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俞明仁
目前,许多同志都在学习政治经济学。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以下的一系列的关系问题。本文仅就个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
规律和政策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的,不是研究经济政策的。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区别经济规律和经济政策。经济规律,这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是这些现象和过程的内部所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因果联系和依赖关系。人们尽管能够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但却不能创造它、消灭它。经济政策则不同,政策是由人制订的;人们可以制订它,而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也就可以修正它、废止它。并且,由于这一国家和那一国家、这一时期和那一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做同一件事,政策可以有所不同。至于经济规律,不管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存在着同样的经济条件,它的作用就带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将经济政策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或者把经济政策直接当作经济规律来研究,都是错误的。但是,不容否认,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却有助于对经济规律的探索和阐明,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尤其如此。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要考虑到上层建筑和基础的辩证作用,这一方面可以正确估价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另方面,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政策集中表现了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它在政治上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要求,这种利益和要求常常是同该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的要求相一致的。因此,对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探索和揭明客观济经规律。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从主观上说,总是力求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而制订的;它有计划地指导人们的经济实践。执行经济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如何,可以成为验证政策本身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重要标志。因此,对经济政策及其执行后果的研究,会给我们探索和揭明客观经济规律提供丰富的资料。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制订的经济政策绝大多数是正确的,收到的效果是巨大的良好的。但是,从经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也不能以此就认为已经充分揭明客观经济规律了。通常,经济政策的制订并不仅仅是依据那一个经济规律的作用,而是依据了许多经济规律的作用,并且考虑到各种具体的条件,举例来说,正确的价格政策,并不是把每种商品的价格都规定得同它的价值完全相等,完全相等未必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正确的价格政策除了考虑到商品的价值外,还要考虑到比如历史上的价格,各种商品的比价,商品的供求关系和居民的购买力状况,以及其他的因素(还包括政治因素在内)。这样,某些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另一些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而整个说来,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是相等的。显然,这里正确的价格政策并不就是客观经济规律,也不只是符合某一个经济规律的要求。所以,简单地把经济政策(即便是正确的政策)看成是经济规律,这是十分错误的。
理论和实际
学习政治经济学要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和要求。任何一个革命工作者,都不应该是为学习理论而学习理论,而是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学习理论。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给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并且,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从实际经济生活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对理论感到亲切并了解得深刻,才能真正学懂和掌握理论。
但是,经济理论和经济实际毕竟是有区别的,就如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有区别一样。有人错误地将实际和理论等同起来,认为实际就是理论,这实质上是否定理论,否定科学,因而是错误的。也有人被经济工作中某些个别的、暂时的成功事例冲昏头脑,对它不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就赋予一般的理论意义,这也同理论从实践中来毫无共同之处,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不取的。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觉得某些理论、观点与实际经济情况并不符合,或者不能解释说明实际问题,于是也影响到某些人的学习情绪,甚至认为理论无用。这是需要说清楚的。所谓“理论与实际不合”,不外是下面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理论是概括经济关系的本质的,实际却只是经济关系的表象。表象是人们直接感触到的,对本质的认识却需要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当本质和现象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容易轻信现象而无视事物的本质。比如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来说,表面看来它们好像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劳动力的价值,后者是国家依据按劳分配原则付给劳动者的货币额。