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万棹齐发,鼓浪前进
山柏
在“新观察”上读到一篇介绍爱国的历史家谈迁的文章,很受感动。十七世纪有位穷秀才立志修史。可是一无钱买不起书,二无图书馆,可以借书。只靠自己两条腿登山涉水,脚磨起了泡,到处求人,借抄材料,从青年时起一直干到白发年迈,才写成一部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完成了的初稿曾被人偷走,可是困难压不倒有心人,谈迁哭了一场之后,又从头干起,终于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得以问世!
我国历史上像谈迁这样的人,是不少的。劳动人民最敬重的就是这种不怕困难,为大家办事,奋不顾身的英雄。因此,愚公移山的故事传为美谈。
在旧社会里做好事,非但得不到统治阶级的帮助,而且还要横遭压迫,甚至杀身延祸。在新社会里做好事,就有个根本不同之处,得道多助。整个社会,集体的力量,各种有利条件,在等待着每一个劳动者去运用。如果谈迁幸而生在今天,当他看到我们在文化设施方面的种种优越条件,他将怎样高兴啊!他的“国榷”何用三十年才完成?
当然,困难总是有的,天下决无现成的筵席。那只有在神话里才有。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解放了生产力,可是创造发明,劳动建设,总还是要充分发挥主观的力量。老话说,万事齐备,只欠东风。可是光有东风,自己不先去把万事备齐,也还是打不赢仗。客观情况根本不许可,而盲目胡来,固然要失败;客观情况许可,而畏难却步,那末东风尽管刮得猛,也还是烧不了曹营的船的。
上海传来消息,老工人潘阿耀反复数次改革工具,使穿孔机提高了产量七倍多。目前他还在继续和同志们一起钻研,准备创造更大的成绩来迎接国庆十周年。潘阿耀所在的工厂谈不上规模宏大,设备先进,是一个简陋破烂的摊子。可是他从解放以来,一直实干苦干巧干。1950年就当选为全国劳模。没有识得多少字,也并无现成的技术资料,就凭自己艰苦奋斗,发明了制造无缝铜管的方法。十年来他不断努力,多所建树,从制造无缝铜管发展到制造无缝钢管。大跃进以后,他充分挖掘旧设备潜力,利用废旧料革新设备,更使“老爷”的机器,变成自动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他的革命精神带动了全体工人,他的厂已成为上海市八面红旗之一。全国像潘阿耀那样的英雄人物是很多的。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发挥主观力量,去完成并超额完成国家的任务。条件不足,他们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百折不挠,取得胜利!只有那种被困难吓倒,被一时一地一事或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抛弃了对一般情况的实质作科学分析,因而松劲泄气的人,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如果潘阿耀生在谈迁的时代,我们固然不能断定他对社会会一点贡献也没有,说不定他也能对某件生产工具进行少许改革。但是可以断定的是,活在今天的潘阿耀,是必然会对国家做出很大贡献来的。支配谈迁的是某种朴素的正直的人生观,而领导着潘阿耀们前进的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要说条件,这就是最根本最有利的一个条件,有了它,我们便能无往而不胜。一个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的高潮正在掀起,让我们在各个生产建设战线上大献身手,万棹齐发,鼓浪前进,像谈迁和潘阿耀那样干起来吧!


第8版()
专栏:

