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干劲越足措施越多 措施越多干劲越高
  烽火队玉米田间管理好上加好
本报西安11日电 著名的青年农民研究员、玉米丰产模范——陕西省乾县烽火公社社长王保京和他领导的烽火生产队,以先进的思想指导玉米丰产运动不断前进,使群众的劳动热情步步提高,增产措施节节深入。
今年烽火生产队共种了五百五十亩回茬玉米,这是该队主要秋粮作物。在玉米丰产运动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干部的情绪热一阵冷一阵,影响到丰产运动也紧一阵松一阵,玉米田间管理工作也随着好一阵差一阵,因此,各项措施执行的不彻底也不及时,玉米生长参差不齐,影响丰产计划的完成。还有人认为种玉米已有一套经验,不订措施也同样能丰产。又有些人认为夏播以后应当歇一歇。王保京和其他一些同志坚持正确的态度,对有这种思想的人们进行了教育,说明松劲思想的危害,并以本队一年比一年增产的实例教育大家,说明决不能原地踏步不前,必须在胜利的基础上争取新的胜利。
为了使丰产运动步步深入,王保京提出在丰产运动中不断地检查评比、分类排队,不断地制订措施来指导生产。具体做法是根据玉米的幼苗、拔节、孕穗、扬花授粉、灌溉和成熟等生长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要检查评比,分类排队,并根据每一个阶段玉米生长的情况制订管理措施,使玉米田间管理工作精益求精,好里求好。第一次检查评比,是从7月5日开始的。检查组分别深入各小队进行检查评比,然后根据评比的结果对幼苗分类排队。排队的结果是:一类苗二百五十亩,幼苗生长整齐茁壮;二类苗一百七十亩,幼苗较细弱,苗色发黄;三类苗一百三十亩,幼苗细弱,缺苗。幼苗期要求苗全、苗壮,他们根据这项要求来制订管理措施:普遍施一次陈墙土,灌溉一次,结合间苗定苗中耕锄草两次,防虫一次。此外,二、三类苗要提早补种足,适当推迟定苗时间,每亩增施化肥二十斤。制定措施后,生产队干部就分头到小队,和群众一起开展田间管理竞赛。由于目的明确,措施具体,很快就鼓起了更高的干劲,展开了竞赛运动。第一小队一马当先,第一天出勤率达到90%以上,连过去不参加生产的几个老人也都自动参加了田间管理工作。这个生产队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把二十亩三类苗补种好,施了一次化肥,浇了一次水。其他各队也不示弱,他们日夜轮番积肥、运肥和灌水、间苗、补苗和锄草防虫。经过十天战斗,提前完成了各项工作,基本上消灭了三类苗。从7月15日起又开始第二次检查评比。群众普遍反映:“现在又展开翅膀啦!”
要使群众经常保持饱满的生产热情,除了经常检查评比和分类排队外,还要不断地增加新的管理措施。第二次检查评比后,又按照新的标准分类排队,然后制定新的管理措施。这次提出的措施比第一次多一倍以上,例如施两次追肥(一次每亩一万斤圈肥,一次每亩二十五斤化肥),中耕两次,培土两次、搬芽子二次以及防虫灌溉各一次。除此,还要求对二、三类苗追肥灌水。
增加措施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这一时期玉米生长的需要和队的人力物力条件。例如两次培土是为了使玉米拔节期间增加根群,每培一次土,玉米就长一层根群,根群层数多了,就能防止倒伏和充分吸收营养。群众了解增加这些措施是合理的,干劲就更大了。不仅各小队之间展开竞赛,社员和社员也挑战应战;除了在一个阶段的工作上进行竞赛外,各小队在各项管理工作中,都树立了标兵,形成你追我赶的热潮。施追肥的能手杜春敏,每天能施肥二亩五分,施的均匀,不伤苗根,而一般的社员一天只能施一亩五、六分地,这就带动了许多社员向他学习。全队学习标兵的结果,提高了劳动效率。例如往年五百多亩玉米培土一次,需要一个星期,今年第一次培土只用了四天,第二次培土只用了三天。又如防虫,过去都是规定一斤可湿性的六六六配四百斤水,今年有了改进,在幼苗期,一斤可湿性的六六六配五百斤水,这样既不减轻防虫效果,又减轻六六六对幼苗的药害;在拔节期间,苗壮了,玉米螟也大了,就用一斤可湿性六六六配三百五十斤水,提高农药杀虫效力。据7月底检查,第二季度竞赛中所订的各项计划都基本完成了,只有二、三类苗的管理(逐株加水、加肥)还在进行。8月5日起开始进行第三次检查评比和分类排队。
目前,虽然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烽火生产队的玉米生长得仍比去年好。大部分玉米株高都在三尺以上,颜色深绿,秆子特别粗壮。最近,各地来了很多代表参观烽火生产队的玉米,他们一致认为这是目前关中地区生长很好的回茬玉米。(朱波)


