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因地制宜制订种麦计划 增产措施落实到队到田
河北新疆陕西北京部署秋播保证适时种好
据新华社讯 河北各地人民公社,总结今年小麦丰产经验,及早动手准备秋麦播种工作。
今年河北省小麦普遍丰收。最近河北省农林厅、科协等联合召开了小麦增产技术讨论会。会上,省委号召充分运用今年的小麦增产经验,保证秋麦种好、管好,实现明年小麦更大丰收。省委还提出播种计划、包产、用工、投资、肥料、种子、工具、农药等项措施必须迅速落实到各生产小队。
河北省各人民公社、生产队在贯彻执行措施落实的过程中,鼓干劲、争上游、劲头越来越大,一般种麦准备比往年动手早、抓得狠,而且还作出了增产的具体计划。到8月3日的统计,全省准备好麦田肥料五百亿斤,占种麦用肥30%;在水利建设上一面对现有水源和灌溉机械进行全面检修,一面打井开渠、蓄水,扩大浇地面积,全省麦田水浇地面积可达到总麦田的70%;为了实现合理密植,各社队都备足了种子,一般每亩留种二十到二十五斤。
为了保证种好,各地都重视了土质和茬口的选择,全省90%的小麦可种在留麦地和白露节前收获的谷子、玉米等早茬作物地里。早茬麦约比去年多30%,晚茬麦仅占10%,由于今年选的茬口好,就能保证适时播种。现在不少县、社还开展了工具改革运动,检修和添置深耕、播种工具。留麦地正在进行伏耕,以便晒垡蓄水保墒。
为了实现全面增产,在进行播种准备工作的时候,各地都采取了一手抓高产,一手抓低产和以丰产田带一般田的领导方法。
大抓丰产田是获得今年夏季大丰收的宝贵经验,全省计划在1960年普遍搞四百斤以上大面积丰产田。
本报乌鲁木齐20日电 天山南北冬麦播种工作即将到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人民公社正加紧伏耕,大搞积肥,力争把冬麦种好种细。据自治区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冬麦播种面积将比1958年扩大二百万亩左右。
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今年夏收前就抓紧了扩大冬麦面积的准备工作。根据多种多收的方针,指示各专区、自治州和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提早讨论和安排冬麦播种计划。各地经过讨论后,普遍提出了扩大冬麦面积的计划。自治区对各地上报计划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劳动力和铁路沿线人口增加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安排,然后下达了全区冬麦播种面积的计划。目前这个计划已落实到人民公社。
为保证明年小麦丰收,自治区领导部门在南北疆分别召开了种麦准备工作现场会议,会上还总结了今年小麦丰产的经验。各县和人民公社在会议之后,陆续召开了丰产经验座谈会,因地制宜地订出了种冬麦的技术措施。目前全疆在边收边打中已选好将近三分之一的冬麦良种。各地人民公社在夏收接近结束时,立即组织了犁地专业队,抓紧伏天时机伏耕冬麦地,力争把大部分冬麦地在伏天耕一遍,深度要求达到二十公分以上。现在各地正在大力准备肥料。
本报西安20日电 中共陕西省委要求全省各地大抓有利因素,战胜各种困难,保证作好秋播工作。
省委已指示各地要抓紧片雨阵雨,抢墒深翻麦田;同时大搞小型水利。在小麦主要产区的关中地区,现有能灌溉的约七百万亩左右麦田,需要扩大到八百万亩左右;有条件灌溉的地区,应抓紧平整土地,没灌溉条件的地区遇雨时及时耙地保墒。
省委还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积肥运动,同时继续推行合理密植、精选良种、实行条播,保证及时播种。
为了加强领导和调动群众积极性,省委提出:8月底以前要把秋播面积、产量和增产措施落实到生产小队,发动群众鸣放辩论,总结经验,鼓足干劲;从备耕、播种直到收获,固定专人,实行指标到田、措施到田、管理到组、责任到人的检查验收责任制度;继续开展大面积丰产竞赛运动,支持和鼓励高产田;播种期从省、专区到县要成立指挥部,由党的第一书记亲自挂帅。 (吴钢)
本报讯 北京郊区广大农民提早准备秋播,力争明年小麦获得更大丰收。
今年郊区的一百多万亩冬小麦,经历了晚霜、干旱、冰雹的侵袭,但单位面积产量仍比去年增加两成多,总产量超过去年36.7%。
最近,中共北京市委召开了有各级党委书记参加的会议,总结了今年小麦丰产的经验,部署了秋播工作。会议上初步安排了今秋种麦面积,统筹安排了蔬菜、经济作物和小麦播种面积的比例,在不影响扩大菜田的原则下,尽量多种小麦。
目前,郊区秋播准备工作已经展开,各公社正在规划麦田,发动群众讨论指标和增产措施。关于种麦地块、籽种、肥料、劳力安排、耕种工具、水利设施,要求尽快落实到各生产队。顺义区各人民公社已开展了积肥突击运动,为每亩麦田准备了近四千斤肥料。
北京市有关单位正在加紧支援种麦准备工作。领导农业机械工作的部门已经为种麦准备了两千多台各式播种机,一些损坏的拖拉机正在修理。管理种籽的部门最近召开了种籽调拨会议,组织各区调剂优良麦种。 (王昭钺)
本报讯 扬中县各人民公社在加强中稻后期管理的同时,积极做好秋种的准备工作。
扬中县今年秋种的动手时间比往年要提早一个多月,准备工作也愈做愈充分。各公社管理区首先从充分发动群众总结今年夏熟大丰收的经验入手,因地制宜讨论制订了秋种布局,并迅速落实到队到田。今年的秋种布局根据既提高单产又增加总产,既照顾一季又考虑全年的原则作了合理的调整:保持一定数量的单种麦田,扩大三麦绿肥夹种面积,使单产总产都有增长,三麦、绿肥都能跃进。
为了保证今年秋种作物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基肥,各公社、生产队都抓住夏季遍地皆青,肥源充足,造肥肥效高的特点,安排了5%以上的劳力大沤肥料。目前为止,已积各种肥料二千六百多万担,平均每亩秋种田有基肥一百五十多担。全县十多万头猪羊所积的精肥,留作麦子越冬、返青追肥使用。
各个公社生产队都特别重视选种工作。选好的种子确定专仓、专人保管,并用草木灰封头,防鼠虫咬蛀。
为了解决秋收秋种劳力不足的困难,各个公社生产队都在动手整修旧农具,改制新式农具。同时,各地都加强耕牛保护。全县二千三百十九头耕牛,现在头头健壮,都在八个膘以上,争取头头耕牛十个膘以适应秋种的需要。
(倪志民)


