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只眼睛……
  金柯
前不久,河南省安阳县有一位生产队长给公社党委书记打电话说:
“塘、河、渠、井的存水量一天比一天少,禾苗枯萎,旱情危急,老百姓一只眼望着天,一只眼望着干部……”
这几句话,把抗旱初期一般农民的心情,十分确切地反映出来了。也许有的同志会责怪农民为什么还要“一只眼望天”?认为这多少还有点“落后”,等等。其实是无需这样去责怪的。我们今天毕竟还没有做到完全能驾驭自然,从根本上消灭自然灾害。党教导我们必须鼓足干劲,用最大的努力战胜灾害,争取丰收,正是针对着我们的现状而发出的战斗号召。
我倒是觉得那另一句话“一只眼望着干部”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按农民的“习惯力量”来说,庄稼好坏,收成多少,那是自古以来全靠着天的。因为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小农们胼手胝足经营了一年,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摧残。风吹雨打之下,一年辛苦往往化为乌有。所以农民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迫不得已时,便不得不向天作无可奈何的哀求。雨少了,求天;雨太多了,求天;蝗虫来了,也求天。天却并不是时时从人愿的。然而,如今,农民们也已经看到世道毕竟不同了,所以便由两眼望天,改为把一只眼来望干部了。干部至少已经代替一半的“天”,农民已经把同对“天”一样的信任交给干部了。这是农民的一种觉悟,同时也是我们干部奋力为人民服务挣来的光荣。
那么,我们的被农民诚心诚意地“望着”的干部们,身负着群众的重托和期望的干部们,岂不正该兢兢业业地以身作则、带动群众前进吗?正像我们在过去几年所看到的,不管那个运动,党的领导态度坚决,工作方法对头,农民便会闭上一只消极的眼睛,一心一意地在党的领导下做好它应作的工作;反之,他们便会犹豫、动摇,甚至退缩。前面说的那个生产队,开始也是由于生产队长的领导态度不够坚决,工作上缺少办法,他们才把一只眼睛来看干部的;后来公社党委书记亲自到了这个生产队,亲自深入田间调查研究,开展大鸣大放集中群众智慧,组织抗旱斗争,这个生产队的抗旱斗争才有了飞速的进展:全队的社员,不管男女老少,便都把两只眼完全来看干部了,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到抗旱斗争上来了;使抗旱运动真正达到了轰轰烈烈踏踏实实的程度。听听现在农民的喊声吧:“田干心不甘,无雨保丰收”,“旱到底抗到底,不胜老天不罢休”。岂不说明那只被人认为“落后”的眼睛,也已经转过来了吗?
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争取秋季丰收,是目前农业战线上的头等大事。在这场斗争里,领导上的沉着和坚定,干部的艰苦奋斗,带动广大群众,不断地发扬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从“一只眼望着干部”逐渐变成“两只眼望着干部”。用“人定胜天”的思想充分动员起来,这就是获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8版()
专栏:

  果园老萧
  柳笛
“今年我们农场里,苹果、葡萄又是一场大丰收啊!”马场长本来是要向我们介绍黄泛区农场情况的,可是没说几句,话题就转了。“咱们的老萧在园艺管理上真有一套!”
这老萧,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但是,到农场来以后,却听人说到过多少回了。这回,马场长又在说起他了:“他呀,他干这一行有二十多年了,各种果树的脾气算是被他摸透了。不简单呵!老萧还试验成功了一些培育果树的新技术哩。过去,果树苗从播种、嫁接到出圃,至少要三年时间,哪里听说过有一年出圃的呢?可是老萧就有办法,春天播下种,当年嫁接,到冬天就出圃了,这叫做快速育苗。谁听说过苹果苗三年早结果的事啊!老萧也试验成功了,过去总要六、七年,他一下子就把时间提前了一半。”
第二天,我们到作业站里去参观。在尹坡村的果树苗圃里,一群年轻的姑娘正在嫁接苹果苗,她们每人拿把小刀,动作敏捷地把一棵棵嫩小的苹果枝芽接种到海棠苗上去。我们称赞了一句她们的技术熟练,一位姑娘羞答答地说:“熟啥!俺们是刚才向老萧学习哩!”停了停,她又用羡慕的口吻说:“俺一天才接三、四百棵,人家萧技术员一天能接一千五、六!”周围的人不知谁对嫁接技术提了个疑问,接着就有好几位工人理直气壮地说:“这不会有错,是老萧让这样做的。”
出场部向西,我们沿着一片望不尽的苹果园走去。苹果树生长得茂密而茁壮,绿油油的叶子被太阳一照,闪闪发光,宽密的枝叶怎么也遮蔽不住那些丰硕的果子,一个个的苹果探头探脑地露在外面。
这就是老萧他们培育的苹果园。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这诱人的美景。树上黄莺在叫,果园深处忽然响起一阵女孩子们朗朗的笑声。
“老萧到这里来过吗?”
“来过,又走了。”
我们到园艺训练班,又没有找见他。这训练班有一百多人,学员都是从许昌专区各县来的,他们的老师也就是老萧。据说,老萧除了教他们实际操作技术,还讲许多植物学、园艺学上的理论问题。老萧既没有什么教学大纲,也没有什么教材,他甚至连记笔记都还挺困难呢!可是就凭一张嘴、一双手和自己的丰富经验,他向学员们传授着许多宝贵的知识。
最后,我们总算在葡萄园里把他找到了。可是,正当我们开始访问他的时候,北京农业大学一群来实习的学生也来了。少数服从多数,我们只好让他们先谈。这些大学生是气象系的,他们先向他提了一些问题,老萧憨厚地笑笑说:
“我是个大老粗,没啥讲的。”可是,笑着笑着,他就跟学生们谈开了。
这人是个中等身材,圆脸儿,瘦瘦的,样子很淳朴。他年纪并不大,三十多岁,可是从光屁股的时候起就已经当上园艺学徒工了。他和果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肚子就成了一部教科书。你瞧,他向大学生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满口的技术名词和学术上的道理,许多问题我们都听不懂,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听明白了。他说,有一年葡萄快要熟的时候,突然患了黑豆病,按照书本上说的办法喷撒药水怎么也治不好,愁的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看护病人一样整天守在葡萄架前。后来,他想起应该根据害情缩短喷药的时间,加大药水的浓度,结果使快要死的葡萄转危为安了。说到这里,老萧意味深长地说:
“果树和人一样,要去关心他,体贴他,冷了,热了,渴了,饿了,病了应该吃什么药,吃多少等等,这些你都要知道,一时照顾不周到都不行啊!我们什么时候能和植物说话就好了!”
老萧以后同我们谈了很多,但话题都离不开他的果树园。他说解放前在果园里做工如何挨打受气,解放后又如何在党的培育下钻研技术,学习科学知识。他还诉说怎样遇到了困难,又怎样战胜了困难;多少次果树遭受病虫灾害使他苦恼得寝食不安,又有多少次的丰收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他说着那些果树,就像说自己的一群儿女,一家子的大大小小。
“你瞧!这棵树多壮实,它才四、五岁哩!可去年就结了一百多斤苹果。”说完,他又走到另一棵小树跟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抚爱地用手抚摸着树的嫩枝,低声说:“它身体不好啊!去年刚患了一场大病呢!”
老萧有个癖好:什么事难,他就钻研什么,而且一直到弄出个青红皂白为止。他自己说:“越是困难的事情,才越要人做,凡事都轻而易举,就不要人去建设社会主义了。”如果有一个问题解不开,他简直就失魂落魄地坐卧不安,有时一整天一整天地呆在果木林里左思右盼。有一年苹果树长得不好,一个姓寇的技术员断定是得了腐烂病,就采用耕、刮、拔的办法来对付,那时的苹果树被刮得皮破血流半死半活,老萧看着心痛,觉得不像是腐烂病,但又说不出个道理来。他苦心试验,整天坐在苹果树下观察,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是气候关系,果树脱皮。大片的苹果树被老萧救活了。
“那时候可把我难坏了!”老萧回忆着说,“党委提出让苹果早结果,可是技术员不同意,他说苹果是‘五年早,七年好’,要想早结果根本不行,而且还说这是书上规定的。可是我就觉得党委提得有道理,多快好省嘛!人民等着吃苹果,为什么苹果偏偏要晚结果呢?”接着,他讲了曲折复杂的试验过程。“树苗长到第三年上,苹果树结果了,最高的结到三、四十斤,真把我乐死了。如今,苹果树也能多快好省地执行总路线了!”说着,老萧乐滋滋地笑了。
〔苗地插图〕


