经过五十余天奋斗,基本上战胜了灾害,秋田仍是一片丰收景象。据各地调查,全县六十二万多亩棉田,平均每亩有二千五百至三千株,平均每株有棉桃十个左右,预计亩产七十三斤皮棉;晚秋粮食作物共有七十七万多亩,亩产也可以接近计划。人们都非常清楚的看到,继夏季丰收之后,秋季又将是一个大丰收。
中共渭南县委根据八届八中全会的精神,在这样一个丰收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开展秋季超产运动。具体要求是:每株棉花再增加两个秋桃、每亩增产十至十五斤皮棉,每亩晚庄稼增产三十斤秋粮。各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的党组织热烈响应了这个号召,一面检查松劲思想,一面组织宣传大军,深入田间,向群众宣传党的八中全会的精神。同时广泛地组织了辩论会和田间评比会。在这些会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只要充分发挥了公社的优越条件,既能战胜严重的旱灾,也能保证秋季超产。群众还分析了把旱灾这个不利的条件,变为对超产的有利条件。群众普遍认为,第一,干旱逼起人们的冲天干劲;第二,旱灾使地温降低的比往年慢,推迟了晚秋作物的成熟期,只要继续加水加肥、中耕保墒,就可以促使秋庄稼增产。
从8月27日起,一个声势浩大的秋季超产运动就展开了,全县共有二十六万男女社员在各级党委书记率领下,在田间,重新安装起辘轳、水车、水泵,日夜浇灌晚秋作物。有的地方,妇女和小学生都拿着盆盆罐罐,一排排的在河边、井台端水,浇灌棉花和晚玉米。棉田里和玉米地里到处是人,他们一面摘新棉、收早秋,一面给棉田、晚秋作物施追肥、防虫害。城关公社双王管理区各生产队,对棉田进行了检查评比,并根据检查的情况分类排队,逐块提出超产计划,保证每株再长三至五个老桃,力争全管理区棉田亩产一百二十斤至一百五十斤皮棉。对晚玉米也追加了超产措施,普遍浇水追肥一次,争取每亩超产七十斤粮。经过全管理区男女社员的奋战,现在棉花普遍长出新的枝节,开出新的花蕾。一般的棉田每株增加四、五个花蕾,丰产棉田每株增加十几个花蕾。张秋香、薛俊秀、卢玉梅等的高额丰产棉田里,增加最多的竟达五十多个花蕾。双王管理区经过加工后的晚玉米,比早玉米生长得还好,预测每亩可收六百五十斤至七百斤。高塘公社各管理区分别举行了超产运动誓师大会,他们提出四万六千五百四十亩玉米,保证超产一百四十三万斤;二千三百多亩水稻,每亩超产九十斤。当超产计划和增产措施落实到各生产小队之后,各小队都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超产竞赛。各队之间天天交流情报,夜夜公布战果,促进超产运动向高潮发展。
在这次超产运动中,各级党委书记和干部都深入田间和群众同劳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这次运动中,都发扬了党的光荣传统,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因此,他们负责管理的都是条件不好、工作
任务艰巨的三类秋田。例如华州公社椭坡管理区一、二类玉米都分配给群众管理,剩下一千零一十多亩三类玉米,人们认为条件差、不好管理,八百多党、团员自动把这些三类玉米管起来,并且提出不管有多少困难,一定要三类玉米升级。
目前,虽然已是深秋,但是在渭南县的田野里,却出现了过去少见的景象:在棉田里,上面是一片红花,下边一片白絮,棉农们一面摘白花,一面加强管理,促使多结秋桃。农民们兴奋地说:“这才是丰收的景象哩!再加一把劲,争取超过超产计划,迎接国庆!”
