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依靠党员开展人定胜天教育
前进公社河前管理区党支部在抗旱中发挥堡垒作用
新华社昆明12日电 云南省楚雄县前进人民公社河前管理区今年虽然遭到持久的严重干旱,但是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党员的带头苦干下,至今没有干死过一棵稻苗,群众斗志昂扬,许多生产队的出勤率达到百分之百。群众评论那里的共产党员说:“有口一张,遇事能和大家商量;有手一双,生产能够带头苦干。”
从今年春耕开始到栽插,河前管理区就一直没有下雨。栽插开始时,一部分干部怕栽秧以后无水保苗,迟迟不愿放水,加上耕牛不足,栽种进度非常迟缓,全管理区每天只栽四十二亩。为了保证按节令满栽满插,党支部先后向党员和全体社员提出了“不按节令栽插能不能保证增产”和“天不下雨要不要栽秧”等问题,组织辩论。辩论结果,大家认识提高,一致决定立即放水抗旱栽秧。同时,党支部书记罗存高和大队长黄国强试验用马犁田成功,效果比用牛犁田还高。耕牛不足的困难也克服了,群众受到更大鼓舞,全管理区的每天栽插速度很快就上升到八十三亩。
接着,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表扬好人好事,号召党员在犁田、栽秧等各项工作中带头,加速抢栽速度,以便节约用水。不久,河底场生产队党员队长徐占瑄创造了日犁田六亩的纪录,党支部委员杨淑珍也创造了一天栽秧一亩七分的纪录。支委会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在群众中发起了一个抢栽抢插的高工效竞赛,使栽秧速度大大提高。全管理区在天不下雨的情况下,二十五天就完成了三千三百多亩大春作物的栽秧任务,而且栽种质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
栽插完成以后,进入了抗旱保苗斗争。党支部通过党员的广泛活动,研究和分析了群众对抗旱的三种态度:一种人积极要求抗旱,他们大多数是贫农、下中农,另一种人不反对抗旱,但认为今春下过雪,瑞雪兆丰年,有等天下雨的思想,第三种人认为天不下雨,抗旱是白费力气,这种人只占少数。支部便决定召开大会,在会上用回忆对比等方式,帮助第二种人树立积极抗旱的思想,说服第三种人参加抗旱保苗斗争。
一个生动的群众性自我教育运动开始了。河前生产队八十一岁的老人张文清,把解放前的一床烂被和最近新买的一床大花被子也抱到会场上来,他指着烂被子说,1947年一场旱灾,河前乡饿死了五十一个人,1958年的干旱比那一年还大,但是有了党的领导,架起三十七台水车车水抗旱,不但没有饿死人,全管理区还增产了三十四万多斤粮食。如果今年不抗旱,那只能怪我们干劲不足了。这次大会开得非常热烈,人们在会上受到教育,很多人对抗旱的态度由消极变为积极。增干生产队会后连夜就在河边搭棚架起八台水车,轮班车水灌田。干旱较重的白龙新村生产队,有的人背上粮食上山去找水源,有的人从一里路外挑水救苗,连小孩子也上山扯树叶子盖田,以减少水分蒸发。许多生产队百分之百的劳动力投入了抗旱和中耕夏锄活动。
到了7月初,旱情继续发展。全管理区三千亩稻田眼看已经干了三分之二,玉米多数也旱得卷了叶子,许多稻田上午灌水下午就干了。在这样严重的情况面前,有些人又动摇了战胜干旱的信心,他们认为大春保不住了,要求集中力量为秋后的小春作物积肥;另有一些人,因为经常有点小雨,又滋长起等天下雨的消极情绪。这时候,党支部通过上党课,对党员和积极分子进行了党的性质和任务、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党的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教育,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在抗旱中站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岗位上去,带领群众同旱灾坚决斗争到底。共产党员们走上了抗旱斗争的最前线。增平生产队队长陈朝信、党员吴永贵带领群众坚持车水四十多天。他们曾两次车干河水,并且把两公里内已经断流的河水一处一处地汇集在一起,继续车水灌田。党支部书记罗存高白天忙着领导抗旱,半夜以后还下田车水,许多已经睡觉的社员,感动得又起来同支部书记并肩车水。许多党员往往在群众休息了,他们还在苦干。在共产党员的带动下,许多生产队的出勤率达到百分之百。党员和群众的顽强斗争,保证了全管理区一直没有干死过一棵稻苗。
在这持久的抗旱斗争中,党支部的组织生活非常活跃,一般每月都坚持上两次党课,举行两次到三次支部大会,进行三次到五次小组活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共产党员们时常用“打铁要靠自身硬”这句口号来勉励自己。他们受到群众的爱戴,全支部的二十六个党员中,就有二十二人先后被选为劳动模范或多种生产能手。在楚雄县,这个党支部连续保持着“政治挂帅好,领导生产好、关心群众好、干部作风好”的先进支部称号。