第3版()
专栏:

抗灾增产的措施越多,越具体,群众的干劲就鼓得越足,生产运动的内容就越发充实,右倾松劲情绪的市场就越小,秋季丰收也就越有保证。
——本报8月7日社论


第3版()
专栏:

  展翅
  杨岭
“现在又展开翅膀啦!”
烽火人民公社烽火生产队的社员们是这样兴高采烈,心情畅快。他们觉得自己又在展翅高飞了。
曾经有那么一个短时期,他们的丰产运动“紧一阵松一阵”,田间管理工作“好一阵差一阵”。为什么呢?原因是一些干部和一小部分社员的情绪“热一阵冷一阵”。这多么“别扭”啊!公社社长王保京和先进的干部、大多数社员群众对这情况是不满意的。他们迎着阳光展开翅膀,用热气击退了冷风,又痛痛快快地高高飞翔起来。
丰产运动的翅膀就是增产措施。羽毛越丰满,大鹏飞得越远。增产措施越多,丰产运动能达到的指标越高。可是,要高飞,必须展翅。如果没有干劲,有翅也难展。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翅膀,有劲也难飞。翅必须常展。有翅不展,就会退化。据说,鸡的翅膀就是在逐渐变为家禽的过程中越来越少飞翔而退化的。翅越不飞越退化,翅退化了就更丧失了飞的能力。越用劲飞,翅膀越发达;翅膀发达了,飞劲也就更大。干劲越大,措施才能越多;措施越多,干劲也就越足。正像人民日报8月7日社论上说的:“抗灾增产的措施越多,越具体,群众的干劲就鼓得越足,生产运动的内容就越发充实,右倾松劲情绪的市场就越小,秋季丰收也就越有保证。”
烽火队的同志们正是在“展开翅膀”之后,使“翅膀”更加丰满了,飞劲也更大了。他们为了推进丰产运动,先扫除了松劲思想,使全队的人都鼓起了干劲;为了使干劲更充足更踏实,又不断地增添新的措施。第一阶段,十天战斗,全队玉米地里的三类苗基本消灭了。接着,提高了评比标准,重新划分了一、二、三类苗,添加了措施,再战斗。措施提得更高了,干劲也就升得更高。……就这样,尽管天气不好,烽火队在关中地区还是飞得很高——他们的玉米长得很好。
抗旱运动也是一样:干劲出措施,措施增干劲。汾阳峪直河灌区改进灌水方法创造一个流量浇地面积的全省最高纪录,安徽阜阳专区改革提水工具使浇地进度快了一倍以上,等等,都是干劲足的结果;反过来,这些先进措施又把人们的干劲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秋田管理和抗灾斗争中,每个生产单位都展开双翅,力争上游,向秋季大丰收的目标高高飞翔吧!祝鹏程万里!