我们知道,科学理论的可贵之处也是困难之处,就在于透过现象将事物的本质揭露出来。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经济理论和经济实际不符合,而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被经济现象所迷惑,形成了错误的看法,未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缘故。正因为经济现象和经济本质的不一致,才使得学习经济理论成为十分必要。否则,犹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实质是直接合而为一的,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资本论第三卷第1069页)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通常都不是用某一条经济学上的原理就能解释清楚的,它需要许多条原理或全部经济学的理论,并且结合着各个国家许多具体的情况和特点才能予以充分的阐明。比如拿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来说,我们既要从价值规律的作用上去理解它,还特别要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上去理解它。这样才能说明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避免经济工作中的片面性的错误。所以,不能只凭一点两点学得的理论知识,就急功近利地想立刻说明复杂的经济问题,否则就埋怨理论无用,这是不对的。应该老老实实,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并且对问题进行长期的刻苦的研究,才能收到丰硕的果实。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现实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某些原来是正确的观点现在是陈旧了,或者对于新出现的事物的说明已是不够了,理论在新情况下应该有新的发展。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律性问题,最近几年来在理论上都有许多新的发展。
逻辑和历史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采取的是抽象的方法,逻辑的方法,这种抽象的逻辑的方法是和经济历史的发展进程相切合的。经济范畴的逻辑发展,就是历史现实发展过程的反映。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既需要掌握逻辑的发展,同时也要明了历史的进程。
学习政治经济学不要怕抽象,更不应把抽象看成脱离现实、看成同现实有遥远的距离。其实相反,科学的抽象正是抓住了经济现实中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正确更全面地去把握繁复的经济现实,于是,也就更接近现实。比如,从简单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这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进程。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的方法,找出了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一个是商品——货币——商品,一个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从这里分析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揭明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表面上看来,这种好像是纯演绎的先验的逻辑发展形式,是脱离现实的和不可靠的。其实不然,正是这种逻辑发展形式帮助我们牢靠地把握现实和洞悉现实。恩格斯说:“历史常以跳跃和曲折前进,如果必须处处跟它,那就不仅必须注意到许多无关重要的材料,并且必须常常打断思维进程。”逻辑的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它“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
既然逻辑进程不过是现实历史进程的反映,我们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就不能仅仅以了解逻辑发展进程的公式为满足,满脑子只记得一堆公式和概念,像背诵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公式一样。我们需要明了逻辑进程的真实的历史背景。比如,在学习价值形式的发展这一问题时,我们不仅要从逻辑上把握一种价值形式到另一种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且要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进程,怎样由于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私有制的产生,商品内在矛盾的展开引起了由一种价值形式到另一种价值形式的必然转变以及货币的必然产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巩固地掌握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也是这样,不能光记取几条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应该了解这些规律的产生的经济条件,以及它们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和向共产主义过渡中的作用的具体表现。恩格斯说:“逻辑的发展完全不必限于纯抽象的范围。相反,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与现实不断接触。”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学习和批判
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正面的东西,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另方面也要批判错误的东西,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和种种反动经济观点展开斗争。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好政治经济学。
学习和批判孰先孰后呢?不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手中就没有锐利的武器,单凭感觉和经验去批判反动的错误的东西,会显得软弱无力。在整风反右期间,有些同志听到右派分子“定息不是剥削”的谬论很生气,想狠狠地批判一番,但是由于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学说,以及在过渡时期中可能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原理,“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批判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首先必须学习正面的东西,然后才去批判反面的东西。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既然是在同反动学说的战斗中诞生,我们在学习时也必须先了解各种各样的反动学说,然后在批判中得出正确的原理。这种意见未必是妥当的,应该将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和我们今天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分开。既然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已被无数次的革命实践证明是真理,就应该首先学习这个真理,了解它的基本精神,然后在不断应用(包括对反面观点的批判)的过程中逐渐使自己的认识深刻化。