第3版()
专栏:

鼓足干劲 加强措施 奋战干旱
陕西青年农民力争秋粮丰产
本报西安19日电 在开展丰产田运动中,陕西省青年成为一支巨大的力量。据最近的统计,全省参加秋季丰产田试验的共有一百五十多万青年。他们组织了十万多个青年丰产队(组),在一百四十九万多亩土地上培植了各种作物。从陕北各级团委最近对丰产田检查的情况来看,玉米、谷子、高粱、糜子、棉花、马铃薯等丰产田生长情况都比往年好。关中等地的棉花、玉米、水稻等青年丰产田,在灌溉、施肥和田间管理上都比往年细致。
自从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同志夏收后在乾县烽火公社烽火生产队青年座谈会上,提出要认真总结今年小麦丰产经验,继续鼓足干劲,大搞秋田丰产运动以后,全省各地青年普遍学习了这个指示,积极参加总结小麦丰产经验,扭转了部分人中的松劲情绪,掀起了秋田丰产运动。
今年,陕西省除了陕北地区和陕南、关中少数县以外,大部分地区都遭受了旱灾,广大农村青年为了夺取秋田丰产,热情参加了抗灾斗争。青年们白天修渠打井,黑夜担水点浇,充分显示了不畏难的战斗精神。为了战胜旱灾,保证秋季丰产田丰收,各地青年纷纷发起竞赛,提出“天下雨要丰收,天旱也要丰收”的豪迈口号。铜川市农村青年到处寻找水源,修水渠,随修随用。据该市富平、流曲、柳林、小丘等公社的一千二百多个青年队(组)的统计,7月下旬共挖出泉水八十八眼,修渠十六条,灌溉秋田一万八千多亩。其中富平公社解放青年农场的二十七亩四分丰产玉米,三十七亩半丰产棉花,都浇水两次以上。
各地青年在竞赛中,都是一方面抗旱,一方面增加丰产措施,加强对丰产田的管理。据铜川、咸阳、兴平、大荔等县、市的调查,锄草、防虫、施肥都比原来增加一遍到二遍,中耕次数也增加了。大荔县业善公社生产队的旱地丰产棉花,由于青年生产队利用点浇的办法抗旱,同时增加了中耕保墒的次数,现在棉花株高五尺,每株都有二十多个老桃。
各地青年在秋季丰产运动中,都十分认真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有些公社为青年们建立了农业技术学校,聘请农业技师或有经验的老农担任教师,定期的为青年丰产队(组)上课。绥德县四十里铺公社的各青年丰产队(组)都聘请了老师,做什么学什么。如施肥时就学习各种肥料和土壤的关系,肥料作物和施肥的方法等。他们在学习中着重总结过去丰产的经验,以便更合理地运用这些经验。这个公社的各个青年丰产队(组)经过学习,作业技术普遍提高了。如灌溉丰产玉米地就采取了早晚灌、小水勤灌、开沟灌的办法,以减少蒸发量。
许多青年丰产队(组)在秋季丰产运动中还创造了很多新的生产经验。如榆林县城关公社三岔湾青年丰产队创造了“以沟变垅”的玉米栽培方法。当地夏季风大,过去引种金皇后玉米等良种,由于秆高棒大,年年倒伏减产。“以沟变垅”的作法就是把玉米播种在八寸多深的沟里,幼苗一直在沟内生长,等到玉米进入拔节期,就把沟填平,然后培土(培五、六寸高的土)。这种方法好处是可以保护幼苗期不受风沙之害,并且在拔节期增加根群(比一般的种法多两圈根群),有效地防止了倒伏。现在这个青年丰产队用这种方法播种的十九亩玉米,每亩有三千多株,秆高一丈以上,叶子有三寸宽,平均每株都有二个至三个棒。这个生产队还创造了“垅种马铃薯”,可以防止夏季发生霉烂现象。 (朱波)


