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革命不是绣花
 杨焕
右倾机会主义分子s诬蔑去年全民大炼钢铁是“搞糟了”,“论据”之一,就是:“现在不是采用‘小洋群’来炼钢铁了吗?现在不是不把土钢的生产列入国家的计划之内了吗?既然如此,去年何必大搞‘小土群’?岂不是浪费?岂不是走弯路?”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还有点反浪费的味道哩!
我不禁想起百喻经里有一段“三重楼喻”,同这些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味道倒有点相近。那故事说一个富翁大兴土木,要盖一幢三层楼的新房。当他看见工匠在地面上立柱砌砖的时候,就焦躁起来,连忙上前阻拦:“我只要造那最上一层,不要下面两层,你就给我盖那最上一层就行了,从平地造起,不是浪费吗?”
这样的人,常常自以为为聪明绝顶,是“高明的马克思主义者”,别人都是傻瓜,都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可是这种聪明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愈是危险。
从“小土群”到“小洋群”,本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不是全民大炼钢铁,不是几千万人上山,我们怎么可能在地质资源不明、技术力量不足、机械设备不够的情况下发展“小洋群”,去年的八百万吨好钢和三百多万吨土钢又从何而来?
然而他们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有失有得”,或“得不偿失”,意思就是:发动群众当然也可以,但是这样搞法,就太乱了,太浪费了,太“划不来”了,等等。
你瞧,他们多会打算盘。可惜他们打的是小本经营的算盘,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算盘。就拿全民大炼钢铁这件事来说,这其实是一场大革命。几千万人上山,几千万人站在小高炉前,要革经济落后之命。而革命,它不是姑娘们绣花,可以一针一线细细摆弄,它是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一声起来,就如千帆竞发,万马奔腾。这中间当然会有参差,也会有缺点,但这是革命,是亿万人的大事业!正如列宁说过的:“革命不能像裁缝量衣服,量七次,裁一次。”革命,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
何况,即使按他们的算盘打,也不是“得不偿失”。周总理在“关于调整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和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里,已经把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正像报告里说的:“如果我们只采取建设大高炉的办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由于受着各种条件的限制,即使花同样的乃至更多的投资,也决不可能在五年内生产出这样多的生铁。”
可见得,那些右倾机会主义者,他们并不是真的要算账,归根结蒂,他们是反对群众的革命运动。他们这些要把革命当作绣花,要想叫嚷着“有失有得”、“得不偿失”的人,实际上是想缚住群众的手足,要群众像小脚女人似地前进。这种资产阶级老爷式的态度,岂是气贯长虹的社会主义建设英雄们所能忍受的么?


第8版()
专栏:

干劲要“足”
 河北交河 徐家常
昨天我一夜没睡着觉,党中央全会文件里的话老是翻腾着我的心。
文件里的话,句句合咱农民的意,我觉得这句话:“对于那些根据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本来可以完成的任务,不去千方百计地努力完成”最使我心动,这种事是很多的。看到庄稼长的好啦,就说再管也没大出息了,“定局”吧!没大出息还有小出息,为什么不鼓足干劲能增产一斤是一斤,把“小出息”也挖出来呢?见到庄稼受灾就说:“再管也中不了大用”,泄气了,中不了大用还有“小用”,为什么不鼓足干劲,管好受灾苗,能收一斤是一斤,把“小用”挖出来呢?咱们明知道庄稼还有一个多月的长头,夏播作物正在要劲的时候,还有很大的潜力。豆子可以增角,玉米可以增粒,棉花可以增桃,山芋可以增块,多穗高粮可以增穗,还可以豆子长大角,玉米壮大粒,棉花结大桃,山芋长大块,高粮瞪大眼。这“五增”“五大”要是实现了,一棵庄稼多闹半两粮食是小意思,一亩就多收五十来斤,咱全国得多收多少粮食!
从这些事里,我们看出总路线真是宝,总路线的头一句是:“鼓足干劲”,就是说,光有点干劲不行,干劲必须要“足”了,不足了,就不能实现生产跃进,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打个比方,皮球气不足就跳不起来,思想右倾,干劲就不足,就少打粮食。