(朱波)


第6版()
专栏:

贵州高寒山区中稻大丰收
四川射洪县战胜特大干旱中稻比去年增产一成
据新华社贵阳13日电 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在公社化后的第一个秋收中,处处喜传中稻大面积高额丰产。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经收割的中稻,亩产都在八、九百斤,甚至千斤以上,少的也达六、七百斤,一般比去年增产二成到五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9月初已收的七万多亩中稻,平均产量达到六百三十九斤。苗岭深山中的剑河县,到9月5日共收割一万四千八百十一亩,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八十七斤,比特大丰收的去年提高四成多;其中最高亩产纪录达到二千八百六十四斤。在贵州东南角上和广西、湖南接壤的黎平县,侗族社员们在8月底收割的八千多亩水稻,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三斤,许多公社的包产指标纷纷被突破。南部布依族聚居的望谟县,第一批收获的六千一百亩中稻,平均亩产也达七百斤,比去年增长近三成。
据新华社成都13日电 四川射洪县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无比威力,战胜了几十年来未见的特大干旱,夺得了中稻大丰收。目前,全县十二万亩中稻已经全部收打结束,经层层核实,平均每亩产量比去年增长一成多,由于种植面积扩大,总产量增加65%。在8月下旬,全县完成了全年粮食征购任务。
射洪是受旱严重的四川省绵阳专区的一个重灾县。今年入春以来,雨量奇少。在这特大灾害面前,全县四十八个人民公社,迅速集中了二十五万抗旱大军,投入抗旱斗争。干旱最重的时候,全县男女社员,从二百三十八个地方,把涪江、梓江和凯江的水,引上山坡,灌溉了三万五千多亩龟裂的田地。社与社、队与队也广泛开展大协作。由于互相支援,人多势众,便把全部中稻从干旱的危害下抢救出来。
据新华社昆明13日电 云南富民县富民人民公社战胜自然灾害,三万四千多亩水稻到本月8日止,已收打一千四百亩,经晒干扬净核实,平均亩产一千零十六斤七两,比大丰收的1958年增产一成左右。这个公社今年夏季收获的一万三千六百七十八亩小麦,经过核实,平均亩产五百二十一斤一两,比去年猛翻一倍多。


第6版()
专栏:

首都八千名建设者奋战十个月
我国最大客运车站建成
新建北京车站比前门车站大八倍
本报讯 我国目前最大的客运车站——北京车站,现已基本建成并交付使用。
构成这个车站的主要工程,比旧北京车站——前门车站的车站大楼大八倍。大楼前面是一个能容纳五万人的广场,后面是旅客入站的高架天桥、三条地道、六个月台和十二条铁路股道,建筑面积八万多平方米。车站的设备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后,每天能接发列车二百对左右,接送二十万旅客。
这项工程是在今年1月动工兴建的。这样浩大的工程,在通常情况下,至少需要设计一年,施工两年。但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经过八千多名建设者的努力,从设计到建成,总共只用了十个月时间。
担负这项工程的铁道部直属第一建筑工程处、北京铁路局工程段和武汉大桥工程局第五工程处的建设者们,在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高度的革命干劲。中央大厅的圆拱薄壳,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它的长度和宽度各为三十五米,而厚度只有一块半砖那样厚,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在施工过程中,工人和技术人员采用“诸葛亮会议”的办法,克服支模板、运钢筋和浇灌混凝土三道难关,比原订的跃进计划提前十天竣工,质量达到一级品。
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十三个省、市一万七千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支援。为它加工制造设备的有上海等地的一百多个工厂。
这个车站是北京第一工业设计院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结构系师生共同设计的。并且得到鲁迅艺术学院、建筑工程部科学研究院的帮助。(附图片)