第3版()
专栏:

多种再多种 为己又为人
江西再扩种五百万亩晚秋增加粮食储备支援灾区
贵州山区农民雨后蓄水保水趁墒抢种小杂粮
本报南昌20日电 中共江西省委在前几天召开的全省电话会议上,号召全省人民在已播种两千万亩秋季作物的基础上,在最近一个星期再扩种五百万亩晚秋作物,最大限度地实现多种多收,以增加自己的粮食储备,并支援全国受灾地区。
江西今年秋季生产形势非常好。全省播种的两千万亩秋季作物,由于播种适时,播种质量高,生长十分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7月上旬以来,虽然部分地区发生了旱灾,给作物的生长带来一定影响;但全省受旱面积不过四百万亩,经过二十多天的抗旱斗争,又加最近普遍落雨,受旱作物已基本上解除了旱灾的威胁。未受旱的作物因为得雨生长更好。早稻的大丰收,秋季作物的生长良好,大大鼓舞了全省人民的革命干劲。
江西各地自8月10日起降雨,据最近统计,降雨达五十毫米以上的地区占全省50%,二十至五十毫米的地区有30%,其余地区也落了二十毫米的雨。全省人民立即抓紧这一有利时机,迅速掀起了新的抢种高潮。到18日的统计,全省已抢种了大豆、荞麦、玉米、红薯、粟、绿豆等晚秋作物一百四十万亩。
在这场扩种突击战中,许多地区提出了“多种再多种,为己又为人”的战斗口号,动员了50%以至80%的劳动力投入战斗。修水、吉安两县各调集了十万劳动大军,日夜奋战田间。修水县两天中抢种下各种晚秋作物四万亩,吉安县决定在突击周内抢种八万亩。瑞昌、南城两县抢种大军由各级党委书记亲自率领,两天内共种下晚秋作物十万多亩。
在这场战斗中,人民公社显示了他特有的巨大作用,大兵团作战和大协作组织得更合理更有秩序。各地抢种大军一般都按作物编成专业队,各自负责抢种。在专业队内部也有明确的分工,翻地的翻地,施肥的施肥,下种的下种。因此,规模大,任务多的这场突击战斗搞得有条不紊。抢种不仅抓住了时机,而且保证了质量。各地在大协作中,一面坚持等价交换互助互利的原则,一面发挥了患难相扶的共产主义风格。吉安县抢种中,万福公社的官汲、永春十七个大队主动组织了九百多个社员,带了耕牛和农具去支援田多劳力少的净坑、红星等九个大队。因此某些地区在抢种中的劳动力、耕牛、种籽等困难便顺利解决。 (李久泽)
据新华社讯 贵州山区普降喜雨,各族农民抓紧雨期大力蓄水保水,抢种晚秋作物。近一周内,已抢种秋荞麦、洋芋等作物一百三十六万亩。降雨较多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铜仁专区,大部分水田基本蓄满了水。
8月4日以来,贵州山区普遍连续降小雨和中雨,雨量在五十毫米左右,夏旱现象已趋和缓,部分地区基本上解除了干旱威胁。在“滴水必争、力保丰收”的战斗口号下,各人民公社迅速妥善安排了劳力,及时组织了雨期临时突击队,一面抢水灌田,一面趁雨种植晚秋作物。仅据水城县雨后两天的统计,就有五万多人修补了四百六十七条拦山沟和三千五百多处山塘水坝,使60%以上的水利工程蓄满了水。
在抢水抗旱和抢播的同时,各地还加强了大秋作物的田间管理,投入中耕、追肥、积肥的劳力,一般约占30%左右,基本上做到了抗旱、田间管理、秋播三不误。