寻人启事
应选
最近,我们机关布告栏里张贴出一张奇怪的寻人启事,上面写道:
敬启者:本机关门前那堆煤核,近来逐渐增多。看来,是
有人天天从伙房后面那堆煤渣堆里捡来的。捡煤核,节约原
煤,值得表扬。但这个悄悄捡煤核者是谁呢?在各部门查询数
次,终没查出。最近,机关即将召开增产节约积极分子会议,
拟邀捡煤核者参加,希该同志速来报到。知该同志姓名者,
请速告知。
机关办公室启
寻人启事贴出好几天,虽然那堆煤核似乎还在增多,但捡煤核者仍无下落,真怪!
这天,我在食堂吃饭,透过伙房敞开的那个大窗户,瞧见一个农民打扮的老汉,正在和专管烧锅炉做饭的炊事员小王谈些什么。这老汉,赤红脸,紫胸脯,花白的长须,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只听他对小王说:“小伙子,别轻看烧锅做饭啊!这里面,也有学问哩!懂吗?添煤时,要勤添、少添,锅炉要常掏,让煤尽量烧透。不过任你把煤烧得再透,煤渣里总还有些煤核。这就得勤俭点,抽工夫捡捡。不是么,咱这儿厂厂矿矿的,用煤多,大伙得精心节约呀……”
小王听得出神,熊熊炉火映红了脸,脱得光脊梁,汗水涔涔。老汉一边讲着,拿出手巾,给小王背上擦拭几下,笑得两眼眯?,说:“勤俭二字,是咱的本色。青年人啊!学会过日子吧,将来娶个好媳妇。”说着,呵呵大笑着走了。
我向小王打听这个老汉是谁。小王告诉我说,他叫李月桂,是财务科李科长的父亲,看儿子来的,在机关呆了十多天,明天要回家了,因为小王和李科长他们是同乡,所以他特来向小王告别。“嘿!这个老汉,年近七十了,你瞧他那股子精神,多旺啊!我们那儿十里八里的,谁不知他外号叫‘火神爷’!”小王说:“解放前,他给地主‘黑财迷’种地。那一年,庄稼丰收了,穷人们的血汗换来的粮食,都给‘黑财迷’交了地租。月桂大爷吃不了这口气,一天夜里,打了个地洞,在‘黑财迷’仓库里点一把火,把‘黑财迷’家粮食钱财烧的精溜光!事后,他带着家小闯了关东,直到解放后才家来呀!当年,人们像神话似的传诵:是火神爷替穷人打不平。后来人们就这么管他叫‘火神爷爷’了!”
“现在,他在村里干啥呀?”
“成立人民公社,本来让他住敬老院;可是,他不住,要给公社食堂烧锅。他给自己起了个职务名称,叫什么‘烧锅员’。在咱机关呆了十多天,就挂念他食堂那堆煤啦!说临来时没给盖几张席子,怕给雨水冲淋,损耗了。”
过了几天,机关里的捡煤核者是否有了下落,我不知道。不过这天下午,我在屋后散步,只见李科长一个十来岁的儿子李小林,提着篮儿,在一堆煤渣跟前捡煤核。孩子弓着腰,头也不抬,那个认真的样儿,真叫人喜欢!我说:“小林!原来给我们机关捡煤核的是你呀!”
小林抬头看看我,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只说:“叔叔,来,咱一块儿捡呀!这里的煤核,可多哩!你瞧,我爷爷在这儿的时候,天天来捡,都没捡完。爷爷走了,把任务交给了我;爷爷说:只要我把这堆煤渣里的煤核捡完了,他就给我捎来两只小白兔!”(附图片)
〔沙更思插图〕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革命意志的胜利
科学教育片“生命的凯歌”纪录下了一场医学史上空前未有的奇迹。上钢三厂司炉长丘财康同志被一千三百度高温的钢水烫伤了。病人被送到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伤势十分严重,能不能治好呢?于是,一场激烈的斗争展开了。
根据美国烫伤权威的报告,烫伤面积在70%以上的死亡率是100%。眼前的病人烫伤面积已达到89.3%。是迷信权威,对病人作消极的尽人事的治疗,还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动群众的力量积极治疗呢?党支持了敢想敢干的年轻的医生们;用阶级观点教育了医务工作者们,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贯彻了为工农服务的精神,从死亡的边缘夺回了丘财康同志的生命,从绿脓杆菌嘴里夺回了丘财康同志的腿。当五个月以前,我们看到丘财康同志健康而愉快地出席上海市第二届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为党领导科学卫生事业的巨大胜利而欢呼呢?
丘财康同志对医生说:“你一定要救活我,炼钢炉前需要我,妻子、儿子我都放得下,可是炉子放不下。”当他见着爱人时,第一句话就问:“党费替我交了没有?”我们怎能不为丘财康同志的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心的高贵品质所激动呢? (沅)


第8版()
专栏:

假日
放平小会计在清水河边垂钓,老社长在斑竹林里打鸟,业余文工团在排练新戏,运动员在球场蹦蹦跳跳。是谁在山坡上唱山歌?是谁在井头上唱小调?食堂里的大娘边听边剁着菜
刀,她们要叫大伙儿吃得很好!党委书记的兴致也不小,带着全家穿过了林间小道,他们走进了一个小村庄,那里的孩子正在妈妈怀里欢
笑。客人们受到殷勤的接待,书记和群众亲切地握手问好,他们像亲戚又像朋友,互相谈谈心,也开开玩笑。天黑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来了,广场上灯光如昼,人影摇摇;台子上一阵吹打,一阵弹唱,欢悦的心情像起伏的波涛。演员演得好,唱也唱得妙,孩子们乐得吹起了口哨,星星和月亮也在看戏,牛郎和织女最喜欢这样的热
闹。牛郎哥哥织女姐,请到另一处去瞧瞧!还有一群年青人更加活跃,欢迎你俩参加他们的舞蹈!


第8版()
专栏:

定苗
 巴波
高粱锄第三遍时,定苗了。
苗长得又黑又壮又全,谁见了都忍不住要称赞。
我们顶着太阳,淌着汗水锄着。
小锄掀起泥土的细浪,地里响起一片欢乐的“嚓嚓嚓”的声音。
小锄像一只灵活自如的手,按一定距离留下苗子,动动根,培培土。
小锄像小鸟,在地面上快活的滑翔。小鸟像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的头上快活的鸣啭。
小伙子和姑娘们,在散兵线上像射出去的箭的箭头。射出去的箭的箭头,总是领在前面。
我,这个捏笔杆的,活了多大一把年纪,如今,才进入劳动的世界。小锄在我手中生疏而又沉重。顾了定苗,顾不了锄地;顾了锄地,又顾不了定苗。不久,就落在大家的后面了。
只有生产队长和我肩并着肩。
他叮咛着:
“别急呵!劲头要能顶到底!”
他叮咛着:
“别急呵!每棵苗都要动动根!”
他叮咛着:
“别急呵!绊倒了的苗,一定要扶起来!”
他叮咛着:
“别急呵!过去俗话说,‘打仗伤人,锄地伤苗’。现在,伤一棵苗,国家要少收二两粮食呵!”
他叮咛着……
我再也不是手中感到重量。而是,为了祖国,肩上感到了重量。
生产队长的脚步快了。小锄在他的手中,轻快地挥动着。他追过了大家。他锄到了地头。他回过身,又接我的垅锄过来。他满头是汗,但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觉察。
他,拉了我一把,同时,补足了一个人在生产上的落后状态。
于是,我们能够又以散兵线的阵势,在另一块高粱地同时开始。
这时,生产队长的满头汗珠,在我的眼中,像无数颗钻石,光芒闪闪。


第8版()
专栏:

“大家都是胜利者”
当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热烈举行着的时候,我国首都的银幕上正在放映苏联彩色记录片“青春时代的开始”。这部纪录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的片子,吸引着观众们的注意。这虽说是两年以前的事情了,但影片仍然引起我们对国际青年之间的和平和友谊的向往。
四十六个国家的运动员代表聚集在莫斯科。运动场上青春的行列在显示着力量,友谊的花朵盛开着。影片报道了节日的盛况,报道了运动员们创造的各项新纪录和优异成绩。紧张、激烈的田径赛,精采的跳水表演,优美的体操、健壮的举重……这些都那么引人入胜。但是,影片中最珍贵的还是那种纯真的友情。尽管人们的信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大家对和平和友谊的愿望却是相同的。在这个运动会上,谁是竞赛的胜利者呢?影片说“大家都是胜利者!”不错,人们战胜了各种阻挠和隔阂,共同获得了珍贵的友情,大家都是胜利者! (林)


第8版()
专栏:

千里马在奔驰……
郑襄汝
1956年春天,金达莱花开放的时候,我曾访问过朝鲜的一些村庄和几个城市。记忆里交织着生气勃勃的和平建设景象和战争的惨重创伤。一个个新建农村的茅屋瓦舍浮现出来,那新复的茅草润泽,那淡黄、橘红的瓦舍色彩,都历历如在眼前。它们挺立在战火烧过的山野里、平原上,显得那么庄严有力,那么美丽!但那还来不及全部整治就绪的颓垣断瓦、弹坑枪眼,被削去了身躯和烧焦了的树林,被炸成一个个深坑而割碎了的耕地,……这些印象也同样难于忘记。朝鲜农民经心喂养、繁殖着牲畜,翻种着土地,村庄里、田野上生气活跃,有的农业合作社甚至用上了拖拉机和收割机;但由于牲畜在战争里损伤过多,在田间也不时看到人拉木犁的艰难情景。
在那被人们誉为“不死之鸟”的英雄城——平壤,我住在一所舒适、讲究的旅社里,散步在雄伟、美丽的斯大林大街上,林荫和花香让人感到和平的幸福。牡丹峰剧场的精彩演出,使人喜悦。我曾到普通门大街工人住宅区一个建筑工人家里去作客,他们的房间宽敞,光线明亮,空气好,室内清洁,布置雅致。我赞赏不已。主人告诉我,他们战时住在防空洞里,阴暗和潮湿,夺去了他唯一的小女儿的生命,他的妻子也由此身体常病。
“战争给许多家庭带来灾难,这算不了什么,我们总算熬过来了。现在我们有了温暖的家。我们得赶快建设,给社会主义打实基础。根基实了,敌人再恶也打我们不倒。”
他的话是对的。他的话和那昼夜不停息的机器轰鸣声、清除废墟修筑马路、建造房屋的嘈声音,一起留在我心里。
想起这些的同时,也记起了敌人的毒辣和他们早已吹破了的牛皮。他们妄想把平壤这个城市从地图上取消,把它变成一座死城。平壤向世界证明,它是巨人,它是英雄。虽然它遭受的灾难是惨重的,敌人曾不惜血本向它倾倒了无数吨钢铁,街道、房屋被炸得稀烂,原来的街道认不出了,也几乎找不到一所完整的房屋,但平壤活着,没有死。当时,居民、工厂、机关、学校……,都转入地下作战。那著名的牡丹峰剧场曾被敌人炸为一堆瓦砾,但它没有停止演出,它在斜深度九十米,垂直四十七米的牡丹峰地下,又建起了一座战时剧场。
拿这些零零碎碎的杂乱回忆来和以千里马之势向前飞奔的今日朝鲜作比,自然是太陈旧了。但这回忆却帮助我较深刻地理解今日的朝鲜。
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千里马”展览会上,我既为那表明辉煌成就的数字所吸引、感动,也不愿轻易从一些有趣的图片前面走过。许多展出的材料,都显示着英雄的千里马腾空奔驰的雄姿。
这些是我记忆里的城市吗?如今,从哪儿去辨认它们旧日的容貌呢?它们是那么雄伟,那么妩媚。过去是杂草丛生的荒野,如今是楼房耸立、马路宽阔的大街;过去是发散着战争、死亡气息的废墟,如今是热气腾腾的工厂。它们比战前更美、更好。我们所熟悉的平壤,在战后的短短日子里,已初具规模地重建起来,现在人们又以火热的劳动,把它打扮得更雄壮,更美丽。大学生们,以六十天的时间,修好了一条大同江岸的游览路;战时,杂草丛生的东平壤荒野上,新建了一条漂亮的青年大街;建设大学的学生们,以三个月时间在牡丹峰山麓新建了一个青年公园。过去,这里行人罕至,现在游人如织,绿草如茵。金日成综合大学的学生帮助修建的西平壤中心广场,平壤市民把它命名为毛泽东广场。最使人惊奇的是平壤建造住宅的速度,据统计平均每十六分钟装配好一套劳动者的住宅。
在遭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农村,正出现着奇迹。人拉木犁,已成为朝鲜耕作的历史。目前,拖拉机的马达声响彻田野,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出现在海拔一千米的高原上收割麦子。在林业方面,每年展开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伐木场上运送材料机械化了,飞机在撒药治毛虫。英雄的朝鲜人民不但向农村机械化进军,而且还提出了豪迈的目标:明年全面完成国家电气化。目前,从新成川到阳德,已铺设电气化铁路。朝鲜是著名的山明水秀之邦,水源丰富,江河泉流多,利用水力发电,有充足的自然条件,他们正在扩建水电站。群众的干劲是十足的,以水丰水电站的堰堤扩建为例,工程提前一年零四个月完成了。
展览会虽然不算很大,但洋溢在那许多展品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感染、鼓舞了每一个观众。“千里马”正在勇往直前地奔驰!英雄的朝鲜人民的冲天干劲,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第8版()
专栏:

西洋景
“新的一代”
王平


第8版()
专栏:

配电工(油画)
 张隆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