新建的北京火车站外景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第6版()
专栏:

首都的大门——北京车站
本报记者 周定舫
首都的大门——北京车站基本建成了。
这个车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运车站,位置在崇文门和东便门中间,离市中心只有三公里,靠近五十三年以前修建的前门车站。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古老的前门车站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了。新车站通车后,火车不再驶过市区,市内交通将不会因此而受到阻塞。
车站大楼的立面,建筑师采用了新型结构和民族形式相结合的手法,在建筑物的中央部分用先进的圆拱“薄壳”结构,两旁配以两个高达四十三米的钟塔。大楼的东、西两翼,是两座琉璃瓦顶的角楼。这个有二百一十八米长的大楼,近四分之三都是大玻璃窗,周围配上米黄色的面砖,使大楼的体型显得气魄雄伟而又朴素大方。
设计总负责人陈登鳌,概括地向我们介绍了车站的规模。他说,这个车站是按照远期规划进行设计,一次建成的。构成这个车站的主要工程,比北京前门车站的大楼大八倍。大楼的前面是一个能容纳五万人集会的广场,后面是旅客入站的高架天桥。三条地道、六个月台和十二条铁路股道,建筑面积共达八万多平方米。铁路股道的后面还留出一大片空地,在客运量进一步增长时,可以扩建三个月台和六条铁路股道线。到那时,车站的设备能力将完全发挥出来,每天能接发列车二百对左右,接送二十万旅客。
在施工图上,我们看到这个车站的工程十分浩大。仅以土方量计算,就达到九十多万土方。如果把这些土建成高宽各一米的土墙,长度达九百公里。铺在地下的电缆、煤气和通讯管道的总长度,共达四百一十公里。在通常情况下,建设这项工程需要设计一年,施工两年。但车站的八千名建设者,在党的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照耀下,从设计开始到工程建成,总共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工人们自豪地称这座建筑物是大跃进的产物。
走过门廊,我们来到中央大厅。这是通往各个候车室的总枢纽。它的高度相当于一座十层楼房。中央大厅上下左右的设置,处处体现了给旅客方便的设计思想。在入口处的两侧,设有两个电视问讯处。在问讯处看不到服务员,只要旅客踏上问讯台,电门就自动开了。这时,装在问讯处对面的射像机和广播器,就把旅客的面貌和问话,播送到八十多米远的电视室里。几秒钟功夫,旅客就能听到服务员的答复。这个车站,共设置了九个问讯处,旅客们无论在餐厅或是在候车厅里,都能很方便地问询有关乘车的一切事项。大厅中间,正在安装四部自动扶梯,自动扶梯的宽度,能并排站两个人。它好像皮带运输机一样,迅速地把旅客从一层楼送到二层楼,每小时能运送二万四千个旅客。自动扶梯两旁,还有四部电梯和两处楼梯,旅客上下很方便。大厅的东、西两面,是邮电、书店、小卖部和土特产商品等服务场所。大厅上面的两座塔楼,还各安装着一座大钟,钟的时针有一人多长。每一刻钟,就发出一次节奏悦耳的钟声。这两座大钟和车站内的二百一十四个电钟,都是由一个“母钟”带动的,能使全站的时刻分秒不差。旅客们购买车票,可以到面积宽敞的售票厅去,这里设有二十多个敞开式的售票处,有四十八部电话便于旅客预订车票。
中央大厅的东面是宽敞明朗的候车厅。它的柱子和地面都是米色的,两面的墙壁是用方格玻璃砖镶贴而成。厅内布置有柔软的皮坐椅,墙上挂着各种油画和国画,旅客们坐在这里休息,将感到宁静和舒适。陈登鳌告诉我们,北京车站共有十八个大小不同的候车厅(室),能同时容纳一万四千个旅客。这个候车厅比前门车站大九倍。这些候车厅光线充足,色调柔和,装饰朴素,但都别具风格。有的是用玻璃砖拼成的顶篷,有的是圆拱形的。每个候车厅附近,都有饮水、洗手和厕所等设备。三个母子候车室,它的地面和墙壁都是用硬木铺成的。室内放着七十多张供婴孩睡眠的小床,中间设有一个木刻玩具柜,形状像一个大花瓶,里面放置各种玩具。墙壁四周,画着儿童们在做各种游戏的沥粉贴金彩画。
从候车厅出来,往北一拐,便是专设的欢迎贵宾的第一月台。这个月台比其他五个月台显得特别宽长,顶篷是天蓝色的,柱子是湖绿色的。这里设有电影摄影、实况播音等设备。月台入口处,还设有几个讲究的贵宾休息室。车站前面有一个能容五万群众迎接贵宾的广场。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国人民对国际友人的友谊。