第3版()
专栏:

  患难相扶 亲密协作
  寿张后门赵大队秋田受旱面貌迅速改变
本报济南14日电 山东寿张县打鱼陈公社后门赵大队在抗旱保收斗争中,在互助互利的原则下,实行大协作,使抗旱工作做得既快且好。
这个大队是水利条件比较落后的队,全队十八个小队,七千八百亩地,水浇面积只占13%。麦收以后,这里就出现了干旱现象,三千四百多亩麦茬,只抢种了六百多亩,其余的田因干旱不能下种。四千三百多亩春苗,也遭干旱威胁。党总支委员会领导社员展开了抗旱斗争,到6月底浇地一千余亩。但是,在运动开展之后,由于各小队之间水利条件不同,劳力、工具条件不一,抗旱任务大小不同,因而出现了抗旱不平衡的现象。全队十八个小队中,有四个小队水利条件较好,水浇抢种麦茬面积50%—70%,而其余十四个小队因水利条件较差,夏种进度很慢。这样,势必造成因贻误农时而减产。党总支认清这一情况后,决定在各队之间开展大协作。首先由十七个小队组织七百名劳力,突击挖六条二十余华里的支渠,引干渠的黄河水浇地,这样可以解决全队水利不足的困难,扩大浇地面积四千五百亩。其次,再由八个进度快的小队,通过协商的办法,协助六个落后的小队搞好抗旱保苗。
党总支提出协作任务后,大部分干部社员认为人多力量大,同意这种办法;但也有部分小队干部和社员不同意。先进队的干部主要是怕抽调劳力后影响本队增产;落后队的干部怕协作的农活质量不好,还得付给报酬,会使本队减少收入;社员们却怕光协作没有劳动没报酬。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党总支先后召开了小队干部和社员大会,让大家讨论协作好不好,怎样搞协作?在讨论中,总结了过去大协作的经验教训,首先肯定了互助协作的好处。在肯定协作好处的同时,也认识到去年大协作劳力过分集中,影响小队生产秩序和没有实行等价交换的缺点。因此,大家认为只要改进协作方法,贯彻执行等价互利政策,就能搞好协作促进抗旱运动。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共同协商出了以下办法:①全大队协作时或小队与小队协作时,每个单位抽出协作的劳力不应超过本单位总劳力的20%,以免影响本队正常的生产程序;②协作双方必须严格执行等价互利政策;③劳力协作时,必须按照包工定额的质量要求,双方进行检查验收,不合乎质量的返工重做。
上述办法在全队宣布后,受到了全体社员的欢迎,积极开展了协作活动。六个先进的小队和六个落后的小队也通过协商展开了抗旱协作。先进的张明月小队浇完自己小队的地后,由副队长刘怀升亲自带领十六名精壮劳力,携带本队的八部水车,帮助落后的田道岗小队。
通过协作,全队春作物和夏苗绝大部分已经浇上了水,改变了干旱的面貌。


第3版()
专栏:

  为秋粮增产共谋大计
  福建科学家、干部、农民座谈中晚稻生产措施
本报福州13日电 福建省农业部门干部、农业科学家、农民一起共谋晚稻丰收大计。
最近,福建省农业厅就加强中、晚稻田间管理,争取秋季丰收问题,召开了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除了福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各部门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和农业部门的干部外,还有来自沿海、山区等地区的农业科学部门的专家、公社干部和有经验的农民。他们根据各地不同特点和秋季作物的生长情况,以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观点、方法,对中、晚稻生产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
目前全省中晚稻的夏种任务已经接近完成,插种季节适时,密植程度合理,种植质量尚好,为秋季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除部分单季中稻即将抽穗扬花外,单季晚稻正是分蘖盛期,间作晚稻和连作晚稻也即将转入分蘖盛期。根据福建省气候特点,从现在起到9月上旬(“白露”前),既是单季晚稻加工加肥的最后时期,也是间作晚稻和连作晚稻中耕除草和追肥最有效的时期;又根据历史资料和今年气象、病虫预测预报,最近一个月是浮尘子、稻飞虱、螟虫等虫害发生最多的时候;另外,土地水分蒸发量最大、降雨量最少。因此必须全党全民动员起来,反对右倾情绪,奋战8、9月,出色地作好中耕除草、追肥、防旱、灭虫等工作,坚决搞好田间管理。
福建省今年晚稻的插秧密度多数在7×7、7×8寸左右,不算很密。代表们认为争取早分蘖和有更多的有效分蘖是确保每亩有足够穗数的重要一环,而中耕耘草抓得早和作得精细,又是促进晚稻分蘖早、穗数多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草耙一抓起,一天一斗米”的农谚,充分说明了中耕耘草对增产粮食的重要作用。一般地区间作晚稻都推迟了翻(踩)藁头和补缺株等工作,使生长受到一些影响,所以当前极需抓紧在“立秋”前后突击进行补株工作,否则补株生长期短,有效分蘖就会减少,在秧苗充足的情况下,要提倡补大株,争取主穗;紧接着要进行中耕耘草,促进早分蘖、多分蘖。
山区代表提出:单季晚稻面积较大的山区,在管理中应结合抓紧砍田塝工作,作到三面(田面、田埂、田塝)光。据有经验的老农反映,砍田塝,一般能增产粮食一成左右。
对于山区烂泥田、冷水田的单季晚稻和各地双季晚稻,在分蘖末期,应适时进行晒田(烤田)以提高地温,促进分蘖。这对促进颗粒饱满、减少死藁和防止倒伏都有好处。
各地在中耕除草时,还要特别重视消灭稗草。
代表们还认为要挖掘肥源,适时多追肥、追精肥。由于上半年堆积的肥料许多都已用到早稻和其他作物上去了,因此,有些地区晚稻肥料不足,力争多追肥、追精肥,是当前确保晚稻丰收的一项关键性措施。特别是根据晚季气候特点和晚稻生长发育要求,“立秋”到“处暑”前后,是单季晚稻最后一次追肥的紧要时期,间作晚稻和早熟的连作晚稻,在“处暑”后,晚熟的连作晚稻在“白露”前后(9月上旬)的花芽分化前,都是追肥最有效的时候,必须尽快突击积肥和追肥。除了单季晚稻要最后追施一次肥料外,双季晚稻也要在花芽分化前再追施二次肥料。