批判反面的东西会有助于我们巩固和加深对正面东西的理解。那么,批判的对象应该着重于什么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对古今中外的论敌何止作过千百次的战斗,我们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每个人,是否依次地对种种战斗都要重新经历一番呢?不必的,我们应集中力量批判社会上流行的和有影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以及自己头脑中存在的有关错误思想。至于年代久远在今天无甚影响的一些错误学说和观点,除了专攻政治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及有关学科的人之外,初学者可以不必问津,否则旷日费时,会妨碍对主要的现实的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第7版()
专栏:

  来、去、入、出
  刘子久
“来”者“从群众中来”之“来”,“去”者“到群众中去”之“去”也;“入”者深入之“入”,“出”者“浅出”之“出”也。
“来”和“去”、“入”和“出”都是对立的统一。两者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不“从群众中来”固然不能“到群众中去”,如果闭着眼睛硬要“去”的话,那就是一种盲动,其结果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同时,如果不是为了“到群众中去”,那么,“从群众中来”也就成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动作。这就是说,只有“从群众中来”的东西,才能够有效地“到群众中去”,而成为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的东西;同时,也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的实践的验证,才能够证明、断定那些“从群众中来”的东西是真是假,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凡是在“到群众中去”的时候,碰了钉子的东西,也就证明原来那些所谓“从群众中来”的东西是不真、不全、不深、不透的东西。
谈到“入”和“出”的关系也一样。对于任何一件事情,凡是“入”(理解)的不深、不透、不真、不全的人,那么,他的“出”(表达、说明)也就一定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只有那些对于某一事物理解得深透真全的人,才能够说得清清楚楚,讲得明明白白,有条有理,合乎逻辑。“深入”是“浅出”的内容,“浅出”是“深入”的表现形式或手法。没有“深入”作厚深基础的人,要想“浅出”那就好像要在沙滩上建筑高楼大厦一样的困难。反之也是一样,凡是对于某一事物,不能够“浅出”的人,也就证明他对于该事物还没有能够“深入”。有些人抱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说法,只不过是对于事物尚未能够“深入”的一种遁词而已。只有那些对于某一事物能够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深入”)的人,才能够把某一事物表现得唯妙唯肖,情景逼真(“浅出”)。
真正能够“到群众中去”的“浅出”的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东西,是对于那些原始的、朴素的、杂乱无章的“从群众中来”“深入”的东西,经过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提高),从而也就是使它成为一种系统化、条理化、更集中、更典型了的东西。是一种由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
从“来”到“去”,从“入”到“出”,并不是一种原封不动的、囫囵吞枣的、简单的位置的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加工、发展过程。因之,这种“去”和“出”的东西,已经不是简单的原有的“来”和“入”的东西,而是经过了人的头脑这部思想的机器,进行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加工的东西。
人类就是在这样一种来来去去、入入出出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去认识世界,说明世界,改造世界,并且在这样一种不断地认识世界、说明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来不断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


第7版()
专栏:

  太阳能的利用
  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副研究员 葛绍岩
  太阳能利用在动力经济上的意义
根据历史的记载,远在唐朝时(公元650年左右)我国已制成太阳能取火工具,称为阳燧。它是用圆形铜质凹面镜,将阳光反射并聚集在一点上来获得高温的。这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已掌握了利用太阳能辐射热的原理。解放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人们对于能源的需要急剧增加,特别是去年大跃进以来这个情况更为明显,所以太阳能利用亦被各方重视起来。从近年来世界各国能源利用情况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天然燃料的消耗量大大增加,而天然燃料的储藏量究竟有一限度,远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随着化学工业的进展,煤和石油又成为制造一些贵重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天然燃料在动力方面的使用量将相应减少。因而许多国家的动力经济学家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动力能源。
究竟什么是新的动力能源呢?哪种能源可以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很显然的是原子能的利用和太阳辐射能(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同太阳能直接有关的水能、潮汐能和风能)的利用。这些能源的利用将比天然燃料能源的利用更有发展前途。
太阳能利用有很大的可能性。太阳辐射几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苏联温别尔格教授计算,只有二十亿分之一的太阳能射到地球最高的大气层,但其能量已达一百八十万亿瓩,除去大气反射和吸收外,到达地面的约有八十万亿瓩,其中陆地上吸收的能量约等于十七万亿瓩。换言之,地球表面十天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就相当于世界各地储藏煤矿的总发热量。