第6版()
专栏:

  既治标 又治本 除四害 灭五病
  贵州上半年卫生工作取得辉煌成就
本报讯 贵州省历时二十天的卫生大检查,已经结束。从检查结果看,全省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各项卫生工作,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很大成绩。
检查团共到了五十一个县、市的一百二十多个公社,具体检查了机关、学校、生产队、托儿所、服务行业、街道、食堂、厂矿、工地等一千二百多个单位。对这次检查,各级领导都很重视,不少地区对检查团所提出的意见,大都作了研究,并迅速加以改进。通过检查,不仅总结了成绩,交流了经验,并把除害灭病运动大大推进了一步。
半年来,全省各地结合“元旦”、“春节”、“五一”、“七一”等节日活动,开展了多次程度不同的突击运动,消灭了四害。并结合积肥、送肥,普遍地进行了环境卫生的打扫,清除了垃圾、粪便,进一步改变了城乡的卫生面貌,减少了蚊蝇孳生场地。在除四害讲卫生的同时,各专区、县又全面开展了以消灭疟疾为重点的灭“五病”工作。现在全省已普遍结束了二次疟疾抗复发治疗服药,对钩、丝虫病、性病等也进行了调查、摸底。如以今年1月到6月与去年同期相比,疟疾降低了87.77%;痢疾下降32.65%;麻疹、百日咳、流感等传染病,虽在个别地区发生流行,但很快就被控制和扑灭了。
半年来,卫生工作的特点是:在治标的同时,加强了治本和一般基本建设的工作。各地抓紧生产积肥,纷纷进行“三大搬家”,改建厕所,密封粪坑,对蚊蝇孳生场所作了全面处理。如郎岱县堕却公社的青口管理区,对垃圾、粪便采取了及时清除、定点存放、集中堆肥的办法,有力地控制了蚊蝇的孳生。其他如黔西县的大关、普安县的中营、遵义市的新武、锦屏县的新寨、贵阳市的公山坡、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城关镇等许多地区,对彻底消灭蚊蝇孳生场地都做得较好。大部分地区通过突击,还订立了清洁检查制度,使卫生工作经常化,做到家家清洁,处处干净,四害密度下降。
由于认真除害灭病,对保证群众健康和促进生产起了重大作用。像黔西县大关公社因为卫生工作搞得细致,目前,全队没有发生一例
“疟疾”病患,小儿腹泻也仅个别发生。这样,就保证了劳动出勤率,遵义市新舟公社新武管理区,由于除害灭病工作搞得好,社员出勤率达到了98%以上。
结合除害灭病工作的开展,各地还整顿、巩固了基层卫生组织。
但是,全省卫生工作的进展还不够平衡。如机关、厂矿的卫生,一般不如街道居民搞得好;有的地区忽视了治本;有少数干部还怕搞卫生会影响生产,对除害灭病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卫生人员还未深入群众,只管治疗,忽视了群众运动。(附图片)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公社日月山生产队的藏族人民,千百年来不卫生的陋习已在改变。这是在吃饭前,幼儿园的保育员在给孩子们洗手 列 兵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派出调查组
  检查“三反双减”政策执行情况
新华社拉萨12日电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派出两个调查访问组,分赴山南地区和拉萨地区的当雄牧区进行视察。这两个调查访问组的成员,多数是自治区筹委会的委员和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将在上述地区了解“三反双减”(反叛乱、反乌拉差役制度、反奴役和减租减息)政策的执行情况,访问各阶层人士,并通过调查访问,对“三反双减”中某些具体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这两个调查访问组是根据自治区筹委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关于派委员到各地视察的决定组成的。山南组由常务委员朗顿·滚噶旺秋任组长,当雄组由常务委员崔科·登珠泽仁任组长。当雄组已于10日出发,山南组也将在日内去泽当。