代表们根据各地经验和科学理论提出,在追肥中,应集中施肥的经验。据试验,采用塞兜、丢头等集中施肥办法,三担肥料(混合肥)的肥效就等于一般采用撒施的十担肥料的肥效。
座谈会认为必须坚决、彻底、干净消灭晚稻的三虫一病。当前福建晚稻最主要的病害是浮尘子、稻飞虱、螟虫和稻热病,特别是浮尘子、稻飞虱等在全省各地已有发生。据测报,今年浮尘子密度比去年增加很多。稻热病发病面很广,给晚稻的威胁很大。代表们还提出了一些扑灭和用以防治病虫害的有效办法。
福建地区多山,因此山区鸟兽等的防治工作,也应积极进行。
据气象测报,除在台风期间有雨外,从现在到8月下旬,福建各地将发生干旱、少雨现象。因此要作好蓄水灌田工作。
座谈会指出:农事季节很短,机不可失。各地应通过不断检查评比,带动群众奋战8、9月,夺取秋季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峪直河灌区用现有的水浇最多的地
本报太原14日电 山西省汾阳县峪直河灌区最近创造了一个流量(一秒公方的水量)全年浇地和一昼夜浇地的全省最高纪录。山西省水利部门要求各地在当前抗旱运动中重视这一经验,利用现有水源和现有设备,扩大灌溉面积。
峪直河是一个仅有零点二五流量的古老小型清水灌区。解放以前,这个灌区渠道年久失修,田面工程质量很低,灌溉技术落后,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受益面积只有四千亩。解放后实行民主管理,改革灌溉制度,新建和整修了各种工程后,灌溉面积年年增长。去年共浇地八万亩次,折合一个流量浇地九万九千六百九十亩,比一般清水灌区用同等数量的水多浇地三倍到五倍,创造了山西省一个流量全年灌溉面积的新纪录,在保证全灌区农业大丰收中起了巨大作用。
今年春季以来,随着公社化后农业“八字宪法”的进一步贯彻,这个灌区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总共已经浇地七万三千多亩次,比去年同时又提高了70%。按照八个月的统计,又创造了折合一个流量全年浇地十万七千八百七十五亩的新纪录。在抗旱防旱运动开始以后,最近一个时期折合一个流量平均一昼夜浇地二千三百四十一亩,又创造了一个流量日浇地的全省最高纪录。
峪直河灌区不断地提高水的使用效益,首先是合理安排用水,不间断地灌溉,不让白跑一滴水。这个灌区的灌溉面积地下水位较低,气候温和,耕地一年双作,不论冬季、春季都有耕地需要水。下雨的时候把水调到高地和沙土地,或者利用蓄水池把水蓄起来,以供干旱时使用;冬季根据不同土质,先浇下游,后浇上游。到夏收、夏播用水比较集中的季节,采取边收割、边灌溉,做到了雨天、冬季、日日都不停浇。第二,水利委员会根据各受益公社管理区灌溉面积、流量远近和需水数量,计算好需水天数,具体安排轮流灌溉;规定每昼夜浇地三百三十亩到四百亩,超过浇地指标不收水费。同时以公社管理区为单位,组织了包浇队伍,固定专人,实行包浇包修包养护,把受益和整修、养护结合起来。第三,适应公社生产规划,水利委员会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发动群众,大搞园田化,为扩大浇地、合理用水创造了条件。第四,在全灌区持续开展爱水、节约用水的宣传和多浇地竞赛。月月评比表扬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水利委员会对工作差的单位具体进行帮助,使工作全面发展。(杨义)