第8版()
专栏:

  牙雕艺人献杰作
  “乘风破浪”话龙舟
大型牙雕“跃进龙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为庆祝国庆十周年而雕刻的作品之一。是由著名牙雕老艺人崔华轩和老技工孙宝元等二十多人集体设计和创作的。
这个厂的牙雕艺人在跃进声中,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精湛的技艺,雕出了“天安门”、“跃进龙舟”、“大百花篮”、“人民公社好”以及与广州艺人合作的“东方巨龙花球”等五件大型作品,这五件艺术品,都是工精形美。
“跃进龙舟”全长五十吋,高三十吋,重达二百七十斤。威武的龙头伸向前方,龙口内衔一核桃般大小的圆球,表示“龙戏珠”。环环相套的锚链悬挂于巨龙的牙齿上,用手抚摩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民族形式的三层龙舱,雕刻得极为精致,舱屋的门窗上镂雕着各种不同的图案。龙船两侧及舱屋甬道旁雕有冲天栏杆,龙舟舱屋均雕有楼梯走道,可以彼此相通。在二层舱前端的桅杆上有一面旗帜迎风招展,几只和平鸽在旗帜下展翅飞翔。在甲板上和舱屋中分布有六十多个祖国各兄弟民族的人物,身着盛装、翩翩起舞;二楼上雕有小放牛、手鼓舞、刘海戏金蟾等民间舞蹈;三楼上,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们争放气球与和平鸽。象征着祖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和热爱和平的欢乐景象。
像“龙舟”这样雄伟的作品,在我国牙雕行业史中是史无前例的。艺人们在创作中发扬了集体的智慧,在设计和雕刻过程中,还得到一些美术家和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老艺人们的指导与帮助。老艺人崔华轩等也经常到北海、故宫、颐和园等处,观察和学习古代雕刻艺术中的传统手法和民族风格。北海九龙壁的龙姿对他们制作龙头有了很大的启发;故宫三大殿的
“十字脊”的构造也给制作舱屋的顶端作了很好的参考资料,艺人们还数次采访颐和园的“石舫”,了解舱屋的格式和楼梯走道的安置方法。
(白瑀)


第8版()
专栏:

  从“不许客题诗”说起
  微风
成都西郊杜甫草堂有一副对联云:
只宜人载酒
不许客题诗
作者的主要意思当然是在高扬杜甫,但同时似乎也在提醒那些过于轻率题诗的游客们:到这个地方来题诗,还是慎重一点的好。
诗,这门学问,固然不可以神秘化,但也不可过于简单化。缺乏具体的生活感受,缺乏独到的意境,随便铺陈一些词藻,甚或加上一点韵脚,未必就是诗。至少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诗。
据传说:李白游黄鹤楼,想题诗,想来想去,终于跳不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诗的意境,于是浩叹“眼前有境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去。同一题材,不能道人之所未道,即不必为作诗而作诗,其亦诗道之一乎?
已记不清楚在一本什么“诗话”或什么“杂记”之类的古书上,看见过一首诗人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而大发牢骚的诗,其诗曰:
“我口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手所欲书,已书古人手。十二万年一浑沌,今古都没有。倘我再来时,还后古人否?!”
此人是否有厚古薄今的思想,姑置不论。他这种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作品必须具有独到的意境,否则宁可洗手的精神,却也值得借鉴。
这是不是说,诗,不宜或不可多产呢?不是的。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平均不到两天便有一首。诗人们辛勤地劳动,常写,多写,量中求质,不仅应该,而且有必要。但是,若要以之登载报刊,公诸于世,则最好首先经过自己精选,然后送出去。至于报刊编辑部,则最好能够因事因人制宜地掌握选稿标准,使那些“不可以风”的诗少出头露面。
这样,也许是提高诗歌质量的方式之一。
这样,也许才能使诗歌更好的丰收。


