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名城赋

工业区·风景区——武汉
李尔重
武汉关的钟楼,耸入云表,庄严、雄伟、公正地站立在大江之阳。它一丝不苟地催促着武汉的时间前进,它一丝不苟地记载着武汉的时间,它是武汉近代史的见证。
它的声音洪亮悠扬,它的声音永远充满着唤人的力量。
1923年2月7日,它的声音多么坚强、悲壮、顽强!它的声音和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吼声和行动伴和着。大家都知道,施洋、林祥谦的英雄的光辉,振奋了全国劳动人民,他们的鲜血洒在这里,浇灌了武汉的革命幼芽,培养了全国的革命之花。这个英雄的革命传统,在大革命时代、在土地革命时代、在抗日战争时代、在解放战争时代,一直地在武汉工人、武汉劳动人民中发扬着,开出无数的革命之花,结出了无数的革命之果。
施洋烈士被埋在洪山脚下,一堆乱坟之中,坟前不知是何人给他立了一个碑,上写着“施洋烈士之墓”。坟土成台,野草青青。过去,每年2月7日或5月1日,这个坟上便摆上鲜花,摆出供果,可是谁也不知道这是谁来摆的?何时摆上的?反动派们心里明白,这就叫“施洋的精神不死”,反动派不甘心,便千方百计寻找这伙献花的人,可是也和他们想消灭整个革命力量一样,枉费了心机。
1949年解放前夕,反动派在洪山一带开辟公路,公路正指向施洋之墓。反动派每走一步,都要向群众敲诈,这是经常的事情,这个事也不例外。反动派面对着一群乱坟便打了主意,他们大肆叫嚣,说是
“一天之内,把坟一律搬走,不搬者一律平掉”。好些坟主来不及将坟搬掉,只好向反动派纳款求情,反动派很看中了施洋这个坟,以为可以从它身上捞一笔的,可是,完全出乎反动派的意料之外,一夜之内,施洋的坟和碑一起被移到离公路线几十米以外的地方了。
现在,施洋的坟已移在洪山之腰,纪念碑高高立起,远对着武汉关的钟楼。
施洋、林祥谦永远活在劳动人民的心里。在1954年与特大洪水斗争中,出现了坚决牺牲自己,保卫城市安全的英雄严忠良、贾名武等;1959年出现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机器与同志的韩文弟,出现了十三岁少年吕锡三为抢救落水小孩而牺牲自己的英雄事迹。这一切,不论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都继续着。
武汉关的钟声响着。它是武汉近代史的见证人:武汉,是中国革命圣地之一。
从施洋墓南行,便是宝通禅寺,进寺内,上山,树木成荫,芳草铺地。到洪山峰顶,便是洪山宝塔所在,唐朝尉迟敬德封楚王,建此塔,上塔,可以纵览三镇。汉水如带,中分汉阳、汉口,长江平铺白练,浩荡长流,京广铁路纵穿三镇,水上布满轮船、帆船,陆上遍驰火车、汽车。长江两岸,布满了码头。看了这些,人们马上会想起一个各处传颂的概念“九省通衢”。
武汉关钟楼的身旁,有一个高大的建筑物,那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日清公司,日清公司往下,就是英帝国主义的太古码头,总之,从武汉关往下游走,在汉口布满了英法俄德日等帝国主义的租界地——当然,这些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反动派统治时期的“九省通衢”,也就是把中国中南地带的原料集中到武汉加工整理,由各帝国主义拿走;各帝国主义把商品运到武汉行销各地。这个“九省通衢”是帝国主义进行侵略的中心。
革命胜利了,武汉成了人民的
“九省通衢”,这里已经建设了和正在建设着新的码头和列车编组站,逐渐增加着机械化的装卸设备,这个“九省通衢”的城市,日益起着巨大的作用。