第6版()
专栏:

  土壤研究必须结合实际
  广东土壤科学工作者举行学术讨论会
本报讯 广东省土壤科学工作者最近举行讨论会,联系实际讨论研究了深耕改土、土壤分类和适合土壤条件种植等问题。
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农学会举办的。讨论问题从百家争鸣的精神出发,一方面检查和总结了全省群众性土壤科学活动和专业科学研究的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土壤研究工作必须继续走群众路线、为生产服务的思想。
广东省去年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土壤鉴定活动,对土壤科学有很大贡献。在深耕改良土壤的工作中,更丰富了对土壤的认识。会议在讨论深耕改良土壤的问题时,认为党提出的深耕是完全正确的。参加会议的代表列举了试验田和农田实际调查的材料,证实深耕以后增产的幅度一般每亩有一百斤到两百斤。但是,深耕必须首先考虑土壤本身的特性,要结合肥料、劳动力、工具、栽培作物的生理要求等。在目前的条件下,一般以深耕六到八寸为宜。讨论会认为,深耕是改良土壤的基础,但不能说深耕了,土壤就改良好了。深耕时必须结合增施有机肥料改变土质,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对于深耕会带来倒伏和病虫害的说法,大家认为是没有根据的。水稻倒伏、病虫害的发生,与密植不够合理、施肥、作物品种、水利排灌、田间管理、气候变化等条件有很大关系,不能孤立地看作是深耕的结果。
参加会议的代表认为,广东农民对土壤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对认识土壤有丰富的经验。农民土壤分类的办法切合实际,确切地反映了土壤生产性能,命名也形象实际。农民对土壤的认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这就包含了积极的意义,能真正指导生产、为生产服务。这个事实,在去年取得群众性土壤鉴定的伟大成果里已经看得很清楚。它有力地打破了过去少数人学院式地研究土壤,不切实际、脱离生产、硬套外国土壤分类的陈规,并使土壤科学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阶段。目前,要继续系统地整理农民所作土壤分类的结果,系统地加以研究。这个工作将是土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讨论会上有人提出,适合土壤条件来种植作物,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但是还不够全面。土壤科学工作者首先要考虑到国家制定的农业生产方针和计划,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良土壤,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要考虑地区的栽培习惯,当地农民资金、劳动力、交通运输、设备等条件。这些是主要的一面。另一方面,在公社或生产大队的范围内,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考虑如何适合土壤特性来种植作物,达到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增加产量,反过来提高土壤肥力,这也是很必要的。


第6版()
专栏:

  土洋专家共商抗旱大计
  山西农业科学院座谈抗旱救苗问题
  本报讯 为确保今年粮棉大丰收,山西省的土洋专家共商抗旱大计。8月2日上午,参加山西省小麦丰产总结会议的八十多个土洋专家,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武藻院长的主持下,举行了如何抗旱救苗的座谈会。会上,各地小麦丰产单位的代表,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所长及技术人员等,一致认为晋南、晋东南是山西省粮棉主要产区,必须动员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向旱灾搏斗,确保粮棉大丰收。经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共同研究讨论,提出了许多抗旱救苗办法。
大家认为,要有效地战胜干旱,应该根据不同土地,不同作物及旱灾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排队,按先浇主要作物、先浇旱象严重地块的原则,抓紧时机依次进行抢浇,抢浇一亩算一亩,抢浇一苗算一苗。
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及提水工具,这是搞好抗旱保苗的中心环节。应将所有的水源如河水、井水、泉水、旱井、池塘水、窖水、水库水等,全部加以利用。泉水、井水不旺的应进行掏挖,以增大水量,扩大灌溉面积。在提水工具方面,应将一切可以利用的提水工具,如水车、辘轳以及抽水用的柴油机、锅驼机等,全部利用起来。对于损坏及缺短零件的提水工具,应组织有关部门迅速检修,以便充分发挥工具效能。
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也很重要。为此先应整修现有的渠系工程及渠道,铲除渠内杂草,整好畦埂畦面。在灌溉时,应随时检查渠道,堵截跑水、渗水、漏水等现象,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
还要注意灌溉技术。平川地区应进行沟浇、隔沟浇、小畦浇及轻浇浅浇。洪水地区应整修渠道、闸门,以便拦洪蓄水进行浇灌。
大家还特地研究了山区农田的抗旱办法:
(一)利用旱井涝池及水窖进行担水点浇、偷浇
(从地下穿孔浇水)。(二)以一担茅粪配水五担,在作物根旁挖穴追浇。(三)浇水后进行铺砂,可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使作物正常生长。
(四)在干旱严重地区,应在行间套种些小日月作物,如荞麦、小秋菜等,以弥补减产损失。
(五)中耕除草,减少水分蒸发。农谚说:“锄头底下有水”,这说明中耕除草的意义。但应掌握勤锄浅锄,并在锄后用耙子来回搂两遍,使土块破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六)棉花应及时进行整枝打强芽,减少养分及水分消耗。


第6版()
专栏:编后

  打铁要靠自身硬
要把铁打好,两脚要站得牢牢的,腰杆挺起,而后一锤一锤地打下去,不偏不斜,正好打在铁上。不管怎样硬的铁,也会随心所欲,要打成什么样就打成什么样。
打铁是这样,领导工作更是这样。云南楚雄河前管理区的党支部,就是这样的典范。这个党支部领导坚强,党员时常用“打铁要靠自身硬”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因此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今年,虽然遭到了持久的严重干旱,但人的思想却没有干旱。他们除了带头和干旱斗争外,还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向群众进行说服教育,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群众对那里共产党员的赞词是:“有口一张,遇事和群众商量;有手一双,生产能够带头苦干!”群众纷纷向这些“打铁要靠自身硬”的活榜样学习,人人信心百倍,干劲十足。不管干旱怎样严重,还是乖乖地听命于这些硬汉。结果,稻苗没有干死一棵。
像这样的党支部和共产党员,在农村何止千万。有着这样坚强的支部和党员,是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


第6版()
专栏:编后

花、果和根
广东省土壤科学工作者举行讨论会,研究群众性土壤科学活动和专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山西省的土洋专家齐聚一堂,共商抗旱大计。来自群众中的“土专家”同专业科学工作者结合;来自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就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请看:广东土壤科学工作者经过讨论,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良土壤、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等等,有许多新的不同体会。山西省土洋专家对抗旱提出了许多好主意。这些不同办法,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和生产实际联系得很紧,十分符合当地情况。花,虽然是各色各样的,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这些花结的果,一定是又肥又大,给我们的生产带来丰收。
花好,果大,都是因为根深。根是什么呢?就是党所指出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从去年到今年以来,这个根深深地扎进科学工作者的思想中,就像坚实的根深深地埋进土地中一样。
我们可以相信,这个根埋得愈深,花一定开得更好,更茂盛,更加五彩缤纷,也一定会结出真正的科学硕果。