第3版()
专栏:

  阜阳专区大改提水工具工效提高一倍
  沔阳县通海口公社积极增加提水工具
本报合肥14日电 安徽省阜阳专区各级党委在抗旱运动中,发动群众改革提水工具,大大提高了全区抗旱保苗的工效。这个专区从6月初发生旱情以来有一千六百万亩秋季作物受旱。由于各种旧式提水工具进行了改革,赶制了近十万部各式先进提水工具,工效大大提高,全专区抗旱浇地的日进度达八十多万亩,比抗旱初期的抗旱浇地日进度增加一倍以上,同时节省了五十万劳力,投入秋季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
去年以来阜阳专区大搞工具改革,在生产中曾发挥很大作用。提水工具的改革更为显著。但是今年随着旱情的不断发展,水位普遍下降,原有提水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抗旱浇地的需要。中共阜阳地委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在全专区大力发动群众运用去年经验,迅速大量地改革和赶制先进提水工具。全区共动员各方面的铁木工人一万五千多人,全力以赴,集中改革提水工具。在解决材料问题上,一方面以旧改新,节约原材料,一方面大力收购社员的废木料和清理各公社、生产队的废木料。各地经过发动群众,高效率先进提水工具不断出现。如用织布机原理改制成的推拉式水车,脚踏水车又加两个大掼轮的水车,大轮式水车,风力水车等等;这些改革的水车中都装上了滚珠轴承,工效都比原来的水车提高一倍以上。界首县光武公社芦庄大队原有龙骨水车九十八部,占用劳力五百八十多人,一天只能浇灌水稻三百七十多亩,平均每部不到四亩,经过改革以后,只用二十五部风力水车,三十个劳力,即能浇灌三百七十多亩水稻,节约了五百多劳力。太和县倪丘公社去年种水稻二万多亩,7、8月间占用了73%的劳力,提水保苗还感吃力。今年旱情比去年同期严重,所种水稻又扩大到五万多亩,但因改革了提水工具,只用了30%的劳力便把这些水稻保住了。因为改革提水工具,全专区抗旱工效比抗旱初期普遍提高一倍以上。
阜阳各级党委为了保证提水工具的迅速改制,在7月初即召开工具改革会议,通过现场评比鉴定,对提水工具进行了选样定型,在制造过程中,各地还组织铁、木工人按特长分工,并建立了严格的验收制度。(阜阳通讯组)
本报讯 湖北沔阳县通海口公社依靠群众,采用修配、租借、改革三管齐下的办法,大抓提水工具,使抗旱能力提高三倍。现在全社受旱的田每三天能灌一道水,同时节约大批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作。
通海口公社原有人力水车一千六百部,风力水车一百三十部,畜力水车九十部。旱情发生以前,由于对提水工具抓得不够,这些工具有30%没有修整,投入抗旱的70%的工具每天只能灌田八千亩。当时受旱田已经有八万五千亩,如果不增加工具,每十天才能灌一道水,远远赶不上抗旱的需要,而旱情又一天天的扩大。公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抗旱劳动力由一万二千人增加到二万三千六百人(其中约有一万人挑水抗旱),劳动力增加了近一倍,但抗旱能力只提高三分之一强,由每天灌田八千亩增到一万一千亩,仍然不解决大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公社党委召开了扩大会议,说服了某些人伸手要工具的思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依靠群众,采取修配、租借、改革三管齐下的有力措施,解决抗旱工具问题。公社党委动员和组织了三百六十个铁木工人、四百个木匠,抢修了一千八百六十六部水车。同时用现金收购(缺现金的记账,早稻收割后付款)社员的提水工具的部件、零件二千多件,把这些部件、零件配套成四百六十二部水车。此外还普遍推行包修理包油漆,根据品种的不同、质量的好坏,决定租金多少的办法,动员群众把自己的提水工具出租,或拿租金,或记工分。全社社员共租出水车八百七十三部。采用这些办法,全公社的水车由原来的一千六百部增加到三千二百一十部。群众除了出租水车和卖水车零件以外,还投资一万五千六百元,卖出各种材料六千零三十二件,其他杂件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件。这些东西为修理工具和改革工具提供了物质条件。
此外,城关管理区团总支书记任天栋和木工王建华把单槽牛拉水车改成双槽牛拉水车,一天能灌水二十八亩,提高工效一倍。公社党委抓住这个典型,大力推行工具改革。全公社经过四天时间的改革和添造,脚力水车由九十部发展到三百九十八部,节省劳力三千多人,风力水车由一百三十部增加到一百九十一部,节省劳力二千二百人。
通过以上措施,全公社的抗旱能力便由每天灌水一万一千亩提高到三万五千亩,每三天就可以把现有的受旱田普遍灌一道水,保证了抗旱的需要。由于增加水车减少了挑水的劳动力,大搞工具改革减少了车水的劳动力,全公社每天参加抗旱的劳动力便由二万三千六百人减到一万七千三百人,节约六千三百人投入其他农活。(沈笔英)