旅客们往来而发生的拥挤现象,在一般车站是常见的。这里,近郊旅客和长途旅客、上车旅客和下车旅客、人和行李的线路都是分开的。近郊旅客有单独的出入道。长途旅客上车,通过高架天桥到达各个站台;下车通过一条九米宽、一百三十米长的地道到出口大厅。行李是从地道送到各个站台的。这样,就避免了拥挤现象。
我们踏着楼道往上参观。二楼正中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全国铁路线路图,图上的线路像蛛网一般,以北京为中心,横贯全国,四通八达。二楼西面,是一个能容七百人同时进餐的对外营业餐厅。三楼夹层,设有能容三百人的新闻影院、电视室和俱乐部。旅客们到了车站,如果离开车时间还早的话,可以利用十几分钟去看看新闻电影,或是欣赏电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俱乐部里去进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在这里,旅客们将会感到比在自己家里还要有趣,还要方便。
在三层楼上,还安装有现代化的“进路继电集中设备”,给车站的工作人员带来很大方便。这种设备能把全站的道岔和信号灯都集中在一个操纵台上。信号员只要坐在操纵台旁轻便地按动电钮,在十秒钟左右就能开通一条列车的进路,比过去用人力或半机械化扳道岔,效率提高了五倍以上,而且能保证绝对安全。这里还用超短波无线电指挥现场的调车作业。被称作车站的“嘴巴”和“眼睛”的播音室,都是采用先进的广播设备。播音员坐在播音室里,通过电视机就能看到候车厅内旅客的情况。当播音员需要告诉旅客每趟列车开车的时刻时,只要按动电钮,装在播音室楼上的录音带就自动地将开车时刻和旅客应注意事项播送出去。
人们参观了车站里各种新型设备后,都会喜悦地感到,新的北京车站反映了我国工业飞跃发展的面貌,它是用我国新技术设备装备起来的产物。


第6版()
专栏:

幸福的根子
——吊滩人民公社一年来生产成就的调查
本报记者 孙民 王体强
甘肃省和政县吊滩人民公社,一年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今年1月至7月,全社生产总产值达二百零二万元,比大跃进的1958年的全年产值增加了80%。这个公社生产跃进的事实,有力的证明:纵然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生产基础极为薄弱、民族关系非常复杂的情况下,人民公社也可以迅速改变这些落后的面貌。
吊滩公社是由十二个高级农业社合并建成的。全社两千三百三十户,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九人,汉族、回族、东乡族各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全社拥有四万二千多亩土地和大片的山林,地处高寒,平均海拔一千九百八十公尺,全年无霜期只有九十五天至一百三十天。南部多雨,北部干旱,每年出现涝、旱、雹灾。解放前,反动统治阶级经常挑起民族仇杀,当地素有“十年一小乱,三十年一大乱”的谚语。天灾人祸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57年亩产二百五十七斤,比1949年增加了45%;大跃进的1958年,亩产量激增到三百零七斤。人民生活普遍上升;但到公社化前夕,仍有8%的人口多劳力少的户入不敷出,靠政府救济生活。
公社建立刚刚一年,各方面就大大改观,工、农(包括林、牧、副各业)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夏季收割的三万三千多亩小麦、蚕豆、青稞,平均亩产五百五十九斤,比去年增加82%,总产增加95%。秋田最低估计比去年能增加80%。全社除完成比去年增加了两倍的购粮任务和留足籽种、口粮外,每人还有储备粮四百多斤。今年前七个月的工业产值,等于去年全年产值的127%;副业等于去年全年的130%。7月底的统计,大牲畜比历史上最高的公社化前夕还增加了11%;家畜家禽增加了将近四倍。现在平均每户有大牲畜二点三头,有鸡鸭二十三只,每户汉民有猪三点二口,每户回民、东乡民有三只半羊。按照已经讨论通过的夏收预分方案,除伙食供给部分外,全社六千零十四名劳动力,平均每人可领到一百十六元工资。预计年底决算时,每人还能领到工资一百七十四元。现在家家在信用社都有存款,全社存款数等于1958年年底的230%。供销社今年前七个月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1%。仅布匹就多销了七万五千多尺,平均每人多买了五尺五寸多布。
在短短的一年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变化?