第6版()
专栏:编后

巧法观天象
读了“生产上的好哨兵”这篇通讯,忍不住要再一次赞叹我国农民向自然斗争有多么丰富的经验。
利用蚂蟥、田螺、泥鳅这些小动物和火药、麦芽来预测天气,是土办法,但也是一个巧办法,这些办法,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成年累月积累起来的经验,他们不仅熟知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火药、麦芽受到潮湿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而且巧妙地把它们用来为人们服务。这是一个非常聪明,又有事实根据的预测天气的好办法。这对于人民公社办的气象站来说,确是一条值得推广的好经验,据说,全国各地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向这个气象站写信,要求他们介绍用蚂蟥预报天气的具体经验。从这看来,人们对于这个气象站的经验已引起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这篇通讯更具体地说明了这个气象站具有简单、准确、不花钱的许多优点。
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大批气象预报网,气象台、站遍布各地,对一些自然灾害都有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可是,这些预报的范围却是比较大的,从一个较小的地区一个人民公社来说,如果再有像长厚公社那样的气象站,就可以补大范围气象预报的不足。可以更准确地知道当地的晴、雨、风、霜,真正可以为农业生产当好情报员。
在目前缺乏仪器,缺乏掌握仪器人才的时候,广泛建立像长厚公社这样既不花钱,又很准确的气象站,实在是一件好事情。


第6版()
专栏:

  我航空模型选手创两项世界纪录
新华社12日讯 我国航空模型选手今年早些时候创造的活塞式发动机模型直升飞机留空时间和飞行直线距离的两项世界新纪录,已经由我国有关部门审核肯定。
这两项世界新纪录,都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航空模型选手创造的。其中三十五岁的王?,4月6日在西安举行的一次模型飞机创纪录飞行测验中,创造了活塞式发动机模型直升飞机留空时间二十二分二十七秒的世界新纪录。原来这项世界纪录是苏联航空模型选手斯·沃罗比约夫在1958年7月11日创造的,他的纪录是十八分四十秒。
另一项世界新纪录,是十七岁的刘立天4月26日在北京良乡创造的活塞式发动机模型直升飞机飞行直线距离十八点零三八公里。原来的世界纪录也是由苏联航空模型选手斯·沃罗比约夫保持的,他在1958年3月9日创造的世界纪录是十一点九二公里。


第6版()
专栏:

  航空模型常识
  制作模型飞机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国防体育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知识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模型飞机已经发展成为十分复杂的东西。它基本上可以分为八大类:即模型滑翔机,橡筋动力模型飞机和橡筋动力模型直升飞机,活塞式发动机模型飞机和活塞式发动机模型直升飞机,喷气式发动机模型飞机,以及无线电操纵模型飞机和无线电操纵模型滑翔机等。这些模型飞机可以分别创造出飞行速度、飞行直线距离、飞行高度和留空时间的纪录。
由于模型飞机种类太多,所以国际比赛中一般只举行活塞式发动机模型飞机、橡筋动力模型飞机和模型滑翔机竞时(即比赛留空时间。在国际比赛中,模型飞机要飞五次,每次在空中能飞行三分钟就得满分),以及线操纵活塞式或喷气式发动机模型飞机竞速,线操纵或无线电操纵活塞式发动机模型飞机特技飞行等几项比赛。这些比赛对模型飞机的大小、重量,发动机汽缸容积的大小,橡筋的重量,起飞的方法等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这种比赛,在结束的当时就能很快地知道成绩。
另一些模型飞机,如我国航空模型选手今年4月间创造了世界纪录的活塞式发动机模型直升飞机,在国际比赛中,虽然不举行这个项目的比赛,但对它创造纪录时的条件也有一定的规定,如模型飞机的总重量不能超过五公斤,必须从地面起飞等。由于模型飞机能飞得很高、很远,因而在创纪录飞行时,计时员甚至必须坐上真的飞机(如直升飞机)追踪才能肯定留空时间多少,或在模型飞机上写明通讯地址,等捡到这架模型飞机的人通知和证明落在什么地方后,再派人去调查,测定位置及审核各种有关条件等,所以肯定它的成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例如航空模型选手刘立天的活塞式发动机模型直升飞机,今年4月26日从良乡中国人民航空俱乐部机场起飞后不久,就看不见了。后来被附近的玻璃人民公社社员在永定河的沙滩上发现,经过测量,才得知它的飞行直线距离是十八点零三八公里。
(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生产上的好哨兵
  ——访长厚公社土法气象家
  本报记者 李进挺 胡 坚
7月19日中午,晴空万里,正是好晒谷天。可是洞庭湖滨南县长厚公社的晒谷场上,一个接一个的大谷堆,这时都用稻草、晒簟盖起来了。过路的人,都感到很奇怪。晒谷场上的老年人捋着胡子,向大家笑一笑:“气象站说得准,今天午后有雷雨啦!”
果然时过不久,狂风大作,团团黑云从东南滚滚而来。雷鸣电闪,下起雨来。他们准备得早,谷子没有淋湿。大家都夸奖气象站是“生产上的好哨兵”。
提起长厚公社气象站,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去年10月,公社党委为了领导群众战胜自然灾害,就派共青团员段作春、崔淑纯(女)去学习气象。这两个年轻人干劲很大,只二十天就学会了一般的气象预报知识。回到公社后,他们热情很高,准备建立气象站,一计算就得花两千多元。公社才建立,用钱的地方太多了,那里拿得出这么多钱办气象站。公社党委书记告诉他们到群众中去找土办法。他们便去走访老农。第一天,老农邓东南教给了许多预测晴阴的农谚,还告诉他们田里
的蚂蟥,如果浮到水面或爬到田塍上来,就会有风暴。他们马上捉了三条不同的蚂
蟥试验,果然不错。这一来,他们就常常
向老农学习。群众也热心帮他们。白天,
同社员一起生产时,老农教给他们看天色,辨别云向,晚上听“青蛙唱歌”。走在路上看含羞草、看蚂蚁、水蛇的动静。养鸡的饲养员说:“鸡不入笼,阴雨将临”。炊事员说,“腌菜坛子鼓白泡,可能有雷雨”,养鸭的说:“鹭鸶成群,风雨将临”。很快,他们就搜集了八十九种动植物和三百多首农谚。他们一个个作对比试验,结果效果很好。没花一个钱办起了气象站,还组织老农成立了气象哨。他们每天收听气象预报消息后,结合当地群众丰富的气象预测经验和室内外动植物对气候的反应,进行
“补充预报”,准确率达到98%左右,对领导生产,起了很大的参谋作用。
早稻丰收的季节,我们来到气象站。这是一间小房子,墙壁上挂满了锦旗,挂满了有关天气变化的日记、谚语和观测纪录等小本本。一条长桌上摆了十多个玻璃瓶,养着蚂蟥、泥鳅、田螺等动植物。年轻的气象员段作春和崔淑纯,刚从田间扮禾回来,他们照例先到气象观测室,看看他们培养的灵巧的小动物、小植物对今天的天气有些什么感觉。那天是个大晴天,蚂蝗、泥鳅安静地潜伏在瓶底的泥土里,田螺浮在水面,火药不潮,麦芽松散,一切都是天气晴朗的征兆。他们把这些现象,写在天气日记本上。