第8版()
专栏:

  新闻纪录电影之窗
  周另
格列索斯出现在银幕上
希腊的民族英雄格列索斯,当希特勒匪帮占领希腊的时候,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他英勇地爬上古城堡,扯下纳粹的卐字旗,升起了祖国的国旗,“世界见闻”第十号里纪录下了这位英雄愉快、活泼充满乐观主义的风采和这个著名的古城堡。
希腊的反动政府最近以莫须有的罪名把这位民族英雄判处重刑投进监狱,这种卑鄙的行为已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抗议。
行行出状元
我们看过很多戏剧、歌舞的表演,却很少看过服务行业服务员们的技术表演。“新闻简报”第四十五号里,有一个主题叫“服务行业的技术表演”。它不仅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而且也给了我们教育和启示。
包茶叶是个细活,要秤得准,包得快,还要捆得美观。服务员李宝珍用二分四十五秒的时间,包了二十包茶叶,每包都是一钱二分五。
撖饺子皮的表演使人看得入了迷。单撖能手李万和用三分钟的时间撖了一百零八个,动作迅速如飞,只见饺子皮不断在面板上划过。双撖能手一次撖两个,用两分钟的时间就撖了一百三十六个。最有趣的是抻面,服务员周子杰,手艺高强,他抻的又快、又细,转眼间就把一大块面抻成一根根银丝一样的细面条了。
鸟岛风光
青海湖的鸟岛已拍摄成电影,在“新闻简报”第四十三号中与观众见面。
这个岛小得好像随时都可能被湖上的风浪卷走似的。但许多鸟类还是选择这里“建造”自己的家园。从远处看去,岛上好像有一片接一片盛开的花圃,一丛连一丛黑压压的灌木,走近了才看清白的是海鸥,黑的是鸬鹚,另外还有大雁等,都成群地各据一方。岛外客人的访问,立刻轰动这个鸟国,一阵飞响声之后,天空一片黑,太阳也被遮住了,鸣噪之声震耳欲聋。但正在孵蛋的雌鸟,崇高的母性使它们毅然无畏地伏在窝里,一动也不动。有些刚脱壳的小鸟竟敢冲着摄影机张开贪吃的黄边大嘴怪声地叫着索食。
它们的窝群一排一排地真像是宿舍。有的新窝筑在旧窝上,跟楼房一样。窝里摆着各色各样的蛋,有花斑的是海鸥蛋,白的是大雁蛋,密密麻麻,几乎叫人迈不开步子。
人懒猪才脏
“养猪”通常和“肮脏”联在一起。但是四川资中县银山公社的十几个养猪姑娘说得好:猪脏因为人懒。不信请看新影最近发行的一部短片“养猪姑娘”。影片介绍的养猪场和医院一样干净、按科学办事;姑娘们对猪如同护士对病人一样关怀体贴。有一只母猪生了十五只小猪,它只有十二个奶头,分配不过来,有些小猪常常挨饿。姑娘们为这些小可怜成立了“哺乳组”,找那些仔少奶头多的母猪当奶妈。可是母猪的生殖力都不弱,最后还有一些分不到奶头的小猪,姑娘们就用橡皮奶头去喂豆浆、葡萄糖水。她们让小猪养成了平常爱洗澡、饭前都洗手脚的好习惯。浴池里放进苏打和漂白粉;在这里洗澡的小猪,干净不用说了,还增加体重。洗手脚的消毒池设在食堂门口,小猪不能不经过,手脚干净、食物清洁都有了保证。它们生活也有秩序,只要姑娘一摇铃,大猪小猪就会从四面八方一齐向食堂涌去。影片作者在解说词中赞美地说:“姑娘们热爱自己的工作,那怕是一点小事,都尽量把它做好。”在这部放映仅十分钟的影片里,使我们看见了这些养猪姑娘们对人民事业的美妙的匠心!


第8版()
专栏:

  铺轨   韩和平


第8版()
专栏:

  格列索斯扯下了插在城堡上的德国法西斯卐字旗,升起了祖国的国旗。左上图是格列索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