第8版()
专栏:名城赋

兰州寄语
 李秀峰亲爱的同志:
在这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季节,得到你要来兰州的消息,我真是高兴极了。不过你把兰州想像成:平沙无际,朔风怒号,塞草萧索,寒气浸骨的古战场,却使我们兰州人有些不快。
是的,兰州有它苦难重重的已往,血泪斑斑的过去。但解放时惊天动地的炮声,早把这些化作历史的陈迹了。而今则是:百里长街歌声满,千门万户笑语飞!
不信,你来到兰州登上白塔山,俯瞰一下兰州市容。那你会在玲珑多姿的白塔之下,檐牙高啄的亭阁之上看到:黄河远接碧天,近压绿野,粉碎千山万岭,卷起滔天浊浪汹涌奔腾,驰向大海;而把兰州,横隔在大河南北。请不要耽心,在这骄纵的巨流上,不只有桥梁、有汽船,而且从朝日爬上东天,河面金光荡漾,远近汽笛轰鸣时起,满载肥料的皮筏,如海燕、如沙鸥,驰过惊涛骇浪,划破金色光波,驶向下游的河中绿洲。直到一轮皓月,高悬天空,夜色沉沉,万家灯火时止,还乘风破浪,前奔后驰,载着满筏瓜果,也载着满筏月色,集中到古老的铁桥边,供应市场。你会看到:不远的东方,有一座树木葱茏的孤岛,两条银光闪灼的白练,孤岛映出无尽春,白练卷起千堆雪,绿白互衬,诗意昂然。这孤岛就是雁滩,这白练就是黄河。雁滩是兰州河中瓜果蔬菜洲之一,也是风景区之一。有黛色参天的大树,有果实累累的园林,有一望无际的菜畦,有鲜艳夺目的鲜花。如果你喜欢活动,那人工湖上,有时水平如镜,有时波淀涟漪,在风声、水声、款乃桨声、轻盈笑声中,你将享受新的快乐。而主要的你会看到:高大的楼房,耸立的烟囱,轻盈舒卷的烟带,临风招展的红旗,在高山大河之间,在绿树香花之中,连绵不绝,迤逦东西,望不见头,看不到尾。这时候,你也许要问兰州的大小。人们将告诉你,党领导劳动人民,在短短十年里,把旧中国占地不到一点五平方公里的兰州,扩大了四五十倍。快要完全被崭新的建筑连结起来的长街已经是一百多华里了。这就是矗立在奔腾叫啸的黄河岸边,雄伟嵯峨的皋兰山麓的兰州;这就是祖国中心的兰州。
提到兰州,你总会记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天险;总会记起:过去称作祖国三大桥梁之一,兰州的黄河铁桥。统治者的本领,是残酷地剥削,狰狞地杀戮;爱好的是金钱美人,红灯绿酒。至于办事,全是天字第一号的大草包。清光绪时代,甘肃总督升允兴建的这座桥梁,不只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用掉了三十万两纹银,而劳动人民,有些葬身于洪流之中,有些累倒在桥墩之上。承包的德国流氓喀佐斯,设计的美国骗子满宝本,则充箱盈囊,满载而归,用中国人民的血汗,去喂红他们的双腮。而统治者还为立石树碑,歌功颂德。从1954年到今春,短短的几年里,我们在天险的黄河上,架起了九座桥梁。连同施工的在内,将有十三座桥梁出现。这些桥梁,有的是用三个五十多米长的拱梁连成的;有的是用五孔四十米长,二孔三十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梁组成的……党领导人民,以智慧和双手,以极短的时间,以极快的速度,在黄河上架起九道长虹,把大河南北,连成一片;千古天险,化作通衢。
爱好重工业的你,可能留意过旧中国的兰州工业。那就是:只有几部破旧皮带车床的甘肃机器厂;装机容量仅九百多瓩的兰州电厂;用着慈禧太后时代机器的毛纺织厂。但短短十年,党和人民,已使兰州烟囱林立,气象万千,初具了重工业城市的规模。一般工厂暂时不提,就请你驱车沿着高楼连绵,绿树萦绕,宽阔平坦的西津路,奔驰四十华里,看看第一个五年计划限额以上的项目吧。这里原来大部分是漠漠平沙,苍苍荒草,狐兔出没,雄鹰盘旋的地方。而今天,在广阔无垠的建筑群里,你先看到耸立黄河之滨,昂头青天之边,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大烟囱。它像愤怒的苍龙。日夜不息,喷射着一丈多长的烈焰,给青天涂上红带,使银星丧失光芒。这是什么地方呢?这里就是等于旧兰州电厂发电量一百二十倍,每小时供给邻近工厂二百多吨蒸汽,既发电、又供热的兰州热电厂,这就是兰州热电厂的烟囱。你又会看到:在蓝天秋阳之下,在占地二平方公里多的厂址上,林立的炼塔,争妍斗奇;纵横的油罐,闪光发亮;火车汽车,轰鸣飞奔,放射着多采的光芒,交织成动人的乐章。这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综合炼油企业,产品已有三十多种,年产量远远超过旧中国炼油量的兰州炼油厂。你还会看到:一排排的水池,既像神话里的明镜,又像大地上的湖泊。镜里有徘徊的蓝天白云,有浮动的绰约人影。在这里你会感到心旷神怡,豁然开朗。这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滤涤黄河泥沙,供给人民清水,一昼夜生产可供一千万人最高标准用水量一天的兰州市自来水厂。你更会看到:有一百八十多公里长,纵横交错,遍布全厂的工艺管道;有高达三十六米,容量二万二千多立方米的大汽柜;有每分钟转四千多转,高速的涡轮压缩机;有一个机轴,重达二十吨的电动压缩机。这些东西,会给人们以伟大和惊异,但更多的是兴奋和骄傲。这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所产化肥一年增产粮食可顶两三个县粮食产量的兰州化工厂。当然,你可以驱车西去,参观永登水泥厂;你也可以掉车东来,访问兰州石油机器厂。这是撑天的六根大柱,也是压地的六朵奇花,它们给兰州以新的生命,新的光芒!
游罢归来,你可能满身燥热,一片疲倦,那祖国瓜果名城之一的兰州,是不会辜负它的嘉宾的。酒味芬芳的醉瓜、瓤砂汁多的西瓜、香气和顺的兰州瓜,再加上什么金塔寺、绿香瓜、金蛤蟆、铁蛋子……应该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惜你待不到冬天,欣赏不到兰州梨的世界。那也是花开多种,彩放各色的。柔和的甜味,浓郁的香气,是会清神爽意,解除疲劳。
亲爱的同志,真是“纸短情长,言不尽意。”而且我没有江淹生花之笔,即使连篇累牍,也不能表达兰州的万一。好在你要来了,在兰州,你就会感到它,前进的速度如天马飞驰,前进的声音如春雷轰鸣,雄伟里含有精致,刚健中包括柔媚,你会不知不觉的爱上兰州!