想到这里,你自然会注意到全国闻名的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的建成,是由于党的领导、中国工人的创造性的劳动、苏联的帮助、全国的支援,它是中国人民的创造,中苏友谊的结晶。长江大桥有多么重要呢?只要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吨货物运到汉口,下火车,又装到船上,再从船上卸下,运到武昌火车站,再装上火车,运往南方,这该花多少劳动力,增加多少困难,而现在呢,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了;再想一想,每天要有上万的旅客,从南往北,从北往南,要是中间经过一次船渡,该费多少时间,而现在,可以不知不觉地通过了。这些,我想不必多说了,每个中国人都会了解的。
长江大桥的修建,在1955年9月开工了,采用了世界上建桥工程中最先进的技术——管柱钻孔法。才一开始,工人们对于许多机器操作不熟,大型管柱也做不好,可是他们发挥了中国工人阶级固有的坚韧顽强精神,他们说:
“只要世界上有的,没有学不会的”。
“长江大桥一定要用我们的双手建成!”
1957年的7月,大桥已经基本上建成了,只是桥面工程和桥两头的马路还没有完工。有一位西方人来到了这里,我们向他介绍,说是10月15日要通车。他把肩膀一耸,头一歪,说道:
“再有半年要能通车,我也佩服你们!”
1957年10月15日,长江大桥的铁路、公路同时通车了。
长江大桥的出现,显示了我们中国工人阶级的无限创造力量,显示了中苏友谊的强大力量,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标志着旧社会的必然死亡。
长江大桥的出现,使武汉三镇成为一个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日大的交通中心。
在洪山宝塔上,你的全神正贯注到长江大桥上的时候,偶然把脸向右方一转,马上会被一个美丽的湖面给吸引住。
你要是到过西湖,并且注意过古人对西湖的赞美时,你一定记得苏东坡和白居易的诗。他们用许多好的形容词献给西湖,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东湖,东湖之被人重视并给以装饰,乃是革命胜利以后的事。李白到过武汉若干次,杜甫、崔灏、陆游等诗人都到过,只是他们未到东湖游玩过,也就没给她留下一首赞美诗。幸好朱德同志给它做了一个恰当的评价:
“东湖暂让西湖好,
将来定比西湖强!”
其实,做为一个风景区来说,东湖已经是十分幽美的地方了。在那里,四季开不断的鲜花,有着比西湖广阔数倍、澄洁可爱的湖水,有着果园和茂密的树木;在山林掩映之中,修建了疗养院、客舍、茶亭、屈原馆、行吟阁、博物馆……。
当你被东湖陶醉了的时候,你不由自主地便会进入东湖的怀抱,你一定会乐而忘返。你住在客舍里,听着微风拂动湖水的声音,游鱼跃动的声音,你会感到:“乐哉鱼乎”!你便会更仔细地听着它们的动作,不定什么时候,一支悠扬的音乐声,会从长空飞进你的耳朵,这是湖南边的学府在广播音乐。
你随着声音抬起头来,看到对岸灯光万朵,排满山坡,与天空的星宿相接,难分彼此。
“那是什么地方?”
有人会告诉你:“那是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建设在珞珈山上,是全国有名的综合性大学。全校两面临水,腹地是山,山下一些丘陵沃土。当你知道这个学习场所的美丽时,你会想到自己:“假若我能当大学生,我一定入武汉大学。”其实,临在东湖南边一带,还有许多大学和学院。全国有名的、解放后兴建的工业学院,被称作“全国的眼睛”的测量制图学院等等,都在东湖的南边。你要想在这美好的风景区里读书,有好多大学可以上呢!
夜慢慢地深了,星光来得更亮。
忽然,在东湖的东北角上的地平线上,喷起了一片红光,红光冲上天,又慢慢地展开、落下,和极光的形像相仿佛。可是,这里是不可能出现极光的,那么,这“极光”是从那儿来的呢?
那是“武钢”的高炉在出铁。