第3版()
专栏:

贯彻“自繁自选自留自用”方针
建立基地增产蔬菜种子
据新华社20日讯 农业部和商业部最近在北京召开蔬菜种子座谈会,要求各地进一步贯彻“自繁、自选、自留、自用”为主,辅之以调剂的方针,建立蔬菜种子繁殖基地,大力增产蔬菜种子。
参加座谈会的有河北、山东、河南、辽宁、北京等五个省市和有关县、市、公社代表。根据汇报,各地蔬菜种子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由于菜种准备充分,今年秋菜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一倍多,而且支援外省三十四万多斤蔬菜种子。
会议指出,繁育蔬菜种子是完成和超额完成蔬菜生产任务的重要条件。为了使蔬菜生产得到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种子,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蔬菜种子的生产,每一个县市,每一个人民公社都应当在最短期间力争蔬菜种子自给,并且要有一定数量的储备种子,以备遭受自然灾害时补种。为了作好必要的调剂工作,各省市和蔬菜各产区应当抓紧建立蔬菜种子繁殖基地,在技术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援,努力把种子基地经营好,以便从这些基地取得一定数量的商品种子。此外,还要严格选种,改进采种技术,提高种子质量。
会议要求各地全面安排当前的秋菜种子生产,对明年春菜夏菜种子也要及早作好准备。


第3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宁夏滩羊丰收
宁夏回族自治区滩羊大丰收。
自治区今年春夏两季共产山羊、绵羊羔一百多万只,羔羊普遍生长健壮,成活率达90%左右。有15%左右的母羊一年产了两次羔,许多母羊并且一胎产三羔或四羔。现在,全区共有山羊、绵羊比去年年底增殖了42.2%,超额19.9%完成了今年的生产计划。
内蒙古饲养珍贵皮毛兽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海拉尔、集宁等地的动物饲养场,从去年建立到现在,已经饲养了四百多只银黑狐、北极狐、水貂、海狸鼠、麝鼠、紫貂等珍贵的皮毛兽,并且开始试养区内捕获的水獭、貉子等。
无锡水蜜桃丰收
江苏省无锡水蜜桃今年空前丰收。每亩平均产桃一千斤至一千二百斤,全县总产量达到十万担以上,比去年增产一倍左右。
无锡县的水蜜桃以果大、汁多、味甜闻名各地。


第3版()
专栏:

“地瓜公社”
——潮汕平原一朵花
尹石
大暑时节,从汕头乘车向潮汕平原东部前进,约莫五小时,到了广东省最东部的一个公社——饶平县东界公社。公路两旁青翠欲滴的田野上,出现了一幅十分引人注目的景色:一边是千蔸万棵稻秧满布的水田,一边是千枝万叶薯藤蔓延的土地。人们脑海里顿时浮上了一种强烈的印象:在这里,水稻和地瓜(甘薯)真是“平分天下”了。
背山临海的东界公社,纵横约有二十多里,东面翻过大簿山就是福建省诏安县的境界,南面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东海近海岛屿的浮影。不知多少年来,这里就以盛产地瓜出名。因此,“地瓜公社”自然而然地成了东界公社的代称。
真是名不虚传啊!从春天到冬天,这里遍山遍野都爬伏着地瓜藤。在这个万物生意勃勃的仲夏季节里,走在东界公社的田野上,到处可以看到春夏两季地瓜衔接生长的情景。即将收获的春种地瓜,茂密的藤叶满畦满陇地蔓延着;刚插下的夏种地瓜,伸展着几片嫩叶,整齐地排成了行列。在这个只有三万多亩水旱田的公社里,一年四季差不多一共要用一万五、六千亩土地种地瓜。春天,在二千多亩旱地上种下“早地瓜”;夏天,接着在刚收完早稻的万亩水田中轮作“夏种地瓜”;秋天,晚稻还没有收割,稻田里又要间作“稻底地瓜”二千多亩;冬初,还将在一千多亩山地坏田和零星土地上种一季“过冬地瓜”。
一年四季种地瓜,一年四季收地瓜。农民们冒着春寒在农历1、2月第一次收获“稻底地瓜”,紧接着在4、5月“过冬地瓜”就出土了;7、8月收罢“早地瓜”,又要忙着准备年底收“夏种地瓜”的工作。四季地瓜的总收成,对一个只有四万八千五百多人、三万多亩水旱田的公社来说,数量是很多的。以1957年为例,全年共收获地瓜五千零一十二万斤,全公社平均每人每年有一千零三十三斤。
解放以前,盛产地瓜的东界公社,是一个严重缺粮的地区。大部分土地都是山坑田和砂田,三天无雨要抗旱,三天下雨要防洪。农作物产量很低,水稻两季的平均亩产量不过六百斤左右,产量较高的夏种地瓜,亩产平均只有三、四千斤,旱地瓜每亩低到六、七百斤。农民们年年月月闹粮荒,在苛重的地租剥削下,晚稻收下还不到春节,就要借债买米,吃地瓜度日。一到青黄不接的春荒季节里,地瓜在口粮中的比重占到一半到三分之二。许多人家天天离不开地瓜,早上一顿稀饭,中午一顿地瓜汤,晚上一顿稀饭加地瓜片。连最贪嘴的小孩,也不乐意多瞅地瓜一眼。地瓜,这种高产作物,过去却和农民的悲惨命运始终纠缠在一起。
解放了,从互助组到农业社,连年兴修水利,改造土壤,精耕细作,农作物产量迅速上升。到1957年,水稻两造产量平均每亩突破了千斤大关,地瓜年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一。吃粮的情况有了著显的改变。从1950年到1956年,地瓜在口粮中所占的份量减少了一半;外销的地瓜增多,仅1957年卖地瓜的收入,就有二十六万多元。
公社化一年以来,人民公社像力大无穷的巨人,一手大抓水稻,一手大抓地瓜,迅速地改变着东界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去年,晚造水稻亩产达到五百五十六斤,夏种地瓜亩产五千斤出头。今年,这个每年要国家供应三万七千五百担粮食的缺粮地区,只要国家供应五千担了,基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是,地瓜公社的人们绝不满足于现状,正在鼓足天大的干劲,争取更大的跃进。晚造水稻扩大到一万三千亩,保证亩产七百五十斤;夏种地瓜每亩要收六千五百斤。四季地瓜的种植面积共将达到一万七千多亩,争取总产量达到七千万斤,比1957年又要增加30%多。从公社、大队到生产队,还在精心管理千斤稻万斤薯的丰产片。在高埕大队的田头,一块计划亩产两万斤地瓜的田里,插苗刚刚一个半月,地瓜藤已经长得五、六尺长,枝叶扶疏地牵爬在畦间的木架上,预示着地瓜大丰收的前景。
现在,人们看到地瓜再也不愁眉苦脸了,富有生命力的人民公社更觉得地瓜多多益善,地瓜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了。除了用作一部口粮外,地瓜大量用于制淀粉、粉片、粉条,酿酒和作饲料。全公社现有磨粉机一百多架,每天可以加工地瓜二千八百多担,产品行销省内外各地。粉头(地瓜加工后剩下的渣滓)和地瓜藤是喂养家畜家禽的上等饲料,在这里占各种饲料的80%左右。由于饲料充足,公社大力发展畜牧业。今年4月份开始到6月份止,全社的生猪和家禽(鸡、鸭、鹅)陡增38%。到年底,平均每户将有三头生猪和二十五只家禽。公社喂了七百多头母猪,每年可生五千多头猪仔。社办的二座孵房,全年共可孵出小鸭一百五十万只。不妨从高埕大队来看看解放前后的对比:解放前,原高埕乡尽管地瓜不少,只有地主和富农每户喂猪,一般农户根本养不起;解放后,每户至少养了一头猪,1957年增加到两头半,1958年达到三头半,今年每户养了四头。这个大队今年每户养的家禽平均有十一只半。去年,这个大队出售家畜家禽的收入达七千多元。现在,东界猪、东界鸭几乎和东界地瓜一样驰名了。东界大肥猪已经全部供应国家出口,东界鸭的上市量也有增无减。
因地瓜出名的东界公社,现在已经成为饶平县以农业为主、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标兵。今夏,在连遭风雨灾害的情况下,全公社的早稻基本上保产保收,亩产保持四百九十八斤。今年头五个月全公社多种经营的收入八十一万多元。在夏收预分中,根据典型调查,二十一个农业大队的八千七百六十七户,增收户达到94.8%,保收户占1.4%,减收户占3.8%。事实有力地说明,这个地瓜公社正在幸福的大道上猛进,地瓜已经成了他们富裕和欢乐的象征。