各族人民团结起来
民族团结在这里是发展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解放前,一旦发生民族暴乱,生产全部停顿,原有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解放后,在党的民族团结、各族平等的政策下,各族人民开始建立了互助生产的友谊,没有发生过重大纠纷。但是,由于高级社范围狭窄,力量小,限制着各族人民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协作发展生产。桦柳沟东乡族农业社,生产技术落后,不会条播,不惯锄草,人称“草包庄稼”,1958年的产量也只有二百多斤。大山庄和科拓两个回民农业社,大部是旱地,1958年兴修水利中,设计了一条傍山大渠,计划可浇地六千亩。但因为渠道上游要占用吊滩、中心两个汉民农业社的良田,这两个社不同意,结果没能修成,只好改修了一条小渠,浇地两千多亩。另外,在合理使用山林、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多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些都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到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公社化后,十二个农业社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许多矛盾迎刃而解。今年2月,吊滩和中心两个汉民生产队,出动四百名劳动力,在自己的耕地上主动挖成了上段渠道,大山庄、科拓回民队完成了渠道下段,车巴队又延长了渠道五华里。一条三个民族共同开凿的三十五里长的大渠出现了,共浇地八千多亩。科拓队的水地蚕豆,亩产量平均比去年提高一倍半。春播开始,吊滩队派出四十三名汉族老农,支援桦柳沟队东乡族农民摇耧条播,不但把全部作物改撒播为条播,还在劳动过程中帮助东乡族培养了二十三个摇耧能手。全社汉族社员,今年共帮助回族、东乡族培养各种技术能手三百四十多名。各族人民在共同劳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产生了亲密无间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这种关系为顺利地发展生产提供了条件。
统一规划 合理利用耕地
吊滩公社南北狭长七十多里,气候、雨量、土壤都有很大的差别。往往同一种作物,同样的技术措施,产量却相差几倍。如南部吊滩队的糜谷,亩产只有五六十斤,北部李家坪一带却产二百多斤;但李家坪的蚕豆产量,却又只有吊滩产量的四分之一。尽管如此,高级社时期为了满足社员食粮多样性的习惯,还不得不种一些低产的庄稼。
公社建立后,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进行了土壤普查,摸清了底子。南部吊滩、中心等八个生产队是含腐植质多的大黑土,雨水多,地性凉,宜植小麦、蚕豆、青稞,不宜种糜谷;北部李家坪等三个生产队,多是白麻土,含水分、腐植质少,宜种小麦、青稞、洋芋,不宜种蚕豆。公社根据这一自然条件,经过征求农民意见,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因地种植的计划。在讨论中,老农又补充了因地制宜选择良种的意见,决定在南部高寒阴湿地区,种植生长期短、耐涝、身矮、穗大、秆粗、不倒伏的吊旦麦;北部干旱区,推广耐旱的红麦。为了照顾当地农民食粮多样性的习惯,公社采纳社员意见,通过各生产队协商,签订了粮食互换合同。根据等价交换原则,中南部的生产队拿蚕豆换北部的糜谷,使全社社员都能喝上小米稀饭,吃上蚕豆酱。作物合理种植以后,北部的糜谷估产平均四百零二斤,比去年全社的糜谷平均产量提高一倍半;中南部的蚕豆比去年增产87%,亩产六百二十斤。
另外,这个公社的草山都分布在南部吊滩生产队一带;中部、北部各队没有草山,草料缺乏。高级农业社时期,草山不能公共使用,南部地区草料用不完,任凭山草自长自枯;中部和北部地区却不得不拿出两千四百多亩土地给牲畜、猪、羊种植草料。公社化后,制订了统一使用草山的合理规划,今年就节省出了二千四百八十四亩饲料地,改种小麦、蚕豆等作物,增产粮食一百五十多万斤。
安排劳力 发展多种经济