“这是我们的活气象仪啦”!段作春开始向我们介绍他们的气象预报工作,这位贫农的儿子,今年才二十一岁,从小就喜欢玩蚂蟥、泥鳅,爱听老年人讲预测天气的故事、谚语,什么“云走南,雨成团;云走东,一场空;云走西,雨凄凄”。这些天气歌谣,他从小就爱唱,现在他的小本本上,还厚厚地记录了一本子。他虽然只在初中念过一年书,可是他懂得很多气象知识,他会测雨量,蒸发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大家都叫他“小气象家”。他指着桌上的小动植物向我们介绍:“你别小看这些东西,对天气变化反映可灵敏啦!不过隔十来天就得调换,不然它们会变懒的。”他向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3月28日,正是早、中稻的育秧季节。上午,他们在田间生产,发现满天飞“白线子”,当地群众叫“风丝”。老年人说:“风丝游,有大风”。还有些老年人说:昨晚炸热,屋基回潮蛇拦路,天气要变了。他们跑到气象观测室一看,可把他们吓坏了!泥鳅在瓶子里乱翻腾,五条蚂蟥都冲破瓶口的纱布,跑走了。两位年轻的气象员从没有见过这样突变的情况,他们想,准是有寒潮大风暴来。可是,先天县里的气象预报只说有六级风,并没有说到大寒潮的袭击。当时天气又很晴朗,天气预报该怎样发呢?他们来到公社党委会,党委书记认为既然泥鳅、蚂蟥等都有强烈反应,要“有备无患”,叫气象站马上升起“白旗”,公社发出寒潮警报的紧急通知。
上午十一点钟,全公社到处响起一片警钟声、锣鼓声,三万多人投入了防风防寒潮的战斗。当时全社有几十万斤种谷,都准备那几天播下泥,刚播三分之一,公社党委会就决定暂时停止播种。已经播种的三千多亩秧田,厚厚地撒下一层草木灰,普遍扎了防风棚。有些当风的房屋也进行了加固,当时是晴天,说是有寒潮大风,开始有些人半信半疑,但是看到气象站过去预报天气变化还准,就等着瞧。
下午五点钟,寒潮来了,风力达到九级,风雨中还带来一些冰雹。但是,他们准备得早,损失很少,种谷下泥躲过了一个寒潮,今年秧苗都长得很好。因此,大家说今年早稻丰收,也有气象站一份功劳。
段作春在介绍他们的气象预报工作时说:他们是听上面的气象预报广播、看室内外动植物的生活反映,访问老农的看天经验,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预报工作的。他特别提到这里由五位有看天经验的老农组成的“气象哨”,给他们预报天气的帮助很大。
6月7日,他们在预报天气时碰到一个难题,就是“气象哨”的老年人帮助他们解决的。那天,他们观察小蚂蟥浮上了水面,泥鳅也活跃起来了,田螺丝都沉下去了。物象观察是暴风要来了。当时他们了解社里正开展大规模的治虫运动,刚买回两千多斤药剂,价值一千四百多元,准备在8号那天集中撒到稻田里扑灭虫害。如果真的有雷阵雨,雨一淋药剂杀虫效力就会大大降低,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这两位年轻人,越想越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但是自己经验不足,一下子又决定不了这个问题。他们就和“气象哨”的老年农民一起开会来讨论这个问题。
“气象哨”组长陈喜亭说:“太阳落水胭脂红,不雨便是风”。他说8号会下雨,大家也根据自己的观察都同意他这个意见。公社党委会根据气象站的预报,发出紧急通知,要各生产队暂时停止喷药。8号中午,果真下了一场大雨。他们在雨后再进行喷药杀虫,杀虫效力大得多。从此,气象站在群众中更加有了信誉。
当我们从田野经过,一幅情景更吸引人,近来久晴不雨,别处田土十分缺水,但这里的沟港、渠道、塘坝里水装得很满,田里都灌有两三寸水。公社办公室主任杨一江自豪的说:这也是气象站立的功。原来,早在6月底,在公社党委领导下,气象站与有经验的老农座谈了7月份的天气。当时“气象哨”的老农都说:今年小暑刮南风,一定会久晴。他们便结合上级气象台的情报,发出了久晴无雨的预报。公社党委在“抢收抢种”前,就着手赶修了一千八百辆水车,抽调出三千多个劳力,组成抗旱专业队,利用外河水位高涨,开闸蓄水,提早抗旱。现在虽然已经三、四十天没有下雨了,全公社四万多亩中、晚稻,两万多亩棉花、黄麻,都有足够的河水灌溉。生长得很好。社员编了一首山歌送给气象站:“未卜先知气象台,风雨消息传下来,抢收抢插安排好,颗粒还家怎忘怀。”(附图片)
长厚公社社员打破了靠天的思想束缚。老农和有经验的社员,在气象站帮助下成立了很多个“气象哨”,每天都要观察天气,以便帮助社里安排生产
刘振国 李进挺摄(新华社稿)
长厚公社的气象员段作春,向老农黄国荣学习观察天空云向 刘振国 李进挺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