三年前,“武钢”所在地——古山,还是一片荒草盖满的丘陵,现在正在兴建着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部分已经建成了。已经建成了两座高炉,三座焦炉。最后,那里要建设出四座高炉,五座平炉,轧钢场等等。你要是一个外行,一听四座高炉、五座平炉的数,会觉着不足为奇的。实际上,就是靠它们一年要供给国家三百五十万吨钢。这个日子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建设武钢也和建设长江大桥一样,结出两个果子:一个是建成了建筑物,一个是建成一支新的专业工程队伍。中国已经在修建第一座长江大桥中训练出一支能够掌握现代桥梁工程技术的队伍,其中有一批技术人员、技工,也有一批施工组织者。这支队伍,已经分布在黄河铁桥、重庆长江大桥、江西的赣江大桥等全国各地桥梁工程上了。
“武钢”,这里已经出现了一支建设现代冶金工程的队伍。他们掌握了建设现代化高炉、平炉、焦炉、耐火材料厂、烧结厂和采矿工程的全套技术,使它一天天提高。
兴建一号高炉时,焊接炉壳,需要四十八个高级电焊工,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找到了九个。难道这个焊接工程不干了么!领导与工人们进行了研究。做出了决定:
“积极训练,保证任务,保证质量”。
果然,没有用上半个月便培养出十六个新的高级电焊工,又用了一段时间,培养出三十几个。提前完成焊接任务,经过仪器检验,质量“优等”。
你要问:武钢在怎样建设着?就是这样地建设着:“边建边学,建成学会。”
头一天晚上,你看了出铁的红光,并且听了对武钢的介绍,第二天早上一起来,你一定会找个合适的地方去观看武钢。
一定会有人把你引到行吟阁上。行吟阁无须介绍,一看屈原的塑像,你就知道:这个名字来自“行吟泽畔”之说了。
登上行吟阁,东湖全部落在脚下,早上水平如镜,水色碧绿。初阳泛水,银光如锦。一排排的渔船,已在湖心活动,惊走的野鸭,往水的远处游荡着,一群群的鱼,浮到水面,迎接着早上的太阳。你的眼睛,被这水里的景致吸住了,你注视着。你会看到:游鱼在白云里穿走,野鹤在水底里飞翔。你望见了湖对面的山,那是磨山,刘备祭天之处,现在是疗养院,植物园。由磨山再往东北看,你便看见了武钢和它近旁的古山热电站。欣赏之余,你会往武钢的东南方看。你将看到两根特别高的烟囱,隐约地看到一些建筑物。
“这也是武钢么?”
不是,那是全国第一座锻铸中心厂,正在兴建。一台二千吨的水压机,今年将装起并投入生产。这个厂子建成之后,将供应各电机工厂、造船厂、重型机械厂以大型铸件、锻件。
从行吟阁西望,越过一带丛林,出现一个庞然大物,建筑物巍峨矗立,烟囱高耸。这是重型机床厂,新建成的制造工作母机的工厂。
从行吟阁下来,在树荫下漫步,你的脑子一定会浮起一个念头:“武汉到底是个什么城市呢?”
你可以问一下客舍的人,客舍的人往往不正面答复你,说一句:
“您再看一看吧!”也许吃过早饭,他们会用一部汽车把你送上马路,把你送到珞珈山路,那里有武汉锅炉厂,送到关山,那是1958年用了六个月时间建筑出来的一个新工业区,那里有鼓风机厂、综合电机厂、汽轮机厂、轴承制造厂。把你再送到葛店,那里是一个化学工业区,再把你送到武汉到古山的二干道上,你会看到正在兴建的国棉二厂、纺织机械厂;到了汉阳,你没有办法再找到旧汉阳了,一片新的机械工厂兴建起来。你疲倦了,站在长江大桥上休息一下,西边有月湖,月湖边上有古琴台——据说是俞伯牙鼓琴之处。大桥的下游、龟山脚下,就是“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晴川阁。“芳草萋萋鹦鹉洲”,就在长江大桥的上游不远之处。顺着长江往下游望,左岸有一个高大建筑物,很像一座大洋楼。你会奇怪:“什么人会在那里盖一座办公楼呢?”是的,那不是办公楼,那是肉类联合加工厂,一座现代化的屠宰工厂。
你本来是想休息一下子,可是你的脑子在追求着那个问题的答案:“武汉到底是个什么城市?”
武汉关的钟声响了,声音雄壮而悠扬,它使你心神清醒,它好像解答了这个问题:
“武汉不单是革命圣地,交通中心,而且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个强大工业基地”。