第3版()
专栏:

编者按:7月21日我们发表了“谈甘薯田间管理问题”一文,其中提出甘薯翻藤、提藤会遭致减产。这是一个新问题,已引起不少人的注意。现在我们把两位读者的来信和甘薯研究所的意见发表在下面,供大家研究。我们更希望甘薯产区有计划地组织群众作些翻藤与不翻藤的对比试验,从中吸取经验,提高甘薯栽培技术,争取更多增产。
甘薯翻藤好处多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写的“谈甘薯田间管理问题”里,说到甘薯翻藤和提藤都会减产。我觉得值得研究。
农民说甘薯翻藤是使藤上不生根,会提高产量。这是有理由的。要使薯块长得快长得大,必须有更多的养分供给。可是藤上长了很多根,无疑要消耗养分。我们知道这种根并不会制造使甘薯长大的有机物,它只有消耗茎叶在光合作用下合成的物质。茎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也完全不用借助这些根供给,因薯藤基部长出的根就能不断供给薯苗茎叶的水分和养料(当然土壤里要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甘薯研究所提到藤上生的根着地也会长小甘薯。事实上这些根不一定能长出小甘薯。这正如同水稻和小麦的分蘖一样,有的是有效分蘖,有的是无效分蘖。据我实地看到,藤上真能长甘薯,也小得可怜。
翻藤提藤时,因翻动会损伤一部分茎叶,致使植株合成能力削弱,这是值得严重注意的问题。但也不可否认,这种植株合成能力削弱并不是绝对的。当月光花苗嫁接薯苗,不同品质薯苗嫁接时,薯藤都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这对植株合成有不小的影响。但从以后的收成上看,产量并不低。这说明茎叶的损伤对植株合成能力的削弱不是绝对的。我们从另一面来看,翻藤、提藤造成的茎叶损伤也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翻藤的人小心谨慎,轻手轻脚,就不会损伤茎叶。
因此,我认为翻藤、提藤是很必要的。这样做有以下好处:可以破坏藤上长根,避免不必要的养分消耗;把薯苗弄到垅上,可以减少垅上的水分蒸发;可以抑制垅上杂草生长,从而有利于甘薯生长。
罗质超


第3版()
专栏:

我们的怀疑
“谈甘薯田间管理问题”一文中说,甘薯翻藤要减产,我们有些怀疑。
(一)我们这里雨水多,甘薯藤叶生长特别茂密,已经产生徒长现象,而翻藤可以控制徒长。如果不翻藤,徒长怎么办呢?
(二)甘薯研究所提倡不翻藤的理由,从甘薯对养料的吸收方面强调得多。但是我们知道,作物所需要的有光、热、养料、水,不翻藤土壤积水多,对甘薯生长就不利;不翻藤,藤叶茂密遮了阳光,土壤温度低,对产量也有不利的影响。
(三)我县石桥农业技术站1958年在爱国社作两块翻藤与不翻藤的对比试验是:翻藤二次的亩产三千九百五十七斤;未翻藤的由于藤叶徒长,亩产只有一千八百三十三斤,而且薯块很小。这一事实又作何解释呢?
四川广元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第3版()
专栏:

再谈甘薯翻藤的坏处
我们在“谈甘薯田间管理问题”一文中,强调不翻藤,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异议。
在我国绝大部分甘薯产区,一向就有翻藤习惯;国外如日本也有同样习惯。认为甘薯需要翻藤的理由,归纳起来有四点:
①藤上生的根要消耗养分;
②藤上结的薯块要分散养分,影响基部薯块的产量;
③在多雨情况下翻藤可以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加强通风透光;
④翻藤可以压制茎叶徒长。
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不同看法。
第一,藤上生的根是有益的。薯根就其来源说有两种,一种叫做种根或初生根,另一种叫做不定根。种根和不定根都有吸水吸肥的能力,也都可以形成藤块,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所不同的只是位置罢了。因此,我们说藤上的根系是有益的,它们是“生产者”。
我们的多次试验也证明,去除藤上生的根系就会显著降低植株的抗旱能力。
第二,藤上结薯会不会分散养分,影响主基部薯块产量呢?藤上根系既然同样有吸水吸肥能力,植株合成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因此藤上结薯不一定就要分散主藤基部薯块的养分。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长藤的北京西郊种、农林四号、胜利百号三个品种进行三至四年试验,翻藤都比不翻藤的减产。北京西郊种不翻藤的上薯率(250克以上的)为91.82%,翻藤为91.73%;农林四号不翻的藤上薯率为84.21%,翻藤的为80.45%;胜利百号不翻藤的上薯率为94.15%,翻藤的为95.27%。由此可见,藤上结薯并不一定会分散基部薯块的养分。1959年,我们在福建漳浦和平农业社一块亩产一万五千斤的丰产田中见到,藤上薯块约占总产量的五分之一。1958年宿迁耿车刘圩大队一株四十斤重的“甘薯大王”,其中有二十斤薯块是由藤上结的。
第三,翻藤虽能加速土壤水分蒸发,但害处很大。最近我们观察证明:翻藤的比不翻藤的土壤绝对含水量降低了3%。这虽说明翻藤确有加速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但是由于翻藤会削弱植株根系和造成植株损伤引起减产。翻藤引起植株损伤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机械损伤,其二是增加黄叶和脱叶。最近我们在宿迁霸王公社城西大队调查,在封垅以后,每翻藤一次每亩平均约折断基叶二百斤左右。还观察到,7月27日至8月2日这一阶段翻藤的平均土温为摄氏三十一点四度,不翻藤的为三十点五度。而甘薯养分运转较合适的温度是二十五至二十八度,地温高了也会影响养分的运转,这些都说明翻藤的害处。
第四,翻藤不能压制茎叶徒长。在茎叶徒长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采取翻藤措施进行压制。实践证明,这是无效的。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胜利百号等品种作了三至四年试验,证明翻藤不能减低主藤长度和分枝数。试验中还发现翻藤三次的,植株萌发新芽数比不翻藤的增加164.9%。这说明翻藤不但没有促使养分贮入薯块,反而使养分更多的消耗于萌发新芽。
从上述理由看来,翻藤是没有好处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


第3版()
专栏:

南京市人民和部队为了抗旱,在秦淮河上修筑一道拦水坝,这是拦水坝工地的早晨。 张九华摄


第3版()
专栏:

抢收中稻(速写) 廖先悟
(原载新湖南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