第3版()
专栏:

  农垦部召开六省一兵团国营农场技术例会
  交流今年麦棉栽培经验
  及早准备小麦秋播工作
据新华社讯 中央农垦部最近在河南黄泛区农场召开了有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六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国营农场的代表参加的小麦、棉花栽培技术例会。
这次会议总结交流了国营农场1959年小麦、棉花的栽培经验,讨论了1960年小麦栽培技术问题,具体安排了当前棉田的后期管理工作,到会代表一致表示要鼓足干劲,继续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争取明年小麦和今年棉花的更大增产。
今年,这些地区国营农场的小麦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31%,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1.5%,总产量增加47%,并且出现了许多大面积丰产田。会议认为,这些成绩是在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农场职工群众干劲大,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和充分发挥国营农场机械化生产优越条件的结果。会议要求各国营农场要踏踏实实地做好1960年小麦播种准备工作,争取明年小麦更大丰收,关于小麦栽培技术问题,大家认为:深耕方面,根据各国营农场土壤和机具条件,一般以深耕三十厘米上下为宜。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各地要确定适宜的密植程度,一般以每亩保苗二十五万至三十五万株为宜。同时要提高肥料质量,注意施肥技术,充分发挥肥效。为了保证增产,会议还要求各国营农场建立等级留种田制度,加强良种繁育,不断提高种子质量;对水、保、工、管等措施也研究了贯彻执行的办法。
今年各地国营农场棉花生长情况良好,目前已经进入开花盛期,已经座住不少伏桃;现在正在紧张地加强棉田后期管理,巩固伏桃,争取多座秋桃,力争今年棉花更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友谊农场在麦收时节
  本报记者 谭立
走过集贤县的兴隆镇,就是国营中苏友谊农场的地区了。在你眼前展开的辽阔的土地上,一望无边的小麦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繁茂的大豆好似千顷碧波。四年来,友谊农场的拓荒者,在党的领导下,在中苏友谊的鼓舞下,全力建设起这个美好的农业基地。劳动人民改造了自然,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联合收割机开动了
在7月底,春小麦渐渐成熟。友谊农场的人们像迎接一个盛大的节日似的,怀着喜悦的心情紧张地准备收割。
试割工作在一块大麦地里开始了,联合收割机发出隆隆的声音,两米多宽的割剪机像个大推子,整整齐齐地在给麦田推平头。剪下的麦穗在联合收割机上飞快地经过了碾筛的工序,麦粒就如泉水一般从出口流出来。闻到新麦散发出的清香气味,大家都笑了。笑得最开朗的,是优秀的拖拉机手郝焕文。
郝焕文,是“德特54”型82号机车的车长。他们在麦收里,要争取达到每班机收割四十五公顷小麦(每公顷合十五亩),超过定额125%。你要问他能不能完全达到这个指标,他根据试割的速度推算,一点不含糊地认为可以做到。使人相信这一点的,不只是他的坚决的态度,重要的是这个拖拉机小组自1955年3月开始生产,四年来的成绩为这一点作了保证。今年上半年,他们已超额完成二万一千二百四十标准亩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这台机车至今也没大修过。照农垦部的规定:要求到1960年完成七万标准亩的工作量不大修。可是郝焕文小组这台拖拉机,早在去年11月3日就完成七万七千六百五十五标准亩工作量无大修。那末什么时候才需要大修?这位青年拖拉机手说,在准备麦收的时候,这台拖拉机经过工程师鉴定,认为今年还不需要大修。问他们怎么会使用得这样好呢?这个爽朗的小伙子却怪不好意思起来,迟疑了一下,才说:
“没什么,还不是照场里规定的办吗?”照场里规定去做,认真去做,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们这个小组四年如一日地按时进行车辆保养,特别是保持机件的清洁。为了这个,他们不管是滴水成冰的寒冬,还是赤日炎炎的夏季,每天都小心翼翼地作好。如油料的沉淀和过滤,空气滤清器的经常清理,按时换机油,保证上软水(煮沸过的水),再就是注意操作,绝不使机车负荷过重。这一些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创造,可是要件件不差长期做下去,却不是件平常的事,没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实干苦干的劳动态度,是办不到的。郝焕文就正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一个共青团员。
每人生产十四万斤粮
到了友谊农场就听到说:“五分场二队的四十名农业工人,今年每人要为国家生产七十吨粮食。”七十吨,就是十四万斤!
二队的党支书王国祥同志,是一位转业的连长,是一位精明能干的青年。他熟悉他的生产队就像他当年的连队一样。他说他们队今年种了一千二百八十公顷地,除了后勤人员,只有四十个人下地,这里面倒有三十个是机械手。农业机器,是六台拖拉机、九台联合收割机,有四台是自动的。要完成这样的生产计划,除了发挥机器的力量,重要的是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他们的地都深耕到三十五公分至四十五公分,也进行了选种和适当密植。施肥,是大豆每亩下了磷矿粉一百四十斤作基肥,还有四十斤颗粒肥。中耕锄草时还要追些硝酸铵。另外还要注意田间管理,今年试行了播前锄草、苗齐耙地,现在看起来很有效。他们还准备中耕三次。为了防旱防涝,他们打了四眼井,又作了两万土方的排水工程。
听了王国祥这样有条有理的介绍,大家就计算起劳动效率来。如完成每人生产七十吨粮的计划,一年按二百五十个工日算,每一个工日是生产五百六十斤粮。
王国祥估算了产量以后说:“为了每人稳拿这七十吨粮食,我们在计划之外又开垦了一百公顷荒地,也种上了大豆,长得还很好。这是他们为保证完成计划留有的“余地”。(附图片)
  中苏友谊农场开始了建场后第五个麦收。
新华社记者 刘学园摄


第3版()
专栏:

  山西太谷县阳邑公社郭里管理区青年生产队社员们在送肥、中耕,力争大秋作物丰收。 新华社记者 花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