第8版()
专栏:

新放出的花朵
——看陇东道情剧“枫洛池”
梅兰芳
我前年到兰州去演出,曾经听说甘肃省老区、山区环县、庆阳一带有一种皮影戏,唱的是陇东道情,有丰富的曲调,悠久的历史。最近我看了由皮影搬上舞台的陇东道情剧团在京演出的“枫洛池”,觉得很好,愿意谈一谈。
皮影戏和戏曲有着密切关系,由来已久了,它们有很多的共同剧目。过去北京也很流行,那时叫做“影戏”,是由京东滦州来的,也称为“滦州影”。“影戏”里多数是采用春秋列国、五代残唐、西游记等等故事,能够整日半夜地表演连台本戏。它的砌末特别发达,楼台殿阁,山石树木,都在影戏的窗纸上出现,并且擅长灯彩、火彩戏。例如全本“混元盒”里妖怪摆阵,用若干盏灯演出许多的浓淡不同的妖魔幻影,都有熟练的技巧。京戏里有八本“混元盒”,我年轻时曾演过,这出戏就是采取了清朝宫里的昆腔连台本戏“阐教除邪”和影戏“混元盒”改编而成的。当然,影戏吸取戏曲的东西也不少,在交流经验方面,彼此都可以根据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创造。
陇东道情过去用在皮影戏中,形成了“陇东道情皮影戏”,现在搬上了舞台,就成为陇东道情剧种了。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演员会很自然地保留着皮影戏的若干动作。例如,用手指出的姿势,手脚岔开的行礼,身段的侧像比正像多,都还是皮影戏的痕迹。这些正是陇东道情剧种的独有风格,当然应该保留下来,但现在已经从皮影发展到由真人来表演了,我们就要有新的创造,如果还是一步一趋地过多的摹拟皮影,就没有这种必要了。同时我还希望皮影戏仍然继续进展,不要因为有了活人大戏而被抛弃,这才合乎“百花齐放”的精神。
“枫洛池”的剧情,只是采用了昆曲“渔家乐传奇”里邬飞霞、马瑶草、简人同、梁冀等几个人名,除了邬飞霞刺死梁冀以外,内容和传奇完全不一样。故事的层次清楚,有戏剧性,特别是“辨草”一场尤为精彩。“辨草”这场戏的情节非常复杂:后汉外戚梁冀,骄奢淫佚,虐害善良。他听说司农马荣的女儿马瑶草貌美,要马荣把女儿献出,马荣贪图富贵,表示应允,暗中却迫令渔家女邬飞霞代替己女献给梁冀。马瑶草和邬飞霞先后逃走,邬飞霞行侠仗义,顶替了马女投入梁府,马女不敢连累别人跟踪而至,梁府来了两个马瑶草,所以梁冀要辨出二草的真假。
我喜欢“枫洛池”的戏剧性很强,类如,马荣认假为真之后,真瑶草忽然出现;梁冀不信丫环是真,叫她背诵年龄籍贯。这些地方安排得相当紧凑,观众看了,都不免替真假两草担忧,可以说是戏里的高潮。当然,如果经过再度加工,把突如其来的情节交代得更清楚些,更合理些,这个戏就更完整了。
苏琴兰的马瑶草,嗓子好,唱法好,高音不费力,低音会找“落劲”;“侠代”一场,马瑶草逃到素不相识的书生简人同家里,简人同问明了她不幸的遭遇,留她躲避一晚,两人秉烛夜坐,他们各有拿起衣服替对方遮寒的身段,做得细致而富有感情。这里马瑶草有“观君子秉烛端坐令人敬……”和“我这里睡朦胧惊魂不定……”两段唱工,能够充分表达她对简人同由敬而爱的感激心情。
杨连珠和王素绵前后分饰邬飞霞。前面逃出渔家的场子里,杨连珠紧紧地掌握了邬飞霞愤慨惊慌的心境。后面“辨草”的场子里,王素绵把邬飞霞变幻多端的种种智谋又生动又细密地表演出来,一个渔家少女当着一个老奸巨猾的太师面前,指挥如意地玩弄诸般手段,造成了台上一层追一层的紧张气氛。这三位青年女演员唱演都好,她们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
景乐民扮梁冀,表演老练,身上没有僵劲;动作不多,都能恰到好处。“辨草”一场,马荣、邬飞霞、马瑶草三人都有大段唱工,他长时间的高高坐在正场椅上,有时候变换一下坐的姿式,配合着简单动作,不僵不火,适合梁冀的身份,并且脸上有戏,看出他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老演员。
最后一场“刺梁”,我有一点小小的意见:邬飞霞在行刺之前,来回走动,大概是说明她心慌意乱,但她的动作好像缺乏节奏性;床前悬挂着的那把宝剑,一度落在梁冀之手,而且一再向邬飞霞刺去,这在表演上是一个问题。舞台上的刺杀,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可以用互相夺剑夺刀的方法,相反地,以弱对强,就不能那样做。昆剧的“刺梁”是一针刺死梁冀,并没有宝剑。宝剑如果到了梁冀手中,他可以按剑不动,呼唤护卫来捉拿刺客。观众有了这样设想,就会减低戏剧的效果。
陇东道情剧团成立不到两年,已经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为我们戏曲界增添了新生力量,这是在百花齐放中新放出的一朵花,它的前途必然是一天比一天蓬勃发展的。