第8版()
专栏:

  心田自有甘露
  庄农
久旱不雨,可以酿成灾。历史上关于苦旱的记载,有过旱尘生烟,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的形容。河南人民过去形容自己深重的灾难时,曾说“河南四荒,水、旱、蝗、汤”,把旱看作比国民党汤恩伯的盘剥一样厉害。可见,对旱的确不能忽视。
但是,下不下雨虽然在天,旱成不成灾却在人。日久不雨只是在人们失去防治时才成灾的。而过去人们往往容易失去防治的时机。在反动统治下孤立无援的农民,在旱灾来临以前既无从防治,对已成的旱象又有什么挽救的力量呢?于是一般人只好硬着头皮等天下雨;等不来便哭天嚎地地去哀求,大日头底下,戴了柳枝,抬了龙王轿子到处跑,这就是所说的祈雨;求又不来,结果只剩了一条路,逃。逃不开的只好死。那时,也有人设法同旱灾斗争过,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有组织的力量,无济于事。所以不旱则已,一旱便成灾。
现在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这就是组织起来防旱、抗旱、救旱。这条路我们走了不只一年,而且是回回走回回通。记得1945年,几个解放区都遇旱。党号召抗旱备荒。党政军民都动员起来了,由于动手得早,旱并没有成灾,日子平安的度过来了。那时候,在陕甘宁边区有个甘泉县,一群小学生,也参加了抗旱,他们种了些菜,天旱无雨,就动手找水浇,河沟干浅,他们就动手挖沟垒堰,没有别的工具,只是铁锨和脸盆,但是一夜之间,他们曾浇了两万盆水,他们的菜后来丰收了。这件事,在1945年7月份延安解放日报上曾有一小段记载。
为什么要提这么一群小学生的事呢?自然因为这群小孩子的精神很可贵很动人,至今仍然能给我们一种鼓舞力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比那个时候,那群孩子们强的多。因此,用来比较一下,就可以更明白地看出,动员起来防旱抗旱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道路。在组织力量上我们有了人民公社,远胜过一群小学生;在器材上我们远胜过铁锨和脸盆,在技术上就更高得不能比。党领导抗旱的经验和人民的干劲、热情,也都比那时强的多。因此我们能发挥更大的威力。不是吗?河南省全民出征大战旱魔,半个月就浇地三千多万亩;“谁说高山水难引,思想解放水源开”,湖北省仙女山上飘起了山区抗旱红旗;山东省受干旱的五十四个县市的人民到7月底已经抢浇了四百多万亩地;山西省晋南专区人民“滴水必争,株苗必保,水地保丰收,旱地不减产”……可见得天旱并没有吓住我们,反而给我们造成了一个大显神威的机会。在党的鼓舞下,人们在大旱面前,干劲更加发扬,思想更加解放,英雄事迹也更加倍出了。人们有一定战胜天灾的信心,他们发出豪言壮语:“干旱损失有底,增产潜力无穷”;“降服旱灾、锁住赤龙”;“抗旱到底,誓夺丰收”;“田干心不甘,人定胜过天”。
神话传说中说,观音大士的宝瓶里,有一种甘露水,只要用柳枝洒滴就可以救大旱。据说祈雨的人们戴柳枝就是由这个传说来的。其实,如果有这种甘露水的话,并不在宝瓶里,而是在人民的心里。人民心里的甘露水就是干劲。只要我们干劲不竭,旱就很难成灾。天不下雨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我们心田里的甘露干涸。只要我们时刻保护这心田里的甘露,在未旱之前,克服靠天下雨的依赖思想,及早防治;在既旱之后要克服悲观失望的情绪,迅速抢救。只要我们干劲充足、动手及时、策划周密,我们就能使大旱不灾,小旱丰收,不旱更丰收;已成灾的,也能大灾化小,小灾化无了。


第8版()
专栏:

  矿工的心(外二首)
  禾波地下明灯,千盏万盏数不清;把深深的矿井照亮,光辉灿烂像星群。通红的煤火,会发出强烈高温;煤,地下的太阳啊,它蕴藏着洋溢的热情。可是明亮的灯光,熊熊的煤火,它们的光明和温暖,都比不过煤矿工人。因为人民美好的生活,祖国伟大的建设,人类崇高的愿望,都寄托在矿工的心。
运煤的姑娘传说这京西九龙山,有九条龙在山中深藏;它们日夜吞云吐雾,满山遍野才烟雨迷漫。这里居住的人民,曾经去把巨龙探访;因为想得到龙的宝珠,改变穷困生活的模样。其实这一群巨龙,如今已化作装煤的车厢;你看我们运煤的姑娘啊,不正是驾驶着巨龙来往。
地下巷道仿佛辉煌的仙境,一片光的海洋,一片夏夜的繁星。头上有结实的顶板,两旁是支柱的密林,巷道啊通向遥远的地心。无尽的宝藏,珍贵的乌金,日夜从这里运出千万吨,巷道又是幸福的路,接连着祖国远大的未来;啊,光荣的矿工开辟的路径……


第8版()
专栏:

  三言两语
  孙平
△大海,为什么老是那样汹涌澎湃,波浪滔天?因为它虽然大,却不择细流;虽然“富有”,郤毫不吝啬,总是借助于太阳和风力,把水气送往大山、高原和沃野。
△云松的躯干之所以高大壮实,枝叶之所以繁盛茂密,是因为它的叶子多,从太阳那里,能够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根子深,从泥土那里,能够得到更多的水分和养料。
△船,能够乘风破浪,才能前进。人,能够克服困难,才能生存。
△“灯不拨不亮”。没有油的灯,再拨也无益。“加油!”“加油!”在运动场上,人们不约而同地这样鼓励运动员,看来,很有道理。
△“跳一跳,才能摘下果子来”,这是指低一点的果树而言的。要从高一点的果树上摘下果子来,还必须想办法上树去。
△人们都爱以鹏程万里形容远大的前途。但是,远大的前途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不愿意抬脚动步的人,一点前途也没有。


第8版()
专栏:

  和平(套色木刻) 赵宗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