人民公社建立以后,从劳力和资金上提供了全面发展各种经济的物质基础。过去,这一带地区只搞农业和一些零星的山货加工,社员私人饲养一些家畜家禽,生产范围很狭窄。公社化以后,党委根据使用劳力和资金的多少、技术的难易、国家的需要等四条标准,制定了全面发展工业、牧业、副业、运输业的计划,并且划分了各级经营范围,投入25%的劳力和八万多元资金,发展各项生产。现在有社办厂四个、队办厂(场)六十九个,八十八辆搞副业的车子。今年前七个月的工业产值共七万八千多元,比去年全年的产值还增加了27%。这些事业的发展,大大支援了农业生产,满足了国家对某些物资的需要。社办农具厂今年已生产各种先进农具八千多件(包括部分车辆)。队办建筑材料厂,除供应本社修建了九百二十六间瓦房外(等于全社原有房舍的13%),还供应市场巨量的砖瓦石灰。八个缝纫组,只用二十二个妇女劳动力,半年就缝制衣服三千三百多件,大大减轻了妇女的家务劳动。
吊滩公社由于地处高寒,无霜期短,自然灾害又多,因此必须高速度的快种抢收。但高级社时期,每个社人力畜力不足,春播一般要二十天,夏收拖长到一个月以上。去年有70%到80%的小麦因割、拉、运的时间拖长而生芽。公社党委接受历年的教训,按等价交换原则,组织全社协作,并且订了协作合同。各包产小队和生产队,按照生产季节需要制定劳动调配计划,然后在上一级召开的协作会议上,签订协作合同。公社、生产队按照合同组织有秩序的协作。吊滩公社的协作面广,种类多,组织严密而又灵活。协作范围包括各业协作、各队协作、物资协作、联合作战等。平时,农业生产只占用总劳力的65%,但农忙季节,其他各业立即停车让路。8月8日,吊滩生产队接到大浪队要求支援的电话,两小时内,生产队长李森就率领着一百名强劳力和四十五对牲畜出发了。由于协作比去年更广泛更有秩序地进行,今年各队十二天就完成了夏种任务,夏收只有十天就抢收完了。收割后的夏田,已普遍伏耕两遍。
协作发掘了巨大的劳动潜力,今年上半年,全社劳动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三万三千多亩夏田普遍达到四锄三耙,三千六百亩丰产田五锄四耙。而去年只一锄二耙。全社四万二千多亩夏、秋田,一类田占83%,三类田只占0.6%。另外还开荒增种了七千二百多亩,只此一项就可增产粮食近四百万斤。
加强教育 勤俭持家
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开拓了农村全面繁荣的道路。但完成一切生产任务的是人,因此公社党委自始至终注意作人的工作。这项工作从生活和政治思想教育两方面着手,同时交错进行。
公社化后,农村贫困的面貌已经基本改变。六个人吃饭只有一个劳力的康增禄,解放后年年靠政府救济,1957年还超支农业社二十八元四角。公社化的头一年,除全家吃饭外,还领到了一百三十七元工资,今年上半年已买了十一丈多布,一条红毛毯,在信用社里还有存款。半月以后,他又能领到上半年工资一百九十四元。社员的居住条件也有显著改善。过去这里由于历史上民族之间多仇杀事件,一旦发生争斗,房屋财产就毁于兵火,因而居住条件很差。全公社二千三百多户社员,过去只有地主和寺院的五十多间瓦房,其余七千多间都是低矮的草房。公社化后,民族团结亲如手足,劳力、资金充足,上半年就新建镶有玻璃窗户的新式瓦房九百二十六间,占原有房舍的八分之一。计划在三年内将全部旧式草房改为新式瓦房。由于生活迅速上升,今年开春,许多食堂发生了浪费现象,比赛谁家吃的面白,吃的肉多、油多。新集生产队第四食堂,一百六十人吃饭,一个月就吃了十三只羊、五头残牛。
公社及时地加强了勤俭持家的教育。组织了勤俭持家展览会,奖励了勤俭持家和节约储蓄模范,并组织经过1929年大灾荒的老社员向青年人讲述当时的情景,进行节约教育。此后各食堂都实行了饭票制,十天一结算。半年来,全公社共节约粮食二百五十多万斤,有三个生产队至今还吃着去年的余粮。
吊滩人民公社的各项生产事业正在一日千里地不断高涨中。继夏田空前大丰收以后,秋田丰收又已在望,据老农的估产,最少能比去年增加80%。目前,全社劳力分成了三路大军,一路人马进行秋田加工和翻耕冬播地;另外有一千五百人进山大搞副业生产,计划今冬收入六万元,平均每户二十六元;还有三百人正在采伐木料,烧砖瓦,计划今秋明春再建设一千间新房子,提前在1961年建设成新农村。
现在,不管是回民、汉民和东乡族人民,都把人民公社称为幸福的根子。人们在生产之余,不仅喜欢畅谈今年的成就,更充满信心地讨论明年的跃进计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