第8版()
专栏:

在车间 郭煌
转炉喷射熊熊的火焰!
像岩浆怒涌!海浪飞溅!
白热照得灼人眼痛,
炉门口,忙碌着一个青年。
铁水映得他浑身发红,
汗珠沐浴他坚毅的脸,
他双手抡起长柄钢钎,
?向火山似的炉膛里面。
他是在用钢钎写诗啊,
蘸着火红的铁水,火红的誓言,
鼓风机的声音在炉膛里嗡嗡,
好像在歌唱他的干劲冲天。
支委走来问看没看公报和决议,
他像没听清,指了指心间;
当我走拢递给他一杯茶,
看见他啊!把决议紧贴在胸前!


第8版()
专栏:

看了公报干劲高
苏靖
看了公报心头亮,
日夜车水劲更强,
车的银龙滚进田,
车出万顷黄金浪。
看了公报干劲高,
五湖四海当水瓢,
浇的棉花像小树,
浇出满枝银桃桃。
看了公报齐欢唱,
歌唱党的好主张,
唱的旱魔喊投降,
粮、棉笑登丰产榜。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一只铅笔头
廖坚
铁道部搜集的革命历史文物中,有一只用剩的铅笔头,削得尖尖的,只有寸来长,用一条线联着。看卡片上的说明,才知道这是过去中长铁路的苏联专家在工作中使用过的。苏联无偿地把中长铁路移交给我国以后,这只铅笔头就和铁路其他东西一样,被我们的铁路局作为历史文物保存下来了,并且用它向铁路职工进行过节约的教育,起了示范的作用。
当今天党的八中全会号召全国人民厉行增产节约的时候,不禁又想起了这只铅笔头,苏联专家的节约精神,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在我们的工作中,不够节约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不久行政科还向大家指出了对办公用品的某些浪费现象,如在废纸箱里常常夹杂着成张的好纸、能用的铁笔尖、大头针、回纹针、复写纸等……。这些看起来只是小事,但还是有人办不到,可见并不是小事。厉行节约,人人有责。我们坐办公室的同志,也应该好好想一想:我怎样响应党的伟大号召呢?我对公共财物作到了应有的节约和爱护吗?然后,你就会想到那只铅笔头,的确是一件很好的文物了。


第8版()
专栏:

尧山远望  陆鸿年


第8版()
专栏:

出厂之前  刘大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