我国处于北纬四度到五十三度,兼有热、温、寒三带气候,全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面积将近一千万平方公里,投射到我国大陆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一万二千亿瓩。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若能全部被我们利用的话,就相当于一千二百万座十万瓩的发电站的总能量。一般在年照时数为一千八百小时的地区,已有较好的太阳能利用价值,而在我国广大东北、华北、西北、内蒙古及西藏高原一带,年照时间高达二千五百至三千小时,在华东和华南部分地区年照时间也有二千小时以上。所以在我国广泛地利用太阳能是具有很有利的地理条件。
太阳能利用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方法直接把太阳能转变为能源。大量的太阳辐射热为陆地和海洋吸收,使土壤和海水维持一定的温度,并使大量水分蒸发。只有少量的辐射热经光合作用后被植物吸收变为化学能。
从能量的观点来看,太阳能利用装置的效率比太阳能自然利用的效率要高。例如反射镜式太阳能锅炉的效率在60%至70%之间,太阳灶的效率在50%至60%之间。太阳能光电池的效率目前也已达到11%。太阳能热水器可将水温升到55°C至60°C,其热效率为30%—45%。
但是这些太阳能利用装置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应用,主要是由于下列两个缺点:(1)地球上单位面积所受到的热量过小(每平方分米每分钟约二卡,即零点一三九四瓦每平方分米),须用面积很大的反射镜或受热面,设备费用增大。(2)太阳能辐射能量随时间改变,所供应的能量不稳定,故需要有辅助能源(如天然燃料)的供应及其附属设备,或采用储能设备,这些附属设备的费用甚高,而且增加了操作上的困难。
在高温方面,可利用大面积抛物面反射镜和聚光系统,将太阳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可以达到3000°C左右的高温,用以溶解高熔点金属,或制造特殊合金。用高温太阳炉辐射加热的优点是没有电极或加热剂的直接接触,因而保证了加热体的纯洁。
目前应用较广而在今后也有发展前途的,可能是房屋建筑的太阳能采暖设备。这属于低温范围内的应用。暖房、暖床、干燥器、热水器和太阳能浴室等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温太阳能装置。在动力方面,可利用巨型的反射镜或大量的小面积标准反射镜,将太阳光集中到锅炉上,用锅炉内产生的蒸汽推动蒸汽机或蒸汽轮机。如苏联现在南方地区试建一台发电量为七百五十至一千瓩的太阳能蒸汽电站,反射镜面积为二万平方米,蒸汽温度为350°C,压力为十六大气压。设计年日照时间为一千八百小时。
太阳能光电池是一种把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器件,它的优点是没有机械运动部件,所以免去机械损失和部件维修的缺点。目前太阳能光电池的效率还很低,而成本高,需要大量的电池和大的受光面积,才能发出少量的电流,所以还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苏联发射的第三颗人造卫星中,已成功地运用了太阳能光电池带动无线通讯设备,为太阳能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制造太阳能光电池的原料种类很多,例如硒,硫化物和金属间化合物等都可以制成不同功率的光电池;另外,可利用半导体材料如锗和硅等单晶体经特殊处理后制成半导体光电池元件。
我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的成就
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太阳能利用装置和太阳能动力机械的研究和试制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 1958年大跃进中,全国普遍展开了群众性的太阳能利用工作。制成了太阳能水泵、太阳能浴室、太阳灶、蒸馏器和空气予热式太阳能干燥器等设备。
我国太阳能利用装置的成就主要有热水器和反射器、太阳能水泵和太阳能光电池等三个方面。
(1)热水器和反射器
我国有许多地方正在进行热水器和反射器的试验工作。上海太阳能器械厂在广州市园林管理处建立了一座受热面积为六十平方米的太阳能浴室,每平方米受热面每日产生八十公斤50°C到60°C的热水。平凉中学在1957年5月建成了受热面积为三点九六平方米的太阳能浴室,夏季每日可得80°C至86°C热水四百公升。在反射器方面,上海太阳能器械厂制成了精确的铝合金抛物面镜式太阳高温炉,温度可达1000°C至2000°C。平凉中学制造成太阳能及炭火二用茶炉,由锅炉及室外反射器二部分组成,利用钟摆机械自动对准太阳,每日工作九小时,可出沸水450公升,功率相当于4瓩的电热器。
(2)太阳能水泵
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热工教研组与上海市太阳器械制造厂协作,初步制成了太阳能水泵。它是一种利用抛物面反射镜式太阳能蒸汽发生器来驱动蒸汽水泵的排灌机械,制造简单,不消耗燃料。所用的无活塞式蒸汽水泵由蒸汽阀、汽缸、两个止回阀和一些管子组成。当蒸汽进入汽缸内,加压力于汽缸内的水使排出口的止回阀打开,水即被压至出口管外。当排水到若干数量以后,汽缸内水位下降到相当低的位置时,蒸汽阀关闭,此时汽缸的冷却表面很大,且排出管外的水有连续向外冲的惯性。汽缸内很快地形成真空,接着就有水从吸水管吸入汽缸内,如此周而复始,在无云的晴天,十平方米抛物面形反射镜可使太阳能蒸汽锅每小时产生二个大汽压的蒸汽五公斤,经十五分钟照射后即可出汽,水泵抽水量每小时可达4吨左右。
(3)太阳能光电池
关于利用半导体元件将太阳能的光能和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研究工作,也在1958年大跃进中开展起来。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和许多高等学校的半导体教研组都先后试制了氧化亚铜、硒、硫化物、锗与銈的光电池,许多产业部门也都研究了各种类型的光电、热电元件,并且一部分太阳能光电池如硒光电池等,已经开始生产。
对太阳能利用工作的几点意见
广泛地利用太阳能作为动力能源及热能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为了提高目前太阳能器械的效率和展开太阳能利用新型设备的研究,今后可以考虑进行下列这些工作。
(1)在全国有代表性的主要地区,建立记录日照特性(如日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测量站,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根据各地区能量资源的情况,确定出在经济上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的地区和利用太阳能的适宜方式。
(2)研究出结构简单,效率高和适宜于大量生产的利用太阳能的方法和装置。特别是对适合我国广大农村需要的水泵、制冷机械、沸水器、干燥器、房舍取暖设备等应该积极进行研究。
(3)开展对太阳能利用这门科学领域中的尖端性技术的研究,如高温太阳炉、太阳能热电站、太阳能光电池和太阳能温差发电设备等。
(4)利用光化学分解、电解、微生物及海藻快速生长等方法研究太阳能的储蓄。
(5)对各种太阳能设备做出能为生产部门直接应用的热力计算方法。
(6)研究物体表面对太阳能辐射光谱吸收率较高,而对低温状态下热辐射损失较小的特殊材料的制造方法,并鉴定其热辐射性能及其经济性。以便在各种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吸收表面上普遍采用。


返回顶部